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食住行”衣当先,因而纺织产业是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从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下称“中纺联”)了解到,2012年全国3.7万户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工业总产值达57810亿元,同比增长12.3%。但全社会口径纺织品服装出口同比只增长3.3%,创近几年新低。
两大因素再次困扰纺织企业特别是中小纺织企业发展:一是由于国内棉花收储政策造成的国内棉价与国际棉价差价过大,导致企业出口竞争力下降;二是银行系统对纺织行业融资政策收紧,造成企业融资困难。
招工未出现大缺口
“去年的一年并不容易。”1月31日,2012年纺织行业经济运行情况及2013年发展趋势会上,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王天凯的开场白沉重。
2012年,纺织行业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国际市场低迷。1—11月美国和欧盟纺织品服装进口总额同比分别下降0.9%和5%,国内出口企业订单不足。
福建省纺织服装出口基地商会的调研报告显示,目前服装企业仍在去库存,整体缺乏明显回升动力和对纺织行业的带动力,多数服装出口企业反映,手中少有新增订单。
此外,中纺联的调研报告指出,国内外棉价差持续拉大,受国内管理政策影响,2012年底国内棉价大幅高出国际市场,严重影响了棉纺产业链的竞争力。1—11月我国棉纱出口额同比下降8.9%,进口额却大幅增长56.1%。
受此影响,2012年我国纺织行业所占国际市场份额有所下降,1—11月在欧盟和日本进口市场中所占比重虽保持73.2%和40.1%的高位,但较上年同期分别下降了1.8和1.1个百分点。
中纺联报告指出,2012年国内棉价比国际棉价高出5000元/吨,福建省涉棉企业国际市场竞争优势被削弱,纺织行业中两大主要产业——棉纺、化纤面临巨大困境,效益明显下滑。
不过,与往年相比,处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纺织行业在用工方面却没有出现大的缺口。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高勇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去年不少中小企业关停,分流的劳动力流向了大型企业,大企业今年用工紧缺的局面略有缓解。此外,随着纺织行业产能向中西部转移,尤其是中部有大量的劳动力留在家乡,所以相对来说,现在的用工环境不是那么紧张。”
棉价倒挂之忧
一般而言,棉花原料占棉纺织品成本70%以上,去年以来国际棉价大跌,国内棉价由于国家收储价(1.98万元/吨~2.14万元/吨)的托举作用,每吨市场现货价稳定在1.95万元左右,高出国际棉价5000元。
福建省纺织服装出口基地商会的调研报告算了一笔账:按1.1吨棉花生产1吨棉纱计算,吨纱原料成本2.15万元,人工、电费、折旧、财务管理费用和机物料消耗约0.7万元,吨纱成本不低于2.8万元,去年至今市场售价约为2.6万元,意味着棉纺织企业每生产1吨棉纱将亏损2000元。
一家龙头企业的棉纺织厂2011年盈利6000万元,2012年由于棉价成本亏损2200多万元。另一家上市公司下属的晋江、江西、山东三个棉纺厂2011年全部盈利,2012年全部亏损。其江西棉纺厂选址在产棉区,尽得地利和区域政策优惠,2011年盈利2000多万元,2012年也亏损800多万元。
高勇介绍,过去十几年,国内和国际棉花差价始终保持在每吨1500元到2000元。在这样的差价下,国内的纺织行业还保持着强大的竞争力。
但现在国内与国际棉花差价达到每吨5000元。“所以目前我们的意见是,如果政策将国内棉价调到高出国外每吨2000元左右,我们可以接受,纺织业仍可以保持相当的竞争力。”
高勇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介绍,造成目前国内与国际棉价差距的原因是,2010年开始,国内棉价一度高到33000元/吨,国际棉价也盯着国内棉价走,当国内棉价从33000元往下跌时,为托住棉花价格,国家出台了19800元/吨的收购价格,将国内棉价稳住。
但是国际棉价还在继续下跌,与国内形成了巨大的差价。政府为了保护棉农,第二年继续提高棉花收购价到20400元/吨。
之后,为了应对这样的价格差距,中国政府加大在国际市场的采购力度,但是仍然没有把国际市场的棉价抬上来,反而形成了巨大的库存以及国内高企的棉价,给纺织行业带来了巨大压力。
王天凯表示,现在的棉花价差问题,实际上反映的是不完全的市场经济——前面的收储棉花是计划经济行为,后面的企业参与市场竞争是市场经济行为。
“为了破解国内、国际棉价倒挂给企业带来的困境,我所知道的政府部门的政策就是抛储,想以19000元/吨的价格抛300万吨,这样的抛储价格实际上政府已经给补贴了,未来会抛多少取决于政府的承受能力。”高勇告诉记者。
融资被扼喉
“在融资方面,我们始终困难。”在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谈及纺织企业融资状况时,高勇有点激动。
事实上,在2012年第一季度,纺织行业企业融资难就已经非常严重。纺织行业中的中小企业占比达99%,在国内各行业中密度最高。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新闻发言人孙淮滨介绍,纺织行业内贷款利息上浮严重,2012年一季度利息增长超过34%,“负担很重”。
记者查阅多家纺织类上市公司年报发现,其应付利息较高,显示融资成本高企。
让高勇激动的原因在于,银行总是把纺织行业作为一个“有潜在风险的行业”。“今年年初与去年年底那几天,国有银行列出了2013年要控制贷款和限制贷款的行业,仍然把纺织放在限制贷款的行业中,我们认为这是非常不公平的。”高勇说。
高勇认为,有些行业全行业亏损,有些行业全行业产能大大过剩,银行将这些行业列入限制贷款的行业有道理的。但纺织行业尽管外部环境恶劣,整体盈利情况依然处在整个制造业的前列。
会上,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王天凯指出,当前是纺织品牌强国建设的关键阶段,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进行了部署,提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为品牌发展带来巨大的市场机遇。
品牌面临新形势
会上,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品牌工作办公室主任张莉从我国纺织品牌建设的现状、面临的形势、品牌建设的新特点和下一步品牌建设思路作了工作报告。
她分析指出,当前,不论从国家、行业,还是企业角度,品牌建设已经形成一种共识,全社会的品牌共建格局已经形成,品牌价值体系充分体现,品牌建设步入了转型升级的阶段,品牌价值的提升已经成为品牌建设转型升级的重要目标和标志。随着品牌发展环境的逐步改善,企业品牌创新能力的逐步增强,当前我国纺织行业的品牌发展也形成了一些新特点,呈现了一些新的趋势:一是差异化竞争态势更加明显;二是品牌文化价值彰显;三是互联网电商营造业态的日新月异;四是品牌资源互动融合优化;五是优势聚集区域品牌活动;六是国际化。
但是,目前品牌建设还面临着国际竞争压力、发展环境不尽如人意等问题。品牌企业需要重视如下问题:一、国际竞争态势更加激烈,欧美发达国家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对我国品牌走向高端形成制约,高端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同时,国际品牌抢占中国市场的进程明显加快。不仅国际传统的“洋品牌”在我国高端服装零售中占据主要市场份额,二线品牌也不断地融入。随着改革的深化,市场进一步放宽必然带来更多的品牌融入,自主品牌在国内市场的国际化竞争压力将进一步扩大。二、国内品牌发展不尽如人意。品牌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依然存在,企业承担的利息上升到了30%。三、品牌企业的税费过重。一些优秀品牌企业现在的增值税达到了10%以上,大大制约了企业品牌研发的投入。此外,舆论导向等问题也制约了行业品牌的发展。四、品牌自身的基础比较薄弱,积淀不够,缺乏规划,专注度和坚持度不够,谋取短期的效益,而忽视品牌积淀带来的长期效益。五、人才培养和引进成为瓶颈。六、缺乏顶层设计和专门的政策支持。我国既没有统一协调机制,也没有明确国家牵头部门,部分支持性的政策不够,行业组织在政策制定和落实中不愿意发挥组织协调的作用。
借鉴品牌国际化经验
作为“2013中国纺织服装品牌年度工作会议”的重要关联活动,“时尚品牌论坛:中国纺织服装品牌国际化之路”于12月13日下午举行。
论坛上,中国国际贸促会纺织行业分会常务副会长徐迎新分析了国际市场区域特点。他说,这几年感触比较深的是,其实我们国内的消费市场已经成为竞争最激烈的市场,国际化的程度非常高,但是我们的品牌走出去的并不多,相反,国际强势品牌都进来了。从生产环境来讲,可能制造、工艺、质量这方面我们的差距不大,甚至我们有的品牌品质、质量都超过了国际品牌,但是在原创设计渠道、库存管理、品牌的形象塑造与营销,以及国际化人才方面我们相对还是比较薄弱的,需要缩小差距。另外,下一步品牌走出去光靠品牌单枪匹马也不行,我们应该去研究和讨论如何通过投资获取国际的渠道。
波司登、青岛红领、东尚等品牌企业代表分享了品牌国际化经验。波司登国际控股公司的品牌总监王晨华从波司登品牌国际化的实践经验出发,分析指出,走国际化的探索之路,要有坚实的基础,要有明确的定位,要善于借用外脑,要敢占领高端市场。
“红领用10年时间只做了一件事,就是用信息化的手段如何将个性化融入到工业化生产中,将个性化定制形式大规模生产。”青岛红领集团有限公司张蕴蓝介绍,将个性化融入到工业生产,从微观上来讲,在部分领域可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在宏观方面,实际上可以起到一个打破常规、突破行业瓶颈、改变商业规则、创造全新商业模式的作用。红领将个性化进行标准化、数字化、全球化,从量体、缝制、营销模式方面创新,使红领获得了成功。
东尚12年致力于打造中国原创服装品牌在海外市场的影响力,品牌覆盖了30多个国家,改变了外国人对中国服装产品的看法。东尚服装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周志海分享了东尚成功的背后的关键因素,把质量当成企业的生命,品质第一,成本第二。“当品质与成本有冲突的时候,我们一定会选择品质。”他说,其次,东尚很关注定位的研究,每个品牌都有非常明确的定位,每个定位都是根据目标市场调研出来的。
品牌管理系统正在筹建
会上,张莉以《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助力产业转型升级》为题,作了2013年中国纺织行业品牌工作报告,中国丝绸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钱有清、中国毛纺织行业协会会长彭燕丽分别作了丝绸、羊绒品牌报告。
2013年,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品牌工作办公室、中国丝绸协会、中国毛纺织行业协会共同编撰完成了《2013年中国纺织行业品牌发展报告——丝绸羊绒篇》,这是继《中国服装家纺行业自主品牌报告(2012年)》之后,第二次纺织行业品牌发展报告。报告归纳总结了行业品牌发展基本情况、新特点、新形势与新环境和下一步工作方向;梳理了丝绸和羊绒自主品牌的发展历程、现状、模式以及品牌发展所处的环境,并展望了未来趋势。
为加强实施行业品牌培育工作,相关管理体系的行业标准正在建立,中国服装协会常务副会长陈大鹏表示,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品牌工作办公室、中国服装协会等单位正在编写《纺织行业品牌培育管理体系整理要求——服装行业实施指南》,目前已形成初稿,旨在指导企业建立品牌培育管理体系。
自5月份成功举办2010春季纺博会后,纺博会筹委会立即启动秋季纺博会招展工作,多渠道、高密度地开展有声有色的宣传推介活动,不断提升纺博会品牌影响力和招商吸引力。至9月中旬.已有400多家企业预定标准展位千余个。借助以往纺博会的影响力和今年踏实的招展工作,国内外知名企业参展热情高涨。江苏新民科技、斯尔克纺织科技、红绿蓝等企业早早预定了展位.中国轻纺城潮汕商会组织14家会员抱团参加纺博会。意大利、韩国、德国等20多家境外企业报名参加纺博会。
2010中国柯桥国际纺织品博览会(秋季)-将于10月25日-28日在中国轻纺城国际会展中心举办。本届纺博会将举办开幕式、企业商家对接活动、时尚创意周、网上纺博会等专业活动。中国轻纺城传统交易区、中国轻纺城国际贸易区、中国轻纺城服装服饰(辅料)市场、家纺市场、中国轻纺城钱清轻纺原料市场等将作为展会的分展区。同时。本届纺博会将继续与上海面料展和宁波服博会对接,互通直达巴士,组织现场客商互访,实现展会问的良性互动。
本届展会的主要展品为纺织面料(辅料)、服装、家用纺织品、纺织机械,设1200个以上标准展位;展览面积3.1万平方米,共分三个展区:A区为纺织品特装展区,约400个标准展位;B区为纺织品标准展区,约500个标准展位;c区为纺织机械展区(室外),约300个标准展位。
今秋纺博会在招展招商和展会定位上借鉴了以往的成功经验,招商工作踏实有效。筹委会先后组织人员赴2010第十届中国(深圳)国际品牌服装服饰交易会、中国(上海)国际纺织品及面辅料博览会、中国(上海)国际服装服饰贴牌加工博览会、2010中国国际家用纺织品及辅料博览会、2010中国国际针织博览会、2010纺织服装产业链大会、广州中大、山东临沂、沈阳五爱、湖北汉正街、湖南株洲等纺织类专业展会和专业市场开展纺博会“全国路演”活动,发放宣传资料35000余份。同时。利用积累的客商资源库邀请客商,向中外客商发出展会手机短信110000多条、电话传真200000多份、电子邮件118000多封。
据介绍,本届展会将呈现三大新亮点:一是参展商层次有大的提升;二是展区进行专业划分;三是首次推出时尚创意周。
本届秋季纺博会首次按照面料种类划分针织面料、毛纺面料、衬衫面料等展区。在这些专区里.采购商可以更集中地寻找产品、比较价格,既方便又节约了大量时间;而参展商.更可以在“专属区域”相互交流、学习和收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