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讨肝脏增强CT对诊断肝脏疾病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月至12月间手术前误诊为肝癌的17例肝脏良性占位性病变患者的螺旋CT扫描和增强扫描结果。结果:17例误诊为肝癌的肝脏良性占位性病变患者中,4例(23.53%)为肝局限性结节增生,4例(23.53%)为肝脏炎性假瘤,9例(52.94%)为肝细胞腺瘤。结论:CT增强扫描对确定肝脏良性占位性病变的病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有助于对肝脏良性占位性病变与肝脏恶性肿瘤鉴别的鉴别诊断,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肝脏;增强CT;诊断
肝脏良性占位性病变在临床上较易误诊为肝癌。常见的肝脏良性占位性病变主要有肝脓肿、肝囊肿以及肝血管瘤[1]。本文对我院2011年1月至12月手术前误诊为肝癌的17例肝脏良性占位性病变患者的螺旋CT扫描和增强扫描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肝脏增强CT对诊断肝脏疾病的临床意义,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2011年1月至12月手术前误诊为肝癌的肝脏良性占位性病变患者共17例,其中,男性9例,女性8例;年龄34~62岁,平均年龄为43.7岁。患者住院临床表现为右上腹疼痛或不适,有压痛感,体表未扪及肝部肿块。实验室检查结果为,患者肝功能均正常,3例乙肝表面抗原呈,1例甲胎蛋白阳性。17例患者均进行超声检查与CT增强扫描。
1.2方法
使用西门子螺旋CT扫描机,螺距为5~10mm,床进为5~10mm。采用非离子型造影剂碘海醇100ml,注射速度为3~5ml/s,注射开始后20~25s进行扫描,静脉期为60s。
2结果
肝局限性结节增生:4例患者(占23.53%)中,男性2例,女性2例。CT平扫结果显示等密度或稍高密度病灶,直径为2.0~4.0cm,病灶边缘不清,无法分辨。增强扫描结果显示轻至中度强化。其中两例病灶中央出现裂隙样改变,即在静脉期显示稍低密度影,边缘不清;另两例在延迟期出现稍高密度影。
肝脏炎性假瘤:4例患者(占23.53%)中,男性3例,女性2例。CT平扫结果显示为低密度肿块及结节,病灶直径为2.5~5.5cm.。1例患者病灶内出现坏死区域,病灶边缘较清楚。增强扫描结果显示在动脉期未出现明显的强化;静脉期病灶出现程度不同的边缘强化,大多厚薄不均匀,2例出现了结节样强化。
肝细胞腺瘤:9例患者(占23.53%)中,男性4例、女性5例。CT平扫结果显示为等密度病灶,未见异常,病灶直径为3.0~8.8cm。增强扫描结果显示在动脉期出现高密度强化,病灶边缘清楚但无明显包膜,在静脉期呈稍低密度或等密度影,与背景组织无明细差异。
3讨论
肝脏良性占位性病变在临床上较为少见,较易误诊为肝脏恶性肿瘤。根据组织来源可分为:①肝细胞性病变,如局灶性结节性增生、肝细胞腺瘤等;②胆管细胞性病变,如肝囊肿、CARODI病、胆管状腺瘤、肝胆囊腺瘤以及其他胆管纤维腺瘤等;③间叶性病变,如淋巴瘤、脂肪瘤、血管瘤、平滑肌瘤、局灶性脂肪变、神经纤维瘤、间叶性错构瘤等;④组织来源不明,如肝脏表皮样囊肿、良性畸胎瘤、炎性假瘤等。临床治疗原则主要为对有恶变趋势、有出血破裂现象或并发症者及时给予手术治疗;对于肿瘤较小、未见恶变可倾向死亡患者给予观察与定期复查为主。
肝局限性结节增生(FNH)是一种由正常肝细胞、枯否细胞及血管组成的瘤样结构。许多研究学者认为FNH并不是真正的肿瘤,而是肝细胞的反应性增生。临床相关文献显示,FNH女性患者多见,其原因可能与女性长时间服用避孕药有关[2]。CT平扫结果显示病灶大多呈稍高密度或等密度影;增强扫描结果显示轻至中度强化,动脉期显示文高密度,病灶中央可出现裂隙,静脉期显示等密度或稍低影。延迟期显示稍高密度灶,依据这一特点可以与肝癌进行鉴别诊断。有学者认为,病灶中央初夏裂隙样改变主要为中央的瘢痕组织呈现出的特点。临床普遍认为FNH无恶变趋势,手术切除后,患者预后良好[3]。
肝脏炎性假瘤(IP)是一种慢性的炎性结节增生,主要以浆细胞及纤维基质增生。IP的临床病因至今仍不明确,有文献提示创伤、感染、免疫因素、胆道梗阻等可能造成IP的发生。CT平扫结果显示为均匀的低密度病灶,可为孤立或多发的结节或肿块样;增强扫描结果显示动脉期未出现明显的强化,静脉期病灶出现程度不同的边缘强化,大多厚薄不均匀,病灶中可存在纤维间隔,周围可见肝组织强化,对IP具有诊断意义。
肝细胞腺瘤(HA)是良性的上皮细胞肿瘤。目前其临床发病机制尚未阐明,多数研究认为女性患者与其长时间服用避孕药有关。CT平扫结果显示为等密度或稍低密度病灶,临床漏诊率较高;增强扫描结果显示动脉期出现均匀的高密度强化,可以与正常肝组织形成明显的对照,在静脉期与延迟期显示等密度或稍低密度病灶。由此,可与肝脏恶性肿瘤进行鉴别。由于HA具有恶变潜能,此外瘤体较大或发生出血破裂时对患者的生命会造成极大威胁,因此,及时手术切除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手段。
肝脏良性占位性病变大多数无恶变趋势,在治疗时无需进行手术治疗,而肝脏恶性肿瘤的治疗方法为尽早实施手术切除治疗。由于肝脏良性占位性病变具有一定比例的误诊率与漏诊率,利用CT增强扫描可以提高对肝脏良性占位性病变的检出率。本文研究结果表明,CT增强扫描对确定肝脏良性占位性病变的病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有助于对肝脏良性占位性病变与肝脏恶性肿瘤鉴别的鉴别诊断,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侍阳,李向农,李文关,等.肝脏良性占位性病变41例外科治疗分析[J].徐州医学院学报,2005,25(3):252-254.
[2]王军华,苏树英,甄作均,等.肝脏少见良性占位病变的诊断和治疗[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5,15(14):2196-2198.
关键词:X线立体定向放射;肝脏;恶性肿瘤
X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X-SR),是应用立体定向原理和技术,对人体内肿瘤靶点施行精确定位,将窄束放射线聚集于靶点,一次性给予致死性大剂量放射,使靶点区域产生局灶性破坏而达到治疗目的[1]。我院2010年7月-2010年12月诊治的36例中晚期肝癌患者应用此项技术,现将治疗情况汇报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选择2010年5月至2010年10月入我科的36例肝癌患者,根据其临床表现、血清AFP、影像学等检查确诊为肝癌,TNM分期T3期以上且均无腹水,伴门静脉癌栓。A组:7例,男性4例,女性3例,平均42.35岁,childA级5例,childB级2例;B组:17例,男性11例,女性6例,平均45.33岁,childA级10例,childB级7例;C组:12例,男性7例,女性5例,平均52.45岁,childA级4例,childB级8例。所有患者均符合X-SRT适应证,且未手术治疗。
1.2使用X-SRT体部及三维治疗计划系统,方法:在模拟定位机上确定病灶范围及呼吸移动度,并在体表相应部位做标记,病人仰卧于立体定位框架中,固定双上肢,作皮肤标记用于重复定位,以3.5cm层间距行CT扫描,范围从膈顶上方3cm至右肾下极。拍定位片,将图像资料输入三维治疗计划系统,画出并计算肿瘤大概靶体积,此外需画出易受损器官,如肾、胰腺、脊髓等。根据肿块形态、数目及大小决定靶点的个数,选择对应准置器,计算靶点的立体坐标,选择最佳照射角度。治疗时对准体表标记及靶点,行X线放射治疗。肿块直径小于3cm,1012Gy/次,共56次,直径大于5cm,58Gy/次,共58次,均隔日1次;脊髓接受量小于20%,肿瘤边缘剂量在60~80%的剂量曲线范围内,每个病灶6个弧形照射。
1.3疗效判定标准:CR:病灶完全消失,时间超过一个月;PR:肿瘤体积缩小超过50%,时间超过一个月;MR:肿瘤体积缩小不足50%或增大不超过25%;PD:肿瘤体积增大超过25%。CR+PR为局部缓解率。
2结果
放疗6个月后,A组局部缓解率85.7%,AFP滴度下降及转阴6例,肝功能无恶化,出现明显副作用1例,无患者死亡;B组局部缓解率70.6%,AFP转阴12例,肝功能恶化1例,副反应明显4例,3例因远处转移而死亡;C组局部缓解率41.6%;AFP滴度下降5例,肝功能恶化3例,出现明显放疗副作用6例,死亡7例。随访三年生存率32%,中位12个月。见下表。
3讨论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现已上升为恶性肿瘤的第二位,全国每年13万人死于肝癌。早期肝癌以手术治疗为主,但对于不适于手术切除者,且一般情况较好,肝功能尚好,不伴有肝硬变,无黄疸、腹水,无脾功能亢进和食管静脉曲张,癌肿较局限,尚无远处转移者,则采用放射为主的综合治疗效果较好[2]。本文三组患者的局部缓解率、死亡率及AFP好转等结果都充分表明肿块越小,肿瘤组织内对射线不敏感的细胞越少,治疗剂量可以越大,疗效越高,肿瘤体积越大则避免正常组织受损,治疗剂量受限,则疗效较差。原发于肝脏的恶性肿瘤为肝细胞癌,而肝转移癌多来自胃肠系统、乳腺及肾脏肿瘤等。在X-SRT用于临床以前,对肝癌进行的常规放射治疗效果差,主要是因为肝细胞癌及来源于胃肠系统的肝转移癌放射敏感性差,且加大剂量照射后正常肝脏出现明显放射反应,常规放疗疗效差[3-4]。X-SRT是应用共面或非共面多野集束照射技术,使肿瘤部位达到很高的照射剂量,而周围正常组织受照射剂量很小而得到保护。在行CT扫描定位前需对病人需空腹,扫描时注入造影剂,这样有助于得到辨认肿瘤边缘、血管及淋巴结的影像资料。另外,应根据肝癌不同的分期选择不同的放疗方法,如Ⅰ期和直径小于3.5cm的原位癌选择单纯X-SRT治疗,Ⅱ~Ⅲa期患者,先行常规全肝放疗,当剂量达30~36Gy后再行局部放疗。肝功能差,或有远处转移的晚期肝癌病人不宜选择X-SRT治疗[5]。本次研究结果显示X-SRT治疗6个月后,局部缓解率、AFP好转均较明显,肝功能恶化及副作用少,三年生存率高(32%),总之,X-SRT治疗肝癌副作用小,疗效好,是肝癌患者新型治疗方式,由于治疗的病例较少,观察时间短,其远期疗效及剂量选择还需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季洪兵,吕光明.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原发性肝癌伴下
腔静脉癌栓的疗效评价[J].实用肝脏病杂志,2011,
(01)
[2]卢金利,杨芳,王作仁.原发性肝癌术中放射治疗研究
[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0,(02)
[3]ChenDynasty,LiuQingchun,YuanyaWei,CHEN
Long-hua.3DCRTtreatmentofliverandportalveintumor
thrombusEvaluation[J].ModernOncology,2009,(05).[4]
梁霞,朱小东,梁世雄,蒋国梁,陈龙,杨云利,王安宇.
原发性小肝癌三维适形放疗的初步结果[J].现代肿瘤
医学,2008,(05)
【关键词】
肝脏恶性肿瘤;射频消融;经皮乙醇注射
肝脏恶性肿瘤(MHC)恶性度高、发展迅速、肝储备功能差、病死率高,其有多发和肝内播散倾向,或病灶邻近大血管、胆管等,仅少数患者可以手术。对不能手术的MHC,采用消融治疗是较理想的一种方法。消融是指在影像引导下局部直接灭活肿瘤的一种方法,具有微创、安全、简便、费用低廉等优点,对高龄、有肝硬化背景和高度复发倾向的MHC患者来说,尤其适合[1]。临床以射频消融(RFA)、无水乙醇注射(PEI)应用较为广泛。本研究通过对比MHC患者采用RFA及PEl治疗的临床疗效、术后并发症,探讨RFA和PEI的优势及缺陷,为合理应用不同消融方法治疗MHC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2008年8月至2011年8月76例MHC患者共98个病灶施行消融治疗,男40例,女36例,年龄26~78岁,平均47岁;原发性肝癌48例,肝转移癌28例(结肠癌肝转移13例,胃癌肝转移9例,卵巢癌肝转移6例)。直径<3cm肿瘤26个,直径3~5cm肿瘤48个,直径5~8cm肿瘤24个。所有患者不适宜行手术或不同意手术治疗。观察各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增强CT变化,了解肿瘤消融率,记录患者术后并发症及1、2年生存率。病例入选标准:①经影像学、病毒学、瘤标和(或)治疗前穿刺病理诊断为肝脏恶性肿瘤。②直径≤8cm的单发肿瘤或最大直径≤3cm的多发结节(3个以内),无血管、胆管侵犯或远处转移。③肝功能ChildPaughA或B级,无严重肝肾心脑等器官功能障碍、凝血功能正常或接近正常。不愿接受手术的MHC及临近大血管或胆管的MHC。④术后复发或中晚期癌等不能手术切除的MHC。病例排除标准:肝功能ChildPaughC级。肿瘤呈浸润状。近期有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合并门脉主干至二级分支癌栓或肝静脉癌栓。合并胆道感染。不可纠正的凝血功能障碍。顽固性大量腹水。主要脏器严重的功能衰竭。
1.2方法治疗设备与药物:本研究采用北京博莱德公司RFAI型多极射频肿瘤消融系统。射频电极采用RFA1312型多极射频肿瘤消融电极。影像引导设备采用GE公司LightspeedUltraSYSCT99多排螺旋CT。PEI组采用医用无水乙醇与碘化油按10∶1比例制成的混合液。穿刺注液针采用日本TSK规格为16~21G的穿刺针。治疗过程:RFA治疗时,CT引导下把射频电极穿入肝脏肿瘤深面,张开电极,采用自动模式消融,退针时采用电凝模式。肿瘤消融范围不足时采用多点重叠消融。PEI时,经皮穿刺肝肿瘤,向瘤内匀速注入无水乙醇与碘化油混合液,根据药物弥散和肿瘤大小情况注药,每次注药后均应行CT扫描,消融范围不足时采用多点注药。两组病例消融范围力求包括0.5cm的癌旁正常肝组织。
1.3疗效评价术后1个月增强CT了解肿瘤消融(completeablation,CR)效果,获得CR的病灶表现为完全无血供。若消融不完全,即刻补充治疗。观察治疗后并发症情况。
1.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α=0.05。
2结果
2.1治疗效果术后1月行增强CT了解肿瘤消融效果。RFA组病灶完全消融38例(88.4%)。PEI组完全消融23例(69.7%)。余病例获得部分消融。肿瘤消融率RFA组高于PEI组(P<0.05),见表1。
2.2生存率术后随访6~24个月,两组共17例死亡。死亡原因包括多器官功能衰竭(8例),肝功能衰竭(5例),上消化道出血(3例),肝破裂(1例)。全组病例无死于消融并发症者,2年生存率RFA组高于PEI组(P<0.05),见表2。
2.3治疗安全性两组均无死于消融并发症病例。62例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58例转氨酶升高(转氨酶升高两倍左右),38例出现疼痛,26例出现不同程度的肝被膜下出血,20例出现恶心、呕吐等,经休息及对症处理后好转。
3讨论
MHC患者由于肿瘤发展快,术后复发率高,创伤大,费用高等因素,患者不易接受手术。近年来,经肝动脉化疗栓塞,经皮瘤体内化学消融和射频消融等微创手段的单独或联合应用,高效、安全、微创,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方面起到了很好作用[2]。PEI具有创伤小,简单,易于开展,费用低廉,患者更易接受等,在我国已开展较长时间。其原理是利用高浓度乙醇迅速使细胞脱水和蛋白质变性而发生凝固坏死,癌周血管完全闭塞,继而引起癌组织缺血坏死、纤维形成[3]。近年来RFA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其原理是射频波通过电极针使其周围组织的极性分子和离子振动,摩擦,继而转化为热能。热能随时间逐渐向外传导,使肿瘤组织及周围的实质组织细胞发生不可逆的热凝固变性,坏死,同时肿瘤周围血管组织凝固形成一个反应带,不能继续向肿瘤供血和防止肿瘤转移。PEI和RFA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根据患者情况选择适当治疗方式,对减少并发症、取得最佳疗效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显示RFA与PEl组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有报道显示当肿瘤位于肝包膜下、胆管旁时,RFA治疗后患者可能出现包膜下血肿、破裂、胆漏等并发症[4]。且肿瘤位于大血管、胆管旁时,由于血流带走热量,导致消融不完全。我们对RFA组患者术后一月复查增强CT,肿瘤消融率高于PEI组。此外患者术后2年生存率RFA组高于PEI组。分析PEI消融率低于RFA的原因:乙醇的组织渗透性受肿瘤组织的不均一性影响,扩散渗透不一致;周围组织被乙醇凝固后形成硬壳,阻碍乙醇进一步渗透;乙醇消融后针道无法消融,可能出现针道播散。
对于MHC的治疗,RFA临床疗效优于PEI;但位于肝脏表面、靠近大血管、胆管的MHC,以PEI较为安全。
参考文献
[1]NKontchouG,MahamoudiA,AoutM,etal.Radiofrequencyablationofhepatocellularcarcinoma:Longtermresultsandprognosticfactorsin235Westernpatientswithcirrhosis.Hepatology,2009,50(5):14751483.
[2]张福君,吴沛宏,赵明,等.肝动脉栓塞化疗后射频消融联合酒精消融对原发性肝癌的疗效评价.中华肿瘤杂志,2005,27(4):248250.
方法:对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肝脏恶性肿瘤术后化疗的患者30例开展护理,通过对患者实施专业的心理护理和饮食护理,积极预防各种并发症,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
结果:通过对本组30例肝脏恶性肿瘤术后化疗患者开展护理和治疗,本组患者中死亡2例,至今存活28例,2例患者的死亡原因均为肿瘤发生转移,这说明对肝脏恶性肿瘤术后化疗患者开展护理能够获得比较好的效果。
结论:对肝脏恶性肿瘤术后化疗患者开展必要的心理护理、营养支持和早期的预防工作,能够很好的减轻患者自身的痛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升肝脏恶性肿瘤术后化疗患者的生存质量,最大限度的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关键词:肝脏恶性肿瘤术后化疗临床护理护理体会临床治疗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1.329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1-0233-01
肝脏恶性肿瘤是比较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的威胁着患者的身心健康,给患者自身和患者的家属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伴随着医疗水平的进步和化疗药物的发展与正确使用,肝脏恶性肿瘤切除肝脏治疗恶性肿瘤患者的疗效得到了很好的提升。在临床实践中对肝脏恶性肿瘤术后化疗患者开展必要的心理护理、营养支持和早期的预防工作,能够很好的减轻患者自身的痛苦,提升肝脏恶性肿瘤术后化疗患者的生存质量。本组为了能够更分析肝脏恶性肿瘤术后化疗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患者30例进行了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选择了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患者30例进行了研究,其中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2例,患者的年龄为42~63岁。30例患者中有经过病理学检查证实均为肝脏的恶性肿瘤,其中5例患者行右半肝切除手术,8例患者行半肝切除手术。17例患者肝脏恶性肿瘤进行局部的切除,患者在手术后均实施了术后的辅助化疗。
1.2护理措施。
1.2.1心理护理。一般情况下,肝脏恶性肿瘤患者都承受着比较大的心理压力,情绪很容易受到波动。所以医院的护士要对患者实施必要的心理护理,以最大限度的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医护人员在工作中要对在术后所出现的不良反应给患者做出合理的结石,同时多安慰患者,设身处地的为患者考虑,最大限度的满足患者的各种需求。另外对待患者要热情周到、给患者留下比较好的印象,建立起信任的护患关系,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对于那些对病情不知情的患者,可以适当的为患者保守秘密,而对于已经了解病情的缓和,要科学的向患者解释疾病的相关信息,使得缓和及其家属可以很好的了解疾病,解除患者对于疾病的恐惧,以便可以更加积极的配合治疗。
1.2.2积极预防各种并发症。肝脏恶性肿瘤患者的护理过程中,要积极的预防可能出现的感染。一般情况下肝脏恶性肿瘤患者在手术之后,抵抗力都会下降,所以此时很有可能出现感染,这是患者在手术后比较多见的一种并发症,其中肺部炎症在肝脏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发生的比较多。所以,对于肝脏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应当使用常规的抗生素,同时强化对患者的局部护理,预防可能产生的其他并发症。化疗一般都可能会存在着一定的副作用,有些患者可能会出现呕吐、恶心的情况,甚至还有发生消化道出血的情况,护士在对患者实施护理的过程中要尽早的检查化疗可能出现的一些副作用,在护理的过程中给予患者维生素能够有效的预防出血。
1.2.3饮食护理。肝脏恶性肿瘤患者术后身体比较虚弱,所以强化对患者的营养支持很有必要,同时也要注意水电解质的平衡,这对于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护理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应当将实施饮食护理作为对肝脏恶性肿瘤患者术后的重要内容,给予患者高蛋白、易消化的事物,同时嘱咐患者多食用水果和蔬菜,避免食用油腻的食物,增强患者的体制,促进患者自身生存质量的提升。
2结果
通过对本组30例肝脏恶性肿瘤术后化疗患者开展护理和治疗,本组患者中死亡2例,至今存活28例,2例患者的死亡原因均为肿瘤发生转移,总体而言护理的效果较好。
3讨论
肝脏恶性肿瘤是比较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的威胁着患者的身心健康。近年来伴随着医疗水平的进步和化疗药物的发展和正确使用,对于肝脏恶性肿瘤的治疗获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但是化疗的过程中会伴随着一些并发症,如果不进行有效的护理,很有可能会对患者的造成比较大的威胁,因此脏恶性肿瘤术后化疗患者的临床护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对患者开展的护理中要针对肝脏恶性肿瘤患者的心理情况对患者实施必要的心理护理,另外也要给予一定的营养支持,注意发挥饮食护理的作用,提升患者自身的身体素质,同时还要注意预防可能产生的各种并发症,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促进早日康复。本组结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30例患者的情况开展研究,通过30例肝脏恶性肿瘤术后化疗患者开展护理和治疗,本组患者中死亡2例,至今存活28例,2例患者的死亡原因均为肿瘤发生转移,总体而言护理的效果较好。值得注意的是在肝脏恶性肿瘤术后进行化疗操作的过程中应当严格的执行无菌的操作,最大限度的避免发生皮肤的损伤。另外要加强呼吸道的管理,预防可能出现的肺部感染。当出现药物外渗的情况的时候,立即拔除用50%硫酸镁局部湿敷,以此来减少可能给患者造成的痛苦。
本组的研究发现对肝脏恶性肿瘤术后化疗患者开展必要的心理护理、营养支持和早期的预防工作,能够很好的减轻患者自身的痛苦,提升肝脏恶性肿瘤术后化疗患者的生存质量,最大限度的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所以值得在临床上进行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戴腊梅,程月娥,叶志霞,欧阳卫莲.半肝血流完全阻断无血切肝术的手术配合[J].护理杂志.2008年01期
[2]余艳丽,黄卫庆,欧梅芳,吴小红,何春荣,吴燕娜.腹腔镜左半肝切除术围手术期的护理[J].微创医学.2009年04期
关键词血清甲胎蛋白增强CT检查肝脏肿瘤
中图分类号:R730.4;R735.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1533(2014)15-0043-03
ValueofserumalphafetoproteincombinedwiththeenhancedCTscan
inthedifferentialdiagnosisofbenignandmalignanttumorsofliver*
HuangSongping**
(DepartmentofRadiology,the1stPeople’sHospitalofJian,Jiangxi3430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valueofserumalphafetoprotein(AFP)combinedwiththeenhancedCTscaninthedifferentialdiagnosisofbenignandmalignanttumorsofliver.Methods:Forty-eightcasesofpatientswithmalignantlivertumorsand39casesofpatientswithbenignlivertumorsdiagnosedpathologicallyfromJanuary2012toJanuary2014wereselected,andtheenhancedCTscanningwasperformedandserumAFPcontentwasdetectedbychemiluminescenceimmuneinallofthem.Results:ThesensitivityofdifferentialdiagnosisoftheenhancedCTscantobenignandmalignanthepatictumorwas83.33%(40/48)withspecificity84.62%(33/39)andaccuracy83.91%(73/87),andthesensitivityofserumAFPindifferentialdiagnosisofbenignandmalignanthepatictumorwas72.92%(35/48)withspecificity89.74%(35/39)andaccuracy80.46%(70/87).Thesensitivity,specificityandaccuracyindifferentialdiagnosisofbothbenignandmalignantlivertumorroseto95.83%(46/48),97.44%(38/39)and96.55%(84/87),respectively,asignificantlyhigherimprovementthanthoseinsingledetection(P
KeywordSserumalphafetoprotein;enhancedCTscanning;livertumor
肝脏肿瘤在我国较为常见,正确诊断肝脏良、恶性肿瘤对尽早采取有效的治疗手段至关重要[1]。目前,国内、外多采用增强CT检查来进行肝脏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而在肝脏肿瘤的实验室诊断中,血清甲胎蛋白水平是一种经典的肝脏肿瘤标志物[2]。因此,本研究探讨了血清甲胎蛋白水平检测联合增强CT检查对肝脏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经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并经血清甲胎蛋白水平检测辅助诊断的肝脏恶性肿瘤患者48例和肝脏良性肿瘤患者39例,其中男49例、女38例,年龄43~68岁,平均年龄为(51.3±4.6)岁。肝脏恶性肿瘤患者中有原发性肝癌患者39例(其中血清甲胎蛋白阴性者13例),转移性肝癌患者9例(肺转移者1例、乳腺转移者1例、胃转移者3例、结肠转移者2例、卵巢转移者1例和子宫颈转移者1例);肝脏良性肿瘤患者中有肝脏血管瘤患者17例,肝细胞腺瘤患者13例,局部结节性增生患者9例。
仪器和试剂
血清甲胎蛋白水平检测:取肝脏肿瘤患者血后分离血清,然后采用目前公认的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的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所用仪器为美国康仁公司生产的ACS:180PLUS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试剂为上海成田公司生产的配套试剂,按操作要求进行检测。
增强CT检查:使用SiemensSomatomVolumeZoom多层螺旋CT机检查,全肝平扫后再行增强扫描。造影剂为碘海醇90ml,采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入,速率为3ml/s。注入造影剂后30s开始第1期(动脉期)全肝扫描,70s开始第2期(门脉期)全肝扫描,4min后开始第3期(延迟期)扫描。
统计学处理
对检测得到的血清甲胎蛋白水平采用SPSS15.0版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结果
2.1单用增强CT检查的鉴别诊断结果
单用增强CT检查鉴别诊断肝脏良、恶性肿瘤的敏感性为83.33%(40/48),特异性为84.62%(33/39),准确性为83.91%(73/87)(表1)。
2.2单用血清甲胎蛋白水平检测的鉴别诊断结果
单用血清甲胎蛋白水平检测鉴别诊断肝脏良、恶性肿瘤的敏感性为72.92%(35/48),特异性为89.74%(35/39),准确性为80.46%(70/87)(表2)。
2.3血清甲胎蛋白水平检测联合增强CT检查的鉴别诊断结果
血清甲胎蛋白水平检测联合增强CT检查鉴别诊断肝脏良、恶性肿瘤的敏感性为95.83%(46/48),特异性为97.44%(38/39),准确性为96.55%(84/87)(表3)。与单用血清甲胎蛋白水平检测和单用增强CT检查的鉴别诊断结果相比,血清甲胎蛋白水平检测联合增强CT检查鉴别诊断肝脏良、恶性肿瘤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均明显提高(P均
3讨论
目前,国内、外临床均常用螺旋CT检查来鉴别诊断肝脏良、恶性肿瘤。螺旋CT图像具有较高的密度分辨率,可准确定位,很好地显示肝内病变的形态、大小、数目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螺旋CT因扫描速度快,利用高压注射器可严格控制对比剂用量,快速完成全肝分期增强扫描,显著提高肝内病灶的检出率及定性诊断水平[3]。为了增强病变组织与正常组织之间密度的差别、更好地显示病变范围及性质以明确诊断,在CT检查中还常使用增强扫描方法[4]。文献报道表明,增强CT检查是肝脏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的重要标准方法之一[5]。但增强CT检查的时间分辨率较低,不能完整观察病灶图像增强的动态过程,可能遗漏图像增强过程中一些有助于鉴别诊断的重要信息[6]。因此,增强CT检查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都低于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这与我院增强CT检查在肝脏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中的诊断效能相一致[7-8]。机器未严格校准、操作者技术因素是导致CT检查误诊的常见原因,影像科医生应当加强误诊因素分析,提高影像学诊断质量。张联合[9]认为,根据增强CT检查的表现,要对肝脏肿瘤作出定性诊断,可再结合血清甲胎蛋白水平检测等手段。甲胎蛋白是胎儿早期由肝脏和卵黄囊合成的一种血清糖蛋白,人出生后其合成即受到抑制,但当肝细胞癌变后,原已丧失合成甲胎蛋白能力的肝细胞会又重获甲胎蛋白合成能力并将合成的甲胎蛋白释放入血,致使血清中的甲胎蛋白水平明显升高[10]。由于新生儿、孕妇亦可出现血清甲胎蛋白水平升高现象,故血清甲胎蛋白水平对肝脏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是相对的。此外,大部分肝癌患者的血清甲胎蛋白水平呈持续性升高状态,部分患者呈低水平升高或不升高。因此,血清甲胎蛋白阴性并不能排除原发性肝癌、即肝脏恶性肿瘤的可能性[11]。所以,血清甲胎蛋白水平检测结果多用作为临床鉴别诊断肝脏良、恶性肿瘤的辅助手段。不过,血清甲胎蛋白水平检测对肝脏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的特异性高于增强CT检查,而增强CT检查对肝脏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的敏感性高于血清甲胎蛋白水平检测,两者可以互补。为此,本研究尝试联合应用这两种方法,以观察其对肝脏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的准确率。
本研究以我院的87例肝脏良、恶性肿瘤患者为对象,发现增强CT检查对肝脏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的敏感性为83.33%(40/48)、特异性为84.62%(33/39)、准确性为83.91%(73/87),血清甲胎蛋白水平检测对肝脏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的敏感性为72.92%(35/48)、特异性为89.74%(35/39)、准确性为80.46%(70/87),而血清甲胎蛋白水平检测联合增强CT检查对肝脏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的敏感性为95.83%(46/48)、特异性为97.44%(38/39)、准确性为96.55%(84/87)。血清甲胎蛋白水平检测联合增强CT检查鉴别诊断肝脏良、恶性肿瘤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均显著高于单用血清甲胎蛋白水平检测和单用增强CT检查的鉴别诊断结果,有助于提高临床早期鉴别诊断肝脏良、恶性肿瘤的准确性,对及早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案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郑国利.肝良恶性肿瘤的超声与增强CT对比[J].中国卫生产业,2012,5(13):101.
杨俊.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5):22-23.
祁志华.肝脏常见肿瘤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J].基层医学论坛,2013,17(2):224-225.
刘文亚,蒋黛蒂,洪润环,等.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诊断小肝癌的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1,10(1):8-10.
vanTilborgAA,SchefferHJ,NielsenK,etal.TranscatheterCTarterialportographyandCThepaticarteriographyforlivertumorvisualizationduringpercutaneousablation[J].JVascIntervRadiol,2014,25(7):1101-1111.
吴慧颖,于翠玲,王棉,等.实时灰阶超声造影与增强CT在肝脏恶性肿瘤诊断中的比较研究[J].吉林医学,2008,29(9):727-729.
JensenNK,MulderD,LockM,etal.DynamiccontrastenhancedCTaidinggrosstumorvolumedelineationoflivertumors:aninterobservervariabilitystudy[J].RadiotherOncol,2014,111(1):153-157.
MaGL,BaiRJ,JiangHJ,etal.EarlychangesofhepatichemodynamicsmeasuredbyfunctionalCTperfusioninarabbitmodeloflivertumor[J].HepatobiliaryPancreatDisInt,2012,11(4):407-411.
张联合.CT对肝癌高危人群的早期筛查的价值[J].江西医药,2011,46(5):468-469.
钟嘉玮.细胞因子与蛋白类标志物在原发性肝细胞癌诊断、疗效评估及复发、转移中的意义[J].江西医药,2012,47(7):634-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