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血就是命令,在手术中,缺少血就意味着患者可能面临死亡。多年来,“血荒”已经成为我国卫生领域的顽疾。
如何缓解甚至根除“血荒”,一直是涉及血液上下游各个环节需要解决的问题。
6月14日,是“世界献血日”。献血被认为是破除血荒的重要路径。世界卫生组织(WHO)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一个国家为了维持足够的血液供给,需要1%~3%的人口参与献血。
但据媒体公布的统计结果显示,中国2011年人口献血率只有0.9%。低于世界高收入国家的4.54%和中等收入国家的1.01%。
人民缺的并不是爱心,缺的只是制度设计。“献血模式”,已经成为各个城市探索的焦点。
连续8届获得“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城市”称号的山东省淄博市,人口献血率超过了1%,它是如何做到的?有着什么样的模式?本刊记者日前赴淄博进行采访调查。
淄博献血的“志愿模式”
5月25日,周六一大早,天空下起了小雨,淄博市张店区市民马文明带着老婆孩子,走进了共青团路爱心献血站。
“这是我第五次献血,这次也是400毫升。”在献血站里屋采血室,46岁的齐鲁石化热电厂职工石利军,正在护士的帮助下,接受采血。
献血站小屋外面,淄博市无偿献血志愿者服务队的志愿者们,穿着红马甲,正在向路人散发宣传单页,向路人介绍献血知识……
这是记者在淄博市一处献血站看到的景象。
“市民无偿献血热情很高,今天上午仅共青团路献血站就有30个人过来献血,采血总共11700毫升,”淄博市中心血站献血服务科祝慧芳科长说,“全市我们共有7个爱心献血屋,3部流动采血车。”
据淄博市卫生局副局长刘观湘介绍,现在新农合普及,输血可以作为治疗项目,纳入医保报销,血量需求逐年上升。
“医院需要多少,我们就供应多少,这是中心血站的责任,”淄博市中心血站站长说。记者获得的资料显示,2012年淄博市共有49000多人参与了无偿献血,占全市人口的1%以上。
淄博的高献血率,还与当地一个群体――志愿者服务大队有很大关系。
创建于2008年12月的淄博市无偿献血志愿者服务大队,其志愿者除了肩负着宣传无偿献血知识和招募献血者外,本身就是献血者。截至目前,志愿者服务大队共有429人,大队长翟春明献血27000毫升,副大队长杨勇、张帆、杨军、李象水分别献血60200毫升、63000毫升、59400毫升、64600毫升。
这是一场献血“竞赛”。
但最终献血“状元”被于亦福获得,他是献血志愿者服务大队桓台县分队队长,连续12年累计献血109次,献血量达100000毫升,这相当于25个成年人的血量。“无偿献血,不用舍己,就能救人,一伸手一捋袖就能做好事,何乐而不为呢?”于亦福说。
志愿者还有本职工作,淄博市无偿献血志愿者服务大队副大队长杨勇是中国化工蓝星东大化工公司一名普通员工。“每年365天都能见到志愿者红马甲的身影,”杨勇说,志愿者没有报酬,日均超过6个小时工作唯一的“奖励”,是一顿10元的午餐。
不过看似只求奉献不求回报的志愿者,想加入仍需要一定门槛。
“志愿者服务队组织不追求队员数量,而特别注重队员素质,发展每一个志愿者都要经过严格考核。”杨勇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首先要有50个小时的实习期,由志愿者骨干带领上街头献血车服务,主要考察入队动机、工作态度、学习能力。考察合格者才能参加系统培训,通过考试考核,方可正式注册成为志愿者服务队员。”
政府的献血“顶层设计”
“一人献血,全家受益”。为了鼓励市民参与无偿献血,山东省政府规定,对无偿献血者用血给予优惠政策,无偿献血者本人5年内可以无偿使用献血量5倍血液,5年后可免费使用等量血液;无偿献血者的配偶和直系亲属可在献血一个月后无偿使用无偿献血者等量血液。
在淄博,市政府成立了以分管市长为组长的淄博市公民无偿献血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全市无偿献血工作。2005年淄博市中心血站由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改为全额事业单位,2009年中心血站规格由科级升为副县级,对全市医疗机构输血科(血库)重新进行规划设置。建立起“中心血站―储血点―医院血库”采供血服务网络。
此外,为避免采血渠道单一造成用血紧张,淄博市确立了“以街头固定无偿献血者为基础、团体无偿献血者为保障、应急献血队伍为补充”的无偿献血模式。目前,淄博市已建立了410人的稀有血型队伍、550人的机采血源队伍和21000人的固定献血者队伍。
尽管如此,在巨大的用血需求面前,淄博的献血模式仍然需要进一步改进。淄博市无偿献血志愿者服务大队大队长翟春明不时“抱怨”,希望有关部门出面,能够设置几个固定车位,便于采血车停靠。
“我市临床用血增长较快,工作中还面临着许多问题和不足:一是无偿献血工作部门协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二是采供血机构人员编制不能满足工作需求;三是无偿献血的公益宣传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淄博市中心血站在一份采供血工作情况中表示。
海军总医院输血科主任蒋学兵指出,中国献血率偏低与中国公民献血意识欠缺有关,应该加大无偿献血的宣传力度,甚至将无偿献血纳入国家教育体制,让无偿献血工作“从娃娃抓起”。
献血与健康
中国红十字会高级顾问、天津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院长刘晓程:适量献血对身体有好处,使造血器官更加活跃,每次献血量的多少取决于献血者的身体状况。12年献血10万毫升,献血频率稍微高了一点,但并不能说对身体有害,如果身体没有太大的反应,无可厚非。
海军总医院输血科主任蒋学兵:定期适量献血不会影响身体健康。一个体重50公斤的人,体内约有4000CC的血量,每次献血200~400CC,不足体内血量的百分之一;人体20%的血液是存在于肝脏、脾脏器官内,如果人短暂失血,这些脏器的血会迅速补充到人体的用血中去,使人的用血在很短时间恢复正常;血液是不断更新的,人体血液的红细胞一般每4个月更新一次,献血能刺激造血功能。
各地献血模式
深圳市:血液中心成立了3支队伍――发展和充实捐血志愿者服务队、发展和巩固低危捐血者队伍、发展和壮大爱心血库应急队伍。出台一系列措施,如为无偿献血者和医疗机构用血提供满意服务、媒介公益宣传等。
上海:由政府下设的献血办公室直接领导献血工作,各单位、团体有一定的献血任务,献血任务的完成与文明单位评比挂钩,并有相关配套政策保证。
[关键词]献血反应;宣传;专业素养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临床医疗需求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人们了解并加入了无偿献血这一崇高的社会助人活动,他们不仅抢救了无数在死亡边缘排徊的生命,更发扬了社会人道救助精神。为了更好地促进献血事业的发展,让更多人积极、安心地参与献血,我们还有很多方面需要努力,而减少献血员献血反应的发生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
献血反应,是指献血者的生理、心理、采血环境以及采血护士、巡视医生的工作态度和操作技术等各种因素引起的以血容量急剧下降及植物神经功能障碍为特征的综合症。分为轻度、中度、重度。轻度表现为献血时或献血后出现面色苍白、头晕目眩。中度表现除轻型症状外,尚有胸闷、恶心、呕吐,皮肤湿冷,心悸等。重度除上述症状外,还有明显的脑缺血症状,晕厥、抽搐、失去知觉、持续性低血压、心动过缓等。
健康人一次献血200---400毫升,只占全身血容量的5%---10%。通常只有在血容量丢失25%以上时,才可能出现低血容量的一系列反应症状,所以说按规定时间一次献血200一400毫升是安全的。个别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是因为对献血缺乏生理知识,精神紧张;或是心理因素,看到别人晕眩,自己也觉得晕了;有的则是睡眠不足;有的未进早餐;有的献血前疲劳过度;还有的是因为受到工作人员专业技术或其服务态度影响等等。如何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两大方面改善:
1宣传
无偿献血相关管理部门加强对献血知识的宣传很重要,普及献血知识可以让更多献血者在献血前就了解献血的相关知识,消除献血者紧张的心理。献血办可以在政府部门的帮助下开展无偿献血宣传活动,普及老百姓的献血知识,也可以让在校学生了解献血的全过程,使他们从小就懂得献血是每个人应尽而不影响健康的社会义务。当然,我们也可以借鉴外国的经验。日本1985年评出的最佳献血口号是“献血是爱,是勇气,是关怀。”,这是一位家庭主妇提出的,目前已被全世界各国血站所采用。日本每年1月15日为成人节,年满20岁的男女青年身着盛装,在举行成年礼后纷纷来到献血车前参加无偿献血,这已成为日本推动献血的一个传统形式,日本政府还规定,各级行政人员适龄者每年必须献血一次。
在宣传创新方面,宣传部门应加强督查,督促本辖区电视、广播、报刊、互联网等定期定时免费播放,把宣传工作深入民间,对于初次献血人员,应进行回访,鼓励和支持他们成为无偿献血宣传员。
2采血部门的软硬件设施
主要包括献血环境的改善、基础设施的改良、工作人员专业素养的提高等。
2.1改善献血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相关部门应尽最大能力提供资金,建设献血屋或购买大型专用采血车。一个温馨或者舒适的献血环境往往能舒缓献血者的紧张情绪,放松的心态更能让献血者快速顺利地完成献血。萧山区献血办为给更多无偿献血者提供优质环境,按照省、市、区政府要求,特在城区设立了“可移动式献血屋”。据献血者反映,该献血屋的设立,可更加方便市民参加献血,进一步调动广大群众的献血热情,现在献血,环境宽敞明亮,服务热情周到,更舒心、更放心了。而与之相对的,杂乱或者空气流通不畅的空间易使献血者感到闭闷,从而导致脑部缺氧发生献血反应。
2.2提高工作人员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