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低碳经济;对策;株洲
2008年初,全球性保护组织世界自然基金会(wwf)正式启动“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上海、保定入选首批试点城市;未来3~5年内,(国际)气候组织将在中国发展15~20个低碳城市。“低碳城市”迅速成为自“花园城市”“、人文城市”、“魅力城市”“、最具竞争力城市”之后中国城市的最新最热目标,已有多个城市如杭州、珠海提出了打造低碳城市、申报低碳经济示范区的构想和具体措施。在百年不遇的经济危机面前,我国提出了“保增长、促内需、调结构”的方针,各地都在积极寻求保持经济较快发展的方法措施,株洲也千方百计在危机中寻机。笔者认为,发展低碳经济就是株洲的一大突破口,是株洲在经济危机中获得跨越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低碳经济”的提出始于对气候变化和能源安全问题的考虑,但随着实践的不断进展,其内涵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和拓展。尽管对低碳经济表述方式存在差异,但其内涵大致相同,即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三低三高”为主要特征,以最少的温室气体排放获得整个社会最大产出的“绿色经济”。该经济发展模式在减排二氧化碳、减少碳源以及增加碳汇的基础上发展经济,从而改善生态系统的调节和承受能力,使社会经济体系向低碳经济转型。发展低碳经济的基础是建立低碳能源系统、低碳技术体系和低碳产业结构,以及与之相匹配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并构建出发展低碳经济的法律法规体系和市场机制体制.
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是技术革新和制度革新。其中,低碳技术包括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的开发技术、煤的清洁利用技术、二氧化碳的捕捉和埋存(ccs)技术,这些技术涉及到电力、交通、建筑等行业。因此,低碳经济的实质就是在市场机制的基础上,通过制度的不断创新,创新和运用高效节能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全方位地改造建立在化石燃料基础上的现代工业,实现人类历史上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再一次伟大变革.
二、株洲如何发展低碳经济(一)制定株洲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应结合长株潭两型社会和节能减排的工作需求,尽快开始研究制定株洲的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开展社会经济发展碳排放强度评价,指导和引领政府、企业、居民的行动方向和行为方式。在株洲低碳经济发展战略中要体现以下两点:一是将低碳经济纳入株洲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从而进行总体安排部署;二是株洲市制定重点行业和部门的低碳发展规划,向低碳转型.
(二)树立低碳经济意识,提倡低碳生活方式1、树立低碳意识。株洲市各级政府机关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积极开展创建低碳型机关活动。各级教育部门及相关院校要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及低碳城市建设内容渗透到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教学中,从小培养儿童青少年的节约、环保、绿色经济和低碳意识。企事业单位、社区等要经常性组织开展的低碳宣传,大力宣传建设低碳株洲的重要性、紧迫性。开展低碳(绿色)机关、小区、学校、酒店、家庭等创建活动.
2、加快推进低碳化生活方式。积极倡导人们在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用等方面,从传统的高碳生活和消费模式向低碳模式转变,尽量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鼓励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骑自行车出行或以步代车。倡导生活简单、简约化,尽量减少奢侈消费。推进住房节能装修,采用节能的家庭照明方式和科学合理使用家用电器,倡导消费株洲本地生产的产品.
(三)企业积极参与低碳经济发展1、积极研发低碳技术,形成低碳技术体系。株洲能否利用后发优势在工业化进程中实现低碳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株洲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株洲应该大力鼓励企业开发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鼓励企业开发低碳先进技术,集中力量攻克瓶颈技术。通过推广和应用新型低碳经济技术方式,形成低碳技术体系,引领株洲向新型低碳经济发展.
2、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具有低碳特征的产业。株洲应该将产业结构调整作为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扶持鼓励低碳型企业发展,大力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淘汰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劣势企业。同时,在招商引资过程中拒绝能源消耗大、附加值低的项目,防止发达地区进行“碳排放”的产业转移,形成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大大降低高耗能产业的比重。在未来的发展中,株洲企业向“施振荣”利润曲线(或微笑曲线)的两端延伸:向前端延伸,可以从产品的生态设计入手,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识和产品;向后端延伸,开发形成自主品牌与销售网络,不断提高产业和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四)以发展循环经济为契机,重点抓好工业节能减排。作为长株潭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全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株洲建设“两型社会”试验区面临的最大难题无疑是污染问题,其中又尤以清水塘工业区的污染最为严重。在2008年召开的株洲市“两型社会”试验区新闻座谈会上,株洲提出把清水塘作为“两型社会”建设的突破口,打造循环经济示范区。株洲发展循环经济,应将减量化放在首要位置,减量化应从减少生产环节入手,推进资源能源的高效循环利用和高效利用,变废为宝,化害为利。持续推进节能减排,当前的工作重点应放在工业节能上,这是由株洲市的发展阶段和工业能耗所占比例决定的。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控制建筑和交通能耗的快速增长.
同时,要大力推进株洲的生态农业和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大幅度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农林剩余物可综合利用作为饲料、肥料、菌类基料、工业原料和发电原料,减轻焚烧对株洲城市和周边的环境污染;加快太阳能和沼气技术的推广普及,既增加了农村能源供应,又改善了农民的卫生状况,保障食品安全.
(五)构建“低碳经济示范区”,先行试点。2008年初,世界自然基金会以上海、保定为试点推出“低碳城市”发展示范项目,以期能总结出可行模式,陆续推广至全国。我国会分别在东部、中部和西部选择典型的城市或地区作为低碳经济试点区,在电力、交通、建筑、化工、化石等能耗高、污染重的行业先行试点,作为中国探索低碳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而株洲的低碳经济示范区应该成为株洲低碳经济政策推进的经济转型试验地,在能源、建筑、交通运输、城市建设等方面进行创新,为低碳产业创造发展机遇,为低碳技术研发创造新的增长点。此外,对于刚设立云龙新区的将进行低碳经济示范区试点,应设立专门的建设协调机构,并由专人管理,实施“一把手”工程,以保证低碳经济示范区的试点成功,进而将之推广至株洲地区及湖南.
主要参考文献:[1]谢军安.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路与对策[j].当代经济管理,2008.12.
[2]丁丁.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实现途径和政策建议[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08.3.
[3]林宏.国内外低碳经济发展情况研究及对浙江的建议[j].城市,2009.9.
【关键词】低碳;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发展
中图分类号:TF761文献标识码:A
当前气候变化已经成为重大的经济、政治、社会和科学的问题,不仅影响各个国家的能源安全,而且对各国经济发展的空间造成直接的影响。低碳化的发展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方式,其中低碳城市则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具体的实现模式。低碳城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我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我国城市的竞争力。因此,研究低碳城市规划建设的思路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低碳城市发展的重要意义
1、低碳城市发展能够缓解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的脆弱性问题
低碳城市的发展能够有效地解决我国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能源消耗增多、城市环境问题突出等问题,减小城市的脆弱性,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妥善解决能源与环境的问题。
2、低碳城市的规划建设为我国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首先,低碳城市的规划建设能够为我国新型的城市发展理论和规划理论进行有益的尝试和有力的支持,这些实践和理论都将成为低碳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的知识。其次,低碳城市的规划建设能够为部分城市的发展提供后发的优势,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最后,低碳城市的规划建设促进低碳产业发展,促使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低碳城市的规划建设催生新的低碳产业和环保产业,提供新的产业选择,还能够提供新的就业机会。
二、低碳城市发展的存在的问题
1、低碳城市发展导向不明
首先,在低碳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强调政绩工程的问题,动机不明确。其次,低碳城市的建设主要是关注大城市,忽视了中小城市的低碳建设。最后,是关注新城的开发,对于已经建成区的低碳建设没有足够重视。
2、低碳城市发展目标缺失
首先,低碳城市的发展没有结合中国国情的特殊性与我国城市发展客观要求,盲目地进行。其次,低碳城市的规划建设没有权威性和导向性的科学指标体系。
3、低碳城市规划建设理论缺失
低碳城市的规划建设中对于低碳城市定义不清,概念出现多样性;低碳城市的规划建设的地位,体系以及编制的方法等都没有得到明确的确立。
4、低碳城市规划建设出现唯技术论问题
低碳城市规划建设中一味地追求新技术的利用,忽略了城市建设的成本,不符合低碳城市发展的要求。低碳城市建设过程中经常出现反低碳的事情,在建设的过程中会干扰自然环境,破坏生物的多样性,完全违背低碳城市发展理念。
三、低碳发展理念下的城市规划
1、注重能源的循环利用
(1)注重可再生能源的循环利用
当前可再生能源在城市发展得到了广泛地应用,在低碳发展理念下城市规划应该注重对可再生能源的循环利用。在城市建筑的建设中,可以利用油污水源热泵的中央空调,地源热泵的空调,以及太阳能空调的热水器等;可以利用光电照明系统,以及光导引入的照明系统;在建筑电梯内可以安装可再生的储能装置;采用利用生物柴油发电的备用发电机等。
(2)重视水的循环利用
城市发展需要大量水资源,但是水资源日益紧张的现状是客观存在的,因此要注重水的循环利用。在城市建筑设计中要关注节水系统的开发和利用;在日常的生活中,更要注重水的循环利用,例如,可以将工业用水进行净化受用于厕所马桶用水;洗手洗菜的用水用于浇灌植物等。还可以设置雨水的收集装置,对雨水进行循环利用。
(3)二氧化碳的循环利用
城市发展过程中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造成气候的变化,因此,提高二氧化碳回收利用,也是对能源进行循环利用的重要措施。对二氧化碳进行收集,可以用作植物的气肥;二氧化碳可以抑制果蔬的生物呼吸,可以用作果蔬的保鲜剂;二氧化碳还可以作为油田的助采剂使用;二氧化碳还可以在塑料行业被用作发泡剂;二氧化碳还可以被用作生产无机化工的产品;用于污水的处理。因此,在低碳城市建设中要积极研发新技术,将二氧化碳用于更多生产中,提高利用效率,减少能源的消耗与废气的排放。
2、注重城市的清洁工作
(1)加强清洁工作的管理,提高清洁的水平
首先,提升清洁工作的标准。城市清洁工作要改变传统的作业模式,提高清洁工作的精细化管理和工作效率,以城市的最清洁为工作目标。其次,要做好垃圾分类与道路清洁工作。垃圾分类是进行低碳城市建设的重要途径,垃圾分类能够有利于垃圾的清理和再利用,保证资源的充分利用,有利于低碳城市建设。道路清洁要注意规范道路两旁的积泥处理,保证城市地下通道顺通,保证城市建设顺利进行。最后,要着力清洁城市的卫生死角。低碳城市规划建设中,要对城市的各类工地,未整治河道以及城中村等进行清理,完善基本的硬件设施,减少废气物的排放,提升城市的整体清洁水平。
(2)低碳城市规划建设中积极推行清洁生产
低碳城市的建设中,要推行清洁生产,制定清洁生产的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促进清洁生产的应用范围,减少生产过程中废弃物的排放。政府要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补贴能够有效的节约能源的企业;还要坚决地淘汰或取缔污染严重的企业和资源利用率比较低的企业。
3、注重城市的绿色工程建设
(1)增加绿化覆盖率
低碳城市的规划建设,提高绿化覆盖率是重要的内容。在低碳城市建设中要注重利用已经具有的自然绿化部分,促进具有生态服务作用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在规划建设中要科学合理地利用防护林带、水系、森林、河流以及公园等形成绿色的基础设施的建设,这样使得城市的空间格局的规划与布局能够进行自我调节和自我循环。此外,还要注重公园、广场的绿化等,通过这些绿化建设降低对环境的污染与损耗,实现人居环境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与改善,促进低碳城市发展。
(2)大力发展绿色建筑
建筑是城市的基础和重要的组成部分,绿色建筑的规划设计对于低碳城市发展具有非常重要作用。在建筑设计和建造中,推进节能建筑的设计,促进绿色建筑发展,首先要做好节能建筑的专项示范工程,实现建筑与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技术的有机融合;其次,要注重发展与绿色建筑有关的节能技术、节能设备、设计技术以及施工技术。另外还要发展低碳、环保、节能的建筑材料,推广节约材料型的建筑,推进新型建筑体系的发展;配合国家相关政策,促进新型墙体材料的发展;在建筑的设计和建设过程中,要推广低耗材、可再生循环利用、高性能的建筑材料;并且还要积极地开展建筑垃圾和废品的回收利用等。
4、注重交通方式的低碳选择
交通方式的选择和改变在低碳城市发展中具有重要影响。不同的交通方式在占地面积、速度、能耗以及排放等方面具有不同特性。选择不同交通方式对于环境的影响以及资源能耗等方面的影响是存在明显的差异的。这种差异在不同交通方式使用过程中,以及交通方式建设的阶段都明显存在。在恰当的状况下,变高耗能出行方式为低耗能出行方式,对于调整优化城市交通结构、降低城市能源消耗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当前能源短缺问题以及气候质量的恶性变化,对于城市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融入低碳环保理念,已经成为城市规划的首要任务。在低碳城市规划建设中要将低碳的理念贯穿全部过程,通过提高城市重要能源的循环利用效率。提高城市的清洁程度,加大城市的绿色建设,以及采用低碳的交通方式等方式促进低碳城市规划和建设。
参考文献:
[1]于宝成.浅谈城市规划管理的几点思考[J].民营科技,2013,12:205.
关键词:低碳城市;碳排放;能源结构;经济增长方式
中图分类号:F1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4-0000-01
一、低碳城市的内涵
(一)低碳城市的定义
低碳城市Low-carboncity,指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及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公务管理层以低碳社会为建设标本和蓝图的城市。
(二)低碳城市的构成要素
低碳城市的建设要坚持做到以开发低碳能源为建设低碳城市的基本保证,以清洁生产为建设低碳城市的关键环节,以循环利用为建设低碳城市的有效方法,以持续发展为建设低碳城市的根本方向。具体包括以下五个要素:
1.新能源利用。面对即将到来的能源危机,全世界都认识到必须采取开源节流的战略,即一方面节约能源,另一方面开发新能源。面对能源危机,许多国家都在下大力气研发利用“绿色能源”,包括太阳能、生物质能源、风电、水电的新技术新工艺。
2.清洁技术。实现低碳生产,就必须实行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的一个共同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减少高碳能源的使用和C02的排放,这与低碳城市的要求不谋而合。因此,实施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是低碳城市建设必须坚持的原则和方向。
3.绿色规划。科学的城市规划是建设低碳城市的第一步。城市能源消耗会直接影响到周边区域的环境污染,城市规划除了考虑单个城市自身特点外,还应结合城市所在区域和国家的发展战略来进行考量。
4.绿色建筑。建筑施工和维持建筑物运行是城市能源消耗的大户,低碳城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绿色建筑。绿色建筑需要既能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又能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工作和生活空间。
5.绿色消费。减少C02排放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而且个人也应当承担责任。我们应当倡导和实施一种低碳的消费模式,一种可持续的消费模式,在维持高标准生活的同时尽量减少使用消费能源多的产品。
二、我国“低碳城市”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我国低碳城市的发展现状
在过去的一年里,“低碳城市”这4个字在中国远比全球变暖升温更快。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它独占10%的提案;将它敲人中文搜索引擎百度,会在0.004秒的时间里蹦出3600万个搜索结果。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目前至少有100个城市提出了打造“低碳城市”的口号,没有一个省份缺席。最新的成员是自治区的首府拉萨,计划成为以应用太阳能为主的“太阳城”。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的研究员姜克隽在接受中国青年报独家专访时表示:“我国并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低碳城市。
(二)目前我国低碳示范城市建设面临问题
第一,低碳城市的盲目发展忽视了应与我国国情和客观需求相结合。中国人多地少,应在不占用耕地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利用盐碱地、滩涂地等未利用用地进行生态化改造。但上海东滩生态城和廊坊万庄生态城均占用了农用地,不仅广受诟病,还使生态城建设停滞,陷入困境。
第二,低碳城市发展尚未建立权威性、导向性的指标体系,相关配套法规政策体系建设也尚不完善。由于缺乏全国性的低碳生态城市指标体系,各地纷纷制定了地方性的指标体系,导致标准参差不齐,且多以当地领导意志为转移。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出现的以“生态城”命名的在建项目近20个,但并不是每个项目都符合严格的“生态标准”。
第三,一味追求技术的新、奇、特。目前进行的低碳城市建设往往摒弃低成本、高效益的技术,热衷于追求技术的新、奇、特。如上海世博会上展示的垃圾气力输送系统由于技术新颖很快得到国内多个低碳生态城市的青睐。此套系统虽然具有全封闭、无需与垃圾接触、投入人力少等优点,但其耗能高,而且没有得到科学论证,这与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同时,这种动辄投入上百亿元,引入所谓的高新技术的做法,盲目地将高投入与高回报划上等号,实际效果却收效甚微。
第四,低碳生态城市建设重“新”弃“旧”,重“大”轻“小”。国内建设低碳生态城市往往盲目重视“新城开发”,忽视老城区的生态保护;盲目关注大城市,忽视中小城镇。新建地区的低碳生态城市建设虽然投入成本高,但是见效快。因此,很多城市选择了“新城运动”,而见效慢、推动慢的老城区生态化改造则处于被冷落的境地。
三、我国低碳城市的构建途径
笔者建议建设“低碳城市”,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
(一)构筑科学的指标体系和科学的技术系统。基于当前低碳生态城市的混乱发展实际,应当建立一套具有全国层面指导意义的指标体系来明确低碳城市的发展目标。该指标体系应当涵盖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持续和社会和谐四个维度,从而更加准确地把握低碳生态城市的发展方向。
低碳城市建设离不开系统化的科学技术支撑。同时,由于我国国土辽阔,应针对不同地域采取不同的科学技术手段。
(二)在城市的新规划中,制定城市发展的低碳规划,遵循系统的低碳理念,城市在空间上与更大范围的区域进行平衡,城市发展需要综合考虑内部的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首先,产业规划。在城市发展规划中,要降低高碳产业的发展速度,提高发展质量。也就是说,要从决策源头上保证城市总体规划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在规划阶段就推动向低碳城市的方向发展。
其次,交通规划。低碳城市的交通战略可从两个方面实现:一个方面是控制私人交通出行的数量,如果这个数量是下降的,那么在单位排放为一定的情况下,城市交通的碳排放就降低,另一个方面是降低单位私人交通工具的碳排放,如果私人交通出行的数量是一定的,那么只要持续降低单位汽车的碳强度,就可以降低整个城市交通的碳排放。以上两个方面说明,低碳城市需要倡导和实施公共交通为主导的交通模式。
(三)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发展循环农业、低碳农业,实施对农产品的深度加工,将农产品加工后的副产品及有机废弃物化害为利,变废为宝,进行系列开发,创进以微生物产业为中心的新型工业化农业,有沼气条件的农户可用沼液代替农药,沼渣代替化肥,生产出优质、有机的农产品。
(四)引导工业企业的经营者必须认识到在今天能源紧张和环境保护面前,企业的战略必须涵盖绿色战略、低碳战略和生态战略,低碳经济的竞争是未来产品竞争、品牌竞争、成本竞争的终极归宿,未来企业的竞争必然是低碳、绿色、生态的竞争,谁拥有低碳优势,谁就占据了决胜未来的制高点。如果企业做不到低碳和绿色的话,将来不要说参与竞争,就连准入都是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