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住宅;园林景观设计;存在问题;展望
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越来越迅猛,同时,人们的生活节奏也就相应地越来越快,在这样高压的生活环境下,更多的人希望能够有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能有一个美好而又回归自然的家,因此,现代小区的园林景观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针对现代小区中园林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作出较为理性的分析,面对日益匮乏的资源和逐渐恶劣的环境,提升家的绿化建设的重视度也将是大势所趋。
1现代小区景观的理念
现代小区的建设不论是建筑物还是建筑环境,都是应该尽可能多地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便利,也就是说,只有将“以人为本”作为建设的理念,并将这一理念从一而终地体现在建筑过程中,才能很好为人们建设出最为满意的居住环境。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由原本的解决温饱到现在逐渐步入小康,巨大的生活改变让人们对自己的居住环境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只有让现代小区中的居民的物质和精神都满足了,才能很好地创造一个健康的环境。小区的绿化也是如此,尽可能多地满足居民的需求,通过对美的处理,使得居民能够在居住中体会出不一样的效果。
2现代住宅小区园林景观设计要点
2.1应用的整体性。建设一个居住小区应该将其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设计建设,同样,整体中的园林景观也应该满足整个建筑的风格,如果不能让园林景观设计融入整个现代住宅小区,就很难使人们体会到绿化的存在感,突兀的设计会让园林景观显得十分陌生。将园林景观的设计融入整个建筑物的风格中,建立独特的设计体系,只有这样,成品才算得上是优秀。
2.2元素合理配设。在园林设计中,少不了元素的搭配,应该将园林景观中需要的元素进行合理的搭配和设计。传统的中国元素往往都象征着美好和幸福,所以根据园林景观的整体设计将这些寓意美好的元素进行合理的搭配和设计,放置在最合理的地方,才能够给居民带来一种喜气扑面的感觉。
2.3材料适用。建筑和设计小区园林景观的目的就是要环保节约,所以在使用的材料上,同样应该实现环保的理念。一般来说,古典园林和现代园林的设计材料会有很大的不同,古典的设计材料偏向稳重和单调,只用黑白灰就将整个园林打造出比较庄重的感觉,而现代的园林设计就用到比较多的现代材料,可以根据建筑风格的不同进行改变。所以,在建设园林景观时,要根据不同的风格选用不同的建筑材料。
2.4配套小设施。一般来说,园林设计是十分有讲究的,在古典园林中,笼统分为园林小品和一些比较大型的建筑,比如厅、堂、楼、阁等可以算得上是大型的建筑,所以,应该将大型和小型建筑进行合理的搭配。一些配套的小设施是整个园林之中的点睛之笔。有些时候,正是这些细节之处才体现整个设计的精妙。在现代的园林景观设计中,同样是这样的,只有将与设计配套的小设施进行合理的摆设和配置,才能更好地体现观赏价值。因此,在设计园林时,要重视小设施。
3住宅区园林景观设计所发挥的作用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住宅区的园林景观环境的要求也随着提高,受到人们的重视,同时对住宅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也充分的体现了园林景观设计的价值和作用。
3.1景观环境效益。住宅区园林景观环境质量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理、心理以及精神生活。渴望回归自然,亲近自然,注重环境和绿化,这也是我们设计人员的所要达到的目的。
3.2社会效益。住宅区园林景观环境还向居民提供公共活动场所。它既可向住户提供开放的公共活动场地,也可满足住户个人的私密空间需求。使之加入公共活动的行列,提供住户之间人与人的交往场所,同时增强居民的家园归属感,提高生活文化品位,进而从精神上创造和谐融治的社区环境。
3.3经济价值。加快住宅建设,不仅是解决人民住房问题的需要,也是开拓住宅市场、形成消费热点、培植国民经济新增长点的需要。好的住区环境有助于提高住区的市场竞争力,增加销售速度与入住率,提升开发利润。为确保在今后长远期的换房及房产转让中居于有利地位,就不能不在房屋购置时考虑景观环境因素。经济杠杆使人们切实体验到了住宅区园林景观的潜在价值。
4城市居住小区园林景观设计的一些问题
4.1忽略园林景观的功能性。满足功能要求根据居民各种活动要求,布置休息、文化、娱乐、体育锻炼、儿童游戏及人际交往等各种活动的场地与设施。满足风景审美的要求以景取胜,注意意境的创造。充分利用地形、水体植物及人工建筑塑造景观,组成具有魅力的景色。组景园路应当既利于游览观赏,又方便交通。满足净化环境的需要多种植树木、花卉、草地,有利于改善住宅区的自然环境和小气候。
4.2宅旁绿地。结合住宅的类型、平面特点、建筑组合形式、道路等因素,布置宅旁的庭院绿地景观,区分公共与私人空间领域。住宅区旁的绿地上高矮植物的搭配,不但丰富了小区景观,同时将私人空间同公共空间区分开来。
4.3道路绿地。住宅区道路绿地是住宅区道路红线以内的绿地,它靠近城市干道,具有遮荫防护、丰富道路景观等功能,可根据道路的分级地形、交通情况等进行布置。靠近主干道的绿地以草坪为主,适当种植一些热带树种,不但丰富了小区景观,亦起到了遮荫的效果。
5发展趋势
5.1近年来,房地产经营理念发生了一些变化,概念地产开始出现,如景观主题地产、环保主题地产、文化主题地产、休闲主题地产、智能主题地产等。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环境和文化,倡导社区新的生活方式。与传统住宅区相比,现代住宅区环境景观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
5.2强调环境景观的共享性。这是住房商品化的特征。要使每套住房都获得良好的景观环境效果,首先要强调住宅区环境资源的均好和共享。在规划时应尽可能地利用现有的自然环境,适当创造人工景观,让所有的住户能均匀享受到。其次,要强化围合功能强、形态各异、环境要素丰富、安全安静的院落空间,达到归属领域良好的效果,从而创造温馨、朴素、详和的居家环境。
【关键词】黔东南古民居苗侗村寨建筑艺术美学价值民族文化遗产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位于我国贵州省腹地,地处云贵高原向湘西低山丘陵和广西盆地过渡的斜坡地带,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型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雨量充沛。境内地貌特殊,地形复杂,海拔最高可达2178米,低至138米,可谓山川起伏、层峦叠嶂、沟壑纵横、河流蜿蜒、树木葱郁、梯田交错,历来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说。
贵州属我国的多民族聚居区,世居的少数民族达10余支,少数民族人口占到总人口的1/3以上。其中,黔东南州至今还保留着国内最大的苗乡、侗寨,原生态景观完好,民族风情浓郁,被称为“人类保存的最古老的歌谣,疲惫心灵的最后家园”。
一、依山而建、秘幻苗寨――西江
西江很早就被人们所知晓,但真正走进它,所感受到的是其空灵与秀美、恢弘与大气。苗寨村落依山而建,吊脚楼群盘旋递升,层层叠叠,鳞次栉比;片片梯田,曲折有致,直连云天。
西江,一个原生态文化保存较为完整的苗族村寨,坐落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东北部的雷公山麓,由10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拥有人口近6000人,户数1228户,故有“千户苗寨”之称,是目前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也是苗族历史文化发展的集中体现。
西江的村落布局完全依托于自然,千户苗寨环山而建,万亩梯田绕山而修,白水河穿寨而流,形成了以高山、村落、梯田、河流为主元素的自然景观,构成了一幅幅绚丽多姿的完美画作,可谓巧夺天工、宛若天成。
寨中建筑属源于上古民居的南方干栏式建筑(距今7000年浙江余姚河姆渡)的典型代表,这类建筑为了适应潮湿多雨、山地斜坡等苛刻的自然条件,均一半依附于自然山体,另一半借助石头累积平台,下以立柱进行支撑,形成“吊脚半边楼”。吊脚楼以木质为主,整体呈层叠式,坐西朝东或坐南朝北,其材料源自大山,结构多为传统木构架的穿斗式歇山顶结构,分平地吊脚楼和斜坡吊脚楼两大类,一般为三层的四榀三间或五榀四间形制。底层用于存放生产工具、饲养家禽与牲畜、储物或厕所;二层多为会客、起居、餐厨,堂外侧建有独特的“美人靠”,苗语称“阶息”,主要用于纳凉、刺绣和休息,是苗族建筑的一大特色;三层则是用于存放粮食、饲料及生产、生活物资等杂物的空间。
西江苗寨的吊脚楼,不但单体造型完美,群体组合错落有致、雄伟壮观,而且功能合理、结构严谨、形态构成科学,同时与自然环境有机融合,体现出了苗族人适应环境、顺应自然的朴素生态观。建房时有立房歌,进寨要走风雨桥,深厚的民族传统与浓郁的地方特色更是苗家子民勤劳勇敢与聪明才智相互结合的鲜明体现。可以说,苗族村寨从选址、布局到取材,再到营建,处处体现出了较高的科学性和文化性,可称得上是中华上古传统民居建筑的活化石。
二、水岸之都、文化名城――镇远
镇远古镇位于秀美的舞阳河畔,相传是由5000年前蚩尤部族战败迁徙的一支苗人建立的部落酋长国。这支苗人自河南舞阳辗转南下,进入湘黔的崇山峻岭,与土著融合,石屏山下的原始村落便是这个酋长国的都城,史称“苗疆古城”,后为今天的镇远。镇远古镇群山环抱、河水蜿蜒,优美的“S”形穿城而过,构成了古镇富于灵动的主线条。北岸为旧府城,南岸为旧卫城,城镇轮廓颇似太极图,故也称“太极古镇”。
镇远古城的南北城池皆为明代所建,现尚存部分城墙和城门,城内外古建筑、传统民居、历史码头颇多。特殊的地理位置与特定的历史因素,成就了镇远曾经政治、军事、商贸要地的特殊身份,汉民族与苗族、侗族等20多个少数民族世代共存、和睦相处,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闽粤文化、土著文化在这里互相滋长、互为交融,形成了多民族、多宗教、多民俗兼容并蓄的地方文化特质。多种文化的汇聚促成了多元文化融合的古城,多元文化融合的古城建筑,也因此具备典型的集仿式特质,徽派建筑的马头墙与围合式的院落,鳞次栉比的商贾建筑井然有序,屋顶瓦件,门窗细部装饰与青石板铺地,均显现出多元化风格的特点。特别是传统民居将中原四合院的原型,搬到山上改造成山屋、吊脚楼、回廊等多种形式的山庄院落,既显江南庭院商贾大户之豪气,又不失山地建筑的地域特征及布局特点;木构架结构与土石材料完美结合,别具匠心的木雕、石雕工艺与传统民居形制的有机融合,巧夺天工,令人叹为观止,形成了镇远古民居的特有风貌。位于城东的青龙洞,可算得上是镇远古城建筑文化遗产之精髓,规模宏大、气势壮观,特别是其集佛教寺庙、道教宫观、儒家祠庙于一身,其三教共处的独特宗教现象在整个宗教发展史中均属罕见,这组始建于明清时期的宗教建筑群,亦是大气磅礴、造诣非凡。
镇远民风纯朴、景致优雅、城镇结构完整,建筑风格别致、历史文化底蕴厚重、地方民俗浓重讲究,可谓是黔东南的一颗耀眼夺目的明珠。
三、亦兵亦农、军事城堡――隆里
隆里,原称龙里,位于黔东南州锦屏县东南部。明洪武十八年(即公元1385年),朱元璋第六子楚王朱桢带领大军镇压当地苗、侗农民起义后,在此设置地方军事组织――龙里守御千户所,隶属湖广都司五开卫,此后屯垦戍边军人的后裔便固守于此,世代为兵,经过600多年的嬗变,形成一个以中原汉人为主的集军事防御、村落为一体的古城镇。
隆里古城的建筑格局十分独特,现存古城从设计到施工都严格遵循当时的作战需要,是一座亦兵亦农、能战能防的军事城堡,具有典型的政治、军事背景及较高的建筑价值。古城南北宽217米,东西长222米,占地面积约48170平方米。全城分东南西北四方城片,设东南西北四道城门,依次名为“清阳”“正阳”“迎恩”,因北门闭而不开,故于东北角设一隐蔽便门供出入,另有地道通往城外。城门上都立有戍楼,架设炮台,康熙年间改为“鼓楼”,用于祀神。城内设有环城路,城外有护城河和城壕,防卫严密,军事功能完整齐全。
隆里古城的民居井然有序,有大量具有精湛营造工艺的明清时代的四合院民居建筑被完整地保留下来,其楼舍皆为三间两层填封火墙式,屋顶青瓦兽脊,中间勾勒宝顶,两侧山墙翘脚凌空,似彭鸟展翅。民居平面布置自外而内,为前屋、正屋、后屋格局排列,房屋均与四合天井相接,天井两旁为厢房,二楼为居室,院院相连结合为二、三进四合院落,后院为菜园或花园,房屋均为砖木结构,并有大量镂空木雕装饰,整体建筑形态仍有徽派民居的痕迹,展现出中国传统古民居的特有艺术魅力。
隆里古城民居一般均高出街面约1米,门前为三步青石台阶,两侧设护座石,大门均八字门,门框上方是匾额,借此彰显主人的名望或家风。民居一律用优质杉木建造,并巧妙运用木构架建筑的榫卯技术及精美的门窗、榫头雕刻工艺。室内均设有神龛、桌椅、撑凳等家具,装饰典雅、实用美观,其中陶家院、科甲第、书香第、宗祠等为隆里古民居之典范。
隆里古城虽规模不大,但整体布局完整、严密,建筑格局规范、秩序,风格雅致、完整,且民风质朴平和,在这里可以品味远离都市喧嚣的独有静谧与祥和,仿佛置身世外桃源,却有宠辱皆忘之超脱,“喜洋洋者矣”之愉悦。
四、溪水侗寨、鼓楼闻名――肇兴
肇兴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是黔东南侗族地区最大的侗族村寨之一,占地18万平方米,居民800余户,4000多人,有“黎平第一侗寨”的美誉。
肇兴侗寨四面环山,村寨建于山中盆地,中间有一条小河穿寨而过。寨中房屋为用杉木建造的干栏式吊脚楼,硬山顶、歇山顶覆盖小青瓦,古朴稳重,整体建筑错落有致、疏密得当,并与远山近水、梯田构成了一幅和谐统一、美轮美奂的隽美画面。
侗寨鼓楼是侗族地区特有的一种公共建筑物,亦是侗寨的标志,也是侗族人民聚集、休憩、礼仪的重要场所。肇兴鼓楼群尤为著名,其鼓楼在全国侗寨中绝无仅有,被誉为“鼓楼文化艺术之乡”。寨中分仁团、义团、礼团、智团、信团5个自然寨,有鼓楼5座,花桥5座,戏台5座,其形态各异,蔚为壮观。鼓楼外观造型酷似宝塔,重檐飞阁,气势雄伟。鼓楼的平面均为偶数,一般为正方形、六边形,整体为木结构建筑,四根大杉木为木柱直达顶层,并立副柱加横竖瓜于其上,向四周伸展,全以木榫穿合。传统为中央悬空一根雷公柱(象征一年),四根金柱为主承柱(象征四季),四周有十二根檐柱(象征十二个月),寓意“天长地久”之美好意愿。鼓楼立面均为奇数重檐,少则一层,多则十七层,高度多为20米左右,逐层收分,最顶阁内置牛皮大鼓。鼓楼顶部为攒尖、悬山、歇山等形式,顶端置葫芦形塔刹,底部多数为正方形,中央置火塘,塘火终年不断,有着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寓意。
侗寨鼓楼具有悠久的历史文脉,无论是从造型到结构,还是从实用功能到艺术价值,都体现了较高的民俗文物价值,其物质功能与精神功能的完美结合,体现了侗族人民在改造自然、适应环境过程中所显现出的人文情怀,是侗族村寨特有的人文景观与美好象征。
肇兴的鼓楼、吊脚楼、风雨桥等特色建筑物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整体,借天时、和地气、施工巧、展材美并秉承中国传统古民居“师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与美学观,展现了侗族村寨特有的风貌,同时显现出极致的地域特色与民族情结。
结语
建筑是人们认识自然、适应自然的产物,聚落是人类集体智慧创造的结晶,不同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生活习惯,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建筑形式,任何一种地域建筑或民族建筑也都深深地扎根于它所处的地域文化和民族传统之中。背靠大山、濒水而居,是黔东南苗侗人民最朴实的生活写照,也是孕育了其纯朴厚重民风、多彩奇异文化及古朴典雅民居的坚实根基。少数民族人民用建筑的方式记录着民族历史的沧桑与演变,用活的文化演绎着一个个传奇与经典,它们是传统文化的瑰宝,是民族遗产的精华。文明的精神在于传承,文化的生命在于延续。在这个关注人与自然、物质与非物质、同一与特色的时代,对民族建筑与地域文化的重拾,正是将中国文化价值推向世界并取得认同的绝佳机缘。同时我们也看到,代表着地域特色的原生文化在今天已越发掩饰不住其耀眼的光芒,正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类的现在和未来起着特殊而深远的影响。
(注:本文为2012年哈尔滨师范大学人文社科学术团组项目《地域性设计文化研究》之《地域文化影响下传统聚落空间的景观意象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11XXTJ04)
在太平街是当年长沙城内最繁华的场所,目前仍处于长沙商业中心位置,有着丰富的湖湘历史文化底蕴,反映了明末清初时期的长沙古城地方街区特色。经历了岁月的洗礼和城市的变迁,在2007年之前,太平街建筑年久失修,墙面剥落明显,小摊小贩随处可见,招牌、灯箱广告无章法地悬挂在店铺门前,整个街道给人拥挤、杂乱的感觉。
2007年由政府统一规划改建后,它呈现给人的是一个集商业、居住、旅游和文化传播为一体的历史文化商业街区。改建后的太平街少了过去的脏乱,街道两侧以传统铺面和民居为主,门、窗、墙体和屋顶的颜色仅有黑、白、灰和黄褐色,所有木质材料颜色均为原木色,广告、店招等一律采用了具有长沙地方特色的古典造型,营造了历史街区“老的历史氛围;具有历史意义的原麻石块铺砌的路面更显古朴,保留和体现了长沙城市历史商业街区的地方人文特点。经改造后的太平街建筑色彩简约但不简单、朴素典雅,彰显了规划后“素的特色。与同坐落于长沙五一商圈中心的黄兴路步行街、解放路酒吧街喧哗的气氛相比,太平街更多了份娴静的气质。然而,重建后的太平街作为一个城市中心的旅游、商业双重依托型的历史文化街区,其定位却远不止保留这份娴静,更多的现代商业广告及色彩对其古朴、娴静的街道环境造成了巨大冲击。
长沙太平街户外广告色彩
整治的必要性现代商业、酒吧等产业进驻长沙太平街后,其“老的气息被大量具有现代色彩元素的招牌和色彩斑斓的超大幅广告掩盖。商家为体现店面个性所制作的造型奇异的店招及大量采用了高明度、高彩度颜色的广告等,与原木色建筑色彩产生了冲突,破坏了整体街区景观色彩的和谐。这种冲突忽视了当时规划所限制的广告、招牌等须依托街区整体色彩及采用传统形式的规定。这一现象的持续将对湖湘历史文化的传播和保护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对街区的广告色彩进行整治显得十分必要。长沙太平街作为长沙城市的一张古老的历史名片,人们在追求其商业效果的同时,还应考虑到其承载了数百年来留下的老长沙历史和湖湘文化,应使历史文化不被以商业为目的的行为覆盖。
整治的方案
第一,长沙太平街的户外广告色彩改进要注重解决广告色彩与整体建筑色彩失衡的问题。广告用色应与建筑的色相临近、相协调,可适当地提高色彩明度与纯度,使其具有一定的醒目作用,增强标志性和宣传效果,并规定户外张贴广告的时效性,避免因广告褪色带来的“色脏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