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作文网

陶艺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整理2篇)

时间: 2024-12-24 栏目:办公范文

陶艺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范文篇1

论文关键词:陶瓷艺术,学院派,创新精神,否定传统

一、学院派陶瓷艺术的概述

学院派陶瓷艺术的产生始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建国瓷的烧制。以中央美术学院陶瓷艺术家祝大年,高庄等为代表,设计制作了一批即继承传统装饰纹样,又融入西方雕塑造型观念的实用型器物。此后形成了一批专业艺术院校,艺术院校陶瓷专业以及陶瓷艺术研究所等,并影响了一批五六十年代的学生,如景德镇陶瓷学院的周国桢教授以及中央美术学院的韩美林教授等。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中期,学院派的发展经历了与民艺派风格的融合,受西方现代艺术与陶艺的影响,强调创作者的个人感受,不受传统,地域及创作形式的影响,塑造出了一批具有强烈个人色彩的陶艺作品。

二、当代学院派陶瓷艺术现状及个例分析

当今的陶瓷艺术,艺术价值相对较高,有代表性的就是景德镇瓷器,既有继承传统的民间工艺大师的作品,又有一批新生代的景德镇陶瓷学院的学院派青年作品。学院派的代表例如景德镇陶瓷学院的何炳钦教授,他的早期作品运用了传统的装饰元素,将中国吉祥的花卉图案经过设计组合,通过浅浮雕工艺进行制作,使用素雅柔和的色釉进行装饰,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又融入了自我的艺术感觉进行创作,个人风格非常明显;后期作品用色泥镶嵌创作花卉素材的现代陶艺,将色泥组合成花卉,镶嵌在泥片造型作品中,保留了创作中泥土的运动状态,将陶瓷材料美感营造到了极至;近期的创作又加入了青花花卉元素,不仅如此,为了作品的稳定性还花消大量时间研究稳定的釉里红,使用到个人创作中。何炳钦教授将继承来的传统当中的精华元素与自己的艺术感受融合在一起,从花卉样式到器皿造型再到亲自动手镶嵌现代类创作,始终都在探索和研究,甚至利用高科技成型手段进行创作,在中国陶瓷艺术史上都是无前例的。立足本土的传统图案花卉素材在他的思维牵引下走出了传统与现代的,继承与创新的“差异化。汤正庚的青花山水更是独具一格,由于他长期从事国画山水的教学与创作研,有着雄厚的国画功底,其陶瓷作品以中国水墨绘画为雏形,在继承传统国画中对于笔墨神韵意境追求的同时,加入了自己对于山水画表现力的理解,从形式上打破传统。他的早期作品致力于青花瓷表现的探索,画面敦厚华滋,水色交融,在典雅精致的瓷韵中蕴含着高洁意境,皴法独具一格,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在现代多元艺术语境中有一定的独特性。

在景德镇这片具有极强包容性的陶瓷艺术孕育地上,同时也存在着一批以继承传统为主的民间陶瓷艺术家,他们将优秀的陶瓷制作工艺传承到了极致,例如陶瓷艺术大师彭竟强,他的花鸟可谓将传统的粉彩工艺延续到了极致,他对于中国传统陶瓷艺术有着全新的理解与认识,认为只有先继承好了优秀的传统工艺才能既而加入自己的认知进行个性化创作。经过数十年的探索研究,他真正做到了与创造经典作品的古人进行交流与对话,从古代作品中学习精髓和技术。他为了看傅抱石的用笔专门跑到南京去看原作,感受原作与画册的区别,从绘画大家那里吸取养分,再站在他们的肩膀上重新面对古彩工艺。他将西方现代艺术以及时代给予他的影响运用形式表现出来,对于空间的表现强烈的反映出他的个人艺术修养。

三、当代学院派陶瓷艺术的思考

这两种不同艺术风格的存在,就不免会引起一些矛盾和争议的产生,学院派认为,大师们再怎么做都做不过古代官窑,而能代表当代中国人审美思维特征的现代陶瓷还是需要学院派陶瓷创作者们去创造。他们站在不同层面上,代表着现代陶瓷艺术发展的趋向,他们的创新精神也会引领将来陶瓷艺术的发展。现如今,他们的这种“创新精神引起了我们的关注,到底是怎么样一种思想在引领这种“创新精神呢?不难看出,由于对传统陶瓷艺术的这种排斥,导致现今许多年轻的学院派陶瓷创作者所谓的创新走向了盲目跟风的现状,这股风主要来自日韩和欧美,而完全对我们的传统工艺视而不见,甚至把继承传统看做是可耻的。

艺术需要创新精神,但是创新的理念来源于我们个人的艺术感知力,个人的精神感受,而非流于外在的表现形式。“传统有两种不完全相同的含义,一种是指已经成为历史的事物,,而另外更深一层的含义是指一种贯穿古今的内在联系,甚至还包孕在未来。艺术创新中的“反传统,对于“传统的第一层意义上的否定还是言之有理的,但是换个角度来讲,如果将创新与传统彻底的隔开,彻底地否定传统,是不可能成立的,除非我们回到茹毛饮血的原始社会,而艺术活动也将返回到原始艺术。这种对于传统文化的曲解与排斥也是有历史性原因的,逻辑也很简单,传统的艺术既然产生于过往的封建社会,那理所当然带有落后,封建的影子,因此现在必须否定与弃之。因此由于这种传统艺术的阶级性,使得它的民族性与传承性也受到了否定。尤其是在西方现代艺术的传入以后,加上中国艺术市场的大环境追求所谓的标新立异,许多艺术家们迷失了方向,忽视了艺术创作本身的意义,出现了迎合市场,崇洋媚外的现象,陶瓷艺术界亦是如此。

四、当代学院派陶瓷艺术的发展对策

好的陶瓷艺术的创作应该是个人化的,不论表现形式是融合了传统元素还是现代的表现手法,只要出发点是对于个人精神世界的表达或是对于艺术的一种探究的态度,那都是值得肯定的,不论表现形式是沿袭传统还是借鉴西方的现代艺术。艺术本就是无界线的,更何况工艺性较强的陶瓷艺术。艺术家之所以伟大,往往就是因为他们的不拘一格,因为他们懂得“取其善者而用之。对于我们年轻的学院派创作者来说,“善者即是优秀的传统工艺。

每一种艺术形式的存在都有它的必然性,纵观历史上的艺术潮流变革,学院派陶瓷艺术才算刚刚起步,像初生的太阳,既然有了优秀的领路人,只要重视自己的艺术生命,相信我们的路会走的更远。

参考文献

1朱良志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陶艺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范文篇2

关键词:陶瓷艺术;传承创新;生活元素

中图分类号:J5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6)05-0018-02

陶瓷艺术一直以来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早在汉代贯通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在伴随商旅的车马队伍一路向西的过程中,就将精美绝伦的瓷器带向了遥远的西亚和中东地区,让那些居于更加遥远国度中的人们通过这一件件看似“鬼斧神工”的作品,窥测到东方古国那充满艺术人文的气息和奇思妙想的创意。时至今日,在经济和科技发展愈发迅速的今天,传统陶瓷不断依托现代化的技术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但不变的是精髓、是文化,是中国人镌刻在陶瓷之中的情怀。

一、陶瓷艺术传承与革新的必要性所在

传承与革新并不是两个各自独立的命题,而是相互依托共同促成了事物发展的两种轨迹和趋势。深厚的陶瓷文化,随着中国五千年绵延历史的不断推进,其也形成了自身所独有的“历史”,也形成了其内涵、深邃的精神风貌,以及独有的技法和工艺,这些要素融合在一起造就了陶瓷艺术的稀世和珍贵,构成华夏文明也极为重要的一环,让一代代国人将陶瓷之艺薪火相传直到今天。为的就是将那份铭记历史、包含文化的珍藏带到每一个崭新的今天,而不是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之中;另一方面,当中国发展进程之中一系列有关文化、有关政治经济和思想解放的内容,不断在改变周边的社会形势、改变人们的固有思维时,社会的艺术氛围也在随即发生着变化――人们的视野更加开阔和丰富、人们的审美元素更加广泛而多元。当传统的陶瓷艺术犹如一支帆船驶入一片全新的海洋世界时,其必须改进“船体”上的些许元素和零件,以便能够在这片全新的海域中更加稳而急促的前行――这些就是中国陶瓷艺术在发展过程中必须要坚持传承与革新统一的必要性之所在。

二、陶瓷艺术传承与革新的价值所在

随着国际间不同民族、国家和文化形式之间的融合愈发密切,越来越多的外来风俗、外来文化甚至是舶来品开始进入中国人的视野,丰富了国人眼中的“世界构成”,也随即让陶瓷艺术在不断传承的过程中呈现出了“海纳百川、包罗万象”的状况,呈现出一种更为丰富、更加广阔的境界和美感,为重新审视传统艺术文化及创新带来一种必然性的契机。而在这一层面来讲,这也就是陶瓷艺术传承和革新的驱动力和价值之所在。

(一)有所传承才能有所发展

从本质上说,所谓传承不但是对历史的记忆,是对一种古老文化和技艺的延续,更多的是一种对于未来的铺垫,是发展的重要基石。所谓“只有深知昨天的人才懂得怎样过好明天”,就是对这样一种思想和理念的最佳概括,而这也就是传承的意义和价值所在。事实上在人类历史文明的进程之中,陶瓷无论是外在的形体还是技艺的创新、还是用于装饰材料的变化,总之其一直都是处在变化发展过程中的。从最初单一粗糙的外形,简单的几何体构成,到后来曲线流动、婀娜多姿的造型变化;从早期纯色渲染,到后来的颜色纷繁绚丽、画面华美复杂;从最初单一的生活祭祀器皿,到后来因为审美而创造、因为欣赏而创新的发展历程,都充分说明,陶瓷艺术发展史上的每一次变革,都承载着前人的历史、前人的技术、前人的审美和对艺术文化的理解。换言之,没有传承就没有发展,没有对前人文化底蕴和发展状况的理解,其在未来就不可能有所应对的展开变革、展开创造。

(二)有所变革才能有所传承

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有关理论中有一句“适者生存”,一直以来为后世人所津津乐道,事实上其不仅适用于生物物种的进化和生存,同样也适用于艺术门类的发展。纵观华夏文明的历史长河,会发现很多古籍或历史典籍上所记载的文化艺术形式已经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之中,以致后人只能从出土文物甚至古书的字里行间去窥探一二,发掘蛛丝马迹。后世人在评价这些艺术为什么会消失,除了曾经战乱更迭所引发的一系列流离失所、国不成国、家不成家的环境因素外,更重要的就是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化,所引发的艺术形式其内部自有体系之间难以融合所构成的矛盾。历史一路前行,一切艺术形式,不能适应这种潮流的变化,不能基于其而有所变革有所创新,当这种矛盾转化为一种僵持时而不能自拔,其则被淘汰以至消之。所以说,革新并不是一种背弃传统的“脱胎换骨”,很多时候,革新反而是一种维系,是为了在未来更有能力的让艺术形式去传承、去发展。

三、陶瓷艺术传承与革新的途径

(一)传道授业

从古至今,陶瓷艺术是在一代一代艺术家薪火相传的过程中,将其艺术形式和文化内涵延续至今,因此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现代时期,陶艺艺术的传承必须要注重对传承者的培养传授。所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要想把握好传承的环节,就不能忽视对于陶瓷艺术教育事业的开展和支持。在中国越是传统的技艺越尊崇师徒之道,越是民间的传承越注重对于教学过程和环节的把握。中国很多陶艺家也就是依靠这样一种形式,让“陶瓷”,在一代一代手把手的过程中传承千古,直到今日。现代社会较之科技信息并不发达的古代,其教育形式更加多元化和多样化,而这也就为陶瓷艺术的传承和教育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陶瓷艺术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并不会像其它职业教育那般带来可观的前景,因此必要时,陶瓷艺术的教育需要政府出面,加以鼓励和支持,尤其是在中国陶瓷事业较为发达的城市,应积极鼓励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对这一技术学习的队伍当中,将一代代国人的艺术陶瓷之梦,绵延千古、传承流芳。

(二)基于生活元素的变化而有所革新

艺术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因此陶瓷艺术的创意设计和制作的过程中,也必然离不开生活的影子,也必然会拥有无数基于生活元素而形成的创意。社会的进步、科技的革新,国内外交流频率的不断加快,人们的审美愈发多元化,这就必然导致了其对于传统陶瓷艺术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其赋予新的生命形式和更多现代化的元素内容。但是所谓“万变不离其宗”,陶瓷艺术无论怎么变革,气都不能脱离中国这个母体,不会脱离华夏文明的内核,那么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所谓的革新就可以充分基于周围生活元素的变化,融入新的表现内容,在不违背其价值观和艺术核心的基础上,糅合多种艺术形式,在融合中寻找创新变革的“图景”,也在创新变革中传承传统艺术文化。

总之,陶瓷艺术和许多其它类型的艺术形式相同,要想存在发展,就要秉承传承与革新的统一。传承是为了铭记昨天的历史、承载古往今来的记忆,只有深知过去、才更有资本去探测美好的未来;而革新是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历史潮流,不断缝合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只有保障生存,才有可能赢得发展形成的历史。而作为一种艺术形式,陶瓷艺术中的一切元素与工艺手法归根到底都来源于生活,因此,要想真正意义上实现其发展过程中的传承与革新,就要坚持“师者,传道授业”的传承之道,以及基于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展开的各类元素的创新――只有这样才能让中国古老的陶瓷艺术面对社会周遭环境的变化,始终绽放出持久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唐玲,郭峰.溉古泽今艺无止境――当代陶瓷艺术从传承走向创新[J].景德镇高专学报,2013(01).

[2]李曼丽.平面化元素与现代陶瓷设计[C].中国陶瓷艺术大展暨全国陶瓷艺术与设计创新评比优秀论文集[A].2015.

[3]王响铃.抟埴之道:从传统到实验性的发展和探索:基于对南京艺术学院陶瓷工作室三代陶艺人的访谈感想[J].艺术品鉴,2016(01).

    【办公范文】栏目
  • 上一篇:社区工作者管理细则(收集3篇)
  • 下一篇:快递客服人员工作职责(收集5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