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高效;初中;语文;课堂
众所周知,语文是一门需要长期积累,形成丰厚的文化底蕴才能学好的科目。它不同于其他学科,可以经过短时间的努力而取得显著成效。因而,造成有些学生通过一个月甚至两个月的努力看不到多少成效,而放弃了努力。这样就会使部分学生对语文的兴趣逐渐淡薄,从而导致语文课堂效果也欠佳。
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我致力于向45分钟要质量,企图营造一个高效的语文课堂,来摆脱目前初中语文教学的困境。我在教学实践中,做了如下探索:
一、教师要更新理念
新时代的教师,必须要与时俱进,更新理念才能满足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要。教师要有改革创新的意识,树立体现课改精神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要学习和掌握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要有丰富的学识和深厚的专业知识,要有较高水平的业务素质和教学技能;要有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要有美好高尚的道德情操;要有热爱教育事业的满腔热情,要有一颗尊重学生、热爱学生的美好心灵;要有博采众长、虚怀若谷的高尚品格,要有善于思考、奋发进取的创新意识,要有善于总结经验、不断进行自我反思的进取精神。总之,要构建一个“好课堂”,首先就要锻造锤炼出一个“好老师”。“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以人为本,教师尤先。因为“好老师”是“好课堂”的“设计师”和“工程师”。只有教师的观念转变了,思想认识提高了,业务素质增强了,教学技能提升了,才能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也才能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也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师角色的转变,并不是要削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而是对教师的主导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意在促使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思想认识,增强业务素质,提升教学技能水平,促进教师快速成长,快速实现“角色转变”,快速成为新课程改革的生力军和主力军。
自从新课程培训之后,我就不断尝试着自己角色的转变,在学生面前渐渐放下师道尊严的师者风范,而是在课堂上真正做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在课下做学生真正的朋友、知心人,和学生亲切地谈思想,真诚地说生活,效果明显。
二、激发初中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愿学、乐学、勤学语文,改变他们被动学习的局面,最好的办法就是激发其学习语文的兴趣。俄国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曾十分肯定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这给我们语文教学活动提供良好的启示。毫无疑问,我们一旦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就会对语文产生一种热爱之情,就会不由自主地去学习、去钻研、去体验、去创造,而这些活动又必然会反过来促进语文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这种相互促进将会形成一种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当代有名的语文特级教师魏书生,在学生入校开始就要求学生写日记,并规定题目为《学习是一种乐趣》,这种日记学生要从之一写到之九十九。其目的无疑是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发现学习的乐趣,从而自然而然地激发起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并使之能够保持下去。多年的事实证明魏书生取得了成功,其辉煌的教学成果全国瞩目。上海特级语文教师于漪则与此稍有不同,她上课总是满面春风充满激情,使学生如沐春风,既学到知识又乐趣无穷,这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她的教学效果也是举国公认的。这些事实再次证明,只有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才能发挥他们的巨大的潜能、才能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才能得到充分体现。
三、改变师生关系,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改变原有的师生关系,搭建师生互动的平台尤为重要。师生的互动,也直接关系到课堂的效果。教育是教师和学生这两个情感实体交往的过程,只有双方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体谅,才能产生共鸣,实现心与心的沟通,才能很好实现教学目标。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想实施高效的课堂教学,就必须重视调动学习主体的积极性,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活动的自由度,大胆放手,让学生尝试,使每一个学生成为学习的参与者、探索者、发现者。教师营造的课堂氛围要让学生产生“安全感”并学会开放自己,敢于质疑问难,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能主动思考探究问题,积极参与合作讨论,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从而提高课堂效率。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就要解放思想、开拓思路、鼓励创新、尊重分歧,尤其注意营造一种热烈踊跃的课堂气氛,这才符合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要求。可以说,这样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氛围是师生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的催化剂,是促进教师与学生的性情与灵魂提升的沃土。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丰富语文课堂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程教学翻转课堂
语文是高中教学的重要学科,通过进行高中语文课程学习,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学习相关的语文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和语文专业水平,另一方面,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高中语文课程本身所蕴蓄的优秀文化的深刻内涵,对于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和整体素质的提升也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地位。翻转课堂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对于高中语文课程教学质量的改进和教学效率的提升,对于学生语文学习情况的调整和改进等,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下面笔者就高中语文如何更好地开展翻转课堂展开分析。
翻转课堂作为一种较为新颖的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方式有着很大的区别。在运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进行课程讲授时,教师需要将课堂内外的时间加以重新的整合和规划,调整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位置和关系,将课程学习的主动权和主导权由教师转移为课堂参与者,即学生本人。教师在进行翻转课堂教学之前,需要鼓励和引导学生在课外时间对将要学习的内容加以预习和整理,在课堂进行过程中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使课堂由原本单一的教师讲授的模式转变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使学生在进行讨论和互相交流的过程中,更加深刻准确的理解和把握课程教学内容,能够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挖掘和深入的解析,从而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
可以说,高中语文课程的翻转课堂教学无论对于该门课程的任课教师,还是进行该门课程学习的学生而言,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首先,在进行高中语文课程的翻转课堂教学时,教师应该从自身出发,加深自身对于翻转课堂这一教学模式的理解,不断革新自身的教学理念,将翻转课堂这一教学模式有效的引入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并且使其发挥稳定而有效的教学作用。对于高中语文课程的任课教师而言,高中语文课程的教学任务较重,相较于小学、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教学难度也比较高,因此在进行高中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将着眼点单一的放在教学内容的实现、教学目标的完成以及学生学习成绩提高等方面。在教学方法上,高中语文的任课教师也习惯于遵循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理念较为陈旧,教学模式也较为单一,面对这种教学现状,在进行高中语文课程翻转课堂教学之前,教师应该加深自身对于高中语文课程的了解和把握,认识到高中语文不仅仅是一门专业课程,包含着诸多语文专业知识,同时更是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其中蕴蓄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以及古今中外优秀文化的精华。
在引导学生进行高中语文课程的学习时,教师对于课程内容的讲解、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学习,都不应该单一的以完成教学任务和学习任务、提高语文考试成绩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使高中语文课程只停留于表面较为浅显功利的层次,而是应该深入其中,挖掘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和生活经验,体会文章中所渗透的生活感悟和深厚情感,从而在提升学生语文学习水平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整体素质,切实实现高中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这就要求高中语文教师充分理解翻转课堂的重要教学价值和教学意义,勇于将这一新颖的教学模式付诸于高中语文课程的课堂实践,充分认识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使教师由课堂的主导者转变为课堂的设计者和引导者,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高中语文课程中来,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使学生能够积极地投入到翻转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来。
其次,翻转课堂的顺利展开和有效实践,需要学生在课程之前进行充分的预习和准备,使学生能够对教师所要讲授的文章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和把握,因此,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前预习,加强和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意识,为翻转课堂的顺利展开打下坚实的基础。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在进行高中语文课程的学习时,习惯于在教师的带领下逐步进行课程内容的学习,学生在学习心理上容易形成惰性和依赖性,缺乏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意识。面对学生的这种学习情况和学习心理,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课前进行自主预习和资料搜集时,让学生逐步养成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还应该向学生讲解进行高中语文课前预习的要点和难点,以此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效率,避免造成学生学习时间的浪费,从而影响翻转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应该向学生讲授语文知识的相关获取渠道,扩展学生的学习视野,开阔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够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
在听完南师附小的课后,基于对教学的探索,我觉得高效课堂应关注以下三点:
一.关注文本,超越文本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了阅读互动的三维结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什么是“文本”呢?语文阅读教学中所说的“文本”指的就是教材,即语文课本。作为语文老师,首先应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和字面上的文本及文本后面的作者认真对话,静心凝神地加以研读。教师只有做到吃透文本,方可引导学生正确解读文本,让学生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主观能动地“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祖国的语言文字的温度,教师也才能上出这堂课的深度。
在上《钱学森》这一课时,老师把握了文本的体裁,设制了明确的目标,就是想通过人物的言行让学生把握人物的内心世界,并紧紧抓住“言传心声”这一写作特点让学生自己动手划出钱学森说的话,并让学生结合当时的情境来理解、感受、品味人物的语言,说说表达了人物怎样的心声。并指导学生学着用言传心声去练笔写作。这里可以看出老师不仅仅关注了文本的内容,还在课上引导学生把握如何去写,做到讲练结合,课堂高效。
《军神》这一课,老师先问学生“从哪些词语中你能体会的疼痛?”让学生通过字词初步体验的超人意志力,让学生和文本进行对话。然后对孩子说:“会读书的孩子会自己想象”引导孩子去想象:如果此刻你就站在面前,你脑海中会有哪些情景?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让学生进行想象体验,让学生与文本有了更进一步的对话。接着播放影片片段,让学生直观感受那令人震撼的场面,使学生入情入境,体验升级。最后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回想,你生活中被割伤的感受,通过对比,感受竟在拒绝麻醉的情况下数刀数,告诉沃克医生共72刀。最后设计了说话练习,感情水到渠成,孩子有话可说,有情要抒。语言表达和情感体验都得到了真正的锤炼。语言和思维得到了实在的发展,也让我们感受到教语文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文本。关注文本,更要超越文本。
二.立足课堂,超越课堂
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说:“语文教学一定要删繁就简,要返朴归真,简单实用,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何谓简单?“简单不是草率,不是省事,是要改变繁琐的、或面面俱到地分析课文内容,或离开课文语言挖掘人文内涵的教学套路,依据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突出语言的理解、积累与运用,来构建简约、实用的阅读教学。”而课堂是一个载体,是教学的主阵地,想让学生学好必须借助这个载体。想让学生学得更好就必须超越课堂,使课堂得到有效延伸。
在《钱学森》和《军神》的课中,我们都不难看出老师课前花了很大的功夫去备课。如:内容的精选、环节的设制如何有效。目的就是为了超越课堂,使课堂的效果达到最大化。如《钱学森》感动颁奖词的选择,《军神》中电影片段的适时播放。既和课堂联系紧密,也和我们的生活、学生的写作密不可分。让学生从生活中去学习语文,使语文课延伸到生活中去。
三.重视习惯,传授方法
我在听课过程中发现南师附小的老师在课堂上的引导语,既是一种过渡语,同时也是方法的介绍,过渡衔接十分自然,悄然无痕却润物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