一、校本教研应该研究什么样的问题
校本教研研究的问题应该是对学生、对教师、对社会具有教育意义的问题。
1.应与教育实践密切相关。教师研究的问题应源于学校生活、课堂教学。其实,教师每天都在进行研究,因为教师面对的是每天都在发展变化的学生,教师的工作本质就是创新。在教学实践中,树立问题即课题意识、教学即研究意识,教师就能以研究者的眼光观察、了解和跟踪学生的变化,进而结合学生的实际来组织教育教学活动,从一个被动的教学任务完成者变成一个自觉的研究者。光山一小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收集第一手材料,将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与困惑提炼成课题,指导教师开展行动研究、叙事研究、追踪研究,帮助教师养成科学对待问题的习惯,此举提升了教师解决教育实践中相关问题的能力。
2.问题要小而实。小题大做,是一种研究智慧。“小”问题可以使研究更深入,便于有效揭示事物的因果关系、内在特征。如果题目大而空,就很难把握研究主题,很难将问题细化、可操作化,容易使研究内容与结果浮于表面。光山一中的学生不上早、晚自习,为了解决对学生课后辅导这个问题,学校确立了《如何开展课后辅导》这个课题,并建立起一套理论和行动的研究体系。课后辅导的基本内容包括:①了解学情,解难答疑;②因材施教,堵漏补差;③突出重点,扩展提升;④沟通情感,培养兴趣;⑤端正态度,指导方法。课后辅导的基本方法包括:①及时批改作业,全面吃透学情;②普通问题统一解决,特殊问题个别解决;③分类辅导,补差与培优并重;④多激励、多赏识,少批评、不贬低;⑤优生与后进生结对子,重在平时互帮互助。
3.要关注“学”的问题。教师只有关注“学”的问题,才能备“学”、帮“学”,为学生的“学”而教。教师研究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关注怎样教会学生学,就会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改进教学方法,追求高效课堂。为了大面积解决学生如何学的问题,县教体局局长吴良树带领局班子成员、中小学校长、骨干教师分四批前往永威学校考察学习“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改模式,要求全县各校校长解放思想,颠覆传统教学,立足学校实际,大胆取舍,研究学生的学,确立学生如何学这个校本教研课题。目前,人人搞课改、科科有课题、校校有特色的教研大格局已在光山县形成。
4.要关注先进经验的引用问题。学习外地先进的教改经验,必须要与本人的教学实际相结合,在坚持自己已有教学风格与特色的基础上,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提炼出有价值的东西,与他人先进经验进行碰撞、融合与提升,形成特色化、本土化、草根化高效课堂。光山二中在学习与借鉴目标教学、洋思模式、杜郎口经验的基础上,致力于探索符合本校实际的特色教改――“1251”课堂教学基本模式:“1”即课堂预习10分钟,“25”即小组交流与展示、师生质疑讨论25分钟,另一个“1”即课堂训练10分钟。经过近几年的实践和创新,该校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教师专业水平不断提升。
二、校本教研应怎样选题
校本教研课题的选取,需要教师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寻找,从自己的身边和周围寻找。
1.从面临的突出问题中寻找突破点。学校、教师要生存和发展,首先必须要解决突出问题,这也就是解决主要矛盾。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会看到一些突出的问题,往往长期困扰学校和教师,阻碍整个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一旦突出问题的解决取得突破性进展,就能走出低谷,收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因为突出问题往往具有关键性,解决了突出问题,其他问题就能迎刃而解。晏河三中的学生的父母大多在外打工,留守学生占85%。每逢双休日,这些学生在家无家长监护,一心贪玩。面对这种情况,该校确立了《学生双休日自主学习》研究课题。该课题的实施,使得学生双休日有事可做:或自主学习,或合作学习,或开展研究性学习,或进行社区服务,或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近三年的探索与实践,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明显提升,学校教育质量大面积提高,受到家长的赞许和社会的认同。县教体局在该校召开了两次现场会,在全县推广该校的做法。
2.从已有的成功经验中寻找生长点。成功经验一般都是符合教育规律的,对它们加以提炼,由此开展深入研究,一般说来方向正确,不易走弯路;成功经验往往包含着实践者的创新,有助于形成特色;由成功经验生长出的课题,实践和研究的基础较好,容易展开。慧泉中学从校长到教师课改基础好,他们在学洋思的基础上学习杜郎口,把杜郎口经验与本校已有的成功经验相融合,在课改实践中不断提炼与提升,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三习、三示、三评”灵动新课堂。“三习”即高效预习、小组研习、反馈练习,“三示“即目标展示、预习展示、研习展示,“三评”即生生互评、达标测评、组间共评。慧泉中学的每一个教师均能较熟练地运用该模式驾驭课堂教学,不断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近年来,县内外到该校考察学习的教师有5000多人次,该校被誉为信阳的“杜郎口”。
3.从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中寻找挂钩点。有的教师完成日常教育教学任务后还有余力,但如果进入专业发展的“高原期”,就找不到更好的发展方向。这个时候就要调整自己的研究视角,从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中寻找挂钩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3年)》中明确提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以此引领确立的研究课题,就会具有前瞻性。领先一步,步步领先,这对于促进学校和教师与时俱进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光山一小确立“阳光课堂”研究课题,就是要努力打造充满生命活力的生本课堂,引导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活动中体会到,课堂不仅是师生学习知识的场所,更是师生丰富多彩的生命成长空间。该校通过课题研究,逐步转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师生的互动方式,有力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4.从当代的教育理论中寻找支撑点。理论具有深刻性和普遍适用性,能较好地指导实践;在理论的指导下,比较容易构建系统的、有深度的实践体系;将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结合起来,能有效提高校本教研质量,反过来又能丰富理论内涵。如美国教育家布卢姆的一种理论认为:“绝大多数后进生的出现不是由于智力低下造成的,而是由于在学习过程中的失误积累造成的。这些失误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揭示和补救,就会造成学习新内容时心理性和基础,出现更多更大的失误。原来的失误和新的失误混杂起来,就形成了再学习新知识时更多更大的心理和基础,这种恶性循环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形成了学生不能再继续学习的局面,就出现了后进生。”为了有效帮助后进生,光山县教体局印发了《关于“学困生”转化的实施方案》,要求教师人人确立“转差”课题,个个研究课堂教学“堂堂清”课题等,为的就是“为了一切学生”,力求“一个也不掉队”。光山二高响亮地提出“一个也不放弃”的目标,要求教师在转化“学困生”中做到:沟通情感是前提,对症下药是关键,跟踪问效是保证,促进发展是目的。
三、校本教研应注意的几个有效结合
校本教研的课题来源于学校急需解决的问题,在校本教研的实践中,应做好以下几个“有效结合”。
1.与新课程改革相结合。学校的教育科研“视野要高,重心要低”。即课题既要贴近国际国内教育改革的前沿,又要从教育最基础的、内在的、本质的东西开始。同是一本教材,学生的知识积淀、认知水平、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不同,反映出来的阅读兴趣是不同的,读出来的滋味也是不同的,获得的价值就更不相同。只有让学生通过活动,和自己周围的自然、社会、人、物实际接触,把教材与学生的生活连接起来,把教室的小课堂与社会的大课堂连接起来,这样获得的知识才具有可持续性。教师要根据本地、本校实际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让“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观念主导教师的行为,指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各种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光山一高教师通过集体备课编写导学案,引导学生自学,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有效地推进了学校课改的实施。
2.与学校的管理运行机制相结合。学校的管理制度、考评方案,要加大教师参与校本教研活动的权重值,要用严格的制度管理作保障,使校本教研贯穿于学校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引导教师以课程实施中的问题为切入点,开展自己的教研,发表自己的见解,解决自己的问题,改进自己的行为。光山二高为解决部分教师的“满堂灌”问题,以县教体局开展的“学永威、找差距、树形象、提质量”活动为契机,强力打造与推进该校“545”课改模式。第一个“5”即要求教师在教学方式上做到“五变”:变知识的传授者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和促进者,理顺师生关系;变“以教定学”为“以学定教”,落实教学针对性;变重教学结果为重教学过程,促进学生能力形成;变知识技能的单项传授为多项互动学习,突出学生主体性;变“共性”教育为“个性”教育,实施分层教学。“4”即在学生学习方式上落实“四个养成”:养成自主学习习惯,提高自学能力;养成互动学习习惯,优化学习过程;养成探究性学习习惯,提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养成有效学习习惯,掌握科学学习方法。后一个“5”即教学流程上的“五步”:掌握学情,设计方案,合作探究,科学训练,巩固提高。课改的强力推进促进了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该校今年有七名学生分别被北大、清华和港大录取。
3.与校园文化的形成相结合。倡导教师形成一种自觉的职业习惯,不把工作当成任务去完成,而把工作当做课题去研究。研究一切需要研究的问题,“让研究成为学校文化”“教室就是实验室”。变“用人工作”为用“工作育人”;变“勤奋为先”为“效率为上”,勤奋是美德,效率更是生命。白雀园二中是一所地处山区的农村中学,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生源素质等方面与兄弟学校相比无任何特殊优势,但该校以课改为动力,经过多年的拼搏,在豫南逐渐享有盛名。为彰显课改文化,他们将自己创立的“三习、三主、三优”(“三习”即课前预习、课堂演习、课后温习,“三主”即小组讨论有主题、师生互动有主线、学生发言有主见,“三优”即评选优秀学习小组、优秀组员、优秀课代表)教学模式、师生的经典语言等在校园内广泛宣传,让校园里的每一个空间都涌动着师生主动参与课改的热情。县实验小学课改文化氛围浓厚,每处墙壁都成为教育资源,时刻激励着师生奋发向上。
一、高中物理学案的组成
高中物理的学案是教师根据知识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新课程改革精神的引领下,精心为学生准备的能够帮助学生轻松愉快学习的一份材料,同时也是一份实现教师轻松高效完成教学目标的材料。学案的设计可以包含“学习目标”“重点和难点”“课前导学”“课堂学习”“随堂练习”“课后练习”“学后反思”等模块,同时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教学要求适当调整学案的组成部分。“学习目标”“重点和难点”主要告知学生本节课学习什么,需要达到什么目的,重点环节是什么,让学生在预习和课堂学习中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学有侧重。“课前导学”是教师要重点设计完成的环节,这个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预习,将本节课的内容按照一定顺序、层次和梯度以问题或者知识填空的形式呈现,这个呈现要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让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和适当的探究可以基本完成为宜,为课堂教学的高效完成打下坚实的基础。“课堂学习”则是教师在学生对预习的情况进行交流之后,有选择和有针对性地进行组织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随堂练习”是教师根据重点知识、难点知识,以及学生的实际,精心挑选习题让学生随堂练习,加深对所学新知识的理解与巩固,同时初步了解本节课的学生掌握情况,教师可通过精讲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课后练习”是教师针对学情选择合适题型和题量让学生针对性地练习,有效地避免现成的资料针对性不强和学生盲目做题的局面出现。“学后反思”主要通过学生在上课学习后写后记的方式促进学生不断反思学习存在的问题,为优化方法、查找漏洞打下基础。
二、校本化学案是新课程改革下物理高效教学和学习的载体
1.校本化学案让自主学习有了“根”。
新的课程标准倡导三大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校本化学案建设能够更好地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校本化的学案最终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其关键就在于引导好学生“自主学习”――完成课前预习。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展开和深入,课前需不需要进行预习这个传统话题再次成为了广大教师争论的焦点,有的教师认为讲授新知前学生不需要进行预习,原因有两种: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和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如果让学生课前预习,他们会基本上弄懂要教学的内容,导致在课堂上根本没有探究的冲动。因此,只有课前不预习才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另一方面,预习的主体是学生,不同的学生的智力水平、思维能力、知识基础和学习习惯等方面不同,这些差异会直接影响学生预习的程度,也会影响教师在讲授新知过程中整个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进而影响整堂课的教学效果。其实不然,我们不仅要组织引导学生去预习,而且要让预习成为学生的习惯。预习是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兴趣与能力有选择地学习课本的知识,由于物理知识具有连续性、层次性和体系性,学生在课前预习不仅有利于他们发现旧知识的薄弱环节,及时在教师对新知识授课前补上这部分内容,而且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或多或少会遇到问题、发现问题,这会促使他们主动学习,对于课的学习就有了明确的目标,只有目标明确的学习,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学案能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取决于教师的工作。教师可以从设置“课前导学”的技巧方面入手,让学生感受课前预习的可能性和成就感,可以通过降低知识的门槛、采取适当的梯度将问题逐渐解决、通过不同的预习方法(如:到图书馆查资料、到网上收集资料、到实验室自主设计实验探究等)激发学生主动参与预习的热情和兴趣;还可以通过自己的引导和不断的激励,让预习成为学生的习惯。
学生一旦养成自学的习惯,不仅能够使得课堂学习更加轻松、更加高效,让教师和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就重点和难点问题展开深入的讨论和适当的拓展,而且养成自学的习惯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感受学习成功的乐趣的过程,更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的过程。叶圣陶先生曾深刻指出:“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责无旁贷,而学案建设的课前导学部分则能够协助教师做好这项工作。
教学实践:
在人教版物理《选修3―4》第12章第6节波的干涉的教学过程中,在波的干涉图样的特点和出现稳定干涉图样的条件的问题解决上,我通过在“课前导学”部分设置了四个有梯度的作图和问题,让大多数学生在上课前自主总结出了规律,得出了结论。
两列波的频率(波长)相同
问题一:上图中实线和虚线分别代表波的什么部分?
问题二:在上图中找到并标出振动增强和振动最弱的点(用不同的颜色标出),观察这些点的连线,你会发现发现什么样的规律?
问题三:作图推演:经过T/2、T、3T/2……后,振动增强的点和振动减弱的点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得出什么结论?
问题四:如果两列波的频率(即波长不同),作图推演:经过T/2、T、3T/2……后,振动增强的点和振动减弱的点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得出什么结论?
通过上述四个预习问题,学生在课前就基本解决了“干涉图样的特点和出现稳干涉图样的条件”这两个重点和难点。在课堂上通过实物投影展示学生作图和让学生交流讨论,较好地完成了本节的新知识建立环节。
2.校本化学案的建设让教师和学生一起减负。
很多教师担心校本化的学案建设是否在变相地给教师增加负担,加大工作量。这些担心是多余的,校本化学案的建设不仅没有给教师增加负担,相反在给教师减负。原来每位教师都要单独备课,即便在集体备课做得较好的学校,每位教师备1节课需要2节课的时间,而且每位教师还要自己去写教案。校本化学案可以让一个备课组内的每位教师选择自己擅长的内容轮流执笔,而后共同讨论定稿,这样形成的学案供全组教师使用。原来一周每个教师要备5课时,现在每个教师一周只须精心打磨好1课时。显而易见的好处是教师的备课工作量大大地减轻了,这样教师可以把精力投入到辅导学生中去,同时这样能发挥资源整合的优势,集中组内的智慧,实现了“1+1>2”的目标。
在过去学生上课时忙不迭地跟在教师的多媒体下赶着学、赶着记笔记,部分内容记不下来,有的虽然记住了,却又耽误了其他内容的听课,一节课下来苦不堪言,而且效果也不如人意。在课后,随着教辅资料的泛滥,学生的课桌上摆满了五花八门的资料,而这些资料却不一定适合学生使用。校本化的学案替代了学生的笔记本、书本和作业本,让学生学得更轻松、作业更有效,大大减轻了学生的负担,让学生找回了久违的自信和从容。
3.校本化学案的建设提供了师生、生生合作交流的平台。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甚少,学生之间也是。教与学脱节,教学对象相互封闭,学生自学能力低下,课堂气氛沉闷,教学变得枯燥无味。校本化学案的建设为学生提供了合作交流的条件和机会,促进了新的师生关系的形成,激活了枯燥、沉闷的课堂气氛。学案建设条件下的课堂教学基于学生的课前预习,在上课之初先让学生讨论交流预习的成果,这一种讨论交流只是初级的,让学生完成初步的概念建立,知识学习。更重要的是课前的预习为课堂赢得了充裕的时间,学生和教师能就重点、难点问题展开充分的讨论,在讨论交流中学生能更好地掌握、理解和巩固新学知识,同时学生的个性能得到张扬,师生之间能和谐共处、教学相长。
三、实践校本化学案的一点感悟
1.校本化学案必将成为新课程改革下高中物理高效教学的载体。
一年多来,我坚持采用学案进行教学,收获较多,一方面收获了学生的笑容和信任,另一方面我在同组教师的共同努力下不断成长、进步。我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变得相对轻松愉快了不少,学生整体的学习成绩不断提升。更可喜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的习惯已基本养成,课堂的高效运转和知识的高效接受消化正在成为常态,相信校本化学案的推行必将带动他们不断地进步和体会成功的喜悦。
2.校本化学案需要每一位教师倾心投入。
关键词:大数据;大学英语;数字化;教学方式
一、大数据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数字化教学方式研究的目的
大数据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数字化教学方式研究主要是为了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水平并使教学资源得到更加合理和有效的配置,打破老师授课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同时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让英语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让学生把英语作为学习工具,去获取更多的知识,为学生大学毕业之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知识基础,让学生在专业知识技能扎实的同时,其技能满足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和进一步学习深造的基本要求。
二、大数据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数字化教学方式的主要观点
1.大学英语数字化教学方式在大数据背景中存在的问题
《大学英语教学课程教学要求》对教学模式提出明确要求,“要与现代技术结合”。现代教育技术指的是“人们当前使用的有效促进教育教学的各种不同形式的实体技术、软件技术和系统技术以及各种新出现的教育技术手段”,这就是现在我们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定义。大数据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数字化教学方式就可以归纳为其中的“各种新出现的教育技术手段”。
(1)大学英语数字化教学方式中课件的创新。课件制作要与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相融合,添加现代化的教学媒体,把媒体的第二层含义融入教学,即添加传递信息的物质实体,例如各种印刷材料和广播、电话、电视、计算机及网络等。另外,课件的制作是为了更好地教学,从大学英语教师的角度来说,教师在使用教学媒体时应从自身的角度区分其功能,使之物尽其用。
(2)综合提高英语教师制作专业课件能力。首先,大学英语教师应该学会对常用课件制作进行分类,不同种类的课件用对应的软件进行处理加工。其次,英语教师要给课件进行分类,知道怎么获取所需材料,这是成功制作现代化教学课件的前提。最后,大学英语教师想要制作更好的课件,除了会使用大数据下的计算机和软件,还应该端正态度,坚持时时学习,终生学习。大数据下的信息是不断更新的,大学英语教学方式也是不断更新的,这两者都要求大学英语教师要坚持时时学习,乃至终身学习。
(3)英语数字化教学中资源素材库的开发引进。英语数字化教学中资源素材库需要一个完善的校园网作为基础。在此基础上可以衍生出学校电子阅览室、数字图书馆、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信息中心等相关的学习资源中心。大数据背景下滋生的各种资源很多,但是很多都需要付费才能拥有使用权,最新的教学资源收取的费用也不低。所以,如果学校能够与校外的素材中心在利益达成一致的条件下合作,就能同时兼顾商家利益和学校教学需要,实现两者的双赢。
2.教学方式多样化的构建
(1)教学媒体多样化的合理应用。“要达到改革后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必须对教学模式和手段进行改革。”想要改变在大数据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方式,使其逐渐走向数字化的教学方式,各种多媒体的辅助教学、分工合作、有序统一是非常重要的。学校要对教学媒体进行合理安排,根据英语专业的不同课程设置相应的多媒体教室。“多媒体教室也称多媒体演示室,是根据现代教学的需要将多媒体计算机、投影设备、影像播放设备等现代化教学媒体设备结合在一起而建立起来的综合教学系统。”建立健全一套完整的多媒体教室,这对大学英语教学方式的转变也是大有帮助的。
(2)网络课堂的分类教学。大数据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数字化不是只有学校和教师两者能为教学活动服务,还有网络课堂。“网络课堂是基于互联网的远程在线互动培训课堂”,网络课堂在国内刚刚起步,课堂种类多种多样,质量良莠不齐。学校对网络课程购置不及时,会导致很多网络的课程都有滞后性。但在大数据背景下,所有的网络课程每年都在更新,学校在采购相应的网络课程后,要对其分类。例如哪一个板块的资源是为教师服务的,哪一个板块是为学生服务的,还应该结合大学英语专业的特殊性采购与其相关的课程,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全面发展。
3.“一加一”教学方式的建设
(1)实现双赢,拓展与校外教育机构的合作。第一,筛选资源。高校与校外机构合作是为了他们丰富教学资源,所以在选取合作对象时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第二,公平协商。校外的培训机构是收费的,是以营利为目的的商业机构,而各高校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所以双方合作要在不损害两者的利益时才能达成,在这一点上高校可能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才能为英语专业争取教学资源,使其为英语专业师生服务。
第三,学校宣传。学校可以做出让步,让校外培训机构入驻高校,同时也让培训机构做出让步,即降低他们对本校英语专业师生培训时的费用。
(2)利用互联网搭建高校间的多媒体网络教室。英语专业可以与自身相关的高校利用互联网搭建多媒体网络教室,即实现高校教学资源之间的共享。在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可以利用互联网搭建网络多媒体教室,这样当教师在上课时,可以让学生在本校的多媒体教室内就可以听名师讲课。学校的全自动多媒体录播教室,还可以将教师的授课内容录下来,学生遇到重难点还可以再次看录播。只要高校的教学媒体设施完善,在校园网的基础之上便可轻易实现目标。
三、大数据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数字化教学的意义
首先,有利于学生专业性与社会的发展相结合。“高校专业设置是现代大学的立学之本、教学之范,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规划和目标、学科组织与建设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大数据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数字化教学方式就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资源,不仅能有效辅助主专业的学习,也可以在网络课程中进行系统化学习。
其次,使大学英语教学方式与时代接轨。“在印刷时代,读、写、算被认为是传统高等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传统大学教学模式一般把这三种能力的培养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任务,而当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传统高等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亦发生了极大改变”大数据背景下英语数字化的教学方式将大数据中的网络资源充分利用,使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融入大学英语教育中,最后大学英语的教学又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源源不断地提供更多创新型人才。
最后,有利于解决大学英语教学中专业化与多样化的矛盾,即解决大学英语教学方式传统化与教学媒体多样化的矛盾和大学英语教学应试性与专业知识应用性的矛盾。
参考文献:
[1]陈时见.大学教学改革研究[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张伯邑.现代教育技术应用[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
[3]贾汇亮.高校本科专业设置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研究[D].广州:中山大学,2010.
关键词:新课程背景下;艺术特色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实践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颁布,教学目标也发生了变化,大部分艺术特色学校教学内容比较传统,教学方式比较单一,这样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不适用于新时代的教学理念。因此,各大艺术特色学校应该结合新的教学理念,对校本课程进行开发和实践,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合理科学的课程内容,并且在日常教学中进行实践,并且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估,在不断实践中开发出最适用的校本课程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对艺术课程的兴趣,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艺术知识,为学生以后的艺术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校本课程编排坚持求同存异原则
课程开发应该将“求同存异”作为基础。“求同存异”是“建设有艺术教育特色的学校”的校本课程(教材)宏观风格的共同点。“差异”指的是各系的编辑,吸收本系不同教材编辑风格的优秀篇幅,制定独特的校本课程,校本课程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爱好、认知水平”以及要为老师创造性教学留出充足的空间。在教育模式开发中,各系开发的校本课程是普通教育模式也可以是课外教学模式,或者是两者结合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方面需要强调“艺术教育特色的可持续发展”。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核心,直接反映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和目的。反映并留下了培养学校人才的蓝图。在课程中心谈论学校教育目标和培养目标的实现只是空话。因此,基于“建设有艺术教育特色的学校”的校本课程研究和开发,各系应加强“艺术教育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主题是选择校本课程的内容,从“艺术”的角度探索和说明该学科的知识,揭示该学科知识的艺术内涵,并用该学科知识说明相关艺术问题。
二、关注人类文明,启发学生的思想
在进行艺术学校校本开发的过程中,应该关注人类的灵魂和人类文明,启发学生的智慧和思想。校本课程本质上是人类科学、技术、文化和经验的结晶。一方面为学生提供身心发展所需的基本知识,让学生对艺术知识有基本了解,另一方面,我们要学会为学生的身心发展创造特定条件,使他们能够积极探索和体验,适应社会生活,让学生形成创造力,促进学生感情、兴趣的培养,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因此,各学科开发的校本课程激发了学生对美的渴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形成了学生良好的艺术素养、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了积极的生活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三、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校本课程
在制定课本课程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关注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在现代课程观中,课程是教育工作者各种独立活动的总和,因此,在课本开发的过程中应该关注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和心理发展情况,以此为基础进行课程的制定,活动是心理发展的基础,学习活动的层次、结构,方法,学习能力较低的学生也是如此,同时,各大艺术类特色学校应该在教学中注重教学理念的渗透,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要充分反映现代教育理念,注重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式,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进行艺术知识的学习和消化,让学生在不断探索中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与此同时,学校还应该为学生创造学习的条件,让学生在学习意识知识的同时还能加强艺术实践,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的思维方法和能力培养成为现实。
四、课程优化原则注重内涵发展
艺术特色学校校本课程的研发有助于学校改变传统单一的课程的简单结构,优化自身资源配置,走内涵发展道路。具体来说,各大艺术特殊学校之间存在差异性,并且存在竞争,要想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就要不断改革,实现自身的个性发展。课程内容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只要不断创新校本课程,在实践中开发出更加适用的课本内容,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基于这种现状,就需要进行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除基础课程外,还要以校本课程为主。这些课程的设置往往取决于学校教师和学生的特点和专业。在开发课程的过程中,还需要借鉴其他学校的优秀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校本课程的研究开发目标是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艺术,为学生奠定扎实的艺术基础,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能够修养高雅,健康向上,并且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反战。所以,我们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资源优势,并且结合其他学校的优点进行借鉴,和自身的校本课程进行合理结合,开发出更加全面的校本课程内容。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建设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仍然注重各学科的教育,但要有意识地渗透艺术教育的要素,用艺术滋润心灵模式。因为学习不是个人对事物的机械反应,而是主体和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环境,特别是社会文化环境起着重要的作用。个人思维的发展方向和不是从个人思维走向社会思维,而是从社会思维走向个人思维,精神发展在社会文化层面优先于个人意识。
结束语:综上所述,校本课程内容是现代艺术特色学校教学的基础,因此,各个艺术学校应该加强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在不断的实践中,探索出适应时代的课程内容,进而促进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汪瀛.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建设校本课程的研发[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2(02):109-110+124.
对“校本培训”的理解,关键在于对“校本”的认识,就是“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以校为本的培训在某种意义上代表着培训权利的下放,学校才是培训的主体。有学者认为,校本培训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含义:其一,校本培训以学校为基本单位,学校是校本培训的主体;其二,校本培训的内容基于学校的具体问题的解决;其三,校本培训以学校发展、教师的教学培训要求和教师发展为目的;其四,由学校自主发起并组织;其五,在教师培训机构和教育专家的指导下开展培训。
一、校本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校本培训以教师生活和工作的学校为基地,与教师的教学工作相伴而行,与其他培训形式相比,有其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在新课程背景下,适时的校本培训提高了教师的素质,推进了新课程的顺利实施。但是理性反思目前形形的校本培训,有些问题值得关注。
1.对校本培训的认识不到位
由于受传统培训观念的束缚,而且对新课程理念没有透彻的把握和领会,对校本培训缺乏真正的理解和投入。作为学校领导尤其是校本培训的第一责任人,因为缺乏对其精神的把握,而不能有效规划学校的校本培训;作为教师,因为概念不清,无法真正投入到校本培训中去,并在培训中发挥其主体作用,甚至有人把培训当成负担,缺乏应有的积极性。因此在校本培训中,政策导向和前期通识培训中的价值宣传至关重要。
2.培训形式仍旧缺乏灵活性
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提出的要求,帮助教师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行为,校本培训必须采取多样化的培训方式,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而有些学校仍然以理论讲授为主,缺乏与教育实践的联系,在培训中缺乏对教师新的教育观念的渗透。学校在培训中制度性要求过强,不注重教学实际,模式化现象严重,形式单一,忽视了教育的复杂性和情景建构性。
3.功利色彩浓厚,缺乏后续反思改进
校本培训的目标是教师的专业发展,着眼于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然而,有些学校不是基于学校和教师的需要,以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为培训的出发点,而是为了学校的形象,使学校跟上课程改革的大流,或是为了应付教育管理部门的检查,功利色彩浓厚,这样的培训偏离了其正常轨道,也给学校和教师增加了不必要的负担。还有的学校存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现象,培训缺乏有序安排,培训后没有在实践中进行跟踪调查其效果,并在反思的基础上在后续的培训中加以改进,不考虑教师内在素质的提高和持续发展。现在很多学校都很重视教师的校本教学研究,并邀请专家到学校,对教师进行研究方法培训,目的是提高教师的结合教学进行研究的素养。应该承认,此类培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教师的研究水平有很大提高。但是我们也发现,有些学校把课题研究当成了创名校的一个招牌,或者把研究与教师的职称评定、年终考核以及奖金联系在一起。这也是违背校本教研开展的初衷,同时败坏了学校风气,不能很好地培养学校文化。
4.缺乏必要的培训保障体系
新课程具有综合性特点,特别是综合实践课要求学校要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各种教育资源,并有效开发校本课程。这种背景之下,校本培训需要一定的政策支持和经费支撑,否则,即使校本培训计划得再好,也无法如愿实施。此外,校本培训是随着新课程的推进而展开的,有一定的系统性和连续性,因此制度上需要相应的培训组织进行合理规划,并在实施过程中有效协调管理。但是在实践中,有的学校没有一个固定的培训组织,或者有些学校虽然有相应的组织,却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对校本培训问题的反思及改进对策
校本培训中存在的这些问题,降低了校本培训的实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课程在实践中的顺利推进。因此,如何采取有效措施解决以上问题,提高校本培训的实效,显得尤为重要。
1.健全培训机构,从组织上给予保障
校长作为校本培训的带头人,是第一责任人,因此,校长要走在教师的前面深入了解新课程的理念,主动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熟识国家政策和精神,进而能够带领学校决策层正确引领校本培训的方向,提出合理的培训计划。在培训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科组、教研组等学校基层组织的作用,充分利用学校资源,调动其积极性。
2.做好调研工作,制定合理的培训计划
在新课程实践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惑,校本培训组织要走进教学实践了解关键问题,从而制订有针对性的培训方案和计划。校本培训的计划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即学校整体的长远培训计划、短期的年度或学期培训计划以及更加具体的培训活动,不同层次的培训要互相配合,共同达成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长远发展的目标。
3.设置校本培训的专业指导机构
英国作为最早实行校本培训的国家,在校本培训的运作中不仅设有专业发展委员会组织机构,而且配有专业指导教师。前者由学校、地方教育局、大学或地方教师中心代表组成,其职责主要是为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规划提供建议、协调和调控等。鉴于我国校本培训的方向,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可在现有的培训机构的框架内,整合教研力量,建立中小学校本培训的专业指导机构。
4.建立有效机制,从制度上保障培训的顺利实施
为了提高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应该建立科学的培训评价考核制度,不仅仅局限于证书或论文的数量,还要把目光转向培训的实践转化,教师的实际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建立合理的奖惩制度,突破传统的与职称评定、年终考核挂钩的奖惩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