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作文网

大气污染主要因子(收集3篇)

时间: 2024-10-10 栏目:办公范文

大气污染主要因子范文篇1

【关键词】空气质量评价方法数学模型地理信息系统

目前,环境空气质量评价方法可以分为单因素、单指标的简单评价和多因素、多指标的综合评价。本文主要介绍在环境空气质量评价中应用较广或新出现的评价方法在环境空气质量评价工作中的应用情况和环境空气中主要污染颗粒物及影响因素。

1指数法

环境空气质量评价指数法是根据环境空气实测数据与标准值的大小进行比较从而判断环境空气质量的一种方法,可分为单因子指数法和综合指数法两种。

1.1单因子指数法

单因子指数法又可分为指标对照法和概率统计法两种。单因子评价法仅对单个污染物浓度进行评价,评价结果简单直观,不能综合判断各污染物之间的相关性。

1.2综合指数法

综合指数法通过数学运算得到综合污染指数,以表达环境空气的污染程度。常见的综合污染指数法包括环境空气污染指数法(API)和综合污染指数法。

API法计算过程简单,仅从各分指数中选取其中的最大值作为评价依据,忽略了其他污染物的作用,目前常用于空气质量日报和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考核指标评价中。

综合污染指数法能直观反映各污染物间的比重,体现出主要污染物和次要污染物,目前主要用于环境质量报告书中评价环境空气质量的总体变化情况。

2复杂数学模型评价法

2.1模糊综合评价法

模糊综合评价法是一种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其评价结果不仅能反映不同时间、空间环境空气质量状况和各污染因子的“贡献率”,而且能充分考虑各因子之间的相互联系。但其多采用线性加权模型,当污染因子权重较少,污染因素较多时,会使丢失部分有用信息,评价结果会出现失真、失效、均化、跳跃等现象。

2.2灰色系统法

灰色系统法通过部分已知信息,对系统行为和演化规律进行描述和判断。目前在环境空气质量评价中应用较多的主要有灰色聚类法和灰色关联法。

灰色关联法通过分析环境空气实测浓度与标准的关联度,从而确定环境质量评价等级

2.3物元分析法

物元分析法将评价标准、评价指标及特征作为物元,对标准和实测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计算出节域、权重及关联度,从而建立质量评价模型,取关联度最大值对应级别为评价级别。

3、影响PM10浓度的主要因素

3.1、污染源和源强

PM的污染来源是多方面的,有些工厂在获取能源时还是用燃煤这种比较落后的方法,排出大量PM10,造成的大气污染;对一些住宅区,在冬季取暖时,主要方法也是燃煤。或者在生活中,由于一些不恰当的行为引起PM10量的上升;当地面的风速比较大时,或建筑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扬尘,以及车辆行驶时因排出的气流较大而带起的扬尘都会造成空气中PM10的浓度增大;此外,汽车尾气也影响着PM10的浓度。

对于污染源的源强,大气中的污染物浓度通常与其成正比。一般情况下,可将PM10的源强分成三个时期:06~11:00属于强污染期,18:00~23:00属于次强污染期,01:00~05:00属于弱污染期。假如其他的影响因素固定不变,PM10浓度增大就是由污染源强直接引起的。

3.2、气象条件

首先是风速,若风速在阈值之内,则与PM10之间呈负相关;一旦超过阈值,地表会有沙尘扬起,上升到空中增加PM10的浓度,且风速越大,PM10的浓度越大,此时,风速和PM10的浓度呈正相关。湍流在影响大气中的污染物时,起的是稀释作用,使其越来越分散,最终降低PM10的浓度。

其次是逆温。秋冬两季,由于早晚气温低,大气层的结构比较稳定,从而引起辐射逆温,削弱了大气对流,地面风速减小,以致于排放出的PM10难以扩散,聚集在底层的狭窄空间,导致PM10的浓度越来越大。在夏季,大气的湍流比较旺盛,受其影响,大气变得不稳定,很少有逆温的现象出现,给PM10的扩散提供了有利条件。相对来说,春季的大气层结构比较稳定,常有逆温现象发生,由于傍晚的对流较强,易引起大气的不稳定,出现逆温的次数减少。

再就是其他因素。有关研究结果显示,空气湿度也影响着PM10的浓度值,且与其呈正相关,因为水汽能够吸附大气中游荡的细小颗粒物,当空气的湿度较高时,PM10的污染就会加重。而降雨其实是湿气沉降,利用雨把大气中的PM10带到地上清除,所以说雨水能够清洁大气。不但如此,当建筑施工或者交通产生地面扬尘时,降雨可减少扬尘;大气中的颗粒物其实也是雾的凝结核,一旦湿度达到饱和状态,水汽凝结,受湍流影响,悬浮低空,就是雾。遇此情形,湍流难以互换,风速和缓,大气结构相对稳定。近地面处,逆温现象多发,且强度大,层度厚,水汽容易饱和,以致于形成雾,阻碍PM10扩散,增大其浓度。此外,大风干旱天气,容易产生沙尘,影响PM10的浓度。

4、PM2.5的影响因素

一般情况下,PM2.5的浓度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包括当地经济条件、生活水平、地理及天气条件以及排放源等。当排放量在整体上固定不变时,当地的天气状况和地理条件是影响PM2.5浓度的主要因素。

逆温,逆温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近地面PM2.5的浓度,逆温现象多发生于秋冬两季,此时空气对流困难,大气结构较为稳定,妨碍污染物的扩散,加重了PM2.5的污染程度;而于春夏两季,由于逆温层较薄,空气对流旺盛,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尤其是夏季,PM2.5的浓度最小;风速,风速主要起稀释作用,为污染物的扩散提供一定的条件;降水,相对而言,夏季降雨量大,能够扩散污染物,净化空气,降低PM2.5浓度;燃煤,多数地区冬季需要燃煤,会产生大量的污染物;植被覆盖率,夏季植物多而繁茂,树叶对颗粒物有吸附作用,从而能够减少污染物。

综上所述:从以上的质量控制结果可知,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的质量控制不仅包括仪器,还包括整个监测系统。因此,我们要做好质量控制,必须保证分析环境、标准气体、管路、电磁阀和仪器等多个方面的性能指标达到要求。并且我们在人员及运营管理上常抓不懈,认真对待每个质控环节。最后,我们认为我们所建立的质量控制体系能确保监测数据的连续性、准确性和代表性,是科学管理和控制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系统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大气污染主要因子范文篇2

关键词:煤矿液压设备;液压油(传动液既工作介质)的污染;合理使用

中图分类号:U6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15)26-0173-02

煤矿液压设备由于在相对较差的环境下工作,对于液压油的各种指标要求相应的也就很高,从而满足液压设备实际工作需要达到的可靠性、工作效能和精度等,而液压油的污染恰恰是破坏指标性能的主要因素,导致液压系统故障频发。因此,有效控制液压油(传动液既工作介质)的污染、保持其清洁度,是保证煤矿液压设备可靠、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应予以重视。

1煤矿设备液压油产生污染的原因

1.1物理状态

将液压油的污染来源进行物理分类,通常包括液态污染、气态污染以及固态污染,其中,液态污染主要通过液态污染物,流入液压油里,而且根据其可溶性以及自身重量,分为液体乳状液或者游离水态溶解,气态污染物主要通过气态污染物或者气泡的形式,溶解到液压油里,固态污染固主要通过微粒状态以及固体污染物(机械杂质),混杂在液压油里。

1.2污染来源

根据污染物的来源可以将液压油的污染原因分为:零部件污染、人为污染、微生物污染、外界吸入污染、过滤器元件聚集污染以及磨损污染。①零部件污染主要由于在制作过程中零部件中保留或产生的多余物及工艺残渣;②人为污染是指在试验、维修、装配过程中因为工作人员的粗心大意以及不规范操作而导致的污染;③微生物污染是指在液压油中仍然存在着存活或死亡的微生物有机体;④外界环境的污染是指烟雾、水分、碎末、蒸汽、灰尘等进入液压油中。

1.3存在原因

根据污染物的存在原因,可以分为环境污染、新产生污染、固有污染。①环境污染是指烟雾、水分、蒸汽等侵入液压系统;②新产生污染是指液压在运行、维修、试验、装配的过程中产生污染物;③固有污染是指纤维末、漆皮、绣片、磨料、切屑、焊渣、砂等在一开始便侵入液压系统中。

1.4污染性质

液压油的污染性质可以分为能量污染以及物质污染,①能量污染主要是指热能(介质分子以及添加剂受热分解)、磨损(产生机械杂质)、过期、辐射等对液压油的污染;②物质污染主要是微生物、化学制品、液态、气体、粒子等对液压油的污染。

2煤矿设备液压油的污染控制

2.1确保性能稳定的有效措施

①利用检测污染的仪器和方法,比如电子屏幕显微法、显微镜粒子计算法、铁谱分析仪、自动颗粒计算器、筛选法、称重法等,通过利用这些仪器和方法,对液压系统的污染程度进行全方位的分析检测,并为之后的污染控制工作提供理论依据。②提高液压元件以及油料的清理工作效率。③通过利用性能良好的过滤器,从而保证液压系统在工作过程中具备一定的清洁程度。④对受到污染物影响的液压元件进行系统研究,并结合耐污染度理论切实完成液压元件污染寿命的试验过程。⑤完善污染控制指标。

2.2控制污染工作的主要内容

①在进行液压元件装配的过程中,要对零件认真清洗,完成装配工作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避免液压元件在运输或储存过程中受到污染。②认证清洗液压系统的接头、管子、油箱,通常完成管路试装之后,对其拆除清洗,将毛刺去除,在此过程中,管子要进行防锈和酸洗中和处理。③滤油器的安装位置及型号要合理有效,油箱中的油液必须按照有关规定进行过滤。④油箱必须密封,从而避免污垢由油箱进入液压系统中。⑤如果因操作不慎或者系统因素而致使油液流出,不得将其收集送回油箱,不得将油箱视为垃圾箱,只有确保油箱的清洁卫生,才能够确保液压系统的顺利运行。⑥在维修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清洁规范,避免乱拆乱放,在液压系统的拆修的过程中,如果不注意清洁工作,将无异于破坏液压系统。⑦一旦发现液压系统中油液受到污染,必须及时找出污染原因,并且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整治,导致污染的原因可能是污垢的侵入或者内部污染源异常,必须重视。⑧仅仅依靠液压系统的滤油器难以满足实际净化污染时,必须利用过滤机将油液过滤,从而排除污染。⑨定期将液压油倒出,或者采样静置肉眼观察或仪器分析,定期进行更换。

3煤矿设备液压油的合理使用

3.1液压油质量的影响因素

①水因素。根据标准,油的水分必须达标,不得高于规定范围,如果油中的水分不符合规范标准,则必须对其进行置换,不然将会破坏轴承,锈蚀钢件表面,从而乳化液压油,降低粘度,降低,加快磨损,并生成胶质沉淀,阻碍导热性能,极大地降低了滤油器的使用面积,pH值的变化会加速腐蚀(水分以及杂质超标相当于人得了血液病)。②氧化因素。一般而言,液压油(工作介质)的工作温度应控制在30~65℃之间,不得高于70℃,否则将会极大地降低油的寿命,液压油的碳氢化合物受热分解与氧化变质,在系统沉积,从而堵塞了元件中控制油路,性能降低,导致液压泵、阀芯液压马达、活塞、阀类等磨损加重,不利于液压系统的正常运行。③杂质因素。杂质会对液压系统的各个元件造成影响,一旦阀芯或者其他部位中卡了杂质,必定会对液压系统造成影响,卡阻、磨损,从而导致故障的发生。④空气因素。如果液压油中存在气泡,将会对元件和管壁造成气蚀,阻碍液压系统的正常运行,如果不能有效的处理,严重时会气蚀破坏系统元器件。⑤理化反应因素。液压油箱内的油漆如果没有清除干净,将会影响油品的化学质量。

3.2液压油的使用与保养

①在设备开机之前,检查系统密封、油位。②设备运转后,要检查液压油中是否存在气泡产生(是产生气蚀的主要因素),一听系统声音,二看油品质量,必须对其进行处理,气泡消失后,才能启动设备运行。③时刻关注液压油的温度,在设备运转一段时间之后,一旦液压油的温度偏高,则需要对其进行冷却处理或者停机休息,有时由于泄漏或磨碎加大都可能导致油温快速升高,等查明原因,待液压油温度处于正常状态后方可重新运转设备,从而延长设备与液压油的使用。④如果液压系统中存在油路不畅、有水或者进气的问题,均为发出抖动和声响,而且压力表的读数也会发生异常,必须对其进行停机处理,并检查问题所在,予以处理。⑤定期过滤液压油,检查、更换滤芯,将液压油中杂质颗粒控制在合理范围内。⑥定期更换液压油,更换过程中必须遵守说明书及规范,与此同时,滤油器也需要定期更换。

4结语

煤矿设备用液压油时,必须严格控制污染,注重油品管理,并规范使用,从多方面保证并延长液压油品的性能,提高使用效率,避免一系列的因油品(工作介质)质量问题引发的液压系统故障,从而确保煤矿的安全生产。

参考文献:

大气污染主要因子范文篇3

关键词:室内空气污染;净化措施

中图分类号:X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5021603

1引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居室和办公环境的装饰装修为人类提供了舒适的环境,同时所使用的大量人造建材散发的化学污染物也对人体健康造成了不良影响。为了消除其健康危害,市场上出现了各种净化空气的设备,这些净化措施的净化效果差别很大,但绝大多数使用者对空气污染治理方法了解甚少,很难科学选用合适的方法进行治理和预防空气污染。本文就室内空气中化学污染物的净化技术和治理措施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2室内空气污染问题的来源和对健康的影响

建筑装修材料和家具中使用的板材、油漆、辅料和涂料中含有多种化学物,可在长时间内不断释放出有毒有害气体,建筑施工中为改变混凝土性能而加入的化学物质,这些建筑和装修材料散发出的多种有害物质混合空气中,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这些化学污染物主要包括甲醛、苯系物和氨等。

(1)甲醛是室内装修过程中带来的最多、危害最大的物质,其主要来源有:以甲醛作为原料的黏合剂,以甲醛作为稀料填料等,使用了含甲醛的黏合剂的各种人造板。甲醛主要是通过呼吸、食入、皮肤吸收进入人体而引起不适症状,对粘膜、上呼吸道、眼睛和皮肤有强烈刺激性。甲醛已被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为致癌和致畸物质[1]。

(2)苯系物。包括苯、甲苯、乙苯、二甲苯等。苯系物是目前装修工程中无法避免的污染来源,家装所使用的油漆、涂料及其稀料中都含有苯系物,这是目前技术上无法取代的,因而其危害更应予以重视。苯系物对人体的影响轻度表现为对眼、鼻、咽喉部位的刺激,重度可致中毒。苯系物已被确认为严重致癌物质[2]。

(3)氨气。氨气主要来源于建筑施工中使用的混凝土外加剂。随着墙体温、湿度等环境因素的变化,其中所含有的铵成分会被还原成氨气,并从墙体中缓慢释放出来。氨气对人体的上呼吸道有刺激和腐蚀作用,并通过肺泡进入血液,与血红蛋白结合,破坏运氧功能;短期内吸人大量氨气后可出现咽痛、咳嗽、胸闷、呼吸困难,可伴有头晕、呕吐、乏力等,严重者可发生肺水肿[3]。

3建筑室内空气中化学污染的控制原则

室内空气中化学污染的控制主要可以通过3种途径实现,即污染源控制、通风和室内空气净化。污染源控制是污染控制的根本,是从源头上避免和减少污染物的产生,是污染主动预防措施,但由于污染物质具有多样性,同时造成污染的原因也纷繁复杂,要全部依靠控制污染源来改善室内空气质量,无论从技术上还是经济上都还不可能完全做到,通风和净化是在室内污染较重的状况下采取的被动措施;通风则是利用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方法将室内已有的空气污染物排至室外或空气净化系统,再将室外新风或经净化后的空气送入室内。室内空气净化则是指采用特殊有效的净化装置对室内存在的污染物吸附或分解达到消除或降低室内污染物的浓度。根据污染产生的特性,污染控制措施应贯穿于建筑物设计装修和使用的全过程。

3.1建筑设计

建筑设计时应考虑建筑物内部各房间的污染物流向问题,防止污染物的交叉污染,特别是采用机械通风系统的建筑环境,部分受污染房间所产生的污染物可通过通风系统进入其他没有污染源的房间,从而影响更大的室内人群。污染源比较集中的地域或房间,应采用局部排风或过滤吸附的方法,防止污染源的扩散。

3.2材料选择

建筑和装修选材时应尽量选用无毒、少毒、无污染、少污染的建筑装修装饰材料,当不可避免使用污染材料时,应根据材料易产生污染物的特点,合理搭配装饰材料,充分考虑室内空间的承载量,防止过度装修,并在施工过程中对可能产生的污染采取相应的措施。

3.3施工过程监督

施工过程对于室内污染控制相当重要,首先要按设计和选材的要求对进场的材料进行必要的检测,如对于部分必须使用的含污染物的材料,在使用前或裁割后,最好采用适合板材使用的污染物清除剂,涂刷处理后使用。其次应对施工工艺进行监督,防止施工人员不按标准操作程序施工,特别是有些工人为了便于施工操作,使用装修中禁用的稀释剂(如苯、二甲苯),或使用劣质胶或衬垫劣质材,产生人为导致的污染源。

3.4室内家具选购与配制

室内家具是目前家庭和办公室污染最重要的污染源,且其中污染源可存在多达数年,因此在家具选择,一是要考虑所用的材料,应尽可能购买实木材料制成的;另一是要看家具的制造工艺,家具的隐匿部分采用较厚油漆,接头部分密封严密等工艺的使用,可以减少木材的部分,家具内的污染物散发相对要慢,室内污染物浓度也较低。

3.5空气净化

尽管在建筑环境设计、选材、施工采取一些污染控制措施,由于目前我国技术和经济条件的限制,一些天然建筑材料和人造材料的质量还不能在一夜之间变成绿色环保,使用中还会存在一定程度的污染散发。当室内持续存在污染时,通过采用通风方式不能解决的,业主不会拆除已有的装修和室内家具,转而寻求一些具有污染清除功能的净化材料和设备来进行后期治理。

4室内空气化学物净化技术应用

4.1空气清新剂

有空气消毒净化的清新剂中会含有些具有杀菌和净化功能的化学活性成分,能分解甲醛等污染物,从而达到净化空气的目的。但由于空气清新剂中不可避免的含有一定量的有机溶剂,使用空气清新剂会使室内空气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起到相反的效果[4]。

4.2吸附净化

包括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物理吸附是利用多孔性固体吸附剂处理室内污染气体混合物,使这些污染物吸附于固体表面上,达到分离目的,一般常用的吸附剂有活性炭、活性氧化铝、分子筛和硅胶等。物理吸附是可逆过程,只能暂时阻挡污染而不能消除污染。而化学吸附是不可逆的过程,是挥发性物质的分子与吸附剂起化学反应而生成非挥发性的物质,这种机理可使得低沸点的物质如甲醛被反应掉[5]。

4.3化学物去除剂

目前市场上有一些化学物去除剂如甲醛清除剂、TVOC清除剂,主要用于清除装修投入投放的室内家具、地毯等产生的污染,可对板材内的污染物有强力吸附、捕捉、渗透作用,可直达材质内部,与其内的污染物进行中和化学作用,快速生成稳定的、无色无毒的聚合物[6]。

4.4室内植物净化

室内配置一定数量和品种的绿色植物,在起到了美化环境的同时,也可以清除不同的化学污染物。例如芦荟和吊兰可以清除室内的甲醛,长春藤和铁树可以清除室内的苯。研究表明,化学污染物可以经由叶底的细微孔道吸入花卉体内,而花卉根部共生的微生物能够分解污染物,而后再经根部吸收。植物净化的优点是绿色环保,缺点是作用效果慢、处理量较小,只可作为室内空气净化的补充[7]。

4.5空气净化器技术

随着净化技术的发展,国内外企业将各种空气净化技术进行产品定型研制成空气净化器,这些净化器所采用的净化技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4.5.1纳米光催化

光触媒是一种以二氧化钛为代表的具有光催化功能的光半导体材料的总称,利用特定波长光源的能量来产生触媒的作用,使周围氧气及水分子激发成极具活性的·OH及·O2-自由基,因而具有很强的光氧化功能,能把有机物分解成水H2O和CO2,而自身不起变化,成为空气污染治理技术研究和开发的热点光催化剂。选择和制备适合室内空气净化的光催化剂的载体,对纳米光催化技术的实际应用非常关键[8]。

4.5.2非平衡等离子体净化

等离子体是由电子、离子、自由基和中性粒子组成的导电性流体,它们和有害分子频繁碰撞,气体分子的化学键破裂生成单原子和固体颗粒,同时产生的·OH、·HO2、·O等自由基和O3与有害气体分子反应生成无害产物。根据这个原理研制的空气净化装置,不但可以分解气态污染物如VOC、苯、甲苯、SO2和NOX等,还可以从气流中分离出微粒[9]。

4.5.3负离子净化

空气负离子能降低室内空气污染物浓度,其原理是借助凝结和吸附作用,使污染附着于固相或液相微粒上,从而形成大离子并沉降下来,但这种净化方法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因为沉降下的大离子会附着于室内地面、家具等物品上,可随着人们的活动再次飞扬到空气中,并不能清除空气污染物或将其排至室外[10]。

4.5.4臭氧(O3)

臭氧是一般强氧化剂中氧化能力最强的一种。臭氧与极性有机化合物反应,导致不饱和的有机分子破裂,使臭氧分子结合在有机分子的双键上,生成臭氧化物,从而达到分解有机物分子的目的[11]。应注意到臭氧本身具有一定的毒性,如果发生量控制不好,臭氧会成为室内空气的污染物之一。

4.5.5分子络合剂

将甲醛捕捉剂(络合剂)装入净化容器中,净化器主动吸入室内有毒气体至络合剂中,空气中的甲醛通过分子络合作用后溶于水而被吸收,净化后的空气再回送到室内,达到净化空气的目的。

美国EPA网站室内空气净化专栏,详细介绍了不同净化设备的工作原理、适用范围及其应用的局限性,提醒消费者,单独使用空气净化器并不能彻底解决室内污染问题。各种净化措施对室内空气中有机污染物都有一定程度的净化能力,但实际使用时,受室内环境条件的影响,净化效果会有很大的差异。当需要选择室内空气净化时,应分析室内有机物污染的来源和污染程度,采取合适的专项或综合治理措施,且要考虑近期和长效治理相结合的措施。

5室内空气污染净化尚需解决的问题

无论是单一污染净化技术,还是各种净化技术联合使用,就产品而言,真正投入生产并得到市场认可的却并不多,空气净化材料和设备还停留在高端和小众的地位,要走进平常百姓的生活,还需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和推广。

(1)安全性评估。净化材料和设备的安全性问题,一直是消费者担心的问题之一,有些净化材料本身也是一种有机物,对人体是否有害,与污染物作用时其中间产物是什么,会不会产生比原来污染物毒性更强的二次污染物,材料和设备研制部门应进行专项毒理学安全性评估程序和试验,证明其净化的健康安全性。

(2)法规控制和政策引导。由于净化产品市场需求的推动下很快会成为室内空气污染治理是一个新兴行业,我国相继出台了空气净化器质量、净化材料净化效果评价标准,对于规范净化市场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对净化材料和设备的净化效果、长期寿命等还缺乏必要的数据支撑,应用中还存在局限性,消费者对净化产品的信任度和使用率却不高。

(3)净化产品功能整合。由于目前净化器存在着功能单一性,体积较大等不足,消费者在购买净化器后随着室内污染物浓度的降低,净化器逐渐成为摆设,且消费者不太接受室内同时放置空调柜机和净化器,因此研发具有净化功能的空调可增加净化设备的可接受程度,另外空气净化器的小型化、实用化、廉价化也是从科研走向实际应用的关键。

(4)市场运作提高市场认可度。净化材料和设备的公司可采用租用空气净化器的市场运作方式,用户室内存在严重污染时可租用有针对性的净化设备,在污染得到控制后净化公司收回净化设备,避免了净化设备的闲置浪费,这样的治理服务模式充分体现了健康环保和节约的理念。

参考文献:

[1]JonesAP.Indoorairqualityandhealth[J].AtmosphericEnvironment,1999,33(28):4535~4564.

[2]王桂芳.室内空气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概况及其污染现状[J].中国环境卫生,2002(10):2~4.

[3]蔡道宏.现代环境卫生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4]万蓉,刘加平,李安桂.现代建筑室内空气质量的影响因素与措施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8(3):214~217.

[5]卢辛成,蒋剑春.挥发性有机物的治理以及活性炭的应用研究进展[J].生物质化学工程,2009,43(1):45~51.

[6]SekineYoshika,NishimuraAtsushi.Removalofformaldehydefromindoorairbypassivetypeair-cleaningmaterials[J].AtmosphericEnvironment.2001,35(11):2001~2007.

[7]吴平.植物对室内空气污染物的净化能力研究进展[J].四川林业科技,2009,30(3):105~107.

[8]刘建华,王海军.TiO2在室内空气净化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宜宾学院学报,2009,9(12):79~82.

[9]陈科良,刘建龙.现代建筑与室内环境控制研究[J].建筑节能,2008(6):62~65.

    【办公范文】栏目
  • 上一篇:办护照用的工作证明格式要求(收集3篇)
  • 下一篇:劳动法对于保密协议的规定(收集3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