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以农业为传承的农业大国。因此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我们的国家和农村劳动者对农业生产的态度是一致的;在那时,农业是国家的支柱产业,是国家税收的主要来源。当然农业也是国家和社会稳定的基石。所以,那时我们的国家非常重视农业。同样是那时,农业生产的收入也是我们农村劳动者的主要收入来源。所以他们也非常重视农业。回看历史,我们会惊人地发现,国家和农村劳动者都重视农业的这种状况持续了数千多年。
可现在,改革开放短短三十年,随着国家工业和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农业在国民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已急剧下降到了百分之十五以下。如果单独讲GDP,那么我们国家对农业这个产业是完全可以忽视的,可是社会再怎么发展。人们还是要吃饭,如果没有农业,这饭从哪里来?所以在今天,农业作为国家和社会稳定基石的作用依然存在。因此我们的国家也仍不得不重视农业。而在农村和农村劳动者方面情况却大有变化;也正是由于国家工业和服务业快速发展的原故,我们农村劳动者有了大量外出打工,经商等机会。也就是在这打工和经商的过程中,我们农村以前的所谓副业收入,已大大超过了主业——农业生产的收入,另外,我们的工业和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同时还促进了我国城市的急剧扩张,而这扩张带来的直接问题就是征地,那么,这时我们的许多沿海开发区农村和城市周边农村也就有了转让土地得以分享工业成果的机会,在这丰厚的土地转让收入面前,农民的农业收入那更是少得可怜。所以自温饱以后,我们的农村劳动者就普遍不再重视农业,这在农村的具体表现就是。今天,我们的农村出现大量的土地抛荒的现象。
那现在我们就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在当前农业生产这个问题上,国家和农村劳动者的态度已不再一致。而为了实现一致,所以国家不仅取消了农业税,而且还制订了农业补贴政策,而且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国家的农业补贴支出还会大量增加。
在当前,我们国家仍然重视农业,而农村劳动者却普遍不再重视农业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来谈新农村的农业发展规划,那当然我们既要保证国家农业的发展目标,同时也要考虑到农村社会情况的实际变化。那我们具体应该怎样做呢。
现在我们还是先回到普通农村(庄)的系统改革方案中来。当普通农村初步完成村居点的建设任务后,村集体就必须马上重新划分承包地(方案应早定,早公布),同时也要根据情况进行新的农业发展规划。其具体举措是:
第一.原则上全村土地,集体所有;在集体面前,人人平等。但对多年土地承包过程中遗留并产生的某些个人既得利益,集体仍保证村民十年以内收益。
第二.在土地重新承包之前,集体将每家每户的宅基地,自留地,现有承包地全部丈量登记,同时还要将各生产队的水库,山林等公共用地重新丈量登记并折算到户。在这里,宅基地,自留地是当作承包地来丈量,而重新土地承包时,这些地仍会优先承包给该村民(除非自己不想要,如自留地就可能会这样;另外是水库,水库应按水面积丈量,但在折算到村民时,就可变成承包田。至于山林,除了有石头,有树木的山林外,山林其它未垦的土地做为承包土地折算到个人(折算标准应可协商)。
第三.集体将村民的所有承包地收回,然后,根据当前绝大多数农户的承包能力和承包意味,同时也考虑到村农业市场化,现代化的需要,集体在重新分包土地时,并按村民承包权的百分之七十的标准返包给村民。余下的百分之三十,由集体在距离村居民点较远的地方一次划出,经集中整治,并改造成若干个集体农场,然后再公平发包给部份村民,目的就是;集体要在村内建设农场,把小数村民培养成农场主,然后在他们的带领下,实现全村农业的市场化,现代化(这个话题我们需要另外讨论).
第四.集体重新分包土地时,集体可将村内土地分近地(即离村距民点较近),远地和村农场用地这三类,而在远地方面又分远地,远田。经协商后,距村居民点较近村近地,所有村民承包量一致,且不论田与地,一律当田来承包(因为土地分包后,近田也大部份会被村民当地种菜)。至于远地,远田,则大家也是一样多。对于多交地给集体的农户,在集体承包村农场,山林时可多按比例多分承包费(至于多收年限,侧应在十年左右加以讨论)。
第五.需要注意的是;1.短期不打算入住村居民点的农户,集体可视情况,将该农户应有的承包地,尽量全部划到该农户的房前屋后。2.有村民土地抛荒时,集体除通过土地调整将抛荒地转给村农场承包外,集体也可考虑将村承包地让给其它村民承包3.村水库以及一些水塘周围水田,一律应当村农场用地优先一下性划出来,以便建设村的水库农场,这对水库的立体开发,水库的扩容,水库堤坝加固都有好处,另外这同时也直接关系到全村的农田水利工作。4..每个农户承包地按面积,尽量只分四块地。5.这些年有的农家人口增加,有的农家人口减少,集体应一并清算,但前提是,这些数目应按原规矩先在各自的生产队算好,摊匀。6.非本村居民入住村居民点,在有村民抛荒的前提下,也有机会承包村的近地,但必须交纳相应的承包费(农民自己承包却有补贴)。7.在村居民点外,村集体应划出若干土地供村老人协会使用。8.村民在村居民点的建房面积和公摊面积都按水田面积来冲抵村民的承包权。但这些面积可完全市场化,私有化。9.村民土地抛荒一律交集体处置。
为了贯彻国家总局《关于发展现代烟草农业的指导意见》和《积极推动传统烟叶生产向现代烟草农业转变》的决定以及省、市、局关于发展现代烟草农业工作部署和要求,努力实现烟叶生产“一基四化目标,采取一系列政策和技术措施,促使烟农种烟成本和劳动强度降低,经济效益产质量提高,达到稳定烟叶种植队伍,稳定烟叶种植规模和面积的目的。促进旬邑烟叶种植稳步持续发展,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20xx年—2013年现代烟草农业建设规划方案。
一、组织机构
成立“现代烟草农业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由××*同志担任组长,××*同志担任副组长,××*、××*等同志担任小组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烟叶生产技术股。朱建忠同志任办公室主任,主要负责“现代烟草农业宣传引导,方案贯彻落实,实施细则制定以及监督检查和考核。
二、开展工作地点
全县“现代烟草农业试点工作以村为单位,注重实效,以点带面,示范带动,稳步推进。地点拟在底庙镇麻院村、产场村、东牛村,马栏镇前掌村、前义阳村、坪里村,湫坡头镇看花宫村等7个村进行试点工作。
三、试点工作内容及关键技术措施
1、“良种良法示范推广工作。各种烟乡镇要在烟叶标准体系验证的基础上,要高度重视当前主栽品种,积极探索与之相关栽培及烘烤配套技术,以底庙镇麻院村和太村镇东河村大棚育苗为基础,逐步实现集约化,商品化,为全县专业化育苗探索新路子。
2、组建机耕和病虫害统防统治专业队。购置起垄、施肥、覆膜、移栽、中耕培土、植保机(具),组建统一机耕队和病虫害统防统治专业组。实施专业化,机械化作业。
3、完善旬邑烟叶标准综合体,达到作务规范。各种烟乡镇要结合已制定的旬邑烟叶标准体系,积极向烟农宣传和有针对性培训,并在指导烤烟生产过程中贯彻落实,认真总结烟农在烟叶生产中先进实用技术,不断完善补充旬邑烟叶标准体系。
4、探索烟叶生产组织管理模式。认真抓好基本烟田规划,对300亩以上大块烟田每块给予一万元土地补助费,进行土地流转试点,承包给种烟者,使之形成大方大块。同时有条件的烟站(点)可进行“现代烟草农业有关项目试点。在种植800亩以上的村成立烟农协会,制定章程,工作流程,活动内容及管理办法,给予一定的经费,使烟农活动有“烟农之家。
5、加大密集烤房建设力度和专业化烘烤力度,集中建造一批大中型(20-30亩的烘烤能力)密集烤房群炉,采取专业户烘烤,保基本收入或购买鲜烟等形式探索专业烘烤的路子。
6、摸索预防自然灾害预警机制。县局(分公司)将积极与县保险公司、县气象局等部门合作,建立一套完整的工作体系,各烟站要积极与防雹工作站联系,制定工作措施,专人负责,采取重大灾害天气人员驻点工作制,把灾害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
四、分年度实施步骤
1、20xx年对底庙镇麻院村和太村镇东河村集约化育苗基地烟苗进行商品化供应,为全县专业化育苗探索新路子;购买起垄、覆膜、移栽、植保机(具),在底庙镇麻院村、产场村、东牛村,马栏镇前掌村,城关镇肖咀村进行试点应用,减轻烟农劳动强度。
2、20xx年,全县全面实现专业化育苗、商品化供应。继续提高起垄、覆膜、移栽机械化作业程度,购置机械化植保机械,组建专业化烟田植保队伍;认真抓好基本烟田规划,重点抓好底庙镇东牛村,麻院村,产场村连片大块烟田的落实工作,进行土地流转试点,形成规模化种植格局。
3、20xx年在底庙镇麻院村、产场村,马栏镇前掌村成立烟农协会组织,制定章程,工作流程,活动内容及管理办法,给予一定的活动经费,使烟农活动有“烟农之家。
4、20xx年,加大密集式烤炉群的建设力度,培训组建专业的烟叶烘烤队伍,实现烟叶烘烤工厂化,同时成立烟叶分拣队伍,并探索相应的管理运作模式。
5、2013年,在四年小面积试点的基础上,认真总结现代烟草农业工作的成功经验,进行大面积的推广应用,使我县烟叶生产在育苗、烘烤方面专业化、集约化程度达到50%以上,在机耕、起垄、覆膜、移栽、植保等方面机械化程度达到80%以上。
五、工作要求和措施
1、要充分认识实施“现代烟草农业试点工作的重要性。实施“现代烟草农业是提高我县烟草整体质量的必然要求,是减轻烟农劳动强度,增加烟农收入的必然途径,是稳定烟农种植队伍,稳步健康发展旬邑烟叶的必由之路,各烟站、各个技术人员要站在促产业、稳面积,保工作的高度重视试点的工作,在抓工作的重点,注重工作效率上做文章。明确搞好试点工作就是对烟草行业最大的贡献。
2、持高标准,高起点,确保实用和先进性。烟叶生产技术股要按照方案制定具体的工作措施和实施办法,并严格按照《旬邑县烟叶技术员绩效挂钩考核管理办法》及《旬邑县烟叶生产工作站考核管理办法》严格考核每个技术人员和烟站、确保规范化措施和试点工作顺利进行,各烟站要制定详细的工作方案,定人员,定管理措施,严格按照“现代烟草农业试点方案及具体工作措施抓好试点工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起点要高,标准要严,工作要细、技术要精,记载要实,贵在创新,合理测算利益相关各方的成本和收益,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保障试点工作达到预期的目的。
3、强化培训,确保标准化的技术落实到位,要严格按照省级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的要求,结合已制定《旬邑烟叶生产标准体》,强化对技术人员和烟农技术培训,确保每一名技术人员和烟农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技术要领,并能够亲自操作和解决生产烘烤及实施“现代烟草农业的具体问题,确保《烟叶生产标准体系》落实到位。
用现念教育农民用全局理念谋划未来
南京市江宁区秣陵街道秦淮社区居委会
2006年3月29日
秦淮社区是由原石马村经征地拆迁建设而来,总面积3.63平方公里,辖11个居民小区,15983人,原石马村10个居民小组的1827名群众全部“赤脚进城”,农民变成了居民。近几年来,我们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社区实际,以盘活集体资产和推动富民工程为突破口,大胆探索尝试社区发展改革,目前,初步形成了集体资产增值、社区群众增收、干群合力增强的良好局面。我们在2003年获市级示范社区、市级绿色人居环境社区荣誉称号,在2005年获省级示范社区等多项荣誉称号。近年来,我社区的主要做法是:
一、创新思路,突出重点,全力夯实集体经济支柱。
几年来,社区发挥优势,克服困难,以标准厂房为载体,不断创新发展思路,使社区经济实力得到稳步提升。一是为工业园家企业提供优质的服务,使企业每年按时上缴租金400万元。二是充分利用工业园平台,积极寻求投资项目,进行招商招租活动,去年我们成功引进1个千万元项目,至此社区已有大小企业23家。三是广开渠道,发展三产,创新举措,盘活资产,每年创收利润30万元,为社区经济增加了活力。同时大力压缩非生产性开支,回收各种欠款,为社区今后发展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现在社区年平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50万元。
二、强化社区建设管理,不断提升现代化文明城区建设
水平。
一是全面加强社区建设,对小区物管落实工作责任制,实施百分考核,提高工作效率。二是以各类创建活动为契机,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服务居民”的宗旨,以社区服务为龙头,以服务网点为纽带,以社区志愿者为载体,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文化、环境、治安、计生等便民利民的活动,进一步提升社区的整体形象,提高居民的整体素质。三是全面开展环境整治工作,悬挂横幅、张贴宣传标语、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书,清理占道经营和门前乱堆乱放,营造优美环境。
三、强化富民工程,不断让人民群众得实惠。
本“群众利益无小事”原则,积极为群众办实事,切实解决群众实际困难,采取多种措施,确保富民落到实处,一是积极寻求就业岗位,通过各种途径解决群众就业,同时做好宣传,鼓励群众自谋职业,几年来共安置劳动力3868人次。二是认真做好合作医疗服务工作,在确保全社区参保率达95%以上的同时,按时兑现群众的报销资金。三是计划生育月服务参服率达100%,社区几年内无一例计划外怀孕,同时积极开展卫生知识宣传教育。四是切实加强帮贫解困力度,真正帮助那些因病致穷的困难群众,每年拿出120万元用于群众补贴,几年来共帮扶困难户180多户,目前有低保户15户,全部做到应保尽保。
2006年我们将分析不足、取长补短、再接再厉,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区委统筹城乡发展思路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指引,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切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突出社区建设、招商引资、社区经济三大重点,开拓创新,自加压力,从以下三个方面全力推进社区三个文明建设全面发展。
一、化解压力,积极探索社区发展之路。
一是解放思想,增强推进经济发展的主动性。通过一“比”,跳出社区看社区,在干部群众中展开新一轮“解放思想、加快发展”大讨论,使干部群众真正认识到,市场经济就是竞争经济,不进则退,从而增强工作主动性。二“逼”。按目标定责任办法,把招商引资等经济工作层层量化分解,落实到人。三“学”。通过聘请专家讲课,举办培训班、引导干部群众走出传统思维定势,使他们思想围着经济运转,眼睛盯着市场看。二是盘活集体资产,增强社区经济实力。充分利用区位独特,基础设施条件比较完善等优势,借助开发区和街道的各种优惠扶持政策,积极盘活集体资产,做大做强社区经济。三是创新发展模式,鼓励群众自主创业。结合实际,拟定《创新社区集体经济发展模式鼓励群众自主创业工作实施方案》,引导群众自觉把土地征用补偿安置的托带费、保养费部分转化为创业资本,成立创业发展基金,解决投资的安全性和收益的稳定性、成长性,创立社区发展和群众创业的经济联合体,科学确立创业合作社的投资项目。
二、创造条件,积极推进富民安民工程建设。
积极为群众办实事,确保群众不失利、不失业、不失心,一是确保百姓安居。完善小区内的配套设施,使小区内宣传橱窗、亭台甬道、篮球场地、健身器材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投入15万元资金进行小区美化工程。二是加大群众就业力度。确保“劳者有其业”。明确专人,强化分工,签定责任状,实行风险抵押,重点将4050人员转移到环卫保洁、园林市政、物业管理等工作岗位上去。开展形式多样的就业指导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15期。举办送岗位进社区活动3场,积极与用工企业办理劳务,进行劳务承包,以不同的服务形式实现劳务输出最大化。三是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认真做好合疗服务工作,在确保全社区参保率达96%以上,按时做好报销兑现工作,切实解决老年人的生活问题。四是继续做好干部帮扶工作。完善党员干部带动群众致富机制。五是做好民调工作。防止矛盾激化,确保一方平安。六是深入开展干部“入户走访”活动。及时发现不稳定因素,把矛盾消化在萌芽状态。
三、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努力建设和谐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