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校企合作;“产、学、研”;有效结合
【Abstract】"Long-termeducationreformanddevelopmentplanfor2010-2023,"hasgivenusthesolutiontotheproblemanddevelopment."Outline"clearly"shouldimprovethequalityofvocationaleducationasapriority,promotingeducationalreform,theimplementationofworkandstudy,school-enterprisecooperation,IndustryandEducation,internshiptrainingmodel."Soinvocationalschools"production,learningandresearch"effectiveintegrationworkwillbetopromotevocationaleducation.
【Keywords】School-enterprisecooperation;"production,learningandresearch";effectivecombination
【中图分类号】G638.3【文章标识码】A【文章编号】1326-3587(2011)07-0065-01
一、校企合作,拓宽教育教学改革新思路
在教学改革方面,过去,学校与社会,教学与实践,知识与技术很多是分离的,表现在教师的专业能力发展也是如此;从我们使用的教材而言,知识陈旧,理论知识难度大,老师教起来吃力,学生学习乏味,导致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差,进度推进缓慢,常常事倍功半。因此,职业学校的教师紧密联系所教专业涉及的行业,能及时把行业的先进技术、新规范、新工艺等引入课堂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校企合作,恰恰弥补了传统教学中的弊端。根据这种情况,学校组织专业课教师大胆改革,先后多次深入企业,参观生产流程,召开座谈会,全面调研,听取意见,邀请企业技术人员到校听课。同时,从教材选取,校本教材开发,专业课授课模式、以及注入企业文化等方面着手进行改革,淡理论重实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企业的进入,给我们带来丰富多彩的产品,学生的大脑一直在受着新鲜事物的刺激,通过这样的方式让他们主动地去接受课本上原来毫无兴趣的知识。另外,我们采用模块化、专题化等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灵活多变的完成教学大纲要求的内容。使学生在直观、兴趣、轻松的接受课堂教学,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给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二、校企合作,盘活实习模式多元化
中等职业教育,除了使学生掌握文化基础知识,还必须掌握专业理论知识,达到熟练应用本专业操作技能以及在本行业进行生产、经营的水平,而要达到这个目标,校企合作,实行“产教结合”必不可少。因而,专业教学设施、校办企业和实训基地,就成为保证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就成为“产教结合”的重要依托。富士康迁入郑州,带动了相关的企业产业链发展,也为我们实现这个目标提供了合作的方向,学校高度重视,抓住机遇,第一时间与富士康等多家企业洽谈合作模式。积极开展引企入校,加强校企合作,尝试新的实习模式,总结适应学校自身发展的思路。
三、校企合作,开辟科研新航标
第一步走——“望”,即通过网络、新闻、企业调研、人才市场,看中外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成功案例,看地方经济发展现状及会计人员需求状况,看当地高职学校会计专业招生、教学、管理、就业等现状。近几年,吉林省各高职高专院校坚持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路子,积极推行订单培养、顶岗实习等教学模式,同时,积极调整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结构,培养地方行业、企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在这方面,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做得就比较好。多年来,与本院会计系合作的企业有吉林万通药业集团及吉林修正药业集团等7家,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有吉林汇泽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用友财务软件公司吉林分公司、广发证券长春营业部等7个,特别是会计系与吉林省的两大民营支柱产业公司——吉林万通药业集团和吉林修正药业集团所的校企合作,为会计系一年输送的全国省级驻外会计人才及总部留用会计人才就有240余人。
二、“二闻”各方,归纳学生存在问题
第二步走——“闻”,即本院通过不定期的校企座谈会、到企业调研、师生座谈会、家访等形式,归纳各方反馈的校企合作过程中学生存在的问题如下:第一,思想不稳定,心智不成熟,责任心不强,自我约束力和控制力差,职业素质不足。第二,对工作的执着、耐心不够,工作不够主动,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坚持力弱,耐挫、抗压能力差。第三,缺乏交际能力,与人沟通交流能力不足,团队合作意识不强烈,缺乏足够的办公环境与人文环境适应能力。第四,很多学生会计专业知识不扎实,动手实践能力不强,办公软件的应用能力差,对营销、保险、统计等常识性知识概念模糊。第五,工作不细致,认真程度不够,欠缺敬业精神。遇到问题没有应变能力,工作缺乏创新能力,不能自信的独立解决问题。第六,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普遍现象是理论知识掌握不扎实,实践操作也不娴熟,基本处于不能直接顶岗的状态。
三、“三问”各方,梳理校企合作建议
第三步走——“问”,即本院面向学生、家长、教师、用人单位等分别设计了有方向性和针对性的调查问卷,按需询问,或通过多方的座谈会,毕业生汇报会等形式,为校企合作梳理各方建议如下:第一,严格对学生的管理与考核,由于企业选人“德为主流”,作为学校首先要教会学生做人、学会感恩,企业、学校、教师、家长、学生要经常沟通交流,达成一致的就业择业观。第二,增加实践教学,多搞一些职业化训练、多创造机会去企业实践,企业提出“收入靠贡献、岗位靠能力”,要重视培养学生各种就业能力。第三,教育学生要有坚定的信念,要给自己接受现实的空间,具备吃苦耐劳、服从分配、坚持长期工作的意识,增强责任感。第四,教育学生作为会计要多听、多看、多想、多做、少说,不该问的不打听,不该说的不多嘴,对学生类似的职业指导要有始有终。第五,多与企业商讨校企合作教学内容,按企业需求修订完善教学计划与培养方案,让学生从学校学生角色向企业员工角色完成自然转换。第六,企业建议学校能够实行弹性学分制,随企业用人缺口时间随时提供人才。
四、“四切”归因,查找制约合作因素
第四步走——“切”,即结合“一望”“二闻”“三问”,查找制约本院会计系会计专业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因素如下:第一,会计专业的校企合作不能为企业带来硬件、软件以及技术上的支撑。第二,多数企业会计需求量不大,即使需求稍大,企业也是优中选优,他们用人是一企多校,对本校的选择不是唯一。第三,地方政府对会计专业的校企合作没有给企业税收优惠或用人补贴等优惠于企业的政策。第四,仿真企业、仿真银行、仿真税务等教学环境的配备不足,在企业兼职并具有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力量不够。第五,多数学生还没有形成“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虽服从企业分配但反复现象较普遍。第六,学生、企业、家长、教师沟通不够,对学生的心理疏导与职业指导不到位,导致学生流失现象严重。
五、“五行”互动,磋商校企合作发展
第五步走——“行”,即本院会计系上下齐动员,主动出击,选择适合本专业的地方知名企业商谈,本着“校企合作、产教结合”原则,共同商定合作教学、合作育人、合作培训、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学生培养方案及教学计划,商定合作协议并举行签字挂牌仪式,并在校企合作期间,将“一望、二闻、三问、四切、五行”的五步走培养模式循环应用于教育教学改革与管理以及学生的职业指导中,不断探讨完善会计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总结出本院会计专业校企合作的参考模式。
(一)完善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当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主要还是体现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素养、较强专业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根据这一目标,以“一望、二闻、三问、四切、五行”校企合作培养会计人才为主要思路,培养目标定位在“品德先育长育”、“技能实用够用”与“岗位坚持适应”三个方面。所谓“品德先育长育”是指要把对学生的品德教育放在教学的第一位,并要长期进行疏导,贯穿后续的岗后教育与职业指导中;所谓“技能实用够用”主要是指所学技能要与工作衔接,无论是会计操作技能,还是计算机操作技能等,要让学生娴熟应用于实际工作中,不仅实用,还要够用;所谓“岗位坚持适应”主要是指要培养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与工作的坚持力,培养学生适应工作环境与人文环境,以及工作中不轻易放弃的坚持特质。
(二)根据会计专业特点选择合适的合作企业
会计专业的校企合作模式有其不同的特点,与校方合作的企业方不能固定一个或两个企业,就需要学校与多个企业协商,可以一校多企,选择合适的多方合作企业,选择最符合双方需求,能产生最佳效益的合作模式。由于地方经济特点,吉林省很多药业集团公司在全国各省份都有分公司,每个分公司都有财会建制。以吉林省修正药业集团公司为例,在全国仅营销会计就有3600多个岗位,由于营销会计驻外的特点,使得这个岗位的会计不是很稳定,每年都需要一定数量的会计人才储备。因此,我院会计系主要选择修正、万通等地方民营支柱企业,使会计专业的毕业生有一个很好的实习与就业平台,且可以多数量的推荐会计专业毕业生。
(三)共同商定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制定培养方案
校方一旦与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就要研究确定对学生的培养方式,协议中要明确校企双方的责任与义务,商定校企合作管理规章制度,确定基本的企业参与教学的模式。例如:我院会计系在与吉林万通药业集团和吉林修正药业集团签署校企合作协议以后,校企双方就开始对学生的培养模式展开讨论与协商。校企双方确定大一、大二、大三不同学年段学生采取不同的合作模式,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培训手段,以及不同的企业受训时间安排。同时与万通、修正等合作企业专家一同对大三学生展开面试选拔,成立“万通班”与“修正班”。对该班学生完全按校企共同制定的教学计划与培养方案展开教学,以“校企共建完善计划方案,校企师共育同管学生培养,政企校师家共督学生成长,学生自主管理自我提升”为特色,实现“政府、企业、学校、家长、教师、学生”六赢。
(四)校企共建高素质专业化职教师资队伍
对职业院校而言,强师方能兴教。职业教育的特点也决定了教师只有具备了丰富的实战经验,才能教出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因此,在对校企实验班进行授课时,校方的专业课教师尽可能选择具有一定的实际会计工作经验和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并具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师担任。企业方的授课教师同样要选择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和精湛的专业技能,并擅于沟通交流、具有亲和力和良好职业道德的企业专家担任。无论是校方的教师,还是企业的专家,他们的言行将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学生的后续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高素质专业化的职教师资队伍将由校企双方逐步共同创建。
(五)总结得失,制定学生总体考核方案
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会计系,在校企对学生进行合作教学过程中,建立了校企生QQ交流平台,让学生与企业专家、教师等在此平台相互交换意见;在学生的日常评价与平时和期末的考核中,融入了企业对学生的评价与考核成绩企业参与学生的综合评价;与合作企业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了校企双方的阶段性互动,会计系专门确定了企业联络员参与学生的后期工作职业指导,促进了教学质量监督体系与教学评价体系的完善。校企合作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校企双方每年进行一到两次合作总结,总结合作过程中的亮点与成绩,总结学生顶岗实习与就业后存在的问题,并对一年的教学计划与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完善,这不仅会为校方教师提供直接的参与实践并接受企业专家指导的机会,同时也有力地推动了教育教学改革,进而丰富了教学资源。
六、结语
[关键词]高职管理类专业校企合作区域经济
[作者简介]刁爱华(1979-),女,江苏泰兴人,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系副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工商企业管理。(广西南宁530007)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面向区域经济发展以‘校企文化互动’提高高职管理类学生职业素养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2JGA331)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6-0122-02
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决定了高职教育必须依托区域经济,围绕区域经济特色,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模式,立足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人才的目标,多方位开展校企合作,服务区域经济,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结合区域经济,加强校企合作,使更多的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教学改革,是实现学校与企业间产学资源互补、实现学校人才培养和企业需求相符的有效模式。
一、广西经济建设的发展迫切需要高素质、高技能型管理类人才
2008年初,国务院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2009年末,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2010年国家确定了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一系列新政策,明确提出扎实推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建成具有全国影响的经济增长极。这些重大决策,要把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成为中国―东盟开放合作的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成为带动、支撑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高地和开放度高、辐射力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的重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在广西北部湾发展战略背景下,广西经济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多重发展机遇与挑战。为了加快北部湾发展步伐,2009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决定,未来十年,将着力打造机械、电子信息、汽车等14大千亿元产业及新材料、新能源等4大新兴产业,明确了广西工业“14+4”框架体系及工业化发展路径。北部湾畔,风起潮涌涛声急,最急的莫过于对人才的需求。国务院批准实施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2008―2015年人才发展规划》表明,到2015年,北部湾经济区人才需求量为:物流9.58万人,旅游、会展、金融等现代服务12.32万人。
随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以及泛北部湾经济区的建立,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经济快速发展,广西已吸引了国内外大批战略投资者,青岛海尔、青岛啤酒、甘肃金川集团、中国中铁西南投资、国电集团、广西建工集团等国内外知名企业陆续在南宁五象新区总部基地投资建设总部大厦,利用广西作为中国―东盟桥头堡的平台,积极扩展面向东盟和中国西南的业务。人才是经济发展的源动力,国内各个经济区,从深圳特区到上海浦东新区的成功无不依赖于高素质人才的集聚效应。广西经济的发展同样需要高层次、高素质人才,而且对人才数量和质量都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尤其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开放、开发过程中,管理活动是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素质的具有相应专门能力的管理类人才对于北部湾经济区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广西经济的飞速发展对管理类专业人才的需求结构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如何培养适应广西经济发展变化需求的应用型管理类专业人才提出了全新的课题。高职管理类专业应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作出科学定位,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改革教学方法,培养适应经济发展要求的应用型人才。
二、立足区域经济、深化校企合作,培养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的必要性
高职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要符合广西经济发展需求,尤其要适应北部湾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要结合区域性、行业性与自身的特点,结合区域经济的发展实际,与企业建立高效的合作关系,这是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方面,校企合作有利于增加对本地区经济发展动态和企业管理现状的了解,调整专业和课程的设置,适应地区经济发展对人才结构的要求。高职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培养除了要强调高职应用型高素质教育的共性外,还要注意经济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管理方法因地区、领域、行业、岗位、人文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要求,只有让管理类师生走进现实的社会和企业,才能真正感知现代经济管理的精髓,从而切实地提高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管理类专业教研如果脱离了社会和现实的背景就会失去其生存的活力。另一方面,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和技术的支持,校企合作为企业输送毕业生,为企业职工开展培训活动,搭建人才交流平台,实现校企人才双向互通,校企双方是互惠互利的。
因此,高职管理类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要积极开展和促进校企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实践,充分利用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资源,多层次开展校企合作,形成与众多企业的合作关系,共同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对于高职管理类专业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明确指出:“依靠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密切结合。”校企结合、学工结合、校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社会共同参与是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
三、基于校企合作,创新高职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校企合作的领域日益广泛,合作内容不断深化扩展,合作模式和形式呈多样化发展趋势。因此,应依托区域经济特色及发展特点,充分考虑实际情况,主动探索多元化校企合作模式。
1.“工学交替”模式。南宁作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的区域中心城市、中国―东盟合作的前沿,商贸、运输、金融等行业迅速崛起,对管理、国际商务、营销等专业的人才需求量很大。这些岗位需要具备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的人才,也强调实践操作技能,可以让学生在学校学习和在企业参观实习、生产实习、顶岗实习交替,在企业人才中择优聘任为教师,企业即学校,学校学习和企业实训交替进行,在学校理论学习的同时,逐步增加在企业的学习时间。
2.“订单”模式。广西地处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和东盟经济圈的结合部,是我国大西南、西部唯一出海通道,属于“承东、启西、联南”的交汇地带,得天独厚的优势和良好的发展前景,使广西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管理类人才尤其是物流人才紧缺。据调查资料显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未来五年内网络化经营运输服务型物流企业人才需求新增约2.3万人,因此,可与不同的物流企业开展“订单”培养模式,学校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化教育,培养专门人才。
3.“工学过渡”模式。会计与统计、电子商务等专业培养的人才为职场热门人才,要求具备相当的电脑及软件专业知识及操作技术,且由于岗位的特殊性,企业接纳学生实习较困难,因此,可开展前两年学校学习与实验室实践练习相结合,逐步增加在实验室的实践练习时间,第三年安排企业顶岗实训。
高职院校实施校企合作要以区域经济的发展为依托,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否则,脱离区域产业结构特点,校企合作就只呈现在形式上,很难真正使学校和企业深入结合,学校培养的人才就业难、学校持续发展困难,企业也会出现技能型人才短缺。
四、改革创新,探索校企合作“互利共赢”的新契合点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3年)》《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1―201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3年)》都相继作出了科学的指导,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任务,必须走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之路,构建校企共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
1.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特点,创新“总部―基地”人才培养模式。近几年,“总部经济”的概念风靡全国。广西抓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中国―东盟博览会落户南宁的重大机遇,大力实施以东盟为重点的开放合作战略。2010年7月,南宁市出台了《关于加快总部经济发展的决定》《南宁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和鼓励总部经济发展的暂行规定》,发展面向东盟的商务总部经济正成为广西与东盟合作的新亮点。发展总部经济不仅需要高端人才,而且需要建设总部的、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高技能人才和应用型管理人才。高职管理类专业的人才培养要为“总部经济”发展培养适用的人才,可借鉴总部经济运行的机制与管理模式,构建高职管理类人才培养的产学研合作基地,高职学院作为人才培养的总部,着重加强理论知识体系的学习,与企业共同协商教学计划、课程体系,在相关企业建立实训基地,围绕“总部”的要求开展实践教学,构成“总部-基地”的培养模式。
2.校企资源共享,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人才培养模式。发挥学校的教育资源优势和企业的先进技术优势,实现校企资源共享。一方面,鼓励有技术实力的企业进驻校园,引进企业建成“校中厂”,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与广西桂华物流公司合作,在我院建成桂华物流机电学院教学工厂。另一方面,选择管理严格、信誉度较高、接纳学生能力强的企业,作为校外紧密型的实训基地,在企业开设教学课堂,校企双方分担项目化教学任务。同时,接受专业教师挂职锻炼。为学生顶岗实习和教师到企业实践培训创造有利的条件。
3.校企联合办学,建立校企合作理事会式。高职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应充分利用地处广西经济发展首府南宁的总部经济发展集聚的企业资源优势,设立由行业龙头企业级合作企业的负责人和学院、系领导、专业教师组成的理事会。指导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以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用性,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提供建议,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论证,共同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实现与企业的“无缝”连接,既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又为当地经济的发展服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要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坚持把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优先位置,给予特殊政策支持;我国必须加快教育改革发展,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因此,立足区域经济,发挥区位优势,深化高职经管类专业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的必由之路。高职经管类专业校企合作的创新,要求我们思考如何发现两者之间新的契合点。高职管理类学生的人才培养,必须坚持校企合作之路,对管理类岗位人员的需求,企业最有发言权。开展校企合作,实现校企双向兼职、培训,利益价值的互动对接,可以相互借力,优势互补,切实提高高职管理类学生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管理类人才的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沈正榜,王乐.高职管理类专业校企合作存在问题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34).
[2]姚奇富.总部经济:高职教育发展的新动向[J].教育与职业,2009(12).
[3]邓志良,宋建军.论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校企结合为视角[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2).
[4]储朝曦.推进校企合作为区域经济建设提供优质服务[J].中国乡镇企业,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