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作文网

碳循环计划(收集3篇)

时间: 2024-10-26 栏目:办公范文

碳循环计划范文篇1

关键词:低碳理念;规划;经济发展;措施

中图分类号:F110文献标识码:A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了一个特别重视的问题,国家提出了一些列的大政方针来实现这个目标。要求广大的人们一起努力加强低碳经济的建设。这样才能转变以前那种注重速度而忽视效率的情况,导致环境污染严重,自然环境破坏大,资源消耗过多。城市低碳也是低碳经济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如何进行城市规划从而形成低碳城市,是我们进行城市建设应该探讨的一个重要的问题。

一、低碳经济、低碳理念和城市规划的思考

(一)低碳经济的概念思考

低碳经济的概念大概如下,就是指我们在发展经济过程中,我们向大气排放很少甚至没有的温室气体,当然也代表我们所消耗的资源和能源中碳足迹基本为零。低碳经济是为了使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基本保持在一个适度平衡的指数上,这样就能使天气变化浮动缩小,不管对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还是人类自身都有极大地益处。而不会因为不断的排放废气,致使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出现灾难性的打击。这就是我对低碳经济的大致概括。那么低碳理念就是,按照这种理念进行经济建设,进行工业生产,进行能源消耗和进行城市规划。

(二)城市规划概念的思考

如果说城市规划仅仅是指简单规划城市这么简单就错了,因为城市规划中所涉及到的东西太多。城市规划所要遵循的目的是让城市的人更好的生活,那么就要对城市布局进行研究,就要对城市的未来发展就行思考。这样就涉及到各个方面,当然也包括城市规划中的低碳城市规划。

二、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从能源的角度来说,城市发展中存在问题,各种经济产业中耗能过多,排放了大量的有害气体和温室气体,这些气体导致城市气温变化加大,而且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身体健康。而且这个方面有越来越烈的趋势,因此对城市进行低碳改造时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那么我觉得这个问题可以从城市的规划入手,因为城市的规划可能直接影响的消耗碳量的数量。

1、基于低碳理念城市规划与设计的策略

在基于低碳理念的城市规划中,我们应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策略:首先,使建成区域内的城市空间尽量均匀,大运量公共交通串接服务功能单元,以降低出行的次数和距离。其次,对用地适度混合的开发方式进行鼓励,减少简单的单一功能区划,增加短距离出行。第三,大力提倡绿色出行,以完善的慢行系统或大运量公共交通引导出行。

2、基于低碳理念城市规划与设计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1)生态城市、.低碳城市以及低碳生态城市之间的关系

以上三者都属于当前各界关注的重点,它们在核心内涵以及建设理念上有着很大的相关性。首先,它们都关注生态环境方面的问题,因此核心思想是一致的。其次,三者也并不完全一致,比如生态城市在构建过程中坚持的生态学原则。

2)低碳城市规划的定位

一个完善的低碳城市规划编制体系是建设低碳城市的基础,而要想真正实现低碳城市这一理念,必须要将这一体系和传统城市规划体系融为一体,这就要求将低碳理念融入到当前法定城乡规划编制体系中。具体来说,要将低碳目标设置到城市各项规划内容中,以其为指导对城市总体布局、居民区规划、城市交通及道路系统布局、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等进行落实。

3)低碳城市规划理论研究

目前的低碳城市规划理论多集中在如何做好新能源利用以及实现节能减排等领域中。以城市规划为例,一个城市能不能实现低碳这一目的和其空间布局、城市形态、土地使用方式、城市发展规模等有着极大关系的。

三、低碳理念在城市规划中的具体应用

1、特色与文化内涵

绿化景观主轴线以水主题公园为主体,通过设置大尺度水景和广场体现现代住区的大气度、大格局,通过杏园、柳园、松园及主题公园和滨水景观带大量种植杏树、柳树、松树和柏树等,体现佳木斯市的特色,__同时体现低碳住区的设计理念。其它滨水休闲景观带通过设置中小尺度的水景和开敞空间,体现传统居民区文化和现代市民对社会的亲和力和包容姿态,以及人类亲近自然、回归自然的原始诉求。公园以大量种植松树、柏树为基调,通过设置一些体现低碳、环保理念的城市雕塑、文化广场,体现现代居民对环保的关心和关注。立交桥大地艺术景观依托立交桥道路绿化,运用现代造园技术,艺术化地表现佳木斯市的文化形象,体现其作为门户的地位。

2、道路步行系统规划。

在进行城市规划的时候,步行系统的规划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项目,它不但是现代城市个性化的代表,还是城市节能的表现,将低碳理念融入到了社会经济建设当中。目前,我们在进行城市规划设计当前,步行系统规划主要由商业步行区、住区步行区、休闲娱乐步行区和交通集散区这四个部分组成,而且这四个方面根据城市特色,有着不同的规划模式。因此,我们在进行规划设计建设的时候,要从各个部分进行全面的处理,并且结合当前的低碳理念,从而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3、绿地系统

绿地系统建设则是当前城市规划建设中的重中之重,这也完全的表达了当前社会生活中的低碳理念,这不但减少了城市温室气体的排放,还对城市居民的生态健康有着一定的保护作用,并且对于绿色环境的工程建设对城市起到了一定的美化作用,从而使其更适合人们居住。目前,我们在进行城市绿化建设的时候,我们要从各个方面进行考虑,以保证对人们的生活没有太大的影响,而且还要结合各种生态系统进行工程施工,从而建立起一个适合人民居住的环境。

4、市政设施

1)采暖系统的节能应用。

采暖系统节能体系,是东北地区低碳住区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可以通过锅炉节能、输送系统的节能和住宅的节能三个方面来解决。通过采用节能、热效率高的锅炉,大大提高了供热指标。同时采用优质保温材料,使输送系统一、二级管网和换热站的热效率达到92.6%~99.8%,从而使输送系统热损失降到了最低。

2)污水的综合利用。将住区内产生的污水通过处理站处理成中水后,通过中水管网进入家家户户用于冲厕,同时中水还用于小区绿化、景观、消防及洗车用水。从而使住区生活污水实现中水回用、零排放,也减少了对城市水环境的影响。

3)雨水的综合利用。雨水等地面径流通过住区地面、道路,有组织地渗入地下及集水井得以储存利用。地表水半自然循环利用系统和地下水自然循环利用系统,并使之有机结合,形成水循环利用系统。

5、可再生能源

可再生能源主要包括太阳能、光能、风能等自然界可以循环利用的能源。这些能源在城市规划建设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不但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一定的能源,还对环境进行有效的保护。目前,太阳能是我们生活中应用范围最广的可再生能源。在城市规划中,太阳能利用包括利用太阳能镍锂符合超导真空采暖、供暖、供水系统和道路、公园的太阳能照明系统。

6、废弃物的再生利用

对住区内的生活垃圾采用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处理。其中无机垃圾中的金属、塑料、玻璃等回收利用,有机垃圾通过处理机处理后做肥料使用,从而达到既实用又环保。

结语

自发的生态文明孕育了自然经济,那是一种农业经济,人类向自然界索取资源直接消费,满足自然的发展;工业文明形态培育了工业经济。在工业经济阶段,人类向自然界索取更多的原始资源,同时增加了一个环节就是按照人的需要加工改造成为消费品,来满足人的物质和精神需要。工业产品用过以后再抛回自然中,增加了废物和污染物;自觉的生态文明会培育出循环经济。在循环经济时代,人类认识到资源是有限的,对自然的态度是和谐自然,从消费产品到再生资源,是一种封闭式的物质流动模式。“低碳城市”是人类和工业走向文明的必然之路。

参考文献

碳循环计划范文篇2

关键词:低碳城市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X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5-0212-01

城市是创造人类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核心,也是大量消耗资源能源、导致温室效应等生态问题最为集中的地方。据联合国统计,城市碳排放占全球碳排放总量的75%。生态化发展模式和低碳发展之路能否得到有效落实,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世界各国城市建设发展能否切实贯彻新的理念。

一、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低碳生态城市之路

1低碳生态城市的基本内涵

低碳生态城市,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城市发展中的具体化,是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和生态化发展理念在城市发展中的落实。低碳城市,即通过零碳和低碳技术研发及其在城市发展中的推广应用,节约和集约利用能源,有效减少碳排放;生态城市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即以自然系统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为基础的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住区形式,自然、城、人融为有机整体,形成互惠共生结构。

实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战略,就是面向资源环境约束条件下的中国城镇化所面临的现实矛盾与未来挑战,通过明确城市发展的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等目标要求,按照低碳生态城市的理念确定新型城市发展模式,选择一条符合中国城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趋势需要,又能够在城市发展中有效地逐步降低资源消耗和减少碳排放、使城市发展最大限度地满足维系良好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城镇化道路的要求。

2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的基本思路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之路应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既与快速城镇化趋势要求相适应又能最大限度地体现可持续发展要求的一种发展路径;是一条产业支撑力强、资源集约度高、就业容纳量大、公共事业均衡发展、全体居民共享生态文明成果的可持续城镇化道路。

在国家战略层面,从生态环境基底条件和容量出发,确定主体功能区,分类制定区域和城市的基本发展原则,进一步明确主体功能区规划下的城市发展导向;在社区和个体层面,应大力倡导生产和消费的可持续转型趋势,逐步开展低碳城市发展之路的试点与推广。以城市密集地区和大中城市为核心,系统推进基于低碳生态理念的城市规划、产业发展、交通系统、建筑节能等核心流域的技术经济政策制定与落实。

二、城市规划应对气候变化的“减缓”和“适应”战略

城市规划在建设低碳经济有重要的角色。作为可以影响城市发展中的土地、资源、建筑、交通等范畴的专业,对城市化过程中合理资源分配和使用都有协调和调整的能力。应对气候变化,城市规划必需由两大城市规划策略:“减缓”和“适应”:

1“减缓”规划:减缓规划策略最主要的目的是通过不同手段去减低温室气体排放,从而减少潜在的反面影响。相关的手段可包括编制推动低碳城市建设的法规、规范和标准、提供节能减排的激励政策,鼓励使用减低CO2排放的城市规划、设计和建造方式。有关的政策必需有一既定的减排指标为依归,作为量度各减缓规划手段的可行性及成效。

2“适应”规划:全球气候变化已进入危机阶段,事实上,由于全球暖化带来的生物、自然、地理系统变化已产生,而部分预计的改变亦已不能避免。因此城市规划要由“适应”的角度去分析那些将会无可避免的生物、自然和社会转变的实质后果,从而制定政策和行动去“适应”,把负面影响降至最低。有关的问题可包括未来预知海岸水面升高如何破坏城市现有基建设施、经济活动如何受农业生态平衡改变而减产、强烈天气现象如何影响民生,及如何应对这些避免不了的转变。

三、引导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健康发展的措施与建议

1低碳生态城市的建设发展具有渐进性,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低碳生态城市是一个涉及环境、经济、社会3个维度的复杂巨系统,因此其建设发展具有渐进性,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另外,由于我国的城镇化进程还远远没有完成,在可预见的未来,我国城镇还将面对人口规模、产业规模增大而带来的碳排放总量大幅度增加、能源结构难以在短期内改变的现实压力,低碳生态城市的建设发展将涉及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变革,因此,低碳生态城市的建设发展过程具有艰巨性和长期性,不是一朝一夕就可实现的,与此同时,人们也要认识到低碳生态城市不是遥遥无期、虚拟的,而是一个可望可及、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

2低碳生态城市的建设发展应当遵循生态学原理,倡导循环共生的发展方式

低碳生态城市的建设发展过程中应当强调生态学原理对规划建设的指导作用,尽可能地减少对自然的破坏。这就需要规划建设时,在结合城市的地形地貌、地质条件、气象条件、水文条件的基础上,充分考虑规划建设对城市生态环境容量、城市生态环境演替和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研究处理好人类行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大自然的干扰。同时,还应重视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和效用,促进系统内外的物质循环和能量合理流动,改变过去以单一的经济增长为导向的发展方式,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经济,以较小发展成本获取较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尽可能使得物质和能源在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

3低碳生态城市的建设发展应当实现对A,B模式的扬弃,探索新型C模式

目前来看,城市发展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被众多国际组织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自由放任式的城市化发展的“A模式”,一种是被众多国际组织和权威专家所推崇的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B模式”(反增长计划)。

参考文献:

[1]付允,汪云林,李丁.低碳城市的发展路径研究[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8,(04):5-10.

[2]潘海啸,汤裼,吴锦瑜,卢源,张仰斐.中国“低碳城市”的空间规划策略[J].城市规划学刊,2008,(06):57-64.

碳循环计划范文篇3

关键词:低碳城市;低碳经济;低碳技术

作者简介:刘嘉迅(1985―),女,河北人,沈阳建筑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建设设计及其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1)10016403

1引言

当前全球面临着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并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对的严重危机和挑战。城市作为我国经济社会活动的中心,城市能源消费量占全国消费总量的60%,城市人均能源消费为农村人均能源消费的3倍左右。据专家预测,到2023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将到达58%~60%,届时中国的城市人口将到达8~9亿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大量人口拥入城市,能源消费行为发生了改变,人均用能迅速增加,城市人口增长也将引起交整理能增加,这必将推动城市能源消费量的增长。

而当我们反思传统的城市建设理念和发展模式,并尝试探索一种符合中国国情和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城市科学发展道路的时候,一种低碳的、符合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城市发展模式正在兴起。这种低碳城市发展模式是指城市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提下,保持能源消耗和CO2排放处于较低水平,其核心目标就是“三低”,即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是一种在资源、能源和生态环境综合平衡制约下新的城市发展模式。

2低碳城市的理论内涵

低碳城市就是通过在城市发展低碳经济,创新低碳技术,改变生活方式,最大限度减少城市的温室气体排放,彻底摆脱以往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和大量废弃的社会经济运行模式,形成结构优化、循环利用、节能高效的经济体系,形成健康、节约、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最终实现城市的清洁发展、高效发展、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3国内外低碳城市发展现状

3.1丹麦低碳城市发展现状

低碳社区丹麦Beder的太阳风社区,是由居民自发组织起来建设的公共住宅社区,竣工于1980年,共有30户。该社区最大的特点就是公共住宅的设计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公共住宅是指为了节约空间、能源、资源而建立的共用健身房、办公区、车间、洗衣房和咖啡厅的私人住宅或公寓。该社区以太阳能、风能作为主要能源,侧重使用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在使用过程中强调节能降耗,最大限度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和保持社区的优美环境。社区内约有600mz的太阳板,这些太阳板主要设置在公共用屋和住宅上。公共用屋的地下有两个聚热箱,被加热的液体通过地下管道进入取热箱,然后热量再以热水和辐射热的形式通过地下管道进人居民住宅。太阳能满足了该社区30%的能量需求。居民还在离社区2km左右的山坡上设置22m高度风塔获取风能,风能占该社区能量总消耗的10%左右。在公共用屋的地下室还设置了一个固体废弃物焚化炉,在室外温度低于-5℃时集中为居民供热。社区内一块菜园加强了区内的物质循环,减少对外界资源的依赖及运输能耗。

3.2英国贝丁顿零碳社区

英国的贝丁顿零能源社区,是英国最大的环保生态小区,是国际公认最重要的可持续能源建筑与居住的范例,整体规划实现了居住的零能耗。建筑师通过各种措施减少建筑的热损失,并尽可能使用太阳能获得热量。如各建筑物紧凑布局,以减少建筑的总散热面积。建筑物的外墙采用30cm厚的空心墙,窗户选用内充氩气的三层玻璃窗,窗框采用木材以减少热传导。采用自然通风系统将通风能耗最小化。风帽可随风向的改变而转动,一边排出室内的污浊空气,一边利用废气中的热量来预热室外的新鲜空气,较少热损失。屋顶采用太阳能板光伏发电,及种植绿色屋面蓄水隔热。该住区以木材为燃料,根据供应量,系统每年的木材需求量是1100t,其来源包括周边地区的木材废料和邻近的生态公园中管理良好的速生林。整个社区需要一片3年生的70hm2速生林,每年砍伐其中的1/3,并补种上新的树苗,以此循环。树木成长过程中吸收的CO2,在燃烧过程中等量释放出来,符合零温室气体排放原则。绿色交通,减少居民汽车出行的需要。住宅和办公空间的联合开发,并附有商店、咖啡店、带托儿功能的健身中心等设施满足居民的多样化生活需要,进一步减少了交通的需求,同时合理便捷的自行车和电动车的交通体系,减少了私家车的使用率(图1)。

3.3上海低碳发展现状

低碳东滩上海崇明东滩生态城包括都市规划、生态发展、可持续能源、废弃物管理、绿建筑、交通规划设计和建设,规划面积为86km2,定于2040年竣工。东滩生态城主要由3大板块组成。东滩生态城将有望成为世界上第1个碳中和(CO2零排放)区域。在这座新城中,热能和电力通过风能、生物能、垃圾和城市建筑物上的太阳能光伏板直接获得。建立全国第一个氢能电网,以满足对电池能源燃料的需求:最高建筑仅有8层,建筑物采用环保技术,屋顶草坪和植物成为城区的天然隔热层,可储存雨水用于灌溉。一期建设区域每年可减少35万tCO2排放。步行、自行车、清洁能源公交车(燃料电池)、水上出租车将是人们的出行方式,市内建有不受机动车干扰的独立的人行步道和自行车道网络,任何地方到附近公交车站步行不超过7min,一期建设区域每年可减少40万tCO2排放量。市区建立了集水、水处理与再利用系统,城区内80%的固体废弃物实现了循环利用。东滩生态城区最大的特点在于它建立的将是一个低碳、节水、节能的生态系统。

4低碳城市发展要素分析

4.1能源低碳化

从基底上改变能源供给,加速从“碳基能源”向“低碳能源”和“氢基能源”转变,将彻底实现城市的低碳和零碳发展。

为了实现能源低碳化,在规划构建清洁能源系统时须重视“开源节流”。开源是指以保障能源供需平衡为目标,积极使用清洁能源技术,除了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能、海洋能、燃料电池等可再生能源外,还包括天然气、清洁煤和核能等能源开发利用新技术新工艺。节流指以强制性政策和激励措施为基础,鼓励工业和居民用户积极使用节能设备,强化节能意识,建立节能长效机制。

4.2交通低碳化

实现交通低碳化的核心是构建由城市公交系统和步行、自行车系统组成的绿色交通系统,促进居民绿色出行方式的形成,主要包括如下两个部分。

(1)贯彻公共交通系统,通过城市高效快捷的大运量公共交通系统建设降低交通出行量。另一方面通过实现公共交通引导下的城市紧凑集约发展模式来降低公众的出行距离。通过优化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布局来引导绿色健康的交通出行方式,从而实现交通低碳化。

(2)以步行、自行车系统为主导,促进居民绿色出行。因此,规划首先要考虑以人为本,打造舒适、宜人的步行系统和人车分离,构建便捷、安全的自行车廊道系统,并与公共交通系统相结合,以促成居民绿色出行习惯,同时起到控制小汽车膨胀的目标。

4.3建筑低碳化

低碳城市离不开低碳建筑,规划设计要严格按照《节约能源法》和《建筑节能条例》要求,从如下两个方面来实现建筑低碳化:一是新技术与新材料并举的建筑节能,二是节约与循环相结合的建筑节水系统。

在建筑节能设计上要引入低碳理念,通过新型节能技术和新型节能材料的融合运用,实现建筑低碳化。在规划设计方面,应选用隔热保温的建筑材料,合理设计通风和采光系统,选用节能型取暖和制冷系统,选用低碳装饰材料,避免过度装修,杜绝毛坯房。在建筑能源供应方面,应尽可能采用利用太阳能光伏技术,有条件的地区还可加装风力发电设备,为建筑提供辅助电源。在建筑能源利用方面,应普及节能照明、空调等设备,对于大型公共建筑(如大型商住区),当负荷达到一定规模,用电习惯符合要求时,可采用蓄能设备,降低能源需求。

在建筑节水方面,在规划设计时,严格遵循简洁、实用原则,杜绝华而不实的设计,避免因设计不合理造成的水资源浪费,积极采用和推行节水节能的新技术、新工艺,坚决淘汰高耗水、高耗能、高耗材的落后技术和落后工艺,应确保节水器具使用率达到100%。在建筑用水中,要探索循环利用模式和技术,如中水回用、雨水收集利用等技术,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4.4环保低碳化

城市碳输出环节主要集中在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系统,在这一阶段,首先要保证其“输出无害化”目标,即通过污水处理厂、垃圾无害化处理厂等环境基础设施的合理规划布局,保证污水处理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实现零碳或低碳排放。在碳输出环节还应坚持以“减量化、资源化、循环化”原则,积极使用循环利用技术,实现废弃物的循环再生利用,进一步实现环保低碳化。

在城市碳排放环节,为了形成碳循环,更高效的利用资源,应以“减量化、资源化、循环化”为原则,统筹考虑节水等措施,引入中水回用、雨洪利用、海水淡化等先进技术,建立水资源梯级利用、分质供水和循环利用相结合的调配体系,改善居民生活用水质量,并满足经济发展用水需求,率先建立雨污分流排水体制,鼓励实行污水深度处理,充分利用污水资源,努力减少污染物排放量,采用集中与分散适度结合的模式建设污水处理厂,污水经处理后汇入中水管网,实现污水资源再利用;采用不同形式的雨水集蓄利用技术,充分集蓄和回用雨水资源,实现雨水资源再利用(图2、图3)。

5结语

城市市政系统作为城市“生命线工程”,对城市的发展具有基础性支撑作用,同时也集中体现了碳排放的整个过程。面对全球气候变化和中国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城市市政系统将担负起新的使命――构建“低碳化”城市基础设施保障系统。为此须转变传统市政规划中的“以需定供”的保障性思维,确立“以供定需”的新思维,并提出了城市市政规划中具有引导性的规划指标体系,并分别对涉及碳排放的能源、交通、建筑和环保4个环节提出了“低碳化”发展目标和相应的行动策略,以期实现从碳输入到碳输出的全流程低碳化,促进低碳城市发展。

参考文献:

[1]

庄贵阳.低碳经济: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的发展之路[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

[2]夏垄堡.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J].环境保护,2008(2):62~63.

[3]付允,马永欢,刘怡君,等.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3):23~25.

[4]付允,汪云林,李丁.低碳城市的发展路径研究[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8(2):81~82.

ResearchonDevelopmentStrategyofLow-carbonCity

LiuJiaxun,YangYunyu

(ShenyangJianzhuUniversity,Shenyang110000,China)

    【办公范文】栏目
  • 上一篇:防溺水主题班会教案(整理2篇)
  • 下一篇:业务拓展专员工作职责参考(收集6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