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作文网

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收集3篇)

时间: 2024-09-18 栏目:办公范文

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范文篇1

关键词:“后示范”时期;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评价理念

作者简介:张宇(1987-),女,河南渑池人,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中德职业教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学原理、比较教育学;张艳(1977-),女,天津市人,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中德职业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学、管理学。

基金课题: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攻关课题“现代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编号:14JZD045),主持人:肖凤翔;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后示范时期’高职院校教育质量标准与评价体系研究”(编号:BJA1300980),主持人:荣长海。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16)16-0011-05

随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和“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陆续结束,并于2015年全部顺利通过最后验收,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也逐渐进入“后示范”时期。“后示范”时期,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也面临诸多挑战,肩负诸多历史使命与时代要求。与高等职业教育示范期建设发展相比,“后示范”时期更加注重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提升、内涵建设及教育一体化的构建。从我国国情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脉络来看,要提升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推进其内涵式发展,不仅需要制定一系列鼓励性的政策和措施,也亟需树立适应时代需求的教育质量评价理念,制定系统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形成推进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的倒逼机制,以此引领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达到预期目标。

一、质量评价理念:“后示范”时期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重心

从职业教育的发展历史来看,“示范校”建设时期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规模迅速扩大、社会声望迅速提升、研究力量快速增加的黄金时期,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关键时期。随着“示范校”“骨干校”建设顺利通过验收,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着“后示范”时期的建设和发展问题。当前,尽管学术界和各高职院校对“后示范”时期高等职业院校的功能发挥、课程建设、专业设置、师资队伍建设等给予不同程度的关注,有不同的见解和思考,但都一致认为提升质量和实现内涵式发展是“后示范”时期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1][2][3],也是其改革创新的实破口。追根溯源,先进的思想和理论是引领实践的重要向导,树立科学合理的质量评价理念是推进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的核心和关键。

一方面,质量评价理念具有引导功能。质量评价理念是制定质量评价指标和体系的重要依据,也是评价活动开展的重要思想指南。不同的质量评价理念对同一事物的评价也会出现截然不同的结果。“后示范”时期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任是要树立满足时代需求的质量评价理念,明确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评价标准、模式和方式,其根本在于质量评价理念、模式和标准等有利于促进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的倒逼机制形成,引导高等职业院校的改革和发展路径与质量评价理念和初衷相吻合,提升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反之,若质量评价理念、模式和标准等仍沿袭之前的做法,即使制定再多的措施和政策,都很难从根本上改变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难以达到理想的教育目标。

另一方面,质量评价理念具有影响全局的作用。从“示范期”及之前的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标准和评价的模式来看,大多采用实证主义的评价理念和范式,通过制定评价指标,按照标准的测量方法,对具体的内容进行描述,从而判断评价内容是否到达预期目标。这样的评价模式和方式一直沿用至今,尽管有诸多优势,取得了诸多成就,如评价结果的量化、直观化和序列化等,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和建设模式。当前,国际政治和经济形势巨变,国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及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等任务艰巨。这不仅是“后示范”时期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必须面对的挑战和困难,也是高等职业教育主动创新改革的战略机遇期。从高等职业教育地位的特殊性和肩负任务的艰巨性来说,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需要的不是调整补充而应是全面深化改革,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活动不应延续过去严格量化的质量评价理念和标准,而应进行库恩所谓的“范式革命”,从本质上改变评价理念和范式,更加关注和尊重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和价值共建,强调评价的发展性、全面性和多元性。

二、当前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评价理念现状分析

教育质量评价理念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引导着高职院校教育质量评价标准和程序的制定与实施,也间接推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总体而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评价理念呈现出“与人无涉”、单一且行政色彩浓厚以及短暂单向的特点。

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范文篇2

一、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坚定不移地推进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不能离开发展这个主题。离开发展,就无所谓发展观。当前,教育领域里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现代化建设事业和人民群众对于良好教育的强烈需求与良好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不管是把沉重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满足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需要和人民群众对教育的强烈需求,还是解决教育事业前进和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不断增强教育综合实力,都必须依靠发展。加快发展,始终是解决一切矛盾和问题的关键。因此,在教育工作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始终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抓发展,坚定不移地推进教育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推进教育事业发展,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促进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直辖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重庆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科教兴渝”和“人才强市”战略,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优先发展教育的政策措施,有力地推动全市教育事业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发展,全市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8.4年。基础教育发展取得重大突破,“两基”人口覆盖率从直辖之初的40.45%上升到100%,“两基”工作顺利通过国家督导检查;高中阶段在校生规模从直辖之初的38万人增加到100万人,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学校的比例达到84.5%。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大幅度提升,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学校在校生和招生比例都接近1∶1,实现了国家提出的“大体相当”的目标。高等教育发展实现重大跨越,高校布局结构调整基本完成,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跨入了大众化阶段。成人教育稳步持续发展,全市基本建立起实用型、开放型的各种层次的成人教育培训体系。

教育事业的发展成就,源于“优先”的真正落实;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也需要“优先”的强力保障。总书记在XX年年8月31日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提出了“三个优先”的要求,即“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要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要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要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

这“三个优先”既是工作的原则,也是衡量的标准。因此,站在新起点上的重庆教育,要实现新一轮的快速发展,必须大力倡导尊师重教,以更加强大的魄力落实“三个优先”,以更加健全的制度保障“三个优先”,以更加完善的机制体现“三个优先”,以群策群力的共识促进“三个优先”,真正使“教育优先”成为推动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动力和根本保障。

二、深刻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贯彻落实到教育工作的各个方面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体现,也是现代教育的价值理想和思维原点。“天地万物,唯人为贵”。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发展的根本动力,一切为了人,一切依靠人,二者的统一构成“以人为本”的完整内容。教育作为培育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最基本的功能就是树人育人。在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上,在促进人的发展上,教育比其他任何领域都更直接、更具体、影响更深远。

因此,我们应当把坚持和落实“以人为本”作为教育的终极目的和永恒追求,将“人本”这一核心思想落实到教育工作的每一个层面、每一个环节,在教育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人性关怀,使教育活动始终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把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做到教育发展为了人民。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通过教育事业又好又快的发展,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遵循人的成长规律,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工作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理念的基本要求和根本途径。近几年来,重庆市坚持把素质教育作为全部教育工作的主题,认真落实“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要求,以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以改革培养模式为重点,以加强体育为突破口,以提高教师素质为关键,有力地推动了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和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把“以人为本”的思想、把素质教育的要求,贯穿于各级各类教育,贯穿于青少年成长的全过程。一是把立德树人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大力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体系。二是把培养模式改革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在高校逐步推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

三是把考试评价制度改革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大力推进综合素质评价,不断深化中考、高考制度改革。四是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措施,以师德师风建设为根本,着力建设一支符合素质教育要求、自觉践行素质教育理念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三、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大力确保教育事业发展的全面协调可持续

科学发展观所追求的发展,不是片面的发展、不计代价的发展、竭泽而渔式的发展,而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直辖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重庆教育事业发展取得的成就具有历史性里程碑意义,但不容忽视的是,教育改革发展中也存在不少问题,非科学发展的教育现象或倾向依然存在,片面追求规模的粗放式发展对教育质量的提高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城乡和区域的不均衡发展对教育公平的实现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未能得以充分发挥。

因此,我们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大力促进教育事业沿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轨道健康发展。坚持教育的全面发展,就是要致力于构建起更加完备的国民教育体系和更加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要在建立和完善以学校教育为核心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基础上,促进全社会各种学习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打造开放、灵活、方便的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平台,努力建设学习型社会。坚持教育的协调发展,就是既要处理好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使教育更好地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紧密地融合起来,与市场需求紧密地联系起来,确保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协调;又要处理好教育内部各种要素之间的关系,努力促进教育内部各种关系和各种要素之间更加协调、更加和谐。

坚持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处理好发展节奏与发展质量的关系,确保教育事业在质量不断提高的前提下持续向前发展。我们所追求的发展,应当是以提高质量为前提的发展,没有质量的发展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发展,没有质量的发展速度是不能持久的速度。因此,我们必须立足于教育事业的良性发展,立足于国家民族的长远利益,立足于人类文化的传承创新,高度重视“发展质量”,认真研究“发展质量”,努力追求“发展质量”。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紧紧围绕把重庆加快建成西部地区教育高地和长江上游地区教育中心的奋斗目标,把教育事业发展的重心放在实现“三个普及”上,全面提高重庆教育发展水平。一是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在巩固和发展“两基”成果的基础上,以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为重点,加快建设城乡统筹的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力争到2023年,全市40个区县实现“双高‘普九’”目标。二是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以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以改善农村高中阶段教育办学条件为突破口,不断扩大高中阶段教育资源。到2012年,基本实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三是普及高等教育。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为重点,不断完善高等学校办学条件,继续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形成充满活力、适应需要、特色鲜明的高等教育体系。到2023年,基本实现普及高等教育的目标。

四、切实掌握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统筹兼顾教育改革发展的各项工作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统筹兼顾,就是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既要处理好全局与局部的关系,又要处理好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的关系。近几年来,重庆市率先全面清偿了19.6亿元的“普九”

历史欠债,全部消除了442.9万平方米中小学库存危房,整体性解决近1万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代课教师问题等,都是按照统筹兼顾的方法来思考、谋划的。用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抓好全市教育的未来发展,我们将在“五个统筹”上狠下功夫。

统筹好城乡教育发展。要紧紧围绕落实建设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奋斗目标,大力推进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着力破除制约城乡教育协调发展的瓶颈,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统筹解决“农村人口、城市人口、流动人口”这“三类人口”的教育问题,努力缩小“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这“三个差距”,统筹推进“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这“三个发展”,建立健全制度科学、统筹协调、权利平等、机会公平的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

统筹好各级各类教育发展。要着眼于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共同发展,不但要努力办好不同层级、不同类型、不同形式的教育,还要处理好公办、民办和中外合作办学的关系,按照“着力优化公办,大力发展民办,积极引进外办,鼓励支持联办”的思路,积极推进办学体制改革,力争在鼓励和规范社会力量办学、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上有新的突破。

统筹好教育的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当今教育的竞争,既是发展速度的竞争,更是发展质量的竞争。发展速度必须建立在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简单的教育增长并不是科学发展。因此,必须正确处理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关系,既要注重当前,更要注重长远,既要扩大规模,更要优化结构,既要讲求速度,更要重视质量,继续推进教育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优化教育布局,提高管理水平,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不断增强教育发展的可持续性。

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范文篇3

关键词:三主体教育:学校:教学质量

当前,提高教育质量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追求和重大方向,这直接关系到学生创新精神的形成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对于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和素质教育的发展具有重大推进作用。教学质量作为教育质量的核心部分,一定程度上来说,提高教学质量乃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表现。提高教育质量主要依靠提高教学质量来推动和实现。但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和怎样提高教学质量?这是中小学学校必须要思考和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当下,很多学校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进行了许多积极性的、建构性的、富有成效的探索。比如,有效教学和高校课堂的设计和实施、学校文化建设探索、考试评价改革的跟进和革新、教师专业水平提升、特色办学的引领、各种有影响力的教学模式学习与使用,等等。应该肯定地说,针对提高教学质量的各种思路、策略和途径都具有一定的效果,取得一定的成绩,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然而,国内基础教育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的方式和角度主要是基于学校单方面的视角,或者进一步说主要基于教师和学生角色更新和师生关系变革的立场考量和设计的使然,缺乏把学校教育置于整体的、系统的、生态的思路面前进行审视和重构,缺乏家长、教师和学生联动机制的思考和促进。三主体教育作为教师主体、学生主体和家长主体互相联动的,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教育理念,能够有效地弥补教师主体、学生主体联动机制的不足,能够更加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一、“三主体教育”的来源和要义

(一)“三主体教育”的来源

1.主体教育的召唤。“主体教育”是在我国教育对人的主体性彰显、人的自由和幸福回应以及长期以来教育过程中尝试解决学生“主体性缺失”问题的产物。主体教育从20世纪80年代正式提出以来,就得到了教育理论界和教育实践界的高度关注与持久的兴趣,曾一度被誉为“教育中的热点”。近30年来,我国主体教育实践操作和理论研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尽管如此,主体教育理论和实践仍然暴露出一些问题,影响了主体教育的健康、有效和可持续发展。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在主体教育中,“主体”到底是什么样的主体,它又是以什么面貌存在,主体又是到了什么程度才真正成就了“主体”或者彰显了“主体”;在主体教育中,学生主体的培育是否需要其他主体的合作,其他主体又是什么样的“主体”,这个主体或者这些主体又是什么样的姿态、位置和关系才能够有效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形成;在主体教育中,各主体之间需要什么样的方法和路径,才能够培育学生的“主体性”,等等。这些问题看似简单,其实很难回答,但必须回答。

2.育人方法论的生态使然。一般而言,培育学生的思想和方法,称为育人方法论。翻开教育历史的画卷,透视教育思想和方法的实质,就不难发现,育人方法论往往都是基于某个视角、某个立场的建构。其实,教育学生、培育学生都是众多方法论结合或者综合的产物。育人方法论可以分为学生发展内容的方法论和育人主体的方法论。所谓学生发展内容的方法论就是回答学生发展什么、教学给予学生什么样的进步的方法论。这种方法论在教育过程中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对于教育教学走向成功具有统摄意义。育人主体方法论就是回答什么是主体共同作用,促进学生发展与进步的方法论。无论是学生发展方法论,还是育人主体方法论,都不能行走在“单向度”的路线上,而是要走综合和生态发展之道。这是教育发展历史和育人经验给予我们的启示。

长期以来,学生发展方法论和育人主体方法论都在非生态的道路上运行。就学生发展而言,教育者往往关注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要求。知识取向的学生发展成为学生发展方法论的主旋律。不可否认,知识发展是学生发展的重要方面,但绝不是学生的全部。学生发展主要还是主体性的发展,这主要包括反思能力、创新能力、责任能力、独立能力等方面发展。学生发展方法论需要一个生态的方法论。就育人主体而言,育人主体发展论同样存在方法论“非生态现象”。长期以来,育人主体主要体现在教师方面,这种逻辑认为,学生的成功主要取决于教师,学生和家长处于不重要的地位。这种“教师决定论”的观念在我国教育实际中根深蒂固,导致了学生主体和家长主体的长期“缺场”。教育发展逻辑和生态理论已经昭示:育人主体方法论不是某个主体的方法论,而是多个主体的方法论,教师、学生和家长主体得到彰显,共同合作,已不可避免。

3.家长参与教育的生机。教育基本理论告诉我们,学生的成长往往都是学生自我、学校教育和外部环境所决定的。在外部环境中,家庭环境或者家庭教育构成外部环境的主要成分。教育的成功离不开学生自我积极努力、学校教育大力运作以及家庭教育的密切配合。千百年来,我国的教育追求学生发展,主要运行两条基本路线,即学生自我发展和学校教育,而把家庭教育放在一个边缘化的位置或者一个不重要的位置,这无意中曲解了教育的真意。教育学生绝不能依靠单一的力量,而要依靠多方面的力量,其中家长的力量是一种十分关键的力量。一般而言,家庭教育好的学生,他的行为习惯就会好,就能够在学校教育中得到比较充分的发展或者进步;反之,学生的发展就会缓慢,或者无效甚至是负效。

在教育历史上,因为家庭教育的失败而导致学生发展失败的情况屡见不鲜;同样,因为家庭教育的成功而成就学生的例子也是多如牛毛。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进,教育发展到今天,着实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然而,教育的不足也依然存在,尤其是家长参与教育的课题和机制还没有得到较好的重视,即使有些地区和学校主观上重视了,但限于内外的条件,也往往停留于表面。

(二)“三主体教育”的要义

何为“三主体”教育?这是认识和理解“三主体”教育理念的前提。从构词来看,“三主体”教育是由“三主体”和“教育”组成。“三主体”表示教师、学生和家长三元主体。但是,在“三主体教育”中,“三主体”的内涵又有新的发展,它指的是在教育过程中如何彰显教师、学生和家长三元主体的主体性。因此,从根本上来说,“三主体”教育是指教师、学生和家长作为教育主体相互配合、相互协作。彰显各自的主体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具体说来,“三主体”教育要义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强调教师、学生和家长三元主体在教育过程中主体性的培养和彰显。教育是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教育内部通力合作,还需要外部力量的密切配合。如果教育内部主要表现为教师和学生的话,那么,教育外部力量则主要表现为家长的参与。在传统教育视野中,培养学生的事情,主要是学校教育的事情,主要是教师的事情。显然,这一思路是十分有问题的,教育本身就是一个生态系统,其中任何元素关系的变化都能造成相互之间不同程度的影响。教师、学生和家长不应该割裂开来,而是需要彼此有效配合、通力合作,这样才能够有效地推动教育和谐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进步。学生的主体性发展,需要教师的主体性和家长的主体性的关照:教师的主体性发展,也需要学生的主体性推动和家长的主体性配合;家长的主体性发展,需要得到学生的主体性的启发和教师的主体性指引。

第二,注重教师、学生和家长在教育时空中的合作。要想孩子们走向和谐发展之道,仅仅依靠教师和学生自身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家长的教育意识和教育行为,需要家长配合学校教育。三方力量凝结在一起。会产生巨大的力量,使得学生处于“春风化雨”之中茁壮成长。

第三,追求教师、学生和家长的主体性,实现共生共长。在我国基础教育中,主体教育备受关注,很多人评价它是素质教育实施的主要途径。尽管如此,主体教育在实践过程中显露出的问题也很多,其中,实施主体的“非生态”路径就是一个十分要害的问题,这长期影响主体教育的顺利实施和推进。主体教育要想走出困境,还必须从实施主体的“主体性”配合作为前提。这种实施主体的主体性的配合也主要体现在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主体性和家长的主体性这几方面的理解、对话、沟通与合作。

二、“三主体教育”与学校教学质量提高的基本内容

何谓“教学质量”?这是一个看似容易回答,但是又十分难以回答的问题。当前,关于教学质量有很多种看法,有论者认为,教学质量就是教学所取得的成绩,这个成绩可以是指学生方面的成绩,也可以是指教师方面的成绩。有论者认为,教学质量是学生的良好考试成绩。有论者认为,教学质量是指学生获得较好的身心发展,就是在学校教育中学生的身体、心理等获得较好的发展。还有论者认为,教学质量就是关于教学的质量,这里面包括教学目标的质量、教学内容安排和设计的质量、教学方法选择的质量、教学组织方式的质量等。除了这些教学质量观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看法的教学质量观,只不过,这些类型的教学质量观的看法都有些偏颇,往往“各自为政”,缺乏一定的生态性和系统性。以上所列举的教学质量观都是一些关于教学质量的基本性看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实质上,关于教学质量的看法是一个不断演变和发展的过程,难以形成永世不变的终极看法。尽管如此,在一定时期内,立足一定的视角,教学质量观还是能够看得见,能够描述和分析的。

我国有学者从生命立场出发,把教学目标阐释为身体发展、理性发展和非理性发展的有机统一。身体发展主要是学生进入学校教育中,一个自然身体和一个文化身体的发展:理性发展主要是指知识发展、逻辑能力发展、反思能力发展、创新能力发展、语言能力发展;非理性发展主要是指兴趣的生长与培育、好奇心保护和培养、积极情感发展、毅力和耐性的培养和发展等。笔者认为,基于生命视角来透视教学目标的构成,是很有说服力和建构性的,对于教育者理性地把握教学目标具有重要的价值。其实,从教学目标构成去看教学质量的基本组成是根本性的路径。不反映教学目标的教学质量。必然是无根的、站不住脚的。相反,建基于教学目标的教学质量构建才是踏实和稳定的。因此,依据这样的逻辑,可以把教学质量的基本构成表述为身体发展的质量、理性发展的质量和非理性发展的质量。

长期以来,教学对于学生身体发展的质量、理性发展的质量和非理性发展的质量往往主要借助于学校单方面力量来推动和促进的,其中教师和学生的力量是根本性的力量。然而,教育存在与发展是多方力量的结果,特别是家长的力量是教育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那种家长参与教育机制的缺乏,严重了影响了学生身体发展的质量获得、理性发展的质量获得和非理性发展的质量获得。三主体教育在学校教学质量提高的内容方面主要是指家长、教师和学生通力协作提高学生的身体发展的质量、理性发展的质量、非理性发展的质量。这可以进一步解释为家长、教师和学生在促进学生身体发展质量的提高,在促进学生理性发展质量的提高,在促进学生自身非理性发展质量的提高。总而言之,三主体教育对于学校教学质量提升而言,最为基础性角色和价值就是提高学生身体、理性和非理性等多方面发展的质量。这是三主体教育存在之本,也是它的内容建构逻辑起点。

三、“三主体教育”与学校教学质量提高的基本路径

从学校教育单方面出发,借助于教师和学生相互协作,是过去、现在学校教学质量提高的基本路径。毋庸置疑,这种路径也是有效果的,有理论依据和实践智慧,特别是在当前不同的教育语境下它的有效性更加明显与凸出,比如说,时下流行的主体教育、主体问性教育、理解教育,等等。肯定说,这些教育理念在学校教育实践中运用,使得学校教学质量获得了很大提高和长足的进步。但是,这些教育理念运用基本上都是倾向于学校教育单维角度的配合,对家长参与以及如何参与缺乏理论上探讨和实践中的智慧。三主体教育注重学校教育、家长教育相互支持与配合,家长、教师和学生参与教育“主体性”通力合作,能够在学校教学质量提高的基本路径上具有创新性、科学性和人文性,赋予了学校教学质量提高的基本路径不同的内涵和外延,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话。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需要教学系统整个环节的“良性发展”。例如,在教学目标上如何设计才能够达到“最大效果”,在教学内容上如何安排才能够做到“最佳状态”,在教学方法上如何选择和运用才能够做到“最好搭配”,在师生关系上如何处理才能够达到“最美效益”,在教学评价上如何运作才能够达到“最善效率”。这些教学系统的各大元素如何在学校教学质量上产生作用,直接受制于学习教育的各种方式。在学校教育的单维度视域下,无论是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式的使用、师生关系的定位、还是教学评价的确定等,往往都采用确定化路线、封闭化思路、线性化策略。尽管,当前很多学校已经意识到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非确定化、开放化、复杂性的“魅力”和“力量”,并主动推行各种形式的教学改革,但是,限于学校教育主体限制,在教学改革效果方面还显得不尽人意,还存在改进和提高的空间。三主体教育确与此不同,它主张家长作为参与学校教育主体,本着“孩子为什么教育”、“孩子受教育内容怎样”、“孩子受到的教育效果如何”反思与立场,与教师、学生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师生关系和教学评价等进行积极的、建设性的对话,通过教学对话,促进教学系统各大元素走向理性化、科学化道路,促进学校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高。

二是合作。就学校教学质量提高,三主体教育以对话作为教育话语方式是必要的,但是,仅仅依靠对话又是不足的,还需要合作方式作为重要的路径,以达成三主体教育理念的要求。千百年来,学校教育基本上处于一种封闭状态,始终秉承“学校教育学校做主”的观念,很少意识到学校教育之外力量的重要性,习惯不接受外在力量的参与和指导,导致了学校教育低效发展状态的长期存在,必然对学校教学质量提高造成桎梏或者不利的影响。近些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家校合作已经成为一种教育工作内容和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然而,因为家校合作理论探索的不足,造成了家校合作实践的低效和窘境,理想中的教育生态图景因为这种局面,还没有得到根本性实践和效益的取得。三主体教育确与此不同,它倡导“对话中的合作。合作中的对话”,使得合作机制和内容有了具体的步骤和精心的设计,有效解决了如何合作,合作操作化和科学化等问题,让教学目的厘定有了合作,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方法选择、师生关系的构建和教学评价模式运作等都有了合作,合作充斥在教学系统的任何角度。这种合作路径是开放的、智慧的,能有效地最大发挥教师、学生和家长在教育系统中的“主体性”。有了教育的“主体性”,学校教学质量提高是必然的。

四、“三主体教育”与学校教学质量提高的基本方法

三主体教育是对话的教育、合作的教育、和谐的教育。它在学校教育方面有着两种基本方式,即尊重的方式、理解的方式,这些方式是当前学校教育具有人文特性、时代呼唤的教育方式,能够在学校教学质量提高方面具有一定的价值。教育思想和实践史已经证明,这种学校教学质量提高的逻辑是难以质疑的,是有效的。

(一)尊重的方式与学校教学质量提高

尊重是人的需要和本性追求,是人际关系融洽的基础,也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相处的基本准则。只要是正常的社会人,都想时时刻刻获得来自他人的尊重。“可以说,尊重是人的生活动力,也是社会发展的催化剂。当一个人获得尊重时,他就会自信、自爱,对万事万物充满美好情感,拥有关怀之心。相反,当一个人没有获得尊重时,他就有可能变得冷漠、沮丧甚至对其周围的世界产生仇恨的情绪。尊重获得方式,主要是以尊重获得尊重。”尊重对于生活世界中的人是这样,同样,对于教育世界的人也是一样的。教师需要获得尊重,这种尊重主要来自社会、家庭和学校对他的尊重;学生更需要获得尊重,这种尊重主要是来自教师对他的尊重。教师获得了尊重,他就会以饱满的热情、十足的信心和纯洁的责任心来进行他的教育事业;学生获得了尊重。他就会以强大的动力、十足的自信心和积极的情感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

三主体教育理念蕴含了尊重。在三主体教育建构过程中,学生主体性的形成和发扬需要教师主体性的“在场”和保障,也就是说,学生主体性的获得,是以教师对他的尊重为前提的,没有来自教师的尊重,学生主体性就不能真正形成;教师主体性的形成和彰显,需要得到家长参与主体性和学生主体性配合为条件,没有获得家长和学生的尊重,教师的主体性也将难以生成;家长参与教育的主体性生成和提高,需要得到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的保障,没有得到他们的尊重,家长参与教育的主体性也就沦落为虚无。因此,从一定程度来说,三主体教育就是以各自主体为对象,以相互尊重为基本方法的。

三主体教育这种尊重性格,会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首先,当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得到了教师和家长的尊重,必然提高他的学习积极性,并且提高学习的兴趣,甚至使他的好奇心得到保护和培育,这是学生获得综合发展的基本保障条件。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一个尊重前提下,无论他对教学目标的理解,还是对教学内容的接纳、理解和消化以及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都会产生积极的效益。再次,尊重的方式。让教师、学生和家长的人际关系以及各种合作方式处于和谐状态,这能够促进他们之间最大程度上沟通、反思和改进,对于学校教学质量提高必然是建设性的。以下用一个案例来说明尊重的力量。

有一位数学教师发现,一个学生考试时竟然一道题都没有答对。他感到非常气愤,不假思索地在试卷上画了一个大大的“零蛋”。但随即觉得不妥,于是他重新审视了这张试卷,在上面写到:“希望你从‘零’开始,获得知识和智慧。”多年后在校庆活动中,一位在学术界颇有建树的青年学者,紧紧握住这位教师的手,感激地说:“您可能早已忘记我了,但那次数学考试您给我的鼓励和鞭策,使我永远不会忘记!是您给了我自尊和自信,让我找回了自我。”

在该案例中,当这位教师发现一位学生的数学考试试卷上一题都没有答对时。他十分气愤,然而,这位教师抑制了心中的不快,没有对该名同学进行讥讽和惩罚,而是极其尊重地在这名同学的试卷上写了几个字,“希望你从‘零’开始,获得知识和智慧。”而正是这位教师对学生成绩不良的理解和包容,并以尊重的方式来激励学生发展,才使这名同学在多年后,成为在学术上很有造诣的青年学者。可以说,是这位教师尊重学生的做法,改变了学生的成绩状态和人生命运。从这个案例,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尊重的力量”。在教育生活中,像这种案例比比皆是,只要是受过教育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受。尊重的力量。就像春天的细雨,润物而无声。

(二)理解的方式与学校教学质量提高

“理解”是人的视界与其他“文本”视界的“视界融合”,这表达了人在理解的时候,开始主动承认客体的主体地位,深入客体的主体视界,逐渐认识和接受客体的主体视界的性质、特征与意义。当然这里的“文本”不仅仅是物质,而且也可以指人,是物质和人的统一体。在教育世界中,理解同样遵循一般世界的基本法则,是指不同教育主体之间不断认识、交流,最终达成“视界融合”。理解的方式,也可以表达为理解教育,或者教育中的理解。教育是人的理解存在,没有人的理解行为,教育就会沦落为主客体式控制与被控制的世界,就会目中无人,处处出现践踏学生生命,产生使人憎恨、厌恶和揪心的现象。理解教育是生命化教育,是唤醒人的灵魂、构建人精神的教育。三主体教育注重教师、学生和家长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秉承三者之间积极对话和通力合作。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这种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理解的过程,是教师、学生和家长三元主体之间“视界融合”的过程。

    【办公范文】栏目
  • 上一篇:校园欺凌解决方法(整理2篇)
  • 下一篇:思想汇报(收集5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