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历史背景”呢?根据《辞源》和《辞海》对“背景”一词的定义并进行拓展,可以得出如下结论:所谓历史背景,就是指对历史事件发生、发展及其存在变化起不同程度重要作用的一切必然和偶然的社会因素的总称。
通过对2015年高考历史全部14套试题的分析,发现历史背景知识的考查在高考题中占有一定的比例,选择题和材料题共7个,其中以材料分析题居多。如:
例1: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全国Ⅰ卷)25.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
【答案】C此题问的是“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我们必须联系当时汉朝的统治状况。汉高祖刘邦在临终前向吕后托孤,安排后事,又例如汉成帝优柔寡断,依靠舅母王凤。到了东汉,大多数皇是短命之君,母氏和舅氏轻而易举地控制大权。因此,母族亲属受到重视,才是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
因此,重视历史背景的教学有利于学生深刻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下面以岳麓版选修一“明治维新”为例谈一些思考与建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学习,了解改革的历史背景和进程,改革的复杂性与多样性,科学地认识和评价改革,理解历史发展的多样性。通过分析课程标准,我们可以得出:了解改革的历史背景是学习明治维新的基础,教师可以在教学中以历史背景的教学为突破口,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一、补充材料,培养学生的变迁意识
材料一:1832年6月7日,经过18个月的激烈斗争,改革法由国王签署,正式生效。第一次议会改革成功了。19世纪是个变革频繁的世纪,社会的各方面都在发生变化,变革也为社会各界所普遍认可,自觉地变革逐渐成为风气。
――钱乘旦《英国通史》
材料二:北部资产阶级的胜利,在美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扫除了奴隶制度这一美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最大障碍,使美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很快跃入了世界先进行列。
――刘绪贻、杨生茂《美国通史》
材料三:1861年改革是俄国历史的转折点。改革后,俄国从一个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国家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国家逐渐被资本主义俄国代替。
――陶慧芬《俄国近代改革史》
正如材料中所描述的一样,19世纪是个变革频繁的世纪,在工业文明的冲击下英、法、美、俄各国为了自己的发展都在进行各式各样的改革,那么日本也只有进行变革才能在世界中占有一席之地。因为在不同时期,只有那些根据自己国情和时代的需要做出正确判断的国家,才能获得历史的青睐。通过对材料的解读和教师引导,让学生认识到:世界是处在不断变化和更新当中的,每个国家的若要发展必须跟上世界的步伐也要不断地变化和更新,从而培养学生的变迁意识。
二、展现图片,激发学生的现实意识
在日本神奈川县横须贺市的久里滨,有一座佩里公园。在当年美国“黑船”军舰登陆的地方,一座纪念碑巍然耸立,上面有当时的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的亲笔手书:“北米合众国水师提督佩里上陆纪念碑”。
在佩里公园,每年都要举行民间自发的开国纪念活动――“黑船祭”,来祭奠佩里,明明是用坚船利炮敲开日本的大门、迫使日本签订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的美国海军,在这里竟然成了英雄。日本近代思想家福泽谕吉就曾这样写道:“嘉永年间美国人跨海而来,仿佛在我国人民的心头上燃起一把烈火,这把烈火一经燃烧起来便永不熄灭。
通过对这两张图片的介绍以及讲述日本和中国在面对相同的国情时不同的抉择,从而向学生传达一种现实意识。必须正视世界、坦然面对世界。
三、追根溯源,加深学生的改革意识
众所周知,明治政府所推行的富国强兵、殖产兴业、对外开放等近代化的基本国策,是维新成功的策略原因。但若追根溯源,上述政策的提出却并非始自明治维新,而是在幕末的持续改革中,逐步提出并付诸实践。例如,安政改革虽然在安政大地震受到影响改革计划并未很好地落实,但是其设置研修洋学机构,培养洋学人才的举措,为明治政府了解欧美的情况,培养新式人才提供了借鉴,再如文九改革虽然幕府没有足够的权威,加之外交纠纷使得幕府处于被动状态,但是其继续组建新式海陆军、调整洋学机构,培养急需人才的措施还是为明治政府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因此,幕末改革强化了社会心理对变革的承受能力,开阔了人们的认知视野,其坚持对外开放的举措,使得日本对欧美的认知程度逐步加深,同时幕末改革为明治维新的官制建设和近代化方针政策的提出,提供了足够参照的思路。明治政府只是在更大规模、更深层次上,加以推行并取得了显著的业绩。把这些问题讲清楚,不仅可以让学生对明治维新改革的社会背景有一个大的历史观,同时也让他们了解到明治维新的举措并不是首相的个人英明才智想出来的,而是在之前失败的改革经验上积累出来的。
总之,历史背景蕴含着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决定着历史事件发生的方式、历史事件的性质和特点,掌握了历史背景,就能准确地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必然性和偶然性,把握历史事件的性质、特点和影响,从而在认知的层面上逐步形成抽象的历史思维。紧扣历史背景的学习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切入点,采用多种形式的历史背景教学是拓展学生提炼历史认识,发散学生思维的突破点。
参考文献:
[1]夏征农.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10:89.
高二是同学研究时间段中特别主要的时间段,高二的同学得要碰触到不少新的科目,历史那便是其中的科目,不少同学在研究历史时肯定会碰上特别多的难点,只因为高二历史研究的特点和同学搞清楚的历史特点日子相差特别远。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二怎么学历史的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二怎么学历史的方法预习是一个好习惯,对任何一门学问都是,没有任何例外。良好的预习习惯可以让你对历史有个提前的理解,更加有学习兴趣、更加高效地去学习历史,收获历史的真正意义,让历史在我们心中生根发芽。
了解历史:很多人都对历史有所一丝的不屑,他们都认为历史不就是一个事儿吗,记下来就好了。但是事实上真是这样吗,历史真的就这点意义吗?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历代国家又为何那么大的力度去记录历史呢?只有了解历史,你才可以真正有了人生收获。
理解历史:历史,是需要你去慢慢了解和理解的,真正的去慢慢感受的。以史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你只有慢慢地去理解历史,你才可以收获历史中的真正意味,爱上历史的感觉是美妙的。
感知历史:历史,不单单是需要我们去铭记和理解的,还需要我们去慢慢的去感悟历史,从历史中收获一些东西,比如说历史事件的背后,到底有些什么样的勾心斗角,到底有怎样的或许沉浮。
记忆历史,毕竟历史太多了,我们需要高效的去学习历史,就必须掌握好的学习历史的方法。要准确的形成历史的时空观,建立三维乃至四维的历史思维导图来架构历史,搞清楚历史头绪。
怎么学好高二历史1.真正理解历史学科知识特征,掌握历史学科学习规律
宏观上而言,历史学科知识是把人类文明发展演进过程中的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编纂而成,从而体现人类社会发展的阶段特征和发展趋势。从微观上讲,就是要了解一个个历史史实的前因、后果和大致过程。具有时空概念,了解历史的纵向发展和横向联系是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理解了这一点,就会对历史学科的学习有较好的思想准备。
2.明确学习任务,做到有的放矢
高二历史教材采用模块教学,内容结构是中外历史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混编而成。再加上囿于篇幅的限制,一些知识环节是跳跃性的,缺少必然的关联,尤其是高二第二学期的两本选修教材的学习。因此,做好课前预习,明确学习任务,带着疑问和思考走进老师的课堂,将有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
这个学习任务可以是一课的,也可以是单元的。单元导读建议学生在本单元学习开始前一定要认真阅读,它是对本单元内容的高度概述,并搭建了本单元的知识框架,而且阐述了本单元的课与课之间的知识联系。
3.历史知识的运用和迁移,能够解决不同情境下的问题
记住基本史实是基础,会灵活运用知识才是王道。在新形势下的各种考试,题目相对更为灵活,基本上很少考查某种历史现象“是什么”的问题,而是考查“为什么”或者“你怎么看待”这种历史现象的问题。比如说高二年级即将面临的北京市全市会考,主观题部分就非常注重对学生运用和迁移知识的考查。
高二历史成绩怎么提高1.学好历史首先要背熟教材
历史属于文科性质,那么背书是前提条件,如果最基础的知识点都没有掌握,历史想要考高分是特别难的。高中历史复习大事年表大家要仔细背背,把时间和历史事件顺序都记好了,最好能用故事的方法把它们串联起来,这样既记得快又记得牢。
高中三年的教材都要反复看,每个知识点都要背熟,可以合上书回忆各章节内容,以检验自己是否记牢,没记住的部分再重新背诵。
2.历史学习不在多而在精
其实每科都一样,做多少题目都一样,都只是巩固练习,目的就是见新题型,巩固知识点和公式。所以,大家不需要搞什么题海战术,只要踏踏实实把做过的每一道题目都彻底搞清楚了弄明白了,比什么都强。
3.学习历史最好要有兴趣
如果对哪门学科有兴趣,这科成绩自然不会低,相信大家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喜欢一科,就会不自觉的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学习,成绩好了老师也会很关注你,你也就会越发积极,分数也越发的高了。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学法指导教学衔接
目前高中课程改革在我省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各个学科在课程体系、课程编排、课程深广度、教法学法等方面的变化可谓很大,而取得的成绩也是有目共睹的。作为一名从教多年的历史教师,我越来越感觉到一个日益突出的问题,就是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从初中到高中急剧下降。要解决这个问题,从高中学生的角度来讲,必须做好历史知识、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升级”,从而找到一把适合自己的打开高中历史学门的钥匙。
一、与时俱进,把握高中历史教材相对于初中历史教材的不同。
1.史实内容上。拿到高中历史教材,你会发现有很多的老面孔,但是对于这些老面孔的学习角度、把握程度显然是和初中不一样的,要求更高。如果说初中历史多为“知其然”的话,那么高中历史则更加注重“知其所以然”。由于高中生年龄大一些,思维更加成熟,历史的线索及其规律性还有不同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是高中历史学习中更加注重的。
2.知识结构上。初中主要从宏观角度入手,兼顾了历史知识的时序性和系统性,高中则选取微观和宏观两方面纵深发展的知识,更强调历史知识的专题性。它是在初中历史学得很好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专题研究,时空跨度大,更注重思维的连贯性和跳跃性,站得高,潜得深。
3.能力要求上。初中要求掌握基本的历史能力,比如:正确计算历史年代、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等基本技能,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历史想象能力、知识迁移能力,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定的归纳、分析和判断的能力。高中历史科考试的能力要求可以初分为历史事实、史学方法、史料解析、历史解释和文字表述。这五类不是各自独立,而是有相当多重叠的地方,每一类中还可以再分出若干小类。五类目标包含各种能力,如:记忆、分析、推证、想象、表达等,不是某类目标只测某种能力,而是一类目标往往可以测试多种能力。重点强调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如: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方法、探究的方法、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同他人合作和交流学习的能力,等等。
二、自我升级,找到了打开高中历史学门的钥匙。
1.观念转变,抛弃“副科”之说。如今的高考形式,历史作为高考科目是一个不争的事实。“3+学业水平测试(必修+选修)”模式下,历史学科是选文科必选的科目,选理科,也要通过高二下学期时的学业水平测试,所以,学好每一门功课是高中生义不容辞的任务。虽然选修历史最终是考等级,但是江苏50万考生中要考到25万名之前才能拿到等级B,15万名之前才能拿到等级B+,10万名之前才能拿到等级A,2.5万名之前才能拿到等级A+,与报考本科院校直接挂钩。所以观念要转变,不是初中的所谓副科之说,只有战略上重视,才能打好每一场战役。
2.高屋建瓴,记住编年史体系。因为高中历史是专题史,所以头脑中要先有一整套编年史体系,否则学起来会云里雾里,摸不着方向。最好先好好看看初中历史教材。如果连中国朝代更替顺序都搞不清楚,就学不好中国历史;如果搞不清楚世界古代近代现代史的大概脉络,就无法记住相关史实,更无从做必要的横向纵向联系,更是无法做对题目。所以,记住编年史体系,是学好高中历史的前提。可以编成歌谣记忆,如:“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沿,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还有香港版本的:“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当然,还要记住基本的时间顺序,做试题时要用到。
3.重视基础,强化知识点记忆。历史作为文科,多背是应该的,必须把课本前的目录、单元结构、课文结构、基础知识都背下来。要不断与遗忘作斗争,就必须强化记忆。万丈高楼平地起,忽视基础就像空中楼阁一样是华而不实的,没有量的积累,就不可能达到质的飞跃。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学者顾炎武,可以背诵14.7万字的十三经。据《先正读书诀》记载:“林亭(即顾炎武)十三经尽皆背诵。每年用3个月温故,余月用以知新。”我国当代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80多岁高龄还能熟练地背诵圆周率小数点后一百位以内的数。有人向他请教记忆诀窍,他的回答是:“重复!重复!再重复!”只要持之以恒,有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的精神,就终会劳有所获。
4.讲究方法,做到事半功倍。一是先理解后记忆。强化记忆固然是需要的,但不理解就死记硬背有很多弊端,费力大,收效小,记不准,易混淆,记不牢,容易忘。二是尝试多种方法,如:特征记忆法、重复记忆法、回忆记忆法、谐音记忆法、口诀记忆法、归类记忆法、重点记忆法、对比记忆法等。重复是记忆之母。三是广泛阅读。历史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上自天文,下至地理,包罗古今中外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学、技术等。所以要多看书,综合运用其他学科的知识来为历史服务,当然学好历史也可以为学好其他学科作好铺垫。
5.学会解题,提高解题能力。高考都是以考试的形式来考查掌握知识的情况,因此必须在多看书、多记忆、多思考、多联系的基础上动手练习,强化记忆,提高解题能力。要有针对性地做题,适当做一些典型习题,积累经验,提高解题能力。同时还要掌握一些解题技巧。历史试题的主要题型有选择题、材料分析题、问答题。要重视每一次考试,做到错过不能再错,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提高能力。
参考文献:
[1]郭艳芬.现代历史教育呼唤新的理论成果――历史教育改革的一个新观点[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2,(7):4-7.
[2]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1997,(9):3-8.
[3]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译.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55.
[4]叶小兵.历史教育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