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作文网

社区养老服务报告(收集3篇)

时间: 2024-09-11 栏目:办公范文

社区养老服务报告范文篇1

“邮储银行将坚持走普惠金融和商业可持续发展道路,我们致力于让金融服务‘普之城乡,惠之于民’,不做唯利是图的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董事长李国华这样告诉记者。

填补金融服务空白

报告显示,目前,邮储银行拥有遍布城乡的金融网点3.9万个,成为全国网点规模最大、网点覆盖面最广、客户数量最多的金融服务机构。

其中,邮储银行县及县以下农村地区的网点占比超过70%,填补了212个乡镇的金融服务空白;在全国30个省(区、市)的县级区域,网点覆盖率达到了100%,在地区覆盖了超过59%的县;62%的网点分布在中西部地区。同时,截至2012年底,邮储银行拥有ATM超过4.7万多台,提供电话银行、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视银行等电子服务渠道,为融通城乡经济、服务广大百姓提供了便利条件。

邮储银行充分利用自身网络优势,为广大农村地区提供储蓄,汇兑,代收农村电费、电话费和有线电视费,保险,粮食补助金、退耕还林款和计划生育奖励金等各种与民生息息相关的金融业务,致力于构建“延伸城乡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金融机构。

打造“百姓身边的社区银行”

邮储银行依托邮政遍布城乡的网络优势,始终把养老金业务作为邮储银行服务实体经济、服务民生的扎实落脚点,打造“百姓身边的社区银行”。经过多年发展,养老金业务已经成为了邮储银行个金业务的重要板块。目前,邮储银行已实现在全国31个省养老金业务,范围涵盖“新农保”、企业统筹养老金、企业非统筹养老金、城镇人员养老金、农民养老金等多项业务,对覆盖城乡的养老保险给予了全方位的有力支持。截至2013年4月底,邮储银行累计养老金超过20亿笔,金额1.74万亿元。

邮储银行高度重视“新农保”、“新农合”、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养老金等工作。截至2012年底,邮储银行有25个省(市)分行参与到“新农保”工作中,服务了全国约三分之一的试点县,累计代缴“新农保”3000多万笔、代缴金额60多亿元,累计“新农保”2亿多笔、金额约217亿元,成为“新农保”服务参与度最高的金融机构;设立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点7.6万个,累计交易笔数近348万笔,交易金额约7.8亿元,形成了“政府满意、商户乐意、农户如意”的多赢局面。2012年全年,邮储银行累计发放养老金近4.7亿笔,发放金额超过4000亿元,为保障和改善民生做出了积极贡献。

“创富”大赛助力小微企业

融资难是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面临的主要难题,也是政府关心的问题。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始终高度重视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工作,倾心服务小微企业,全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2010~2012年,邮储银行连续三年向企业和个体经营者推出“创富大赛”活动,旨在实现政府引导发展方向、银行提供融资机会、学者保障智力支持、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形成多头并进,共襄盛举,促进小微企业稳健运营、快速发展的新局面。

邮储银行创富大赛活动遍地开花缘于2010年成功举办的实践:当年,邮储银行在广东地区试点创富大赛活动,共收到6000多份创富方案,授信金额2亿多元。2011、2012年,邮储银行进一步扩大创富大赛活动规模,分别在十几个省(区、市)举办创富大赛活动,吸引咨询、报名者数十万人,报名参赛项目分布于几十个行业,既有涉及装备制造、农业、批发和零售、服装等传统领域的项目,也不乏计算机、电信、旅游、绿色环保等高科技产业和高附加值服务业项目。2011年开设的邮储银行创富大赛微博,目前粉丝数超过20万人。在举办2011年创富大赛期间,邮储银行共为约146万户小微企业提供贷款1652亿元。在举办2012年创富大赛期间,邮储银行累计为小微企业提供贷款约达3093亿元。

邮储银行+大学生村官+农户

邮储银行不仅注重传承服务“三农”的奉献精神,还积极创新服务“三农”的人才培养机制。自2009年起,邮储银行将大学生“村官”的选聘培养工作作为本行的人才发展战略,通过“邮储银行+大学生村官+农户”的工作模式,积极探索大学生“村官”人才培养新机制,将他们在基层的宝贵经验继续贡献于新农村建设,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改善农村金融环境。邮储银行在全国各类金融机构中,率先选拔、聘请任期届满的大学生“村官”,最大限度发挥这些“村官”熟悉农村情况、了解农民金融需求和信用状况的优势,直接把小额信用贷款送到农民的田间地头,架起了金融机构和农户之间的桥梁,为农民创业致富搭建了融资平台。

社区养老服务报告范文篇2

非常荣幸能够代表我区在全市养老服务机构建设表彰大会上发言,下面我就我区养老服务机构建设情况和2012年工作思路向各位领导和同志们作一简要汇报,请领导和同志们批评指正。

一、2009年工作回顾

(一)领导重视,认识深刻

在市政府完成养老服务机构建设工作部署后,我区领导高度重视,区政府常务会专门听取了关于2009年养老机构建设的任务分析和落实措施的报告。并指出,市政府给我区下达的指标是任务,同时也是对我区工作的支持,必须完成。要把养老机构建设作为我区的一个新兴产业去抓,抓好项目落地,扩大项目投资,促进人员就业,保障社会和谐。

区政府还将此项工作列入重点为民办实事工程和督察项目,区长两次召开有关部门领导和各个乡镇长参加的养老机构建设工作会议,进行工作动员部署。区政府还建立了养老机构建设联席会制度,每个月召开一次会议,由主管副区长亲自主持。区政府督查室负责每周汇总各养老机构建设进展情况报告区政府主要领导。主管副区长多次到建设项目现场视察建设进展情况,帮助解决工作难题。区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保障了我区养老服务机构建设工作顺利进行。

(二)宣传引导,高效服务

为引导广大社会力量积极投资养老服务事业,我们加大了政策宣传力度。一是2009年3月主管副区长亲自带领有关部门和有建设意向的单位负责人到太阳宫等养老机构参观学习;二是通过电视台将我市关于兴建养老服务机构的政策和优惠措施向社会公布,并印制宣传品到社区发放,向群众宣传政策,提高社会公众对社会化养老服务模式的知晓度和认可度;三是细致做好咨询接待工作,凡是前来咨询有关养老服务机构建设和经营方面政策的企业或个人,我们都认真解答问题,积极予以引导。

(三)多方协调,破解难题

兴建养老服务机构涉及到土地、规划、环保、水务和电力等多个部门,为帮助各项目单位解决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我们通过召开工作联席会与有关单位会商有关事宜,并组织他们现场办公,听取项目单位的汇报,分析解决各建设项目存在的实际问题,逐一指明工作的步骤和关键点。为简化申报手续,提高效率,我们为申建单位建立了绿色通道,给他们提供了很大便利。为解决一些项目的土地规划问题,我区修定了《区2007—2012年社会福利设施建设实施方案》,帮助在建养老服务机构项目破解了土地规划难题。

社区养老服务报告范文篇3

关键词:社区服务老龄人口区域差异精神需求

我国当前主要的养老方式是以居家养老为主体,以社区养老为依托,以机构养老为补充。因此,社区作为主要的养老服务提供方,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现阶段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的专业水准,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我国当前养老服务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所以,对社区养老的相关分析研究不仅有助于厘清未来养老方式的选择问题而且有助于建立健全我国的养老服务体系。

一、社区养老的兴起探源及发展前景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多,中国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根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我国大陆六十岁以上老人已达到1.78亿,占总人口的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1]按照联合国传统标准,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总人口的10%,为“老龄化社会”,超过14%为“老龄社会”。也就是说,在未来一到两年,我国将正式迈入“老龄社会”。据人口学家预测,2010年至2040年将是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时期(按中生育方案计算),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2040年将达到22%,2055年达到25%,此后将在24%——26%之间徘徊。[2]老龄化进程提速将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很大的挑战;一方面,未来劳动力人口的负担将大幅上升;另一方面,养老服务体系不完善,将对整个社会产生直接考验。由此可见,老龄化所带来的问题在社会转型时期将会变得愈益复杂。因此,养老问题对我国社会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养老问题能否解决,如何解决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就当前而言,居家养老仍是我国养老模式中的主流,但是随着家庭结构的核心化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居家养老的功能在不断弱化。而机构养老由于受到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制约,存在着许多尚未解决的问题,还无法挑起养老事业的重担。社区养老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的。社区养老融合了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的优势,是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无疑地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问题的提出

鉴于我国目前快速变更的社会环境,老年人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求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因此老年人的需求满足的因素是涉及多个方面的,而他们的这些需求在多大程度上得到了满足又是衡量社区养老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

在现代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进程中,传统意义上的家庭结构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伴随着家庭保障功能的不断弱化,空巢化的问题也随之产生,据北大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完成的《中国民生发展报告2012》显示,全国有75.2%的已婚成年子女不与父母同住,空巢家庭比例迅速上升。因此,社区作为当前主要的养老服务供给方,如何更好地替补家庭保障功能,满足老年人口的各方面需求,将成为今后养老服务工作不断完善的主要内容。在基于对北京市的分析研究上,本文将主要从需求与供给的两个方面展开,探讨养老服务体系的改革与完善措施。

三、北京市的相关现状

(一)北京市的人口老龄化情况与社区养老服务现状

近年来,北京人口老龄化呈现加速发展态势,发展之快前所未有。预计到2015年,北京老年人口将达到360万;到2023年,这一数字更将上升至450万,占总人口的20%,社会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3]根据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老龄事业发展,完善养老服务和保障体系》的报告,北京养老服务和保障体系框架基本形成,但是与人口老龄化、老年人口高龄化快速发展的形势存在很大的差距。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未富先老”、“空巢老人”等诸多现象。由于家庭规模小型化,身边无子女的纯老年人家庭户正在日益增加。据报告中的调查数字显示,老年人与子女或亲属共同居住生活的占78.3%,空巢老人占21.7%。高龄老人、空巢老人的不断增加,已经成为北京人口老龄化过程中的重要特征。报告强调,居家养老、社区医疗服务是当前老年人的首选,但是,目前,北京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严重不足,服务项目和服务内容不全;社区卫生服务站缺医少药,老年人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十分突出,老龄服务的数量和质量均不能满足老年人的日常需求。[4]

(二)北京市社区养老的区域差异

在北京市范围内,各个区县的社区养老事业发展进程不一。在市中心或距其较近的一些区的社区养老服务相对比较完善,而距离较远的一些区县则有待建立健全社区养老服务体系。

比如东城西城区在市中心且是老城区,居民较多,老年人也较多,然后其住宅区又集中了各部委、国家机关的家属院,各项优惠政策及养老方案试点均优先在这两个区域实行。相较之下,海淀区多为高校园区,密云县是全国农业生态试点县、第一产业比较发达,老龄人口较少并且离市中心相对较远。其他的区县也有类似的问题,因此在硬件设施和政策规定等方面各个区县存在较大差异。以西城区为例,该区从2004年就开展和推广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前三年的试点工作,初步形成了社区居家养老工作的基本格局。在此基础上西城区于2007年进行了“老年人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的调查,通过调查,形成了西城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政策体系。[5]其下属的月坛街道下的三里河社区的老年居民对96156热线电话具体的服务内容就比较了解;而相较之下,位于海淀区的八里庄的社区老年居民对于社区服务中心的了解就比较少。在调查走访过程中,我们发现,各个社区之间的基础设施条件,居民的经济条件的差异明显,故而各区之间的社区服务水平也存在较大差异。

四、需求分析

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的建立是为了满足老年人口在养老过程中的各项需求。社区养老服务在进行规划的过程中,养老服务提供方就应当以老龄人口的需求为评估标准,其工作成效也应当以接受服务的群体的满足程度为考量。因此社区服务机构在规划和发展的过程中,必须研究老年人的具体需求。

而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老年人的需求也呈现出多样化发展的趋势。从我国目前的社会现实来看,公众对老年人需求的认知存在两大误区,一是只将老年人看做被照顾被关怀的对象,而忽视了老年群体身上存在的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二是只注重解决老有所养的问题,割裂物质与精神需求,不利于改善老年人的综合生活质量。[6]

近些年来,随着北京市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财政收入的增加,北京市在社区养老服务方面提供了大力支持。除了财政上的补贴力度不断加大外,还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引进专业的社区工作人员,搭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信息系统,开始建立健全社区养老服务需求的评估机制。因此,虽然北京市各区县区域差异较大,但总体来说其辖区内普通的社区养老服务机构也能满足老年人基本生活需求。故而,从老年人尤其是处于空巢状态中的老年人(无特殊困难状况)的角度来说,现阶段的物质需求已经基本得到了满足,而当下人们更应当关注的则是老年人在精神层面的需求问题。

精神需求是相对于物质需求而言的,就目前而言,主要包括受尊重的需求、社会交往的需求、休闲娱乐的需求以及价值实现的需求,精神需求的满足程度是衡量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在步入老龄阶段后,身体功能的损伤、丧偶或疾病的产生,都可能使老年人产生抑郁等精神问题。[7]要实现人心理需求上的满足,就必须使之在各个精神层面得到支持。从社会层面来说,尊老敬老的社会环境有助于提升老年人的地位,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使老年人的社会地位在无形中被降低甚至被忽略。商业化住宅区的出现改变了原有的邻里关系,使退居家庭的老年人的社交范围迅速缩小。子女的孝顺原本是对老年人最好的精神慰藉,然而当下快节奏的生活使成年子女往往无暇顾及老人的精神健康;空巢化现象的不断出现,也使得该问题愈发难以解决。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社区养老服务机构能在多大程度上弥补子女精神赡养的缺失,决定了当下乃至今后老年人精神需求的解决与否。

五、服务供给问题分析

目前中国的城镇社区老年服务体系主要包括社区老年服务机构和设施、社区医疗卫生保健服务、老年紧急救援服务以及居家养老服务。[8]在当前我国积极推动以居家养老为主,社区养老为辅的基本养老方式的过程中,为了让老人在自己熟悉的社区环境中获得优质服务,需要在社区中积极建设相关的老年人活动中心、社区服务中心、老年大学、老年文化活动室以及老年人康复中心等设施。

截至2011年底,北京共有养老机构401家,这些养老机构提供的服务主要有日常照料服务(包括送餐上门、洗衣买菜、打扫卫生、日间照料)、医疗康复服务(陪同看病、家庭病床、健康护理、社区卫生站、专科医院、取药、散步)和精神文化生活服务(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文化生活、聊天读报、学习专长)等。[9]以西城区为例,在日常照料方面,居家养老送餐主要的服务对象是辖区内高龄、独居、特困、孤寡、残疾、低保和处在低保边缘的老年人,对符合国家标准的特困、低保、孤寡、残疾老年人给予“政府买单”政策,对那些属于低保边缘的老年人补贴50%,或只收取成本价的有偿送餐。在医疗护理方面,西城区大、中型综合医院与社区卫生站有机配合,为老年人就医开设绿色通道,实现了大病去医院,康复在社区,日常护理进家庭的良性循环。

由此可以发现,在我国现行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中,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的生活、医疗服务的条件已经具备,现阶段老年人的基本物质需求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满足。在目前社会的发展阶段,老年人更需要得到满足的是心理需求,而在当前的养老服务体系中,满足该项需求仍有许多工作要做。

结合国内外的不同经验,在满足了老年人生活家政方面的服务,保证了其基本医疗及健康水平后。完善老年人发展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就目前来看,我国现行能为老年人提供发展利的机构主要是老年大学。但随着社会进一步发展,老龄人口进一步增加,老年大学的设置应当进一步完善,才能达到其进行终身教育的目的。与此同时,老年娱乐活动的举办职责,应更多由社区承担。此外,目前我国的退休年龄距离距我国老年人口的平均寿命仍有十多年的时间,老年人完全有能力通过再就业培训重新返回一些岗位,充分发挥余热。结合国外的经验,对老年人进行社会再就业的培训主要应由社区提供,这将是社区服务今后需要建立并完善的主要项目。

六、夯实社区养老服务的相关建议

唯有了解和掌握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社区养老机构才能有效分配养老服务资源,才能及时快捷的实现养老服务需求与供给两方面信息对接,才能真正在社区层面建立社会化的养老服务支持体系。

(一)搭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信息系统,即通过现代通信信息技术构建社区的信息服务网络和为老服务平台,一方面实现对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信息的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实现社区内多种养老服务资源的整合,由此就可以实现养老服务供求信息对接。并且对于政府而言,是减轻财政压力,节约政府成本、使有限的养老资源实现效益最大化,进而真正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选择。[10]

(二)建立社区养老服务需求的评估机制,使有限的养老资源得以公正合理的分配。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通过对辖区内老年人的基本情况和养老服务需求意愿进行翔实的登记,并运用社区养老服务信息系统进行相关资源的跟进。

(三)政府和民间组织在社区养老服务提供上要有不同作为。《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加大老年福利服务设施建设的财政投入,鼓励社会资本进入老年福利服务设施建设领域,积极发展老年人社会福利事业;积极鼓励、引导和规范个体私营和外资等非公有资本参与老龄产业的发展。对于那些现有资金不足养老或者有特殊困难的老年人,政府的财政资源应该向他们倾斜,使之能参加较低层次的社区养老;而对于那些经济状况比较好的老年人,政府就应该把这一块的养老服务交给民办养老机构,并通过出台土地供应、税费减免、信贷支持、市场准入等综合配套优惠政策支持促进其健康合理发展。

(四)养老服务作为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其本身的服务性质决定了社区福利服务体系的提升,不仅需要外在的物质支持,更需要整个行业从业人员素质的提升。目前,我国社区养老服务的提供者受教育水平和专业技能与工作要求有较大差距,难以保证服务质量,满足老年人的需要。而作为一项服务性行业,不仅要有科学的管理手段,更需要服务提供者有良好的专业工作素质,所以政府应增大资金支持力度,提高工作人员的工资待遇,吸引专业社工人才的进入,并通过营造良好的敬老爱老社会范围,鼓励更多的志愿者走进社区。

本文系中国劳动关系学院2012年度院级学生科研项目最终成果。项目编号:12YX022。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1](第1号)2011年

[2]王金营.未来人口发展失衡引发社会保障制度的战略思考[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六期

[3]http:///gn/2010/09-17/2540258.shtml中国新闻网2010年9月17日

[4]北京市老龄委.《推进北京老龄事业发展完善养老服务和保障体系议案》2010年6月

[5]李兵,朱建民,郝宾,洪小良,王雪梅,高军.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政府的职责[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增刊

[6]郭爱妹,张庆凡.城乡空巢老年人的生存状态与社会保障研究[M].中山大学出版社,2011年

[7]李昺伟.中国城市老年人社区照顾综合服务模式的探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

[8]陈雪萍.以社区为基础的老年人长期照护体系构建——基于杭州的实证分析[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

    【办公范文】栏目
  • 上一篇:网络运营总监工作的基本职责(收集13篇)
  • 下一篇:变电专业技术工作总结(整理2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