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作文网

国企深化改革工作计划(整理2篇)

时间: 2024-12-22 栏目:办公范文

国企深化改革工作计划范文篇1

一、2007年改革工作进展

(一)明确了“十一五”电力体制改革的各项任务

为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任务,在认真总结改革经验、广泛听取各方意见的基础上,4月6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电力体制改革工作小组《关于“十一五”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这是继国务院国发〔2002〕5号文件之后,推进电力体制改革的又一个纲领性文件。文件在总结“十五”电力体制改革工作、分析当前电力发展的主要问题和突出矛盾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十一五”电力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和工作步骤。为贯彻落实好《实施意见》,明确工作责任,提高工作效率,切实把各项改革工作落到实处。8月24日,电力体制改革工作小组又将《实施意见》,分解为30项具体工作,印发了《关于“十一五”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与工作分工的通知》,根据发改委、国资委、电监会、财政部等有关部门的工作职责,进一步落实了任务分工。

(二)组织实施了预留发电资产变现工作

为支持电力主辅分离改革,按照国务院有关文件和电力体制改革工作小组的工作部署,从2006年8月开始,电监会牵头组织实施920万千瓦发电资产变现工作。在国家发改委、国资委、财政部、证监会等有关部门和电力企业的大力支持及共同努力下,按照“依法合规、公开透明、规范操作、缜密细致”的要求,经过中介机构选聘、尽职调查、审计评估、出售方式确认、竞价、签署出售协议等过程,顺利完成了920万千瓦发电资产变现工作。变现结果超过原有预期,变现资金收缴工作进展顺利。

按照国务院和电力体制改革工作小组的要求,为支持电网建设、支付必要的改革成本,2007年上半年,电监会会同国家电网公司启动了647万发电资产变现工作。在听取主要发电企业、目标企业、有关部委司局意见的基础上,形成了《647万千瓦发电资产变现工作操作方案》,提出了具体工作计划。2007年底,647万发电资产变现主体工作按期完成:定价方式、出售方案及后续工作安排建议已经电力体制工作小组审定,并在年前签署了安全生产和经营管理的移交协议。

(三)研究解决了发电资产划转移交遗留问题

自2002年厂网分开后,有关发电资产移交工作,计划于2003年6月底完成,由于在建项目资本金、投资收益分配、折旧和流动资金返还、担保责任、债权债务和陈欠电费等资产财务问题,以及产权归属、企业改制、外商投资等遗留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资产财务划转移交工作一直没有完成,不仅影响到发电企业的项目建设、安全运行,也影响到职工队伍稳定和电力体制改革形象。

从2006年10月份开始,按照电力体制改革工作小组的要求,电监会牵头,会同财政部、发改委、国资委对厂网分开以来所有遗留问题进行了全面梳理,区分共性和个性问题,分类处理,协调和督促有关各方互谅互让、形成共识,经过近一年的艰苦努力,发电资产划转移交遗留问题已处理完毕。

对共性问题,政府有关部门组织电力企业采取集中办公方式,按照依法合规、公平合理、操作简便和先易后难的原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认真听取有关各方意见,经过反复核对和多次协商,最终提出了一揽子解决方案,提请工作小组印发了《关于电力资产划转移交有关遗留问题的通知》,处理了涉及40余家发电企业、18家网省公司,高达346亿元争议资金的遗留问题。对个案问题,采取专题小组方式,按照轻重缓急原则进行专题研究,按照有关政策文件,深入调查研究,分清是非曲直,逐一取得了实质性突破,协调处理了丹河电厂归属、青山热电厂“一厂多制”、闸口艮山门离退休职工上访、天生桥二级电站股权归属等一批典型个案问题。

(四)研究提出了主辅分离改革和规范电力企业职工持股行为的有关方案

按照国务院154次常务会议精神和电力体制改革工作小组的工作要求,国资委会同国家电网公司和中国南方电网公司,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有关方面意见,研究提出了《电网主辅分离改革及电力设计、施工企业一体化重组方案》。为了规范电力市场秩序和企业改制工作,按照《实施意见》的要求,国资委会同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电监会研究制定了《关于规范电力系统职工投资发电企业的意见》。

(五)继续加强和完善电力市场建设工作

电监会继续推进区域电力市场平台建设,对东北、华东电力市场试点工作进行了总结,客观分析了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加强市场建设的工作意见。开展了电力市场建设的理论研究,进一步完善了东北、华东、南方区域电力市场的制度设计,为进一步模拟运行创造了条件。华北、西北、华中区域电力市场建设方案的研究工作,也取得重要成果。

结合电力市场建设,电监会会同国家发改委等有关部门开展的大用户与发电企业直接交易试点工和扎实推进。吉林、广东的直接交易试点初见成效。同时,研究制定了大用户与发电企业直接交易用电企业准入技术条件和能耗标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大用户和独立配电企业情况调查。在积累改革经验、统一各方认识的同时,有效促进了企业技术升级和节能减排,为进一步组织和完善大用户与发电企业直接交易试点,奠定了工作基础。

(六)着手开展电力体制改革重大问题研究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国有关文件精神,进一步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电力体制改革工作小组于2007年下半年印发了《关于组织开展电力体制改革重大课题研究工作的通知》,要求在电力体制改革工作小组的统一领导下,由电力体制改革工作小组办公室会同电监会、发改委、国资委、财政部,计划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分别对输配电和调度管理体制、农电发展与管理体制、节能调度与电力市场建设、输配电价与销售电价、输配业务财务分开核算、深化电力企业改革等涉及继续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重大问题,组织国内外专家和电力企业进行专题研究,并适时组织相关试点工作。

二、2008年改革动态

“十一五”期间,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和〔2007〕19号文件要求,在巩固厂网分开的基础上,逐步推进主辅分离,改进发电调度方式,加快电力市场建设,创造条件稳步实行输配分开试点和深化农村电力体制改革试点,积极培育市场主体,全面推进电价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初步形成政府宏观调控和有效监管下的公平竞争、开放有序、健康发展的电力市场体系。主要工作有以下方面:

1.利用市场化手段,大力开展节能优化调度。

2.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加快区域电力市场建设。

3.继续深化电价改革,逐步理顺电价机制。

国企深化改革工作计划范文篇2

欧洲一体化以后,欧洲高校进一步加强了与工业界的紧密结合,通过加强校际协作、学生交流等促进工程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日本、韩国、印度等国把实行产学合作、培养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作为工程教育改革的重点。加强工程师的综合素质培养;实施领导力培训计划,培养工科学生引领本国和世界工程科技发展的能力;培养工程师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美国的工程教育开展比较成熟,早在1949年MIT就发表了著名的Lewis报告,提出“实事求是的专业人员”概念,强调工程教育的实践和综合;1955年ASEE发表Grinter报告,提出了“工程科学”的概念,建立了完整的工程教育课程结构模式;1967年的《工程教育目标报告》提出了五年一贯制和工程硕士计划,改变了美国高校以研究为取向的传统路线;1989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NRC)发表《美国工程教育实践模式》,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工程教育实践模式。2005年美国工程院(NAE)发表《2023工程师培养报告》,研究了2023年工程教育的战略、工程教育实施项目与机制,以及对2023年工程教育的具体建议。欧盟也在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先后推出了一系列的研究计划,对工程教育的类型、模式和核心课程等问题进行了阐述。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受前苏联影响,习惯于从系统性和科学性出发组织课程及内容,而较少从需求出发进行考虑,体现了一种典型的学科课程观。这种传统的思维模式在人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几十年没有得到根本转变。我国近30年的课程体系改革,基本的思路还是在原有课程体系下的改善,而没有从根本上变革。表现在:大部分工程教育依然维持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的三段论模式;没有打破学科的壁垒,课程的思维仍在学科内单向进行;工程实践课与理论课的矛盾仍未解决。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启动之前,包括天津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在内的高校已有计划、有目的地系统总结美欧日澳等发达国家和国内院校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先进经验,拟制了“工程创新人才基本要求大纲”,从工程创新人才的品行、能力、知识多个维度将工程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进一步细化,并通过品德养成计划、心理健康计划、工程实践校企合作下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实践结合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特点和需求,从工程教育现状分析、校企合作互动模式的角度论述了校企合作下工程教育的能力培养计划、创新能力培养计划等教育实践当中的具体改革来完成培养目标的实现。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较早推进了工程教育改革实验区建设,加强实验室建设,改进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的方法,培养教师具有较高的工程素质,进而推进工程教育改革。近年来,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内推进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该计划是教育部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3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3年)》的重大改革项目,包括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同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天津大学在内的61所高校,成为首批实施“卓越计划”的高校。“卓越计划”具有三个特点: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整理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遵循“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分类实施、形式多样”原则,从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创新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机制、建设高水平工程教育师资队伍、扩大工程教育的对外开放、制订“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标准等五方面推进该计划的实施。哈尔滨工业大学作为第一批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985高校,结合自身在工科专业和工程教育领域的传统优势,提出了“弘扬传统、与时俱进,科研支撑、校企联合,强化实践,突出特色,面向世界、培育英才”的基本思路,按照“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整理标准优化和调整了本科、研究生各阶段的人才培养方案,提倡学校各专业通过校企合作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既能发挥学校和企业各自优势,又能共同培养社会与市场需要的人才,是高校与企业双赢的模式之一。企业参与工程教育,可以更好地宣传企业文化,满足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学校为企业参与工程教育提供有利条件,也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工程实际经验。以哈尔滨工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为例,该专业目前共有在校生858人,为国防科工委“十一五”国防重点专业,所属动力机械及工程热物理学科为国家一级学科重点学科,教学和科研实力雄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实施以来,该专业与哈电集团下属的哈尔滨电机厂、锅炉厂和汽轮机厂等企业签署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合作协议”。此外,学科牵头与哈尔滨电机厂共建了面向全国高校的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校企合作层次得到了进一步提高。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以来,通过和企业的密切联系和深度合作,形成了若干校企合作的互动模式。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1.企业参与培养计划的制定由校企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标准,根据培养标准,校企联合制定培养大纲,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包括企业学习阶段培养方案的制订。学校在进行本科生培养计划方案修订过程中,通过与企业充分沟通,在第二学年新开设了“项目学习方法与实践”课程,在第三学年新开设了“企业专家讲座”课程,并结合工程化培养的需求详细制定了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另外,在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的情况下,结合专业课程及就业需求,深入分析和制定了学生实习计划,使学生深入了解企业的组织机构和生产组织管理情况、主要产品的开发方法和生产流程、产品的工作原理及典型部件的装配工艺过程、先进制造技术和现代化生产方式、技术文档资料的编写和管理规范等。

2.共同开发和共享人才资源企业具有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学校具有基础理论扎实的研究人员,双方可互为提供科研、讲学条件,形成优势互补,共同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学校每年派遣一定数量青年教师到企业接受工程化培养,也为企业科技人员提供攻读博士、硕士学位研究生、在职培训、学术讲座等形式的继续教育。另外,依托哈尔滨锅炉厂、电机厂、汽轮机厂等国有企业的资源,以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与国内大中型企业的长期科研和教学合作为基础,从企业中聘请富有教学经验的高级工程师壮大教师队伍。国有企业的工程师具有丰富工程经历和掌握较先进的工程技术,是补充“卓越工程师”教师队伍的师资源泉,目前已有10余名高级工程师在从事本科生毕业设计指导、研究生合作培养等教学工作。

3.加强本科毕业设计的工程化背景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每年约有40名本科生参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毕业课题全部来自企业生产、开发和测试的实际工作,参与卓越计划的学生全部实施双导师制,由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制定毕业设计任务书,企业导师全程参与学生的毕业设计指导。答辩委员会由校企双方相关人员组成,答辩小组根据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情况和答辩情况给学生评定成绩,并向院学位委员会提出是否授予学士学位的建议。目前已有约70名参与校企合作培养的学生顺利毕业并获得学位,其中5名学生论文获得校优秀毕业论文。

4.建立应用型研究生企业实习基地校企联合培养基地聘请企业专家作为应用型研究生的合作导师,实行双师制,即由校内硕士生导师和企业合作导师共同指导应用型硕士研究生,研究生入学后由所在学院学科点和企业实习基地商讨安排校内导师和企业合作导师,学校导师负责制定培养计划,并与企业导师充分协商,为研究生选定学位论文题目。研究生按培养计划要求在第一学年内完成课程学习、文献检索并做好开题报告,第二学年进入企业开展课题研究,按要求完成论文后回校参加答辩。2011年以来,哈尔滨工业大学与哈尔滨大电机研究所联合建立了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教育实践基地,遴选出6位具有丰富工程背景的技术专家担任应用型硕士指导教师,已合作指导博士研究生1人,硕士研究生8人。先后已有30余人进入哈尔滨大电机研究所进行实习并参与工程项目的现场调试,有15人在哈尔滨大电机研究所完成硕士学位论文工作,1人硕士毕业论文被评为黑龙江省优秀硕士论文。在硕士研究生工程化培养期间,通过企业的国内外技术交流平台选送5人参加国际会议,研究生发表EI、SCI检索学术论文20余篇,参加校企合作培养的研究生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有了大幅提高。

5.加强学校与企业的科研合作学校和企业研究机构合作,先后共同申报并获得了包括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科技部重大专项在内的多项科研合作。在科研项目的支撑下,参与项目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和优秀的本科生有了更多与企业接触、和生产实际接触的机会,且以上科研成果都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技术,并进行推广应用。学校与企业的科研合作一定程度上为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可持续的条件。

    【办公范文】栏目
  • 上一篇:优秀市场营销专员工作职责(收集11篇)
  • 下一篇:依法治县工作情况汇报(收集3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