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作文网

临床专业毕业论文(收集3篇)

时间: 2024-11-21 栏目:办公范文

临床专业毕业论文范文篇1

1.1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临床工作负荷过高

目前培养研究生的大学院校附属医院往往是各地区级别较高的三甲医院,医疗任务重,门诊住院患者较多,医生需要完成大量的临床工作。研究生成为此项工作的主力军,工作负担巨大。另外,医院硬件资源有限,电脑软件操作繁琐复杂,这些无形中增加了工作量,浪费了宝贵的时间,为了完成工作,研究生需要经常加班。导致他们没有时间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也可能使部分研究生身心俱疲,容易出现身心问题。

1.2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陈旧或认识不到位

一些导师最初为科研型硕士研究生导师,培养模式陈旧,重科研,轻临床,导致临床实践时间减少,临床技能提高有限。反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毕业时也需要毕业论文答辩,他们也需要有一定的科研能力,但有部分导师重临床、轻科研,导致他们科研能力低下,偏废一方[1]。

1.3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轮转实习落实不到位。

1.3.1按照轮转计划,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需要至少在其他相关科室轮转1年左右,但目前研究生轮转时间较短,约4-6月。

1.3.2轮转期间,部分同学对轮转不重视,缺乏自觉性,未去轮转科室轮转,或轮转科室要求不严格,轮转流于形式。

1.3.3各轮转科室缺乏有效、规范的管理体制和流程,缺乏有效管理,导致轮转一团糟。

1.3.4还有一部分研究生导师所在科室在分院区,部分科室床位数较少或是病种单一,导师未安排研究生去病种全面的综合科室轮转,限制了研究生临床能力的提高。

1.4缺乏专业规范化的临床技能培训及理论讲座

按照培养方案的要求,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须达到卫生部颁发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中规定第一阶段培训结束时要求的临床工作水平。故培训结束后应该掌握临床上常见的操作技能。部分研究生反映医院或科室没有相关培训,导致他们常见操作技能低下,或难以按照最新的标准操作。医院或教研室没有安排针对研究生的理论讲座或课题汇报讨论,使得研究生缺乏理论学习的动力,而且科研课题进行中遇到的难题无从请教和解决。

1.5实习科室、轮转科室缺乏考核或考核不严谨

临床能力考核是检验临床能力培训效果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但由于各个医学院校、科室具体情况不同,在临床能力考核工作,临床能力考核内容及形式均不统一,存在较大差异。据调查,相当多的科室缺乏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出科考试。在一定程度上,放松了对研究生的评估和管理。缺乏一套科学有效的临床能力考核体系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能力不能完整有效的评价,也不能为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提供必要的反馈。临床能力的提高急需一套科学规范、切实可行的考核体系作为保障,这也是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急需解决的难点。

1.6部分临床活动缺乏权限

大部分研究生为应届毕业生,无临床工作经验,而我国执业医师法规定,具有高等学校医学专业本科以上学历,在执业医师指导下,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试用期满一年的,才可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故应届本科毕业生没有资格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在进入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培养后不能从事临床工作,缺乏正规系统的临床技能培训。部分研究生取得医师资格证书,但却不能在实习医院注册执业,不能取得执业医师资格,没有处方权,难以独立进行临床活动,毕业时临床能力难以达到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要求相应的临床能力。

1.7缺乏临床工作中沟通能力的培训

部分研究生反映,他们在临床工作过程中因为缺乏一定的临床诊治能力,同时也缺乏沟通技巧,往往难以有效的、全面的跟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

1.8缺乏对研究生的心理关注度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同时需兼顾临床及科研,心理压力较大。在目前较差的医疗环境下,研究生在临床工作过程中也容易成为医闹针对的对象,身心容易受到伤害。所以,预防性心理关注也是有必要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质量保障策略教育部于2009年下发的《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合理定位,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规律,创新培养理念,改革培养模式,确保培养质量。

2我们在把握原则基础上,根据我院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改革策略

(1)优化临床资源、简化工作流程,减少临床工作量,给研究生减负;

(2)更新理念,明确学位特点,临床工作及科研并重;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应按照专业学位的标准,调整培养方案和要求,要注重拓宽知识面,突出应用和强调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加强临床能力和考核。医学院应该加强带教医院及导师的培训,提高他们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认识和理解,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充分理解专业学位特点。

(3)建立并健全轮转、培训、考核制度,规范管理a.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进入临床后应该与导师仔细计划好轮转实习计划,医院或教学分管部门应严格按照轮转计划安排研究生实习轮转。b.研究生进入相关临床轮转科室后首先进行登记,向科室负责人进行报道,由科室负责人分配带教老师进行带教,轮转期间需全面了解及熟悉轮转科室业务及疾病特点。在科室轮转期间,科室需安排业务讲座。同时,医院教育科也应定时安排适合专业研究生的讲座。c.出科时建议完善考核制度,不仅需测评思想道德,而且要进行理论考试,同时还建议进行轮转科室相关技能的考试。对于不能达到轮转水平的,应该增加轮转时间。医院按照国家培养要求分阶段、定期进行考试,定时评估,优化培训考核制度。考核体系包含初期的课程考核,计入学分,进入临床之后还有参加学术讲座规定学分考核,轮转科室考核,毕业考核及论文答辩考核。

(4)开拓新的培养思路,事半功倍,培养全面研究生2010年,上海市开展了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的改革试验,基本思路是医学本科生毕业以后,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和住院医师招录,进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具有住院医生和研究生双重身份。学生毕业时,合格者可以获得四证,即研究生毕业证书、硕士学位证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证书、执业医师执照。我们也应借鉴上海甚至国外的研究生培养思路,力求高质量的培养能力全面的研究生。

(5)开放执业权限,充分发挥研究生的积极性

临床专业毕业论文范文篇2

一、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的背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3年)》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总体方案》明确指出:到2015年,积极发展硕士层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实现硕士研究生教育从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战略性转变;到2023年,实现我国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转变为学术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并重。国家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转变,给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生源复杂,临床诊疗能力参差不齐

我校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生源分往届本科生和应届本科生(含推免研究生)两种:其中应届生由于经历了考研,有的甚至因考研而放弃了大部分的临床实习,因此,理论基础比较扎实,但临床实践操作技能薄弱;而往届生和推免生要虽然有一定的临床经验,但其临床诊疗能力因来自不同级别的医院和在医院的时间长短不同而参差不齐。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

首先,由于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照搬科学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现象普遍存在,导致其课程安排也雷同,因此其课程设置更倾向于科学能力的培养而不是临床操作能力;其次,课程内容及教材陈旧,不能很好地把握医学发展的前沿及动态,对研究生培养的指导性意义不大;再次,专业基础课设置过多,学生在有限时间内难以完成,从而挤占了宝贵的临床能力培养时间。

(三)临床专业技能训练机会不足

首先,受近年研究生扩招的影响,导师年均指导学生数逐渐递增,学生接受一对一临床指导的时间相应缩减,致使临床思维相对单一。其次,由于医疗责任风险的问题,带教人员也不敢放手,致使学生的动手实践机会大大减少。再次,由于准备毕业论文和应聘工作,个别学生挤占临床实践时间的现象普遍存在,在毕业前的最后半学期更是不能全身心的投入临床实践中去!

(四)考核体系不完善

临床操作技能的培养是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中的关键因素。但是目前很多医学院校及附属医院在临床实践操作环节未形成完善的考核体系,缺乏客观的的评价标准,对于研究生操作能力的优劣没有量化指标,临床专业各学科的考核方案不够细致,缺乏统一性。

三、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针对生源的差异,因材施教

在入学后的第一学期,针对生源的临床教育及训练背景不同,因材施教,适当调整培养方案:首先,增加往届生专业外语课程的学时,强化其听书读写能力,使其具备一定的外文文献阅读及翻译能力,为临床业务水平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增开临床技能操作实训课,通过临床教师的理论讲解、实验室的带教及学生的动手训练,强化临床基本操作技能,为顺利进入临床实践好做准备工作。

(二)针对培养目标,调整课程设置

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不同与临床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其更重视临床实践技能的培养。因此,在培养过程中,首先,适当压缩理论课程的学时比重,将临床专业研究生进入临床的时间提前,并实行弹性课程学习制度,充分利用第一学期的晚上和周末时间进行安排课程学习;其次,课程内容密切联系临床实际,以培养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核心能力为导向,进行课程设置。再次,结合学分制,开设多元化的跨学科课程,积极鼓励研究生参与科研讲座、国内外学术会议,以便及时掌握医疗前沿动向,了解疾病的最新诊疗方法和手段。

(三)结合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要求,建立轮转体系

按照卓越医生培养计划的要求,华北理工大学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三年培养过程与三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过程相互融合、有效衔接。为了保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轮转的时间,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入学后经过入学教育和岗前培训后,遂进入临床科室进行轮转。其培养过程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即第一学年,实现医院全部临床科室及部分辅助科室的轮转,组织应届生入学次年报考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考试合格者取得执业医师资格证;第二阶段第二学年即二级学科及相关专业的的轮转。例如,根据临床工作的需要,内科学研究生需要轮转呼吸内科、心血管内科、消化内科、神经内科、肾脏内科、内分泌;外科学研究生需要轮转普通外科、骨外科、肿瘤外科、泌尿外科、神经外科、胸心外科,每个科室轮转时间为8周;第三个阶段即第三学年为本科室临床能力的定向培养,要求其担任24h住院医师不少于6个月。

(四)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要求对接,完善考核体系

临床专业毕业论文范文篇3

[关键词]护理学毕业考试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

[中图分类号]G642.47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3)11-0100-03

毕业考试是专业教学质量和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估的主要依据之一,是客观评价医学生临床综合能力、检查医学院校办学条件和教学水平的重要方法。目前国内医学院校护理学专业的毕业考试模式多种多样,各有所长,毕业考试的改革已经成为护理学专业教学改革的热点之一。[1][2]为能客观、全面、有效地评价毕业生的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和临床护理综合能力,我们对传统的护理学专业本科毕业考试模式进行了全面改革,对建立基于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模式的理论综合考试与基于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bjectivestructureclinicalexamination,以下简称OSCE)模式的临床技能考试相结合的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护理学专业毕业考试模式进行了理论与实践探索。

一、资料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我院2012届护理学专业四年制本科毕业生共405名,均已完成为期1年的临床实习。

(二)理论综合考试的设计

理论考试试卷的形式与内容以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试卷为基本模式,内容涵盖护理学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和实习阶段必须掌握的重要临床护理科室实纲内容,包括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和儿科护理学,是理论综合考试考查专业知识运用的重点。在满分100分的分值中,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所占比例各为30%,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各占20%。在合理设置考试学科结构和比例的同时,增加临床病例分析和综合性试题的比例,通过临床综合病例分析将各重要学科知识有效融合并相互渗透,注重学科间的交叉联系和综合知识测试。参考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有关题型和题量的要求,理论综合考试试题全部采用选择题,包括A1、A2、A3和A4型题共100道,考试时间为100分钟。

(三)临床技能考试的设计

根据护理学专业实际情况对经典的OSCE模式进行简化,设计简化OSCE,共设4个考站。第一考站――护理评估,包括采集现病史、既往史、家族史、体格检查以及心理社会评估。主要测试护理评估能力、沟通交流能力、收集资料的技巧、职业态度等。考试时间为10分钟,满分为20分。第二考站――护理诊断,考生对病历和采集的资料进行分析,提出护理诊断、护理问题以及针对该问题应该采取的护理措施。考查病例分析、病情观察和问题处理的能力、对护理诊断的熟悉程度。考试时间为10分钟,满分为12分。第三考站――护理措施,针对护理诊断、护理问题实施相关的护理技能操作。在不同难度的两组临床常用护理操作中,完成由教师指定的与病历相关的临床技能操作各1项。考试时间为20分钟,满分为50分。第四考站――健康教育,根据病历的特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病人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宣教,主要测试健康教育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和技巧、宣教内容和措施等。考试时间为10分钟,满分为18分。

(四)问卷调查

针对我院首次实行的简化OSCE模式毕业技能考试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内容包括简化OSCE的设计与组织、质量和效能等三大方面24个项目。考试结束后现场发放学生调查问卷405份,以无记名形式填写并现场收回,有效回收率100%。

(五)统计学分析

逐份整理学生考试评分表和调查问卷,应用SPSS16.0软件录入各种数字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

二、结果

(一)理论综合考试成绩

理论综合考试成绩的最高分为91分,最低分为52分,平均为(70.86±6.76)分,及格率为94.57%。学生考试成绩基本呈正态分布,比较集中在60~和70~两个分数段,占学生总人数的85%以上(见表1)。

(二)临床技能考试成绩

简化OSCE一次通过率为100%,考生分数总体呈现正态分布,最高为92.5分,最低为64.7分,平均成绩为(80.38±4.22)分,显著高于理论考核平均成绩(70.86±6.76)分,t=24.037,P0.0001。考试成绩比较集中在70~和80~分数段,男、女生平均成绩分别为(79.71±5.50)分和(80.44±4.04)分,两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t=1.096,P=0.274)。四个考站的得分率在72.20%~88.00%之间,得分率最高和最低的分别是第二考站及第一考站。各考站的标准分、学生成绩的最高分、最低分、平均得分、得分率等见表2。

(三)问卷调查结果

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参加考试的毕业生对简化OSCE的设计与组织、质量和效能比较满意。有71.8%的考生表示在考前非常清楚OSCE的程序和有关安排,95.8%的考生认为考站的数量设置合理,绝大多数学生认为考试的先后顺序和抽签方式公平(64.5%)或基本公平(33.8%)。质量评价主要集中在考试病历与临床护理实际是否相符、考试内容与临床护理对护士的基本要求是否相符,以及学生扮演的SP是否真实和考试难度等方面。前两个问题约半数人选择符合,加上选择基本符合的已达到学生的绝对多数。至于SP的真实性和考试的难度,学生中的94.8%认为SP的扮演真实或基本真实,87.3%感觉考试的难度适中。考生对OSCE效能的评价也较高,选择OSCE成绩能或基本能衡量学生的临床护理综合能力、临床思维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应变能力等选项的考生均达到93%以上,这表明学生对OSCE持明显的欢迎态度,特别是80.7%的考生赞同今后每届毕业考试都采用OSCE模式,更有93.1%的考生还希望将OSCE推广应用到护理学专业课的教学之中。

三、讨论

考试是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毕业考试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是医学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切入点之一,在很大程度上发挥着指挥棒的导向作用,牵动着教与学的各个环节,直接影响着教学改革的实效和人才培养的质量,[3]是当前医学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毕业考试的改革同时也大力推动了医学人才评价方式的改革,使人才评价与人才培养逐步接轨,按照人才培养目标,全面考核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素质,并及时反馈教学中的薄弱环节,不断提高医学人才的培养质量。目前医学包括护理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培养质量的评价主要是通过理论知识的考试和临床实践能力的考试来进行的。为探索和建立科学、客观评价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的考试模式,克服传统的毕业考试内容缺少学科间综合联系,不注重护理综合能力考核,无法有效地对护理本科生的培养质量进行全面评价的缺陷,我们探索建立了理论综合考试与临床技能考试相结合的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护理学专业毕业考试模式。在基于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模式的理论综合考试中,参考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有关题型和题量的要求,试题全部采用包括A1、A2、A3和A4型的选择题,注重学科间的交叉联系和学生灵活运用各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等综合能力的考查。在基于简化OSCE模式的临床技能考试中注重对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知识应用能力、护理操作技能和职业态度等方面的考核,从而比较客观全面地评价护理学专业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总体水平和临床综合能力。

从两种考试成绩的比较来看,理论综合考试成绩显著低于临床技能考试成绩,刚刚结束的为期一年的临床护理实习可能是其中的主要原因。在实习期内学生的临床护理技能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和巩固,而理论知识则在一定程度上被遗忘,加上实际病例分析和综合性试题的比例增加使考试的难度增高,同时也反映了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比较薄弱。

临床技能考试的重点是考查毕业生基本的临床护理操作技能和分析解决临床护理实际问题的能力。针对经典的OSCE考站较多(12~16个)、前期准备工作繁琐、考试成本高、考试时间长、不利于大规模考试的开展等缺陷,[4]我院根据护理学的专业特点和专业招生量大的具体情况,对OSCE的内容进行了全新的设计。考试项目既保留了包括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技能操作、健康教育等护理教育的核心内容,使各站点任务能比较全面地涵盖护理学专业毕业生应该具备的临床护理实践能力,同时又对经典的OSCE程序进行了简化,减少了站点数量,缩短了考核时间,使之适用于较大规模的考试。与其他研究结果类似,[5][6]本次问卷调查结果充分说明OSCE在护理学毕业生临床能力评价中的不可替代的应用价值,相比传统的毕业技能考试具有多方面的优越性,从而受到学生的欢迎。

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毕业考试模式的实践也发现了护理学专业人才培养中的种种不足,反馈的信息促使我们对教学的组织管理、教学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改进和优化。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加强引导学生重视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的紧密结合,加强引导教师重视改革传统的知识灌输型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推广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培养学生独立的思考能力和应变能力、解决临床护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和沟通交流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文涛,安力彬,赵静霞.护理本科生毕业考试的改革与实践[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9):826-828.

[2]郑喜兰,刘松江,陈凌云.护理本科生毕业考试的改革及评价[J].现代医药卫生,2010,26(22):3516-3517.

[3]白波,李伟,王家富.高等医学院校素质教育中的考试改革[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3,(3):15-17.

[4]景汇泉,于晓松,孙宝志.OSCE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J].国外医学:医学教育分册,2002,23(2):29-33.

    【办公范文】栏目
  • 上一篇:保洁下一工作计划(整理2篇)
  • 下一篇:保洁职责及工作要求(整理2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