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作文网

工商管理的特点(收集5篇)

时间: 2024-10-11 栏目:办公范文

工商管理的特点篇1

1.工商管理类课程的特点。

工商管理类课程最基本的一个特点就是活动性。工商管理类课程不同于一般的理工自然科学类课程,也不同于一般的人文社科类课程。工商管理类课程的理论都是来源于对成千上万工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概括、总结、提炼和抽象,都是最具实际活动性的课程。正是因为来源于企业和市场经济的生产经营实际,使得工商管理类课程的知识虽然是理论,但又不是一般的纯理论或纯学术问题,而是与实际情况存在极其紧密联系的应用性理论。与此相适应的就是,工商管理类课程教学要达到的目标,就不仅仅只是知识点、基本原理等的识记理解,也不是如计算机、测绘、画图等一样的某一具体操作技能的训练,而应该注重其实际活动性,主要是注重与课程的理论应用性相关联的、工商企业实际生产经营活动所需的专业能力素质的养成,诸如专业阅读能力、专业信息收集能力、专业分析提炼归纳能力、专业写作能力、专业表达沟通说服能力、专业策划能力、专业组织能力、专业人际能力等等。一般学生和不少青年教师,尤其是缺乏工商企业实际锻炼经验、从校门到校门的研究生或青年教师,不少认为工商管理类专业比较务虚和空泛,虽然授课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很多,但大多变成了讲故事,忽视或没有认识到该类课程教学需要达成的正是培养切合工商企业实际需要的能力素质,也没有把对工商管理类课程教学的认识,上升到系统性的扩展学生上述诸多方面专业能力素养的层面。

2.工商管理类课程特点与形成性考核的契合性。

如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一方面,工商管理类课程的特点决定了其教学需要达到的目标,是工商企业实际所需的诸多种专业能力素质的培养,而这些专业能力素质的培养需要采用实时的、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去训练。另一方面,形成性考核的特点正是注重过程、注重参与,注重过程参与中知识、技巧、能力、情感、价值观等综合素质的习得和养成。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工商管理类课程具备的特点、同这一特点相适应的工商管理类课程教学及人才培养的目标,与形成性考核的特点具有天然的契合性。这一天然契合性为我们探索基于形成性考核的工商管理类课程教学方法提示了有益的方向。

二、基于形成性考核的工商管理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从注重过程参与中综合素质的习得和养成出发,笔者提出以下一些基于形成性考核的非传统的工商管理类课程教学方法。

1.注重阅读的教学方法。

笔者认为,阅读能力的重要性是无论如何强调也不为过的。工商管理类学生以后在实际工作过程中,需要阅读大量的各种各样的计划、总结、会议纪要、公司方针政策、调研分析报告、市场信息文献等各种材料。因此,在该类课程教学过程中,注重阅读能力尤其是专业阅读能力的训练是极其必要的。要运用广泛的阅读训练的教学方法,通过快速阅读、慢嚼阅读、课内阅读、课外阅读、自主阅读、任务阅读、专业阅读、业余阅读、精深阅读、泛览阅读、专门专题阅读、博闻广看阅读、教材阅读、专著阅读、学术论文阅读、财经评论阅读等等不拘一格丰富多彩的阅读训练,培养锻炼学生广泛的信息搜集、分析、提炼、综合、归纳、演绎、抽象等能力。

2.注重表达的教学方法。

工商管理类学生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大量面对的是开放式、非结构化、动态性、人际谈判型的企业工作环境与沟通模式,具备较强的表达说服能力是很重要的。因此,在工商管理类课程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不但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不仅知道“是什么,还要提倡多问“为什么。要通过采用提问回答、案例讨论、观点发表、三分钟演讲、五分钟辩论、谈判情景模拟、招聘面试实训等形式各异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判断推理、分析演绎、归纳总结、概念抽象等能力,锻炼经管类学生提出观点、收集论据、进行说服论证的专业表达能力。

3.注重写作的教学方法。

工商管理类学生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尤其是想提升或上升到一定的管理层次,是需要具备一定理论水平的,必然要面对不少专业写作活动。因此,仅只训练会阅读、会表达还不够,还要具备一定的形成文字、形成理论的专业写作能力。这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课外经典阅读等方式,要求学生写专业小论文、专业调研报告、专业心得体会、专业财经短评等,锻炼学生的专业语言写作能力。

4.注重团队合作的教学方法。

在当今的社会化大生产和高度专业化分工的工作环境中,工商企业的大多数实际生产经营活动,都需要各部门、各项目团队、各科室小组的团队分工合作,相互协调配合才能顺利完成。但现代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的成长环境,强调个性和自我,对团队合作的观念比较模糊。通过团队论文写作、团队调研报告、团队情景表演、团队困难解决等注重团队合作的教学方法的实施,对工商管理类学生形成团队观念意识、明白如何在一个团队中提升自我、发现自我价值、如何分工合作、如何互利共赢等都是很有作用的。

5.注重职业素质养成的教学方法。

工商管理类学生以后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要表现出优良的职业素养,是需要经过大量和长期训练的。比如办事严谨,原则性与灵活性恰当平衡,工作与说话有条不紊,事情安排轻重缓急,职业形象明朗干练,精神风貌灵敏有主张等,都是工商企业商务活动中非常重要的职业素养。而当代大学生实际上有不少养成的日常行为习惯是比较自由散漫,或者粗心大意,或者“差不多就好,有时候甚至是玩世不恭的,精益求精的职业专业素养还有待提升。因此,需要在注重过程参与的工商管理类课程教学中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训练。这不仅是让学生具备工商管理类专业所需的一些基本职业素养意识和能力,对学生整个职业生涯也都是极其有益的。

三、结语

工商管理的特点篇2

―、产业转型升级对地方院校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影响

产业转型升级是一个淘汰落后产业和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新技术、新管理方式的引入和新的商业模式推广将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动力和主要支点。无论是新技术、新管理方式的引入还是新的商业模式推广,都需要具有创新型人才特别是工商管理人才来实现,通过有效整合新技术、管理方式、商业模式等实现新的价值创造,实现产业的转型和升级。产业转型升级不是简单的通过技术引进和复制其他地方的商业模式来实现,需要在现有产业基础、商业模式基础上,通过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商业模式创新等来实现企业竞争能力提升;随着工业化与信息化不断融合,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相互融合发展的产业转型升级趋势不断呈现,产业发展趋势给现有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带来巨大挑战,同时也为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院校不断深化对产业发展趋势的理解,来调整和改进现有人才培养方案和模式。

产业转型升级需要越来越多的复合型人才,特别是具有发现市场机会、能够将新技术和新商业模式不断推向市场并获取市场价值、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工商管理人才。产业转型升级给地方院校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是产业转型升级为地方校园工商管理人才提供更多工作机会和岗位,产业转移升级需要更多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管理人才,相对于技术工人和一般务工人员,管理人才更难被吸引到相对落后的地区,这就为地方院校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提供了较大的就业空间。二是对教师队伍产生较大冲击,需要培养更多“双师型”教师,地方院校教师大多属于理论型教师,相对缺乏工商管理实践经验,在培养复合型和创新型工商管理人才过程中,地方院校需要通过多种途径来促进“双师型”教师素质的提升,例如通过“派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教师既可以去企业挂职锻炼,企业高管授聘为地方高校管理类教师,促进教师成长。三是对原有教学内容和知识结构产生较大影响,产业转型升级、商业模式创新,需要具有复合知识和对知识进行综合应用管理人才,其知识背景和知识结构与之前的人才培养着较大区别,这是对地方院校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挑战。四是对企业工商人才培养提供帮助,通过院校与企业的沟通和合作,企业可以为地方院校工商管理师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教学提供更多的机会,地方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科研主要着力点应放在地方经济转型升级、企业管理及相关的应用性研究上,通过与企业的沟通和合作为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提供参考和帮助。

二、地方院校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及问题分析

各地院校都在不断的推进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工作,但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原因,各地院校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水平等存在较大差异,与发达国家、我国东部地区相比,西部地方院校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仍存在较大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

人才培养定位缺乏科学性和有效性,没有与地方经济与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匹配,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对工商管理人才在产业类型、专业和综合能力等方面都有新要求。不少地方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定位,缺乏对产业未来展望,缺乏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偏离,没能够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素质基础上,针对地方支柱产业和企业需求来确定工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专业设置。如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地方,需要将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定位于旅游服务产业和企业人才培养,同时兼顾相关产业和企业人才培养,而非要与发达地区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定位一致。

(二)工商管理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不合理

地方院校工商管理人才专业课设置过于传统,课程之间的联系比较松散;不少院校对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视不够,在教学任务、课程体系和安排方面,与地方产业发展、企业需求等内在系统关联性没有考虑在内。现在各地产业转型升级中企业需要更多有创新和创业意识的工商管理人才,企业人才需求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并没有能够进入工商管理人才的课程体系当中,对技术创新、创业管理、互联网商业模式等相关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仍落后于产业和企业发展的需要,使得工商管理毕业生仍以传统思维去从事和思考现在的商业活动,对新兴商业活动的发展趋势理解和实践仍有很大的不足。现在大部分课程教育仍是理论教学为主,对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力的培养、实际商务活动能力的培养仍严重缺乏,这降低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质量。工商管理人才培养过程中,忽视自然科学和新兴技术等“硬科学”素质的培养,对工商管理学生进行“硬科学”素质培养,不仅有助于学生正确地认识物质世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而且也是促进学生认识商业活动的本质,就要是通过科学技术和商业活动等要素有效结合来实现商业价值创造。

(三)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方式单调

在工商人才培养方式上很多地方院校,依然采用以考试分数来评价学生能力高低的准则,导致高分低能现象;学生被动式的灌输式教育和死记硬背学习方式,严重阻碍工商管理人才主观能动性和创新能力发展。同时,人才培养可能受传统思想影响,认为人才培养可以批量生产,对专业特色化和学生个性化培养仍非常欠缺,统一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方式,没有凸显地方院校工商人才培养的应用型和特色化的特点。目前最突出的薄弱环节就是实践教学,由于缺乏与企业的沟通合作和“双师型”师资,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效果较差,无法实现培养目标。

(四)师资队伍建设仍有待优化和提升

地方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大多处于发展阶段,大部分教师属于理论教学科研型,教师在教学和科研过程中,缺乏对工商企业实际问题研究的“双师型”教师,导致讲授课程和指导实践更多的是从理论到理论,教师在教材的选择、教学方式和模式的采用、教学理念的引导等方面缺乏企业界的参与和合作,因此对工商管理人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力培养有较大影响。许多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工作后,发现所学知识与社会发展存在很多差异性,原因就是由于师资队伍建设不完善,对实际工商管理发展把握不准确,导致学生进入工作后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的偏差。

三、地方院校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途径及建议

地方院校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既要从人才综合素质培养角度出发,也需要从人才特色化发展角度出发,同时也要遵循商业文明发展特征和地方院校的特色方向。对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美国加州大学纳瓦罗教授(Navar?ro,2008年)在对世界排名前50位商学院进行研究,归纳其新特征包括:(1)多学科集成:工商管理课程建立于一个多学科和综合性问题解决的基础上,而不是孤立的“功能性竖井”要使学生更多地在跨学科的通识教育上理解商业;(2)体验性学习:至少在部分上取代或补充传统“粉笔加演讲”注重与现实世界中的实际问题相联系,增加实践性的练习,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3)软技能开发:恰当地强调管理技能(包括沟通、领导、谈判、创业、团队建设)和人际关系技巧,与传统的数据分析、管理工具等同样看重;(4)全球性的视角和信息技术:在一个技术迅速变化的世界,国家间的贸易、投资与金融日益相互融合与依赖,学生应对这个世界的新变化有良好的触觉,并培养出相应的世界观。

根据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经济社会背景和纳瓦罗(2008年)的观点,并结合地方院校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在以下几个方面来推动地方院校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一)做好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寻求特色化发展

学校培养环境和目标定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地方高校要更新办学理念与办学思路,找准院校办学定位,凸显地方特色。工商管理专业所在院校首先从社会发展和产业特色发展环境中,找准学校和专业发展自我的定位,从根本上解决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向的问题。各地转型升级过程中,院校对自身性质进行认真分析和探究,找出工商管理专业与区域、学校的文化元素、产业环境、教育资源等要素的优势和劣势,制定本校和本专业学科发展的人才。如学校是以研究性质为主的,学生培养应当偏向于研究性和理论性,培养的工商管理人才是属于理论型,专注于对影响和推动工商管理发展的知识和理论的研究,并结合实践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同时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践来提升学生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学校是实践性质为主的,那么人才培养应当偏向于实践型,培养出来的人才是与社会实际发展相适应的,能够进入到企业实际工作中,能够从事相应的管理工作,同时具备较强的理论学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在学科建设特色上,要服务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工商管理专业的建立,要积极融合地方产业优势和发展趋势,培养适应支柱产业和配套产业发展发展的高级实用型特色人才。当院校和专业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之后,学生才能依据其定位,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进行相应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选择,从而解决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的问题,也让工商管理专业教育呈现特色化发展特点。

(二)调整课程体系和培养方式,增强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

现有地方院校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较多是沿用传统的工商管理人才课程体系,对新技术和新商业模式下学生能力培养要求重视不够,导致在提升学生理论和实践综合素质方面的课程设置存在较大的滞后性。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多方向”的方向,以提升学生对新技术、新商业模式发展过程的价值创造能力为目标,调整并优化课程体系。首先要对课程比重进行调整,分为基础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课程比例按照学校实际情况,结合培个人意愿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情况进行确定;同时应该加大在技术创新管理、创业管理,以及互联网等新兴商业模式的理论教育比重,让学生能在较短时间了解和掌握新兴前沿理论;在实践课程的设置方面,加大商业运营模拟、模拟创业、管理沟通和谈判等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跨专业,特别是与理工科、文科、艺术类学生构建创业团队进行创业等活动,提升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转变人才培养方式,改变以理论讲授和理论考核为核心的培养方式。工商管理人才不仅需要坚实理论基础和较强实践能力,更需要的是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要改变以老师讲授、学生接受为主的教学方式,调整为以老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为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拥有更多自主权,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积极性,在积极参与中全面提升学生的沟通、协调和创新能力。同时,加大对学生理论结合实际、创新能力和沟通能力等方面的考核,不再仅以理论考核为主,不少课程可以根据院校和当地企业的实际情况,把商业模拟运营、创业活动和相关的实践活动作为学生能力考核的重要方面,通过考核方式的调整,促进学生摆脱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困境。

(三)整合和优化师资力量,做好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保障

高素质师资力量是转变人才培养的基础,也是做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保障。地方院校相比发达地区的院校和重点大学,在地理区位、物质条件、科研环境等都居于劣势,要想在高校竞争中凸显实力,应以与地方支柱产业密切相关的特色学科为重要支点,强化地方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构建特色学科和提高复合型教师队伍。地方院校要通过物质、人文关怀和事业发展等多方面的创新措施留住人才,改善办学条件,优化教学师资队伍,通过多样化的方式培养学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此外,通过与地方企业、政府以及相关社会组织充分沟通和联系,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多种方式积极吸引具有丰富管理经验的优秀人才参与到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同时促进理论型教师走向企业,加大培养“双师型”的教师队伍,使得地方院校师资队伍在理论教学过程中,提升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

(四)构建“政产学研”结合模式,推进工商管理人才的创新能力

工商管理的特点篇3

关键词:商品流通;企业;库存;出入库;盘点管理

中图分类号:F2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0-01

一、商品流通企业库存商品管理中出入库与盘点管理的存在的问题

1.岗位人员配置不足,人员更换频繁。商品流通企业库存管理岗位一般是按公司发展业务要求来确定的,但随着分店的建设及货物淡旺季的产生,出现货物收发与盘点货物量不断增加,再加上日常管理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商品库存管理往往出现人员离辞职现象紧急,特别是一些商品流通企业的仓储人员自动离职现象多,人员岗位保管物资的交接存在严重问题。有的企业出现人员离职不交接,不盘点,直接由新人顶上就行,从而使得仓储管理越来越混乱,最终引发大问题才引起领导重视。总体来说商品流通企业仓储人员工资低、人员不稳定,人员更换频繁现象严重。特别是超市、百货公司、便利店等企业由于长期仓储人员处于紧张工作状态,身心易疲劳,于是人员更换更是频繁。

2.系统软件运用不成熟,系统与实物差异较多。作为系统管理软件,百货、超市、便利店及其它商品流通企业主要运用的是物流软件、DRP分销软件、其它企业资源管理软件,其软件总体功能就是实现信息化商品库存管理,然而这一些软件运用是有一定企业背景的,需要一定流程找寻,每一家企业有自己的特色和工作流程,按道理需要定做该系统,但广大中小商品流动企业没有资金实力去再购买开发适合自己企业的软件,只是运用的整理版,这就往往使得企业库存管理软件运用不能与企业自身相结合,出现系统与实物差异较多,往往是受软件功能影响和人员自身问题,再加上工作量的问题而造成的。

3.出入库标准不统一,价格变化快、难于静态盘点。商品流通企业的出入库标准不统一,一些规模型和规范型企业有自己的出入库管理人员,一些企业采用仓库员自行收发货,有的企业又是财务部派专人进行系统出入库,不同企业的出入库标准不统一,往往受企业的物流、采购、运输、门店需求不一致而影响的出入库无法标准统一,另外,还受入库质量检验的影响,退货和退库的影响,最终使得出入库标准不统一,也难统一。更重要的是价格问题,如采用先进先出的价格变化,先进货的未入库,而出库提取价格不准确,让企业头痛。与此相对于的是就是日盘点和月盘点难以实现静态盘点,都是动态盘点,从而使得盘点不准确,出现遗漏或相关问题较多。这是因为商贸流通企业没有整体放假概念,多为轮休制度,因此,仓储部门长年累月处于动态运作状态。

4.盘点人手不足,对账和查账时间不够。日盘点和月盘点人手不足是商品流通企业的最大问题,比如企业要求每天日盘点,一个仓储人员管理上千个品种和规格,其要在当天下午或晚上2-5个小时内全部盘点完成是不可能的事情,财务部也不可能天天派人盘点。因此,仓储部门采用根据发货盘点和近期变化量大库存的日盘点这成为主流盘点方式,而一些企业做得懒的就是周盘点或半月盘点,但其效果不如日盘点效果好。盘点关键的问题是每天盘点完成后对错误的清查、对账、查账时间不够,主要表现在没有多余电脑查账和对账,缺少时间来查对账等。

二、商品流通企业库存商品管理出入库存与盘点管理问题的解决建议

1.合理配置岗位人员,加强人员岗位交接。作为商品流通企业要加强仓储岗位人员配置,特别是要注意旺季和增开分门店或营业网点时,仓储人员必须及时配置,而往往仓储部门人员配置滞后,从而造成问题较多,从而引发岗位人员自动离辞职现象多,因此,在企业发生自动离职人员多的仓储部门时,一定存在重大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全面解决其人员工作分配和人员不足的问题。另外,对离职和辞职、自动离职人员的工作要进行交接,应建议谁管理谁负责,并建立自动离职人员上级主管负责制,否则仓储部门将出现货物丢失、被偷盗或出现其它严重损失现象。各岗位人员工作要有效接,无交接不得上岗,而一些企业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毛病不改,长期使得岗位无交接,仓储管理问题多是特别多见的现象。

2.实现以系统为主,定期和不定期检查实物及出库记录。作为商品流通企业要以信息化软件系统为准,通过系统自查和抽查、检查库存和对账、查账,一些企业将手工账作为检查的标准,系统账存为辅助账的现象仍然存在,因此,企业需要改变这一观念,实现工作重心转换这才是良方。最终要以系统为准,出库记录为准,实现定期和不定期检查实现与出库记录,达到账实相符才是关键。

3.统一出入库标准,及时入库存,完善盘点制度。作为企业要建立统一出入库标准,不能换仓储人员或出入库人员又是一个标准,或是不同时期又是一个标准,使得出入库混乱,引发对账、查找困难,或是引发潜在的仓储货物丢失的危机。另外,如果不及时入库,又影响价格确定,使先进先出法价格出库存在问题,因此,必须建立及时入库制度。仓储部门应与质量部门明确验货规则,明确时间,防止无入库先提货,无验货,先发货,使得出入库规则打乱。在日盘点和月盘点上,实现日盘点为重点,月盘点为总结,实现差异及时查明原因,分清责任,处罚分明,从而打造公平的仓储工作环境。

4.建立日盘点制度,打破月底大盘点人手不足的局限。作为商品流通企业应建立日盘点制度,减少月底大规模盘点,改为双月或季度静态盘点,日盘点采用互助式日盘点,即采用仓储记账人员协助仓储人员盘点,主管协助关键仓储盘点,财务部调动财务监督人员实施日抽查盘点等,最终减少仓储错误,杜绝较多问题的积累,从而形成良性的日盘点制度。总之,商品流通企业出入库及盘点存在较多问题,需要从岗位人员、工作交接、出入库标准认定,以信息软件系统为主,建立完善的验货制度工,全面运用日盘点清查制度,从而建立双月或季度静态盘点制度,最终使得商品流动企业仓储管理工作顺利进行,而不拖企业运营系统后腿而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白利燕.浅析商品流通企业的会计核算特色[J].商场现代化,2011(17).

[2]李贵芬,邓洪伟.联营商品流通的管理与核算初探[J].中国农业会计,2010(06).

[3]邹俊.商品流通企业会计中几个问题的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4(04).

工商管理的特点篇4

关键词:商业地产;商户需求;典型问题;设备定型订货管理;深化设计管理;施工质量管理;成品保护管理;结论

中图分类号:F29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随着我国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综合了多种商业经营模式、业态的大型商业地产项目逐渐成为了房地产业开发的增长重点。本文从一个大型商业地产项目的设备定型订货管理、深化设计管理、施工质量管理、成品保护管理四个方面对项目建设管理中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进行了系统的总结。该大型商业地产项目地处北京市某区域中心,总建筑面积20多万平方米,地下3层,地上分为5栋楼为6-14层,该工程综合了大型商业购物、大型超市、餐饮、休闲娱乐、公寓等多种商业模式,既有大型综合性商业又有中小型服务性商业,具有设计复杂、分包厂家众多、入驻商户需求个性强并且多变的特点,在商业项目建设管理上有一定的特点和借鉴意义。

一、项目建设的设备定型、订货管理存在的问题

概述:本项目是商业地产项目,大量招商签约活动是在项目建设的后期,部分已签约的项目出租、出售区域的设备性能需要跟随后期签约的商户需求改动,所以致使相应设备的定型、订货日期滞后、变动反复、改动较大,造成了部分设备、基础设施的改动调整现象较多的问题。

例如屋顶冷却塔基础及地下室制冷机组基础施工完后,因为原制冷设备性能不能满足新的商业需求,需要重新确定制冷设备,而新的设备基础、预留预埋又与原设计不同,造成已经施工完毕的相关设备基础需拆除重新修建,造成很大的费用、工期损失。

又例如原设计对项目的实际用电量估计不足,原设计用规范上的参数和对其它商业项目考察的初步数据确定了总、分区域的用电量,但在招商后期发现对一些大型商业租户的需求电量预估计不足,出现局部区域电量供应不足,总供电量也不足的现象,不得不在后期增大部分电缆、电箱容量,并对总电量进行增容,造成部分已经订货的设备需要退货或修改,配电室相关基础结构也做出了相应修改,造成很大的费用、工期损失。

结论:以上损失是由于对商业地产实际的设备需求了解、设计不充分,商业租户需求介入工程建设管理较晚,造成原设计的设备功能不能满足实际商业租户需求,需要作出大量的改动,造成较大的费用、工期损失。如果在前期能充分考察市场类似的商业模式对设备功能的实际需求,并使商业租户对设备的需求尽早容入到工程的建设管理中来,就能大为减少后期工程设备改造的费用和工期。

二、项目建设的深化设计管理存在的问题

概述:在本商业项目的建设期间,随着市场的变化,为了实现商业经营要求达到的建筑装修效果、设备功能,在项目建设期间继续对项目的装修方案及各专业设备功能方案进行了深化设计,而且随着入驻商户的签约,商户需求也不断体现在进一步的深化设计中,又由于部分原设计方案对与商业经营的实际需求估计不足、相差较大,造成了在项目建设后期部分设计方案的改动较大较多的问题。

例如主楼设计为高档商场,原商场中心没有设置现在中高档商场普遍设置的镂空中庭,造成了商场区域上下层视线不通透、商业氛围无法呼应,在商业公司要求下,在该区域内的2-5层拆掉了两柱跨的楼板,制造了镂空的中庭,解决了以上问题,但造成了较大的改造费用和工期损失。

又例如外墙装修采用了石材、玻璃材料的组合幕墙,幕墙上还设计有广告牌、LED屏幕等设施,幕墙整体构成、布局较为复杂,所以外幕墙的最终设计方案根据商业需求多次调整确定较晚,而本项目各层护墙已经按建筑图基本砌筑完毕,而为了满足幕墙立面分隔需求,致使幕墙图纸上的外墙门窗洞口位置、大小不能与已经砌筑完外墙上的洞口完全匹配,而相关管理人员又在前期没有对此做出足够的重视,没有及时调整砌筑方案或幕墙方案,致使幕墙分格确定后再修改会严重影响幕墙外立面布局、观感,所以前期砌筑完成的外墙门窗洞口只能按照后期确定的幕墙洞口的位置、尺寸修改,造成了费用、工期的损失。

结论:以上损失是由于原设计方案与商业经营的实际需求不相符,二次深化设计介入工程总体设计较晚,对相互有影响的不同设计项目,协调得不够周全、严谨,致使后期需要作出大量的设计改动,造成较大的费用、工期损失。如果能尽早把工程的深化设计、商户的需求容入到工程总体的设计管理中来,对相互有影响的设计内容协调得更加周全、严谨,就能大为减少后期工程设计改动造成的费用和工期损失。

三、项目建设的施工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概述:商业地产项目施工质量管理的特点,不仅是质量需要满足建设方、设计、规范的要求,更应该满足最终入驻商户要求,在项目建设管理中应与商户做好及时、充分的沟通,而且还应该考虑复杂的商业环境对施工、材料的特殊要求。

例如根据已经签订的出租合同,部分出租区域需要建设方做到精装修交给入驻商户,在此部分的精装修施工中,因为双方沟通不畅的原因,造成了施工质量不能满足商户要求的事件,比如在商场装修中局部地面砖有变形,建设方认为地面砖变形在可控范围内,没有与商户及时沟通,没有更换,致使后期验收时地砖质量达不到商户的要求,造成了双方的纠纷矛盾。

又例如在商场区域内沿四周墙体布置有货柜,货柜上方设计用吊顶下翻造型紧贴货柜找齐,但是建设方、施工方没有充分认识到设计吊顶与货柜紧贴的严谨性,与商户沟通也不够,吊顶下翻造型施工时标高多向下了1CM,施工方认为虽然吊顶标高比设计要求下降了,但是下降得不大,而且吊顶造型整体在一个水平面上,观感上没有影响,就没有修改,并进行了下道面层施工,但是验收时经过商户指出,货柜已按图纸标注高度加工,所以不能放进降了标高的吊顶造型下边,施工方只能修改已经施工完的吊顶,造成了很大的费用、工期损失。

还有为了达到本商业项目需要的装饰效果和档次,所以室外广场上的停车场地砖选用了颜色、质感较好的麻面颗粒地砖,但是在停车场应用后,因为停车场车辆流量较大,经过车辆大量碾压后,大量地砖表面颗粒掉落,严重影响了广场地面铺装的美观效果,这是对使用部位和材料的应用特性考虑不足,才造成以上损失。

结论:在商业项目的质量管理中不仅应该注重日常的质量管理,还应该注重商业项目的特点,施工质量应注重满足最终入驻商户的要求,而且材料不应该仅考虑观感、价格因素,还应该充分考虑在商业复杂的使用环境下材料的性能是否能达到使用要求,只有这样施工质量最终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四、项目建设的成品保护管理存在的问题

概述:本项目做为商业项目,有着自己的成品保护特点。商业项目会在建设后期进行大型设备的安装,因为安装方案考虑不周全、不细致,可能会对相关的施工成品造成破坏。还有商业项目的商户入驻后进行二次装修不是统一组织、有序进行的,而是随着商业签约无序进行的,而且同时施工的总分包和商户众多,造成施工作业面交叉多和分散、整体工序组织较为混乱,再加上建设方管理不到位,也可能会对相关的施工成品造成破坏。

例如为了商业经营需要,在楼体外墙面、顶部设置了大量的广告牌、LED屏幕等大型构件,需要在工程建设后期用大型汽车吊吊运,因此地下室顶板在施工后期承受的大型机械过多、过重,造成了地下室顶板防水层、结构局部变形严重发生微细裂缝,致使在雨季地下室顶板发生大面积裂缝渗水,虽然采取了对结构顶板渗水裂缝进行注胶封堵的措施,暂时取得了一定的封堵效果,但是从长期看留下了渗漏隐患。还有后期配电室设备进场安装,因为配电室门框已经安装,没预留足够宽的门洞,需要拆除门框才能运进配电设备,造成了费用、工期的损失。

又例如在工程建设后期大量商户入驻后需要进行二次装修改造,同时进行的交叉施工因管理不到位,可能会给施工成品带来破坏。如地下室的超市装修已经施工完毕,而一层以上的商场正在进行地面砖铺装、墙面抹灰的湿作业,湿作业施工中的水汽渗透过没有防水层的地面滴落到下层室内,对下层超市内的完工成品造成了破坏。这属于商户交叉施工没有协调组织好,又没有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还有本商业项目地下室兼做商业经营、停车库、设备用房,总体面积较大,为了赶工期需要大量不同的专业穿插施工,在地面施工时有大量商业、设备用房墙体砌筑用的砖、水泥等材料运输时需要经过刚刚施工完的水泥地面,而又没有采取相应保护措施,事后发现有大量地面起砂,经过分析为地面施工完后养护时间没达到又没采取保护措施,就承受运输车辆等较重的荷载,致使地面面层受到扰动后起砂,局部严重的还有裂缝,致使后边上层地坪漆的成活质量也受到了严重影响。

结论:在商业项目的工程建设成品保护中,不仅应该对完工的成品采取包裹、覆盖等具体保护措施,更应该注重后期大型设备安装的组织管理、商户二次装修的组织管理、施工工序流程的组织管理,可采取保护成品措施、调整工序流程作法、控制后道工序强度等措施避免类似的成品破坏的损失。

工商管理的特点篇5

Abstract:WiththeKuwaitproject'sinternationalbidding,itbringsopportunitiesforChineseconstructionenterprisestoentertheKuwaitmarket.Theauthorparticipatedinthecountry'stwobigutilitiesbiddingandconstructionprocess,analyzedthedifficultyoftheimplementationofKuwaitEPCprojectgeneralcontracting.

关键词:科威特;工程总承包;难点

Keywords:Kuwait;engineeringgeneralcontracting;difficulties

中图分类号:TU7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4-0073-02

0引言

2010年年2月,科威特议会通过1300亿美元的四年经济发展计划,重点是基础设施建设。随着科威特工程面向国际招标,给中国建筑企业进入科威特市场带来了机遇。笔者参与该国两个大型公用设施的投标和建设过程,对科威特EPC工程总承包实施的难点进行浅析。

1科威特项目合同特点

科威特工程总承包基本沿用“EPC模式”,同时也具备鲜明的特点。①初步设计已完成,施工图由总承包商转化。咨询工程师提供各专业设计,但设计阶段只到初步设计或扩大初步设计的深度,不出详细设计的施工图,施工图由承包商完成——施工图转化设计。设计标准一般采用美国标准。②合同指定若干设备/材料供应商。在合同规范中对大型设备、重要工程材料等提供3-5家指定供应商或分包商。③各专业的分包商资质必须报批。合同规范对幕墙、防水、MEP等专业的分包商资质、经验等有严格的要求。承包商在选择规范规定以外的供应商/分包商时,必须向业主报批资质。

2总承包项目实施难点

2.1总承包商必须具备施工图设计能力或设计协调能力总承包商承担施工图转化设计任务,一般采取两种方式。①设计公司模式。②设计部模式。采用设计公司模式,一般要求总承包商自有设计公司或委托设计公司。设计公司必须是熟悉美标或英标规范的大型综合性设计公司,设计公司在设计转化的过程中所需要的设备信息、工程材料信息必须由总承包商提前确定。设计工作程序:首先,总承包商确定专业分包商并获得业主批准;其次,专业分包商完成材料和设备初步选型、向设计公司提交技术参数、向业主报批材料和设备;最后,设计公司根据材料/设备信息、依据合同图完成施工图设计、报批。设计进度受到供应商和材料/设备报批的制约,这就要求总承包商/分包商对材料和设备具有国际采购能力。采用设计部模式,设计部主要职责是协调各专业的设计信息——组织各专业设计之间的协调会、进行专业设计会审的、及时收集和传递各专业的协调信息。这种模式在中东地区普遍采用,专业分包商一般都具有设计能力。设计工作程序:首先,总承包商确定专业分包商并获得业主批准;其次,专业分包商获得相关协调信息完成本专业设计;最后,专业分包商完成施工图设计、报批。设计进度主要受到专业之间的协调信息的制约,要求总承包商设计部门具备很强的设计协调。

2.2总承包商必须具备国际采购能力总承包商必须大量掌握各专业分包商、材料和设备信息,形成完善的信息库,具有一批合格的国际工程专业分包商,具备资源国际采购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满足资质和性能要求的前提下,产生良好的利润空间优势。信息资源的及时、充分掌握,也为设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条件。

2.3总承包商必须具备国际项目管理能力通过参与科威特总价达78亿人民币的工程项目管理,笔者认为:国际工程管理必须坚持“以计划管理为主线、以设计管理龙头、以合理资源配置为保证”。国际工程总承包项目是一个多专业全方位工程,计划管理贯穿项目执行的始终,是项目管理的主线。计划主要包括:设计计划、施工计划、采购计划、样品提交计划、成本计划等。各计划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计划系统。计划管理的要点是设立专业计划工程师、落实计划的“编制、实施、考核和纠偏”。对于总承包工程,设计一定要先行,为施工准备必要的条件。对于设计过程所需的信息,必须提前收集。各专业之间的设计工作必须相互协调。总承包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合理的资源配置是必须的。资源配置包括:人力资源、机械设备资源、信息资源。就人力资源配置而言,首先要理顺管理模式和层级;其次要确定岗位职责和要求、再次是竞争聘用上岗、最后是考核和奖惩。关于设备资源配置,一定要以满足使用需要为前提,配置方式可以灵活多变——租赁和采购相结合。信息资源,特别是分包商的选择、设备采购/租赁、原材料采购等信息必须“及时收集、实现共享”。

3结束语

科威特国际工程的合同特点,对工程总承包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那些具备设计能力和国际采购能力、具有一流项目管理能力的国际化公司才能生存、发展和壮大。

参考文献:

[1]徐波,王果英,高笑霜.论我国建筑业在市场主导的结构调整中的战略定位[J].建筑经济,2003(12).

    【办公范文】栏目
  • 上一篇:共享单车的核心技术(整理2篇)
  • 下一篇:大一学生开学自我介绍(收集5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