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作文网

碳循环的原理(收集3篇)

时间: 2024-10-29 栏目:办公范文

碳循环的原理范文篇1

【关键词】低碳农业;循环农业;发展现状;策略分析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于农作物及其生产工艺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依靠农药、化肥以及转基因育种等提高产量方式进行的农业生产的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断下降。以常见蔬菜为例,有机生产工艺下的绿色蔬菜其市场售价相较于传统蔬菜提高越20%-80%之间,且市场需求巨大。在此种背景下,如何提高有机生产水平是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在低碳农业经济方面,部分专家学者明确了低碳农业的相关定义与过程,并探究其中的可行方式及其环境贡献。为后续的体系落实、技术开发与推广、农业生产实践等活动提供了广泛的理论基础;在循环农业方面,更是在传统的“桑-稻-鱼”模式进行进一步拓展。在完成了理论分析、体系构建的基础上,不断的延长循环农业的产业链,丰富产业结构,甚至形成了依托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共同循环经济体。为进一步形成并刺激循环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根本保障。本文以此为研究对象,对低碳农业经济、循环农业经济等两种较为先进的农业组织方式的定义、问题及其对策进行总结及分析,希望能够为后续的相关实践提供必要理论基础。

一、低碳农业经济特征及策略分析

1、低碳农业经济定义及特征。碳排放是造成现阶段大气污染及温室效应的关键因素。然而,碳排放在人类活动与生产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其中既包括了矿石燃料燃烧等工业来源,也包括了生命支持、呼吸作用等非工业来源。碳排放虽然无法完全避免,但是却可以通过合理的组织模式来予以降低。在实际的生产组织过程中,所谓的低碳农业经济便是通过对农业生产中的各个环节及其要素中的碳排放节点进行分析,进而达到综合降低碳排放的根本目的。在实际的应用与构建过程中,其具体特征表现如下:第一,可控特性。通过对生产过程中的产碳环节进行控制来达到降低排放的目的。如降低化肥的使用能够进一步降低土壤微生物对土壤有机物的分解,进而降低土壤本源下的甲烷排放等。第二,效能特性。通过提高农业生产效能来达到相同目的下减少能源消耗,最终形成降低碳排放的根本目的。如通过集约化农田机械生产,可以提高生产过程中农机的使用效能,从而通过降低燃料使用来达到降低碳排放的根本目的。第三,间接特性。通过对农业生产指标的控制,达到对其生产等环节碳排放的间接降低。如通过降低化肥的使用来降低化肥生产过程中碳排放等。2、低碳农业经济实施存在的问题。在实际的低碳农业经济发展、落实与实践的过程中,主要存在如下几方面问题:第一,低碳农业缺乏显著的经济指标跟随,故而农户的主观能动性不高。无论是其产生的根本作用(环境保护效应),还是其过程中的主要特性(可控性与间接性)均无法获得可见,或者是短期可见的经济效应。第二,缺乏必要的引导机制,配套体系建设缺失。从现阶段的社会认知以及政府引导来看,对于增加农作物产量以及农作物品质的要求相对较高。具体而言,在政府层面缺乏必要的法律依据与政策依托、在社会层面缺乏必要的评价机制与补偿体系、在个人层面无法提供体系建设获得足够的经济动力。第三,人力资本与技术资本匮乏。在低碳农业经济的运行过程中,人力资源与技术资源相对匮乏。或由于缺乏必要的技术与方式,无法形成有效的体系构建;或部分技术过于高端或者脱离实际,无法在我国现行的农业结构基础上得到有效的推广。3、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策略建议。从上述的问题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完善体系及推广,并形成有效的社会评价及补偿是促进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的根本,在实际的体系建设与推广过程中建议如下:首先,通过广泛的宣传,似的社会形成对环境保护的统一认知,并全面了解降低碳排放对于可持续发展的积极贡献,在进一步形成社会认知的前提下提高低碳农业经济的社会认同。其次,通过政策导向形成对低碳排放的补偿机制。一方面可以通过设定碳排放指标或者类比排污费等方式对规模以上涉农生产企业进行税费管理;另一方面提供政府补贴机制,对于主动降低碳排放、采用减排措施的企业与个人予以按量补贴,形成进一步的主观能动性。最后,通过监督与技术革新的模式形成社会的广泛认同。通过出台相关法律法规等方式确定碳排放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通过加大减排领域的科技投入为农户或者企业提供更具有效果的技术支撑,并通过源头管控等方式进行综合的节能减排建设,形成进一步的客观遵循。

二、循环农业经济特征及策略分析

1、循环农业经济定义及特征。所谓的循环农业经济主要是指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上一生产过程中中的“废物”能够成为下一个生产环节中的原料,故而在物质循环的过程中不断的在不同环节产生具有经济价值的产品,达到对单一投入的多元化应用。以传统循环农业“桑-鱼-稻”模式为例,桑蚕产生的粪便可以成为鱼类的食物,鱼类的粪便可以成为水稻的养料,在降低了养殖成本的基础上能够进一步增加系统的多样性与抗风险能力。从上述的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循环农业经济具有产业链完整、集约化程度高、经济投入产出比高、科技含量高等特性。2、循环农业经济实施存在的问题。从现阶段农业经济实施现状来看,其主要表现为如下几方面问题:第一,宣传力度不足,没有形成有效的社会共识。尤其是在农户层面上,对于循环农业所产生的生态效应、经济效应等层面认识不足。即使是在部分循环农业经济产业园区,其对于循环经济的构建也仅停留在简单的模仿方面,并没有形成四位一体的循环思维。第二,农业工业化程度相对较低,组织过于松散。由于受到我国农业传统以及组织现状的影响,更多的农业模式以散户为主导,此种模式形成了农业生产规模较小,资金能力与技术水平无法提高等客观掣肘。第三,科技投入与指导严重不足,循环农业模式过于单一且缺乏特色。现阶段的循环农业经济模式过于单一,没有形成多核心体系。此种现象不仅造成了同质化竞争严重,更使得产品过于集中不利于市场推广。形成此种现象爱你个的根本原因是对于科技研发及其推广与指导体系建设不足而造成的。3、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策略建议。第一,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发展意识。加大循环经济的宣传力度,增强干群发展循环经济的意识,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前提。要广泛而深入地宣传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使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的生态道德观,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价值观,农业循环经济的理念深入人心;广泛而深入地宣传农业循环经济的4R原则,使“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再思考”成为经济工作的新理念。第二,加快农业企业化进程,提高组织化程度。加快农业企业化进程,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手段。一要大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推动农业企业化经营。建设农业龙头企业是农业企业化发展的关键环节。二要精心打造名特优农产品品牌。当今农业的竞争必然是品牌的竞争。推进农业企业化要着力打造农业企业品牌和农产品品牌。同时,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品牌农产品的宣传。三要搞好循环型农业基地建设,实现一村一品,一地一品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格局。四要扶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不断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第三,加强科技指导,提升循环质量。科技进步是促进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撑。科技进步不仅可以延长农业产业链条,解决农村污染,提高资源利用率,更重要的是可以实现农业增收,农民增效,提高农村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综上所述,在上文的分析中,本文系统的对低碳农业经济及循环农业经济的原理、现状、可能问题及其实施策略进行了总结与探讨。旨在为后续的具体落实与技术推广提供必要的依据。然而,在实践环境下,我们应该注意到不同的农业经济发展类型之间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在相辅相成的过程中形成更大的集约化效应。希望在本文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不断的实践与分析,能够为进一步促进我国农业发展提供一定的助力。

【参考文献】

[1]刘洋.低碳农业经济与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简析[J].河南农业,2017(10)

[2]张国锋,高万里,毕博.吉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南方农业,2016(14)

[3]凌红.低碳经济背景下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研究———以广东省为例[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09)

碳循环的原理范文篇2

根据沙人综{2011}25号文件《关于在全县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中开展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公共课培训的通知》精神,我进行了自主学习培训,通过培训,收获颇多,现心得如下:

一、经过本次的《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学习,对两个概念及系统知识有了较深的理解:

1、所谓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的不同之处在于: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其特征是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循环经济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循环经济主要有三大原则,即“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每一原则对循环经济的成功实施都是必不可少的。

减量化原则针对的是输入端,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物质和能源流量。换句话说,对废弃物的产生,是通过预防的方式而不是末端治理的方式来加以避免。

再利用原则属于过程性方法,目的是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强度。也就是说,尽可能多次或多种方式地使用物品,避免物品过早地成为垃圾。

2、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低碳经济理论的提出是伴随着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水能、化石能、核能等的使用,人类逐步从原始文明走向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但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不止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将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也已被确认为不争的事实。在此背景下,“碳足迹”、“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而能源与经济以至价值观实行大变革的结果,可能将为逐步迈向生态文明走出一条新路,即摒弃20世纪的传统增长模式,直接应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

3、《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深刻细致的阐述了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理念的产生、低碳经济的概念辨识、低碳转型的国际趋势、低碳转型的结构调整与技术变革、低碳转型的政策工具、低碳城市建设的先行探索、低碳生活的时代意义等多个方面的相关方面的知识内容。更重要的是结合这些内容,提出了专业技术人员学习低碳经济知识的重要意义和各自在低碳经济发展中应发挥的作用。

4、低碳经济是“生态文明”“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战略思想的要求,也是中华传统文化“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仁信礼德”与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价值通道。其涉及广泛的产业领域和管理领域。如我国作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国家,其经济发展支柱产业诸如电力、烟草、钢铁、矿业等行业均是需耗费巨大的碳、油、电资源为代价而发展,由于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使我国深受其害,酸雨、光雾、天灾不断,高碳经济虽然带来了一定了经济发展速度,但污染却给人民带难了深重的问题与困难,在治理污染中我们也损失了许多经济发展速度,如何能在低消耗、低排放(甚至是零排放)、无污染提升经济发展速度,需要全体人民思考与讨论。《低碳经济》就为我们专业技术人员学习了解低碳经济,更新思想观念,增强低碳意识,提升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积极参与低碳经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参考。

二、通过整合,我认为在今后的生物教学中应予贯穿低碳经济的思想:

1.在《光合作用》中,贯穿“碳汇”和“森林碳汇”等概念与知识。

2.在《微生物的培养》中,理解“碳源”等概念。

3.在《生态农业系统》教学中,正确理解与处理“循环经济”(特别是“循环农业”)等概念与知识。

4.在《酸雨》教学中,让学生把握酸雨的形成原因、治理方案,养成自觉低碳消费行为。

6.在《资源使用》等内容中,让学生养成“原料——产品——原料——产品”的新原料思维观。

7.在《运动养生》中让学生学会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自觉进行低碳生活的方式与途径。

8.在《能源》教学中,教育学生自觉学习,努力上进,创造性地发展我国能源体系,完善能源使用机制,积极为我国的发展与壮大贡献知识与力量。

碳循环的原理范文篇3

关键词: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发展模式

一、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的国际应用

循环经济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提出的。随着地球变暖、空气污染等生态环境的恶化。循环经济先后在不同国家实施。如德国1996年颁布的《循环经济和废弃物管理法》,这是发达国家第一次正式使用循环经济的说法。2000年日本颁布了《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基本法》和若干专门法,欧盟各国、美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国家也在上个世纪最后1O年相继出台了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再生利用等办法。虽然我国对“循环经济”理念的引入相对较晚,但已于2009年1月1日起实行《循环经济促进法》。而英国在提出低碳经济的同时,还设定了一系列CO2的减排目标,并在随后几年中逐渐由强调自身节能减排转变到注重国际联合行动和国际框架建设的必要性上,2007年的《能源白皮书――迎接能源挑战》就增加了这方面的篇幅。欧盟委员会也于2007年通过了欧盟能源技术计划,旨在促进新的低碳技术研究与开发。虽然美国没有加入《京都协定书》,但长期以来其十分关注节能减碳,2007年7月美国参议院还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我国对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视已经在全国人大十一届三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中得到了具体体现。

二、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的区别与联系

循环经济根据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能量流动规律,提出“资源一产品一废弃物一再生资源”的闭环流动型经济模式,是一种以解决环境恶化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为目标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它主张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以最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低碳经济是温室气体排放量尽可能低的经济发展方式,尤其是对二氧化碳这一主要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要有效控制,但实质上是主张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方式、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新变革;循环经济侧重于整个社会的物质循环,强调经济和生态的综合效率,提倡在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的资源节约和充分利用:而低碳经济是对以化石燃料(能源)为主的近现代工业文明的一次变革,是人类实现生态文明的又一次探索。

低碳经济提出的时间比循环经济晚,但二者绝对不是替代的关系。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都是人类面对资源危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日益严重等问题的自我反省与改进,是对人类和自然关系的重新认识和总结,都以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为发展目标。低碳经济发端于全球气候变暖,是碳元素在大气中数量增加引致的,也是人类经济活动产生过多的碳元素而自然界无法靠自我消耗而维持原有均衡的结果。而循环经济提倡在经济活动的源头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并尽可能多次或多种方式使用产品以减少资源的消耗和污染的排放,对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处理资源化,只有无法避免产生和再回收利用时,才将最终的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并排放到自然界。低碳经济虽然侧重CO2的排放,但完全可以受益于循环经济物质流的思想。而且,循环经济在理论界与实证界推广的基础,也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通过减量化(re,Lluce)、再使用(reuse)和再循环(recvcle)等手段。不仅可以深入到低碳经济发展的细节,更能应用到能源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消费意识改变等发展战略中,以便从本质上解决困惑和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问题。其实。循环经济就是破解低碳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视角,

三、碳元素的循环

所谓碳元素的循环,是指碳元素在自然界中各种储存库之间的流通。陆地植物和水生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量空气中的CO2并经过转换固定于自身体内,随着食物链进入到动物体内,同时也储存在海洋和地球水域里。而生物体内的碳通过呼吸作用和腐败分解产生CO2排放到大气中,形成碳元素的循环。以化石类为主要能源的人类活动也会排放大量的CO2,植被和海洋生物的减少也会影响地球的碳汇而加剧全球变暖。从工业生产的主要排放部门来看,CO,主要来自于电力、交通运输、钢铁、水泥、石化等行业,以及居民和商业建筑物所使用的化石燃料。自然生态原木就有排放CO2和吸收CO2的载体,并形成固有的循环。在人类开始工业化生产前,也会有一定量的CO2产生,但这是可以靠自然生态系统自身消化的。而进入工业化生产以来,建立在以化石为主要能源结构的经济发展和对森林植被的破坏不断地试探着原有生态系统的底线,成为破坏先有生态平衡的主要因素。

四、CO2减排的思路

从循环经济的角度,一是从总量上减少CO2的排放,即从源头上控制CO2的产生。在各种经济活动中,提高能效,降低能耗,改变能源结构。开发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二是在无法避免CO2产生的情况下,提高CO2的循环利用,通过相关的技术创新和工艺改进,将CO2作为可利用能源再次投入到生产环节中。使之循环起来。三是当再次利用后,仍有无法避免部分残留CO2排出时,增加碳汇来吸收多余的CO2,或是捕集和封存已经排放的CO2。

五、CO2减排的途径

第一,在工业生产过程中鼓励技术创新,广泛应用先进技术,以提高能源使用效率,降低CO2排放量。例如。在钢铁产业中,应用烧结矿显热回收技术和热风炉废弃余热利用技术减少在炼铁环节的能源消耗,通过全烧高炉煤气锅炉技术、全烧低热值煤气燃气轮机技术以及高炉炉顶煤气余压回收透平发电装置等实现对CO2的二次利用:同时,开展技术攻关项目开发可再生能源,改变我国能源结构,并进行CO2的捕获和封存(CCS)等,直接减少CO2排放。

第二,淘汰落后产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市场需求有波动的前提下,加速关停落后产能,在规模企业推广循环经济生产模式。鼓励企业采用节能减排的技术创新和生产项目,并在资金和税收方面适当倾斜。兴建一些循环型工业区和循环型城市,进而实现大、中、小3个层次的CO2减排和循环格局。

第三,加速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虽然随着技术的进步,第二产业能耗和CO2的排放会有所降低。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排放总量仍趋于上升。因此,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同时,也应鼓励第三产业特别是技术含量高、污染少的研发和营销机构的大力发展,这也将是新时期我国外资引进的重点和未来我国产业结构优化的方向之一。

    【办公范文】栏目
  • 上一篇:放弃的美丽作文(整理2篇)
  • 下一篇:学校校医工作职责(收集8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