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作文网

特色产业发展规划(收集5篇)

时间: 2024-09-06 栏目:办公范文

特色产业发展规划篇1

关键词:小城镇建设;“四态合一”;规划体系;总体规划;城前镇

引言

我国现有的小城镇绝大多数都是历史上自发形成的,由于缺乏科学规划和管理,小城镇存在数量较多、规模较小、分布不均衡、发展水平大多较低、功能不够完善和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此外,资金不足、人才奇缺、土地浪费、环境污染、体制不合理和管理不完善等都严重地阻碍着小城镇的健康发展。在新型城镇化的要求下,小城镇建设要改变以往自然经济条件下农村地区的聚落方式,重构和优化城乡空间聚落形态,承载人口生存和产业的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解决民生难题,更广泛地吸纳农民就地就业、居住,加强生态建设和特色发展建设成为为农村特色产业服务的特色镇,提升小城镇发展品质,实现小城镇的全面发展。

1.小城镇建设困境

1.1缺乏完整的规划理论体系及规划思路,致使小城镇形态“千城一面”

多数小城镇建设盲目地照搬大城市建设经验,造成小城镇在产业结构、空间布局和建筑风格设计上相互雷同,缺乏自身特色。另外,一些小城镇在编制总体规划后,没有根据实际建设水平进行必要的修编,削弱了规划对城市建设的指导效力。

1.2过渡追求经济效益,对社会、生态的考虑不够,发展动力不足

一些小城镇为追求经济效益和发展速度,采用粗放式的建设方式,忽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忽视环境保护设施及基础设施的同步建设。小城镇都是由自身传统产业发展起来的,而目前大多数地区的小城镇建设为了追求短期经济效益,引进与当地生态承载力不匹配的工业,发展后劲不足,同时使得地方特色生态、传统产业遭受大面积的破坏和冲击,甚至毁灭,小城镇难言可持续发展。

1.3城镇建设追求“高大上”,丧失文化个性,城市空间单调乏味

我国的小城镇形态各异,各有珍贵的文化底蕴、生态宝藏和传承产业,是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宝贵财富,然而在现实建设中,小城镇的文化通常被摒弃或者忽视。一些地区的小城镇建设追求“高大上”,即广场求大、街道求宽、建筑求高和风格求洋,传统空间肌理被破坏得“体无完肤”,文化底蕴失,丧失了个性的城镇形态与生活精神,丧失了形成城镇独特个性优势的机会,使小城镇发展在新型城镇化浪潮中缺乏竞争力。

2.“四态合一”的小城镇建设思路

2.1文化塑魂

文化是小城镇最具特色的资源,是城镇的灵魂,只有充分挖掘小城镇的特色文化,将文化贯穿于小城镇的产业发展、城市建设的各项工作中,才能使小城镇独具发展特色和动力。在产业发展中,应提炼城镇特色文化要素,发展文化产业,如传统手工业及文化旅游产业,围绕这些特色产业整合镇村体系,推动城镇产业转型,获取长久发展动力;在城市建设中,应注重文化“形”和“意”的塑造,重塑文化建筑和营造参与性的文化活动,填补小城镇的精神内容。

2.2产业兴镇

小城镇的产业发展必须从其传统产业入手,寻求升级转型之道。从目前小城镇的发展经验看,围绕小城镇文化和传统手工业开展的新型旅游业开发是小城镇实现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因此,在深入挖掘小城镇特色文化和传统手工业的基础上,应进行旅游专项规划和产业规划,解决“业态”问题,并围绕旅游产业布局配套基础设施,带动城市相关服务产业的发展,为小城镇发展注入长久动力。

2.3生态维育

小城镇一般具有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在建设中要注重保护这些宝贵的生态资源,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保护好山水、田园,通过植树造林、节能降耗、治理污染和发展循环经济,走资源型地区绿色发展、清洁发展及节约发展的道路,让优美环境成为小城镇的生态屏障和生态涵养基质。具体而言,在小城镇规划建设中,通过划分生态保护区、生态控制线,对土地进行空间管制,实现生态优先;在城区,通过构建完善的绿地系统,把河流、田园等自然景观要素引入城镇,合理布局各类绿地,保护生物物种的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并与城镇建设统一考虑,促进城镇整体生态环境的保护、协调和发展。

2.4形态升华

形态是小城镇所有物质实体的组合,是体现文态和业态的载体。在小城镇的形态塑造中,通过明确小城镇文化、生态资源和业态发展特色,准确定位小城镇风格,按照现代与传统相结合、基本风格统一又丰富多变的思路,编制详细的城市设计,保护城镇的传统空间肌理,优化用地功能布局和路网布局,通过对景观、建筑风貌和地标节点等进行规划建设,升华小城镇特色。

3.基于“四态合一”的城前镇规划实践

3.1规划背景

城前镇位于邹城东部门户,地处三市(济宁市、枣庄市、临沂市)五区(县)(邹城、平邑、泗水、山亭、滕州)八镇(临涧镇、白彦镇、丰阳镇、泗张镇、田黄镇、张庄镇、店子镇、圣水峪乡)交界处。城前镇与济宁、泰安、临沂、枣庄四地市等距90公里,和相临的平邑、山亭、滕州、邹城、曲阜、泗水6个县市等距40公里。境内有枣徐(枣园―徐州)公路、平滕(平邑―滕州)公路、岚济(岚山头―济宁)公路三条省道纵横贯穿全境,并于镇区交汇,有“六路通衢”之称。省道S244向北连接日东高速,邹城北外环线在城前镇域北部穿过,加强了与邹城的联系。

3.2规划思路

根据“四态合一”的理念,提炼城前镇蓝陵文化及万亩桃园、生态林场等生态要素,通过整合和创新,融入规划的各个层次。通过总体定位与功能研究,解决位于三市交界处的城镇业态问题,其次,重视生态本底和对生态的保护与利用,合理布局产业、相关配套服务设施、公共基础设施,优化城镇体系;再次,在总体规划的法定指导下,解决文化传承和城镇形态的问题,即文态和形态;规划将城前镇建设成三市交界区域中心城市(镇)、蓝陵故城、商贸重镇、生态慢城。

3.3规划内容

(1)业态:空间多元、完善旅游

规划形成“一心、两轴、四板块、多基地”的产业空间布局体系。“一心”为城前镇区是镇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区,重点发展商贸服务业和以纺织服装、农产品加工为主的轻工业;“两轴”为沿枣徐公路发展轴、沿岚济公路发展轴;“四板块”为镇区综合产业发展板块、红色文化与林果种植板块、观光农业与休闲旅游板块、特色农业与生态旅游板块;“多基地”为以十八趟林场风景区、红色文化旅游区、石门山―越峰山风景区为主的休闲旅游度假基地和以大樱桃、西红柿、板栗、大枣、油桃、金银花为主的农产品种植基地。

同时,规划进一步完善旅游业建设,构建多元化的旅游产品体系。通过建设红色文化风景区、梨坑林场风景区、十八趟林场风景区、雨山风景区、蓝陵桃园风景区、石门山―越峰山风景区、洼陡风景区,将城前镇打造成为邹东旅游中心城镇。结合各风景区开发生态文化、观光体验、度假休闲等旅游产品。

(2)生态:生态优先、宜业宜居

规划将镇域生态系统划分为:斑块、廊道和基质。形成“斑块镶嵌、廊道相连、基质铺垫”的生态安全格局。

①重点保护两类生态斑块

五处山体林地生态斑块:分别为梨坑林场生态斑块、十八趟林场生态斑块、雨山生态斑块、凤凰山――笔架山生态斑块、石门山――越峰山生态斑块。

三处水源地保护斑块:分别为圈里水库保护斑块、康王水库保护斑块、洼陡水库保护斑块。

②重点打造两类生态廊道

沿河道生态廊道:规划沿戈河、柳峪河、刘庄河、沂河及其支流打造河道生态廊道。注重保持河流水体的自然特性,保护湿地资源及野生动物资源,镇域区段尽量避免建设开发,镇驻地区段强化生态保护与城镇建设之间的有机协调。

沿道路生态廊道:规划沿枣徐公路(S244)、平滕公路(S241)、岚济公路(S342)、南环路和北环路打造沿道路生态廊道。注重防护生态林及景观生态林的建设。

③重点建设两类生态功能分区

山地丘陵生态保育区:规划镇域内梨坑林场、十八趟林场、雨山、凤凰山、笔架山、石门山、越峰山等山体林地为山地丘陵生态保育区。在保护基本农田的基础上,以生态公益林、经济林建设为第一要务,结合水土流失的小流域治理,植树造林,避免滥采滥伐,积极培育镇域山林生态基质。

规划将镇域生态绿道划分为:区域综合绿道、山林休闲绿道、文化休闲绿道和滨水休闲绿道。

(3)形态:功能提升、特色强化

规划在城市形态的塑造上,注重功能的提升,延续特色田园风貌,通过优化镇村体系和镇区空间结构,整治城市风貌,强化特色、优美的镇区空间营造。规划镇区形成“两轴三带、一心四区”的城镇空间结构。

规划以生态、水体、文化为主线,系统的发掘和整理城镇特色要素,利用自然的水体景观、生态绿带,组织与之相适应的滨水景观、绿化景观,构筑和谐共生的用地布局。此外,深入挖掘地方历史文化要素,与滨水景观、绿化景观相结合,塑造特色鲜明的城镇形象。自然资源与历史文化相结合,共同创造以“绿、水、文、城”为特色的“水城相依、绿水环绕、底蕴深厚”的城郊型生态慢城,重点做好“显水、透绿”的文章。形成“两轴三廊、三心五区多点”的景观系统结构。打造由古至新、文化、现代、生态共融的沿越峰山路景观轴线、沿城泰路的公共建筑展示轴线、沿河道景观绿廊;形成工业景观风貌区、商贸市场景观风貌区、城镇综合服务景观风貌区、新城旅游服务景观风貌区、居住景观风貌区。

(4)文态:文化传承、城镇塑魂

城镇在产业选择上充分挖掘城前镇本土文化、农耕文化、红色文化和生态文化,进行优势产业组合,并配套富有地方文化底蕴的居住建筑和仿古商业街区。融入农耕文化,沿枣徐公路形成蓝陵桃园、梨坑林场、林果种植等自然观光带,在镇域北部结合抗战纪念碑及遗址规划红色文化风景区,形成多元的文化集群。

4.结语

在新型城镇化的要求下,不光是大城市、城市群的建设需注重生态、文化、社会三者的协调和统一,实现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小城镇建设更应该如此。小城镇的建设应摒弃求大求洋、追求短期经济效益、不切实际和照搬其他城市经验的风气,从完善规划体系入手,充分挖掘和研究本地文化、生态特色,编制相应的规划,以规划指导城市产业的建设、形态的打造,实现生态、文态、业态和形态的融合,突出特色,提升品质,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山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邹城市城前镇总体规划(2014―2030)[Z].2014

[2]陈可石,李静雅,朱胤琳.文化景观视角下“四态合一”的古镇复兴方法与路径―以黔东南下司古镇概念性城市设计为例[J].规划师,2014(5):48-53.

[3]张毅.“四态合一”理念指导下的成眉新兴产业战略功能区(新津部分)城市设计[J].规划师,2013(7)

_____________________

特色产业发展规划篇2

一、列为市级中心镇以来的主要工作情况

2010年底,昆仑镇被淄博市委、市政府确定为市级中心镇。昆仑镇党委政府迅速行动,抢抓机遇,乘势而上,中心镇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

(一)科学统筹,精心编制中心镇系列规划。昆仑中心镇始终坚持把编制规划放在中心镇建设首位,按照小城市的标准,投资400万元,聘请同济大学、淄博市规划局高标准高起点前瞻性地编制完成了《昆仑镇总体发展规划》和《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围绕“规划一张图,城乡全覆盖”的思路,按照“布局合理、功能健全、特色突出、产业支撑”的要求,做到城乡建设、土地利用、产业发展、生态环保“四规合一”,形成各具特色、功能互补的城乡发展构架体系。在发展定位上,充分尊重昆仑传统工业基础、区位优势特点和历史文化传统,明确“陶瓷文化名城、生态宜居新城”的发展定位。在规划体系上,积极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对接,与淄川中心城区规划和博山区白塔镇组团规划相衔接,形成了1个中心城区和5个中心社区的空间布局,扩大中心城区的辐射范围,实现基础设施、社会服务和产业发展的工程共建、功能共享。在规划布局上,按照“西进、东控、北扩、南连、中优”原则搞好功能分区。做到各项规划编制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对接,与片区规划相协调,努力使特色昆仑中心镇的发展规划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

(二)突出重点,着力增强产业集聚能力。该镇按照内涵发展的要求,立足自身优势产业,积极编制昆仑中心镇产业发展规划,突出强化科技创新、品牌建设和技术改造,切实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链条延伸、产业配套、集群发展。一是产业特色更加鲜明。科学编制机械制造、陶瓷文化和生物医药三大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不断壮大提升特色产业,形成各具特色且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三大主导产业。目前,三大聚集区年产值已占到全镇经济总量的90%以上。二是集聚平台逐步完善。全面推进工业功能区建设,加快完善园区基础设施配套,积极搭建产业集聚平台。投资5000多万元,建设了集陶瓷展示营销、仓储物流、加工生产为一体的国瓷文化城,建筑面积32916平方米,营业店铺300多户,年营业额5000多万元。其中一期工程已投入使用,已有35家陶瓷商家、5名部级和省级陶瓷艺术大师入驻,二期工程即将竣工。三是人口集聚步伐加快。在“扩权强镇”政策带动下,昆仑中心镇人口加快集聚,特别是2010年实现原来的昆仑镇、磁村镇和城南镇的5村1居的合并,中心镇人口迅速集聚,形成现有48个村居,总人口达9万人的规模,加上外来务工人口,昆仑镇现有人口将超过10万。

(三)注重特色,城镇品味与风格不断提升。该镇以抓好城市景观带建设为突破口,不断丰富文化广场内涵,重点实施主次干道“绿化、净化、亮化、功能化、秩序化”五化工程,按照“提升品位,体现特色,品味与风格并重”的总体要求,精心规划设计和建设管理,成为该镇特色风貌建设的新亮点。

(四)民生为先,公共基础设施日渐完善。坚持以改善民生为目的,统筹抓好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完善医疗、养老、救助、就业等社会保障体系,按照基础设施向中心社区延伸,基本公共服务向所辖区域覆盖的要求,推动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断扩大与完善。

二、中心镇建设中的难点和问题

(一)管理权限逐步下放,政策还需进一步落实。下放部分管理权限,是中心镇试点的重要举措。为推进中心镇建设,淄川区委、区政府初步确定区直部门、派出机构、派驻机构共下放管理权限43项,在昆仑镇设立双管单位7个,其中新增区住房和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城市管理行政执法3个分(支)局,局长兼任镇相应部门机构副职。目前,三个分(支)局机构已经成立,人员已全部到位并正常开展工作。但在具体工作对接上,派出(驻)机构与镇政府的关系上,管理权限下放的衔接上,各项建设项目手续办理程序、办理权限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理顺,各项扶持政策也需要进一步落实。

(二)建设资金不足。可支配资金相对较少,对基础设施、城镇配套、产业扶持、重点项目投入力度不足。虽然淄川区委、区政府出台了扶持昆仑试点中心镇发展的财政措施,但远远满足不了中心镇建设发展的现实需要。

(三)土地、环境资源的要素制约比较突出。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不断落实和加大,各级对土地、环保、能耗等容量指标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建设项目与土地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环境调控的手段日益严格。虽然,上级出台了一系列加快试点中心镇建设的扶持政策,但短期内还不能有效显现,从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中心镇空间布局调整和集聚区优化,制约了城镇建设与经济发展。

(四)建筑特色得不到体现,城镇自身魅力展示不足。对生态环境、产业优势、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建筑元素、人文环境等问题的研究仍显缺乏,长期建设结果容易导致“千城一面”,自身的特色和魅力会逐渐被湮没。

三、推进特色昆仑中心镇建设发展的几点思考

(一)完善规划体系,强化规划在城镇建设中的指导地位。规划是城镇建设发展的龙头和灵魂,只有超前的思维、完善的规划,才能指导城镇建设健康发展。一要进一步突出抓好近期建设规划、各功能区的详细规划以及交通、供排水、供电、环保、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的专业规划。要在总体规划指导下,对镇区五年内的重要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中低收入居民的住房建设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等内容进行统筹安排,合理布局;对城镇重要地段、重要节点要做好城市设计,做到细微处见精致,以有效控制其平面布局、建设容量和风貌特色,提升建设品位和档次。二要强化规划管理与实施。要做好规划管理与协调,认真编制落实中心镇辐射区域范围内全覆盖的发展规划,努力做到城镇总体规划、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三规合一。

(二)注重城镇特色,提升中心镇的档次和品位。一个城市要有优势,就要有自己的特色文化。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是一个城市生生不息的动力,加强文化对特色中心镇建设的重要作用,这是中心镇建设发展的智力支撑。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围绕“四个突出做好”,努力编制有特色的规划,挖掘和保护自己特有的历史、文化和自然环境,实现文化内涵的延伸和文化素养的提高,打造与中心镇发展相协调的区域文化。一是突出做好“山、水、林”文章,使自然景观和建筑景观相协调,构筑起伏有致,环抱自然的城镇形态和空间景观;二是突出做好生态文章,以“天蓝地绿、山清水秀、空气清新、环境优美”作为城市建设的追求目标,使有机景观和无机景观相融合,通过形式多样的绿化建设,不断改善城镇生态系统,努力创造和谐宜人的城镇环境;三是突出做好人文文章,使历史人文景观和现代景观相协调;四是突出做好标志性建筑文章,在编制规划时要特别注意对建筑风貌的研究和人文习惯、当地建筑元素的提取等,确定好建筑形式和建筑色彩,使重要地段、重点空间的艺术性建筑和一般的实用性建筑相结合。

(三)做优做强产业支柱,增强中心镇发展后劲。中心镇建设必须以产业为支撑,进而全面促进各类发展要素集聚。一要继续抓好工业经济。注重产业引导,对已入区企业,要着力扶持主导特色优势产业,形成完整的产业链,逐步培育行业龙头。要严格准入制度,对生态影响严重,不符合镇级主导产业发展的必须从严控制。二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商贸、服务、旅游等第三产业对于加速人口集聚,促进经济繁荣具有重要作用。充分发挥区位和交通优势,加快农产品交易市场、专业产品市场的培育发展,加快文化娱乐公司项目建设,不断促进商贸服务业发展。三要培育提升特色产业。依托特有资源、人文、产业优势,积极培育特色产业,打响中心镇产业品牌。

(四)积极广开渠道,缓解土地供求矛盾。土地是推进中心镇建设的重要资源,也是制约中心镇发展的一大“瓶颈”。面对土地指标紧张、存量土地少、发展空间受限的实际,在积极向上争取用地指标的同时,要立足自身,通过多种方式,拓展建设空间。一是要加强对闲置土地的盘活利用,变“废”为“宝”;二是要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强势推进工业功能区块建设、企业标准厂房建设,引导企业实施零土地技改,增强土地综合利用率;三是要用好用足上级对中心镇建设的各类土地优惠政策;四是要积极探索农民进入城镇后原有承包地和宅基地流转的途径和管理方法,允许城区内集体土地使用权采取作价入股、出让、转让等方式参与中心镇的开发。

(五)转变思路,拓宽中心镇建设资金筹集渠道。针对中心镇建设资金短缺问题,结合投入量大、建设任务重的实际,必须创新投融资体制,建立多渠道、多元化、全方位城镇建设投融资机制。一是争取各级政策支持,充分利用国家、省、市扶持资金。比如: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财政转移支付资金、新农村建设资金等。二是通过财政“挤”一点、土地“生”一点,向外“引”一点,民间“融”一点、群众自愿“投”一点的原则,组建投融资公司,吸收社会投资和外资搞投入、搞建设。三是制定出台房屋拆迁、城镇管理、投资优惠等一系列配套政策,在供水及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的开发建设上,可吸纳民间资本或综合运作的方式,实行有偿使用,做到资源共享、设施共建、环境共保。四是对城镇建设中所产生的冠名权、广告权、道路使用权等无形资产的相关收益,可通过科学规划、强化管理、合理定位、有偿出让的方式来筹集建设资金,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中心镇建设的积极性。

特色产业发展规划篇3

关键词:邛崃市;市域产业空间布局规划;产业发展

前言

城乡规划是政府指导、调控城乡建设和发展的手段。实现城乡统筹,必须进一步加强各级规划的引导。县(市)域总体规划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确定县(市)域整体地域的发展定位,综合布局城乡发展空间和基础设施,制定空间管治措施,维护社会公平公正,保障公共安全,保护生态环境和人文资源的规划[6]。市域产业空间布局规划作为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以市域范围的产业发展及资源整合协调为立足点,通过合理的空间布局,对区域产业整体发展起聚合引导作用的规划。合理的产业空间布局是产业发展的必要载体,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关键。县(市)域作为区域研究的基本单元,是解决区域发展问题的切入点,因此,编制县(市)域产业空间布局规划对区域经济统筹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深入分析邛崃市市域产业发展现状,提出邛崃市市域产业空间布局规划,进一步探讨编制县(市)域产业空间布局规划对统筹区域产业发展的必要性。

1.邛崃市产业发展现状

1.1邛崃市基本情况

邛崃市位于成都平原西南边缘,幅员面积1384.43平方公里。2006年末全市总人口为65.1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为18.3万人,城市化水平为28.1%。

邛崃市距成都市区74公里,对外交通主要依靠成温邛高速公路、成雅高速、国道318、省道107(即邛新公路)以及省道106。

图1:邛崃市区位图

1.2三次产业发展现状

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以“畜、竹、茶、桑”为主导的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迅速,年产值上千万的龙头企业达19家,对农户的带动面达58%以上。2006年邛崃市实现了农业增加值14.58亿元,比上年增加6.6%。

第二产业飞速发展。在近几年实施的“工业兴市”发展战略下,邛崃市形成了传统的农副食品加工业和饮料制造业两大支柱产业。

以旅游业为特色的第三产业全面发展。天台山被命名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国家AAAA级旅游区”,平乐镇被评为“全国历史文化名镇”。特色商贸街区打造取得明显成效。房地产、金融、保险、通讯等其他服务业发展迅速。2006年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2.21亿元,比上年增加10.0%。

2.邛崃市产业发展SWOT分析

2.1优势

2.1.1区位、交通优势明显

良好的区位。邛崃位于成都平原西南部边缘,是成都平原地区通往雅安、凉山、甘孜、等地的重要门户,也是古川南丝绸之路出成都的第一站。

便捷的交通。邛崃境内有成温邛和成雅两条高速公路穿越,随着邛名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和市域公路网(光华大道、成温邛快速通道、成新蒲快速通道等)的改造升级,邛崃必将成为成都市域西南边缘的交通枢纽、商贸物资集散地和对外门户。

2.1.2邛崃市是“中国最大白酒原酒基地”

邛崃市以其得天独厚的土壤、水质和气候以及两千多年来精湛的传统酿酒技艺成为“中国最大白酒原酒基地”,优质固态地窖发酵基酒畅销全国各地,是全国各大名酒企业重要的原酒供应基地。

2.1.3资源丰富

农副产品资源丰富。邛崃市在粮食作物、蔬菜、水果以及禽肉类产量上具有优势,可以为邛崃发展农副产品加工(深加工)提供源源不断的优质原材料,使之成为成都市的农副产品加工基地。

旅游资源丰富。邛崃拥有以天台山部级风景名胜区、平乐部级历史文化名镇、世界自然遗产大熊猫栖息地等为代表的丰富旅游资源,通过川西旅游环线北可达龙门山旅游区、南至雅安蒙顶山、碧峰峡等,是成都平原西部的精品旅游区。

2.2劣势

(1)农业的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推进速度较慢,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市场化运作力度不够。

(2)工业主要行业规模较小、效益不高、核心竞争力不足。

(3)由于区域经济水平较低,尤其是政府的财政收入不高,对旅游开发投入的资金不足,旅游资源的开发及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较为滞后,商贸金融服务还不发达,市场体系还不完善,总体发展水平不高。

2.3机遇

成都被确定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及十大振兴产业规划出炉为邛崃市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邛崃市应抓住这次机会,拿出大胆的创新精神,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理念去发展邛崃,走出一条适合邛崃自身发展的道路,加快城乡统筹步伐。

2.4挑战

邛崃市与周边区(市)县产业趋同性强。目前都是以食品加工、饮料、医药、机械制造等产业为主,且企业规模不大,也未形式产业集群或产业链。因此,邛崃在发展过程中如何发挥资源优势,找到自身特色产业,实现错位发展,在区域中率先占据中心地位,是邛崃目前面临的重要课题。同时,如何进行可持续发展,协调产业发展给城市建设带来的影响,尤其是对城市环境的影响,是对邛崃市产业发展的又一个重大挑战。

邛崃市产业发展优势明显,但目前三次产业发展存在一定不足。在当前城乡统筹发展的背景下,邛崃市迫切需要进行产业空间布局的规划来指导其产业发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进一步发挥其优势,完善其不足。

3.邛崃市市域产业空间布局规划

通过对邛崃市产业发展现状的分析,结合当前区域范围产业发展的趋势,提出邛崃市域产业空间布局规划,旨在通过合理布局产业空间,整合资源,实现优化配置,使资源的利用发挥最大效益,进一步解决现状产业发展问题。

3.1第一产业布局规划

以“强畜牧、兴竹业、优茶桑、重特色”为农业发展战略,对邛崃市农业资源进行整合和提升,利用发展现代工业的思路、理念和方法,培育龙头企业,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绿色食品加工示范园区。初步形成基地连农户的格局,畜牧、竹业、茶叶、蚕桑为主的四大特色产业和生猪、肉羊、粮油、水果、制种五个特色产业带相互连动。

3.2第二产业布局规划

《邛崃市域产业空间布局规划》根据四川省工业布局规划,并结合邛崃市的发展需求,以大力发展特色工业,培育特色产业集群的发展思路,规划:“一轴(即工业发展轴)、一区(即邛崃市工业集中发展区)、四点(即羊安镇工业点、中国名优白酒基地、富钾卤水钾矿肥工矿点和新型建材工矿点)”的空间布局结构。

3.3第三产业布局规划

实施“旅游兴市”战略。充分挖掘和利用邛崃市丰富的特色旅游资源,实现旅游资源大市向旅游经济强市的转变,将旅游产业培育成为邛崃重要的支柱产业。同时依托良好的区位和交通条件,加快发展物流、商贸等服务业。

3.3.1商贸金融业

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业,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根据邛崃市日常消费需求和特色产品资源,建立邛崃市城北农产品物流中心、东虹农产品批发市场、邛崃市水果市场、邛崃市旅游商品市场等邛崃特色的中小型市场。建立“四个网络”、“一个机制”的农村市场体系,构建农村消费品流通网络,重点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

3.3.2旅游业

结合《邛崃市旅游总体规划》,形成“一个支撑中心(即临邛古城―文君故里)、四个旅游区(即“竹溪湖、白鹤山”旅游区、平乐竹海旅游区、天台山部级风景名胜区、南宝旅游区)、一条旅游主干线(即临邛古城――大同――水口――油榨――火井――南宝――高何――天台山――夹关――平乐――临邛镇)”的产业空间发展格局。

3.3.3物流运输业

根据《成都市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结合邛崃市工业园区对物流服务的需求、交通条件以及靠近双流物流中心和成都航空物流园区的优势,规划在邛崃市设置两处物流服务站,包括邛崃物流服务站和羊安物流服务站。

规划邛崃物流服务站位于邛崃市工业集中发展区东部的邛新路旁,主要服务于邛崃市工业园区,同时是成都通往川西的物流中转站。该物流站以发展食品、邛酒、茶叶、蔬菜、特色产品等农副产品为主的物流配送。规划羊安物流服务站主要发展特种行业(如化工等)、家具、木材、农副产品等为主的物流配送。

4.结语

产业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合理、科学的产业空间布局是促进区域内部及区域之间的产业分工与合作的有力保障。邛崃市市域产业空间布局规划根据邛崃市产业发展现状,提出发展战略,统筹产业空间布局,整合协调各资源要素,针对目前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通过邛崃市市域产业空间布局规划,认为编制县(市)域产业空间布局对统筹区域产业发展有三点必要性:明确不同区域的产业功能定位,实现产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合理布局的必要性;对产业发展方向进行引导,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对区域内各资源要素进行整合,实现优化配置的必要性。

参考文献

[1]邛崃市统计局.邛崃市统计年鉴[M].

[2]李德华.城市规划原理(第3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3]徐广从.城乡一体化视角下小城镇产业空间布局初探[J].工程与建设.2009,23(3):321-323

[4]张新红,张志斌,雷春芳.广东高州市域产业发展及其空间优化[J].热带地理.2008,28(6):555-559

特色产业发展规划篇4

关键词:特色产业;农村经济;农村规划;农业经济

中西部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薄弱地区,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对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投入的人力和物力也在不断的增加,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创造了更多的机遇与空间。遵义县三盆镇落炉村位于遵义、仁怀、桐梓三县(市)交界处,距遵义城区80km;距桐梓县城52km,处于良好的城市经济辐射范围内。地域面积3.7km2,有效耕地面积1100亩,人口3094人,是典型的人多地少,劳动力富余村。因此在村庄规划中要注意保护耕地,节约土地,走土地集约化利用之路。

1落炉村发展特色产业的内涵与特征

产业是我们对于某些具有相同属性特征的行业进行的总称,而特色产业的形成,则是根据一种具有特色的产品所形成的一系列的由生产制造到销售服务的群体所组成的产业链,以此实现销售或者服务的全面升华。通常情况下,特色产业的形成要以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经济特色为基础,从实际情况出发,对相同或者相似的行业进行属性划分,才有助于形成特色产业。落炉村的特色产业有着自身的产业属性,其特色体现在独特的产品与服务的制作过程以及使用价值方面。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能够创造特色产品或者是提供特色服务就可以称之为特色产业。特色产业的形成需要一定的生产规模基础,而且在当地的经济发展中占据着较大的比例,拥有较多专业的生产人员、技术以及设备,只有具备这些条件,才能为特色产业的形成提供必要的基础,促进特色产业的形成与发展。特色产业的基本特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1)地域性。地域性是特色产业发展的空间特征。①特色产业的形成必须要以当地的经济为基础,如果没有当地的地域性特征,那就不能称之为特色产业,也就失去了特色产业存在的基础。②特色产业的形成需要具有独特的生产技术和生产设备,这也需要当地的经济做支撑,同时这些特色的生产工艺和技术也必须要依托于当地的自然条件和历史传统才得以形成和传承。

(2)优势性。落炉村以其自身的地形、地貌和气候特点并利用其区域优势,早在1998年前就与重庆茶商合作投资数百万元修建了7000多平方米的加工厂,建成了5000多平方米的茉莉花广场,有40%的农户与其签订协议。种植茉莉并加工生产茉莉花茶。在2000年该茶成为遵义会议会茶,为其发生特色产业鉴定了基础。

(3)市场份额大。竞争力是产业市场发展的必要支撑,也是其获得相应资源支配的能力,竞争力的强大不仅仅体现在对生产资源的挖掘和利用效率方面,同时也体现在市场产品的占有额方面。特色产品本身就是特色产业竞争力的体现,也是确保特色产业能够在其他地区和行业竞争中取胜的关键。

2山盆镇落炉村特色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村庄规划执行的力度不够

作为村的规划,落炉村在全县是走在前位的,在2002年已完成村的规划并通过村委会讨论后,由山盆镇政府牵头市县专家论证通过,该规划从实际出发,从规模化种植茉莉到规模化生产都提出了好的指导性意见。由于管理的力度不够,在加上领导的长官意识造成规划执行的偏差,到今天还未形成规模化的种植与生产。

2.2生产技术落后

受到长期经济发展水平低下的影响,落炉村当地的教育水平也较低,这使得当地的人才培养、生产技术发展等战略受到严重影响,很多规模小、成本高的产业都由于薄弱的资金和技术基础而不得不面临倒闭的形势。加之国家在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方面的资金投入有限,使得当地的图特色产业发展长期受到制约。

3特色产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特色产业的发展有助于促进当地特色经济发展速度的提升,根据遵义县当前的社会、经济以及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水平来看,最大限度的增加经济总量是发展特色产业、实现科学规划的基础,也是促进当地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从特色产业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二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1)发展特色产业有助于促进当地经济竞争力的增强。市场竞争力是发展经济的基础,在提高遵义县市场竞争力方面必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出发,一方面是发挥比较优势,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另一方面则是提高对资源的使用效率。落炉村的市场竞争力主要是通过其资源的利用效率来体现,如何让全村农户都来种植茉莉花,扩大其种植面积,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必须要依靠资源的挖掘与利用,将其转化为当地的产业优势,形成具有特色的市场特色,才能促进其市场竞争力的提升,而这种竞争力也必须要以特色产业为依托,才能充分体现。

(2)促进经济总量的增长。通过经济质量的提升促进落炉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是实现产业优化与空间优化的基础,产业优化是经济优化的空间投影。长期以来,我国中西部地区受到经济发展速度缓慢的影响,一直存在着布局不合理的问题,其主要的原因在于地区优势没有获得充分发挥,特色产业没有获得全面发展。因此要促进落炉村特色产业的发展,就必须要实现经济总量的增强,才能实现最佳效益,以此促进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

(3)发展特色产业是实现地区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落炉村与当地的大学和科研单位建立了长期技术合作关系,进行茉莉花产业关键技术攻关和产品开发,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与此同时,大量的引入外次促进茉莉花生产和加工工艺的改进,持续提高茉莉花茶的产品质量,促进茉莉花茶产业的持续发展。特色产业的发展,能够促进地区企业间的密切联系,有助于促进企业向着良性发展的轨道运行,从而确保地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从而实现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农村科学规划的策略

4.1优化用地结构,增强其吸引力

针对落炉村人多地少的特殊情况,除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吸引更多的农民通过用地功能置换来增加特色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外,还要着力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完善村庄的各项配套设施建设,改善人居环境。集中建设居住组团和乡镇企业组团,促进乡镇企业向乡镇企业组团集中,实现土地集约使用,从而实现更全面、更经济地完善村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土地利用率。

4.2实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充分挖掘土地潜力

要完善土地有偿使用制度,使更多的农民主动地将土地用于规模产业的经营,可灵活地采用置换、出售、租赁的方式打消农民失去土地后对生活依靠的顾虑,促进村庄人口规模的扩大,推进农业的规模经济和现代化,解决“离乡不离土”对小城镇发展和乡村城市化的限制作用,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和改善人居环境质量,增强村庄的吸引力,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村庄经济的短暂发展,以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及村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4.3完善各项管理制度,确保土地使用的有效性、合理性、可行性

积极贯彻执行我国节约土地、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宣传节约用地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通过法规和经济手段对村庄用地进行调控;要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参与到规划工作中来,并起到监督的作用;相应管理部门要提供完善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以此来引导和调控全村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创造就业机会是各项制度能得以有效实施和贯彻执行的基础。近期内政府要采取多种措施和优惠政策鼓励、扶持部分有条件的特色企业,使其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走上良性循环的正轨,能够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5结束语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经济已经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发展特色产业作为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其在现代社会与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因此,必须要从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发展具有特色的地区产业,才能有效的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进而实现我国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澍.基于产业集群的特色产业园区发展支撑体系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13).

[2]赵周华,张璞.少数民族特色产业创新与发展模式选择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2(03).

[3]杨宇,段立军.地方政府在特色产业基地建设中的作用[J].生产力研究,2009(17).

[4]林涛,李子彪,刘坛波,胡宝民.县域特色产业创新过程情景分析——以国家“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试点县(市)为例[J].中国科技论坛,2009(06).

特色产业发展规划篇5

关键词:小城镇建设;马头镇;城乡规划

中图分类号:F29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1-0235-02

城乡规划是中国进入21世纪后,为打破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结构所提出的发展理念,是协调城乡发展与彻底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管理依据和重要指导思想。随着经济的发展,邯郸市城镇化进程发展加速,马头镇的城镇建设速度也越来越快,成为邯郸市城镇化建设中的中坚力量,并且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探究马头镇城镇规划背景

马头镇位于邯郸市主城区南15公里,镇域面积16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7.86平方公里。马头镇历史悠久,因曾为水旱码头而得名,历来为商贾云集之地,盛产大米、莲藕和丰富的水产品,素有“鱼米之乡”之称。马头镇区位优越,交通便利,水、电资源丰富,工业基础雄厚。作为邯郸市第一批试点小城镇之一,马头镇的经济发展日新月异,城镇面貌发展空前,在“一年一大步,三年大变样”的口号下,修建了高楼群、宽街道、大广场,走入了“千城一面”规划设计误区。乡镇在发展的全面性上存在误区,城镇特色存在危机。因此,坚持发展定位,明确小城镇特色的总体发展思路成为马头镇当前和未来建设的重要任务。故本文所作调查以期对马头镇小城镇建设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二、政府完善城镇规划体系,抓好规划的落实

城镇规划是小城镇建设的龙头,也是小城镇发展的基础和前提。2001年,马头镇在邯郸市建设局的支持帮助下,邀请邯郸市规划设计院编制了马头镇区(2001―2010年)总体规划,并列入了邯郸市第三期总规中。规划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前瞻性强,打破了行政区划的界限,规划面积为130平方公里,使社会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为可持续发展拓展了空间。为使规划更具科学性、超前性、可操作性,2002年3月,镇政府组织对马头镇总体规划进行了编调,编调后的规划更注重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为小城镇建设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在规划实施中,坚持“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个口”的原则,任何部门和个人从事开发建设,必须依据总体规划设计申报,严格审批程序,控制用地标准,规范建筑风格,提高建设质量,从而保证了建设的整体性和统一性。

三、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镇整体功能

近年来,马头镇始终坚持高标准建设的原则,严格按照河北省建设厅提出的“六个一”工程建设要求,不断提高城镇建设和管理水平,基础设施日趋合理,城镇功能日益完善,有力促进了城镇建设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一是加快道路建设,配合上级建设部门相继完成了107国道、高速公路引线、成峰公路等省道干线的拓宽、新建和改建工程。二是加快住宅建设,坚持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禁止零星插建。三是加快电力、供气设施建设。投资1000多万元对全镇低压电网进行了改造,让群众用上了放心电、实惠电。四是推进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全镇中小学校全部建成了高标准的教学楼,配备了电脑等先进教学设备,改善了办学条件,提高了教育水平。为提高全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创造了条件。

四、坚持产业兴镇,夯实城镇发展基础

马头镇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紧密与发展乡镇企业、工业园区、市场建设和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加快了产业集聚和产业升级步伐。一是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积极扶持民营经济。目前全镇成规模的民营企业已发展到20余家,民营经济在全镇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不断显现出来,成为小城镇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大力发展工业园区,构建城镇经济发展的平台。招商引资取得积极进展,签定进城合同80余份,首批7个重点项目累计投资15.5亿元。三是加快发展市场建设,构筑区域经济集聚中心。目前,全镇各类商业摊点已有2000余家,总资产达25亿元。市场的繁荣,为农民进镇就业提供了机会和门路。四是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大力发展养殖业,形成了群体规模。农业产业化转换的提高,为加快小城镇改革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六是健全组织,完善小城镇建设管理机制。马头镇成立了土地、城建、城管、工商、税务等有关部门组成的小城镇建设领导小组,全面谋划和组织实施全镇的城镇建设工作,使小城镇建设管理纳入科学化、正规化、规范化的运行轨道。

五、个性规划特色设计,展望城镇未来

小城镇在规划和建设上,切忌“贪大求高追新崇洋”,修建高楼群、宽街道、大广场,走入“千城一面”规划设计误区,而是要体现自身特色,“特色就是个性,特色就是生命力,特色将带来发展”。笔者认为,对马头镇进行规划时,应对其所处的城镇体系背景进行客观分析,确定头镇的拳头产品马及支柱产业,突出产业特色。尽量保持亲切自然的田园气息,形成自己的特色文化。笔者的规划策略是:(1)加快城市建设步伐,努力把马头打造成为工业卫星城。围绕建设工业卫星城市目标,进一步完善城市框架,增强服务功能,提升城市品位,提高管理水平。突出抓好工业园区、居住小区、商贸小区和绿化、亮化、给排水、环卫等建设,增强城镇的集聚力、辐射力和整体竞争力,努力构建邯郸市的组团式工业卫星城市。(2)搞好镇区绿化,向建设生态城市目标迈进。突出抓好“一廊”、“两带”、“一园”、“一网”(即市中华大街南延到成峰公路改造成为绿色景观走廊;滏阳河、牛河滨河景观绿带;马头高庙景观公园;镇区主次干道两侧全部设置5米~20米宽的园林景观绿线),加大环保力度,提高工业企业环保水平,逐步把马头镇建设成为绿色生态城镇。(3)提高全镇人民生活水平,建设充满活力的和谐社会。深入推进文明生态村、文明生态社区创建活动,积极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农村素质和生活质量。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创造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大力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和谐社会。

小城镇的开发与建设具有不可逆性,城乡统筹视角下的城市总体规划,对小城镇的建设具有纲领作用。规划只有具有自己的特点与特色,小城镇才有更大的发展。马头镇只有将自己的总体规划,放到更大的区域范围去比较分析,变镇区规划为镇域规划,实现由点到面,点面结合,才能使其更好地确定合理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邯郸市规划设计院.邯郸城市总体规划(2000―2023)[Z].

[2]邯山区城乡规划局.邯山区城乡总体规划(2000―2023)[Z].

[3]邯郸市统计局.邯郸辉煌五十年[Z].

[4]李想.小城镇总体规划方法研究与探讨[D].吉林:大连理工大学,2005.

    【办公范文】栏目
  • 上一篇:小学秋季学期德育工作计划(收集3篇)
  • 下一篇:财务内部审计报告(收集3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