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作文网

乡村旅游市场背景(收集3篇)

时间: 2024-09-17 栏目:办公范文

乡村旅游市场背景范文篇1

旅游业作为一种综合性产业,其发展与社会生产生活的诸多领域有关。作为一种以农村环境为背景、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以农事民俗为对象的乡村旅游,以其特殊的魅力、迅猛的发展、满足近距离市场需求的特征而成为我国最具发展潜力的旅游形式,是近年来充分体现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缩小城乡差距、提高生活质量的旅游方式。

在我国,乡村旅游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不仅有利于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能够带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使农村环境卫生和村容村貌得到明显改善,农民思想观念和文明程度明显提高;还有利于增加传统农业的附加值,吸纳农民成为旅游从业者,增加农民收入。因而,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增加城乡之间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等的流动,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

在云南省,乡村旅游是云南旅游业发展新的增长点。国外一般经验表明,乡村旅游人数占旅游总人数的35%,乡村旅游收入占旅游总收入的15-20%;我国一般的情况是,乡村旅游人数占旅游总人数的21.7%,乡村旅游收入占旅游总收入的6.67%;目前,云南省乡村旅游人数占旅游总人数25%,乡村旅游收入占旅游总收入的7.2%。因此,云南省乡村旅游人数、乡村旅游收入尽管高于国内平均水平,但是却大大低于国外平均水平,由此表明云南省乡村旅游发展拥有巨大空间和潜力。随着云南省社会经济发展,在大力发展以接待外来游客为主的旅游业同时,还需要发展以满足本地人民群众休闲需求、提高本地城乡群众生活质量的乡村旅游,乡村旅游在云南省旅游业发展中仍然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与发展空间。

云南省拥有发展乡村旅游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云南省既是一个充满原生淳朴性的乡村资源大省,又是一个乡村文化遗产丰富多样的乡村民俗大省,还是一个民族特征十分突出的乡村文化大省。在云南省拥有较高的旅游产业位能和拥有国内与国外两个客源市场的背景下,云南省乡村旅游资源不仅对海外旅游者具有吸引力,而且对国内旅游者同样具有魅力,同时还对本省当地旅游者具有召唤力。因而云南省发展乡村旅游潜力巨大,乡村旅游是云南省旅游业“二次创业”的生力军。

新编制的《云南省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认真梳理云南省乡村旅游发展历程、经验及存在问题基础上,分析了云南省乡村旅游意义、资源、市场、机遇等条件;确立了云南省乡村旅游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原则、发展战略、目标体系;提出了云南省乡村旅游发展空间布局、城镇体系、产品升级、客源市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质量保证等七个方面的任务;并从统筹协调、政策支持、资金渠道、科学管理、氛围营造几个方面制定了发展保障措施,以此作为今后十年云南省乡村旅游发展的蓝图。

乡村旅游市场背景范文篇2

大庆市乡村旅游拥有丰富的文化底蕴、良好的资源基础、发达的交通条件、广阔的客源市场。在黑龙江省开展乡村旅游专项工作的推动下,因地制宜地发展大庆市乡村旅游。在黑龙江省将着力发展乡村旅游的背景下,依托特色景观、民俗风情、沿江文化等优势资源,营造特色鲜明的乡村风情体验活动。建立在以湿地景观、民俗风情、农事生产生活等基础上的乡村体验旅游,将进一步丰富现有的乡村旅游产品,有助于提升大庆市乡村旅游的整体形象。

1.旅游产品开发原则

旅游产品开发首先要对市场需求、竞争环境、旅游地现状等诸多因素进行深入分析,结合旅游地特色设计出符合旅游者需要,具备市场竞争力且便于经营运作的旅游项目。大庆市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应遵循以下开发原则:

1.1市场导向原则

不符合市场需求的旅游产品对旅游者缺乏吸引力,其开发过程仅是旅游资源的浪费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大庆市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必须遵循市场导向原则,牢固树立市场观念,以旅游市场需求作为旅游产品开发的出发点。产品开发过程,首先要确定客源市场的主体,明确旅游产品开发的针对全体特点。其次,要根据市场定位,调查和分析市场需求和供给,把握目标市场旅游者需求的特点、规模、变化规律,始终坚持以旅游者需要为出发点,着眼于市场的潜在需要。按照旅游者的需要开发旅游产品,使目标市场的所有旅游者均感到满意。

1.2文化特色原则

具有文化内涵的乡村旅游产品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也易于为当地社会所接受。

在开发的过程中,要挖掘和提升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塑造能震撼人心的高品质的旅游文化。大庆乡村旅游产品可结合石油文化、蒙古族风情等文化内容。产品设计应考虑蒙古族居民的民族文化、宗教、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因素,设计和销售具有结合蒙古族的特色文化艺术、饮食习惯、盛大活动设计旅游项目,同时应兼顾旅游者民族尊严、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杜绝危害生态环境与社会环境的旅游产品。

1.3乡土化原则

指在产品设计应充分考虑景区基础设施容量和地区特色。由于接待和交通服务是旅游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水平直接影响到产品的质量。所以,在产品设计过程中必须重视景区的基础设施和交通状况等因素。同时产品应具有鲜明的特色,具有"新"和"奇"的特点已成为旅游景点生存与发展的第一生命力。富有个性的旅游景点对人们有更大的旅游吸引力,能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开发旅游资源时,要不断地挖掘新的、与众不同的可供旅游的自然或人文事物,发挥地方优势,努力整合地方文化。

1.4参与原则

目前我国旅游者消费心理已经成熟,不再满足走马观花式的农业观光旅游,注重参与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大庆乡村旅游产品应设计参与、体验、亲身感受的项目,满足游客体验需求。产品开发应注重融入文化因素,设计文化细节体验的旅游项目,获得充实而完美的旅游体验。

2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策略

2.1明确旅游需求,确定市场定位

开发推广乡村旅游产品之前,应了解乡村旅游者体验动机。一般游客希望能亲近自然、追求变化,体验与日常生活不同的环境,暂时摆脱压力。乡村旅游可以设计农活体验项目,让游客通过学农活体验农民的心情和劳动方式。不同细分市场乡村旅游体验需求具有差异性。学生市场应偏重于教育体验,工薪阶层应偏重于放松休闲体验,老年人应偏重于怀旧与文化体验。产品开发时,针对不同年龄、阶层、知识水平或经历的游客制定出不同的体验。

2.2结合资源优势,打造特色产品

乡村旅游地就应根据当地资源特色,建设有区域优势的主题,为满足游客的好奇心,设计丰富多样的乡村体验旅游产品。大庆乡村旅游应依托特色景观、民俗风情、沿江文化等优势资源创造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方式。

为满足人们对无公害的绿色食品的渴望,在原有温室大棚、果蔬生产基地基础上,八井子、大同、林源、民吉等地打造“果蔬采摘游”。让游客在呼吸新鲜空气的同时,通过体验采摘获得身心的愉悦和放松。旅游景区的建立应注重乡村田园风光的营造,以当地特色农作物为亮点,为旅游者营造一个真实的农作物生产情景和乡村优美的生态环境相结合。

在原有蒙古族居民聚居区,阿木塔蒙古风情城、吉禾民族赛马场等地可打造民俗风情旅游。根据蒙古族生活习惯和传统节事庆典的特点,为游客塑造体验民族风情的舞台。注重民族风情意境的塑造,将蒙古族生产、生活情景与民俗体验活动相结合。

2.3丰富体验环境,注重产品参与性

乡村旅游项目应提供一流的乡村生态环境,为游客营造体验旅游的真实“场景”,如全面配备农户家中应有的有各种农用工具、生活用具和供劳作的试验田。产品开发应挖掘乡村风情体验的内涵,增加乡村体验旅游产品的审美价值、娱乐价值、教育价值。可以让游客体验春耕、夏种、秋收等劳动活动,也可让游客吃农家饭、睡农家炕等,亲自体验乡村生活,实现游客的参与价值。

2.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服务质量

生态型乡村旅游开发,同样需要对基础设施进行一定的改造和建设。为满足大量游客的游览需求,要改造交通、通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还要完善公共图形标志、信息网络建设、游客咨询、接待中心建设,特别要改善卫生条件,完善环保设施。

乡村旅游市场背景范文篇3

近年来,我国乡村旅游的大量开发引起了激烈的市场竞争,广西乡村旅游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发展,如何在竞争中取得强有力的优势地位,已成为当前广西旅游产业发展的重大课题。因此,在应用经济学、旅游学等理论的基础上,分析特色农业背景下广西乡村旅游发展的优劣势,对于发展迅速而又面临一些困境的广西乡村旅游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广西丰富的特色农业资源及其对乡村旅游发展的作用

广西是我国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人文景观最具特色的区域之一,在种植业、养殖业等方面具有丰富的特色农业资源。同时,广西作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农业合作的前沿,其独特的自然区位优势和经济社会发展条件为广西特色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是有丰富的特色农业资源。广西属于亚热带和南亚热带自然气候,雨量充沛,光照充足,为特色农业资源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客观的物质基础。在我国32个省(市、区)中,2010年广西的农、林、牧、渔业产值均超过全国平均占比,尤其是林业产值和牧业产值分别达6.2%和4.2%,说明广西的林业资源和牧业资源禀赋较高。广西的各种农产品产量占全国农产品产量的比重大,其中黄红麻、甘蔗、蚕茧、柑桔、梨、葡萄、香蕉、甜瓜等农产品的比重均超过10%,尤其是甘蔗和蚕茧分别达到64.3%和30.4%;在各种林产品中,松脂、油桐籽、油茶籽的比重较高,其中广西的松脂占到全国比重的44.4%②。此外,广西还有众多传统品牌的地方特产和热带水果,例如荔浦芋、巴马香猪、合浦珍珠、百色芒果、容县沙田柚、灵山荔枝等。在药用植物方面更是拥有包括罗汉果、绞股蓝、金银花、田七等在内的多种区域特色药材。近年来广西特色优势产业规模发展成效显着,其中糖蔗、蚕茧、木薯等产量居全国第一,龙眼、荔枝、香蕉产量居全国第二[8]。二是广西特色农业面临诸多发展机遇。第一,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广西为充分发挥连接西南、华南、中南以及东盟大市场的枢纽作用,不断加大对广西农业的财政支持力度,提高农业劳动力资源和科研力量,为促进广西特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社会经济条件。2007-2010年广西地方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在总量上不断增长,农业支出在广西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逐年加大,其中2008年、2009年分别比上年增长1.6%和2.3%;在农业从业人员的总人数上,广西自2007年以来不断增加,并且占广西劳动力资源的比例较大,2007-2010年均保持在54%左右,说明广西的农业劳动力资源充裕;在2010年广西的研究与开发机构中,无论是绝对数量还是所占比重上看,从事农业科学研究的机构数、科研经费的筹集额、政府拨款、科研人员总数及高学历科研人员数等都是最多的,说明广西政府和相关部门非常重视农业科技对农业生产水平的推进作用。第二,东盟博览会和商务与投资峰会,积极倡导泛北部湾合作,大力推进南新经济走廊建设等,为广西特色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根据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农业政策,实现零关税的产品达7000多种,加上自由贸易区内近20亿人口的市场空间,又为扩大广西特色农产品的进出口规模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此外,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还加快推进了广西与东盟国家间在农业科技、人才、资金、信息等方面协同合作与联动发展,发挥比较优势。第三,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出台了众多的惠农政策,使得广西成为中国改革开放成果最为富集的地区,有利地促进了广西特色农业经济的发展。例如,2006年广西在《关于加快广西茧丝绸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文件中规定,从事茧丝绸加工业的企业可享受各项税收、土地等优惠政策;2009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要求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夯实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十二五”时期,广西政府将通过重点实施“三个千万亩行动计划”、“四大战略工程”和“六大战略基地”的农业发展规划,大力发展和做大做强广西特色农业产业。三是广西丰富的特色农业资源及其特色农业的发展壮大,对广西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主要是以特色农业为载体的农业旅游把农业与旅游业结合在一起,利用农业景观和农村空间吸引游客前来观赏、游览、品尝、休闲、体验、购物等,形成一种新型农业经营形态,即以农、林、牧、副、渔等广泛的农业资源为基础开发旅游产品,并为游客提供特色服务。在旅游词语中,称之为观光农业、旅游农业、乡村旅游等。这种旅游农业主要是为那些不了解农业、不熟悉农村,或者回农村寻根,渴望在节假日到郊外观光、旅游、度假的城市居民服务的,其目标市场主要在城市居民。旅游农业的发展,不仅可以丰富城乡人民的精神生活,优化投资环境等,而且达到了农业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也可以说,旅游农业有利于拓展旅游空间,满足人们回归大自然的愿望,尤其是随着收入的增加,人们不再仅仅满足于衣、食、住、行,而转向追求精神享受,观光、旅游、度假活动增加,外出旅游者和出行次数越来越多,而一些传统的风景名胜、人文景观在旅游旺季,往往人满为患,人声噪杂。在这一背景下,旅游农业的出现,迎合了久居大城市的人们对宁静、清新环境和回归大自然的渴求。

(二)广西乡村旅游发展的有利条件

广西发展乡村旅游有如下诸多优势和机遇:一是丰富多彩的自然旅游资源。广西是我国着名的旅游大省,自然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奇观胜景遍布八桂大地,使得区域内所有的市和绝大多数县都有较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如世界闻名的桂林山水风光、北海银滩、乐业天坑群、宁明花山崖画、大新跨国德天瀑布、大化七百弄、龙胜龙脊梯田等自然旅游资源为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是乡村人文旅游资源独具特色。广西是我国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居住着壮、瑶、侗、苗等12个少数民族,多元化的民族文化背景使广西具有众多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非物资文化遗产。如侗族等桂北少数民族特有的打油茶,苗族的过寨酒等富有特色的饮食文化;绣球、壮锦、蜡染、竹编等独具地方民族风格的民间手工艺品;壮族的“三月三”歌节、瑶族的“盘王节”、苗族的“过苗年”等带有浓郁民俗风情的传统节庆文化。少数民族的文化风情为广西的山水增添了灵魂和意义。此外,近年来广西各地充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出特有的乡村旅游景观线路,如桂林兴安千年灵渠寻古游、玉林容县贵妃园景区、梧州蒙山太平天国金田起义旧址旅游区等。三是多样的农业生态游线路和乡村旅游模式。因广西80%以上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都集中在山区、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故发展乡村旅游有着独特的优势。截至2010年12月,广西各地乡村旅游产业初见规模,累计建立各种类型的休闲式农业园区288个,农家乐旅游地1000多个,部级农业旅游示范点34个[9]4754。在此基础上,广西各级农业和旅游部门共同打造了广西现代农业旅游精品线路、南宁农业生态游精品线路和北海现代农业观光旅游精品线路等15条农业生态游精品线路,使得以观光农业、农耕文化、农家乐为代表的乡村旅游成为城市居民旅游的新亮点。在开发这些农业生态游精品线路的过程中,通过个体经营、股份集资、公司+农户、综合开发等四种乡村旅游的经营模式,形成了以科技型、生态型、农家乐型、探奇(险)型、度假型、民俗文化型、红色旅游型等7种乡村旅游模式。四是政府政策制度的大力支持。在国家“三农”政策的扶持下,乡村旅游作为连接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重要途径,得到了国家和广西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借以推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如2006年国家旅游局出台《关于促进农村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将2006年确定为“中国乡村旅游年”,2010年7月国家农业部与国家旅游局签署了从2010年开始,每年将联合组织开展以“全国欢乐乡村游”为主题的乡村旅游系列活动。与此相对应,广西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广西乡村旅游的意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旅游强区的决定》等纲领性文件,为广西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广西乡村旅游“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又描绘了重点扶持建设100个乡村旅游基地,推出10条特色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构建八大乡村旅游产业群的发展目标[9]4755。五是广西乡村旅游发展在外部环境中面临着区域旅游合作日趋成熟、市场需求日益扩大等有利机遇。一方面近年来广西各市县政府及旅游部门积极推动国际及港澳台地区合作与交流,并加强了泛北部湾、泛珠三角、大西南旅游圈等区域间合作力度,有力地推进了区域旅游一体化建设。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城市人群的精神压力也在不断增加,促使越来越多的城里人把乡村作为旅游目的地。同时,日益改善的农村基础设施和交通条件也使越来越多的游客到广西体验乡村旅游。

(三)影响广西乡村旅游发展的制约因素

尽管广西的乡村旅游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面临着地方政府对乡村旅游的财政投入不足、高素质的旅游服务人员缺乏、旅游资源整合不够、旅游资源破坏性开发等困境。一是财政投入和专业人才缺乏。据国家统计局2011年的调查资料显示,广西在与乡村旅游有关的农村固定资产投入中,总体投资偏少,尤其在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住宿和餐饮业等方面的投资少更为突出(如住宿和餐饮业只及广东的20/1、湖南5/1、云南6/1),这说明广西地方政府对乡村旅游的财政扶持力度仍有待加强。此外,因为大多数乡村旅游区的管理工作是由当地农民或村干部承担,缺少服务意识,高素质旅游服务人才培养滞后,导致了广西的旅游专业人员严重不足,这与广西作为全国旅游大省的现状不符。二是区域内旅游资源整合不够。从15条农业生态游精品线路看,广西的乡村旅游线路大多局限于某一行政区域内,缺乏“大区域,大旅游”协作经营和宣传促销的观念,无法形成品牌特色效应。从旅游产业看,广西各地市的旅游业发展极不平衡,如国内旅游人数过千万人次的地市仅有南宁、柳州、桂林三市,而入境国际旅游者人数过百万人次的仅有桂林一市,这说明广西的旅游缺乏总体规划,区域整合度低,没有实现以桂林、南宁为旅游业龙头的“以点带面”、“串点成线”、“连线成网”的战略构想。三是面临旅游资源的破坏性开发和污染、不可抗力因素的冲击等挑战。一方面随着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原来世外桃源式的乡村在迎来大量的游客同时,也带来了交通工具的大量尾气排放、游客遗留和丢弃的大量垃圾以及无规划的餐馆和娱乐场所,造成了乡村旅游地空气质量极剧下降,严重地影响了当地农民的生活和健康安全。一些游客的不文明行为甚至导致了当地植被面积和自然景物遭到严重破坏。另一方面旅游业是比较脆弱的行业,对国内外经济形势、自然因素、安全因素依赖性都很强,一旦上述因素出现变化,会极大地影响旅游业。如2003年的“非典”、2008年的禽流感、雪灾,2009年的甲型H1N1流感都使广西旅游业受到严重影响。

    【办公范文】栏目
  • 上一篇:旅游市场监管(收集5篇)
  • 下一篇:环保设施设计方案(整理2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