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43年前,黑龙江流域并无外患惊扰,不昌盛却也安宁。然而,一纸耻辱的《瑷珲条约》,大片领土被沙俄强占,山河破碎,中国在血泪中……如今,黑龙江成了中俄界江,黑河与对岸的姊妹城隔江相望。
……
这条大江永远不动声色地流着,绕过大大小小无数个岛屿,穿过重重叠叠的兴安岭,用沉稳而低缓的呼唤,轻拂大地的梦境;
这块土地在风云变幻中书写着昨天,记录下一次又一次坎坷和创伤,用不屈不侮的抗争,告慰逝去的英灵;
这座城市始建于326年前的康熙年间,它三面环山,依江建城,满语称“安巴萨哈连”,它就是黑河古城。改革开放,如沐春风,奋发崛起,气势如虹,如今流金淌银,山水辉映。
脚下的黑龙江,浩瀚磅礴,荡气回肠;城里的卧牛湖,清秀脱俗,悠然致爽;民族风情园,风情万种,匠心独具;黑龙江公园,“三园”生辉,寓意绵长。登上大黑河岛,能够深刻体味边境贸易的商海波浪;漫步黑河街头,可以尽情领略浪漫的欧陆风情和迷人的北疆风光。锦河《闯关东》影视基地把人们的思绪带回到上个世纪的艰难岁月;新生鄂伦春民族乡,民风质朴,风情浓郁,源远流长;孙吴胜山要塞告诫人们勿忘国耻;瑷珲历史陈列馆记录了那段往事的沧桑与悲壮。五大连池地质公园,“天然博物馆”、“打开的火山教科书”,石龙腾跃,石海翻浪,天地造化,万千气象;旅俄华侨纪念馆,见证了早期黑河“万国商埠”、“因侨而兴、因边而旺”,更能从中国革命史上“红色丝绸之路”引起无限遐想……
春天,这里山花烂漫,翠绿欲滴,映山红岭上争艳,黑河城百里飘香;盛夏,这里是避暑的天堂,苍茫千里林海,碧波万顷荡漾,三伏流火,而这儿却凉风送爽;金秋,漫山遍野五光十色,油画般的绚丽多彩令人神往;冬日黑河,冰雪之乡,赏不尽的冰霜妩媚,品不够的北国风光。
黑河,山影垂天;黑河,明月卷浪;黑河,人杰地灵;黑河,饱经沧桑;黑河,边贸名城;黑河,誉满北疆;黑河,日新月异;黑河,无限风光。
城市概况
黑河市地处黑龙江省东北部,位于北纬47°42'~51°03',东经124°45'~129°18',幅员66803平方公里。东南与伊春市、绥化市接壤,西南与齐齐哈尔市毗邻,西部与内蒙古自治区隔嫩江相望,北部与大兴安岭地区相连,东北与俄阿穆尔州隔黑龙江相望。
黑河全市总人口1739727(市区人口14万),其中城镇63.4万、农村110.6万,分别占36.4%和63.6%,人口密度25.3人/平方公里。除汉族外,有满、鄂伦春、达斡尔、回等38个少数民族,人口7万,占总人口的4%。
黑河市辖“一区二市三县”(爱辉区、北安市、五大连池市、嫩江县、孙吴县、逊克县)。全市国土面积66802.7平方公里。
黑河地处大兴安岭东部,小兴安岭北部,境内群山连绵起伏,沟谷纵横,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貌总体为中、低山丘陵类型,其中山地44225平方公里,占64.3%,海拔300~800米左右,平原24051平方公里,占35%,海拔90~120米;洼地450平方公里,占1%,多为黑龙江、嫩江及主要支流地带。有火山群16座,占山地密集的1/4,海拔在400-600米之间,以五大连池火山群为最有特色,是全国著名的旅游风景区。全区大体为“六山一水一草二分田”。
黑河距离冷空气发源地――西伯利亚大草原较近,境内又有小兴安岭山脉纵贯南北,使全市呈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特征,横跨三、四、五、六4个积温带。春季高温多风,夏季雨热同现,秋季降温急骤,冬季寒冷干燥,冬长夏短、四季分明。全市年均降雨量500~550毫米,有效积温1950~2300℃,日照时数2560~2700小时,无霜期90~120天,年均气温-1.3~0.4℃,日最高气温38.2℃,最低气温零下40℃,平均风速2~3.5米/秒。
黑龙江是世界第十大河流,满语称之为“萨哈连乌拉”。黑河因紧邻黑龙江而得名,源于满语“安巴萨哈连”。“安巴”是“大”的意思,“萨哈连”是“黑”的意思,合起来为大黑河。鄂温克人称之为“卡拉穆尔”,为“黑水”、“黑江”、“黑河”之意,俄罗斯人把黑龙江叫作“阿穆尔河”,把与黑河相邻的地区叫作“阿穆尔州”,就是由鄂温克人的“卡拉穆尔”一词音译而成。
沿革简述
黑河在历史上曾是满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等中国北方少数民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据考古发现,黑河市对岸今俄境布拉戈维申斯克(1858年不平等的《中俄瑷珲条约》前为中国的海兰泡)附近坦布夫卡村、结雅河(中国称精奇里江)左岸的费里莫斯卡和上游的乌斯季图遗址出土的大量旧石器时代砾石工具,区内20多处遗址出土的砾石打制的石核、石锥、石锄等新石器时代工具,充分证明,从远古晚更新世时期起,中华民族的先人就已劳动、生息、繁衍在黑龙江流域这片广阔的土地上。
部分古老的肃慎先民居住在黑龙江中、下游,属肃慎部。此时,肃慎先民已与中原地区发生了密切联系,《竹书纪年》有“帝舜二十五年(公元前2249年),息慎(肃慎)来朝贡弓矢”的记载。公元前16世纪,居住在今黑河市北部、嫩江流域的东胡、秽貊等族居民,同商王朝就有联系,曾有过“东胡黄罴,山戎戎荪”的贡纳关系。到西周初年,肃慎同其他诸候国一样从属于周王朝,称臣并贡“矢石”。公元前533年,周大夫詹桓伯对晋人申明:“肃慎、燕、亳,吾北土也”,已把肃慎人所在地区列入周王朝所属。三国时期,这一地区属扶余。
唐朝,黑龙江中下游地区属黑水。公元725年(唐开元十三年),唐王朝为牵制渤海国,设立黑水都督府,黑水首领倪属利稽为都督,唐王朝直接任命长史,派驻黑水都督府监领。公元792年,唐王朝为加强对室卫人居住地区的统治,又设立都督府。
公元10世纪初,从鲜卑族分离出来的契丹人逐渐强大,建立了北部中国区域性政权(即契丹国,后改国号为辽),区境属辽东京道室韦王府管辖。此时,在区内黑龙江中、下游一带居住的肃慎后裔称为女真。
金朝,属上京路所辖蒲峪路。元朝属辽阳行省的开元路和水达达路。1409年(明永乐七年),明王朝设立奴儿干都指挥使司,女真、契丹人均属之。为了便于管理和联系,奴儿干都司在东北地区设立“卫、所、站、面、寨”。黑河大部分地区属萨哈连地面,亦称黑龙江地面。
黑河最早的行政建制是1683年12月13日(清康熙二十三年十月),为了抵抗沙俄侵略者,清政府在黑龙江左旧瑷珲城设置了黑龙江衙门(同时设1名将军和2名副督统,1685年,即康熙二十四年,黑龙江将军衙门迁到黑龙江右新瑷珲,即今爱辉镇)。1690年(清康熙二十九年),黑龙江将军衙门又移驻墨尔根(今嫩江县城),瑷珲副督统留守原城并从属黑龙江将军。
以后经历了瑷珲兵备道(迁至黑河改称黑河兵备道)、黑河观察使、黑河道、黑河市政筹备处。
1933年1月25日,日本侵略者占领黑河。于1934年成立伪黑河省。
1945年8月黑河解放,11月19日,成立了第一个人民民主政权黑河地区行政办事处。1947年2月后改为黑河专区、黑河地区,1993年3月改制为黑河市至今。
自然资源
土地和林草资源全市现有可耕地1883万亩,占总面积的18.3%,农村人均耕地17.8亩,居全省首位,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林地6210万亩,森林覆盖率58.5%,其中有林地4220万亩,占总面积的40.9%,有经济价值较高的红松、樟子松等树种20余种,总畜积量达1.58亿立方米,是黑龙江省三大林区之一;草原1479万亩,其中宜牧草原782万亩,占8.1%,载畜量达120万羊单位,是国家重要的黄牛生产基地。
水能资源境内有黑龙江、嫩江两大水系;法别拉河、公别拉河、逊别拉河、库尔滨河等支流621条,流域面积750万亩,水能理论蕴藏量为34万千瓦,可建5万千瓦以上水电站43座。黑龙江干流中中游水能理论蕴藏量为1500万千瓦,内河水力装机量75万千瓦。地表水总量108亿立方米,可开发利用7亿立方米。目前,已建成宝山、库尔滨、白石、西沟、象山、山口、乌(一)等水电站10座,总装机容量13.76万千瓦。在建金湾、乌(二)等水电站2座,装机容量4.8万千瓦。水利资源:境内有黑龙江、嫩江两大水系,自然水面6.4万公顷。人均占有水量为全省的3.6倍、全国的2.7倍。
野生动植物资源辖区内有马鹿、驼鹿等珍奇保护动物51种,飞龙、野鸡、黑鹤等珍禽及鸟类200余种。有1500多种植物,人参、黄芪等野生中草药材350种,蕴藏量达15万公斤;有都柿(蓝莓)、榛子、猴头等野生浆坚果70多种,蕴藏量80万公斤。在江河湖泊中,生长着18科87种鱼,其中黑龙江特产的大马哈、鳇鱼、“三花五罗”、细鳞等”等名贵鱼种18类87种。
矿产资源已发现矿藏资源93种,约占全国矿藏种类的57.5%,占全省的71%。矿产地达630处。已探明储量222处、56种,享有“地质摇蓝、矿产之乡”之美誉。铜、煤、金、石灰石、玛瑙石等15种矿产储量居全省之首,其理论储量分别为:煤11亿吨、金110吨、铜366万吨、钼21.7万吨、铁7620万吨、岩金130万吨、大理岩1.6亿吨、沸石0.7万吨、火山玄武岩200亿吨。其中大多宝山铜矿储量达327万吨,是东北地区最大的铜矿,在全国可供开采的铜矿中居第三位。被称为世界三大冷泉之一的五大连池矿泉水,储量1.5亿吨;五大连池矿泉水与法国维西矿泉、格鲁吉亚、高加索矿泉并称世界三大冷泉。
城市风情
饮食风情黑河餐饮以东北风味为主,鲁、粤、京等各大菜系兼收并蓄。黑河菜式的特点是就地取材,选料珍奇;制作精细,品种繁多;咸鲜定味,油重色浓;盘大量多,丰富实惠。在烹调上以清煮、清炖、氽、炒、焖、生拌、凉拌为主,以“奇、鲜、清、补”见长。
俄式风味也有一席之地。由于与俄罗斯近在咫尺,黑河的俄式扒鸡、奶油牛肉饼、俄式肉排、沙士利、苏波汤等俄式菜肴保持了地道的俄罗斯风味,因此,俄式大菜不仅受到当地人的喜爱,也深受广大游客的喜爱。
五大连池餐饮别具风格。例如,连池鱼、矿泉蛋,药泉豆腐农家饭等。五大连池的矿泉鱼是名贵的冷水鱼,肉质优良,味道鲜美;矿泉蛋是在矿泉湖水里长大的鸭子所产的蛋,蛋黄为红色,富含多种微量元素,味道与众不同;由矿泉水调制的大豆腐和干豆腐成为五大连池风味食品一绝,滑嫩可口,久炖不碎;农家饭庄的饭菜更是别有风味,地道的山野菜,矿泉畜禽肉,是纯粹的绿色食品。
购物风情逛街购物已经成为黑河市的一道风景线。由于黑河市是边境开放城市,贸易繁荣、货物众多,黑河市民又有逛街的喜好,加之外来的人较多,因此,大小商店里总是熙熙攘攘。在这里俄罗斯的各种商品随处可见。在这些俄罗斯商品中,既有质地优良的大衣、鞋帽、裘皮,结实耐用的望远镜、照相机、电动剃须刀,还有玩具、邮票、餐具等简单而又有纪念意义的小商品。各种商品令人眼花缭乱,游客可以商量价格,随意选购。黑河市的山珍特产也非常多,有木耳、猴头、蕨菜、黄芪、贝母、刺五加等。五大连池的特产有五大连池矿泉水、药泉白酒等;工艺品有火山石盆景等。山野菜、鳇鱼、“三花五罗”、都柿糖酒、大马哈鱼、鲫鱼和鲤鱼等远近闻名。
节庆风情国际火山旅游节:每年端午节,这里都要举行歌舞巡游、抢零点水、文艺演出、经贸洽谈、焰火晚会、火把庙会、泉湖灯会、游园踏青等民俗活动。
饮水节:五大连池饮水节是当地全年最隆重的节日,政府连续放假三天。端午节这天零点一过,围聚在饮泉旁的人们,便争相到环列的供水管中饮水,每个饮水者的脸上都显现着甜蜜的微笑,人们互相道福。传说端午节零点的水,是象征吉祥的“神水”、“圣水”,能治百病,喝到这个钟点的水,能免除全年灾难。
火山达子香艺术节:每年的初春,树木还没全绿,小草还没冒芽,深山里的积雪还没完全融化,这里的达子香早已含苞欲放。在龙门山的西侧,原始石塘上大约有两平方公里的达子香观光带,像一片片粉色云团,浩浩渺渺,远远飘浮的香气沁人心脾,令人心醉。许多艺术家、摄影家、画家、作家在这里举办一年一度的“达子香艺术节”,大家在这里赏花、采风、捕捉灵感;融进花的湖、扑进香的海,真正领悟“野花”的魅力和神韵。
火山冰雪节:五大连池冬季的火山风光独具特色,冰雪资源十分丰富。五大连池风景区每年都举办火山冰雪节。从元旦前开幕直到农历二月二结束,节日期间有五大连池火山冰雪游、国际中俄冬泳邀请赛、火山冰雪园游览、滑雪、射猎、冬捕、冬垂等活动。
民俗风情
黑河鄂伦春族的民俗风情鄂伦春族过去靠狩猎生活,其衣着、被褥、靴鞋都用各种兽皮制作,尤以狍皮为多。冬季服装有长皮袄(鄂伦春语称为“苏恩”,下同),分男皮袄(尼罗苏)和女皮袄(阿西苏)。女皮袄做工精细,并绣有花边,编结细辫。春季有皮衣(古拉米),是用夏季“红杠子”狍皮加工而成,还有用狍皮制作的各式冬、春、秋季穿的套裤;夏季衣服为短皮袄(卡里那),即用夏天狍皮制作,两面均可穿,毛向外用时可当雨具;手套分五指手套(沙拉也开依)和只分出大拇指的手闷子(瓦拉开依),都绣有花纹;鞋有冬季穿的其哈密(狍腿皮靴)。夏季穿的靴鞋(敖老其),是用狍皮或布做帮、野猪皮或熊皮做底;帽子是用狍皮制作,称为灭塔卡。四季皮制服装皆由妇女缝制。清末,布匹涌入区内后,族内才有少数上层人物始穿绸缎、布制服装,并且多是购买成衣。1953年定居后,由于和汉族友好相处,集居一地,服饰逐渐趋于汉化,只有在节庆日才着民族服饰。
定居前,食品以肉为主,其次是面食和野菜。经常食用的有狍子肉、鹿肉、犴肉、野猪肉、熊肉,其中以狍子肉为多。吃法有:煮肉(乌罗仁),一般带骨煮至八成熟即吃;烧肉(达拉嘎兰),一般是在出猎没有吊锅或没有时间时,将肉放在火上烧成八成熟即吃;烤肉(席拉兰),出猎时的一种简易吃法,把肉割成条,插在木棍上用火烤。此外,还有晒生肉干(乌立特)、晒熟肉干(库胡拉)、熬菜(西乐)、杂花肉(阿苏)等吃法。野菜主要有柳蒿菜、老山芹、黄花菜、野葱、野韭菜等。吃法有熬菜、和米一起熬饭。面食的吃法有面片(偏拉坦)、油炒面(阿拉)、油百片(图胡列)、饺子(谢好乌父)。因粮食较少,过去只有在吃完肉后才喝些粥,后来逐渐改为吃干饭及面食品。许多鄂伦春人喜欢吸烟和饮酒。现在的饮食与汉族已无大的区别。
17世纪中叶以前,鄂伦春人陆上交通以驯鹿(俗称“四不象”)为主要交通工具。驯鹿适于雪地行走,攀登山林,可以负重乘骑。后因疫病流行,驯鹿丧之殆尽,其交通工具逐渐改为马匹(即鄂伦春马)。这种马躯体小,有耐力,善于爬山越岭,穿越森林和沼泽地,猎人骑用从不摔倒。水上交通工具是桦皮船,长3米、宽1米,既可捕鱼又可乘坐。定居后,马匹和桦皮船只是渔猎工具,其它交通工具与当地汉族相同。住所一般为砖瓦结构,样式也与当地汉族相同。
解放前,鄂伦春族人只过春节。建国后,始过元旦、端午、中秋、国庆等节日。每逢节日家家都备以酒菜,尽情痛饮。其中,最受重视的节日是春节。节前,准备野猪肉、白面和烧酒等食品,还要做新衣服。临近除夕,出外打猎的人都要赶回家过春节。除夕晚上首要先给神烧香上供,然后给本家长辈磕头。初一早晨,给亲戚家的长辈磕头。初二、初三进行娱乐活动,有赛马、摔跤等项目。过了初五,就恢复了正常生活。
鄂伦春族人非常重视礼仪,讲究各种礼节,其最大特点是尊重老人。年轻人走路或出猎时,遇到长辈或亲友,在很远处下马,拉着马迎面到跟前请安问好,长辈让其上马后,才能骑马离去。过年时从外地赶回的晚辈,拜见长者要两次请安,一次是见面礼,一次是年礼。如长时间外出或打猎,出门前要给老人请安,老人要对出猎、出门的人作祷告,祝愿一路平安,多打猎物。老人去世,别人问时,要向问者磕头,认为是对死者的尊敬。另外,鄂伦春族还有互赠礼物的习惯,多表现在结婚时,参加婚礼的亲戚朋友要给新人带些礼物,未婚男女之间要互赠荷包或手镯等饰物。
鄂伦春族的禁忌多与打猎有关。打猎前禁止吵嘴、打架,否则会不顺利,打不到野兽;出猎时禁止在篝火上洒水,否则会触犯火神,打不到野兽;打到第一只猎物时,必须先祭当地的山神,否则人畜都会得病或再也打不到猎物;在打貂和黄鼬(黄鼠狼)等动物时,禁止烧长木头,否则被打的动物不会入洞;打猎时不能统计打到多少猎物,也不能打中的猎物,否则会打不到猎物;打到大的野兽开膛时,必须将猎物的心脏和舌头连在一起煮熟后再割断,否则对打猎不利;多子女的父母死后,子女不能都戴孝,只一个人带,认为带孝的人运气不好,打不到野兽。另外,猎人不能进产房,否则打不到野兽;妇女不能用男人打猎的工具;孕妇不准铺熊皮褥子,否则会流产。对野兽的称谓,也不能直呼其名,对熊要叫“阿玛哈”,即“伯父”之意;对虎要叫“木好义热格其”,即“长尾巴”之意;对貂叫“给列”,即“镜子”的意思,对狼叫“额古德阿木嘎其”,即“大嘴”的意思等等。
黑河满族的民俗风情满族人最主要的节日是春节。从腊月二十三开始筹备过年,各家都备年猪,包饺子、蒸豆包、做宴菜,然后冻起来,预备留到节日吃现成的。农历三十晚间,各家吃团圆饭,晚辈要给长辈叩头辞岁,长者给小孩压岁钱,午夜放鞭炮,吃饺子迎财神。从初一至初三,亲属、朋友间互相拜年,晚辈要向长辈叩头。
正月十五过元宵节,吃饺子和元宵,扭秧歌、观花灯。正月十六是抹黑节,俗称“黑日子”,不分长幼相互追逐抹花脸,抹不着黑,便认为一年不吉利。二月初二为龙抬头,吃猪头、猪脚。大人孩子都在这一天剪头发,谓之剃龙头。五月初五端午节,天刚亮到野外采艾蒿插到门、窗和箱柜上,还要吃粽子。另外,清明节和农历七月十五称为鬼节,要到坟上烧纸。解放后,除对上述节日仍有保留外,还过“五・一”、“十・一”和元旦等节日。
满族禁食狗肉,禁带狗皮帽、穿狗皮衣。正室西炕不准服丧者、吃狗肉、穿狗皮者和妇女坐。闰月年份,不能盖正房,盖房上梁要选吉日。雨后不能让小孩指点虹,否则烂手指头。小孩不能站在门坎上,认为会不长个儿。小孩不能吃猪尾,认为吃了晚间身后会有声音等。解放后,一些陋习逐渐革除。
旧时满族人的婚姻,凭媒人说合。双方同意后,男方父母领着儿子到女方家,拜见女方父母及长辈,叫认亲。之后,选择吉日,媒人领着男方父母、儿子到女方家,送手饰、布匹、猪肉等物,并拜见女方长辈,为定亲。结婚前还要过礼,男方给女方家送布匹、猪肉、酒、钱,女方设宴招待男方。这一天还要请人动剪子(裁衣服)。结婚前一天,女方要往男方家送梳妆匣。结婚这一天,男方备喜车,车上所有用物全都披红挂绿。新姑爷骑马披红,同时有娶新奶奶、打灯笼、炮搭、赶车的等若干人(必须是单数,回来时双数)陪同。到女方家后,新郎要向女方家祖位磕头。娶亲车回婆家后,燃放鞭炮,新娘再由哥哥或叔叔抱下车,新郎、新娘拜天地,倒铺红毡进屋,跨马鞍子,新郎用秆杆挑盖头。进屋后,新娘子坐财(坐在炕上不动)。晚上,洞房内摆上小桌,桌上放着用红线绳拴着的两个酒壶,新郎、新娘由一男一女陪着,围桌子左转三圈、右转三圈,然后喝交杯酒。这时,窗外有人向窗口撒五谷杂粮,同时有唱喜歌的,叫“拉空吉”。过后,将新人推上炕。第二天设宴招待宾客,第三天新婚夫妇回到女方家,行回马礼,称为回礼。解放后,旧的陈规陋习已被废除,但有娱乐性的部分被保留下来。
黑河达斡尔族的民俗风情旧时达斡尔族多用兽皮制作服装,后改为用布料制作。男人的长袍用狍皮或棉布制作,下摆左右开叉,外罩皮坎肩,腰束布带。夏天用白布包头或戴草帽,冬天头戴用狍子或狐狸头部全毛皮制成的帽子,双耳挺立。每逢喜庆场面,兽皮帽子还用貂尾、灰鼠尾等装饰。冬季戴皮制手套,手背上配有吉祥结或云卷形图案,腕部配项链形或绳索形纹饰,手指关节处配菱形或桃形图饰,十分精美。冬天脚穿“其克密”(与满族相同),夏穿软皮或布料制的鞋;女人也穿长袍,多用蓝色棉布制作,袖口、领口、下摆边缘绣有花纹,两侧对称,不束腰带,只有年节时才穿绣花绸缎长袍。冬季亦穿“其克密”,夏天穿白布袜、绣花布鞋。自清朝后期开始,随着汉族人口不断增多,并与之长期相处,其服饰逐步汉族化。解放后,只有在节假、喜庆之日才穿本民族服饰。
达斡尔族喜欢吃糜子米、小米饭及荞麦面条、荞麦饼、燕麦米粥。蔬菜与满族基本相同。肉食以晒肉干和煮烤肉为主,不习惯吃炒肉。另外,还喜欢吃野生的柳蒿菜和韭菜花等小菜。节日宴会喜吃“七碟八碗”。
达斡尔族人住宅有草房、土房,均建在依山傍水处,每家自成院落。院中比较宽敞,有栅栏或板墙。庭院中有影壁,在大门右侧篱笆上立索罗杆子。房子有正房、东西厢房之分,正房是住人的地方,有的五间、有的三间或二间。房屋南、西有宽大的窗户,窗户用格木制成,外面糊纸。室内西屋为上屋,东屋为下屋。住人的屋一般有北、南、西三面炕,居住习俗与满族相同,西炕为贵,北炕为长,南炕为少。冬季取暖主要靠火炕和泥烧制的火盆。室内陈设简单。睡小孩的摇篮象一叶扁舟,似二三尺的凹型小槽,吊在房梁上,俗称悠车子。摇篮底部有各式的兽骨、鱼骨,摇起来发出各种有节奏的响声。
旧时达斡尔族的婚姻是靠媒妁之言,由父母包办。定亲时要彩礼,女方家要一头牛或一匹马。同时,要吃“萨林”,即男方在定婚时给女方送上酒肉,请亲友们共饮祝贺。结婚前一天,由新郎骑马到女方家接新娘,次日由女方组织送亲人员带着陪送的衣服、箱柜等物(达斡尔族嫁女主张陪送)到男方家,新娘或坐轿或坐车。到婆家后,新郎、新娘首先在院中摆好的香案前跪拜,以示成婚。拜后用红毡铺地,导入室内。在门口,新郎用一把新筷子挑起新娘的盖头;过门时跨马鞍子,表示新婚“快子”、“安子”。进屋后静坐半小时或1小时,称之谓“坐财”。然后梳洗打扮下地,招待欢宴的亲友。宴前,新郎、新娘给亲族长辈跪拜,长者赏礼物。第二天新人到祖坟拜祀,第三天新娘由家人带领在屯内认门,新娘给长辈装烟。7天内回娘家。解放后,婚俗中的繁文缛节已被革除,其仪式与当地其它民族趋于相同。
巴厘岛是人们最熟悉的东方旅游胜地。她只有300万人口,迷人的异国情调吸引着世界上成千上万对恋人到这里举行隆重的婚礼,使巴厘岛成了国际上的“婚礼之都”。除了侯佩岑,张东健和高小英也将蜜月地定在了巴厘岛的BvlganResorfs(宝格丽度假村);刘嘉玲和梁朝伟曾经将巴厘岛作为结婚首选地,不过后来因为当地教堂太忙排不开档期而错过。
早在1597年巴厘岛就以其独有的魅力吸引了第一批荷兰殖民者。岁月流逝,恋人们准备周游半个世界以后,到达这座人间的“天堂”,面对神父庄重地说出“是的,我愿意”这句心里话。
巴厘岛上有专业的婚礼筹备公司,你大可把一切婚礼琐事交给他们去打理,所要做的只是放松心情享受甜蜜的巴厘假期,并在婚礼上靓丽登场就可以了。至于婚礼的形式很多:教堂婚礼、酒店婚礼、巴厘传统婚礼……相信总有一款适合你。
海滩婚礼
蔚蓝的大海边,金色或白色沙滩上完成一生只一次的婚礼是众多女人心中的梦。一般说来,沙滩婚礼不适合在太低或太高的温度下举行,由于太阳紫外线的原因,尽量避开日光强烈的中午时间而选择光线比较柔和的日落时分举行仪式,这样才能拍摄出效果比较好的海景仪式照片。
花园婚礼
选择一个浪漫、私密的花园举行结婚典礼,宣示你们对爱的珍贵誓言,也是巴厘岛颇受欢迎的婚礼仪式。繁馥的异国香花和一望无际亮闪闪的印度洋在落日余光的映衬下为极妙的巴厘胜地婚礼提供了一个梦幻般的背景。
水上婚礼
水上婚礼是巴厘岛高端酒店的特色项目,这里说的水上婚礼并不是真的在水中举办婚礼,而是将礼坛设立在一块漂浮于水池表面的透明地毯上。面对浩瀚无边的印度洋举行神圣的婚礼仪式,绝对是独一无二的体验。
AyanaResort
AYANA度假村(原丽思卡尔顿酒店)位于拥有印度洋夕阳美景的金巴兰湾区,坐落在一片翠绿岣嶙的珊瑚礁岩上,布满了热带花朵、树木,宛如一座热带花园。其服务及饭店建筑设计一直是杰出指标,曾当选全球五百大饭店第二名,是举世闻名的顶级饭店。AYANA同时提供新人浪漫婚礼的服务,您可选择在美丽花园中举行婚礼,也可在饭店精心打造的教堂里互许终身,她拥有二间教堂TRESNA和ASTINA,1998年建造的Tresna可容纳约40人,2005年建造的Astina可容纳约50人,均坐落在面海的悬崖边,梦幻般的典雅教堂与优美的景致,将爱情的神圣做了最完美的诠释。
InfinityChapel
港丽饭店海景教堂是港丽饭店精心打造的新教堂,人字型的时尚独特建筑,其实隐藏着两人互相扶持的含义。由饭店私人海滩走入水中的大理石步道,彷佛走进一座位于海中央的教堂,只有湛蓝的海与圣洁的教堂迎接您的到来,这一刻时光似乎静止,只有四方天地给予的无限祝福。
关岛——唯美梦幻的教堂婚礼
关岛位于西太平洋,是密克罗尼西亚群岛中首屈一指的美属人气岛屿,近20万人口,但每年挤人上百万人次观光客,其中,更有来自日本、韩国、香港、台湾,一年约8,000至10,000对爱情信徒游关岛(相当于一天22对),在山丘、海滨的爱情圣殿接受婚姻洗礼。在关岛最热闹的杜梦湾,聚集有10余座专为举办婚礼而兴建的“婚礼教堂”(WeddingChapel),结婚旺季时,每间教堂每天举行5-9场婚礼,几乎间间行程满档、一位难求。因此,说关岛是结婚天堂,一点也不为过。
而除了可选的教堂多,十多年来随着婚礼事业的高度发展,关岛也发展出一套成熟的婚礼教堂营运制度——10余间婚礼教堂大多位于饭店内,为饭店或婚礼公司所有。若饭店所有,则由特定的合作婚礼公司租用;婚礼公司所有,则可能仅供自家婚礼公司使用。因此,通常选择婚礼教堂时,也就选定了婚礼公司。而由于9070以上都是日本顾客,庞大商机也吸引日本婚礼公司占领关岛教堂婚礼市场。这些日本婚礼公司在关岛开设分公司,工作人员清一色是日本人,也提供与日本本地同等的高品质服务。
关岛的婚礼教堂和一般教堂不同之处,在于婚礼教堂专办婚礼,不具宗教使命,适合各类人群。因此,对信徒来说,教堂是接近上帝的地方,但对新人来说,关岛的婚礼教堂是最接近爱神的殿堂。而关岛婚礼教堂,坐落在终年蓝天碧海、椰影婆娑的南国乐园,自然风情是婚礼布置的最佳化妆师;轻松浪漫的海岛休闲风,也有效纾解新人的结婚焦虑症,轻易让人许下海誓山盟。最重要的是,这些婚礼教堂保有一般教堂的隆重气氛,但多了让人动心的浪漫设计,例如,和一般教堂一样采用圆顶、拱门设计,以半圆形球体作为永恒小宇宙象征,以玫瑰窗、彩色玻璃营造华丽的光影美学,作为上帝的福证。不同的是,没有耶稣受难、教义传承的宗教印记,而是由透明玻璃窗迎山海风光入室,将空间完全留给自然。婚礼教堂俨然成为关岛经典建筑代表,旅游的特色景点之一。可惜的是,教堂大多大门深锁、不开放参观,而婚礼进行时为保持安静及新人隐私,也禁止观礼,因而,只有新^及亲友团才有机会全览她的真面貌。
LeoPalaceResort-Del’Anello
没有沙滩、海洋为邻,但LeoPalace饭店有的意大利设计师作品Del’Anello,却一点也不逊色。Del’Anello于2003年11月完工,以奢华取胜,高12公尺的玻璃球体,坐落在人工湖畔;内部,自天井而下,垂吊2000片施华洛世奇水晶,展现豪门气派,而宛如成串雨露般的水晶,在阳光下闪烁斑斓色彩,制造出传统彩绘玻璃所代表的虹彩祝福意义,可说是创意奢华的代表作。其次,关岛因土质关系不生产花朵,所有花朵都是进口,要价昂贵,因此婚礼教堂几乎都是采用人造花布置会场(手捧花除外),而Del’Anello正是关岛唯一全场使用日本进口、防腐设计鲜花的婚礼教堂。除了奢华,你能想像婚礼进行时,还有超级水舞作陪吗?在Del’Anello,当新人亲吻时,教堂后方人造湖泊启动秘密武器,以浪花水舞为新人喝采。
CrvstelChepel
最近在关岛婚礼教堂界掀起浪潮的,正是2004年11月完成的新教堂CrystalChapel。CrystalChapel位于杜梦湾北侧凸出的岬角,位置绝佳,可180度全视角饱览杜梦湾。挑高15公尺白色拱顶建筑,采白色大理石墙佐大片透明玻璃窗,以大胆创新的美国风设计,营造水晶宫殿般白色浪漫。她最大的特点是,采“weddingvillage”(婚礼村)概念,一口气盖了3间接待室,提供仪式结束后亲友聚餐小酌。3间接待室,分属巴厘岛式、美式、法式风格,同时提供厨房和简易更衣室,三明治、香槟会由隐密门道送到接待室,完全不干扰亲友团私密聚会,让亲友尽情在美好“食”光中,温存浪漫片刻。
St.ProbusHoly
2002年启用的St.ProbusHoly,是目前关岛最受欢迎的人气教堂。它打破教堂俗规,将象征隐喻融入建筑,开启创新设计之门。婚礼教堂蛋型入口设计,象征新^新生命的开始(连休息亭也是蛋型):椭圆穹顶和交织助拱,有如双人合掌十指交扣;而象征生命之旅、进入结婚里程的处女之路(VirganRoad),以白沙贝壳透明地板取代制式红地毯,连中心祭坛讲台也都是仿关岛查莫洛文化的拉提石造型,别具“关岛味”。白天,新^站在教堂内,面对蔚蓝大海,会喜不自胜地流下感动眼泪;而夜晚,落地玻璃窗反射烛光火焰,打造梦幻迷情,更有如水晶之夜。
SanVitores
至于SanVitores则位于杜梦湾北侧岬角、Nikko饭店附近,和新教堂CrystalChapel一样,也拥有绝佳海景。教堂名称取自第一批到关岛的西班牙教士领队圣维多利斯,建筑则是波浪状的三幢连屋希腊式建筑。挑高11公尺的玻璃祭坛采光极佳,以大片透明玻璃窗,向外延展宽广视野,挑高十字架传递神圣气氛,更为人津津乐道。而婚礼公司为了迎接劲敌CrystalChapel,婚礼时间由1小时改为现在1.5小时,加长不加价,让新人有更充裕时间拍照留影。
StGracebythesea、PalaceCliffsideChapel
位于Hilton饭店内的St.Gracebythesea,以及Palace饭店海边小山坡的PalaceCliffsideChapel,同样都是前拥海景、后抱绿地、以三角尖形塔作招牌的迷你教堂。两者都走古典风格、传统温馨派,屋内彩绘玻璃窗是最大装饰,新人面对海边,仪式进行时视野可穿透玻璃,望向海洋。相较于其他位于活动中心、观光沙滩旁、易招来路人观礼的饭店教堂,St.Gracebythesea及PalaceCliffsideChapel位置较偏僻安静,好似倚在各自专属的情人岬,无人干扰,全然隐私,让新人完全徜徉海风徐徐、粼粼波光间,自在地沉醉神圣仪式中。
Marriot-AmantesChapel、Hyatt-SessideChapel、Outrigger-KapiyanKasament
这三个都是别具风味的迷你教堂。Marriot-AmantesChapel正对情人岬,因而以西班牙“情人”字义为名。由美国设计师设计,和日系设计风不同的是,大胆全透明玻璃设计,海天一色全景人镜。Hyatt-SeasideChapel白色小屋揽窗外沙滩、海洋入室,椅子斜置,方便宾客以较轻松的角度迎接新人。较可惜的是正如其名“Seaside”,近沙滩、隐私权较差,婚礼进行时可能有人从外头好奇探头窥视、甚至驻足观赏。1999年启用的KapiyanKasamen挫落于热带树林环绕间,以Loft风格独树一帜。Loft风格指的是以挑高仓库建筑改装,由纽约下城区引领的空间风尚,而KapiyanKasamen修外形方正、内部以横木条梁杆装置,略带Loft味道。特别的是,KapiyanKasament和一般教堂祭坛朝外、面海不同,采祭坛朝内、门口面海,因而新人看不见海色,而是传统十字架、玫瑰窗风景。
夏威夷——让猫王醉心的蓝色岛屿
听过猫王的《蓝色夏威夷》么?不仅猫王喜欢,全世界的爱侣将夏威夷视为梦幻旅游地。据统计,平均每一个月都有约300对新人在夏威夷完成终身大事,这里一年四季拥有得天独厚的凉爽气候,细致的洁白沙湾和清澈的碧蓝海洋。在神秘的灯光和火把映照下,携手漫步在闪闪发光的银色沙滩;微风袭来,棕榈树摇曳生姿,骑马踏在亮白的浪花上;或者在鸡蛋花和夜里绽放的茉莉花所飘送的香氛中,沉醉于毕生难忘的热吻。也许,摇曳的是草裙舞舞者,在榕树下随着夏威夷四弦吉他弹奏的小夜曲,摇摆身躯……其他还有数不尽的美好,所有这些都在夏威夷等着你!
夏威夷的婚礼产业非常成熟,各岛均有婚礼代办公司。只要你有要求,当地的旅游公司都可以为你安排。想要有与众不同的求婚方式,只要花上美金150元,就有专属潜水员为您下水递求婚牌,帮您说出那最重要的一句话!当然,求婚牌上的求婚词,可任君安排。想要浪漫难忘的婚礼,那么除了一般传统的教堂外,您还可以选择花园、瀑布、海边、山上、水上、空中……至于婚礼的气氛则可以用传统、活泼、异想天开、甚至是乘坐着马车,以百年前的夏威夷方式进行;每场婚礼都有聘请牧师证婚,专人演唱浪漫的结婚进行曲、提供新人美丽的夏威夷传统花圈、专业婚礼摄影师及指导员、豪华轿车及司机……即使在美国本土也是难得一见的。
在夏威夷,最常见的是按照本土传统举行的婚礼仪式。主持婚礼的长老身着夏威夷传统酋长服,左手捧一个木钵,右手持一枝蕉叶,缓慢地在四弦琴弹奏的音乐声中进场,旁边有美丽的呼拉舞者以曼妙的舞姿来迎宾。新人顺着导引,穿越过鲜花铺成的沙滩,以及扎着藤蔓和花草的拱门进场,分立在棕榈树枝两旁。因为夏威夷人相信海水中有神灵福佑新人,海中的生灵诸如鲨鱼、海豚等都是人类的朋友,对它们尊重会博得它们的终生保护。所以,仪式开始时,长老首先步人海水,面向蓝天及大海用古老的语言进行祷告,为新人祈福,祷告完毕,再用木钵从海中捞取一瓢水,以手中蕉叶洒向新人,将大海的恩泽和幸运带给新人。而新人则面对面而站,额头鼻子相碰,交换彼此的气息,感受来自大海的祝福。
HonukailaniChapel
荷努凯娜莉教堂伫立在拥有以神秘之美而闻名的四大泻湖、夏威夷首屈一指的贵族度假胜地——克欧莉娜度假村内,融人了夏威夷的守护神——海角,的设计理念。从教堂放眼望去,水平线在远处无限延展,有如置身于大海的怀抱中。在从海面反射而来的凌动波光与直射而来的耀眼阳光的环绕下的圣堂中举行婚礼,宛如现身电视剧中的梦幻舞台,浪漫尊贵,妙不可言。仪式结束后在教堂的美丽花园、迷人的海滩和豪华宴厅等地,悠闲地渡过令人难忘的美妙时光。
OutriggerHotel
位于威基基海滩旁的奥瑞格饭店,有夏威夷最浪漫饭店的美名,至今已经为上千对夫妻、情侣举办过爱情见证仪式“Ho’lHouKeAloha”,也就是“再度陷入爱河”的意思,于每周三举办仪式,时间约30分钟,有意参加的夫妻只要于前一天在饭店柜台登记即可,仪式完成后,还会收到纪念证书作为留念。在这个婚礼中,夫妻们将会得到一份永生难忘的礼物——献给夫妻们的夏威夷呼拉舞及萦绕心头的美丽夏威夷婚礼乐曲,同时,这一天还会有夏威夷花环、尤克里里琴(在夏威夷非常受到欢迎的一种小的四弦吉他型乐器)、呼拉舞的教学以及夏威夷的娱乐表演节目。不管是新婚夫妻或是二度蜜月的夫妻,都欢迎参加仪式,度过一个特别的纪念日,保证使夫妻情感更加的亲密。
圣托里尼——爱琴海上的人间仙境
在爱琴海举行婚礼,让自己的爱情接受诸神的祝福,这份浪漫不会仅仅存在于想象之中。恋人们也可以像明星一样,在蓝棂白墙、碧海青天的希腊,披上美丽的婚纱牵着另一半的手,从神话的故乡开始幸福婚姻的第一步。
爱琴海最迷人的地方当属圣托里尼岛(Santorini),这是爱琴海上一个神话般的岛屿,传说它是沉入海底的亚特兰蒂斯古国仅存的一部分。它总是这样出现在诗句中:美丽的圣托里尼岛,就像一颗璀璨明珠镶嵌在爱琴海上。
在3500年前,圣托里尼岛是火山爆发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岛上原本只有3个村落,人口不足七千。然而,一到旅游旺季,岛上的人口就会以几何级数激增。由于情侣视圣托里尼为浪漫首选地,很多电影公司也投其所好,纷纷来到这座岛上,以蓝白相间的自然美景为背景,拍摄了大量的爱情电影。像中国电视剧《情定爱琴海》、美国电影《牛仔裤的夏天》都曾来此取景。
岛上的人们守着传承百代的生活传统,年复一年地漆着他们纯净的白色房子,背靠悬崖,面对大海,安静地享受着他们亲手修葺的世外桃源。而岛上的蓝顶教堂总是吸引着许多新人纷纷来拍摄浪漫的婚纱照。这里的蓝顶教堂一眼望不到尽头,每个角落不经意间就能看到一座。希腊人认为,令他们引以为豪的希腊文化就是在海天一色中,从白色浪花中绽放出来的。圣托里尼的7000岛民深爱着蓝顶教堂妆点下的小岛文化。为了每年给教堂的蓝顶重新上漆,当地政府从财政中出钱,派出大量运输船只去雅典等地购买原材料,民众有不少人也捐出自己的积蓄来参与修缮。
《我的盛大希腊式婚礼》对在此度蜜月的情侣来说不再只是一部电影,而将真正成为他们一生一次的盛大婚礼。如果不需要当地的注册与法律效力,情侣们只要透过婚礼筹办公司,或当地的友人租用私^教堂,就可以举办一场希腊风格浓厚的典礼了。在圣托里尼岛的教堂中,新人们宣誓,并由希腊特色司仪以及爱琴海上空的诸神,见证彼此爱的誓言。仪式之后,大家一起享用将心安排的希腊式结婚晚宴,然后再嬉戏狂欢直至深夜。
圣托里尼岛上迷人的火山岩和让人无法自拔的黄昏美景是岛上所有酒店的共同卖点。因此大多数的酒店都以自然美景为主题吸引客人到此举办婚礼。为此,酒店甚至承包并统筹安排婚礼的所有细节,从婚礼的场地安排,到在圣托里尼岛上注册结婚的法律文件,无论你想要举办一个盛大的婚宴或者是只有两人出席的婚礼,只要你说出你想要的,这里的酒店都能够替你办到。
奥秘酒店
圣托里尼岛上的伊亚镇(Oia)是无数游人魂牵梦萦的度假胜地。这里,有世界上最美的落日,最壮阔的海景。因此人们称伊亚镇是圣托里尼岛上“最美丽的小镇”。奥秘酒店坐落在伊亚镇红褐色的岩石峭壁之上,酒店共建有18间白色泥墙式的别墅及套房,除建筑的主体结构外,客房中的所有家具及工艺品摆设处处渗透出浓重的地中海风情,并目这些摆件全部为纯手工木制、岩石制造或者玻璃的工艺制品。在众多的酒店中,奥秘酒店充分地考虑了客人的需求,根据自身的地理优势,特意在酒店的峭壁之上保留了一片自然形成的岩石平台专为婚礼使用。如果你更喜欢简单而温馨的婚礼,你不妨到奥秘酒店附近的一座蓝色圆顶的小教堂内举行结婚仪式。
关键词:哈萨克族;服饰;饮食;居住;婚俗;儿童成长礼仪;丧葬
中图分类号:G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500(2013)01007608
1哈萨克族的服饰文化
1.1哈萨克族服饰概述
哈萨克族人长期逐水草游牧,形成特有的游牧生产,文化艺术及习俗。哈萨克族多生活在山区、隔壁和高寒山区,因而哈萨克族的服饰也都带有较浓的高寒草原游牧生活的特征\[1-3\]。哈萨克人的服饰大多用珍稀野生动物和牲畜的皮毛制成,其中,使用最广的是狐狸皮、貂皮以及羊皮,为了便于骑乘,哈萨克族人的衣服都比较宽大,牧人们亦喜欢扎腰带。皮大衣有带布面的和不带布面的两种,不带布面的叫“桶翁”;带布面的叫“依稀克”,还有一种絮有骆驼绒毛或羊毛的大衣叫“库普”。随着季节和年龄的不同,冬、夏两季选择不同的服饰。冬天主要穿各种兽皮制作的服饰,用以保暖;夏天主要穿布制作的服饰。哈萨克族的穿衣,不仅与生活环境有关,而且有着自己的审美情趣。男服讲究潇洒、实惠、舒适、方便,女士还讲究美观\[4\]。
哈萨克族的衣着多种多样,多姿多彩。冬天普遍穿冬绵羊羔皮制做的皮大衣,哈萨克人称“依稀克”,足以保暖。夏天穿布衣,讲究好看。尤其喜欢用白布做衬衫或长内裤。衬衫外套坎肩,在外面套上长袷袢。不论冬装还是夏装,其边角和袖口上都镶着条边,条边上又绣着花纹、图案。
为了骑马方便,哈萨克族人的衣服都比较宽大,牧人们亦喜欢扎腰带。腰带大多是用牛皮做的,虽然宽窄不等,上面却镶着银花纹。皮带上还佩有刀鞘和杂物袋。特别是小伙子扎上银饰腰带,佩上小刀,穿上坎肩,蹬上筒靴,显得干净利落。哈萨克族妇女的服装多按年龄选择样式。衣料普遍喜用绸、绒、棉织品。姑娘和喜穿袖子上绣着花、下摆多褶的连衣裙和袷袢;有的也穿坎肩和前襟下摆绣有各种图案的皮大衣。衣服上一般都缀着银饰,边上镶有花纹。儿童的服装色彩斑斓,有的缀以银扣,有的缀以银元,还有多种颜色的彩带加以装饰,显得活泼可爱。
牧人穿的靴子也有很多样式。一种是有后跟的长腰皮靴,靴腰子高达膝盖以上,靴里穿毡袜,毡袜口上用十分美观的绒料镶边。一种是低后跟包头靴,这种靴子具有柔软、轻便的特点。还有一种是套鞋,用软皮子制作而成,没有后跟;另外是硬皮制作的跟比较高,是哈萨克女人穿的,以前这种鞋是具有身份、地位的人家的女人穿,叫“开布斯”。旧时,贫苦人买不起靴子,穿的是用生牛皮缝制的一种形状像船的“皮窝子”,哈萨克语叫“恰海”。
总之,哈萨克族人不论男女老少,服饰都有别,着装各异,极富民族特色。
1.2哈萨克族敬尊猫头鹰的习俗在服饰上的体现
哈萨克族小孩及妇女的帽子不但体现了哈萨克族的服饰文化,而且人们还可以根据帽子上的特殊装饰判断少女是否已经出嫁。因为哈萨克族有个习俗,未婚少女的帽子上要插上一撮漂亮的猫头鹰羽毛。哈萨克族早就认识到猫头鹰是益鸟,而且猫头鹰在茫茫的夜色中可以凭借敏锐的目光分辨一切。所以,哈萨克人将它们视为勇敢、坚定、一往无前的象征,并可带来吉祥。同时也视猫头鹰的羽毛为珍品,悬挂在毡房的壁挂上,装饰在帽顶上。经过历史的演变,猫头鹰羽毛就成了哈萨克族小孩和少女帽子上的特殊装饰和未婚少女的标志。
1.3哈萨克游牧民族的帽子
1.3.1图马克牧人冬天戴的帽子是一顶长尾扇的四棱尖顶帽,左右有两个耳扇。这种帽子里面大都用水獭皮、狐狸皮以及绵羊羔皮做成,但面子全都是各种颜色的绸子和缎子,顶部又饰以羽毛,十分美观。这种“图马克”有两种,一种是为了暖和而戴;另一种是为了装饰而戴,“图马克”采用狐狸、貂等珍稀动物四肢的皮子制作,比较轻便。
1.3.2焦图马克形似圆锥体的尖顶帽,里面也缝有狐狸皮或黑绵羊羔皮,而面子仍使用各种颜色的绸子和缎子。这种帽子的做工简单、质地柔软,适于各季节戴用。
1.3.3吃特到了夏天,一般剃光头,扎三角布制的头巾,称之为“吃特”。“吃特”不限年龄。随着时代的变迁,现在带这种“吃特”的人也比较少了。还有的姑娘扎包巾,包巾有三角形和方块形两种。“吃特”角上都镶有花纹图案。姑娘定婚时,要举行扎“吃特”仪式,即男方准备好一条“吃特”,由前去定亲的妇女给姑娘戴在头上。“吃特”上亦缀有猫头鹰羽毛。
1.3.4库拉帕拉类似三角形的为男人夏天戴的单帽。有两耳扇,以防止刮风时的灰尘。单帽面子为黑色条绒布料,内层为其他面料,中间加一些比较薄的棉花或者绒毛,比较适宜秋季戴。
1.3.5标尔克下沿大、上沿略小、呈圆斗形的帽子,分男式和女式。女式的帽壳较硬,帽顶用金丝线绣着花,并用珍珠彩扣镶成各种美丽的图案。这种帽子,一般用红色、绿色或黑色绒布制作,帽顶上插着猫头鹰羽毛,象征吉祥如意、幸福美满。男式的图案不多,帽顶上一般不插猫头鹰羽毛。
1.3.6塔禾亚用绸、布和水獭皮做的圆顶帽子,帽顶上有猫头鹰毛,与帽子相接处有红珠子或玛瑙珠子,中间是空的,羽毛固定在其中。男人戴的比较简单,绣着各种美丽哈萨克传统的图案。
婚后一年换戴花头巾,生了孩子后便同中年妇女一样戴白色包巾,这种头巾比较宽大,分为前后两片,前面的一片叫“开米西克”,从头上一直垂到胸口;后面的一片叫“祁老什”,从后脑勺一直垂到臀部以下。戴上这一包巾,仅露出面颊、眼睛、鼻子和嘴巴,很像沙特妇女的装束。
2哈萨克族的饮食文化
哈萨克族的传统饮食以肉食、奶食品为主,米面食品居次,基本上不吃蔬菜,喜茶。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牧民的饮食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如对粮食、蔬菜、水果和各种副食品的需要量大大增加。
哈萨克牧民善于用奶和肉制作各种具有民族风味的食品,他们不仅吃牛肉、马肉、羊肉、骆驼肉,而且吃的方法也有煮、炒、烤、蒸等多种。其中,普遍的是手抓肉。
每年11月,是哈萨克牧人宰羊食肉、储藏冬季肉的时间。这个过程称作“索古姆”。天气开始变冷,牧草逐渐枯黄,而经过一年精心放牧的羊群,却膘肥体壮、滚瓜溜圆。这时宰的羊肉肥美鲜嫩,非常可口。在储藏冬季肉时,从宰羊、熏制,到烹调、进餐,都具有独特的民族风味和特点。依照习惯,肉按骨骼切成条块,撤上盐挂在毡房周围的绳子上,然后在火塘里燃烧起牛粪火,让烟火熏烤,持续不断,直到羊肉微带黑色。这样熏制的肉不但味美可口,而且能长时间保持新鲜,不腐败变质。
2.1哈萨克族必不可缺少的饮料
2.1.1合木孜(马奶酒)它是哈萨克族人最上等的饮料。每到夏季,牧场上的顶顶毡房里都飘荡着马奶酒的清香。热情好客的哈萨克族妇女不仅每天给劳动归来的亲人准备马奶酒,而且经常用上好的马奶酒来招待远方的客人。其制作方法是将新鲜的马奶盛在皮囊中,内加发酵的乳饼做发酵剂,用捣奶杆搅动,使之发酵,酿成半透明、略有酸味的马奶酒。其味甘醇,多饮可以致醉。据说马奶酒对支气管炎、肺结核、气喘等病具有一定的疗效。没有喝过合木孜的人,不知其酒性,很容易喝醉。尤其初次饮用,更不能喝得过猛。即使哈萨克族老牧人,也是边喝边谈,慢慢品尝。哈萨克族牧民能从你喝马奶酒判断你的力量。他们认为不胜酒力的人往往体质较弱。
2.1.2楚巴提(骆驼奶)在不少国家它已被视为一种不可替代的营养品。在非洲,人们常建议身体虚弱的人饮用骆驼奶,以增强身体的抵抗力。联合国粮农组织称,除了富含维生素C以外,骆驼奶还含有大量人体所需的不饱和脂肪酸、铁和维生素B。虽然味道比牛奶偏咸一些,但它已赢得了许多人的喜爱,同时,骆驼奶还为游牧民族提供了一个增加收入的来源。
牛奶由于营养丰富而倍受青睐。但骆驼奶的营养成分绝不亚于牛奶,骆驼奶高钙,饱和脂肪酸低,甚至还具有医疗价值。骆驼奶可以使糖尿病患者减少对胰岛素的需求,对新生儿有益,因为它不含过敏原,骆驼奶也对消化性溃疡病患者有益,对治疗高血压也有帮助。一旦骆驼奶的生产更具规模,或许在不久的将来,世界各地的人们都可以有机会品尝骆驼奶的美味香醇。目前,联合国粮农组织正大力推动骆驼奶在西方国家的销售,因为骆驼奶是沙漠地区贫困居民的收入来源之一。
2.1.3奶茶哈萨克族的生活里还离不开茶。一般喜用砖茶,用水熬得很酽,加盐、奶,称为奶茶,饮时加少许酥油。也常用奶茶冲泡炒熟的黄米。通常,进餐必备茶,饮茶必备食品。在牧区、很重视早茶早饭,白天饮食时间不甚固定。晚餐较丰盛。
哈萨克人不用筷子,主要餐具有木碗、木盘、木盆、木勺,现在多用瓷器、搪瓷器、铝制品,小刀是常备餐具。进餐时,食物摆在餐布上。餐布被称为“达斯塔尔汗”。平时。食物储放在皮袋、木箱里。
2.1.4酸酸是哈萨克民族的传统奶制品。他们喜欢喝酸奶,并善于制作各种酸奶。到了夏季,酸奶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品,既是营养丰富的补品,又是消暑解渴、助消化的良药。酸奶可以说是哈萨克牧区的“拳头产品”,家家户户都“生产”。哈萨克族牧民制作酸奶时,一种是将羊奶烧开后,去奶皮,对入引子,倒入皮制的口袋里发酵,另一种是不取奶皮子,对入引子发酵。前一种味较酸,而后一种味则酸甜,十分可口。讲究的人还在酸奶里放砂糖,吃起来更别具风味。新疆的一些少数民族还喜欢把酸奶放在饭里,倒在汤里食用,让其发挥调味和助消化以及降低血脂的作用。
2.2哈萨克族必不可缺的各类食品
2.2.1哈萨克族“手抓”哈萨克牧人煮“手抓”的方法也很独特。肉下锅后,先用强火烧沸,舀出血沫和杂物后,再用温火炖。汉民族煮肉要用花淑、生姜等佐料,而他们只调一把食盐。肉熟出锅后,不调放葱、辣椒、香菜、酱油之类,只浇几勺肉汤化的盐水做调味品。他们认为佐料多了会改变羊肉的正宗味道,难怪他们煮的有独特的鲜美味道。吃“手抓”时,用大盆盛肉,放在餐布或餐桌上,客人们围坐四周,由一人掌刀削肉,众人用手抓食,“手抓”之称由此而来。
2.2.2马肉哈萨克人认为马肉是最上等的食品,特别是遇有贵客,一定要宰两岁的马驹子招待。马的肋条肉、肥肠肉、脖颈肉、臀部肉,装进马肠里做成“哈孜”,被认为是马肉中最好的肉,要敬给客人。
若遇到喜庆节日,还将羊尾巴油和羊肝子煮熟后切成片,与酸一起食用。
2.2.3奶制品如酥油、奶酪、奶疙瘩、奶皮子、酸、奶豆腐等等。用羊奶制成的酥油,其色洁白,犹如凝霜,富有营养,牧民用羊肚子储藏起来,随时可以取食。奶疙瘩保存时间较长,又便于携带,十分适用于游牧生活。
2.2.4“金特克”和“那仁”“金特克”是用奶混合幼畜肉,装进肠里蒸熟后食用。“那仁”是将肉切碎,加上洋葱和调料,搅拌蒸熟食用。
2.2.5米、面食品哈萨克人用面粉、大米制做许多食品。特别是建国以来,政府给牧民供给了充足的细粮,面食就更加丰富起来,花样也逐渐更新。如馕、包尔萨克、油饼、面条、米饭、抓饭、炒麦、炒米、稀饭等等。此外,还有颇为讲究的面食叫“吉米特”,是将小米粉、红豆腐、酥油和白砂糖合在一起做成,是招待尊贵客人的上等食品。
3哈萨克族的居住文化
哈萨克族牧民大多是按季节转场放牧,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在春、夏、秋3季,哈萨克牧民住的是可以拆卸和携带的圆形毡房,冬天则住在冬季牧场上的霍斯(简易哈萨克毡房)或土房。
毡房是游牧转场时适合搬迁的一种简易住房,特点是携带方便,易于搭卸。毡房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下部为圆柱形,上部为穹形。毡房的骨架都是就地取材,上半截用草原上特有的红柳条,柳树枝杆和芨芨草做成圆栅,下半截用笔直的木杆搭成圆锥性骨架,然后上下两部分结合就搭成了毡房的框架。毡房顶部留有天窗,并有一块活动的毡块,可以拉动,用以通风或者是挡风。毡房的大小是根据房墙的多少来定,毡房用六块毡墙,同游牧生活相适应,哈萨克人放牧在夏、春、秋季,住可以拆卸的毡房,即古人所谓的“穹庐”。哈萨克毡房是由栅栏、房杆、顶圈、房毡和门5大部分组成。下方为1.5~1.7m高的圆柱形,上方为穹形,毡房通体高3m。立毡房时,先把木栅张开围成圆柱形,固定好后,用房杆撑起顶圈,房杆下端固定在木栅上,安好门框、门,然后把木栅外周围上芨芨草编的墙篱,再在房架外覆盖白色毛毡,用毛绳或毛织的宽带子捆牢。毡房顶圈上覆盖可以启合的毛毡,成为天窗。沿毡房四周挖有排水的沟槽。哈萨克毡房坐西朝东,木门外常挂有毡帘。毡房内正上方靠毡房壁放置衣箱、被褥,进门右侧放置炊具、食物,进门左侧放置马具、猎具,拴幼畜。房中央正对天窗置火,用三角架或圆形铁架置炊具烧茶、做饭。一些家庭则使用铁皮火炉。平时要保存火种,需要时用嘴吹燃。燃火多用木柴,也用干牛粪。毡房内的地上铺毡子或皮子,供人起坐。传统上没有桌凳,人们席地而坐。男子盘腿,女子屈一支腿跪坐。毡房正对门的地方为上座。客人进房须沿左首方向按尊卑长幼顺序入座,家庭成员在右侧。因为春秋搬迁频繁,所以一般住简易毡房,为圆锥形,称之为“阔斯”。这种毡房至少也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其围墙是用横竖交错、相连的木杆栅栏构成。栅栏分为两种,一种是宽眼栅栏,其特点是携带方便。但经不起风吹雨打;另一种是窄眼栅栏,也称“网眼”,虽然携带笨重,却经得起风吹雨打。棚栏分作若干片,可以自由拆合。毡房的上端需要用下部弯曲、上部笔直、光滑圆润的木条做撑杆,形成一个弧状,撑杆的顶端插入圈顶眼内。圆形圈顶既是弧形毡房的屋顶,又是窗户。栅栏围墙边上再围上一圈用五颜六色毛线编织成的芨芨草帘。栅栏围墙架和撑杆上又用各种颜色的毛线编成扁而宽的栅栏绳绑扎在一起,立成房架。
在房架的围墙上围上毛毡,盖上房顶,再用毛绳在外面拦腰扎紧,而捆在墙栏头上的毛带子是用黑、红、蓝、黄、绿等色毛线编织而成,宽25~40cm,名叫“巴什库尔”,它既能保护房墙和房杆不受伤损,又能使毡房更显美观。围毡、篷毡和顶毡全用各种绳索连接固定在一起,十分牢实。过去牧民们住的毡房多是用4个或6个栅栏片拼凑起来,而封建巴依和官僚贵族所住的毡房,是用8~10个栅栏片组成,故牧民们称“白色的宫殿”。毡房的门上雕有很多花纹、图案。双扇门板门,哈萨克族人称作“斯克尔来乌克”。外面挂有用芨芨草编织的,并且有一层花毡装饰的门帘,很有特色。中间是火炉子,右上方是床铺,靠床铺的墙上挂着镶有各种花卉及飞禽走兽图案的挂毡,床的前沿两头又垂挂着床幔,毡房正上方中间紧挨着栅栏墙放有垫桌,桌上搁放箱子、被褥等物件。
毡房外表看很普通,但内部却布置的大方、合理、井井有条。毡房门朝东开,毡房的前半部分放物品、用具、后半部分住人、待客。进门左上方是儿子和儿媳妇的床位,床前挂有缎幔;正中上方摆被褥、衣、箱等物;右上方是主人的床位,一般不允许晚辈在上面坐卧;正中衣物箱子前铺有华丽的毡子和地毯,是客人坐的席位,右下方摆有食品和饮具;左下方放置牲畜用具和猎具;正中央的天窗下放铁皮炉,陈列有序。毡房中间留有很大的空隙,一般来十几个客人也不显得拥挤,客人食宿于毡房,尽可享受哈萨克族的种种传统习俗。有时,在毡房里还举行赛歌会、阿依特斯或舞会。
走进哈萨克毡房,你会领略到游牧民族源远流长的传统。精美的壁挂,醇香的奶茶,主人憨厚实在的笑容,冬不拉轻盈的弹唱,哈萨克少女鹰羽头饰和银制胸饰,快速吸收先进文化的能力,使人们感受到改革开放在草原牧区吹来的春风和人们向往物质文明、政治文明,构建精神文明的前进步伐。
哈萨克族的居所虽然简陋,但是不论是居住的毡房还是土木建筑的住房都收拾的干干净净,尽可能将漂亮的地毯、花毡、壁毯或者壁挂陈设出来。哈萨克人家的经济条件如何,从房子里面的陈设就可以看出。
4哈萨克民族的婚俗
哈萨克族限制同一部落的男女结亲,如果男女通婚,必须无血缘关系,双方血统关系必须超过7辈,以避免下一代血缘的近亲性。这种习惯一直沿用到现在。
4.1提亲(看家底)
提亲有三种情形:第一种是靠父母或长辈包办,事前互不了解对方,完全尊从长辈的意愿;第二种是男子看上了某一个姑娘,请嫂子或其他亲戚朋友转告自己的父母,然后由父母请人前往女方家说亲;第三种是双方在社交场合接触认识,互相了解,从而产生了感情;再通过双方亲近的人转告父母,请父母前去说亲。
4.2订婚
订婚仪式是婚礼的重要仪式之一,在女方家举行。这一天,男方的父母及近亲带上一匹马和其他一些礼品到女方家,女方家也邀请亲戚朋友和邻居参加,女方家接受了男方父母送来的马和衣料等物品,就表示定了亲。
4.3“吉尔提斯”仪式
所谓“吉尔提斯”就是在女方家展示男方家送给女方的各种结婚礼品的仪式。举行仪式的那一天,男方请来亲朋邻里聚集一堂,把给女方准备的所有彩礼全部挂起来展出,供来客观赏、评论,看彩礼是否齐全,质量是否达到要求。亲朋邻里也会带来礼品以补充主人所备不足。依照哈萨克人的传统习惯,大家都会尽力而为,真诚相助。
4.4送彩礼
也可称登门仪式。“吉尔提斯”仪式之后,男方家即通知女方家将送来彩礼,让女方家准备迎接。
4.5出嫁
在男女双方家议定的牲畜全部交纳给女方家之后举行出嫁仪式,时间多在秋天,十分隆重。在举行出嫁仪式期间,要进行赛马、叼羊、姑娘追、阿依特斯等活动,热闹两三天。
4.6迎亲
新郎将新娘迎至离家一箭之地,便率先策马奔驰到家报信。而送新娘的一行人,早早下马等候新郎家来人迎接。新郎家闻讯后,事先选好的人便去迎接新娘,将新娘扶下马,几位年轻的妇女搀扶着新娘来到婆家的毡房前,新郎的诸亲属及邻里一齐出来迎接。
4.7婚礼
婚礼开始时,将新娘领进公婆的毡房,举行“揭面纱”仪式。“揭面纱”仪式由一位青年男子主持,主持人手拿系有各种彩色布条的嫩树枝或小木棍,在新娘面前唱“揭面纱”歌。“揭面纱”歌有固定的曲调,其内容为:欢迎新娘的到来;夸赞新娘的美貌;告诫新娘要尊老爱幼、勤俭持家;祝福夫妻恩爱、白头偕老等。晚上,新郎家要举行晚会,盛情款待宾客。人们弹起冬不拉,一边为新人祝福,一边歌唱新生活,歌儿一直唱到第二天拂晓。
5哈萨克族儿童成长习俗
5.1齐勒大罕礼
在哈萨克族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话:有孩子的家像“巴扎”(集市),没有孩子的家像“麻扎”(坟墓)。谁家生了孩子不光是一家的喜事,而且是整个阿吾勒的喜事。因此,要宰“哈勒加”羊(为产妇宰的羊)。接生时小孩脐带要由有威望的妇女来割,以表吉祥。夜晚,青年男女们欢聚在一起,唱歌、弹冬不拉。齐唱《齐勒大罕库再头》即《出生歌》,内容有:孩子降临在温暖的毡房/草原的鲜花为你怒放/愿你成为勇敢的骑手/阿吾勒中有名的摔跤手。
5.2别斯科哲尔(摇篮礼)
哈萨克的礼仪既有浓郁的草原生活特点又有伊斯兰教特色。哈萨克族的人生礼仪极富有游牧文化特色。他们十分重视新生命的诞生。婴儿出世后往往举行三天庆祝活动,视为摇篮礼。作为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婴儿降生后都要放入摇篮床里抚养长大,这是因为:一是在游牧生活过程中,不论刮风下雨,还是白天晚上,放入摇篮床里的婴儿既通风又不怕挤压,而且又安全又暖和,不会出现冻伤等现象;二是放入摇篮床里的婴儿很卫生。把婴儿放入摇篮床后,婴儿的大小便随着摇篮床上设置好的特殊洞流入婴儿“便器”里,把“便器”取出来,倒掉大小便即可,不用频繁更换尿布;三是携带方便。由于哈萨克族过着长期的游牧生活,一旦在搬家、转场时遇到恶劣天气,把婴儿放入摇篮床里骑马或骑骆驼时随身携带很方便。
哈萨克族的婴儿是在摇篮里长大的,所以哈萨克人在婴儿出生7~10天后要举行将婴儿放入摇篮的仪式。届时,主人家宰一只羊,邀亲友、邻居家的妇女参加,同一天还举行命名仪式。来参加这两个仪式的妇女每人都要将一件自己亲手制作的衣服送给婴儿,还要给孩子起一两个名字供主人选择,或者由毛拉给孩子命名。主人热情招待来宾,大家围坐在一起边吃边向孩子祝福。
哈萨克族对儿童的成长很重视,在少年儿童的成长中有很多传统习俗。婴儿降生后,要为刚降生的婴儿和产妇举行庆礼,家庭中的长辈要陪伴着产妇和婴儿守夜,娱乐到通宵达旦。亲戚朋友、左邻右舍均在婴儿生下的第一个晚上前来庆贺,馈赠“裣什乌”(礼物)。
5.3命名习俗
哈萨克人命名的传统形式、发展及其特点,与社会不同阶段的原始、风俗习惯有着直接联系。随着伊斯兰教的传入,阿拉伯文字和文化对哈萨克地区产生了有力的影响。因此,哈萨克人中形成了请毛拉、长老给新生儿命名的习惯。哈萨克人的姓氏就是父亲的名字的全称,姓名的全称由本名和父名组成。在日常生活交往时,有时为了区别同名者,或在写信、写作时把本名与父名齐称,一般只单称本名。
哈萨克人命名的方式丰富多彩,多种多样。命名时几乎不受任何限制,与自然现象、畜牧业、动植物、山水、地名、品德、性格等等有关的词都可以作为人名。孩子出生七天后,给孩子取名并举行摇篮床仪式,这时主人请本部落中有学问的、德高望重、年龄较大的老人为孩子命名,寓意孩子健康、长寿。哈萨克族男子的命名,常在名后缀加“汗”(君主)、“巴依”(富有)、“巴特尔”(英雄)等的比较多,是男孩的象征。对女孩子起名,后缀加“古丽”(花儿)、“努尔”(光)等,是女孩的象征。哈萨克族妇女通常选用花卉、宝石、金银、彩虹、禽鸟、明星、月亮等以及《古兰经)上女圣人的名字来命名。对40岁以上的妇女,一般不能直呼其名,要叫一声“碧霞”,意思是“夫人”。如不相识,称“琴格”,意思是“嫂子”。
小孩命名有多种命名方式,通常婴儿降生一周后要给婴儿取名。取名方式丰富多彩。一是请本部落中有学问的、德高望重的、年龄较大的老人为孩子命名,寓意孩子健康、长寿。二是由爷爷来取名,根据婴儿的性别、出生时间、周围相关的自然环境等,取一个具有纪念意义的名字。这样别人听到这个名字就能想象到是什么年代、哪个季节出生的了。
5.440天礼
婴儿出生40天以后,举行40天礼。这种祝贺仪式大多是邀请附近的妇女们参加,凡被邀请的妇女都必须给婴儿赠送衣服、纽扣、串珠、帽子等等礼物。在庆祝仪式上,请毛拉或年长的男性给婴儿起名字。最后由一位年长的妇女将婴儿放在摇篮床内,参加庆贺的人则祝福婴儿“长命百岁”和主人全家幸福,并留在主人家吃饭。
5.5恰式阿鲁(剪发礼)
婴儿降生后把胎发要剃干净,然后给婴儿留头发,长到2~3岁时,要给孩子举行第一次剪发礼。这一天,父母要给孩子穿上新衣、设宴请客。当客人吃饱喝足后,就由本地的老年人、亲戚朋友轮换着给孩子剪发,并祝愿孩子健康活泼、长大要成为有用之才。
5.6笋跌特(男孩割礼)
根据伊斯兰教教规,男孩在3岁、5岁或7岁时把男孩的生殖器包皮要切除,以此表明孩子成为一名真正的伊斯兰教,为此而举行的仪式为笋跌特。哈萨克族的笋跌特仪式的规模仅次于婚礼,在进行笋跌特前,男孩的父母要给他准备新衣服、新被褥、新枕头等。在举行笋跌特仪式的前一天,受笋跌特的孩子穿上漂亮的新衣服,在村里同龄小孩的陪同下,骑着马走亲串友,痛痛快快地玩一天,并通知他们参加笋跌特仪式。亲朋好友要送衣服、衣料、腰巾等礼物给男孩,并给骑来的马头上悬挂各色布条,等孩子转一天回来,男孩子骑的马上挂满了各种颜色的布条。非常隆重。亲属们还为其送羽毛、小羊、牛犊、马驹等。这种习俗保留至今。
5.7骑马礼仪
男孩子5~7岁时举行一次骑马仪式,这天小孩头戴插有鹰羽的帽子,骑上备有特制“乙”型小马鞍的马前去拜见亲友,亲友们除给小孩赠送奶疙瘩、包尔沙克等食品外,还要赠送马肚带、马镫和马鞍等礼物,至此,小孩便有了自己的马鞍具。
5.8狩猎礼
哈萨克族十分重视孩子第一次打回猎物。他们认为这是孩子人生中一件了不起的事。因为猎人是受人尊敬的,能打来猎物,就意味着孩子长大了,所以,父母亲就特别高兴。按照哈萨克族的习惯,猎物是不能独占的。打猎归来时,一定要给附近人家赠送。尤其是小孩子打回的猎物,每经过一个毡房都要赠一些。同时,还要宰羊煮肉,宴请亲朋好友。前来祝贺的人,个个都会祝福小孩有出息,鼓励孩子树立远大志向。
哈萨克族人为小孩子立的礼俗很多。如第一次剃头,也聚会祝贺等等,一时很难叙完。建国后随着生活的改善,觉悟的提高,一些邪礼陋俗逐渐被人们弃,很多礼俗又有了新的内容。
6哈萨克族的丧葬文化
哈萨克族按伊斯兰教的规定举行葬礼。葬礼分为速葬、简葬和土葬。哈萨克族的习俗中尸体一般不能当天下葬,要“家里”过一夜后下葬。穆斯林为死者举行葬礼,是为死者送行,向他的遗体表示尊敬,也是面对死亡的人思考生命的意义。根据伊斯兰的法制规定,安葬有四件大事。
6.1用水净身
给亡人净身最好是亲近的人或同辈或朋友,辈数小的不参与此事。一般男性洗男子,女性洗女子,但是配偶或子女可以不受限制。如果亲近的人不知怎样洗死人,可以请人,洗尸者必须是敬畏真主的虔诚穆斯林,人品可靠,受人尊敬。
6.2穿上包裹尸体的白纱布(克凡)
洗净身体之后,用白布裹尸体,有传统规定的方式,男性用布三块,女性用布五片,按照穆斯林丧葬的要求,裹好整个身体。
6.3加纳扎(站礼)
死者的站礼,可以在清真寺中举行,也可以在其他地方举行,如家中或空旷的地方。站礼时,死者身上有遮盖,安放在前,众人面向麦加,仪式由一人领导祈祷。参加站礼仪式的人,类同于礼拜,但只站立而无鞠躬和跪叩。站礼仪式之后,尸体应当立即运往墓地安葬。
6.4入土为安
哈萨克族在公墓安葬死者。墓坑根据死者的身体尺寸来挖,事先从安葬死者头部的位置取一锹土放一边,墓坑要深1.5~2m,然后在西侧挖侧穴,高60~80cm;深约60cm,先由家属(男性)或老者进入墓坑稍加整理完毕后,然后,由三位近亲或朋友进入墓坑接尸体开始安葬。这一过程中用毯或布遮挡阳光,不让尸体见阳光。尸体安葬到侧穴时死者面向伊斯兰教圣地――麦加,死者头部一律朝西北方向,这时由弟兄、儿子和亲戚们用最初挖好的土在遗体边轻撒,然后用木板、砖头或石头将其侧穴封好。其他送葬的人(送葬时,女性不参与)开始用铁锹把坑里挖出来的所有土填满,多余的土按照墓穴的形状堆在上面即可。这时送葬的人开始填土,毛拉们开始念经,按程序最后念完时,大家全部离开。
送葬的人,要保持沉默,送葬过程是每个人为亡者祈祷和表达敬意、沉思死亡意义的时刻。克制感情,切忌嚎啕大哭。由毛拉主持念经,完毕后向参加加纳扎者发问:“死者是好人吗?”参加者异口同声道:“好人!”然后将死者遗体送到事先挖好的墓坑前。无论死者是高干富贵人家,还是贫民百姓都要遵循上述规定。把亡人的尸架抬到墓穴附近,轻轻把死者的身体托起,放入墓穴中,面朝伊斯兰教圣地――麦加方向倾斜,头部一律向西北方向。与此同时,诵读祈祷经文。每个参加送葬的人,都从土地上拾起一小块土,投入墓穴中,口诵同样经文。墓中禁止放置任何纪念物或陪葬品。葬礼的全过程,都许可在尸体周围用美香,如熏香、香料或香水。
在亲人离别后的定期阶段,可以举行悼念仪式,例如从坟地回来的当天夜晚、第一个“七日”、“四十日”和第一个年头,但不是伊斯兰法定的必须礼仪,一年之后,纪念可以逐渐减少,如每五年举行一次家庭纪念活动,邀集亲友聚会,准备一些简单的饮食招待。参加必须自愿,禁止强迫,更不许可借此摊派收集赞助费。讲排场和大设宴席是错误的行为,不能借机会大吃大喝,甚至饮酒作乐。
参考文献:
\[1\]阿利・阿布塔里普,汪玺,张德罡,等.哈萨克族的草原游牧文化――哈萨克族的形成、分布及(Ⅰ)\[J\].草原与草坪,2012,32(4):80-85.
\[2\]阿利・阿布塔里普,汪玺,张德罡,等.哈萨克族的草原游牧文化――哈萨克族的游牧生产(Ⅱ)\[J\].草原与草坪,2012,32(5):90-97.
幽默农村婚礼主持词(1)
[音乐:步步高]
女士们、先生们:在这新年伊始、万象更新(春光明媚、姹紫嫣红)(秋高气爽、丹桂飘香)的美好季节,在这莺歌燕舞、花好月圆的良辰吉日,在这高朋满座、欢声笑语的千金一刻,我们相聚于大酒店,前来参加先生与小姐的结婚典礼。在此,我谨代表二位新人对诸位领导、诸位同事、各位亲朋好友表示最诚挚的欢迎,感谢大家的光临。
[音乐:月亮代表我的心]
若干年前的一天,在*********(地方),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惊世骇俗的爱情故事。英俊潇洒、才华横溢***先生与温文尔雅、聪明艳丽的**小姐终于相遇了,他们是一见钟情,很快就有了第一次亲密接触,正所谓久旱逢甘雨,干柴遇烈火。他们发誓:一旦相约,就不见不散;一旦爱上,就没完没了。经过春的播种,夏的浪漫,秋的酝酿,冬的考验,两颗爱心再也抑制不住相思风雨中的苦痛,他们决定说好不分手,定于今天举行结婚典礼。下面我宣布,结婚典礼现在开始,鸣炮奏乐!
[音乐:婚礼进行曲]
在这庄严圣洁的婚礼进行曲中,先生与小姐手挽手心连心,这犹如鸾凤合鸣,又似鸳鸯戏水,犹如并蒂莲花,又似天生连理,让我们以最热烈的掌声向二位新人表示最美好的祝福,愿他们和谐美满,天长地久!共同点然喜庆红烛婚姻不仅仅需要感情的升华,生理的冲动,更多的是责任,更多的是义务,更多的是那份牵挂。下面就有请新郎新娘面对面站好,在各位来宾面前庄严的宣誓。
幽默农村婚礼主持词(2)
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朋友:
大家中午好!
今天是2013年10月8日,农历八月二十。在这美好的日子里,我们相聚在苏州府,共同祝贺左xx小姐、熊x先生喜结良缘。首先,请允许我代表二位新人及他们的家人,对各位来宾的光临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一对新人喜成亲,成家立业变大人;美酒盛宴颂新喜,鞭炮齐鸣贺新人。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有请新娘新郎步入礼堂前台!(音乐)
新娘、新郎在优美动听的乐曲声中幸福地向我们走来,在这终生难忘的日子,在这激动人心的时刻,所有爱你们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祝愿,那就是:祝你们生活幸福,愿你们家庭美满,祝你们爱情甜蜜,愿你们事业辉煌!
现在,站在各位面前的是一对新夫妻,两只鸳鸯鸟。这位婷婷玉立的漂亮mm就是新娘左xx小姐。左xx于华中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进入中兴通讯公司,现在在中兴通讯国际市场部驻印尼办事处工作。
站在新娘旁边的新郎倌熊x先生,是一位来自江苏的优秀小伙子,现在和新娘是同事。真可谓是千里姻缘一线牵、比翼双飞展宏图啊。请大家再次把热烈的掌声和祝福送给我们的新娘新郎!
新娘新郎情定三生,他们已于三天前在江苏y城举行了隆重的结婚典礼。今天,新娘带着她的如意郎君回到荆门,是希望得到更多长辈与亲朋好友的祝福,并借此机会感谢大家多年来的关心与教诲!
那么,接下来就有请二位新人向在座的所有来宾行答谢鞠躬礼:
一鞠躬,感谢各位来宾过去的关爱与呵护;
二鞠躬,感谢各位来宾在百忙之中来参加这个喜宴,与两位新人分享幸福时光;
三鞠躬,愿各位来宾身体健康,家庭和美,生活甜蜜。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在今天这个大喜的日子,最高兴的应该是新娘的父母了。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新娘的父母上台。
新娘和新郎今天回来就是要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现在请新娘新郎向前拥抱父母,并祝愿父母吉祥,永远健康。
好了,现在请小两口站在老两口的旁边,摄影师,来,给照张全家福。希望小两口记得今后要常回家看看。
人都说,女儿亲,女儿好,女儿是爸妈的小棉袄。面对做了新娘的女儿,面对前来祝贺的各位来宾,此时的父母一定有很多话想说。有请新娘的父亲左克瑜先生讲话!
(左克瑜讲话)
新娘父亲的一番激情讲话,虽然简短,却让我们大家共同感受了他的幸福。
(工作人员端上4杯酒分别递给新娘新郎及其父母)
各位来宾朋友,工作人员现在端上来了盛满着幸福的酒杯,这酒代表新娘新郎及其家人对在场的所有嘉宾的感谢与祝福,祝愿在场的所有长辈们、同事们、亲戚朋友们家庭幸福,身体健康,万事如意!来,请大家斟满酒,并请新娘父亲提议,咱们一起举杯干了这杯酒。
(左:请大家干杯!)
摘要婚姻是人类生存繁衍的重要基础,是组成家庭的必备条件,因此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婚姻,不同历史时期的婚姻,有其不同的性质和特点。对人类婚姻制度的研究可以是多方面、多角度的,本文拟通过对“婚”、“娶”、“妻”等汉字形体结构的分析,从一个侧面揭示远古人类的婚姻制度。
关键词:婚娶妻婚姻制度
中图分类号:H313文献标识码:A
婚姻是人类生存繁衍的重要基础,是组成家庭的必备条件。在儒家经典中,婚姻问题被视为家庭、社会的大事。《礼记・昏义》:“夫礼,始于冠,本于昏,重于祭丧,尊于朝聘,和于乡射。此礼之大体也。”关于婚姻的意义,《礼记・昏义》又说:“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一定的婚姻形式是一定的经济基础的产物,是一定的制度和观念的具体表现。
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婚姻。不同时期的婚姻,有其不同的性质和特点。美国人类学家摩尔根在其《古代社会》一书中,曾把人类婚姻发展演变的历史划分为五个阶段,即血婚制阶段、伙婚制阶段、偶婚制阶段、父权制阶段和专偶制阶段。但无论是群婚制、偶婚制,还是一夫一妻制,男婚女嫁都是人生经历的必要过程。汉字作为人类历史的活化石,自然会记录下远古人类婚姻家庭诸方面的情况。因此通过分析相关汉字,会使我们探寻到有关这方面的文化信息。
一婚
通过汉字去探讨古代婚姻,首先就应该从“婚”字入手。《说文・女部》:“婚,妇家也。礼:娶妇以昏时。妇人阴也,故曰婚。从女从昏,昏亦声。”据此可知“婚”是个会意兼形声字。“婚”为什么要从“昏”呢?许慎似乎说了两个理由:一是礼制规定“娶妇以昏时”;二是“妇人阴也”。这第二个理由完全是臆说,不足为据。而第一个理由则为我们挖掘“婚”字的文化内涵提供了线索,有必要作进一步的分析。
何谓“昏时”?甲骨文“昏”字从“日”从“氐”,“氐”即“低”,其造字意义是:太阳西下。《说文・日部》:“昏,日冥也。”古代礼制为什么要规定“娶妇以昏时”呢?这显然是因为在当时,日落天黑娶亲为一时之风尚。与此相应,古代迎娶所用车马衣服皆为黑色。《仪礼・士昏礼》:“主人爵弁,
裳缁。从者毕玄端,乘墨车。从车二乘,执烛前马。”这里所说的“爵弁”、“裳”、“缁”、“玄端”及“墨车”,皆黑色。而“执烛”,更为黑夜所需。显然,这种风尚,乃先民“抢婚”习俗的遗迹。
抢婚,是族内婚发展到族外婚时出现的一种婚俗,其特征是男子未经女子本人及其亲属同意,将女方劫归为妻。这种婚娶方式,自然会引起冲突。为避免女方家族抵抗,便于逃遁,抢婚当以日落天黑时进行为宜。
其后,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抢婚被其他婚娶方式所替代,但是它的某些形式却继续保存了若干年代。“娶妇以昏时”,就是其遗存的形式之一。当然,抢婚遗迹在当时还有其他表现,《周易・屯》中的“匪寇,婚媾”所描绘的似乎是一种徒有其表的假抢;《礼记・曾子问》中所谓“嫁女之家三夜不熄烛,思相离也;娶妇之家三日不举乐,思嗣亲也”,也当是与抢亲相关的一种古俗。
二娶
要证明远古的抢婚习俗,“娶”是个绝好的例字。《说文・女部》:“娶,取妇也,从女从取,取亦声。”“娶”是个会意兼形声字,而且“取”与“娶”又是一对古今字,因此,要弄清“娶”的造字意义,有必要先对“取”进行一番分析。《说文・又部》:“取,捕取也。从又,从耳。《周礼》:‘获者取左耳。’”所谓“获者取左耳”,就是古代打仗,抓住了俘虏或杀死了敌人割下他的左耳来作为记功的凭证。而“取”字左耳右手,正是像用手割取耳朵的样子。《左传・僖公二十二年》:“且今之者,皆吾敌也,虽及胡,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也指狩猎时捕获到野兽割下左耳,如《周礼・夏官・大司马》:“(狩)大兽公之,小兽私之,获者取左耳。”郑玄注:“得禽兽者取左耳,当以记功。”当然,用以手取耳的形象来记“取”这个词,并不说明“取”的本义就等于这个形象的具体意义。由于造字的特定需要,文字的造字意义往往要比实际意义更具体直观。
所以“取”之本义当为“以武力获取”,即《说文》所训之“捕取也”。弄清了“取”的字形字义,再来看《说文》对“娶”字的说解,我们就不难理解,无论是“取妇也”的字义训释,还是“从女从取”的字形分析,揭示的都是一个文化信息,那就是“抢婚”。
在先秦典籍中,多有以战争为得妻手段的记载。《国语・晋语一》:“史苏曰:‘昔夏桀伐有施,有施人以妹喜女焉,妹喜有宠,于是乎与伊尹比而亡夏。殷辛伐有苏,有苏氏以妲己女焉,妲己有崇,于是乎与胶鬲比而亡殷。’”如果说夏桀和殷辛发动战争的初衷是否就是得妻还不甚明了,那么周幽王伐有褒而娶褒,晋献公伐骊戎而娶骊姬,则连这点疑问都不存在了。
《左传・隐公八年》记载:郑太子忽奉郑伯之命率兵救齐,齐侯要将女儿文姜嫁给他,太子忽推辞说:“以君命奔齐之急而受室以归,是以师婚也,民其谓我何!”可见,以战争手段得妇的“师婚”,在当时是人们很熟悉的社会现象。而这正是“娶”字造字的社会背景。当然,通过对“娶”的造字的分析,我们也不难发现和了解这种社会背景。
值得注意的是,“娶”字虽然同“取”字一样,早在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但是在汉以前的文献中,“娶”字往往仍写作“取”。《礼记・杂记下》:“大功之末,……可以取妇。”《易・蒙》:“勿用取女,见金,夫不有躬,无攸利。”《诗・齐风・南山》:“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又《豳风・伐柯》:“取妻如何?匪媒不得。”又《大雅・韩奕》:“韩侯取妻。”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公子取季隗。”《国语・越语上》:“令壮者无取老妇,令老者无取壮妻。”即使到了汉代以后,亦多有以“取”代“娶”的,如《史记・鲁周公世家》:“庄公取齐女为夫人,曰哀姜。”《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吴起取齐女为妻。”《资治通鉴・汉文帝后七年》:“毋禁取妇、嫁女、祠祀、饮酒、食肉。”
根据这些现象,我们可以作出这样的判断:捕取之“取”与婚娶之“娶”,最初都写作“取”,这亦可证明,娶妇在早先确是一种武力的抢夺。以后抢妻之俗为聘妻之俗所取代,才造字分词,以从女从取的“娶”为婚娶之专字。而“取”与“娶”是一对颇特殊的古今字,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在婚娶的意义上,虽今字既造,但古字不废,于是古今并用。为什么有了今字人们还要用古字呢?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在古人的观念里,“婚娶”之“取”与“捕取”之“取”还没有十分明确的界限。而这种观念的模糊,正是抢婚习俗及其遗迹所造成的。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还可以作这样的猜测:“婚”字和“娶”字所反映的抢婚古俗,很可能在形式、规模以及流行时代等方面有所差别:前者所反映的似乎是一种凭借夜色掩护而进行的小规模的抢婚,类似今日某些少数民族中尚存的“偷”婚;而后者所反映的或许是通过大规模的部落或邦国战争明火执仗地抢婚,即所谓“师婚”。而就流行时代而言,前者在汉民族中消失较早,至少周代就仅存遗迹;而后者则似乎延续到较晚,至少春秋时期尚在流行。
然而,男婚女嫁,以今人的观点看去,乃是莫大之喜庆,又为什么要行之以“昏”时,加之以强“取”呢?实际上,这又反映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一场重要变革与斗争――母权与父权之争。
在母权时代,人类实行的是群婚制度,在群婚的条件下,女子一般生活在自己的娘家,以维系母系的完整。而父权形成以后,为保证父系的延续,男子势必要求女子落户于夫家,以免其继续群婚生活。而女子一旦从夫而居,则将丧失其在生产、家族、婚姻及其他社会关系中的优越地位,成为男子的附庸,在家庭中处于被奴役、压迫的境地。
因而,父权制在形成中,首先遇到的就是在婚姻形式上妇女的反抗。而这种反抗的集中表现,便是“不落夫家”。为对抗这种反抗,男子便干脆诉诸武力加以解决。这便是抢婚之俗的由来。
三妻
除此之外,“妻”似乎也可以作为古代抢婚习俗的一个旁证。“妻”既是一个表示亲属称谓或关系的汉字,又是一个能够真实再现远古婚姻形式的汉字。在甲骨文中,“妻”由“又”(即“手”)和一个长发女子两部分组成。释该字为“妻”,学者们均无异议,但对其构字理据,即意义之由来,却大相径庭。如李孝定认为:“盖象以手束发或又加笄之形,女已及笄,可为人妻之意也。”何金松则认为:“从甲骨文形体推测,很可能有一种改变发式的礼仪……手在发旁,即为女子出嫁时整饰发式。妻子是一种身份,不同于做女儿时的发式大概是其特征,便从这一角度造字表示。”
但如果结合远古社会的婚姻习俗来分析“妻”字,则上述观点似乎不能成立。在对偶婚的后期,随着男子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提高,对在婚姻中以女性为中心、男子向女子靠拢的婚姻形式产生了不满,他们希望以自己为中心,让子女归属于自己。但与此同时,女性也并不愿意轻易地放弃自己的中心地位。
在这种情况下,男子便凭借自己有强于女子的力量,往往用武力把女子抢到自己的家中,强行结为婚姻。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说:原始的氏族成员由男子去女子家同居转变为女子到男子家同居,是人类所经历的最激进的革命之一。又说:对偶婚制是与野蛮时代相适应的。随着对偶婚的发生,便开始出现抢劫和购买妇女的现象,这是发生了一个深刻得多的变化的普遍现象。
关于我国古代的抢婚习俗,文献中早有记载。《周易・上经・屯》:“屯如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屯如”、“
如”、“班如”,描写的是抢婚者偷偷摸摸、躲躲藏藏,一边观察、一边前进的样子。这几句话的意思是:一群人骑着马偷偷摸摸地前进,他们不是为了抢劫,而是为了婚姻而来。
又《周易・上经・贲》:“贲如皤如,白马翰如。匪寇,婚媾。”意思是:一路奔跑,太阳晒得像火烧一样,新郎和小伙子们骑着白马飞奔。这一群人不是来抢劫,而是来娶亲。又《周易・下经・睽》:“睽孤,见豕负涂,载鬼一车,先张之弧,后说之弧。匪寇,婚媾。”意思是:旅人在孤独地走路,看见迎面来了几辆车,一辆车装载着大猪,另一辆车满载着像鬼一样奇形怪状的人。这些人开始张弓搭箭,要射旅人,一会儿又放松了弓弦。原来他们不是强盗,而是装扮成可怕的样子去娶亲的。
魏晋以后,我国爨族仍沿袭抢婚习俗。据曹树翘《滇南杂志》记载:“将嫁女三日前,(女家)执斧入山伐带叶松,于门外结屋,女坐其中。旁列米淅数十缸,集亲族执瓢、杓,列械环卫。婿及亲族新衣黑面,乘马持械,鼓吹至女家,械而斗。婿直入松屋中挟妇乘马,疾驱走。父母持械,杓米淅洗婿,大呼亲友同逐女,不及,怒而归。新妇在途中故作坠马三,新婿挟之上马三,则诸亲族皆大喜……新婚入门,诸弟拖婿持妇扑跌,人拾一巾一扇乃退。”
再结合我国近现代一些少数民族,如景颇族、傈僳族、傣族的抢婚习俗,都可以证明“妻”像以手持女,是一幅简笔远古“抢婚图”。
最初的抢婚是男子对女子的武力占有,是男子的社会地位已经提高但尚未得到巩固的表现。随着男子统治地位的巩固,抢婚则只是作为一种传统的习俗而已,性质已经发生了变化。这又可以从婚姻之“姻”字得知。
《说文・女部》:“姻,家也,女之所因,故曰姻。从女,从因,因亦声。”《白虎通・嫁娶》:“姻者,妇人因夫而成,故曰姻。”“姻”还有一个引申义,指女婿的父亲,《尔雅・释亲》:
“之父为姻。”这些都说明此时女子的社会地位已经远远不如男子,女子需要依赖男子而生存,所以婚姻关系表现为不平等,只是这种不平等,不再是男嫁女家,而是女嫁男家,而且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封建社会结束。即使在提倡男女平等的今天,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男女婚姻关系的实际不平等现象还是明显存在的。
参考文献:
[1]《甲骨文字集释》(第十二卷)。
[2]何金松:《汉字文化解读》,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