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作文网

农机专业技术总结(整理2篇)

时间: 2024-11-07 栏目:办公范文

农机专业技术总结范文篇1

关键词农村;技术;人才;问题;对策

1.1农村实用技术人才数量

锦州市农村总人口191.8万人,农村劳动力101.3万人,拥有各类农村实用技术人员606名,全市每万名农村人口中拥有农村实用技术职务人员3名,每千个农村劳动力中拥有农村实用技术职务人员不到1名。1.2农村实用人才结构比例

1)层次结构:在全市农村实用人才中,初级比例最大,占总数的65%,其中农艺专业最多,占初级人数的28.6%,蔬菜、农业工程、兽医专业分别占初级人数的16.7%、13.9%和8.4%;其次为中级,占总数的25,6%;高级人数最少,占总数的9.4%,且主要分布在乡镇基层单位中,从事农业生产的一线人员几乎没有。

2)年龄结构:农村实用技术人员队伍年龄构成主要以40岁以上人员为主,占总数的53.6%,30-40岁占总数的34.7%,3哕以下的,占总数的11.7%。

3)学历结构:大专及大专以上,占总量的12.7%;中专占总量的193%;高中占总量的32%;高中以下占总量的36%。

4)性别结构:在整个农村实用技术人员中女性所占的比例较少,占总量的9.3%。

1.3农村实用人才分布

全市农村实用技术职务人员主要集中在义县、黑山、北镇、凌海和太和区,分别占总量的5.3%、26.2%、36.6%、16.8%和15.1%。农艺、兽医、畜牧、蔬菜、工程和农经专业人员,分别占总量的40.3%、14.7%、10.7%、9.4%、7.9%7和11.7%。

2农村实用技术人才队伍发展建设存在的问题

1)人员总量偏少。农村实用技术职务人员比例只占农村现有劳动力人口的0.06%,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2)文化程度偏低。高中及以下占多数,其中又以初中文化程度居多,不利于农村实用人才整体素质的提升。

3)年龄结构偏大。人员年龄结构中30岁以下的很少,远远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4)技术层次偏低。高级职称仅占总数的9.3%,不利于产业化的发展和带头作用的发挥。

5)女性实用人才偏少。目前大部分青壮男劳动力外出打工,留在农村的劳动力以女性为多,因此女性农村实用人才的多少成为左右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3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

1)思想认识不到位,农民参评热情不高。首先是主体认识不到位,作为农民职称评审机关的各级部门对于该项工作的认识不充分,缺乏主动性,存在等、靠思想,没有真正认识到农民职称评审工作的意义所在。其次是客体认识不到位,部分拥有一技之长或有资格、够条件的农民对评审缺乏深入的了解,认为可有可无、可晋可不晋,对农业生产不但产生不了直接经济效益,反而会牵扯精力,因此,在思想上不够重视,参评积极性不强、热情不高。

2)宣传工作不到位,农民参评信心不足。相关部门对农村实用人才评定政策的宣传力度不够,农民对参评资格条件、参评范围、过程手续等涉及评审工作的相关情况缺乏了解,导致一些有资格、够条件的农民因参评信心不足,而丧失了参评的机会。

3)组织工作不到位,农民参评无从下手。相关部门对评定的组织工作不够重视,不能给农民提供详细的指导,许多农民无从下手,致使一些有资格、够条件的农民因为不了解工作程序或者不了解申报方法而放弃了取得职称的机会。

4研究发展对策

1)加强对农村实用人才的教育培训,切实做好培训组织工作。整合培训资源,创新培训形式,充分发挥农村职业学校、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和各种农业技术推广培训机构的作用,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农民技能培训。大力实施“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计划”、绿色证书培训工程、青年农民教育培训工程、阳光工程等农民教育培训工程。做好农村实用技术人员组织工作,明确申报范围、规范申报程序、拓宽申报渠道。

2)健全农村实用人才开发政策体系,切实做好政策宣传。消除对农村实用人才的身份、地域等限制及求职录用、培训、奖励、职称评聘、薪酬分配和劳动保障等方面与其它社会人才‘的差异,保障其合法权益。完善农民技术职称评审办法,加快培养农村实用的中高级人才。加大政策宣传力度,鼓励农村实用人才领头创办生产经营企业、科研和经济实体,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农机专业技术总结范文篇2

1农技推广队伍基本情况

1.1数量

吐鲁番地区农业技术推广系统现有总编制370人,实际总人数368人。其中技术人员占总人数的72.6%;管理和工勤人员占总人数的27.4%。技术人员中,高、中、初级职称人数比例为1:4.05:2.79;老、中、青人数比例为1:4.48:2.78。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占技术人员总人数85%以上。综上所述,全地区农业技术人员编制和实际数量基本满足需求,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基本合理。

1.2质量

在农业生产技术指导和服务中,只有30%的技术人员能够在基层一线独当一面,即全地区约80名技术人员有解决综合技术问题的实际能力,这些技术人员平均分配到农业乡(镇),每个乡(镇)不足3个人。

1.3管理

通过多种行之有效的措施,管理、管活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一是对全体干部职工实行聘用制,签订了聘用合同;二是完善考评机制,实行一年两次考评;三是健全奖惩制度;四是构建多元化推广服务平台。

2主要问题及表现

2.1基层人才总量偏少,严重影响发展的后劲

据调查,直接在乡(镇)工作的农业技术人员平均每个乡镇3人。此外,农业技术人员流动性较大,外单位借调、借用人员多。不适应当前打造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精品版的实际需要。

2.2专业结构比例失衡

由于近年来地区种植业结构调整,随着各级、各类农业项目和基层农业技术服务需求增加,普遍存在缺少植物保护和土壤肥料专业技术人才问题。

2.3经费不足,严重阻滞技术的更新

目前,农业技术推广投资处于非常低的水平,许多基层农技站工作条件差、工资待遇低、人员流失严重,有相当一部分农业技术人员的待遇还比不上外出务工人员,导致许多农技人员不安心本职工作,纷纷另谋出路,即使正常上班的人员也无心开展业务。

基层推广部门缺乏知识更新和进修深造机会,对现代农业新技术的熟悉程度和操作能力不够。一是现代农业生产中不断出现新问题、新事物,学习培训不够;二是缺乏有效的知识更新手段;三是从事工作任务杂、多、繁重,缺少经历、经验等。而因经费的严重不足,对农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基本处于很低的层次状态,致使农业技术人员素质难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阻碍了新技术的引进开发与推广应用。

2.4岗位设置供需矛盾突出

随着近年来社会化评审机制的日趋完善,一大批专业技术人员通过评审取得了相应级别的专业技术职称。由于受到现行的岗位结构比例和最高控制指标制约,使得许多农业专业技术人员不能获得相应职称级别的待遇。岗位需求矛盾普遍存在,不利于调动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也不利于社会稳定。

3探索解决途径

3.1提升综合能力

一是对能独当一面的技术人员,进行高端的知识更新培训,学习新观念、新技术、新方法等,进一步提升工作能力[1]。二是不能独当一面的技术人员,在一线锻炼3~5年,建立技术人员实战棚和示范棚,在边干边学中提高实践技能,积累实际工作经验。

3.2创新管理体制和机制

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的激励约束机制。(1)鼓励有能力的技术人员开展有偿技术服务、技术开发、技术入股,培养技术骨干,激发技术人员工作积极性。(2)建立、健全奖惩制度,完善实施《一线科技人员补贴办法》、《科技人员奖励办法》、《农技中心重大责任追究制度》等一系列激励与奖惩机制,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对技术服务开展得好、有突出贡献的技术员,在评优、评先、推荐后备干部、进修、考察等方面给予优先。(3)完善考评机制,对一线技术人员的实战棚、示范棚进行严格的月督查、月考核,对工作突出、成效显著、考核优秀的实战棚、示范棚和技术人员给予奖励和表扬;对工作不力、实施效果差的实战棚、示范棚和技术员给予通报批评和惩罚[2]。

3.3根据农业生产需要搞好职称岗位设置

首先,岗位设置工作应充分考虑专业技术人才的发展状况,由上级部门定期或每个聘期制定切实可行、切合各地实际的岗位设置指导标准,并有一定的浮动比率。其次,要从单位实际出发,根据其自身性质和特点,坚持按需设岗,稳定农业技术人才队伍。

3.4优化专业结构

引进、招收新人才、新力量,在单位招聘新人员时优先考虑植物保护和土壤肥料专业人才。同时保证现有植物保护和土壤肥料专业人员真正从事本专业技术、开展专业基础性研究和推广[3]。

    【办公范文】栏目
  • 上一篇:职场中需要注意的职场礼仪小细节(收集3篇)
  • 下一篇:商标合同(收集3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