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stract:BCC-DEAandNEW-COST-DEAmethodwereusedtoanalyzethecostefficiencyofstorageenterpriseslistedinChina.TheresulthasindicatedthatNEW-COST-DEAissuperiortoBCC-DEAwhiledoanalysisofcostefficiency,thetruth,thetotalleveloftheChinesestorageenterprises'costefficiencyislowly,wasmanifestinit.Thereisgreatgapbetweeneachstorageenterprise.Inordertoimproveenterprises'cost,technologyandallocationefficiency,thoseenterprisesshouldpaymoreattentiontotakeadvantageoftheinnovationofscienceandmanagementtechnologyinthefuturedevelopment.
关键词:仓储企业;成本效率;NEW-COST-DEA;BCC-DEA
Keywords:storageenterprise;costefficiency;NEW-COST-DEA;BCC-DEA
中图分类号:F27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5)25-0045-03
0引言
物流业的调整和振兴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必要保证,这也促进了政府对物流业的大力支持和投入,随之而来的便是如何能科学合理地配置有限的物流资源、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这对于解决当前物流业所面临的问题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仓储作为物流过程中举足轻重的环节,其占用了大量的资源,常常伴随着物流仓储活动而产生大量的费用,物流成本的高低往往取决于仓储成本的大小。
企业生产分析应用最重要的方面在于其对成本与利润效率的分析,目前无论对与成本效率还是技术效率的测量使用比较广泛的还是前沿分析法,该方法是根据已知的投入产出观察值,构造生产可能集,通过估计生产前沿面,测算各个决策单元与前沿面之间的距离来计量其技术或者成本效率。根据生产函数中的参数是否需要估计,该方法可分为非参数法和参数法两类。
根据文献统计,目前考察国内物流企业效率时,使用较多的还是非参数形式的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其基本思想起源于Farrell对生产率的研究,该研究没有综合考虑决策单元(DecisionMakingUnits,DMU)多种投入和多种产出的情况,存在诸多局限性。DEA方法以其独有的特点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已经成为多投入多产出情况下决策单元相对有效性和规模收益等方面应用最为广泛的数理方法之一。本文将建立基于DEA方法的成本效率分析模型,并结合我国9家上市仓储企业的相关财务数据,选取营业成本、劳动力成本、固定资产作为投入指标,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为产出指标,对我国仓储行业成本效率进行相关分析。
从表1中可以看出,利用BCC-DEA模型所计算出来的综合技术效率和纯技术效率差别并不大,比如纯技术效率一项,从2009年至2013年五年间,只有C600794公司在2010年表现为纯技术效率无效,其他企业在五年间均表现为有效,计算结果掩盖了由于价格因素导致的成本效率无效的事实,引入NEW-COST-DEA方法后,在充分考虑了价格因素的影响后能够对各个仓储企业的成本效率进行更加真实客观的评价,从表1右侧基于NEW-COST-DEA方法得出的结果中可看出,2009年至2010年5年间,能有两年保持成本效率、技术效率和配置效率均有效的企业只有两家,其中一家(C200053)在5年内有两年保持三项效率均有效,另外一家(C600794)则保持了4年三项效率有效,企业C600794应作为这九家上市仓储企业的标杆。2009年~2013年间,各企业成本效率、技术效率和配置效率极差最大是发生在2011年,成本效率在0.099到1之间,技术效率在0.208到1之间,配置效率在0.099到1之间。
国内9家上市仓储企业在5年内的成本效率平均值最高的是C002492公司,达到了0.95,但该公司在5年内的成本效率从未在有效前沿面上;2009年~2013年间,成本效率处在有效前沿面次数最多的是公司C600794,总共有4次,其次为C200053公司,总共有2次,其他企业均未在有效前沿面;特别提到公司C600787,其成本效率在五年内均为9家企业中最低者,成本效率最低达到0.099,其成本效率提升空间最大;从表3中得知,9家上市仓储企业5年内平均成本效率在0.8以上的只有3家,从一定程度上说明国内上市仓储企业成本效率还是偏低。
从表2中成本效率一列数据看出国内上市仓储企业的成本效率在2010年陡然下降,而后又缓慢回升,导致下降的原因在于受到国内经济大环境的影响,而导致其效率回升的原因可总结为2010年以后国内物流和仓储行业蓬勃发展,在国外物流同行进入中国市场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国内物流与仓储行业不断革新技术,成本效率在整体上有所提升。
就技术效率而言,基于NEW-COST-DEA模型计算的结果显示,所有样本企业在5年内的平均技术效率并不高,技术效率在0.8以上的企业只有5家,刚超过样本数量的一半;从表2中的统计数据可知,2009年~2013年国内上市仓储企业的技术效率呈现下降后回升的趋势,说明国内物流与仓储行业在技术层面在不断地创新,国内物流与仓储行业在未来有不错的发展前景。
3结论
通过以上面板数据对国内上市仓储企业成本效率的分析,结合BCC-DEA和NEW-COST-DEA两种方法进行对比可以发现,在做成本效率分析时BCC-DEA方法并不优于NEW-COST-DEA方法,前者所得结论掩盖了由于价格因素导致的成本效率无效的事实,后者在考虑价格因素后能够更加全面客观地对企业成本效率进行评价,NEW-COST-DEA模型能够将价格因素考虑到投入成本中,不仅能够对投入要素的数量进行分析,而且能够对投入要素中由于价格变动引起的效率问题进行分析,更准确地找出仓储企业运行成本效率是由于技术因素引起的还是由于价格因素和要素之间的配置引起的,并能够给出准确的值,为企业降低成本找出途径和相应的目标。根据NEW-COST-DEA分析结果,国内仓储企业成本效率总体水平不理想,而且企业之间差距较大,在以后的发展中应该注意利用科学与管理技术的革新来提高企业成本、技术和配置效率。
参考文献:
[1]刘星,张建斌.我国上市银行成本效率和利润效率研究[J].当代财经,2010(304):61-67.
关键词:技术创新;外部环境;民营企业;物元模型
DOI:10.16315/j.stm.2016.04.011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志码:A
党的“十”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14年8月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企业已经成为我国科技创新的主力军,民营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是我国实现向创新驱动转变的重要推动力。与国有企业相比,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受外部环境的影响更为显著。外部环境是企业技术创新所依赖的外部系统,涉及政策、经济、融资、市场等环境因素,具有动态性和不确定性。外部环境对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可以产生促进或抑制作用,构建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并展开综合评价,寻找制约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因素,可以为我国优化完善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提供参考。
1文献回顾
已有研究中,Daft等大多数学者都认为企业外部环境与企业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是对企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系统。有关技术创新外部环境的研究都是站在政府或区域经济的角度,主要涉及区域创新系统或区域技术创新环境方面。而站在企业的视角,基于民营企业对技术创新外部环境的感知,评价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外部环境的文献并不多见。
国外学者多从区域创新系统的角度展开研究,对创新环境本身的评价并不多。区域创新环境最初由欧洲创新研究小组于1985年提出,把创新环境视为培育创新和创新性企业的场所。Cooke对区域创新系统(RegionalInnovationSystem,RIS)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在之后着重研究了RIS中的交互式学习对创新的影响。Patmore将创新系统与产业集群结合,认为区域创新系统包括环境、产业和市场三要素。Buesa认为区域创新系统包括了技术创新环境,Fritsch也把区域创新环境视为一个因素层纳入区域创新系统。
与国外学者不同,国内学者更多地关注区域技术创新环境问题。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区域创新环境评价以及区域创新因素对创新能力或绩效的影响。盖文启将创新环境区分为静态环境和动态环境,认为创新环境是促进区域内企业不断创新的创新网络。陈赤平认为创新环境是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外部条件,是技术创新的约束条件。崔会东等采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河北省的城市创新环境进行了综合评价。贺翔等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灰色关联分析法对浙江省11个城市的自主创新环境进行了评价。杨治等副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我国国有企业的研发投入对民营企业创新投人具有挤出效应。薛捷实证分析了区域要素环境、文化环境和政策环境对于珠三角地区253家科技型小微企业双元学习和创新产品竞争力的影响。
通过文献回顾发现,研究视角方面,现有研究主要站在政府或区域经济的角度来选择设计企业技术创新环境评价指标,并且由于对创新环境理解的不同,不同文献所选择的评价指标存在较大差异。基于企业对技术创新外部环境的感知,选择设计技术创新外部环境评价指标的研究较少,专门针对民营企业的研究更不多见。研究方法上,现有研究的评价方法主要集中在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数据包络分析、因子分析法和专家打分法等。而这些评价方法难以实现评价系统的自我信息反馈,评价模型也无法体现不同层次、不同评价对象之间的关系。采用联系数物元模型能够较好地实现上述要求,应用多元联系数也能很好的表述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外部环境的模糊和不确定特征。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在以下2个方面对已有研究进行补充和完善:一是在对民营企业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基于民营企业的感知筛选设置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外部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反映民营企业对于技术创新外部环境的感知,并形成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外部环境评价物元特征集合;二是引系数物元模型展开评价,用联系数处理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外部环境评价中由于模糊、随机和信息不完全导致的不确定性,用物元形象地表示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外部环境的各种特征。
2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
2.1评价指标的选取
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外部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是在已有研究成果和相关调研资料为基础,基于民营企业对于技术创新外部环境的感知设计、选择的,而不是基于政府或区域经济管理的视角,能够充分的反映民营企业对于技术创新外部环境的需求。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外部环境评价指标的设计、筛选过程如下:首先,根据已有研究提出的评价指标结合对部分民营企业的调查走访,设计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外部环境评价指标备选指标库;然后,采用问卷调查法,通过向走访的民营企业、在校民营企业MBA学员所在民营企业和实习基地民营企业的高管及研发部门负责人发放调查问卷77份,回收56份,其中有效问卷51份,通过调查问卷筛选、补充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外部环境评价的关键影响因素(主要物元特征指标)及其子因素(物元特征细分指标);最后,采用关键指标分析法提炼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外部环境评价指标,形成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外部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
最终形成的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外部环境评价指标包括20个物元特征细分指标和5个主要物元特征指标。问卷调查中发现,被调查民营企业对政策环境、融资环境和技术环境的感知程度十分强烈,尤其是政策环境感知程度最高,其次是融资环境、技术环境、市场环境和经济环境。民营企业对技术创新政策环境的感知程度也反映了我国民营企业发展对政策的依赖性非常高,被调查企业对民营企业研发财政补助、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税收优惠和生态环境规制3个指标的关注度较高,民营企业研发财政补助和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税收优惠可以缓解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资金约束,促进企业研发投入的增加,而生态环境规制则是民营企业进行节能减排技术创新的推动力,生态环境规制越严厉,企业在节能减排技术创新方面的投入越高。融资环境方面,被调查企业对金融发展与创新水平和民营企业融资渠道与成本指标的关注度较高,金融发展成熟和金融创新程度较高的地区的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资金来源相对于其他地区要丰富,而民营企业融资渠道与成本则直接制约了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融资成本越高、渠道越窄的企业往往倾向于保守经营,对技术创新的投入热情不高。技术环境方面,问卷调查中发现,被调查企业对创新人力资源指标的关注度较高,被调查企业的相关负责人普遍反映创新人才缺乏是制约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因素,如何吸引和留住创新人才是被调查企业普遍关注的方面。市场环境方面,问卷调查中发现,被调查企业对新产品市场占有率指标的关注度较高,反映出被调查企业普遍关注技术创新对企业市场竞争力提升的推动作用,调查发现,市场占有率波动越大的企业对技术创新的投入越高,企业都希望通过技术的领先确定企业的市场地位。经济环境方面,问卷调查中发现,被调查企业对所在区域产业结构水平与方向指标的关注度较高,被调查企业普遍意识到技术集聚和协同创新的重要性,希望企业能在产业聚集区域和优势区域发展。
2.2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
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外部环境评价的主要物元特征指标(一级指标)共有5个,包括政策环境、经济环境、融资环境、市场环境和技术环境。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外部环境的主要物元特征指标进一步分为20个物元特征细分指标(二级指标),组成2个层次的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外部环境评价的物元特征集合,具体设置,如表1所示。
其中,政策环境包括民营企业研发财政补助、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税收优惠、民营企业发展的产业政策、生态环境规制和知识产权法律保护情况5个物元特征细分指标;经济环境包括所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所在区域产业结构水平与方向和所在区域基础设施完善水平;融资环境包括金融发展与创新水平、民营企业信用担保机制、民营企业融资渠道与成本和风险投资发展水平;市场环境包括新产品市场占有率、同行业国有企业研发强度、行业聚集度和消费者对新产品的偏好程度;技术环境包括所在区域技术市场发展、所在区域创新文化、创新人力资源和所在区域大学和科研机构数量。
3联系数物元模型的构建
物元模型可以将事物的模糊、不确定性等特征形象地用数字量化。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是一个动态,充满不确定性的大系统,可以看作是物元特征的集合。针对技术创新外部环境的不确定特征,已有研究常用方法是采用模糊评价法或专家打分法,专家打分法方法过于简单,随意性大,而模糊评价法中的模糊隶属度的确定也带有一定的随意性,且评判中无法反映参评专家的反对程度。我国学者赵克勤提出应用集对分析的方法把把事物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用联系数统一处理。在集对分析中用联系数联系起来。用物元形象地表示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外部环境的各种特征,用多元联系数来表示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模糊性特征,可以更为合理地评价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
然后,对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外部环境进行综合评价,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外部环境物元特征指标的权重。再根据联系分量系数确定原则确定各系数值,计算出待评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外部环境各主要物元特征指标的联系数值,并进行排序。
4评价实例
以问卷调查涉及的民营企业为例,建立专家组,运用上述模型和方法对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中政策环境、经济环境、融资环境、市场环境和技术环境5个维度进行综合评价分析。为对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进行评价,本文采取五元联系数对评价指标进行量化,构建五元联系数物元模型,五元联系数的表达式为
限于篇幅,五元联系数物元模型的具体形式本文就不再赘述,模型形式参见公式(1)。基于民营企业对技术创新外部环境的感知,评价专家全部来自民营企业的高管或技术研发部门的负责人,本文选择其中6家民营企业的企业家或高管、企业技术研发部门负责人4名组成评价专家组,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技术创新外部环境评价指标的权重。从权重上看,政策环境、融资环境和技术环境所占比重较大,显示出民营企业对这3个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感知度较高,这3个环境对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影
从表2评价结果可以看出,实例民营企业对技术创新外部环境的感知中,经济环境最好,联系数值最高,案例民营企业所在地基本上都是东部沿海地区,相当一部分企业地处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青岛西海岸部级新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产业以高新技术、循环经济为主,基础设施完善,发展潜力巨大;排在第2位的是政策环境,联系数值为0.2462,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所在地为部级经济区,对民营企业的产业政策、税收政策十分优惠,政府也十分重视创新驱动,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政府补助也较多,环境规制也相对要严格,以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为导向;排在后三位的依次是市场环境、技术环境和融资环境,其中技术环境和融资环境相对要差,联系数值均低于0.2,仅为0.1637和0.1381。调查发现,技术环境方面,主要存在的困境是创新人力资源缺乏、所在区域大学和科研机构数量较少,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对人才和外部支持的需求难以充分满足;融资环境方面,突出表现在民营企业的融资成本较高、融资渠道较窄,风险投资发展滞后。
5结论及政策建议
目前,我国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十分显著。基于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对外部环境的感知,通过问卷调查,筛选确定了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外部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并形成了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环境、经济环境、融资环境、市场环境和技术环境5个维度的物元特征集合。引系数物元模型展开评价,实例表明,该方法具有较好的适用性,能较好地表述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外部环境的模糊和不确定特征。
评价实例可以看出,实例民营企业外部融资环境和技术环境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制约较为明显。据此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搭建由各级政府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中介组织和企业共同参与的多渠道融资平台,缓解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增加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
(2)大力推进金融业的发展和创新,尤其是要重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提升区域金融发展水平和对区域企业技术创新的金融支持,发挥金融对技术创新的推动作用。
(3)打造民营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平台,吸引和鼓励其他地区的大学和科研机构与本地区民营企业的科研协作,并对这些大学和科研机构在本区域设立分支机构提供政策优惠,弥补所在区域大学和科研机构数量较少的不足。
物流技术发展与物流管理之间仍然存在着两个方面的联系,即物流技术作为活跃和能动的部分,决定着物流管理模式的演变趋势;而物流管理模式的适应性调节,则关系到物流技术能否在微观环境下得到充分应用。为此,以下将在企业层面来展开对物流管理影响的分析。
1.1对管理主体的影响分析
考察我国物流企业发展现状可知,从业态上看面临着综合型物流企业与单一物流商并存的局面。但从业务开展的形态上看,则主要从事着常规物流服务。这就意味着,物流技术的发展主要围绕着推动常规物流服务的开展而进行的。诸如,物流信息技术、流通加工技术等都归因于此。从中不难发现,随着这些物流技术的发展与引进,对于管理主体产生了两个方面的影响:数量上的影响。具体而言,使得处于管理岗位上的员工数量得到了削减,并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生产岗位上的员工人数。能力上的影响。这里的影响主要从对员工的自学能力、协同配合能力上来得出。
1.2对管理客体的影响分析
物流技术发展的动因来自于对物流业运营效率和质量提升的要求,这也就为对管理的客体带来了两方面的影响:对物流设施设备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下的引进能力的影响;对存量设备维护、开发,以及对物流产品运营的影响。对于前者而言,根据企业的经营需要引进物流设施设备,已成为物流企业做大、做强的必然选择。而这种增量管理模式,则将对企业的流动资金带来深刻的影响,特别在当前金融环境十分紧缩的环境下更是如此。对于后者而言,尽量延长物流设施设备的使用寿命,将关系到折旧的稀释程度;而对物流产品运营的管理,则直接影响到客户对企业物流能力的认同度。
1.3对管理环境的影响分析
内环境分析。应对增量管理的措施在于建立科学、合理的资金预算机制,这也就构成了内环境影响的一个方面。随着物流设施设备的引进和使用,必然带来组织结构上的调整,即以更为灵活的组织形态来替代传统职能力结构。外环境分析。物流产业仍是十二五期间的重点发展对象,在此背景下宏观政策层面必然对于发展物流技术持鼓励态度。这种态度分解到微观领域,则可能在税收上正面影响物流企业的采购行为。
二、分析基础上的发展思路
无论物流技术发展对物流管理所带来的影响是否正面,都需要物流企业苦练内功,实现对技术引进的及时消化,以及充分发挥物流技术功效的目标。不难理解,随着物流技术功效的提升,将变相稀释该设施设备的采购成本。为此,以下将从四个方面给出发展思路:
2.1增强员工的岗位素养
尽管我国物流企业在整体上仍长期处于低端业务开展阶段,但随着产业振兴计划的实施,必然在未来物流企业会逐步提高自身的资本有机构成。为此,就需要前置性的对员工进行岗位素养上的强化。强化的重点在于,培训他们使用先进物流技术的能力,以及促使他们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在增强这些岗位素养的同时,还需要在企业文化建设上下功夫,从而能在整体氛围上来推进员工岗位素养的强化目标。
2.2强化购置的成本约束
根据经济学原理可知,物流企业一味的追求提高资本有机构成将陷入两个方面的困境,在忽视企业业务规模的情况下,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并不一定能带来服务效率和质量的提升;②物流技术的发展固然能提升物流产业的整体质量,但也为物流企业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资金压力。在当前物流业平均利润率处于10~20%的水平上,将直接影响到物流企业的资金配置效益。因此,需要强化购置的成本约束。
2.3健全操作的组织形态
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和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的辩证关系下,还需要健全班组操作层面的组织形态。这种组织形态实则就是“生产关系”,从而需要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物流设施设备的引进类型,建立起灵活、柔性的组织形态来。对此,应引起物流企业乃至业界的高度重视。
2.4完善企业的绩效管理
企业管理中任何问题都归于对人的管理,这同样适用于物流管理环节。因此,在促进员工形成自学习惯,以及促使资产管理人员更好的关注增量和存量资产的管理,则需要完善企业的绩效管理制度。对此,已有许多文献对此进行了详细讨论。这里笔者只是提出。综上所述,以上便是笔者对文章主题的讨论。诚然,对于本文主题的讨论还可以从其它方面展开,但笔者仍从独特的视角下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三、问题的拓展
以下将对目前广泛开展的物联网平台建设进行经济效益分析。众所周知,物流企业在开展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时面临着大量的资金投入。这种资金投入主要配置在了硬件建设、软件开发和维护,以及相应人员的培训方面。而它所产生的经济效益需要扣除上述费用支出并达到预期,才能被认定为合理的应用形式。关于这一点,同样适用于物联网技术在信息化管理系统中的应用分析。为此,以下在两个方面来进行经济效益分析:
3.1物联网技术应用本身的费用支出
由于物联网平台是基于互联网技术而搭建的,这在大型制造类物流企业中将可以省略很大一部分经费投入。但从以“管、营、控”三位一体化的物联网业务内容来看,其在经费投入上主要集中在与上游和下游各节点间网络终端的衔接。此时,这一方面就成为需要重新投入的经费支出部分。
3.2物联网技术应用之后的价值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