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stract:Inthispaper,basedonmathematicalteachingexperienceoftheteachersinKunming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weinvestigatethenecessarityofofferingdevelopedcurriculumforundergraduateswhosemajorisnotmathematics,relatedtheoriesarepresented.Wealsoconcludesomeachievementsandexistingshortcomingsintheoffereddevelopedcurriculum,advicesandsuggestionsareputforwardtoenhancethefutureteaching.
关键词:大学数学;拓展课程;数学文化;教学实践;教学改革
Keywords:mathematicalcoursesofferedatuniversity;developedcurriculum;mathematicalculture;practiceinteaching;teachingreformation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5)21-0232-03
0引言
数学不仅是一种科学的语言和工具,是众多科学与技术必备的基础,而且是一门博大精深的科学,更是一种先进的文化,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与影响。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构想,需要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作为大学中重要基础课的大学数学课程,对此负有重要的责任。数学中许多新概念、新方法的引入和发展,众多数学问题和相关实际问题的解决,十分有利于大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1]。
在大学数学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兴趣,逐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是大学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当前大学数学课的教学,大多仍是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实践教学较少,课外科技活动的配合注意不够。这些也都是影响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培养的重要因素,应当有所改革。多年来的教学改革实践表明:开设数学拓展课程与数学选修课程,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积极性,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径。
1开设数学选修课程的必要性
数学的教学不能仅仅是看出知识的传授,而应该使学生在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诸方面都得到教益,兼顾数学文化和教学素养方面的要求。
大学非数学专业数学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课程,一般工科的本科学生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为必修课程。而选修课程则由学生依据自身发展需求和学习时间规划,自主选择。选修型课程以拓展知识结构。数学类选修课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广泛涉猎不同学科领域[2],拓宽知识面,学习不同学科的思想和方法,进一步打通专业,拓宽知识结构,强化素质,自觉养成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的习惯,不断提高自我建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本领,培养探索和创新精神。全面提升素养。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是一种体现不同基础要求、具有一定开放性的课程。
大学数学教育应以培养学生数学能力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为目标。当前,数学课程教学内容与社会的发展不适应问题主要表现在课程教学内容未能及时反映数学发展的最新成果,依然固守形式演绎体系而忽略了非常重要但非演绎的、非严格的重要内容;局限于于课本,只讲课本中呈现的内容而忽略了课程内容的来源与出处的讲解[3]。在教学上,大学数学教学方式单一,越来越形式化,过于注重概念、定理的推导和证明、计算以及解题的技巧,使得数学远离我们周围的世界,远离我们的日常生活。过分强调数学的逻辑性和严密性,导致学生觉得数学过于抽象无法理解[4]。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传统陈旧的教育理念:重理论轻计算、重技巧轻思想、重推理轻应用。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多数教师仍局限于传授知识本身,特别是局限于解题方法与技巧的训练,而对于如何在知识载体上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理性思维和审美情操,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却重视不够。应积极引导教师运用自己的科研能力去深入钻研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在传授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落实数学在培养学生能力和素质方面的作用。应全面落实“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5]。
数学上的不少概念、方法或理论,有些本身就来自其在现实生产和生活中的原型,并且和人文、管理、工程技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发现并指出这些的联系,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他们对数学的理解,是大有益处的。当然这也要求教师广泛的涉猎不同的学科领域,对大学数学教师无疑是一个新的挑战。
2已开设的拓展课程及模块建设
在上述思想指引下,同时为了适应社会的更高要求和不同层次学生的自身需求,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学校出台相应课程改革措施,主要开展了两个方面的建设工作:
2.1拓展课程的模块建设:在现有的工科数学必修课《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课程的基础上,开设了《数学建模》、《工程数学中的理论与方法》、《数学文化》、《投资理财常识》等课程,建立并完善了各门课程的课程简介、教学大纲、教学进度及推荐参考书目等,并结合多媒体的教学手段,搭建并完成了《数学建模》课程的网络教学平台,已对全校师生开放。现正在进行《数学文化》、《工程数学中的理论与方法》两门课程的网络平台建设工作。所开设的《工程数学中的理论与方法》,拟开设的《工程问题中的数学计算-MATLAB》主要针对我校的理、工、农、医专业的学生;《投资理财常识》及拟开设的《运筹学》主要针对我校管经类、质量工程类的学生。
2.2拓展实践的模块建设:以素质拓展作为目标的课程设置,旨在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我们主要加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①以项目管理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科技活动:提倡学生积极申报项目,如大创项目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各类研究项目中,以科研小组或科技小组的形式,发表小论文、小发明、小制作、小专利等;
②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为导向的各类学科竞赛活动:为进一步培养学生利用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如: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大学生统计建模比赛、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等;
③以学习的态度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活动。社会是一个丰富的大舞台,只有融入社会这个大舞台,才能不断积累社会经验,不断增长社会实践的活动能力,从而提高自身的社会管理和适应能力,将来能更快和更好的为社会服务。
3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
数学建模课程是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主线、以培养能力为目标来组织教学工作。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利用数学理论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数学的意识与能力。
工程中的数学理论与方法主要在我校特定的环境下,在学习完工程类数学必修课的基础上,针对高年级学生,加深和延拓数学的理论知识和计算方法,为数学知识要求高的专业(如工程力学专业、通信工程专业等)及准备报考研究生的同学提供数学帮助。
数学文化课程在探讨数学文化的起源、收集了众多的数学故事和数学家的故事基础上,结合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的形成和发展,阐述了数学发展和数学教育中的人文成分,揭示了数学与社会、数学与其他文化的关系。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生活中的数学、数学中的美,学会欣赏数学文化及弘扬数学文化,推动数学教学的进程。
投资理财常识主要向学生介绍股票基金,期货等的基础知识和交易技巧,教学中用到一些基础性的数学知识如差分方程,大数定理等,更多的则是经济、管理人文知识的熏陶,通过学习该课程,学生感觉数学的应用领域广泛,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通过对我校教学情况的初步了解,尤其是针对昆明理工大学数学类拓展课程开设情况的深入调查,发现大多数的学生对课程满意或非常满意。学生感觉最大的收获在于拓展了知识层面,开拓了视野,感觉数学比以前教材中的内容要丰富和有趣的多。但在《数学文化》这类知识性比较强的课程上,学生输入的多,输出的少,不利于学生知识水平的提高。另外,学生对所开设的选修课程知识了解甚少。这表明,学生进行学习所依托的课程知识基础薄弱。通过统计《数学建模》课程学生对课程、教师和自己的期望中了解到,大多数的学生期望通过老师的讲授,能够在课堂上全面了解所学课程知识。只有半数学生希望老师给学生提供自己动手的机会,更多的学生还是习惯于在课堂上扮演倾听的角色,缺乏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最后,担任选修课程的大学数学教师自身的课程水平和教学能力也有待进一步提高。开设大学数学选修课程对广大数学教师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尤其是在开设的初期,教师除了要改变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还要努力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制定教学大纲,完善教材和教学内容。
4结束语
大学数学教学是高等教育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大学数学选修课程是以数学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学科运用为主要内容。如何建立和完善行之有效的大学数学提高阶段的课程体系,以满足新时期学生对数学学习的需求以及国家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成为当今高校大学数学教学管理部门越来越关注的问题。大学数学选修课程的开设,适应了社会的更高需求,同时也满足了更高层次学生的自身需要。但是,要真正实现课程开设的目的,仍需更多的努力,不断的完善。
首先,急需向各高校教学管理部门、教师,尤其是学生传达课程改革的必要性,提供良好的改革环境和条件。
其次,要用科学的教学理念改革数学选修课程教学实践,完善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法,实施科学的课程评估方式。如“投资理财常识”之类的课程,已不是单纯的数学基础课程,除用到一些基础性的数学知识外,更多的则是经济、管理人文知识,能否将这类课程纳入人文类选修课程,使学社学习知识的同时,获得相应的学分,这是教学管理部门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三,时刻以学生为中心,所开设课程要能够满足学生的需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四,教师要进一步提高和完善自己,适应学生的个性要求,改善教学方法,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最后,针对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和课程教学效果要能够做到及时调查,不断对课程及教学做出相应调整和改善。大学数学选修课程的开设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和学生的需要,只要对之进行不断的完善,必然能够为较高层次的学生开拓出一片新的天地,为他们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做好储备。
参考文献:
[1]李大潜.漫谈大学数学教学的目标与方法[J].中国大学教学,2009(1):7-10.
[2]王宪杰.大学数学课程改革与素质拓展教育互融的改革实践与探索.第六届大学数学课程报告论坛大会分组报告,2010.
[3]李大潜.愿更多的数学教材成为传世的经典[J].中国大学教学,2012(12):4-8.
根据县委要求,召开2018年科级班子民主生活会要求,对照标准,重点从思想政治、精神状态、工作作风、解放思想等4个方面查找自身存在的差距和不足,现在进行个人的对照检查情况如下:
一、存在的问题
一是主观认识不足,学习不够。工作繁杂,学习不够,认识不足,就自身而言,认为工作只要过得去,差不多就行了,求真务实的精神减退了。习惯以会议落实工作,把工作过程本身当成工作实绩,接到工作任务,首先想到的是怎样尽快完成,而不是怎样做到最好,特别是任务重、压力大的时候。
二是精神动力不足,履职尽责不够主动。认为人民政协协商民主还没有形成系统完备的制度体系,特别是缺少可操作性的程序规定,也没有配套的实施细则来保证将人民政协政治协商纳入党委、人大、政府的议事规则,所以,有时想到就协商,想不到就不协商。《政协章程》和《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对政治协商内容的规定也比较笼统,哪些问题必须提交政协协商没有作出明确要求,只是以“重要问题”、“重要事务”来概括,具体工作起来不好把握,致使工作主动性不强,执行力不够,民主监督乏力,参政议政不活跃,协商议政活动存在表面化、随意性和形式主义。
三是得过且过,工作热情不够高。满足现状,审慎有余,开拓不足,不能摆脱条条框框和陈旧观念的束缚,根据实际情况和群众意愿及时应对变化不够,对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改革创新精神加以研究解决不够。主要表现在:由于工作时间长了,有时候工作缺少创新,循规蹈矩、墨守成规,照过去葫芦画现在的瓢;新思想、新观念更新也不那么及时了;存在着得过且过的思想,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四是思想解放不够,改革创新意识不够强。放不开手脚,主动工作意识不强,开拓进取不足,政治热情不高,思想不活跃,工作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没有认识到政协是反映民声民意的重要渠道,是党委政府听取基层呼声的重要途径,是解决群众关心的急难问题的重要基础,为了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工作起来没有劲头,也达不到预期目的。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上述问题的产生,主要是主观原因造成的:
一是政治学习不够深入,认识需进一步提高。虽然建立了学习制度,完善了理论学习机制,但有的时候自认为理论水平尚可,对理论学习自觉性不高,忙于事务,工作冲淡了学习。学习分心,精力分散,刻苦钻研理论不够,在学习上,特别是在理论学习方面存在表面应付、完成任务的现象,理解精髓不够。对学习制度坚持得不够好,工作忙起来,就放松学习,学习安排上集中少、自学多,宣读文件多,剖析问题少、部署工作多,在主观上对加强理论学习的紧迫感认识不足。
二是创新不足,干事的劲头还需提高。总的说来,理想信念是坚定的,党性观念是较强的,能够严格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但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忽视对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改造的倾向,导致有时价值观产生位移。在实际工作中,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勇气有时还不足,解决群众的根本问题的办法还不是很多,对党员干部的思想、纪律、作风上存在的一些不良风气和苗头重视还不很够;对身边的一些错误行为,批评和纠正的力度还不很大,有时因为各种事务千头万绪,困难和矛盾层出不穷,扎实干事的劲头还不很足,改革创新的勇气有待提高;解决问题有时有些患得患失,不够果断。
三是深入基层不够,宗旨意识还不强。始终把实现和维护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但在实际开展工作时,群众观点相对有些弱化,想问题、办事情,有时不能完全从群众利益出发。日常工作过程中,具体事务挤占了很多时间,到基层一线调查研究、了解情况、征求意见、解决问题的时间相对减少。究其原因,党的宗旨坚持不够。
四是思想解放不够,服务意识还不足。近年来,对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增强事业心责任心缺乏有效明显成效的工作举措,没有形成开拓进取的明确导向机制,存在着工作研究就事论事多、开拓创新不够,工作推进布置任务较多、讲求质量较少等问题,工作干多干少、干快干慢、干好干坏大多靠个人的自觉性,致使工作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动力不足,存在一种“功到业熟”的想法;完成工作标准不高,面对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缺乏迎难而上的勇气。开拓进取的弱化退化,导致思想上有些因循守旧、工作上有点按部就班,影响了改革创新水平和工作创新能力的提高及经济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究其原因,是革命意志、奋斗精神衰减。
三、努力方向和整改措施
(一)提高站位,增强大局意识。首先增强理论学习,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其次要向实践学习。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坚持在学中干、干中学,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再次要向群众和同事学。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文化财富的源泉,要虚心倾听群众的呼声和要求,走群众路线,提高决策水平和工作能力。
(二)提振精神,践行新发展理念。正确认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勇于创新,大胆开展积极健康的思想交流,追求积极向上的生活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自身党性修养,围绕县委提出的“12431”工作目标向更高质量发展的总体目标,解放思想,扎实工作,为跻身全省综合实力发展强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今年自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以来,在局党支部的精心组织和安排部署下,按照《县统计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实施方案》的要求,我能够始终坚持理论学习,自觉做到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能够做到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工作中始终坚持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作风,真心服务于统计工作之中,为实现统计事业的发展目标尽职尽责。下面就我个人在党性党风党纪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并对今后工作提出整改意见。
一、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
科学发展观是对以总书记的党中央一系列重要思想和理论观点的高度概括;科学发展观是十七大精神的灵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发展的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科学发展观吸收和借鉴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科学系统地揭示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
如何真正将科学发展观付之实践,成为指导我们统计工作的重要依据和具体工作思路,更是需要认真研究和思考的重大现实问题。在科学发展观的学习过程中,我坚持做到理论学习与推进工作两不误、两促进,深化了对科学发展观具体体现的认识,提高了做好本职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思想大讨论的基础上,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深刻剖析了思想根源,制定了整改措施和努力方向。
二、存在问题及其表现
1、适应新形势、新情况的主动性不够强。虽然始终坚持加强思想修养,不断解放思想,但是在具体实践中,想问题、做工作沿袭老方法、老套路较多,创新工作方法较少;工作中存有畏难情绪,有时感到处理问题的办法不多,思路不开阔。思想顾虑较多,大胆创新意识不够强。
2、创新意识差,工作局面突破力度不够。习惯于按部就班,因循守旧思想严重。工作中没有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想办法、出主意、添措施,而是仅凭一股热情去干、缺乏开拓性,打不破传统意识、常规做法。不善于从日常工作中去总结经验教训,寻找规律。特别是面对复杂的矛盾和严峻的问题时,勇于开拓、敢于突破不够,在一些问题的处理上有瞻前顾后、畏头畏尾的现象。
3、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不够。被动地等活干和等上级安排工作,有一些惰性,没有去积极地找工作做,主动去争工作做。有时思想深处有些“份内份外”的东西在作崇,认为该自己做的才做,不该自己做的懒得去做,是自己管的范围才过问,不是自己管的就懒得过问。
三、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1、理论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长远的学习目标和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由于经常忙于事务,自己主动学习抓得不够紧,对科学发展观理解、领会的不透彻、不深刻。平时的知识积累也不够丰富,没有树立长远的学习目标,学习缺乏一定的计划性。同时感到自己也受了社会上对此问题的负面影响,社会上学习空气普遍淡薄,自己的思想懒惰,这也是产生问题的一个原因。
2、自我要求不够严格。无论是思想意识还是工作上,有时思考问题、处理问题显得不够严谨,有图“完成任务”、“交差”的观念,不讲究精益求精,而是草率了事。
总之,我觉得我所存在的问题,归根结底是放松了政治理论学习,放松了自己的思想改造,宗旨观念有所淡化,导致自己在许多方面虽知道不足,但常找借口来回避问题。
四、今后努力方向
通过这次科学发展观学习,对照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产生问题的原因,进一步明确了今后的努力方向。
1、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在今后的工作中,自己要着眼于新思路、新视野、新举措来做好工作的新发展。要努力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意识和危机意识,要开动脑筋,着力研究适应新时期发展形势的新方法、新举措;要转变观念,开拓创新,克服求稳和保守思想,看准的事就大胆试、大胆闯,争当一名好的业务骨干。
2、不断加强学习,努力提高素质。除了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外,还要加强对科学文化知识、当代经济知识、法律知识、网络知识的学习,拓宽知识面和视野,启迪思维。要在加强学习的同时,注重学以致用,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以丰富的知识指导实践。
3、树立楷模理念,做好廉洁自律。坚持严以律已,执行廉洁自律的规定,严格约束自己,非份之想不想,非份之财不取、非理之事不为。时刻牢记党的宗旨,不断加强党性锻炼,堂堂正正做人、扎扎实实办事。
争创一流业绩,为党旗增辉、为发展服务、为百姓造福”以下简称“三为”主题实践活动是增强争先创优意识。共产党员坚持先进性的必备品质,干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应有作风,能够进一步激发我广大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发明性,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敢为人先的使命感,提高工作水平,发明一流业绩,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下面谈谈我对此项活动的心得:
一、充分认识三为主题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三为主题实践活动是争先创优活动的一种体现。永不懈怠的精神,也是共产党人勇往直前优良保守的具体表示。具体到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个行业、一个岗位,就是要以争先创优的精神,勇创一流业绩。要使人人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实践证明,没有争先创优的精神和勇气,就不可能发明一流业绩,就不可能推动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当前,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力促进经济社会大发展的关键时期,大力弘扬三为主题实践活动及争先创优精神,有其特别重要的意义。
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集中体现。新时期坚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就是要坚持理想信念,一开展“三为”主题实践活动是坚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肯定要求。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坚定不移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坚持勤奋学习,扎扎实实地提高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身手;坚持党的根本宗旨,始终不渝地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表示在实际工作中,就是要增强改革创新意识,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立足本职工作,兢兢业业,争先创优,发明一流业绩。具体到每个党员身上,就是要坚持埋头苦干,不事张扬,狠抓落实,形成重实际,说实话,干实事,求实效的良好风气,真正做到每项工作都有部署、有检查、有落实、有成效,每项任务都不说则已、说了就干,不抓则已、抓就抓成,不干则已、干就干好,以实实在效果来体现和坚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解决存在问题靠发展,二开展“三为”主题实践活动是促进经济社会大发展的迫切需要。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赶超先进靠发展,发展才有出路,发展才有希望。通过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激发党员的开拓创新、敬业奉献精神,坚定党员的理想信念,不时提升党性修养。促使经济发展呈现出增长速度快,运行质量高,发展后劲足的良好势头,全县经济发展,政治安宁,社会稳定,人气旺盛。这一局面是全县人民饱尝兴衰甘苦之后,夙兴夜寐,奋发图强的结果,实属来之不易,必需加倍珍惜。坚持争先创优,不时巩固和发展这一局面,明天必将更加美好。但是目前全国各地都在紧紧抓住本世纪头二十年这个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竞相发展,可谓百舸争流,千帆竞发。如果我稍有懈怠,必将重蹈落后覆辙。要把提升经济社会的发展放到全区、全市、全省的大格局中去审视、去谋划,效果面前不自满,困难面前不气馁,再接再厉,抢占先机,敢想敢干,敢为人先。要继续扩大招商引资,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加速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三开展“三为”主题实践活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溢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是由无数具体工作推动的这就需要全镇党员干部进一步解放思想,不争论、争时间,不评论、评政绩,不议论、议大事,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努力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一流的业绩。需要全镇广大干部职工把群众满意作为“三为”主题实践活动的规范,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及时解决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紧迫的问题,热心协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实际困难,让他切身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进一步密切干群关系。
二、大力发扬三为主题实践活动的精神内涵。三为”主题实践活动是各项事业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积极向上的姿态。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全镇党员干部必需始终坚持先进性,大力弘扬三为主题实践活动精神。
会束缚我脚步;先进的观念与时代合拍,一要有新的观念。观念是行动的先导。陈腐的观念落后于时代。会引导我向前。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思想观念必需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坚持用发展的要求审视自己,努力克服安于现状、因循守旧、不思进取、无所作为的思想观念,以改革的精神提高和完善自己,始终坚持强烈的进取心,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
能让人勇气倍增;病态的精神缺乏神采,二要有良好的精神状态。精神决定风貌。健康的精神充溢斗志。会使人消极堕落。精神状态的优劣,直接表示在工作作风上。无所事事、得过且过,还是克难攻艰、勇争一流;夸夸其谈、浮漂应付,还是脚踏实地、求真务实;贪图享受、拈轻怕重,还是无私奉献、一往无前,都会见出精神状态的高下。全县广大党员干部要激励自己满意足现状,更上层楼,做一流的工作,始终坚持蓬勃暮气、高昂锐气、浩然正气,永远意气风发、英气勃发、坚韧不拔、自强不息,有克难制胜、奋发有为的意识,有锲而不舍、创优争先的劲头。
关键词:大学生;素质拓展;体系构建;探索与实践
基金项目:本文系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基于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的民办高职院校教学运行机制创新与实践”(项目编号2012jyxm831)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所谓“职业人”就是参与社会分工,自身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素质等,并能够通过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而获得其合理报酬,在满足自我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的同时,实现自我价值最大化的这样的一类群体[1]。而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在此背景下,安徽涉外经济职业学院依据国家对高职人才培养的要求和、教育部、全国学联实施的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3]等文件的要求,充分体现了第一课堂(课堂教学主渠道)、第二课堂(校内课外学术文化活动)、第三课堂(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的育人功能,在强调作为“准职业人”的基本素质的培养与开发上,探索出一套较为科学、规范、系统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拓展模式,实现素质教育方法的革新和突破,进行了积极地探索与实践。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应具备的素质内涵
作为“准职业人”的大学生应具备的素质包括社会素质和职业素质。社会素质:含思想道德素质(包括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法纪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含人文素质、审美素质、科学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含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社会基本能力(含学习能力、表达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职业素质:含职业道德(包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职业技能(专业技能、职业意识);职业知识(职业心理);核心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其中社会素质是基础、职业素质是核心。
二、民办高职院校大学生素质拓展体系的设计
目前高职人才培养从“以职业活动为中心”培训“人力”的活动,转向“以职业人为中心”培养“人才”的活动,职业素质是“职业人”人才培养的质量体现,职业素质培养必须通过课堂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素质拓展体系共同构成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主体框架来实现。为此,学院整合院内外的各种资源,将拓展计划与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结合起来,与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结合起来。构建了由活动项目平台、基地平台、管理平台、认证平台、评价平台、政策保障平台等组成的项目化管理、学分认证、规范化运作的素拓体系。
(一)活动项目平台
活动项目平台主要是为大学生提升素质和能力而设计的工作平台,是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学分的中心环节。我们根据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特点,精心设计了立德树人、博学笃行、尚能立业和创意创新四大活动项目。
1.立德树人(品格素养教育)
品格素养教育是高等教育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需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注重对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培养,使学生养成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同时对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其心理自我调节能力,养成健全的人格。
2.博学笃行(文化素养教育)
文化素养教育是使学生成为一个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的最基本的教育。高职院校学生不仅要学习专业理论知识,还应该侧重于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即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还应加强人文知识的学习,注重文化素养的提高。只有掌握相关领域的基本知识,一定的文化素养,拥有从事专业工作的基本技能以及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才能成为一个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人才。
3.尚能立业(职业素养教育)
职业素养教育是“职业人”的最基本最核心的教育,职业素养包括职业技能、职业知识、职业道德、职业兴趣以及从业素质。同时建立高职学生职业规划教育,不断增强人际沟通能力、合作共事能力和组织协调等能力,来应对未来就业压力的挑战以及处理职场中遇到的问题,使之成为一个有能力立足于社会的人。
4.创意创新(创新意识教育)
创新意识是指学习者主动发现问题、积极探求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从而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的一种心理取向。创新意识是进行创新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前提,也是形成创新能力的基础。学院将创新意识教育贯穿于大学生生活始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崇尚科学,勇于探索,追求真理,团结协作,使之成为一个能促进国家和社会进步的创新型人才。
(二)基地平台
基地平台是各种素质拓展活动项目的载体,是各种素质拓展活动项目的落脚点。目前学院建设了二个基地,一是以图书馆、大学生活动中心与院内38个实训基地一起共同作为大学生素质拓展的校内基地;二是以社会信誉优良、企业文化富有特色、经营管理规范、业绩突出的企业,作为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校外基地,发挥企业文化、企业精神、企业理念和企业规范对学生的辐射陶冶作用。
(三)管理平台
1.强化组织领导
素质拓展培养体系的运行涉及学院的各个部门和管理的多个层面,建设上下通畅、分工合作的组织方式尤为重要。学院成立了由大学生素质拓展指导委员会、院素质拓展中心、系素质拓展部、班级素质拓展小组“四级”项目组织管理机构。院大学生素质拓展指导委员会由分管副院长任主任,各相关职能处室负责人参加,办公室设在院团委,由院团委牵头组织实施。系级机构由系负责人任第一负责人,系团总支组织实施。班级机构由辅导员任第一责任人,班级团支部组织实施。形成了党政领导牵头、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各系具体组织实施的工作格局。
2.引入学分制管理
为把学生自发的、松散的、缺乏计划的和组织不严密的课外活动,变为有组织、有计划、有激励机制的教学实践,学院制订了《大学生素质拓展实施办法》,《大学生素质拓展项目学分构成细化表》等文件,将素质拓展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就是将记录在非课堂教学形式的素质教育拓展活动正式作为人才培养方案的一部分,它要求学生必须获得足够的综合素质学分(12学分),从而使这种形式的转化以大学生素质拓展体系为中介,通过与素质拓展认证同步,按照一定的分值标准,将素质拓展认证的四个项目方面的内容转化为相应的素质学分。
3.实行网络化管理
学院开发了“大学生素质拓展管理系统”,通过学生自行登录系统填报素质拓展项目,班级素质拓展小组、系素质拓展部、学院素质拓展中心依次网上管理和认证,毕业前学院素质拓展中心集中为学生打印、颁发素质拓展合格证书的方式。形成大学生素质拓展课程客观透明、科学严谨的网络化管理流程。通过素质拓展管理系统,学生可以登录及时查看自己素拓得分情况;班级、系、学院各部门可以及时上传举办的活动,及时认定学分,并了解学生参与素质拓展的情况,便于学生和各级组织根据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和工作重心。
(四)认证平台
1.成立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认证中心
由院团委负责协调各有关单位参加的学生素质拓展活动认证中心,各系、班级成立相应的认证机构,负责学生参与各类素拓活动的学分认证工作,将素质拓展列入人才培养方案,学分计入学生学籍档案。
2.制订认证程序,规范认证
制定了《安徽涉外经济职业学院学生素质认证程序、要求及相关办法》。该办法就(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的填写程序、填写内容、认证方法等项目予以详细规定。同时,在素质拓展管理系统中,自动生成各种统计表,旨在使素质拓展证书的实施系统化、规范化。
(五)评价平台
1.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
为配合学院的“三证书制度”,中心设计制作了《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作为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依据。《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记载大学生素质拓展的成果,成为向社会介绍学生综合素质的证明,能帮助学生在就业、升学等过程中更好的证明自己,体现了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原则。
2.“四位一体”的工作考评体系
以《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为载体,建立学院、系党总支、辅导员、学生四位一体”的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纳入教学培养体系,设置学生综合素质学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行考评与自我考评结合,考评与反馈结合,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与自我完善相结合。
3.建立企业介入评价机制
主动适应“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把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拓展到企业,引进企业介入评价机制,加强学生实习期间的教育管理。通过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实施,进一步整合了教学主渠道外有助于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各项教育活动,建设系统规范的活动性课程体系;制定合理的素质拓展纲要;构建校企结合的考核评价体系,不断提高素质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满足社会、行业、企业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六)政策保障平台
1.组织保障
成立由分管副书记任组长、各系部党总支书记及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任组员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全面部署和策划全校的素质拓展工作,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
2.资金保障
学院计划每年划拨20万元作为大学生素质拓展专项基金,专款专用。同时积极建设素拓活动基地,把院内大学生活动中心建设和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与素拓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保障了素拓各项活动的有效开展。
3.技术保障
利用网络平台,实现素质拓展信息的和传递,以及对学生参与的素质拓展项目在网上提交申请、网上公示、网上公布审核确认结果的全流程管理。这样做的优点是方便、快捷,增加透明度,便于信息准确快速的传递,也有效地解决了人员不足的问题。
4.业务保障
1)专题培训。学院多次在全院教职工大会上就素拓工作的理念、意义和目的进行专题报告。对系、班级主抓素拓活动的辅导员和干部进行集中培训,就如何开展素拓活动,如何认证素拓学分等问题进行具体讲解。为素拓工作的实施奠定了基础。
2)入学教育培训。把大学生素质拓展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的必讲内容,让每一位学生在入学时都了解素质拓展的意义和参与素拓活动的重要性,取得学生对此项工作的认同,从而做到主动参与。
5.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
建立毕业关联、公选与自选结合、奖励与处罚结合的激励约束机制。毕业关联,指规定学生在校期间须取得12分素质拓展学分方可毕业;公选与自选结合,指学校在设置综合素质拓展活动项目时,既要充分考虑抓住学生素质和能力的薄弱环节,又要尊重学生的自主性、选择性、差异性的特点,对学生参与素质拓展活动实行必修与选修相结合;奖励与处罚结合,指学生只有取得规定学分,才能在评奖、评优等方面具有资格。对综合素质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相应的表彰,对个别弄虚作假的学生给与纪律处分。
三、以实践促完善,成效初显
素拓工作在全院开展以来,学生们积极参与其中,校园第二课堂文化活动活跃有序,共完成公选项目318项,11544人次;自选项目1352项,58620人次;创新项目102项,6348人次。学生参与各类学生组织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学生社团迅速发展,全院共有文艺类、体育类、科技类、公益类、社会实践类等各类社团25个,目前仅读书会成员就有3000多人;通过素质拓展活动的深入开展,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提升,自律意识明显提高,奉献爱心、互帮互助的志愿服务精神得到进一步弘扬,好人好事不断涌现,唐聪同学帮助迷路老人的事迹被省市多家媒体报道;通过参加素拓活动的锻炼,学生参与省市以上各类比赛活动获奖率大幅提高,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首次参加全省大学生职业规划设计大赛暨大学生创业大赛获铜奖两项,第二次参加即获得银奖一项,铜奖两项,并获集体组织奖,;2012年参加全省高职院校大学生技能大赛获得二等奖两项,三等奖三项;2013年获得二等奖两项,三等奖三项和四个优秀奖;2014年获得一等奖三项,三等奖两项和三个优秀奖;参加全省“励志成才、报效祖国”演讲比赛获二等奖两项,一些学生社团和个人也多次获得省市的表彰。目前,学生就业率及用人单位满意率持续居高,文明和谐的校园人文环境进一步形成。学生通过参与活动获得自信,综合能力获得提升,同时,也促使学院不断积极地探索素质教育方法的革新,使得素拓工作不断走向完善。
TheConstructionandPracticeofCollegeStudents’QualityExpandingSysteminPrivateVocationalColleges
MinghuiWang1.BinghuiWu2
(1.SeaetaryofyouthleaguecommitteeinAnhuiInternationalEconomyCollege.Hefei230011
Dean`sofficeinAnhuiInternationalEconomyCollege.Hefei230011)
【Abstract】Itisanimportantmeasurefortalentstraininginvocationalcollegestoimplementthestudents’qualityexpansion.Thispaperdiscussestheconnotationofthequalitythatvocationalcollegestudentsshouldpossessandconstructsaqualityexpandingsystemwhichisappropriateforprivatevocationalcolleges.Throughthepracticeofstudents’qualityexpandingsysteminAnhuiInternationalEconomyCollege,thispaperexploresthereformandbreakthroughofthewaystocarryoutthequalityeducationinprivatevocationalcolleges.
【KeyWords】collegestudents;qualityexpansion;constructionofsystem;explorationandpractice
参考文献:
[1]职业人.360百科[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1592343.htm
[2]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
[3]、教育部、全国学联.关于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意见.2002(3).
[4]韩明涛.实施素质拓展计划深入推动高校素质教育刨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2).
[5]学校部等.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理论与实).[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