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作文网

高中历史知识的(收集3篇)

时间: 2024-12-23 栏目:办公范文

高中历史知识的汇总范文篇1

[关键词]英语专业词汇学课程历史回顾现状调查

[中图分类号]G642.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2-0059-04

一、引言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构成和实体表征,是语言实践(听说读写译)的重要基础。历来的高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都对学生的词汇学习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要求,但学生的词汇学习往往处于自发状态,缺乏早期专门系统的课程学习和指导,英语专业的词汇课程研究也始终是一个比较薄弱的领域。从目前的研究状况看,关于英语专业学生词汇学习的课程基础研究主要集中在“词汇学”方面,但已有研究大多关注教材或教法,缺乏对课程设置历史轨迹的追寻,也没有较大范围的实证调查。本文基于外语教育史和国家英语专业教学指导文件,对英语专业词汇学课程设置的历史予以追寻,利用网络平台对国内高校英语专业词汇学课程设置的总体状况与具体维度予以探析,从历史和现实的双重视角来审视英语专业词汇学课程发展状况,以此扩展和丰富英语专业词汇学课程研究,为词汇学课程改革提供历史与现实理据。

二、国内高校英语专业词汇学课程设置的历史回顾

高校外语专业教育史料表明,解放前我国高校外语专业教育“重文学轻语言”。建国后,仿效前苏联模式重视语言理论教学成为词汇学课程得以独立设置的重要契机。这首先体现在国内的俄语专业,然后推及英语专业。我国于1955年在苏联专家协助下制定了三、四年制俄语专业学计划,弥补了我国无学计划的空白。其中现代俄语理论课包括语音学、语法学、词汇学等。国内大学外语专业开设词汇学课程沿袭了苏联高校外语专业的做法。这与当时中国大陆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开展向苏联学习、与苏联进行全面合作所形成的苏联教育模式这种时代大背景密切相关。

我国高校英语专业英语词汇学课程历史肇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南京大学已故著名英语教授陈嘉先生于1983年12月在为《现代英语词汇学》所写的前言中明确指出:“我国英语教学……关于英语词汇的规则一般都并入英语语法中讲授,仅占语法的一小部分。解放以后,传人苏联斯大林语言学学说,语法和词汇被并列为语言的两大组成部分,而苏联高校内英语词汇学独立设课讲授的方法,也同时介绍到我国各高等院校的英语专业。”北京外国语大学是国内较早开设英语词汇学课程的院校。根据《北京外国语大学志》,早在1951年,北外英语系就建立了基础英语、口语、翻译、词汇4个专业教研组,在一定程度上为词汇学设课做了前期的准备;1956年2月,北外英文系在苏联专家杜陆尼娜的指导下率先开出了一些语言理论课程,比如语言史、文体论、理论语法,词汇学课程则由著名语言学家许国璋先生负责。

尽管建国后有关部门颁布过一些关于高校外语专业课程设置的文件,但具有实质内容的英语专业教学大纲或教学计划则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颁布的。相关研究表明,教育部在召开全国外语教育座谈会之后的1978年12月制定并完成了3个不同类型(外语学院、综合大学和师范院校)的英语专业教学计划(试行草案),这些文件在课程设置中都将英语词汇学作为语言类选修课程,对该课程的开设学期与课时分配也做出了一些说明,比如规定词汇学可开设在高年级,课时为36。

1983年12月初,高校外语教材编委会英语编审组和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在北京召开的25所高校外语院系代表参加的英语专业高年级教学座谈会对高年级教学的主要任务及设课的指导思想、高年级的课程设置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会议认为,读写译和文学、英语语言学基础作为必修课程,而其他文学、文化课程和词汇学、文体学等可列为选修课。显然,在20世纪80年代,词汇学仍然是作为英语专业高年级的选修课程之一而加以设置的。从20世纪50年代末期到80年代,“英语词汇学作为高等院校英语々业课程在我国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但很长时间没有自己的教材,且开课的院校亦寥寥无几。直到80年代中后期,该课程才逐步走向普及与繁荣”。因为这个时期出现了多部由我国学者自行编写的英语词汇学教材,比如汪榕培和李冬的《实用英语词汇学》(1983)、陆国强的《现代英语词汇学》(1983)、林福美的《现代英语词汇学》(1985)等,这使词汇学课程得到了较大发展。

进入20世纪90年代,《高等学校英语专业高年级英语教学大纲(试行本)》规定,除了语技能(阅读、写作、翻译、学十论文指导)为必修课,其他关于语言、文化、文学的课程都作为选修课。英语词汇学与英语语言学概况、英语语音学、英语语法学、英语文体学都是作为语言学类选修课程来设置的。大纲对选修类课程的教学目的、课程实施(课程描述、课时、教材、教法和测试)给予了简要的描述。

2000年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以《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为指导思想,将英语专业课程分为英语专业技能、英语专业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三种类型。其中英语专业知识课程是指英语语言、文学、文化方面的课程;专业知识课程将语言学概论、英美文学、英语国家概况列入必修课;关于语言、文学、文化的具体分支学科课程则作为选修课程,比如英语词汇学与英语语音学、英语语法学、英语文体学等均列人选修课程。但就这些选修课程如何开设,大纲并未做出进一步的规范。

除了上述普通高等教育英语本科专业可开设英语词汇学课程之外,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我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英语专业(本科段)也将英语词汇学课程作为选修类课程加以设置,旨在培养和检验自学者词汇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际语言能力。

综上所述,根据建国以来国家关于英语专业教学的指导性文件,词汇学始终属于英语专业语言(理论/知识)类选修课程,但缺乏关于其作为选修课的具体规范。比如,从课程论的角度而言,选修课程还可以进一步划分为指定限制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但以往文件都未做出任何阐释。国家已有关于英语专业的教学指导性文件对于词汇学课程作为选修课的规划,使各个高等院校英语专业在词汇学课程设置上有了很大的弹性,这可从下而的调查数据中得到反映。

三、国内高校英语专业词汇学课程现状调查

2000颁布的英语教学大纲给出了英语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参考性和指导性方案,但同时也指出:“各校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对专业技能课程、专业知识课程和相关专业知识课程进行调整,确定教学时数,开设时间和教学内容。”那么,英语词汇学课程在全国各地高校英语专业的开设情况

究竟如何?针对此问题,笔者于2010年12月采用网络调查方式,对国内本科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简介或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收集。鉴于一些高校没有提供网络版课程设置信息,笔者最终获得国内54所高校英语专业词汇学课程设置状况详略不等的基本数据。在此基础上,本文尝试对国内部分高校英语专业词汇学课程设置的状况进行描述与分析。

(一)词汇学课程设置总体印象

近年来,有两项研究对个别省份或部分高校英语专业词汇学课程设置状况有所报道。比如,乔相如借助调查问卷对湖北省17所高校的340位学生和12位教师(共计352人,实际332人)进行的英语词汇学教学现状调查发现,英语词汇学课程目前在湖北省高校的开设比率较高,但也有少数学校没有开设该课程。郝红梅基于全国各地115名英语专业教师和全国11个省市42所高校的42名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关于我国各类高等学校(外语类、综合类、师范类、理工类)英语专业课程设置调查的相关数据显示,高校英语专业英语词汇学课程的开设比例为62.3%,但该课程在不同类型院校英语专业的开设率存在差异:外语院校38.1%,师范院校84.2%,理工院校68.0%,综合性院校65.6%,重点院校58.1%,一般院校70.5%。重点大学和外语院校词汇学课程设置比率明显低于其他类型院校,这可能与前者学生的英语水平整体高于后者有着直接的关联,也反映了学校层次与课程设置之间的关系。

从英语专业词汇学课程设置的历史发展来看,由于建国以来国家指导性文件并没有要求各个院校必须设置该课程,所以该课程的实际设置与否完全是南院校自行决策。本文基于网络调查的英语专业词汇学课程设置涉及全国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54所院校,已有调查(乔相如2009,郝红梅2009)与笔者的研究都表明,词汇学课程在国内绝大多数高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中都占有一席之地,这也反映了英语专业教育对词汇学课程教学的重视程度。

(二)词汇学课程设置具体情况

1课程名称使用

从本文调查情况来看,97%的院校英语专业词汇学课程采用了“词汇学”或“英语词汇学”的名称,仅有个别院校使用了其他称谓。比如,中国科技大学设置了“实用英语词汇学”,“实用”二字彰显了该课程指向语言实践和指导语言运用的价值取向。再如,西北师范大学英语专业课程计划中有一门“英语词汇学习”课程,其课程内容提要是:学习词的基本概念、词义的演变、词素、构词法、同义词、反义词、词义与语境、成语、美国英语与英国英语、词典学等。据此可以认为,该课程即为“英语词汇学”课程。不过,该课程的冠名也体现了一种课程价值取向,即希冀该课程有助于促进英语专业学生的词汇学习与发展。

此外,吉林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设置了“词汇语义学”课程。显然,从学科关联来看,词汇语义学既是词汇学的分支和细化,也是词汇学与语义学的交叉。词汇语义学虽然仅仅是在两所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中得以体现,但也反映了英语词汇学课程设置有进一步细化的趋势。

2课程类型定位

基于课程管理方式和学生学习选择自由度,课程可以划分为必修和选修两种类型。一门课程属于必修课还是选修课,其定位是由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学生需求分析来确定的。必修课是指确保人才培养规格的强制性修业课程,往往包含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核心课程和主干课程;选修课则是扩展学生学科和知识视野、培养其在特定领域的兴趣、偏好以及未来职业发展指向等方面的拓展性和发展性课程,可细分为指定/限制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选修课通常与一个专业的学科类课程或方向/倾向类课程相关联,因而成为模块课程的有机构成。词汇学作为必修课或任选课,反映了该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重要性以及对学生学习权利和自由的考虑。

那么,国内高校词汇学课程设置的类型定位情况如何?已有专题问卷调查表明,一些省份的高校(如湖北省)开设词汇学课程,其课程类别或者作为专业必修课程,或者作为专业选修,但必修比率高于选修比率。而基于更大范围的相关问卷调查则显示,在开设词汇学课程的院校中,必修类型比率为26.5%而选修类型比率是73.5%;英语专业学生对词汇学(选修课)的选择比率则在54.8%。

本文所调查的52所院校(共54所,其中2所院校缺乏课程类型信息)中,词汇学课程作为必修类型的院校仅为8所(15.38%),其余44所(84.62%)院校的词汇学课程均为选修类型。关于词汇学作为选修课程,除23所高校的词汇学课作为选修课的具体类别信息不明而无法做进一步的分类和分析之外,5所高校将词汇学归人专业“任意选修课”,16所学校把词汇学作为英语专业语言学、英语语言文学、经贸英语、法律英语、双语、翻译等方向的限制选修课。

词汇学作为语言学的分支学科,对语言学习和应片具有理论指导实践的意义和价值。现行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建议,将作为英语专业知识核心的语言学、文学、义化各取一门课程作为必修课程,而将基于三类学科领域的分支学科的课程作为选修课。这种课程安排,从保障专业教育的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的习得、遵循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认知流程以及考虑专业教育课时的分配等角度来说都是较为合理的。总体而言,本文所调查的多数高校英语专业词汇学课程设置的类别定位与既往和现有的英语专业教育国家指导性文件所拟定的课程类型定位基本上保持一致,即将词汇学课程作为专业选修课程加以设置。至于一些学校自行将词汇学作为必修课程予以设立,从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的建构和学生词汇习得和发展需要的双重角度去审视,仍然是一个值得进一步探究的话题。

关于词汇学作为选修课的具体划分,相对于强制性的必修课,任意选修课赋予学生的学习自由度最大,可以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意愿。学生可以在任意选修课模块中自南选择欲选修课程,只要修满规定的学分即可。但调查所涉及的词汇学作为限制选修课的设置却存在一些问题。(1)词汇学课程在同一学校英语专业的某些方向开设而另一些方向却没有开设。那么,词汇学课程是否适合于英语专业的某些专业方向而不宜另一些专业方向的学习?词汇学课程是否具有专业方向区分性?是否在学习对象上应该窄化?依据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以及现行大纲关于英讯专业人才培养多样化的要求,进入21世纪以来全国各地高校英语专业大都进行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英语专业的方向/倾向设置呈现出多元格局。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案也根据专业分流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设计,但课程设计的专业方向性区分却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话题。(2)个别学校对词汇学课程在相同专业不同方向的模块课程中给予不同的课程类别定位也是值得商榷的一个现象。比如,某师范大学的“英语词义学”和“英语词汇学”在师范类和非师范类课程计划中的课程类型划分就出现了既是限定选修课又是任意选修课的情况。课程类型如此划定的依据是

什么?显然,这种课程设置既缺乏词汇学与词汇学习的关系考虑,也没有课程论的相关依据。

3课程时间分配

一门课程的设置时间,其内涵包括开设课程的学期划定、每周课时、总学时以及学分赋值。目前,国内高校英语专业词汇学课程开设的课时分配情况如下:

(1)学期分配。在21所提供相关数据的高校中,词汇学课程除了1、3学期之外均有设置,其中在高年级开设该课程的院校有16所,在基础阶段设置该课程的有5所。由此可见,词汇学课程的学期安排大多在大二三或大四。该课程的学期分配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词汇学课程作为专业知识课理论性较强的特点所决定的,也与部分高校英语专业将该课程与高年级专业方向设置有一定关系。至于部分学校将词汇学课程下移至基础阶段则可能与该课程的实用性价值定位有关,即希望尽早通过词汇学理论的学习来指导和促进学生的词汇学习。

(2)学时规定。调查证实,词汇学课程周学时为2。由于各个高校学期教学周数存在差异,因此调查中发现词汇学课程每学期总课时在各所高校中少则24学时,多则56学时,但以30-36学时居多(18所高校)。由于词汇学课程设置的学期局限――倾向高年级阶段以及大多历时一个学期,所以该课程的学时有限。

以往有些高校英语专业教学文件涉及对词汇学课程学期和学时的规定。比如,教育部于1978年颁发的三个文件都有相关描述:在《外语学院英语专业四年制教学计划(试行草案)》中,作为语言方面选修课程之一的英语词汇学总课时为36,在三四年级开设,但具体学期未作规定;在《综合大学英国语言文学专业四年制教学计划(试行草案)》中,词汇学被安排在5-6学期,周学时2,总学时72;在《高等师范院校英语专业四年制教学计划(试行草案)》中,将作为选修课程之一的英语词汇学设置在第6学期,周学时2,总学时369。此外,1990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高年级英语教学大纲(试行本)》对所有选修类课程的课时做出过指导性规定:周学时为2,开设时间为一个学期。从目前国内部分高校英语词汇学课程设置的学期分配和学时规定调查来看,其情况与以往高校英语专业教学文件的相关规划基本一致,即词汇学课程在高年级设置,历时一个学期,每周学时为2。

(3)学分赋值。学分制是基于选科制而产生的一种将课程学习时间换算成学分、学生修完该课程考核合格即可获取该课程学分的课程管理制度。因此,学分是指学生成功地完成某一课程学习所获得的分值,是用于计算学生课程学习量和达到合格标准的一种计量单位。从相关研究来看,基于规定学习量和考核合格底线的学分制在计分方法上较为简单易行。比如,潘懋元认为:“每门课程每周上课一学时,自学二学时,修满一学期,经考试及格,即可获一学分”;也有研究指出,国内“大学选课和课程学分计算的差异不大”,“大约16个学时计1个学分”。相关研究似乎都倾向于将一个学期的课时量转换为一个学分的标准。在本文所调查院校中,除词汇学课程在临沂师范学院和西北师范大学的学分为3、河南工业大学为1.5学分之外,其他院校均为2学分。这表明,绝大多数院校对一个学期的选修课的学分赋值定为2个学分。由此可见,课程学分赋值的具体标准可能与各个院校规定的学分制度及其专业教学计划有着直接关系。

四、结语

要认识现实必须首先了解历史,历史研究是作为现实研究的基础并为现实研究服务的,而且纵向的历史研究和横向的现实研究是任何系统研究的基本向度。“当我们在进行任何一个重要的教育问题研究时,必须对该课题进行纵向的历史研究和横向的现实研究”,“历史研究和现实研究,正是我们探讨任何教育问题应把握的两条基本线索”,“只有使二者结合,才能理清事物发展的基本线索,抓住事物发展的各个环节阶段和联系”。这是进行教育研究时必须掌握的一个基本思路,也是本文开展研究的逻辑起点。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工作小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高年级英语教学大纲(试行本)[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0

[3]林福美,现代英语词汇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5

[4]汪榕培,英语词汇学在西方开始引起重视[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7)

高中历史知识的汇总范文篇2

作为一名一线历史教师,首先应该明确历史新课改的性质与基本理念,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历史新课程突出学生主体和学生学习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逐步推进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与现代化。本人结合自己的历史课堂教学实践,探索了一种新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真诚地希望各位同仁不吝赐教、指点迷津。

这种新的历史教学模式是以学案为基础的,每节新授课有一个学案。老师要精心制作学案,课前发给同学们学案。一个学案一般包括:教材分析,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方式,教学过程,课堂小结,配套练习等环节,其中最主要的是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精心设计好本节课的知识结构框架,以填空或者问题的形式展现出来。这个环节由学生自己思考与合作交流来完成,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本人结合岳麓版必修一第四课"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来做具体的说明。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新授课基本环节: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成果展示、汇报交流归纳总结、提升拓展反馈训练、巩固落实,下面就每一个环节做具体的解释: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根据本节课内容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通过联系生产与生活实际素材、或对已有知识的拓展深化等手段,创设问题情景导入本节课,调动起学生学好本节课的欲望,引导同学们积极思考,调动同学们学习积极性。如上述"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中,通过问题"秦始皇创立丞相制度,是不是丞相制度一直存在呢"与问题"在封建社会中,皇帝如何一步步地扩张皇权?",调动起同学们学习本节课的欲望。

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该环节一般采取学生先个人自主学习学案内容,教师在规定的时间内安排学生做学案相关内容,整理重点和难点。对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鼓励同学们相互讨论,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难题。教师及时巡视,适时点拨。如上述"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这节课中,让同学们对照课本在20分钟时间内将学案上的内容填完,并且让学生相互讨论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及时来回巡视,及时了解学生不会的问题。

三、成果展示、汇报交流

让不同类型学生展示自己学习的成果,通过问答和多媒体演示等形式进行展示汇报交流。同时教师要适时引导、激发学生讨论、辩论等,完成学生思维的碰撞,通过师生互动,实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如上述"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这节课中,让学生自己将学案上做的题目答案展示出来,老师及时订正,及时引导,及时鼓励与评价,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掌握知识

四、归纳总结、提升拓展

1、针对本节课的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方法,结合教师在教学中已有经验和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拓展提升。要注重知识内涵与外延的挖掘及与学过知识的联系,并选取难度适中的典型题目进行应用训练;要注重知识的拓展与提升,澄清学生思维认识上的疑、难点。如上述"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这节课中,教师应该要求学生掌握本节课的基本知识: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明朝废除丞相制度与设立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并且及时地概括出本节课的主线:中枢权力机构的变化体现皇权的不断加强。

2、引导学生自主归纳总结,理清知识结构,总结解题步骤,掌握规律和方法。要突出教材中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特征与方法的掌握,突出学习态度的培养和总结反思习惯的养成。如上述"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这节课中,教师让学生自己概括本节课的知识结构体系,并且通过学案中的题目培养学生历史分析能力。

五、反馈训练、巩固落实

1、根据学案中的相应内容,进行典型习题的巩固性练习。

2、进行变式训练,掌握和巩固知识的多样性与多元化,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与应变技巧。

3、学生做完学案后上交,教师全批全改,督促学生完成学案并了解学生答题情况,使教师的教学更有针对性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应按照《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探索新的历史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上面介绍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顺应历史新课改的新理念与基本精神,由教师主导变为师生共同活动,尽量让学生通过观察、动脑、动手,手脑并用等具体行为获得科学、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新性,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新知识。

参考文献

[1]岳麓版《政治文明历程教师教学用书》岳麓书社2005年版

[2]孔繁刚"学生心目中的'主体'与'互动'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7年11月

[3]张晓英"如何面对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中国教研网2005年

[4]陈映兰"新课改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教育资源网"2007年

(接上页)事物、现象、原理和规律讲清楚;学生不会形象思维,就不可能真正理解地理事物、现象的存在、发生、发展和分布的规律。可见,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和训练学生形象思维能力,不仅对学习地理非常重要,对于其他学科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高中历史知识的汇总范文篇3

作为中国以“文”字打头的主流媒体,《文汇报》在办报实践中,面向知识群体这一目标读者群,不断明确文化责任,传承厚重的文脉、文气、文魂,着力提升文化品味、拓展文化内涵,以矢志不渝的文化追求致力于做优做强做大主流舆论的覆盖面、吸引力和影响力,从而进一步强化了《文汇报》在国内文化知识界拥有的独特优势。

以文化视角聚焦新闻,报道鲜活事实

新闻是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在办报实践中,《文汇报》遵循新闻规律,努力以文化的视角,把中央精神、形势发展和上海实际化为生动鲜活的新闻报道选题,通过敏锐的判断和用心的策划、记者的深入采访和精心写作,把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具体化,切实提升报道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今年是建军80周年,《文汇报》与新华社分社共同主办、联合推出了“亲历80年辉煌――为您讲述80幕经典军史背后的故事”大型系列报道,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报道的主体部分是采访对象的回忆录,辅之以“专家点评”、“人物小传”、资料照片等,以真实人物、真实故事以及历史瞬问,勾勒、描绘、展示人民军队80年的辉煌历程,形式丰富多彩,内容翔实具体,情节曲折生动,读来如同“看电影”、“观话剧”,令人兴趣盎然、回味无穷。这组报道成功的原因之一,就是在严肃题材中注入了文化含量。报道集中体现了《文汇报》的文化积淀和文风传承,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以文化思考关注话题,回应受众需求

《文汇报》作为一张有着近70年历史的传统主流大报,“主流、高端、权威、亲和”的风格特色,使之在广大知识群体中形成了独特的优势和权威。面对新的形势,着眼于不断改进新闻宣传,《文汇报》坚持以文化思考关注热点话题,努力做到“重大新闻抢先报道,重大话题抢先发言,重大现象抢先剖析”,积极回应广大知识群体读者的阅读需求。

大型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在央视二套热播,受到境内外媒体及中国网民广泛关注,人们从各不相同的角度发表看法,引起争议,仁智互见。有舆论认为:“这个片子同上世纪80年代引发广泛争议的政论片《河殇》一样,是在为中共十七大后重启政治改革造势。”还有舆论认为:“据说这部历史纪录片希望展示曾经在近现代历史上独领国家的经验和教训,为中国的发展和现代化提供经验和教训,其实还可以说,电视片是在造势,为中国崛起在国民中作心理准备。”显然,这一电视片已在知识群体乃至社会上形成舆论场。针对这一话题,《文汇报》刊发驻京记者对该片主创人员所做的访谈《希望别误读》,较鲜明地表达了纪录片编导的态度:“我们的意图只是通过解读15世纪以来世界性大国崛起的历史,探究其兴盛背后的原因,进而让我们思考,中国的和平发展,可以从中借鉴什么样的经验和教训,我们如何从容地立足于世界去探索自己的和平发展之路?”

实践证明,一部大片引起公众的热烈关注、媒体的争相评说,说明这部片子的拍摄是成功的。种种议论,莫衷一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主流媒体的缺位和失语,或者是缺少理性,一哄而起,炒作新闻话题。主流媒体聚焦热点,用主流文化价值观来激浊扬清,促进大众能用理性和科学的态度来关注热点话题,有效引导舆论,这是主流媒体的文化使命,也是其社会责任和公信力之所在。

以文化内涵开掘深度,促进形成共识

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理论、旅游等“七界”,历来是《文汇报》重点关注的报道领域,是《文汇报》的优势、特色、强项之所在。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文汇报》把文化责任、文化追求、文化内涵作为品牌建设的推动力,着力于优势更优、特色更特、强项更强。《文汇报》在我国教育界拥有重要话语权,而教育问题又是我国千家万户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2006年以来,总理亲自主持召开了4次全国教育工作座谈会,《文汇报》对会议透露出的重要信息高度关注。11月28日,《文汇报》刊发通讯《信任是最强的凝聚剂》,受到总理的称赞。

《文汇报》的记者是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节目中获取信息后再进行深入采访的。这篇报道事实丰富,选材精准,写作感人,主题深刻,表达了国家领导人对知识分子的信任。报道刊发以后,杨福家院士致电感谢《文汇报》对教育事业的长期关注与支持。他表示将继续与《文汇报》合作,共同做好我国高教改革这篇大文章。这番话语,也可视为对《文汇报》的支持和期待,说明《文汇报》着力正面报道、发扬“文汇特色”、重视知识分子、广开高端人脉、精心做好采编、多出精品力作,不但增强了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影响力,同时也在读者中提升了自身的文化感召力。

以文化关怀体现人文,开展互动交流

在强化文化责任、实现文化追求中,《文汇报》要求记者带着浓厚的人文关怀,围绕新闻事件和热点话题与受众进行交流互动。前段时间,由某著名女演员代言的一则美容品广告引起了涉嫌“”的争议。《文汇报》并没有就事论事地加入这场讨论,而是综合分析、深入挖掘了一段时间以来此类“争议广告”所折射出的问题,并刊发《“争议广告”谁来裁决》一文,列举了“争议广告”三大误区:其一,触及文化或政治硬伤;其二,有违公共道德;其三,为吸引眼球煽情过头,伤害了人伦亲情。

    【办公范文】栏目
  • 上一篇: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整理2篇)
  • 下一篇:传统文化教育案例(整理2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