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业绩预告;上证50指数成分股;市场反应模式
一、引言
业绩预告的目的是提前释放业绩风险,避免在会计报告正式公布时公司股票价格出现大幅波动,以保障中小投资者信息弱势群体的利益。上证50指数成分股是上海证券市场市值规模大、流动性强,又最具有市场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在价值投资时代,上证50已成为蓝筹股的代名词,也是主流机构持仓的风向标,历来是机构投资者投资标的的首选,机构投资者往往重仓持有。机构投资者作为一种重要的投资主体,被监管部门期望为稳定市场的力量。那么,由机构投资者重仓持有的上证50指数成分股在业绩预告披露后会出现什么反应?是否如大多数观点所述:机构投资者的交易行为增大了股市的波动水平?作为机构投资者主体部分的证券投资基金自产生以来一直被认为倾向于短线操作,那么,通过业绩披露事件是否能观察到些许迹象?孟卫东与陆静(2000)以年报为样本,从年报披露前后反应系数差别提出市场存在深厚的投机成本,机构投资者有利用内部信息操作市场的空间。蒋义宏等(2003)对2001年度业绩预告披露的市场反应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市场在业绩预告披露前后会作出反应,预告类型与预告前后平均累计超常报酬率的符号和高低存在逻辑上合理及统计上的显著相关性,得出了上市公司业绩预告具有信息含量的结论。国内关于盈余信息披露的研究大多关注信号传递效应及所体现出的信息含量问题。较有代表性的还有赵宇龙,杨德明与林斌,宋璐与陈金贤等。
已有研究结果显示,业绩预告起到了提前释放风险、避免股价波动的积极作用。但是,预告业绩的优劣是否导致上证50指数成分股股价波动的差异?波动的模式是否存在共性?业绩优劣能否通过市场表象提前辨认?机构投资者在股价波动模式中所起的作用如何?本文采用事件研究法,将对这些问题展开研究。
二、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
本文样本选取2007年1月1日至2009年6月30日期间所有上证50指数成分股的业绩预告。之所以选取此时间段是因为上证50指数在此期间完成了牛熊转换的一个周期,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机构投资者的投资策略。上证50指数每半年调整一次成份股,根据新股上市交易后的影响力也可进行临时调整。研究期间上证50指数样本股共调整12次,涉及28只股票,占上证50指数样本股的56%。
研究期间共业绩预告144次,有效样本(公布具体变动数据)129个,15个没有具体数据。依据有效样本中的预告业绩变动幅度,分为三组,组1是增长幅度大于100%,有49个;组2是增长幅度大于0小于100%,有56个;组3是负增长,有24个。这些数据来自中国上市公司资讯网、和讯网。股价、成交量、上证50指数数据来自中原证券交易系统。
(二)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事件研究法来分析业绩预告对上证50指数成分股的价格、交易量的影响。业绩预告事件窗口的选择:以业绩预告的公告日确定为事件发生日,如果公告的日为非交易日,则事件发生日顺延至下一个交易日。事件窗口共选41天,选取公告日前15个交易日和公告日后25个交易日;对股价的影响用个股超额报酬率表示,计算方法是股票的超额报酬率等于该股实际收益率减去“正常收益率”,正常收益率指上证50指数在该时段的收益率;对交易量的影响用平均成交量比率表示。
三、实证检验与分析
(一)业绩预告披露在事件窗口引起股价超常波动
组1股价波动最剧烈,标准差为0.005,平均超额收益率最高值与最低值相差21%;组2股价波动最小,标准差为0.003,平均超额收益率最高值与最低值相差14%;组3股价波动居中,标准差为0.004,平均超额收益率最高值与最低值相差15%。与杨德明等的研究结果一致,业绩预增的组1和组2,在事件窗[-15,25]获得的累计超额报酬率为正,业绩预减的组3,在事件窗[-15,25]获得的累计超额报酬率为负,但是,均未通过显著检验(图1)。这主要因为上证50指数在2007年1月至2009年6月期间,走出了由牛市到熊市转换的行情,资金供给等非价值因素对股价影响较大,机构投资者采取了趋势投资策略。
(二)业绩预告披露日及后一个交易日市场反应显著
上证50指数成分股股价对业绩预告披露反应强烈,尤其在公告日当天及后一个交易日,平均超额收益率发生了明显变动。业绩预告当天,三个组的平均超额收益率分别为1.2%、0.9%、-0.8%,组3通过了0.01的显著性检验,说明对业绩预减的成分股投资者采取了以卖出减持为主的策略,导致股价疲软。业绩预告后一个交易日,三个组的平均超额收益率分别为1.1%、0.1%、-0.8%,组1、组3分别通过了0.05的显著性检验,说明投资者对预增一倍以上的成分股进行了买进,而对业绩预减的成分股进行持续抛售,导致股价一强一弱。市场反应显著的原因是,业绩预告将公司的经营情况准确地披露给所有投资者,吸引噪音交易者积极参与,或买入或卖出,达成或涨或跌的走势。业绩预告前一个交易日,三个组的平均超额收益率分别-0.7%、0.1%、-0.04%,与业绩预告披露当天及后一个交易日比变动值最小,都没能通过显著性检验。此种原因可归结为,噪音交易者尚不能完全预见公司财务的准确情况,参与交易谨慎。
(三)业绩预告披露在事件窗口反应模式相同
不管是组1、组2还是组3,在业绩预告事件窗口累计超额报酬率均呈现近似“M”形状。组3以业绩预告日为左右倒“U”形的分水岭,组1以业绩预告前一交易日为左右倒“U”形的分水岭,组2以业绩预告前六交易日为左右倒“U”形的分水岭。股价由上升到下降再由上升到下降产生了一次交易性机会,机构投资者完成了由收集筹码再到派发的过程。这既反映业绩预告信息存在信息提前泄露问题,也反映机构投资者是短线交易的参与者。
不同的是,业绩预增的两个组能在以后的三周内创出累计超额报酬率的新高,而业绩预减的组3则不能超出前一个累计超额报酬率的高点。自业绩预告日起,增幅最大的组1累计超额报酬率反弹幅度最大,增幅次之的组2反弹幅度次之,业绩预减的组3反弹幅度最小。
(四)预告业绩优劣与异常交易量成正相关关系
异常交易量对预告业绩优劣有很强的解释力,异常成交量与业绩预增幅度成正相关关系,即在业绩预告披露后,业绩预增幅度越大,异常交易量越大,业绩预减的公司异常交易量最小,业绩居中的异常交易量也居中。组1的异常交易量为1.287,交易量显著大于1,且通过了显著性为0.05的检验;组2的异常交易量为1.07,组3的异常交易量为0.996。这说明机构投资者更青睐业绩增长型股票,对业绩负增长的成分股票则采取回避或减持策略。在业绩预告披露前,此种差异表现就比较明显,组1、组2交易量均出现脉冲式量堆,组3交易量总体上呈萎缩状态(如图2)。此可印证上述推论,机构投资者预先掌握业绩变动信息,提前大量买入或持续减持。从业绩预告披露日到第15个交易日,则出现累计超额报酬率增加而异常交易量比率变动平稳。同业绩披露前比较,成交量有较大下降,出现价升量平。从第15个交易日开始,三个组均出现累计超额报酬率下降,但异常交易量比率变化不同,组1、组2出现价跌量增,组3出现价跌量缩。
四、结论与建议
业绩预告披露在事件窗口对上证50指数成分股的累计超额收益率与平均成交量比率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通过上述统计分析,结论如下:
第一,机构投资者对公司业绩变动方向态度鲜明,但对增幅比率不敏感。预告业绩增幅为正的在事件窗口的累计超额报酬率为正,预告业绩增幅为负的累计超额报酬率为负,业绩是否增长是机构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的主要依据。对业绩增幅大小机构投资者并不看重,增幅超过一倍的与不到一倍的成分股累计超额报酬率没有明显差异。
第二,业绩预告具有信息含量且存在信息传递效应。自业绩预报信息披露日始,不管预告的业绩增加与否都会刺激股价产生一定的正的累计超额报酬率。业绩正增长的成分股在预告日后股价表现强势(略有不同的是增幅大的涨幅稍大),待涨到某个幅度后股价反转。业绩负增长的成分股在预告日后股价也表现强势,原因是前期股价跌幅可观价值显现,与前述相同的是涨到一定幅度后股价也将倒转。上证50指数成分股在公开信息作用下,同样存在反应不足与反应过度。
不仅在预告业绩后会出现正的累计超额报酬率,股价的倒转关节点也基本相同,发生在业绩预告日后的第15个交易日左右,这证明业绩预告影响股价的作用是缓慢的存在信息传递效应。
第三,业绩预增产生交易性机会。结合图1与图2可以看出,机构投资者在利用业绩预增产生的交易性机会。经过披露前、披露日至第15个交易日或第16个交易日后三个阶段,机构投资者完成了筹码由收集再到派发的过程,存在利用个人投资者的非理性进行短线交易的行为。
上证50指数成分股的业绩预告产生了显著的市场反应,影响到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及公平、公正、公开监管原则的实施,市场各方必须重视业绩预告披露,以提高市场效率。
第一,业绩预增的成分股在事件窗口获得正的超额收益,业绩预减的出现负收益。中小投资者选择上证50指数成分股若想获得超额收益,除了加强公司基本面的研究,跟踪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外,从平均成交量比率大于1的表象中也可提前获得利好信息,而对平均成交量比率小于1的股票应尽量回避。另外,可利用业绩预告披露带来的股价走势特点把握交易性机会。
第二,业绩预告披露造成股价在短期内的异常波动,这反映市场仍存在利用内部信息操纵股价的嫌疑。目前,沪深证券交易所已对定期报告披露时间进行预约,但对业绩预告尚未有时间约定。上海证券交易所可参照定期报告预约披露时间安排方法,对业绩预告实行预约披露,进一步使信息公开透明。
机构投资者的交易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股价的波动,应该加强对机构投资者中重要主体的基金投资行为的监控和引导,引入差异化交易机制,在上证50成份股上实行T+0回转交易,在一定程度上发挥机构投资者的市场稳定功能等。
【参考文献】
[1]孟卫东,陆静.上市公司盈余报告披露的特征及其信息含量[J].经济科学,2000(5):55-59.
[2]蒋义宏,童驯,杨霞.业绩预警公告的信息含量[J].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2003(4):24-29.
[3]赵宇龙.会计盈余披露的信息含量――来至上海股市的经验数据[J].经济研究,1998(7):36-40.
关键词:财务风险内部审计民间审计
一、引言
在我国上市公司的再融资方式中,增发新股(SEO)已经成为上市公司热门的选择。从1998年上市公司开始运用增发筹集资金以来,已有上千家A股上市公司实施了增发,而曾提出公告拟增发的公司则更多。经过几年的发展,增发已经为上市公司和证券市场广大投资者所熟悉,增发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融资方式,可以拓宽上市公司的融资渠道,促进股票市场的发展,并为投资者提供更多的投资选择。本文希望通过研究近年拟增发的上市公司股票价格变化,对增发的股价效应做进一步的分析与解释,从而为上市公司更好地利用增发手段提供借鉴,也为我国股票市场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本文的研究方法采用事件研究法,通过收集2012年及2013年拟增发新股公司的股价数据,分别运用均值调整模型和市场模型计算平均超额收益率(AAR)和累积超额收益率(CAR),并采用T检验判断CAR是否与0不相等,从而观察上市公司的增发公告是否存在股价效应。
二、样本选取和研究设计
本文的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证券报》、《证券时报》、中国证监会指定信息披露网站巨潮资讯网http://.cn、中国最大的金融证券类互联网站证券之星http://、股票及财经专业网站中国易富网http://。
(一)样本选取
本文选取了2012年1月到2013年12月拟增发公告的中国A股市场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由于大部分公司通过董事会公告来首先拟增发信息,因此本文所选择的公告事件日定为董事会公告日。笔者首先根据《中国证券报》和《证券时报》上公布的董事会公告,选取了两年间拟增发信息的A股上市公司,共430个样本,然后根据以下原则进行筛选,所选取的样本必须符合:能获得完整的董事会公告;事件期内没有公布年报等可能影响股价的重大事件;估计期内能获得完整的股价数据;拟在中国A股市场进行增发(包括只发行A股公司增发A股及同时发行A、B股公司增发A股);同一家公司先后多次公布拟增发公告,并且在拟增发数量、时间、价格等方面有显著区别的,当作多个独立样本。根据以上原则最后筛选出313个样本作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设计
本文的研究方法采用在同类研究中经常使用的事件研究法。事件研究方法由Fama、Fisher、Jensen和Roll(1969)提出并被广泛地运用于检验事件发生日及其前后的价格变化,通过计算超常收益率(AR)和累积超常收益率(CAR)并检验其与0的差异性,判断证券市场的重大事件是否存在股价效应,以及股价效应的大小如何。
事件研究法的主要参数包括事件日、事件期和估计期。在本文中,事件日定为拟增发新股的董事会公告之日,若公告日不是交易日,则以公告日后第一个交易日为事件日。由于董事会公告一般在董事会会议的后一天公布,为检验消息泄露产生的提前反应效应,事件期定为[-1,1],同时还观察了[-5,5]和[-10,10]两个窗口作为中短期的检验。估计期根据同类研究和本文具体情况选择[-160,-60]作为估计窗口,长度为101天。
事件研究法的主要指标是平均超常收益率(AAR)和累积超常收益率(CAR)。通常计算AAR和CAR有三种模型可供选择:(1)均值调整模型;(2)市场调整模型;(3)市场和风险调整收益模型(也叫市场模型)。根据实际情况,本文同时采用均值调整模型以及市场模型进行计算,并比较两种模型结果的差异。市场模型中,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股票采用深圳综合A股指数,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股票采用A股指数。在事件期和估计期内股票若有送股等需要除权的情况发生,股价均做了复权处理。
在计算出AAR和CAR后,运用T检验验证AAR和CAR与0的差异性,从而判断增发公告的股价效应是否存在及其大小。
三、实证结果及分析
(一)运用均值调整模型的计算结果
表1是运用均值调整模型计算出的AAR及CAR的统计结果,图1是相应的图示。由此可见,在事件日的前十天内,AAR围绕0上下波动,并无明显的下降趋势,但是从-2日开始AAR就呈负值,导致CAR呈下降趋势,说明在事件日前消息有所泄露,这与汪海宁(2001)的研究结果是吻合的。但是另一方面,从AAR的T检验结果可以看出,-2日的AAR在95%置信度下显著小于0,而-1日的AAR不显著小于0,说明消息的泄露程度不高,大部分股价的增发效应在事件日即增发公告的日才明显地表现出来。AAR在0日和1日分别达到-4.98%和-1.38%,T检验显示AAR明显为负值,说明股价效应在这两日表现得非常明显,市场显示为强烈的负面反应。而在2日至10日,AAR除了在4日为负值外其余都为正值,表明增发公告的负价格效应在1日就已基本释放完毕,释放形式呈现短时间高强度的特点,在2日后市场就开始进入恢复期,不过恢复速度较慢,呈现稳步上升的态势,10日的CAR与1日相比仅上升2.33%,说明股价效应对市场造成的负面影响在一段时间内仍无法完全消除。
从表2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在[-1,1]事件窗内累积超常收益率显著为负,1日的CAR达到-6.57%,在95%置信度T检验下,T值为-8.033<-1.695,高度显著,说明投资者近两年对上市公司的增发公告表现出强烈的反应,市场对增发的负面效应在加强。而在[-5,5]和[-10,10]事件窗内,累积超常收益率仍显著为负,在95%置信度下,T检验均显示CAR显著小于0,说明在中短期内增发的股价效应仍存在较大影响,市场需要相当的时间来恢复。在三个所选择的事件窗内,CAR均在95%的置信度下显著小于0,说明在中国A股市场上增发公告存在明显的负价格效应,并且其影响力能够持续相当一段时间。
(二)运用市场和风险调整收益模型(以下均称为市场模型)的计算结果
表3是运用市场模型计算出的AAR及CAR的统计结果,图2是相应的图示。对比均值调整模型与市场模型的计算结果,可以看出两种模型在表现增发公告的股价效应上效果是相似的。对比表1和表3中AAR的数值,在[-1,1]事件窗内各天的超常收益率相差不大,特别是0日的AAR仅相差0.01%,说明在本次研究中均值调整模型与市场模型均对数据拟合较好。相对来说,市场模型的计算结果波动比较小,AAR的数值更趋向于在0上下波动。对比图1和图2,可以看到CAR的波动趋势是相似的,均在-2日开始下降,增发的股价效应在-1日至1日充分释放出来,在2日进入恢复期。市场模型中,10日的CAR与1日相比上升了1.38%,比均值调整模型要小,主要是因为恢复期内AAR的数值比较小,恢复得更缓慢。
表4显示了各事件窗口CAR的统计数据。对比表2和表4,可以看出市场模型计算结果的标准差均比均值调整模型小,这也印证了上述的对比结果,即市场模型的计算结果波动比较小,另外市场模型各窗口CAR的T检验值比均值调整模型小,显示市场模型在一定程度上更有效地说明了增发公告的股价效应。
从上述结果的比较中知道,在本研究中均值调整模型和市场模型均表明上市公司增发公告的股价效应更显著,并且两个模型的计算结果差别不大。
四、结论及研究局限
从以上利用两个模型的计算结果以及分阶段的计算结果来看,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的结论:均值调整模型和市场模型均表明在2012及2013年度内,上市公司增发公告的股价效应仍明显存在,呈显著的负值,短期内股价大幅下跌,市场显示为强烈的负面反应。存在提前反应效应,但不明显,股价效应的释放形式呈现短时间高强度的特点,其对市场造成的负面影响在一段时间内仍无法完全消除。
由于上市公司普遍抱着一种“圈钱”的心态,目标不是在投资方案而是尽可能多地从证券市场上筹集资金,尽管有时候并不是资金缺乏,这就给广大投资者造成了心理阴影,投资者形成了一种思维惯性,把增发与“圈钱”联系起来,导致市场对增发一概持否定态度,投资者在增发公告时即大量抛售公司股票,使增发的股价效应更为明显。尽管管理层采取了许多措施限制上市公司对增发的滥用,并制定了保护流通股股东的条款,但流通股股东的弱势地位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因此广大投资者对待增发仍持非常谨慎的态度,市场对增发公告仍然表现出显著的负面反应。市场信心需要较长时间来恢复,上市公司应谨慎使用增发手段进行融资,逐步消除投资者的恐惧心理。
本文采用事件研究法对近两年增发公告的股价效应进行了研究,由于样本选取、研究方法上的原因,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采用均值调整模型进行计算时,近一半样本公司的估计期集中在2012年至2013年,正值股市低迷的时期,因此以估计期内股价收益率的均值作为事件期预期收益率时,会导致预期收益率偏低,从而影响超额收益率的计算结果。Z
参考文献:
1.李梦军,陆静.上市公司增发新股信息与股票价格波动的实证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1,(7).
关键词:资本市场;独立审计信用;市场惩罚效应
中图分类号:F239.省略)以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方式对会计师事务所与注册会计师执业结果的质量进行抽检,并将获得的执业质量检查结果通过互联网与行政公告的形式公开披露,说明检查发现注册会计师与会计师事务所的违规行为与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受到的处罚。而当这些处罚信息传递到资本市场中,市场在吸收相关信息之后,将对相关主体作出市场回应。由此,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H1:检查公告公布后,受处罚会计师事务所所属客户的市场价值下降。(注:由于在我国只能以会计师事务所的名义承接审计业务,故研究中仅考虑了市场对公告中受处罚会计师事务所的反应。)
检查公告明确了会计师事务所受处罚的原因,如审计程序不到位、收集审计证据不充分等。这意味着受到处罚的事务所内部管理较混乱,质量控制较薄弱,执业过程中注册会计师缺乏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基于人类认知心理的晕轮效应,投资者将认为对事务所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普遍存在于对其他客户审计执业的过程中,而受到处罚的注册会计师也代表着该事务所的普遍执业水平。加之公告公布后,媒体对相关财务数据的深度挖掘将促使人们这一认知观念的进一步强化。因此,检查公告公开披露后,投资者将可能对检查公告中受到处罚的会计师事务所所有客户的财务报告都失去原有的信任,表现为客户市场价值下降。
H2:在检查公告中,受处罚会计师事务所未来收益将下降。
会计师事务所的未来收益是客户量与审计收费的函数。未来市场收益的大小直接取决于客户量与审计收费的多少。因此,假设H2可以分解为两个子项假设,即H21和H22。
H21:由于会计师事务所信用水平的下降,导致原有客户的流失。
检查公告披露后,受处罚会计师事务所的客户中,某些上市公司为与其划清界限,将其选择解聘失信的会计师事务所,转而选择信用较好的事务所作为审计师。因此,检查公告将给受处罚会计师事务所带来表现为原有客户流失的经济损失。
H22:检查公告中受到处罚的会计师事务所未来审计收费下降。
检查公告的披露降低了受处罚会计师事务所的公信力,而由其赋予财务信息的可信度也随之降低,事务所为维持一定的客户量将选择降低审计收费的竞争策略。
三、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
笔者以财政部2005年第十一号《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公告》为出发点,观测检查公告对受处罚会计师事务所未来收益与客户市场价值波动的影响,(注:选择第十一号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公告为研究事件,因为在财政部至今所公布14期《会计师信息质量检查公告》中仅第十一号以“点名”的形式将被处罚的8家会计师事务所逐一列出,威慑力较强且为资料搜集带来极大方便。尽管在以后的检查中受处罚会计师事务所的数量远大于此次查出来的8家,但因具体会计师事务所名称在公告中均已省略,使研究存在一定难度。鉴于资本市场惩罚效应一定程度上具有相对稳定性,笔者认为将研究的时间窗口设定为2005年对结果的有效性影响不大。)验证资本市场独立审计信用惩罚效应的存在性。第十一号公告中受到处罚的8家会计师事务所中具有上市公司审计资格的事务所分别为华寅会计师事务所(简称华寅)、普华永道中天会计师事务所、岳华会计师事务所(简称岳华)、辽宁天健会计师事务所(简称辽宁天健)。本文以这4家会计师事务所为研究对象,研究数据来自于巨潮资讯网(http://省略)、中国股票市场研究数据库(CSMAR)以及《上市公司速查手册》。统计分析过程应用Excel2003和SPSS13.0软件完成。
(二)研究方法与模型构建
1.研究方法
事件研究法(EventStudy)是分析某一事件作用于社会经济现象的经典方法。在此用该方法来研究事件前后受到处罚的会计师事务所信息披露对其相关客户累计超额收益的影响,从而检验假设H1。具体而言,首先确定事件、事件日以及界定事件期,(注:在事件被定义为检查公告公布,并将检查公告公布的当时交易日设为0时刻。事件期[-80,+20]界定为事件日前80天到后20天这段研究窗口,其中包括估计期[-80,-11]和观察期[-10,+20]。)然后通过衡量观察期内特定窗口内超额收益的特征研究市场对该事件的反应。而对于假设H21的检验,通过对比受处罚会计师事务所的客户变动情况与被处罚会计师事务所原信用水平相当的事务所客户变动情况得出结论。检验假设H22审计费用下行变动时,则借鉴张存彦与蔡春教授[7]的研究思路,通过对2003年审计费用数据多元回归,构建审计费用线性回归模型,并对比2004、2005年研究对象客户审计费用的回归模型预测值与实际值的差异。
2.模型构建
(1)累计超额收益模型
累计超额收益的计算是事件研究法的一个核心步骤。计算样本股票在观察期内累计超额收益的模型运用较广泛的有三种,即均值调整模型、市场调整模型和市场和风险调整模型。(注:均值调整模型是用实际收益率与其均值的差作为超额收益率的估计;市场调整模型则假定公司间的事前预期收益是相等的,但对特定的证券却不一定是恒定的,它把实际收益率和市场收益率的差作为超额收益率的估计,因为风险资本的市场组合是所有证券的线性组合,该方法显然具有较强的时序性特征。市场和风险调整模型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市场模型,其理论基础是市场中任何证券的收益与市场投资组合的收益存在相关性。)其中均值调整模型对特定证券的历史信息赋予较大的权重,常运用于证券变动与市场总体变动关联性不大的市场;市场调整模型则适合于特定证券的价格反应模式与市场组合的反应模式存在较高相关度的市场。而研究表明,我国证券市场虽达到弱型有效,但远不及强型有效,市场模型在我国证券市场实践中能够发挥较好的作用。
计算累计超额收益率的具体步骤如下:
①样本股票日收益率的计算
本文采用对数差分的方法来计算样本股票日收益率,其计算公式为:
Rit=lnPit-lnPit-1(1)
其中,Rit为第i支股票在t时刻的实际收益率,Pit和Pit-1分别是第i支股票在t、t-1时刻的价格(本文中为股票的日收盘价)。
②应用市场模型计算正常收益率和累计超额收益率
i.选取估计期内的上证或深证A股综合指数作为市场模型的市场指数,并计算出市场指数的日收益率Rmt。
ii.根据市场模型,对第i支股票,其估计期样本股票的日收益率Rit与市场指数日收益率Rmt的关系为:
Rit=αt+βitRmt+εit(2)
其中,E(εit)=0,Var(εit)=σ2,
t∈[-80,-11]
利用回归分析方法可以得到市场模型中参数的估计值i和i。
iii.假定i和i在整个事件期保持不变,则用估计出的市场模型预测观察期样本股票的期望正常收益率为:
E(it)=it+itRmtt∈[-10,+20](3)
超额收益率为:
ARit=Rit-R^itt∈[-10,+20](4)
.计算样本股票在t期的平均超额收益率
AARt=1N∑ni=1ARitt∈[-10,+20](5)
N为股票样本数。
.计算累计超额收益率
CAR-10=AAR-10CARt=CARt-1+AARt
t∈[-9,+20](6)
(2)客户量变化幅度的模型
选取事务所客户量变化数与事务所客户量变化幅度两个指标考察受到惩罚的事务所客户流失情况,具体公式如下:
事务所客户量变化数=新增客户数-解聘客户数(7)
事务所客户量变化幅度=(新增客户数-解聘客户数)/原有客户数(8)
公式(7)、(8)中,事务所客户变化数为正则说明在一定时期内客户量净增加;该指标为负数则反映该事务所客户存在流失,变化后的客户数量比原有数量要少。而事务所客户量变化幅度是以相对数的形式反映事务所的客户变化情况。事务所客户量变化幅度为负,说明一定时期内客户流失;该指标为正数则表示事务所的客户不仅保持较好而且有所增长;如果变化幅度为零,则该事务所的客户量持平。
(3)审计收费模型
审计收费(AuditFee)是审计服务供需双方就审计服务供求所达成的价格。在研究审计收费影响因素的文献中,运用最普遍的模型原型是根据Simunic(1980)回归模型中审计收费与公司规模间关系而建立的模型:
LnFee=b0+b1×LnA+∑bi×Ri+ε(9)
公式(9)中,Fee是审计收费的数额,A是公司规模的变量,Ri是影响审计收费的其他变量。
如表1对国内审计收费影响因素的变量和变量计量指标统计结果所示,客户总资产、控股子公司数目、资产结构、资产负债率、净资产收益率、事务所类型、所在地区、是否更换审计师、意见类型是在审计收费研究中最常用变量,其中事务所类型、审计意见类型、是否更换审计师以及所在地区是国内学者根据我国情况加入的因素,特别是事务所类型、公司所在地区已被大部分学者检验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因此,本文所构建的审计收费模型是:
表1国内审计收费影响因素的变量和
变量计量指标一览表[10]
变量变量计量结论相关性合计
+-?合计
客户方面
审计师方面
其他方面客户规模
业务复杂
风险因素
组织结构
各种特征总资产330033
子公司数目280129
存货与应收账款的比重1089
存货的比重33612
应收账款的比重70310
资产负债率801321
流动比率1067
净资产收益率001515
是否亏损2079
ROE是否处于微利0202
ROE是否处于配股线0011
流通股比例0011
是否存在审计委员会0101
是否发行外资股0101
是否国内10(5)大220325
是否国际4(5)大90110
是否经济发达地区160420
审计师服务年限0202
是否更换审计师111214
是否提供非审计服务
是否非标准审计意见601632
LnFee=β0+β1LnAssets+β2Inratio+β3Reratio+β4SqSubs+β5Leverage+β6ROE+β7Province+β8Auditor+ε(10)
其中,LnFee代表审计费用;LnAssets代表年末总资产;SqSubs代表子公司个数平方根;Inratio代表存货占资产比重;Reratio代表应收账款占流动资产比重;Leverage代表资产负债率;ROE代表净资产收益率(以上各项查询年报数据并计算得到);Auditor代表事务所类型(哑元变量:若为国际四大的合作所普华,设为1,否则设为0);Province代表省份(哑元变量:若公司所在地为北京、上海、广东、浙江,设为1,否则为0);ζit代表残差项。
表2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各变量定义说明
变量变量名称变量含义算式预期符号
LnFee审计费用审计费用的自然对数查询年报数据并计算+
LnAssets年末总资产上市公司年末资产总额的自然对数查询年报数据并计算+
SqSubs子公司个数平方根上市公司纳入合并报表范围子公司个数的平方根查询年报数据并计算+
Inratio存货占资产比重公司存货与年末资产总额的比率查询年报数据并计算+
Reratio应收账款占流动资产比重公司应收账款与年末资产总额的比率查询年报数据并计算+
Leverage资产负债率上市公司负债总额与年末资产总额的比率查询年报数据并计算+
Roe净资产收益率公司净利润与其净资产的比率查询年报数据并计算…
Auditor事务所类型事务所的类型哑元变量:若为国际四大的合作所普华,设为“1”,否则设为“0”+
Province省份公司所在区域哑元变量:若为公司所在地为北京、上海、广东、浙江,设为“1”,否则为“0”+
ζit残差项其他因素……
四、实证检验结果
(一)超额收益法下的检查公告公布后市场反应研究结果及分析
选取的样本是受处罚具有上市公司审计资格事务所除处罚客户外的其他上市公司客户共78家,剔除受到财政部处罚的客户2家、数据不全的4家以及观察期内发生其他重大事件的6家,共66家样本公司,并以检查公告前10个至事件后20个共31个交易日为研究窗口。超额收益分析主要是对观察期内描述性数据进行统计,即样本在整个观察期31个交易日平均超额收益率(ARR)、累计超额收益率(CAR)及T检验值。
表1为受到处罚会计师事务所的客户样本在[-10,+20]观察期内的ARR、CAR值。由表1可知,受处罚会计师事务所上市公司客户的平均超常收益率在公告披露前后负值分布较集中,而累积超常收益率在检查公告披露第2天开始由正值转变为负值。
1.平均超额收益率的整体分布
如图1所示,[-10,+20]窗口期间受处罚事务所客户平均超常收益率的变化趋势主要表现为AAR负值天数多于正值天数,而且整体下降的幅度大于上升的幅度;在检查公告公布的时间窗口[0,-6]内,ARR呈现连续负值的特征;在观察窗口后期,下降幅度则较大,特别是检查公告公布后的第17天AAR达到-0.623%。
图1研究样本ARR[-10,+20]期间的动态分布
2.累计超额收益率的变动趋势
对图2研究样本[-10,+20]窗口期内CAR变动趋势的考察中,可以发现CAR虽然存在一定的波动性,但图中虚线直观地反映出CAR总体下降的变动趋势,在检查公告公布后下降幅度获得不断强化,第20天CAR累积达-2.857%。
图2研究样本CAR[-10,+20]期间的变动趋势
表2以事件窗口的视角进一步对样本在[-10,+20]观察期内的特征值展开描述。尽管图2表现出CAR公告公布前存在一定的下降,但表1表明,研究样本公司对公告的事前反应并不显著,在公告披露第一天后出现并逐渐加强的显著下降趋势,则说明检查公告披露后市场存在一定程度的负面回应。此外,在对对称窗口以及反映整个观测期的[-10,+20]窗口检验时,笔者发现窗口期越长CAR的变化越显著。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会计信息检查公告》披露对投资者预期将长期存在较大的影响。
注:*通过α=0.10的单边t检验;**通过α=0.05的单边t检验;***通过α=0.01的单边t检验。
(二)检查公告公布后客户量变化结果分析
基于受处罚会计师事务所的地位与知名度,选取相对应的会计师事务所作为研究控制样本,比较检查公告公布之后各年会计师事务所的客户量变化,考察受处罚事务所客户的流失情况。
表3研究样本与控制样本的客户量变化对比
指标华寅对比组普华永道中天对比组岳华对比组辽宁天健对比组
客户量变化数-35-5203615
客户量变动幅度-100%3.78%-12.82%10.01%021.59%5.88%4.37%
表3比较了受处罚会计师事务所与各控制样本在2004、2005年客户量变化情况。控制样本的客户变化数与客户变化幅度表现为较稳定的增长,而受处罚会计师事务所中华寅、普华永道中天出现了客户流失,仅辽宁天健增加了1家客户。将影响严重程度不同对四家受到处罚的会计师事务所排序,即“华寅―普华永道中天―岳华―辽宁天健”。可见,受处罚事件对客户选择会计师事务所存在一定的影响,只是对不同类型的会计师事务所带来的影响程度不一样而已。这与张存彦、蔡春的研究结果类似[8]。而当笔者将观测期由2005年进一步拉长到2007年时,研究表明受处罚会计师事务所与各控制样本客户量变化差异并不显著,这说明第十一号处罚公告对受处罚事务所客户流失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弱化。
(三)运用审计费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检验结果及分析
对审计费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时,首先在受处罚具有上市公司审计资格的4家事务所除处罚客户外的其他上市公司客户78家中,剔除变更会计师事务所的公司、年度审计费用披露中数据欠准确者后,随机选择30家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对被处罚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费用进行多元线性回归,然后,运用该模型对随机选取100家年报审计费用披露清晰的上市公司以2003年数据为基础预测未来两年的审计费用,并与之实际审计费用进行对比,验证受处罚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收费是否下降,如表4―5。
表4审计费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的结果(注:逐步回归中,检验发现Province、InratioReratio并不显著,故被删除。)
指标变量非标准化系数标准化系数
BStd.ErrorBetatSig.
(Constant)5.4721.6483.3170.002
LnAssets0.3010.0730.3683.7240.001
SqSubs0.1450.0640.2192.2850.026
Leverage1.1010.3920.2362.7710.089
ROE0.7690.3780.2012.2150.030
Auditor0.5840.1540.3803.5520.001
RSquareFSig.(Prob.>F)Prob0.732
21.041
0.000
5%
表4表明,审计费用多元线性回归中上市公司资产规模、所属子公司数量、资产负债率与净资产收益率,以及会计师事务所类型对受处罚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费用的高低有着73.2%的解释力。因此,受处罚事务所审计费用多元线性回归的预测模型为:
LnFee=5.472+0.301LnAssets+0.145SqSubs+1.101Leverage+0.769ROE+0.584Auditor(11)
表5预测审计费用与实际审计费用的T检验
PairedDifferences
MeanStd.DeviationStd.ErrorMean95%ConfidenceIntervaloftheDifference
LowerUppertdfSig.(2-tailed)
LnFee30―PLnFee300.19940.906370.084270.03050.38492.415990.021
表5表明,运用审计费用多元线性回归预测模型所计算的审计费用预测值与其实际值在5%的显著水平上存在差异。审计收费并没有因为会计师事务所受处罚而降低,却反而出现了上升,这一结果显然相悖于H1中市场对其他客户市场反应的检验结果。这说明受处罚会计师事务所收费随信用水平下降而降低的市场惩罚作用没有得到发挥。有学者在解释这一现象时,认为是受处罚会计师事务所需要改进审计程序、增加审计证据而产生成本压力的结果。然而,笔者认为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究竟是哪一种情况尚值得后续研究中进一步思考。
五、研究结论与局限性
以上是笔者关于资本市场审计信用惩罚效应的实证研究。检验结果表明,假设H1成立,检查公告公布后受到处罚的会计师事务所其他客户的市场价值出现较显著下降且幅度在观测窗口期内逐步强化,市场公告披露存在一定程度负面回应。而假设H2仅得到部分证实,其中在对假设H21的检验中发现,短期内受处罚事件对事务所客户的流失存在影响,且影响程度因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与性质而异,但长期观测的结果表明该事件对事务所客户量变动几乎没有影响,故H21并未获得长期数据的支持;假设H22不成立则说明事务所受处罚并没有导致审计收费下降。可见,处罚公告并没有对事务所未来收益产生实质性的不良后果,仅证实了我国资本市场“弱势”独立审计信用惩罚效应的存在性。
而我国资本市场独立审计信用惩罚效应不明显的原因,可能与我国监管信息透明度不高,各监管部门检查公告虽然多但不及时,尚未形成合力,公司信息披露中存在人为性遗漏以及投资者对独立审计失信行为缺乏敏感度等有关。对于独立审计信用惩罚效应的改善不仅要赖于监管机构协调化、监督检查常规化与制度化,还需要从公众信用意识与监管手段的提升入手,而这正是独立审计信用监管机制运行效率保障研究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此外,本文研究仅对我国资本市场独立审计信用惩罚效应进行实证检验,而未针对奖励效应展开实证分析。鉴于数据可获得性方面的考虑,主要选取的是2003―2005年度经验数据,尽管在观测窗口上已将市场反应研究的观察期延伸为[-10,+20],将事务所客户量变化的观测期拉长到2007年,而更精确的结论如H22的进一步验证与分析不仅依赖于长时间窗口的数据样本,更需要从时间序列的角度以1999―2008年《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公告》为切入点逐年研究其市场回应,描绘资本市场独立审计信用惩罚效应整体动态演进的过程。这些既是本文研究局限性所在,也是笔者未来研究的拓展方向。
参考文献:
[1]JohnK.Shank,RichardJ.Murdock,ComparabilityintheApplicationofReportingStandards:SomeFurtherEvidence[J].AccountingReview,1978,53(4):824-835.
[2]AshtonR.H.,WillinghamJ.J,ElliotR.K.AnEmpiricalAnalysisofAuditDelay[J].JournalofAccountingResearch,Autumn,1987.
[3]MichaelFirth.QualifiedAuditReports:TheirImpactonInvestmentDecisions[J].AccountingReview,1978,53(3):642-650.
[4]RayBall,R.G.Walker,G.P.Whittred,AuditQualificationsandSharePrices[J].Abacus,1979,(15):23.
[5]WBremer,TLicata.Rollins.SECEnforcementActivities:ASurveyandCriticalPerspective[J].CriticalPerspectiveonAccounting,1999,(6).
[6]EHFeroz,KPark,VSPastena.TheFinancialandMarketEffectsoftheSECsAccountingandAuditingEnforcementRelease[J].JournalofAccountingResearch,1991,(29).
[7]张存彦,蔡春.我国政府检查及公告对会计师事务所声誉的影响研究[C].首届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年会――中国第五届实证会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06.
[8]张存彦,王淑珍,尉京红.我国资本市场对审计师的自动惩罚功能初步研究――基于声誉视角[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7,(4):32-37.
1.1假设演绎
基于市场半强势有效性的假设,即股票价格能够及时并充分反应公开披露的信息,内部控制相关信息的披露是能够引起股价的波动。根据陈宋生,郭京晶(2011)所述,目前学者们对强制与自愿披露信息哪种更能得到市场的认可存在争议,即市场力量和监管的博弈。一种观点认为,强制披露优于自愿披露,即支持监管有效。该观点认为市场是存在缺陷的,管理者存在投机行为。现行的管理者薪酬大多是以净利润和股票价值作为衡量标准,为了避免不良的业绩给公司带来负面影响而降低自己收益,部分管理者可能会采取机会主义行径,少披露或不披露负面信息。这使得证券市场不能有效地反映公司真实价值,误导投资者行为,从而损害投资者利益。在市场缺乏有效性的背景下,要求强制披露内部控制信息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从外部来讲强制措施能弥补管理者管理者信息披露意愿的不足,使投资者拥有足够的信息加以投资决策;从内部来讲,强制措施能使管理人员意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在披露报告之前,他们会采取额外的措施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从而改善财务状况。但是有投资者担心管理层并不是出于自愿的完善措施只会使内部控制制度流于形式,相关的报告也只能是其掩盖错误的“遮羞布”。Li&Madarasz(2008)就认为,强制披露引致各方利益冲突,而不能有效帮助各方达成想要的结果,因为它导致了各方交流的减少。另一种观点认为,自愿披露更能获得市场的认可。该观点源自自我选择理论,在有效市场的前提条件下,市场有足够的内在动力敦促“好公司”披露“好消息”,市场会对披露的“好消息”作出积极反应即股价的提升而对没有披露信息的公司不做反应甚至认为是“坏消息”而使股价下跌。根据学者们的实证研究结论,在自愿披露内部控制信息时,不存在严重内部控制问题的公司更愿意披露内部控制报告,因为管理层将自愿披露信息作为一个有效的工具来降低资本成本。所以,与强制披露相比,投资者更看好自愿披露。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假设:假设1:强制披露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公司的累计超额收益小于自愿披露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公司的累计超额收益。
1.2研究设计
研究方法:(1)事件研究法。本文采用事件研究法检验内部控制审计报告披露前后的股价波动,对比强制披露和自愿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带来的累计超额收益,同时利用单样本T检验说明累积超额收益偏离0的程度,以此来判断披露的内部控制信息是否具有信息含量,从而验证假设。由于沈菊琴等(2013)认为我国的上海股市和深圳股市属新兴市场,风险系数α和β极不稳定,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回归方程的拟合度较低。而运用均值调整模型可以更有效地达到探测股票价格事件性表现的目的,且非参数符号检验时也得到了较好的体现。因此本文也采用均值调整收益法计算超额收益率,方法如下:第一步,确定各窗口期。本文将时间窗定为(-70,10),共计81天;把内部控制审计报告披露日定为第0天,事件研究窗口定为前后10天,即(-10,10);正常收益率的估计期为(-70,-10)。第二步,计算第i种股票的日收益率。Ri,t=Pi,t-Pi,t-1/Pi,t-1(其中Pi,t和Pi,t-1分别是第i家样本公司第t,t-1天的收盘价)第三步,计算超额收益率:股票i的超额收益率:AR,Ri,t-Ri,T,(Ri,T表示估计期内股票i的平均收益率)样本组平均日超额收益率:AARi,t=1nni-1ARi,t事件窗口期样本组累计超额收益率:CAR(t1t2)=t1t2AARi,t股票i的累计超额收益率:CARi,(t1,t2)=t1t2ARi,t(2)多元回归模型。由于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披露时间往往与年报接近甚至一致,为了进一步检验事件期的累计超额收益是否由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引起,本文在事件研究法的基础上进行回归分析。累计超额收益比较容易受到公司业绩、资产规模、审计意见的影响,因此本文采用了净资产收益率、公司规模、资产负债率、是否亏损、审计意见作为控制变量,形成了以下回归模型:CARi(t1,t2)=β1+β2MOV+β3ROE+β4LNSIZE+β5LEV+β6LOSS+β7AUD+ε其中MOV代表自变量强制或者自愿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mandatoryorvoluntary),强制披露时为1,自愿披露时为0;ROE代表净资产收益率;LNSIZE是公司总资产的自然对数,代表公司资产规模;LOSS表示是否亏损,亏损时为1,否则为0;AUD代表2011年度审计意见,非标准无保留意见为1,否则为0。
1.3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由于2011年是第一年要求部分公司强制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可获得的样本数量有限,所以本文选择被强制要求出具2011年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境内外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同时选取与研究样本同一年度、同行业、自愿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上市公司作为对比样本,剔除数据不全、事件公告日出现其他重大事项的公司,最终得到研究样本47家,控制样本47家,共计94家。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数据来源于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和巨潮资讯网,由手工整理获得;公司每日的收盘价、回报率来自数据库;数据分析和回归检验分别运用EXCEL和EVIEWS3.1软件。
2实证研究
2.1市场反应检验
图1和图2分别反映了样本公司和对比公司在公告日前后十天的AAR、CAR的波动情况,比较图1、图2和表1可以明显地发现:强制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公司的CAR值除了披露前第十天以外都是负值,越接近公告日CAR越低,公告日前两天CAR为-3.1991%,显著为负(在5%水平上显著),公告日当天CAR达到最低值-4.5%(在1%水平上显著),然后CAR在-4%左右徘徊3天后迅速回升,此过程说明市场对强制披露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反应是消极的,如果投资者在事件窗口期前购买强制披露内控审计报告公司的股票将会损失4.5%。相比之下,自愿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公司的CAR在公告日之前基本呈上升的态势,公告日前第三天CAR为1.5099%(在10%水平上显著),公告日当天为2.7423%,公告日后一天CAR达到最大值2.8594%,此后CAR迅速回落,到第七天CAR值已不再显著,根据有效市场假说,证券市场能够反映已公开的信息,但是在公告日之前市场已经做出积极反应,说明存在消息提前泄露的可能或公司内部人利用信息优势进行投机的可能。经过上述分析,可以认为强制披露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公司的累计超额收益小于自愿披露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公司的累计超额收益,验证了假设1。但是强制披露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公司的负累计超额收益却出乎了我们的意料,经分析原因可能如下:首先境内外上市公司的股价更容易受到国际市场的影响,2011年低迷的国际金融市场也影响了国内股票价格;另其次根据迪博企业风险管理技术有限公司的统计,境内外同时上市公司的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比例最高,为26.47%,但是只有一家公司(新华制药)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为否定意见,但是据统计当年出现财务问题的远不止一家公司。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低质量以及对强制披露措施的可行性的质疑导致了投资者对强制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不看好。最后,由于这些公司在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中披露的内控缺陷即“坏消息”使得股价有所下跌。自愿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具有一定信息含量的结论与前人的研究结论一致。但是强制或自愿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累计超额收益则需要进一步的检验。
2.2多元回归分析
表2是各变量之间的相关性检验结果。各变量间的相关系数都较小,均在可控范围内,说明各变量具有相互独立性,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不会影响回归结果。本文采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多元线性回归,表3是回归结果。回归结果表明:D-W检验值为1.6824,说明个变量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F统计量为2.745,P值为0.017209,说明在5%的水平上通过了F检验,模型整体的显著性较好,具有统计意义。根据回归结果进一步分析,发现MOV的P值为0.5943,并不显著,说明强制或自愿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不是形成超额累计收益的主要原因;净资产收益率(ROE)和审计意见(AUD)与CAR均不相关;资产负债率(LEV)和是否亏损(LOSS)分别在10%和5%水平上显著负相关,即资产负债率高或者亏损的公司的累计超额收益较低,说明公司的杠杆水平和业绩会对累计超额收益产生一定影响;公司规模(LNSIZE)在5%的水平上显著负相关,这可能是由于规模较大的公司更容易受到投资者的关注,其信息泄露较为严重,市场早已消化信息,使得信息公布后引起的累计超额收益较少(陈共荣,刘燕,2007)。
3研究结论
一、立足超前思维,实现督查方式由机械被动型向积极主动型转变。强化超前思维,提高工作的前瞻性和主动性,是督查部门有效发挥决策落实“助推器”作用的前提。我们尝试将督查视角前移,超前站位,主动介入。在市委做出重大决策前,将在督查实践中形成的有关意见、建议进行整理,向市委提出建议。市委十届四次全会召开之前,我们根据督查实践,主动提出抓好项目开发、招商引资、促进对俄经贸战略升级等7项重点工作建议,全部转化为市委决策,纳入全市年度重点工作。在向市委反馈工作落实情况时,针对一些长期性和综合性问题,在调研基础上,积极提出督查建议。如农村劳动力转移、城市周边社区建设、化解乡村债务等反馈报告,我们结合督查调研成果,主动提出建设性意见,市委主要领导多次批示,肯定并采纳了我们的督查意见或建议,促进了相关工作落实。
二、立足攻坚思维,实现督查方式由面面俱到向重点突破转变。党委决策涉及工作的方方面面,抓落实必须善于抓主要矛盾,理清主次,对牵动全局的大事实施重点督查。去年以来黑龙江省委确定了抓“两风”建设和10项利民行动等大事要事,我们结合佳木斯实际,制订实施方案,进行系统跟踪督查。
2004年初市委全委会召开后,我们一改过去把报告内容项项分解、面面俱到的督查方式,理出了“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突出抓民营、集中精力抓项目”的督查要点,确定主攻27件事,对推动重点工作快见成效起到了积极作用。针对城市环境卫生突击整治“一阵风”的问题,我们经过调查认
为关键在管理,根本在体制,建议通过实施体制改革解决这一老大难问题。市委、市政府采纳我们的建议,成立了“三清公司”即清扫、清运、清掏),使城市环境卫生面貌明显改观。抓大事要有大的决心和魄力,要敢于板起面孔,不讲情面,咬住目标紧追不舍,确保决策事项抓出头、抓到底,在抓落实中树立督查权威。我们在督查化解村级债务等难点问题时,因责任部门认识模糊,落实不力,多次退回重办,直至问题理清、措施到位、工作落实,起到了应有的效果。
三、立足联动思维,实现督查方式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决策督查工作中,面对不断变化的新情况、新问题,必须拓宽视野,实行开放式的“大督查”。在工作中,我们尽量减少在办公室打电话、发通知、要情况,凡是能抽出人手的,都坚持走出去现场督查。我市桦川县省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瓦里霍吞古城”遗址遭破坏、驻佳部队大门被进城卖菜农民围堵、民营企业要求本资料权属文秘家园严禁复制剽窃公交车改线等比较棘手的督查事项,由于坚持现场督查,听取各方意见,掌握第一手材料,协调时避免了扯皮现象,都得到了较好的解决。督查事项大都是比较难办的事,涉及多个部门,有的专业性还很强,需要有关各方共同参与方能奏效。在督查市委、市政府为市民办的18件实事时,我们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监督作用,定期不定期地协调媒体随同督查组进行明查暗访,使件件实事都能扎实推进,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