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转型发展;新建本科院校;职业教育;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6)11-0185-02
自从《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以来,包括独立学院在内的新建本科院校都在积极探索着向应用型高等学校转型,积极探索和举办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积累了不少实际经验。2015年10月21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以下简称“转型发展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明确要求新建本科院校“创新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应“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尤其要“深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改革。以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技术进步驱动课程改革,整合相关的专业基础课、主干课、核心课、专业技能应用和实验实践课,更加专注培养学习者的技术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1]。这些为新建本科院校在加快转型发展中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提供了指导性意见。本文以创新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为出发点,结合笔者所在院校的工作实际,认为在制订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时可以从人生课程模块、专业基础与拓展模块、职业能力培养模块三个方面来构建,以有效贯彻在新建本科院校举办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精神,加快转型发展,切实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更好适应经济新常态,满足行业转型升级的人才需求,提升新建本科院校核心竞争力,更好适应经济新常态。
一、“立德树人”的人生课程模块
党的十报告明确指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无论是211、985高校,还是地方高校,都以此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并以此目标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农业部、国务院扶贫办组织编制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3年)明确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实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新建本科院校在贯彻这一要求时,除了平时加强对学生开展各式各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之外,主要还是通过课程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历史教育等,提升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人文素质等。
在课程体系上,按照惯性思维,一般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等,统称为公共必修课。公共必修课主要承担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开展正确的三观教育、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教育、党史教育、国史教育、国情教育,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除此之外,还需要开设对人的生命安全与维持身心健康起着非常关键作用的体育教育、安全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以上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中单独划分为人生课程模块。
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中,新建本科院校把原来的部分公共必修课程改组为人生课程模块,既能提升任课教师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亦能提升人生课程的地位,也能引发大学生以及部分原来对公共必修课有一定偏见的专业课教师、辅导员等对人生课程的重新审视。新建本科院校将人生课程的地位、价值以及影响放在人的一生来看待,认识到的“扣扣子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一定的引导作用,认识到德育、体育等课程具有长时间的影响和价值,是提升新建本科院校核心竞争力的途径之一。可以说,设置具有“立德树人”功能的人生课程模块是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素质人才需求在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反映,也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在人才培养方案上的一种尝试。
二、“因材施教”的专业基础与拓展模块
由于转型发展的新建本科院校走的是应用技术类型的本科高校发展道路,举办的是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应体现为对专业理论的要求介于研究型普通本科高校与高职高专院校之间,而且对专业实践的要求要高于研究型普通本科高校,以保证学生的专业知识应用和实践能力是建立在专业理论的要求基础上的,并具有一定的知识应用与转化的发展潜力。因此,新建本科院校需要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构建科学的专业知识体系,并且要求专业知识体系由一定的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拓展课程组成。
专业基础课程是国家为了确保人才培养具有基础的专业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基本技能所需要开设的课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编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中的“专业介绍”的“主要课程”实际上就是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一般由10―15门课程组成。专业基础课程要充分考虑到学生专业发展需要,着重专业理论的基础性,夯实专业基础理论。专业基础课程不仅是为了确保在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中打下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而且是为了确保学生在将来职业发展上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专业拓展课程是为了让学生在学习了专业基础课程之后,在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的基础上运用专业理论加强专业实践,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的课程。这部分的课程则“要切实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充分考虑学生的发展,给学生选择的空间,让学生在接受培养过程中根据自身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体现个性化培养”[2]。因此,根据专业发展动态选择一些具有潜力的方向,比如,积极“探索‘互联网+汉语’‘互联网+播音’‘互联网+新闻’‘互联网+英语’等方向,甚至包括如播音与主持艺术、新闻学和汉语言文学的互补,实现学科专业相互交叉和渗透,拓宽专业内涵的发展空间”[3]。学生则因新建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具有专业方向性的拓展课程而有了更多的选择性,又由于专业拓展课程为专业实践课程,构建的是“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创新能力训相结合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4],使得学生的个性得到尊重和发展,达到增强专业基础理论转化为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目的,促进学生的个性能力发展,以落实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
三、“知行统一”的职业能力培养模块
新建本科院校举办的是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就更需要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开设职业教育的课程。“转型发展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明确提出,要“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1]。因此,新建本科院校非常有必要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职业能力培养模块”。在这个模块中,新建本科院校应将专业链与产业链对接起来,对涉及专业链的产业都要进行调研,了解其中与产业链相对应的职业,并将各职业标准引入课程内容中来,以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服务过程的真正对接,以达到举办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的目的。
职业能力培养模块是由以职业标准为基本内容的职业实践课程组成的。新建本科院校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不是仅仅设置一种与职业标准相关的课程,而是要设置3~5种职业标准的课程。比如,环境设计专业链对应的产业链涉及的职业有:室内设计师、职业室内建筑师、家具设计师、环境规划师、室内装饰设计员、园艺规划设计师、景观设计师、工艺美术师、工艺品雕刻工、摄影师等,将这些职业的职业标准设置成课程内容,将课程名称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供学生选择其中至少3种不超过5种的职业课程学习。在开设职业能力培养模块积极引进职业标准课程的同时,要加强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尤其是校企合作、校地合作等,要积极推进教学过程与生产、服务过程的对接,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做中思”,完善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
学生通过学习“职业能力培养模块”的职业教育课程,既学到职业知识、能力,又可以参加国家或地方组织的职业资格考试,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这样在保持学生一定学习紧张度的情况下,满足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将来职业进行多项选择。学生既掌握了一定的专业基础理论,又能在生产、服务过程中学习,实现“知行统一”,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能力。基于将职业标准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之中,在课程教材的选择上,新建本科院校可以选择“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系列教材,让课程内容更接近于职业岗位需求。这使得新建本科院校需要比专业基础课程教师还要多的具有“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既有“双证”又有“双能”的双师型教师队伍[5],探究实现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完成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创业就业能力,从而提升新建本科院校的核心竞争力。
“人生+专业+职业”课程模块构建的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是笔者所在的学校全体教职员工最近两年探索的新成果。从目前来看,学生在对待人生课程上较之前更为认真,在专业基础理论上掌握得比较扎实,在职业能力培养上通过国家职业资格考试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人数明显增加。可以说,新建本科院校“人生+专业+职业”课程模块构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效果在逐渐显露,但在“专业基础与拓展模块”上仍存在过多的理论课程,在“职业能力培养模块”上仍存在职业标准不明了难以引入课程内容中的问题,在操作中仍缺乏校企合作、校地合作等协同创新教育共同推进职业教育的顺利开展,这些都需要继续进行探索,以适应国家经济转型升级的需求,增强新建本科院校服务地方发展的能力,切实提升新建本科院校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国务院公报,2016(6):61-65.
[2]姚志琴,王岩.新时期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析[J].江苏高教,2015(5):78-80.
[3]潘济华.转型发展中独立学院面临的专业设置问题与思考――以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为例[J].高教论坛,2016(2):59-61,108.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中,为适应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的发展要求,保障和促进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落实,****市实施义务教育新课程的中小学校均应依据教育部制定的课程方案和****市教育委员会制定的课程计划,以及本区县教育行政部门的有关规定,结合本校实际,制定《义务教育学校课程实施计划》。为了保证新课程计划的全面落实,开足、开齐国家课程,规划并开好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需要对各实验学校实施新课程计划的情况进行检查评估。这是一项政策性、科学性和时间性都很强的教育评价工作。为了使这一评价有共同遵循的基本标准,以体现评价的科学性和规范性,特制定本方案,以便在评价《义务教育学校课程实施计划》的指导思想、培养目标、课程结构、实施的条件,以及体现学校特色时有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和等级评价办法,以利于学校对课程计划及时进行检验、改进与完善,使学校课程更具有普适性和自主性,同时为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对中小学校进行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督导评估提供帮助,以保证****市中小学实施义务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健康发展。
二、本方案的适用范围
本方案适用于****市实施义务教育新课程计划的中小学校对本校《义务教育学校课程实施计划》的自我评价,专家和科教研人员对进行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中小学校开展的专门评价,以及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对有关中小学校进行的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督导评估。
三、制定本方案的基本原则
(一)体现基础课程改革精神的原则
(二)发展性原则
(三)导向性原则
(四)可操作性原则
(五)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四、本方案的评价指标体系
五、对各项指标评价标准的说明
六、等级评价和评价的基本程序
(一)等级评定
1.二级指标的等级评定
课程计划二级指标的各个评价要点都能达到上述标准,可评为A等级。有一半或一半以上的评价要点达到上述标准,可评为B等级。有一半以上的评价要点没有达到上述标准或者空缺,评为C等级。在相关二级指标中,如果有一半带有的评价要点缺失,也评为C等级。
2.总体评价的等级评定
本方案的总体评价结果分为四级,其中A等级为“优秀”、B等级为“良好”、C等级为“合格”、D等级为“不合格”。
3.总体评价等级与分项指标等级的关系
优秀在二级指标中,前10项评为A等级或B等级,无C级,且第11、12两项分别评为A和A或A和B等级
良好在二级指标中,前10项评为A等级或B等级,无C等级,且第11、12两项分别评为B和B或A和C等级
合格在二级指标中,前10项评为A等级或B等级,无C等级,且第11、12两项分别评为B和C或C和C等级
不合格在二级指标中,前10项中的任一项评为C等级。
(二)评价的基本方式和基本程序
1.评价的基本方式
(1)学校自评
学校应在指定和实施《义务教育学校课程实施计划》的过程中,应适时召开由校长、教师代表、学生代表和相关人员组成的委员会进行自我评价,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改正。
(2)学校互评
在《义务教育学校课程实施计划》实行一定时间以后,有关部门应组织学校之间的相互评价,并聘请专家和科教研人员参与评价,以便不断完善学校课程,逐步形成学校课程特色。
(3)教育行政部门评估
教育行政部门结合教育教学督导和检查,对《义务教育学校课程实施计划》进行阶段性评估,以保证学校课程实施的科学、规范、有序,课程实施过程与课程计划保持一致,维护课程计划的严肃性。
2.评价的基本程序
(1)参加评价的人员应认真阅读本方案,理解并把握各项指标的评价标准和评价要点。
(2)参加评价的人员应根据本方案的评价指标体系认真研究《义务教育学校课程实施计划》,并通过多种方式(查阅《义务教育学校课程实施计划》和班级课程表等资料、召开座谈会、个别访谈、听课、问卷调查、定期抽查等)获取信息,了解实施情况,分别对各项二级指标进行等级评定。
【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7)12―0022―01
学校要凸显办学特色、充实文化内涵、提升办学品位、强化文化辐射力、充分发挥育人功能,就要牢牢抓住在学校生态中居于核心位置的课程建设环节,特别是校本课程的建设。校本课程建设应基于学校办学宗旨和发展愿景进行规划,并按照规划方案开展各项课程开发活动,这是课程实施的前置条件和首要步骤。本文就校本课程的规划谈几点认识。
一、校本课程规划的保障条件
1.政策保障。课程本身具有很强的政策性,校本课程规划必须置身于国家制定的课程政策框架内,在地方课程政策的指导下开展。
2.专业保障。课程建设具有极强的专业性,课程政策的执行者即学校领导团队和教师队伍的课程专业水平直接决定了课程规划的适当性和专业水准,学校在进行校本课程规划时必须寻求专业支持。
二、校本课程规划的影响因素
1.课程意识。主要包括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课程意识、学校管理团队的课程意识和教师的课程意识。
2.课程能力,特别是教师群体和学校管理者的课程能力。学校管理团队的课程能力直接决定了学校办学能力的强弱和办学水平的高低。教师的课程能力决定了学校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的水平。
三、校本课程规划方案的主要内容
1.阐明校本课程的实施现状。根据一定程序获得的研究成果,对校本课程的实施现状予以分析和阐明。
2.确定校本课程的指导思想。学校愿景和办学特色是校本课程指导思想的核心要素。办学特色是指“学校在办学过程中沉淀出的区别于其他学校的、较为稳定的倾向性特质”。学校愿景则是“学校对于课程所形成的理想追求和精神向往,它既反映了学校对课程发展的认识程度,又能引领学校课程发展的方向,对学校课程的规划起着重要作用”。
3.拟定校本课程发展目标。学校教育目标是为实现国家规定的教育目的而具体呈现的教育意图。课程目标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包括一般目标,“就是我们所说的教育目的,它与整个教育系统的哲学或价值观基础密切相关”。学校教育目标的落实遵循如下线路:学校教育目标―学校课程编制―年度教学计划―各学科、各活动的指导。校本课程规划方案应制定明确的发展目标。
4.确定校本课程结构。必须对拟设置的课程做出详细的规定,教师据此从事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因此,课程结构的编定与设置是校本课程规划中最基本的要素,是课程实施的最基本规则。
5.课程的实施与评价。一是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关系问题。二是校本课程的规范管理。校本课程一经设立,就应排进学校总的课程规划和课程结构,纳入学校教学常规管理体系,在课堂规范、评价等方面接受学校教务处等行政部门的督导、检查等。
三、校本课程规划的方法步骤
1.成立组织。进行校本课程规划,必须有明确的规划工作责任主体,建立组织的目的就是要确定进行课程规划的实施者和领导者。该组织是学校中有关课程建设领域的核心组织和权威机构,承担着学校当中有关课程事物的规划、决策、协调、建议、服务等职责。
2.现状调查。学校课程领导组织建立后的首要工作就是进行现状调查。现状调查主要包括需求调查和资源调查两部分。需求调查包括学生需求、教师专业成长需求、学校发展需求、家长期望、社区对学校功能的要求以及社会对人才多样化需求等内容。资源调查主要包括学校硬件资源调查、学校软件资源调查、教师资源现状调查和社区与环境资源调查等4个维度,可根据不同维度进行分解细化,作出详实的分析报告,提出学校课程设置的可能性。
3.综合评估。在现状调查完成之后,学校课程领导组织需要对形成的调查报告进行综合评估。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内部优势因素、弱点因素、机会因素和威胁因素通过调查罗列出来,然后运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结论。综合评估是学校课程领导组织最重要、也是最具专业特征的工作,只有经过科学、严谨的综合评估,才能为校本课程规划指明方向,为课程的设置提出对策与建议。
4.制订方案。校本课程规划方案是学校课程规划工作的主要目的和核心工作,是对校本课程的总体思路的描述。校本课程规划方案的文本应对课程的实施现状、发展目标、指导思想、组织保障以及课程的实施与评价等进行详细阐述和规划,并在课程的讨论、实施及反思过程中不断调整和完善。
5.方案的讨论与调适。校本课程规划方案需经过规定流程后方可颁布实施。课程领导组织对草稿进行讨论修订,形成校本课程规划方案初稿,提交校务委员会审议,提交全校教职工大会审议通过,最终形成正式方案。在此流程中,要根据各方反馈意见对方案进行修订和调整,以满足各方需要、切合实际情况。
关键词药物化学应用型本科教学体系
应用型本科重在“应用”二字,要求以体现时代精神和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育观为先导,以在新的高等教育形势下构建满足和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的学科方向、专业结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全面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①。应用型人才要求有完整清晰的思路和扎实的实验技能,即具有较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②。因而,为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需求,必须在课程教学体系建设中体现“应用”二字,其核心要求是与药学科研生产紧密衔接。
随着现代药学的快速发展,要求对于药物分子的结构、性质、作用机制、靶点及构效关系更加明确,更加重视对于化学药物合成方法、结构改造的实践应用。在药物生产及新药研发的实际工作中,对药学高等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教学培养方向。
药物化学是药学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化学与生命科学的交叉和相互渗透学科,同时对于药物合成生产实践,新药的研发创制等学生就业岗位具有很强的指导和应用性。以往的药物化学教学模式停留在基本理论知识和固定的几个教学实验上,缺乏与实际工作和生产实践相结合,也很少与药学其它专业课程相联系;学生的灵活运用能力、实践技能和综合运用相关课程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较差。此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针对于应用型本科高等院校药物化学课程教学体系的进行重新规划和建设,可以解决上述药学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若干问题。以药物化学这一重要专业基础课程为突破口,带动整个学科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管理、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改革和创新,填补药学专业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规范课程教学体系的空白。
1教学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
面向应用领域的药学专业知识人才培养,应根据目前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和现有的教学条件对教学策略作出相应的调整,采用灵活机智的教学形式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药物化学的教学改革也更应注重细节方面,尤其是在思路、技能和知识体系的完善上,而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则是对整个教学效果最好的评价和检验;最终形成包括理论、实验、实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评价等在内的完善的应用型本科课程教学体系。
2教学体系建设思路与方案
2.1理论教学
理论教学中应以生产实践问题相应的理论知识切入点;包括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内容调整;培养完善的解决问题的思路,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论知识水平深度、广度和各学科知识间的综合能力为主要指标量化评价标准。具体方案包括:
(1)选择具有代表性药品研发和生产企业各5家,进行实际问题调查,归纳总结常见问题的种类,形成调研报告。可以利用学生业余和假期时间,采用对企业进行社会调查的形式,完成社会调查报告。(2)根据调查结果,针对所存在的问题对教学内容和方式进行重新编排。采用教研室集体讨论和备课的形式。(3)把上述备课成果应用于理论课教学实践,并逐渐进行完善。以教学效果和学生解决问题思路的完善程度来评价,可在考试中设立若干实际应用问题来进行检验。(4)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论知识水平深度、广度和各学科知识间的综合能力为主要指标建立量化评价标准。
2.2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改革重点在于模拟生产实际中的常见问题;创设开放性课题;提高学生实验技能。以学生解决开放性实验课题的实验技能为主要指标量化评价标准。具体方案包括:
(1)设立若干与生产实践联系紧密,并能应用到目前常用实验技能的实验课题。以开放性课题的形式,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教师对方案进行指导和完善。(2)在实验进行过程中,教师对实验操作技能进行随时指导和强化,使学生从实验设计到实施的整体能力得到全面提高。(3)以学生解决开放性实验课题的实验技能为主要指标量化评价标准。
2.3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应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实践基层单位;选择生产科研单位急需解决的典型课题。以学生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综合应用能力为主要量化评价标准。具体方案包括:
(1)与企业进行合作,企业提出急需解决的生产科研课题,作为大学生实训项目课题。(2)学生利用假期或实习阶段的时间深入基层单位,具体进行设计和实施,最终完成实训课题。(3)整个过程以学生和企业为主,教师负责指导和完成最终的教学效果评价。以企业的满意程度和课题成果的应用性作为评价标准。(4)以学生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综合应用能力为主要指标量化评价标准。
3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药物化学课程教学体系的形成
一、教学管理规范化
1.规范教学教研管理,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结合“整体推进教与学方式的转变”,学校及时搭建教师教研活动平台,实施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行政参与的每个学科组每周一次的学习和教研例会制度。学校教务处和教科室定期开展各种教学常规检查,包括教学计划、导学案、教案、课件、作业布置、作业批改、教学分析、教学反思、课题研究、教学总结等。定期开展全校性课堂教学调研活动及家长开放日活动,听取家长对课堂教学的看法和要求。定期举办课堂教学基本流程解析大赛、名教师课堂教学大赛、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和教与学方式转变公开课、示范课等,促使教师们广泛地观课和评课,关注教与学两方面的动态和需求,促进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2.建立健全教学质量分析、评价和反馈制度
每学期期末考试或区域性考试及中考后,分别组织召开年级组和学科组两个层面的教学质量分析会,研究学情,总结得失。学校并对出现的重大教学问题进行面谈和限期改正的办法,使得教学质量分析落到实处。
3.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管理和监控
完善阶段考试制度,使阶段考试成为稳定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进行跟踪分析,制定整改方案,提出改进措施。每次考试都由教务处统一安排交换年级出卷和组织流水线的试卷批改、试卷统分工作,并写出教学质量分析报告。
二、国家课程校本化
为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立足校本研修,加强学校的课程领导力,进行教与学方式转变,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校优质发展。2013年学校根据《深圳市福田区学校星级教师激励方案指导意见》,制定了《深圳市福田区上步中学星级教师实施方案》。学校按照任务驱动原则、教师专业发展原则、倾斜一线教师原则,确定学校星级教师必须成立星级教师工作室,成员由学科部分教师组成,体现星级教师的示范性,充分发挥星级教师的带动与辐射作用,形成促进全校教师专业发展,并完成编制适合学校学情学科课堂教学的导学案,提供给学校学科教师作为共享资源。
学校确定了18位教学骨干教师作为主持人,相应成立了18个星级教师工作室,涵盖所有学科与所有教师,专项资金支持。通过工作室的研究工作,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进行编制适合学校学情学科课堂教学的导学案。经过2年多的工作,学校星级教师工作室已编制完成初中所有学科的导学案,并提供给全校教师借鉴使用,形成了针对国教课程,符合学校学情的导学案资源,初步完成了国家课程校本化。
三、校本课程个性化
校本课程的研究和开发,是完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需要,是教育发展的需要,是适应学生主体差异性,实现学生个性发展的必经之路。为了进一步规范和引领学校的校本课程的建设,2011年学校申请了区公益性课题《上步中学校本课程体系建设研究》,现已结题。通过课题研究,系统地规范了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程序。
W校开发了各类校本课程28门,让学生进行个性化选择。有拓展学生学科知识的《历史专题讲座》《数学兴趣小组》《争当小实验家》;有探索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名著欣赏》《书法兴趣小组》;有丰富学生课外生活、活动的《集邮知识》《朗诵与演讲》等课程;社团化课程有“动漫社”“丝网花艺社”“摄影社”“围棋社”等学生社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