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作文网

青少年创新意识培养(收集3篇)

时间: 2024-09-09 栏目:办公范文

青少年创新意识培养范文篇1

【关键词】青少年,教育者,管理

新时代的到来,对中国青少年的教育管理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教育者不断去创新与改进。青少年时期是承上启下的年龄,这个时期的教育管理对培养新时代的新型人才起到最关键的作用。他们一旦进入这个青少年时期如果教育管理跟不上就会出现明显的两极分化现象,要么是学习与品德表现得比较积极优秀,要么就变得学习懒散不求上进,思想消沉下去甚至出现犯罪等现象。追究其根本的原因是教育学生的指导思想出现了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教育者本身没有在学习与思想上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去解决这一问题。

一、青少年学习与思想阶段存在的诸多问题

一是很多青少年存着这样一种思想,就是中小学学习阶段很辛苦,到了大学就可以轻松了,这个思想是很多中小学教师与家长对学生灌输的一种错误认识。目前的中小学教育是以升学率为导向的教育模式,没有培养出学生对学习知识的热爱和兴趣,同时也没有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科学探索求知的欲望,一味地强化考试成绩如何提升,实行着一种十分僵化的应试教育。这样长期下去在青少年心里形成了对学习知识的厌倦与应付,他们一旦进入大学,环境宽松下来,就宛如悬在真空中,没有了学习的方向和动力。

二是青少年在学习知识阶段,老师和家长不断的灌输“分数是学生的命根”这一思想,整天淹没在题海中,而忽视了青少年对学习知识的多元化,长期下去形成对学习知识的厌倦,扼杀了对知识的好奇与探索。

三是我国大多数青少年都是独生子女,生活水平的提升导致吃苦意识退化。孩子在家里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只要学习好就行了,其它的生活锻炼很少甚至没有,一旦他们进入社会这个大环境里遇到事情就不知所措。

四是对素质教育存在的误读。现在国内一谈到素质教育就往往联想到各种名目繁多的课外班,比如面向中小学生的各类学科辅导班,好像素质教育就是要学生多学一些书本知识和专门技能,由此将学生置于繁重的学习任务里苦不堪言,哪里还有时间兴趣去关注真正所要掌握的科学问题。真正的素质教育应该充分解放学生,给他们充分的时间释放天性和潜能,通过适当的引导,使他们对学习科学知识与掌握生活最基本的生存机能产生由衷的兴趣和热爱,由此激发对科学探索求知的愿望。而现在的这种对素质教育的误读,会使学生对学习的真正意义产生恐惧和厌烦。

五是学校教师的积极性不够。青少年这一阶段的学习与思想创开展的如何关键是教师,教师的素质和积极性尤为关键。但现在的情况是,教师的热情普遍不高,其原因十分明显,中小学是以高考为标杆的,对教师的评价是以高考成绩为准则的,关心青少年学习与思想心理变化难以受到应有的重视。

二、解决青少年学习与思想阶段存在问题的办法

如何解决好青少年学习与思想阶段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首先教师要增加对学生的信任。在课堂中教师要尊重学生,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要对学生信任,相信大部分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学习能力;其次要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兴趣,怎么学都不累,每门课程都有它的魅力所在,上课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可以为学生创造学习的需要,需要是推动人行动的原动力。第三,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课堂上要留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引导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既让他们获取某一学科的知识,又要让他们通过动手动脑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创造者,培养学生自主式学习的意识与自我发挥的能力。

(二)培养青少年高尚的思想品质。良好的道德品质是新时代人才的核心。亚里士多德说,教育是培养人美德的事业,道德品质教育是新时代青少年教育系统的重要内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决定了我们培养的学生今后的发展方向和服务方向,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要加强思想引导,培养青少年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德和远大理想,不断进取,充分发挥探索求知的能力,永远保持旺盛的创造力。正是这种正确的学习态度,才能培养出新时代青少年应具有的品质。

(三)培养青少年学生勤奋踏实的态度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尽管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先天的差别,但是人的主观努力可以改变人的命运。美国心理学家韦克斯勒曾收集了众多诺贝尔奖得主青少年时代的智商材料,结果发现,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并不是高智商,而是中等或者中下等智商,但这些人的人格或个性与一般人有很大差别。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浮躁心态和方法是不可能创新的。

(四)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当今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要掌握的知识越来越多元化,个人不可能知晓一切,只有善于学习,积极吸纳他人的劳动成果,善于同他人团结协作,才能避免因个人知识和能力的不足所造成的局限。新时代青少年更需要有意识地培养集体意识、团队精神,使学生逐渐养成团队意识,这样对青少年学生的学习与思想能力的培养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五)培养真正勇于探索科学知识的精神。应该是中小学创新的根本。中小学各级领导者要从思想上认识到这种精神的重要性,在中小学范围更深入地开展探索求知的实践教育活动,在题目的选择上要符合青少年的知识特点,不要盲目增加难度,探索求知实践过程强调创新精神的培养,努力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保护学生的创新热情。

青少年创新意识培养范文篇2

关键词:科学教育;科技创新;青少年;教育观念

1科学教育的概念界定

传统意义上的科学教育包括人文社会科学和艺术学科。科学教育主要包括科学、教育、心理学和教育技术。在我国,科学教育通常是指自然科学,其中还包括小学和中学的数学教育和科学教育。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科技创新融入了社会各项事业中。科学的社会化使青少年传统教育受到了质疑,人们对社会科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年轻人的科学文化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学教育已经成为一个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必经阶段。在这样的背景下,科学界、教育界试图重新定义科学教育,从自身情况出发,提出更有价值的观点。因此,笔者认为,科学教育促进科技创新,要让青年学习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科学教育促进科技创新

所谓“科学教育”,是指为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了解科学知识的教育,它以教学内容为主。科学教育具有系统性。简而言之,科学教育促进科技创新是指,一个国家为了解决一定历史时期的科学教育问题,实现科技创新发展目标而制订的关于科学教育的行动准则。科学教育促进科技创新政策的价值取向是培养高级青少年人才,该理论是基于功利原则而存在的。实用主义则包括实证主义和功利主义,它强调“生活”“行动”和“效果”,是“经验”和“现实”的一种体现,它将“作用”“知识”归结为“行动的工具”,将“真理”归结为“有用的”“效用”或“手术的成功”。实用主义的本质是对相关任务的认识,不是反映客观世界的本质和对规律的认识。

3青少年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0世纪50—80年代末,大学是培养教育青年人才的“工厂”。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的性质和功能也在发生变化。大学是以科学和技术教育为目的,而大学教育的意义则是为青少年创新培养树立目标。但是,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只能让高校人才成为一个有用的机器,具有工具性价值,而不是全面发展的人才。1953年,我国的高等教育设置了215个专业,共11类;1983年,高校专业设置创了新纪录,有1039个,是1953年的4.8倍。由各种科学教育青年人才的培养比例可知,其存在严重不平衡的情况。在1987年毕业的大学生中,有353个专业的毕业生(专业人员总数的41.7%)是稀缺人才,达19万人,有157个专业人才“过剩”,达10万人之多。在教学过程中,有些专业设置不合理,涉及范围比较窄,而该专业的专业知识更新速度又比较快,无法满足现代社会职业技术的变换要求和社会发展要求。在大学,基础理论,专业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的各类人员分类明确,各司其职,所以,使得教学内容具有片面性,降低了青少年的科技创新水平,浪费了大量的资源。

4完善青少年人才培养的措施

4.1明确科学教育促进科技创新的价值取向

科学和技术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教育目标的选择、课程设置、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教学方法的使用等。自党的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以来,我国十分重视科学教育,围绕这一目标开展了一系列工作,以培养有用的人才。在具体工作中,从学术要求方面考虑,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都要体现技术创新的特点。教育改革的重要前提是更新教育观念,而科学教育改革也需要更新教育观念。目前,我国各级科技人员必须自觉克服科学主义文化对课程改革的影响,认识科学史和科学教育的重要性,学习科学的社会理念,不断提高对科学技术创新理念的认识,更新修养理论。科学教育的任务不仅局限于培养未来的科学家,最重要的是促进科学技术或青少年创新能力的培养,最终形成一种科学精神。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因此,要想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不能没有科学技术的支持,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创新。为了实现科教兴国战略,必须要先明确国家发展目标:①面对所有的年轻人,让他们接受基本的科学素质教育;②全面推进技术创新,培养年轻人的创新意识、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等。鉴于此,要努力培养知识型人才,重视“人才质量”,树立“科学”和“以人为本”的科技创新理念。在此过程中,不仅要以国家的建设需要和科学技术知识的传播为基础,还要充分发挥技术创新的作用,让年轻人热爱科学、献身科学,让他们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敢于批评不正确的事情。从某种程度上讲,科学教育决定了科技创新的价值取向,同时,它也制约着教育目标的选择、课程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采用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十分重视科学教育,但是,科学教育始终围绕培养有用的科技人才这个目标展开,从学制规定、课程设置到教学方法都体现了这个特点,以至于培养的科技创新人才有限,而且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始终不如人意。

4.2加强青少年科技创新精神的培养

4.2.1培养青少年的科学创新精神

科学精神是创新精神的第一表现。创新精神是创新的前提和保证,文化创新首先要培养创新精神。在科学教育中,要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意识,增强他们参与活动的主动性,激发他们对科学探索活动的兴趣。与此同时,还要鼓励年轻人敢于实践,勇于坚持,纠正他们的错误。

4.2.2培养实事求是的精神

科学的目的是求真,求真求实的态度是寻求真理的基础和必要保证。教师应该教会青少年对待事物要有科学的态度,在处理事情时要采用科学的方法。此外,教师要正确引导青少年,让他们相信科学,尊重科学,提高他们对封建迷信和伪科学的识别能力。

参考文献

[1]王磊.关于创新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的探索与思考[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5(05):191-192.

[2]严奕峰.青少年科技活动与科学教育有效衔接的组织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4(S1):340,534.

[3]杨红.谈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J].石河子科技,2014(02):10.

青少年创新意识培养范文篇3

关键词:创造技法创新教育必要性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每一种类型的创新都是对传统的挑战,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社会生活的变革。创新教育是我国教育界的一项重要任务,学习和应用创新原理和创造技法对于提高人们的创新意识,开发个人和群体的创造力,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创造者的科学思维对创新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青少年并不缺乏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但加强创造技法教学我认为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

一、创造技法的培训,是培养青少年的创新能力也是青少年自我成长的需要。

不少青少年常反映“小发明难搞,想不起来”。有些教师也讲,在这方面也花了时间,可是成效不大。良方何在?

创造性思维常常受到阻碍,造成创造性思维障碍的因素主要有:知识贫乏、不加批判地学习、传统观念的束缚、习惯性思维、满足、固执己见与偏见等。人们有了创造的欲望、创造的思维并不等于创造,还应掌握前人总结的创造技法实现自己的愿望。这就是:创造成果=创造欲望+创造性思维+创造技法。针对这些障碍和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方面,许多心理学家、教育家、创造学专家、管理专家等各个领域内的专家和学者提出了很多具体的训练方法。创新技法是指创造学家收集大量成功的创造和创新的实例后,研究其获得成功的思路和过程,经过归纳、分析、总结,找出规律和方法以供人们学习、借鉴和仿效。简言之,创新技法就是创造学家根据创新思维的发展规律而总结出来的一些原理、技巧和方法。有较强实用性的教学经验。据介绍:创新技法的作用有:(1)它可以启发人的创造性思维。(2)应用创新技法可以直接产生创新成果。(3)能够提高人的创造力和创造成果的实现率。而适合青少年年龄特征、知识认知程度的创造技法也有许多种。例如:组合法、类比法、联想法、5W2H法、问题列举法、设问法,等等。这些无疑将青少年发明创造活动导向更有效和更深的层次,使之成为经常化、群众化、易于开展的科技活动。

二、创造技法的培训,促进创造技法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有效结合。

大力实施创造技法教育的途径是很多的。我们在校本“创新教育技法训练”课程中,利用满洲里市教研培训中心陈丽萍老师主编的《创新教育技法训练读本》一书给青少年一些富含创造技法“能量”的绝妙“武器”。

1.关于方法的知识是最重要的知识

世界著名的数学家笛卡尔说过:关于方法的知识才是最重要的知识。人们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而面对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我们可以说:“创造技法是科技创造之母。”在人类历史的发展中,当有了最初的创造意识时,总是先有了某种方法做先导,再去实践,反复成功了,才总结出理念和概念的雏形,方法引导行动,实践孕育科学。

在知识经济时代,必须使青少年了解创造技法的知识和运用科学方法创造的技巧,即开设“创造技法”类课程是非常必要的。理论只提供理性的指导和基本的导向,而不能完全取代实践性很强的“方法”,“方法”才是实现创造创新的有可操作性的可望且可及的、水到渠成的成功之路。

2.开设“创造技法”类课程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开设“创造技法”类课程开发和培养学生创造创新能力素质,是检验青少年素质教育成功或失败的试金石,创造创新能力素质是青少年素质教育的脊梁和核心。“创造技法”类课程不仅能建成科学体系,形成自己独立的课程内涵,其强烈、执著追求创造创新能力的思维意识,也要渗透到其他基本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中。一般来说,“自学能力、组织能力、调研能力、理解与表达能力”是青少年生普遍需要的基本能力层次。

3.开设“创造技法”类课程是学生未来走向成功的助推器

面向青少年开设的《创新教育技法训练》教研课程,当他们进行每一次科技创新活动时,就可运用这些知识与技法尝试创造与创新,给自己开辟一条成功之路,中华民族的“创造创新”素质,应该从青少年抓起,这在知识经济时代具有用创新人才决胜未来的意义。它对青少年的成长成才有着深远影响。

三、通过对创造技法的学习和应用,可以提高创造发明的普及率和成功率。

创新教育是个大课题。实现创新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和形式,就是大力开展青少年发明创造、创新方案设计、科学论文活动,即小发明、小设计、小论文活动。而创造技法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通过探究问题的结果,寻求新问题,引导学生以理论指导创造实践,动手动脑,搞发现与发明,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我们在物理实验教学和以“创新教育技法训练”课为基础的科技教育教学活动中,注重面向全体学生正确传授创造技法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知识积累能力;注重以技法训练为主线,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注重抓好实践环节,强化课外个别辅导,促进学生活学活用创造技法,培养创造能力。近年来,一批构思新颖、制作巧妙、合理实用,具有三自(自己选题、自己设计、自己制作)、三性(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的小发明作品频频在自治区、市获奖。

创造技法的熏陶,促进了学生基础学科的学习,提高了动手动脑、发明创造能力。问起我校几位在自治区、市获奖学生成功的诀窍时,他们几乎一致讲,创造教育使他们在观察思考与动手中,更注意到周围某些小的地方、小的方面,并力争灵活运用创造技法,比别人早一点、好一点而已。其实正是源于对一些“小地方”、“小的方面”的精心,才产生无数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的青少年小发明,也才产生了不少轰动性的大发现、大成就。假如,只盯“大”,不盯“小”,对苹果落地、壶水开沸之类小事情熟视无睹,不去探究,哪有万有引力的发现和蒸汽机的发明……青少年发明创造,开发潜在的创造力。他们的发明创造过程都是一个实践知识的不断积累和能力的提高,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同时使他们增强了创新意识,培养了创造性思维,提高了实践和创新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而这些,正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

参考文献:

    【办公范文】栏目
  • 上一篇:非标现场工作经验总结(收集5篇)
  • 下一篇:正确的价值观(整理2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