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驻马店;旅游客源市场;市场定位
一.引言
近年来,在国家大力倡导发展旅游业的号召下,各地纷纷将旅游业作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培养。驻马店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区位条件优越,自然资源和人文历史资源丰富,具备发展好旅游业的条件和基础。而且驻马店旅游业总收入由2005年的5.3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53.5亿元,六年增长10倍,可以说,驻马店市旅游业发展进入了历史最好最快时期。
旅游资源和客源市场分析是旅游开发及旅游规划的前提和基础,是旅游开发可行性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驻马店旅游客源市场现状进行分析研究,有利于找出影响驻马店旅游客源市场构成及变化的因素;探索出更有效的旅游宣传方式、开展更有针对性的旅游宣传活动;提高驻马店旅游的知名度和经济效益,从而为驻马店旅游业的发展提供行之有效的建议。
二.驻马店旅游客源市场发展现状
全省旅游市场份额中,郑汴洛和焦作、南阳、安阳所占的份额较大,驻马店所占份额不大,只有4.2%左右。但随着驻马店市场开发程度越来越高,客源越来越多,市场越来越成熟,相信所占的市场比例会越来越大。
近几年,驻马店旅游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无论是基础设施方面还是软性接待、管理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随着软硬接待环境的变化,客源地的结构比例也有所变化,来自国外、港澳台和国内较远省份的游客比例正在逐渐上升,2010年达到了15%。但总体来看,客源还是以周边地区为主,环驻马店和环河南周边地区为主要的客源地。
三.驻马店旅游客源市场定位
(一)驻马店旅游客源市场调研与分析
1.游客特征
(1)性别构成:男性62%,女性占38%。
(2)年龄构成:依次为25—44岁(62%)生命力旺盛时期,出游率高;45—64岁(25%)事业稳定,收入丰厚,绝对数量占市场比重不大,但旅游消费较高;15—24岁(9%);65岁以上5%,主要为上香祈祷的游客。
2.地域结构特征
3.行为特征
(1)时间特征:游客中大部分来自我市周边地区,旅游天数在3天以上的旅游者占被调查总人数的20%,1至3天的为75%。这些数据表明,来我市的游客主要是短途旅行,以观光游览和短期度假为主。其中“五一黄金周”、“十一国庆”为我市旅游接待高峰期,其余时间大部分为散客。
(2)旅游方式:30%的游客与亲友结伴出游,35%的游客随旅行社出行,22%的游客由单位组织出游,仅8%的游客是个人出游。
(3)出游目的:度假17%、探亲访友16%、旅游观光45%、健康疗养4%、宗教朝圣12%,以旅游观光为主。
(4)重游情况:接受调查者中80%的游客认为我市风景区不错,68%的游客从来没有听说过嵖岈山等国家4A风景区,这从侧面反映我市旅游业旅游营销不到位的问题。
总体看来,驻马店旅游市场需求特征表现为:国内市场需求占主导地位,观光游览、度假为主要目的,驻马店周边地区特别是湖北省为主要的客源地。入境旅游市场以外国人需求为主体,体现为以外国留学生和旅豫人员的商务活动为主体的市场需求构成。
(二)驻马店市旅游客源市场定位
1.省内客源市场定位
(1)驻马店地处河南南部,毗邻漯河、信阳、周口、南阳和平顶山,距郑州仅2小时的车程,内有5条高速公路穿过,还有京广铁路、新建成的高铁、107国道等,为周边地市潜在客源来驻旅游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因此,上述城市可以定位为一级客源市场。
(2)距驻马店稍远的几个地市,可以依托河南省内高效便捷的交通网络在2个小时内抵达景区。这几个地市本身的旅游业发展很好,本市游客一般就近旅游观光或走的稍远一点,驻马店地理位置相对较近,景色独特,所以许昌、洛阳、开封、三门峡、商丘等可以定位为二级客源市场。
(3)濮阳、济源、安阳、焦作、新乡等几个地方距驻马店更远一点。对于当地的游客来说,看惯了本市的景点,想出去走走,趁着走亲访友或开会的机会到驻马店旅游一番,看看中原石林-嵖岈山、中原漓江-薄山湖、亚洲最大的寺庙-南海禅寺等景点也别有一番风味。这几个地市定位为省内的机会市场,争取将这些潜在的客源化为实实在在的客源,让驻马店旅游的品牌在省内首先打响。
2.国内客源市场定位
(1)河南省的周边省份(湖北、安徽、山西、山东为主的华中省份),距离相对较近,文化习俗差别不大,《西游记》和《长征》在驻马店拍摄之后,景区对他们的吸引力大增。湖北的游客,更是以每年13%的速度在递增,它们可以定位为一级客源市场。
(2)以北京为核心的京津唐地区、以上海为中心的沪宁杭地区和以广东为主的珠江三角洲,随着产业转移会带来部分投资兴业客户和客源。工作闲暇之余,他们会来到本地旅游景区观光游览、休闲度假,这部分游客的比例正在逐年上升,它们可以定位为二级客源市场。
(3)以浙江、福建为主的东部沿海地区和以陕西、甘肃、四川、重庆为主的西北、西南等邻近省区。这些省份距河南较远,除了一些朋友亲戚,只有很少一部分游客来驻马店旅游,暂时可以将他们划分为三级客源机会市场。
3.国外客源市场定位
驻马店市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南海禅寺规模宏大,地处中原腹地,应以佛教为文化因子,融入天中独特的文化内容。梁祝传奇故事流传千年,波及海内外华人,梁祝故里可打造成情缘产品,作为文化旅游精品。几年内,重点发展东南亚及港澳台客源市场。针对客源市场特点,创新宣传促销方式,加大宣传力度,形成多渠道、全方位、系统化的立体宣传格局。立足中部地区和东南亚,重点开发海内外目标市场。深化与周边旅游地合作,推出以我市主要旅游景区为连接点的跨区域精品线路,实现资源共享,客源互动。依托、梁祝、重阳、嫘祖等文化旅游资源,提高节庆策划组织水平,进一步突出特色,积极打造节庆文化旅游品牌。通过这些纽带,争取将驻马店的影响力传播出去,拓展更多的机会市场,逐步争取到更多的客源和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张广瑞,刘德谦,宋瑞.2010年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2]张玫.中国旅游市场营销奖呈现四大趋势[N].中国旅游报,2010.
[3]苟自钧主编.旅游市场营销学[M].郑州大学出版社,2002.
关键词:欧美国家;乡村旅游;特征
中图分类号:F5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7)06-0134-02
欧美国家乡村旅游的发展大多数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到80年代,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到90年代,进入成熟发展时期。而到20世纪与21世纪之交,其乡村旅游更呈现出持续发展的强劲势头。乡村旅游已成为当代欧美国家的主要旅游形式之一。如2003年,美国去农场度假的有1800万人次;法国的乡村旅游收入达100亿法郎,占该国当年旅游总收入的1/4。
欧美国家乡村旅游从产生到现在已有近50年的发展历史,经历了从起步、发展,到相对成熟的一个较为完整的过程。其乡村旅游的发展,呈现出许多基本特征。其乡村旅游发展上所呈现出的基本特征,对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1.旅游景点的经营特征
1.1私营化
欧美国家的乡村旅游大多是在私营农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其农场主同时也是旅游业经营者;其乡村旅游景点的经营则为家庭私营。在美国这样的“度假农庄”吸引了大批游客前往度假。他们可以住在农家与农场主人一起生活。游客在观光度假之余,亦能尽情欣赏田园风光,体验农家生活,亲身参与农场生产活动。度假农庄的民宿房舍大多利用农家空出来的房间或农舍稍加改建整理而开放经营。
1.2小型化
欧美国家乡村旅游的基本经营单位,大多数为一个农场或一个家庭。这种小型化的经营特征,既符合其乡村旅游是在家庭农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历史,同时也恰好迎合了旅游市场的需求。英国开展乡村旅游的农场就是如此。从旅游开发经营的面积看,虽然各个家庭农场的面积大小各异,但是,旅游者在其中活动的空间却都不大。政府为了防止农庄走上商业化经营,规定农庄了的民宿床位,一般为2~6个房间,可提供4~15个床位,低于这个限度可以享有免税优惠。从所雇佣的旅游从业者看,开展乡村旅游的农场,其农场主平均雇佣全日制的旅游从业者大多数只有10名左右,农场主化在旅游上的投资,大多数平均也只有5万英镑左右。由此可见,其旅游经营规模是很有限的。
1.3兼营化
欧美国家的农场主,大都是一方面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开展多种经营,另一方面在开展乡村旅游经营时依托农业生产的支撑。在他们看来,乡村旅游与农业生产密切结合,不可分离,彼此双赢,和谐共进;即使是乡村旅游的收入远远大于农业生产的收入,也不可对农业生产轻视、懈怠、甚至放弃,相反,要真真实实进行,一丝不苟经营;否则,如果将农业生产表演化,那就势必失去乡村旅游的原汁原味,削弱乡村旅游对外来游人的应有魅力。
1.4分散化
欧美国家庞大的乡村旅游需求市场与小型化的乡村旅游经营规模,必然导致乡村旅游多点式、分散化的发展格局。近年来,欧美国家乡村旅游分散布局表现十分明显。到2006年底,法国推出的“农庄旅游”,全国有1.6万户农家建设了家庭旅馆,开展旅游接待;意大利开展的“绿色乡村旅游”,其农庄已有6500家;巴西有5000家农场旅馆;美国仅纽约就有1500家开展乡村旅游的农场,而夏威夷州则多达5500个农场。众多的乡村旅游景点分散吸引了庞大的乡村旅游群体,在满足旅游市场需求的同时,又保证了农场的旅游产品质量不会因游人的过度集中而受损。这种多点分散、小型化的布局是旅游市场需求的必然产物。
2.旅游产品的类型特征
2.1观光参与性产品
乡村的观光参与性旅游产品,是近几年来随着旅游市场的需求而产生出来的旅游产品。乡村旅游观光有两层含义。其一是观赏整体农村的自然风光,接触大自然,欣赏大自然,体验大自然,回归大自然;其二是观赏乡村的生产方式、生活习俗和田园风光,这种产品是绝大多数乡村旅游产品经营者都自然或不自然地为外来旅游者提供的产品。为了更好地观赏乡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农场主往往有意将一些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呈现出来,让旅游者参与进去,借以延长旅游者的滞留时间,增加旅游业的经济收入。夏威夷的农场主就将自家咖啡加工的全过程有计划地展示给旅游者,并让有兴趣参与咖啡加工的旅游者当一回咖啡加工工人。一些地方在开展乡村旅游时十分注重这种参与性旅游活动。在秋收季节,或果实采摘季节,旅行社组织城市居民到乡村去参加生产劳动。有的城市居民甚至到乡村租种耕地,全过程地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和农业经营活动。而农场主则成了旅游者的田园看护人。针对旅游市场的这种需求变化,许多农场都纷纷推出旅游者可以参与、能够参与和乐于参与的游览项目,如家畜家禽饲养、成熟果实采摘、秋季庄稼收割和捕鱼生产活动……此举,既可延长旅游者的滞留时间,又能增加农场主的经济效益。
2.2娱乐休闲型产品
农场为了更好地满足旅游者追新猎奇、求乐求知、求健求美等需求,往往开展多种形式的娱乐休闲活动。美国许多农场就举办西红柿节、甜洋葱节、土豆装袋节等活动。而更多的农场则因地制宜,相继推出骑马、乘马拉车、雪橇、滑翔、登山、漂流、徒步、钓鱼等活动。还有的农场请专家将玉米地种植设计成迷宫形式,推出玉米地迷宫游览活动,给旅游者带来了极大的乐趣。因场制宜地推出娱乐休闲型旅游产品,虽然有的已超出了乡村旅游范围,但是这种扩展对乡村旅游的发展却十分有益。这不仅拓展了乡村旅游的项目产品,而且避免了农场资源的闲置浪费。
2.3住宿餐饮服务产品
为旅游者提供住宿和餐饮服务,既是乡村旅游服务中最基本的服务,也是开展乡村旅游的最重要服务项目,更是能否接待旅游者和接待多少旅游者的最基本的条件保证。而且,这往往是欧美各国衡量其乡村旅游发展水平的最重要的标准。目前为旅游者提供住宿和餐饮服务的农场旅馆,巴西有5000家,意大利有6500家,法国有16000家。这些农场旅馆为旅游者提供的旅馆及床位是当地的风格,为旅游者提供的饮食是当地风味,使当地乡村旅游的特色得到了充分展示。
2.4旅游购品
欧美各国各个农场在开发乡村旅游时往往推出一些旅游购品以满足旅游者购物需求,并借此推销农副产品,以从中获取更多的收益。这些旅游购品,首先是农场出产的农产品和农副产品。如蔬菜、瓜果、粮食、咖啡、干酪、奶油等土特产品。其次是农场推出一些编织等手工艺品和旅游纪念品。这些旅游购品销售收入往往是全部乡村旅游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夏威夷来自农副产品的直接销售收入竟占其乡村旅游总产值的1/3。在一般情况下,外来旅游者在同类产品中更愿意从农场直接购买。特别愿意购买自己直接从农场亲手采摘的蔬菜水果和农场当面加工的奶油、咖啡及从农场酒窖中取出的葡萄酒等。
3.旅游市场的取向特征
3.1本地化
在欧美乡村旅游市场中,本地旅游者在旅游者总人次中往往占七成以上。在英国,这些本地旅游者从居住地到旅居地为2~3小时车程之内;在西班牙,这些本地旅游者从居住地到旅居地为100~200公里范围内。产生这种格局的原因有二:其一是乡村旅游景点众多,广泛分布在各个地区,人们对乡村旅游景点有较大的选择余地;其二是乡村旅游者对乡村旅游景点的选择性并不很强,只要有较好的环境、和谐的氛围、相应情境,就可满足游客需求,他们不会对具体内容过分苛求,也就无需跨区旅游。
3.2城市化
欧美国家的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大都在70%以上。城市人口既是国家人口的主体,又是国家旅游人口的主体,更是乡村旅游市场的主体。乡村旅游市场正是立足城市人口的旅游需求而产生的。繁忙的工作生活压迫着城市居民的神经,他们更加向往重返没有城市污染和工业污染的大自然,向往能使人耳目一新的异域环境,这就构成了城市居民进行乡村旅游的主要动机。有的城市居民甚至在乡村拥有一块土地,每年用于度假之用。
3.3家庭化
据英国一些农场的旅游景点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以家庭为组织形式的乡村旅游客人占景点旅游者总数的40%左右。由此可见家庭游客的比重是比较大的。在欧美国家,近距离经常性地利用双休日进行以家庭为组织形式的自驾车旅游也是较普遍一种的形式。乡村旅游也是如此。乡村旅游中的观光、休闲和参与性旅游更是如此。
3.4学生化
学生是乡村旅游的重要群体。其主要原因是,城市学生需要学习知识,认识自然,了解社会,特别需要了解和认识农村、农业和农民。针对这种情况,学校或旅行社便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开展乡村旅游。农场也针对学生旅游市场需求,开发乡村旅游产品。德国、法国等许多开展乡村旅游的农场都开设农业课堂。生长在城市的学生对农村、农业和农民完全陌生。他们有着追新猎奇、求乐求知的迫切需求和强烈愿望。因此,乡村旅游的学生市场有着巨大潜力。
参考文献:
[1](英)约翰・斯沃布鲁克.景点开发与管理[M].张文译.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2]郑本法.新农村建设与旅游业发展[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07,(4).
[3](美)弗雷德・波塞尔曼.弯路的代价――世界旅游业回眸[M].陈烨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关键词]数字足迹;自驾;旅游流;时空特征;云南省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6)12-0041-10
Doi:10.3969/j.issn.1002-5006.2016.12.011
引言
旅游流是指旅游客流,即游客从客源地向目的地流动的群数量和流动模式[1],其时空特征一直是旅游地理学研究的热点。已有研究表明,旅游流的特征极易受到交通系统因素的影响,但交通工具的改善与出游交通的选择对各种特殊交通旅游流的形成与时空特征的影响研究却相对缺乏[2]。近年来我国人均收入普遍提高,国民旅游休闲消费增长加快,私家车保有量高(2013年私人轿车保有量占民用轿车保有量的79.26%),国内公路网络系统日益完善(中国高速公路已经仅次于美国稳居世界第二),自驾车旅游呈现“井喷式”发展。《中国自驾游年度发展报告(2014)》显示,2013年我国自驾车出游人数增至17.3亿人次,占国内旅游总人次的53%[3]。可以说,自驾游已成为我国城镇居民出游的主要方式,自驾车旅游客流这种特殊旅游流随之形成,开始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国内学者李昂以生存分析为理论基础建立模型,对世界文化遗产承德避暑山庄与周围寺庙的自驾车旅游客流的时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4]。在自驾客流的空间特征方面,Shin最先关注自驾车旅游流网络特征,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中国台湾南投地区的16个旅游目的地进行空间结构与网络关系分析[5];卢松等国内学者以安徽黄山市为例,采用旅游流空间使用曲线分析黄山市自驾车入游流的客源市场结构和空间行为模式[6]。这些学者开启了有关自驾车旅游客流这一特殊交通旅游流的研究方向,其定量分析方法对后续相关研究具有借鉴意义。遗憾的是,现有研究仍未在时空二元视角下对自驾客流的分布特征进行细致深入的分析。另外,与一般的自助游客、旅行社团体游客不同,自驾游客的旅游活动不受既定旅游时间、旅游线路和旅游交通安排的影响,旅游行为自主灵活,由此形成的时空特征也与其他类型游客存在差异,然而目前学者们亦未重视这种差异的研究。
自驾车旅游客流的时空研究相对缺乏,原因还在于游客自主控制交通工具,其活动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和可变性,客流的时空数据难以实时收集,容易导致数据的及时性、覆盖性和代表性不足,国外学者Girardin因此提出“数字足迹法”。在Web2.0时代,越来越多游客会通过网络及其他通讯设备获取旅游信息,Girardin等认为,“旅游数字足迹”是在整个旅游活动的实现过程中,游客在旅游时移动电话的通话记录、发送的信息,以及旅游前后在网络上和其他信息化系统里所留下的信息搜索记录、博客文章、网络游记、评论与照片等多种形式的图片与文字信息,这种数据蕴含了游客的活动时间与地理位置信息,可真实还原游客实地旅游的时空移动轨迹,为学者研究游客在旅游目的地内的时空行为提供了全新的数据收集方法[7]。Girardin和Vaccari都曾经利用旅游者游时的通话记录、手机短信以及游后的图片等数字足迹分别研究了意大利罗马与美国纽约的旅游状况[7-8],张妍妍等则将网络游记这种数字足迹应用到西安的旅游流网络结构研究中[9],综上可知,国外的旅游数字足迹研究利用手机足迹为主、网络图片为辅,文本型数据使用率低,国内研究偏向使用网络文本。
因此,本文基于“数字足迹”,同时使用网络游记与照片两种时空信息丰富的旅游数字足迹,从旅游客流的时空分布角度切入,选择云南省这一国内典型自驾游目的地为研究区域,分析自驾车旅游客流的时空分布特征,并探讨这种特殊交通旅游流与一般入滇旅游流在时空特征上的异同,一方面可以对“数字足迹”的数据获取新方法在旅游客流时空特征研究的应用上做出有益尝试,另一方面也可以从时空二元视角丰富自驾车旅游客流分布特征的研究内容,并通过自驾客流与其他旅游流的差异分析,从实践上为自驾车旅游目的地开发与管理、旅游线路设计及营销、不同景区之间的合作等方面提供理论参考。
1研究区概况与数据采集
1.1研究区域概况
云南省地处中国西南边陲,下辖16个州市,拥有世界遗产3处、全国5A级风景名胜区6个以及4A级以上旅游景区46处,是我国著名的旅游目的地。云南省先后建成7条通往全国各地的出省高速公路,而省内现有公路网络也保障了90%以上的乡镇通畅,能有效连接省内的重点景区景点。丰富的旅游资源与便利的交通,促使省内自驾游市场持续升温。2013年“十一”黄金周期间,全省自驾车进出达484万辆次,同比井喷增长69.5%,全省各州市的自驾游占所有旅游形式的比重均超过50%,2014年,云南省获“中国最具潜力自驾游目的地省”称号[3]。云南省自驾车旅游市场发展条件成熟、优势明显,已成为我国典型的自驾车旅游目的地,更是极具代表性的自驾车旅游客流研究案例区域。
1.2数字足迹采集
Girardin提出“数字足迹”的数据采集方法,具有真实、客观、高效、准确、成本低、可操作性强的优势,可充分应用于旅游客流的时空研究中[7]。本文同时采用网络游记和照片两种“数字足迹”,游记用于从文字内容上迅速确定旅游时间和旅游节点,而照片则重在印证文字表述的合理性。数据来源方面,本文选择蚂蜂窝旅游网和携程旅行网进行“数字足迹”采集。蚂蜂窝网是目前中国最大的旅游社交网站,收录了大量来自真实旅游用户发表的游记和拍摄的照片,且以自助或自驾游记为主。而携程网是中国目前最大的在线旅游服务网站,拥有超过两亿注册用户以及影响力较大的旅游网络社区。采用这两个网站的数据能够有效覆盖不同类型的自驾游客,丰富数据样本。本文设定研究2014年云南省国内纯自驾游客的网络游记,于2015年3月10日开始进行数据收集,以游记更新时间为准,筛选截止更新到2015年3月21日的游记,利用Excel统计出符合研究标准的游记作者300位(蚂蜂窝网191位,携程网109位),游记402篇(蚂蜂窝网238篇,携程网164篇),共计385次完整旅程(蚂蜂窝网221次,携程网164次)。游记数量多于作者数,是由于部分游客会自驾到云南省重游,并发表两篇及以上的游记。
数字足迹的实际筛选标准为:(1)出游时间和逗留时间必须在2014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期间,其中游客逗留时间以实际游览天数为准(不含客源地往返目的地的交通时间);(2)交通方面,往返于客源地各目的地与(旅游景点)的主要交通工具必须为自驾的小型汽车,即游记作者必须为纯自驾游客;(3)游记必须能够说明作者的出发地,而且通过点击“查看用户资料”时能清晰确定作者的来源地(客源地);(4)游记最好配有游客实地拍摄的照片,而且文字或照片必须能够表明游客的出游及逗留时间;(5)游记内容必须完整记录旅游行程,以便提取游客的空间信息,并按时间顺序完整还原自驾游客在云南省内逗留并游览的所有旅游景点。
对于符合筛选标准的网络游记,以一段完整旅程为基本单位,使用Excel表格依次录入游记作者、出游时间、逗留时间、客源地、出发地、全程旅游景点等信息。实际录入时,有以下两个重要标准:(1)游记与照片两种“数字足迹”共同确定时间信息,当游记中文字未能表明旅游时间时,则通过照片时间确定,即通过点击照片下方“查看EXIF信息”进行确定。最终402篇游记时间的提取结果中,游记与照片内容确定旅游时间的占94.67%,只有4.33%的自驾游客仅通过照片确定时间,表明此次样本数据所提取时间的可靠性较高。(2)根据时间顺序依次录入游客明确提出逗留游览的旅游景点名称,当游记文字并未正确表达旅游景点名称时,则根据游记照片显示的地点信息进行订正。
另外,由于案例地云南省面积广,旅游景点数量庞大,为更详细分析自驾客流在目的地内部的空间特征,本文参考世界旅游组织(WTO)编制的《云南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考虑所有录入旅游景点的地理位置、知名度、客流游览倾向等方面,将云南重新划分为以下24个大型旅游区:N1昆明市区;N2昆明周边旅游区;N3玉溪旅游区;N4楚雄旅游区;N5元阳―建水旅游区;N6红河东部旅游区(除元阳、建水外的红河州地区);N7文山旅游区;N8曲靖旅游区;N9昭通旅游区;N10西双版纳中部旅游区(以景洪市为主的中部地区,包括野象谷、中科院热带植物园、曼听公园等);N11西双版纳旅游区(以勐海县、景洪最北部和勐腊县为主的地区,包括打洛口岸、望天树景区等);N12普洱旅游区;N13临沧旅游区;N14腾冲旅游区(腾冲县及周边地区);N15德宏旅游区;N16大理古城―巍山旅游区;N17苍山洱海旅游区;N18蝴蝶泉―剑川旅游区;N19丽江古城旅游区;N20大玉龙旅游区;N21泸沽湖旅游区;N22香格里拉中南部旅游区;N23香格里拉北部旅游区(茨中教堂至奔子栏为界以北的香格里拉地区);N24怒江旅游区。最后,将24个旅游区抽象为“旅游节点”,并据此对之前每段旅程录入的游客所提景点按时间顺序进行重新整理,最终得出自驾客流的385次“全程旅游节点”空间数据,以此分析自驾客流在云南省内部的空间分布特征。
2时间特征分析
2.1出游时间的集中程度
统计录入数据可知,入滇自驾游客出游时间集中在1―2月和7―10月,其中1月、2月客流量分别占客流总量的15.00%与12.67%,7―10月的客流量均在10.00%左右,可能受假期安排影响;而在国内游传统旺季的5月,入滇自驾客流量仅为5.33%,10月后客流量持续回落至12月的2.33%。此外,据统计自驾游客的逗留时间从1至20天不等,其中,逗留3~6天的游客量占总量的50.33%,逗留10天以上的游客量均在3%以下。可见云南自驾客流出游时间的季节性波动较大,初步呈现出集中趋势。
为进一步分析自驾客流的时间特征,并考虑国内假期因素的影响,本文将出游时间分为6个时间段:H1双休日、H2双休日+年假(即1~6天的年假,具体时间根据游记的文字内容确定)、H3小长假(包括元旦、清明、“五一”及端午等4个小长假)、H4黄金周(包括春节及“十一”2个黄金周)、H5寒暑假(根据2014年全国中小学生的假期安排,本文的寒假是指1月16日至2月16日,并除去期间的春节黄金周;暑假时间为7月10日至8月30日)与H6其他时间,并重新统计每个时间段的自驾客流规模。已有研究表明,集中指数G可以有效衡量旅游流在时间分布的整体集中程度,其计算公式为:
[G=100×i=1nxiT2](1)
式(1)中:G为旅游流在研究时段上的集中指数;xi为第i个出游时段的旅游客流规模;T为案例出游时段旅游客流总规模;n为案例时段总数[10]。如果自驾客流在上述6个时间段内完全均匀分布,则[G=100×1N=100×16=40.82。]通过计算可得,云南自驾客流出游时间的集中指数G=44.96;44.96大于40.82,说明云南省自驾车旅游客流在时间上分布较为集中。
4.2讨论:与一般旅游客流的异同及研究贡献
交通工具的选择容易影响游客的时间与空间活动,因此自驾游客时空特征与一般旅游客流存在一定的差异,本文对比分析入滇自驾车旅游客流与一般入滇旅游客流在时空特征上的异同,可以深入揭示自驾客流的时空特性。对比研究发现:(1)时间特征方面,一般旅游客流出游时间集中在1月、7月、8月、10月,在黄金周与寒暑假期间容易形成客流高峰[13],这与基于数字足迹研究得出的自驾客流时间规律保持一致;但是作为一般旅游流出游淡季的2月和9月,却是自驾客流的出游旺季,由此可见入滇自驾客流的旅游旺季持续时间更长。(2)在客源市场空间分布方面,与一般旅游客流的研究结果[14]相似,自驾客流大部分来自云南以及相邻的四川、重庆、广西、贵州等省,其中广西、贵州等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省份的客源比例不高,湖南、湖北、江西等中部省份的客源比重较低。对于一般旅游流而言,北京、上海、浙江、江苏等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省市客源比例偏低[14],但是这些省市却成为云南自驾旅市场的重要客源地并占据近40%的市场总量。(3)客流在云南省内的“点”状空间分布特征方面,现有研究发现一般旅游流集中分布在昆明市、大理州、丽江市、西双版纳州、红河州、玉溪市与楚雄州,这6个旅游点能聚集60%以上的客流[14-16];而本文研究发现,自驾客流集中分布在大理古城区、苍山洱海区、丽江古城区、昆明市区、香格里拉中南部、泸沽湖、昆明周边区、西双版纳中部、大玉龙旅游区、曲靖及玉溪等11个核心旅游节点,并聚集70%以上的自驾客流;由此可见,两种旅游客流均呈非均衡集中的“点”状分布特征,但是自驾客流集中分布的旅游景点(区)数量更多、范围更广。(4)本文将云南16州市具体划分成24个旅游景区(点),比现有研究[14-16]更细致的区域划分能够更准确反映自驾游客的游览倾向以及自驾客流的分布特点;针对一般旅游流研究未深入分析客流集中的旅游景点在空间结构上的功能与位置问题,本文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揭示了自驾客流集中分布的11个核心节点的网络特征,对现有研究内容进行了补充。(5)客流在云南省内的“线”状与“区”状空间分布特征方面,一般旅游流集中分布在“昆明―玉溪―楚雄―曲靖”的滇中旅游线、“昆明―大理―丽江―香格里拉”的滇西北旅游线与“昆明―西双版纳”的滇西南旅游线,区域上集中分布在滇中与滇西北两大区域,其他诸多区域仍处于一种旅游产业发展的“边缘”位置[14-16];而本文研究发现,自驾客流除了集中分布在上述3条线路外,同时亦分布在“昆明―昆明周边―红河―文山”的滇东南旅游线和“大理―腾冲―德宏”的滇西旅游线,区域上则集中分布在滇中、滇东南、滇西南与滇西北等4大区域,区域之间存在“核心-边缘”结构;综上所述,一般旅游流呈现以昆明为旅游线路核心的“单核放射状”空间分布形态,而自驾客流则呈现以昆明市区、大理古城区、丽江古城区为核心的“多核线网状”空间分布形态,自驾客流的空间分布范围更广、空间特征更为丰富和复杂。另外,一般旅游客流的研究并未关注客流分布集中的核心旅游区与客流较少的边缘旅游区之间的关系[14-16],本文也对此进行了补充。
在旅游流时空特征为研究热点及我国自驾游迅速发展的双重背景下,本文基于“数字足迹”开展的入滇自驾车旅游客流时空特征研究具有重要意义:(1)与传统数据采集方法相比,“数字足迹”具有客观、及时、高效、廉价、代表性强的优势,可被充分利用于旅游流时空规律研究[9],但目前应用这种方法研究旅游流的学者仍属少数,该方法的运用并不成熟,本文采用网络游记与照片两种“旅游数字足迹”的案例研究可为未来应用“数字足迹”法的旅游流时空研究提供参考。(2)有助于进一步明确云南省自驾车旅游市场的拓展。例如东部沿海地区占据客流市场总量的50%以上,但中部地区市场份额偏低,因此在保持东部优势的同时,应大力开拓湖南、湖北、安徽、江西等中部客源市场。(3)目前旅游客流的空间特征研究并未重视各区域在整体旅游流空间结构中的位置与关系,使其空间优化的结论缺乏更严谨的理论基础[12]。本文引入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析入滇自驾客流分布的旅游节点在整体空间网络结构及内部节点的位置、功能与关系,对现有研究进行了补充。(4)本文在时空二元视角下探讨自驾客流的分布特征,可以丰富自驾旅游流研究的视角与内容。此外,本文通过对比分析自驾客流与一般旅游流两种不同类型旅游客流在时空特征上的异同,深入揭示了自驾车旅游客流时空分布规律的独特性,有利于自驾车旅游目的地制定更适应市场需求的营销与管理方案。例如,云南省自驾客流网络结构分析说明核心旅游区带动、影响边缘区内旅游节点的能力有限,因此,要积极提升核心区竞争力并逐步向边缘区扩散联动,而未来学界需要进一步加强自驾客流等特殊交通旅游流的研究,尤其是在数据收集、研究方法等方面需要更多的探索和尝试,为自驾车旅游的目的地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MaYaofeng,LiTianshun.ResearchonInboundTouristFlowinChina[M].Beijing:SciencePress,1999:12-24.[马耀峰,李天顺.中国入境旅游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12-24.]
[2]LuSong.Researchprogressandrevelationoftourismtransport[J].TropicalGeography,2009,29(4):394-399.[卢松.旅游交通研究进展及启示[J].热带地理.2009,29(4):394-399.]
[3]MaCongling.Thesituationandtrendsofthedevelopmentofself-drivingtravelinChina[J].ChinaEconomic&TradeHerald,2014,10(29):46-47.[马聪玲.我国自驾游发展的现状与趋势[J].中国经贸导刊,2014,10(29):46-47.]
[4]LiAng.Temporalcharacteristicsofself-drivingtouristflows:AcasestudyofChengdeMountainResortanditsoutlyingtemples[A]//TheProceedingsofAnnualNationalPlanningConference2013[C].Beijing:ChinaArchitecture&BuildingPress,2013:108-116.[李昂.自驾车旅游客流时间分布特征研究――以承德避暑山庄与周围寺庙为例[A]//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4-风景旅游规划)[C].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108-116.]
[5]ShihHY.Networkcharacteristicsofdrivetourismdestinations:Anapplicationofnetworkanalysisintourism[J].TourismManagement,2006,27(5):1029-1039.
[6]LuSong,JiHui,CaiYunfeng.Astudyonthespatialtravelbehaviorofself-drivingtouristsintoHuangshanCity[J].GeographicalResearch,2013,32(1):179-190.[卢松,吉惠,蔡云峰.黄山市自驾车入游流旅行空间行为研究[J].地理研究,2013,32(1):179-190.]
[7]GirardinF,BlatJ,CalabreseF,etal.Digitalfoot-printing:Uncoveringtouristswithuser-generatedcontent[J].IEEEPervasiveComputing,2008,7(4):36-43.
[8]VaccariA,LiuL,BidermanA,etal.Aholisticframe-workforthestudyofurbantracesandtheprofilingofurbanprocessesanddynamics[A]//Proceedingsof12thInternationalIEEEConferenceonIntelligentTransportationSystems[C].NewYork:InstituteofElectricalandElectronicsEngineers,Inc.,2009:1-6.
[9]ZhangYanyan,LiJunyi,YangMin.ThetourismflownetworkstructureofXi’anbasedontourismdigitalfootprint[J].HumanGeography,2014,29(4):111-118.[张妍妍,李君轶,杨敏.基于旅游数字足迹的西安旅游流网络结构研究[J].人文地理,2014,29(4):111-118.]
[10]XuanGuofu,LuLin,WangDegeng,etal.Spatialcharacteristicsoftouristflowsincoastresorts[J].GeographicalResearch,2004,23(1):115-124.[宣国富,陆林,汪德根,等.三亚市旅游客流空间特性研究[J].地理研究,2004,23(1):115-124.]
[11]LiuFajian,ZhangJinhe,ChenDongdong.Ontheapplicationofsocialnetworkanalysisintourismresearch[J].TourismForum,2009,2(2):172-177.[刘法建,章锦河,陈冬冬.社会网络分析在旅游研究中的应用[J].旅游论坛,2009,2(2):172-177.]
[12]YuLe,LiQinglei,LiWei,etal.StudyonthetemporalvariationcharacteristicsofdomestictouristflowsanditsinfluencingfactorsinYunnan[J].TourismOverview,2014,(2):67-68.[余乐,李庆雷,李伟,等.云南国内旅游流时间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旅游纵览,2014,(2):67-68.]
[13]LiWeiqian.TheDynamicChangeRuleofDomesticTouristFlowstoYunnan:ACaseStudyofDali[D].Kunming:YunnanNormalUniversity,2014.[李玮谦.来滇国内旅游流的动态变化研究――以大理为例[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4.]
[14]ZhangHaiyan,LiWei.ThetemporalandspatialdistributioncharacteristicsofdomestictouristflowsintoYunnan[J].ChinaCollectiveEconomy,2011,(04):166-167.[张海燕,李伟.国内来滇旅游流时空分布特征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1,(04):166-167.]
DMS不仅是一种技术系统,更是一种具有区域特色的组织系统。如果说技术系统可以通过规划来构造,组织系统的形成、构造则有其自身的形成机制和发展方向。基于这样的思考,本文从区域旅游产业整合的视角来分析DMS的形成机制。
DMS对区域旅游业整合的理论诠释
全球化和信息化缩短了客源地与旅游目的地之间的距离。这种距离的缩短不仅表现在空间维度上,也表现在时间维度上,从而逐渐形成一个开放的全球旅游市场。在这个开放的全球市场中,游客有了更多选择、比较的机会,各旅游企业也扩大了自己的市场空间,与此同时各旅游企业也将面对更加激烈的全球竞争。旅游企业竞争力的大小不仅取决于其本身的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区域旅游业在区际、国际市场上的整体竞争力。这一点对于中小旅游企业和地域依赖性强的旅游企业(如景区景点、酒店)显得尤为突出。提升旅游产业整体的区际、国际竞争力将成为目的地区域旅游业发展必然选择。因此从宏观层面来说实施目的地区域旅游整合战略有着重大的意义。
樊杰等(2003)认为在经济全球化的竞争中,通过开展区域经济合作可以达到优势互补,从而提升区域整体的国际竞争力和增强其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将其理论模式略作改动,并可应用到目的地旅游产业整合中:
旅游目的地内的旅游企业(或机构、旅游相关企业)i(这里的i也可以代表目的地内的低级区域)具有的生产要素集为:
目的地内有n个企业,必须满足的基本条件应当是,由此而形成的新的生产要素集DPn:
(1)
式(1)中:Pij表示企业(低级区域)的第j种生产要素。该式从整体的角度上把握了区域旅游生产要素概貌及组合特征。
应当使得体现目的地D整合目标的优势产品集W形成。且由此产生的效益(目的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E最大化,显然,
(2)
式(2)中:Wi和Ei分别代表(假设未经DMS整合作用)i企业的优势产品集以及由此产生的效益,DEi代表加入DMS的i企业的长远预期效益。该式不仅考虑了区域旅游业整体的利益,也考虑了旅游企业个体的利益。
该观点可用来指导目的地旅游产业的整合发展。在目的地内各企业之间开展紧密的协作,可形成相互信任的稳定的供求关系,共同塑造目的地旅游良好的整体形象,从而降低交易成本,提升整体竞争力。区域旅游业发展的外部压力、内部需求和DMS竞争优势驱动着我国DMS的形成发展,以实现目的地旅游业在网络空间的整合,增强其自身的整体竞争力。
我国DMS发展的外部驱动力
(一)国际旅游环境新迹象的驱动作用
21世纪国际旅游业的需求环境和竞争环境都出现了新迹象。国际旅游市场上个性化旅游趋势日趋明显;旅游业的竞争将越来越体现为旅游目的地之间的竞争。
当代的旅游市场需求总体呈现出差异化、复杂化和个性多样化的趋势。个性化的旅游趋势要求目的地旅游的各个环节紧密协作、并具快速反应能力,传统的手工作业将难以满足这种需求。利用网络技术整合目的地内各旅游要素正在成为目的地旅游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同时旅游业的竞争将越来越体现为旅游目的地之间的竞争。在旅游目的地的竞争中,整体形象越来越受重视。这也使得目的地形象成为目的地整体营销理念中的关键性概念。DMS正好具有整体形象宣传的突出特征。国际上已有十几个国家将DMS引入目的地旅游业的管理与营销活动中,世界旅游组织也大力加以推广。
(二)国外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的促进作用
据CanadianTourismCommission(CTC)2002年的课题研究,35%的美国居民利用互联网来研究和(或者)预订旅游,CTC将此类居民看成网络旅游者,其调查发现大约一半的美国网络旅游者上旅游网时有一个特别的旅游目的地目标,有35%-40%的人多于一个旅游目的地目标,只有不到10%的人没有瞄准特定的目的地。由此可看出全球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势头以及目的地综合信息对网络旅游者的重要性。这无形中对我国DMS的形成产生一种推动作用。
(三)入世后激烈竞争的压力作用
加入WTO使我国旅游业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国外旅游企业正不断的进入中国旅游行业。从1998年底开始,挪威中国旅游有限公司在北京办公,瑞士与中国国旅在云南合作成立昆明力天旅行社;马来西亚、法国等也相继与中国成立合资旅行社。而我国旅游企业绝大多数为中小企业,它们具有竞争力弱、人才短缺、管理不善、资金等各项资源短缺、经营网络小而差、品牌影响力弱等劣势,但它们也有劳动力市场充足、乐于并且能迅速的引进创新、能促进行业竞争、产品及服务的专业化程度高和对变化能快速灵活的反应等优势。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除了组建具有一定实力的旅游集团外,我国急需建立具有区域特色的战略联盟,充分整合各中小旅游企业的资源,趋利避害,以增强目的地旅游的整体竞争力。由于这种整合要求旅游目的地内各个利益主体之间的高效信息交流,因此,基于目的地的信息化模式自然进入有关决策者的考虑之中。
我国DMS发展的内部驱动力
(一)区域旅游资源的一致性和差异性因素
在国际(或者区际)高级区域的宏观背景下,区域旅游资源具有一致性特征。这使得区域旅游形象在国际或者区际旅游市场中具有相似性和趋同性,从而为区域内的低级区域在高级别的旅游市场的竞争中进行合作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同时在区域微观环境中,各低级区域的旅游资源又存在差异性和独特性,以致相互之间形成互补。这又为其相互之间合作提供可行性。
(二)区域旅游产业的地域性和综合性特征
区域旅游产业有着强烈的地域性和综合性特征。区域旅游产业的地域性特征主要表现在旅游资源、旅游企业、机构以及其所处环境的地理位置的限制性,并表现出地域共性。其综合性则指旅游产业是由区内的景区景点、餐饮业、旅行社、旅游机构及相关配套产业等共同组成的互动联系的复杂系统。另外旅游业的发展不仅仅是单纯的经济效益的含义,还包括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区域旅游产业的发展还应与地方自然、人文环境互动。这些都决定了区域旅游业必须对其内在资源进行整合,才能获得良性发展。区内各旅游要素的整合过程必然强烈的依赖于物质、资金和信息等的相互交流,其中信息的高效流通显得尤为重要。基于互联网的DMS能为此提供强大的支持,弥补传统方式的不足,并在很大程度上替代传统方式。
(三)游客旅游活动整体性特征的驱动作用
游客的旅游活动过程具有整体性特征。旅游活动过程对游客来说不是旅游产品价值链上各环节的简单叠加,而应是一个整体。这要求价值链上各环节的企业不仅要做好自己产品及服务,还应积极地相互交流,相互协调,以将各环节整合为统一的整体,从而提高旅游服务的整体质量。在这方面,旅游行业比其它行业显得更重要,因为旅游产品与服务具有生产与消费的同时性特征。这种基于地域的整合过程不仅涉及了区内各旅游企业和机构,也涉及到游客。这种多环节、多主体之间复杂快速的信息交流的需求已不是传统方式或者非地域性的综合网络系统(如单一的预订网络系统)所能满足。通过DMS游客可以方便的了解目的地旅游各方面的信息,还能进行“一站式”的个性化旅游定制,也能参与网上旅游社区活动与其他游客交流。
DMS竞争优势的驱动力
网络资源共享。DMS可以共享区内各类有形和无形资源。绝大多数中小企业无法承担网络基础设施的高额成本,而DMS内的各个企业以租用网络空间的形式共享某些网络基础设施(网络服务器、某些管理及服务软件),可以分摊成本。DMS有助于各中小企业在信息资源和网络营销资源等方面实现共享。如更有效地从整体上把握市场动态信息,更好地了解游客的个性化需求;且统一进行广告宣传和促销可以分摊成本,亦可共树目的地整体品牌形象,共享品牌资源。
DMS有类似于零售业在地理空间上的聚集效应。旅游者一般会更青睐那些信息详细完整、信息量大,又聚集了各种特色产品的旅游网站。DMS上会同时集聚大量的游客和目的地内的旅游企业及相关机构;能提供目的地全方位的旅游信息,还能实现目的地内的个性化定制服务。
动态合作网络。DMS通过对旅游产品及服务价值链的整合可形成目的地内的动态合作网络。这不仅有助于降低系统内各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还有助于区域特色旅游产品及服务的形成。DMS为各方信息交流提供了一个网络平台,它可将游客、各旅游服务商和相关支撑机构都整合到区域旅游创新过程中,从而形成由旅游机构、旅游媒体、旅游企业、其他相关企业和旅游者共同组成的区域旅游创新网络。
综上所述,DMS是在组织系统具有内在发展演化的基础之上而由政府规划建设的技术系统。因此其目标、结构、功能以及其发展阶段等都应该围绕如何整合区域旅游产业各要素来规划和构建;同时作为一个组织系统,在对DMS的维护、发展和完善过程中,还应该考虑各利益相关者在合作过程中的相关制度和政策问题。另外,也可从各利益相关者的合作广度和深度、合作层次和合作方式等方面对DMS进行发展和完善。
关键词:西安市;入境旅游;市场特征;趋势预测
西安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以秦始皇陵兵马俑、华清池、大雁塔、城墙、碑林为代表的一大批垄断性世界级文物旅游资源,构成了西安市旅游资源的核心,也是吸引国际游客的主要旅游景点。入境旅游在国际旅游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入境旅游人数和旅游外汇收入是研究一个国家或地区入境旅游经济活动成果的主要指标。[1]改革开发20多年来,西安入境旅游发展迅速,入境旅游人数和旅游外汇收入相对增幅较大。但是2001年以来,西安入境旅游人数占全国的总接待量各年均不足0.8%,外汇收入占全国的比重各年也没有超过1.7%。仅以2006年为例,2006年西安市接待入境游客867273人次,占全国入境游客总量的0.69%,居全国主要旅游接待城市的第12位;旅游外汇收入为46700万美元,占全国旅游外汇总收入的1.38%,居全国主要旅游接待城市的第12位。和北京、上海等旅游热点城市相比,西安的入境旅游发展与其差距逐渐拉大。综上分析,西安的入境旅游发展与自身的资源丰度、质量对比,入境旅游产业发展滞后,产业地位下降,这将直接影响到西安在全国旅游市场中的地位。因此,对西安入境旅游市场进行分析和预测,能够为西安市的旅游开发规划和西安国际旅游竞争力的提高提供科学依据。
一、入境旅游市场总体特征分析
西安市旅游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入境旅游市场已经具有相当规模。以2001-2006年的数据做分析,具体呈现出以下特征:
1.从绝对量上来看,入境旅游人数和旅游外汇收入呈稳定增长,且增幅较大(2003年SARS除外)。如图1所示,2001年入境游客人数为672015人次,到2006年达到867273人次,净增长为195258人次,年平均增长率为5.23%。SARS过后,2004年游客人数迅速回升,2005、2006年稳步增长,同比增长分别为19.27%和11.8%。游客数量的增长带来了旅游外汇收入逐年增加。由图2可知,6年来,旅游外汇收入净增长为17698万美元,2005年同比增长率达到了24%,是2001年以来的最高值。
2.从相对量上来看,西安市入境游客人数和旅游外汇收入占全国的比重小,并且比例增幅缓慢。入境游客人数2001年以来没有超过0.8%,平均比重值为0.64%。旅游外汇收入占全国旅游外汇总收入的比重6年来没有超过1.7%,2006年仅为1.38%,各年平均比重值为1.35%。
通过和北京、上海、深圳、成都、南京、杭州等旅游热点城市做横向比较来看(见图3、图4),西安入境游客人数和旅游外汇收入占全国
的比重和深圳、上海、北京的差距较
大,略低于杭州,和成都、南京相当。作为中国著名的旅游城市,西安入境旅游市场优势地位并不明显,且呈下降趋势。
数据来源:中国旅游网/index.asp上数据整理得到
3.外国游客是西安入境旅游市场的主体,各年都在85%左右,主体优势明显(见表1)。港澳台游客的相对规模较小,占入境游客的比例在逐年减小。其中,台湾游客最多,其次是香港游客,澳门游客最少,历年都没有超过4000人次。
二、入境旅游市场结构分析
(一)时间结构分析
1.季节变化分析。由图5可知,入境游客的季节分配特点显著,与北京、成都、南京、上海、深圳5座城市2006年1-12月的每月入境游客人数相比,具有以下异同点:
相同点在于一年的变化特征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1月初-3月底,迅速增长阶段。此时正值春天,适宜的天气条件和旅游者的心情因素可以大量吸引旅游者,入境旅游人数大幅度增加。(2)4月初-9月底,平稳保持阶段。经过了第一阶段的增长后,数量略有增加或减少,但是近似围绕在一条直线上下做轻微波动;7月份相对来说,降低的比较多,此时天气炎热不适合出外旅游。(3)9月初-10月底为短期增长阶段,此时秋高气爽正是旅游的好季节,室外的旅游项目较为丰富,因此入境游客的数量会有增加。(4)11月初-12月底,逐渐下降阶段。此时天气变冷,又接近年底,入境游客不断返回客源地。
不同点有:(1)北京、上海、深圳各月的入境游客远远高于其他比较城市,领先优势非常明显。西安和南京各月近似,并略高于成都。(2)在上述相同点的第4个阶段,西安和南京的下降趋势较为平缓,降幅不大。北京和上海的降幅较大。相反,深圳和南京在这一阶段却有回升。深圳的增幅较大,因为此时接近年底,大量的港澳台游客过境返回大陆。
综上,2006年西安吸引入境游客较多的月份是8-10月,8、9月的月接待入境游客量都超过了9000人,10月份最高,达到了115909人次。总体变化趋势和其他几座城市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大致相同。外国人市场的季节变化强度相对较大,港澳台市场的季节变化强度相对平稳(见图6)。
2.年际变化分析。西安市入境旅游市场的年际变化特征在总体特征分析中已经做过详细阐述,为了避免重复,这里就不再赘述。
(二)空间结构分析
从区域上看,由图7可知,以亚洲和欧洲为主要客源市场,两大洲的游客占所有入境游客的70%左右;美洲次之,特别是北美洲的美国和加拿大的入境游客不断增多。大洋洲游客占来西安的外国游客的比例也在不断增加;非洲游客虽然数量很少,比例也呈增加趋势。以2006年为例,在外国游客中,亚洲游客200646人次,占外国人总数的27.33%;欧洲游客290778人次,占外国人总数的39.62%;美洲游客160744人次,占21.9%;大洋洲游客38526人次,同比增长0.04%,占外国游客的5.24%。非洲游客2819人次,同比增长23.15%,占外国游客的0.38%。
从国别上看,由表2可知,入境游客的客源国主要有日本、韩国、美国、西欧等国家。结合表3内容,根据外国游客数量的多寡,同时考虑港澳台市场的总体份额,把西安入境旅游市场分为三个等级。一级市场是港澳台、日本、韩国和美国;二级市场是德国、英国、法国等西欧国家,马来西亚、泰国等东南亚国家,还有澳大利亚;三级市场也称为机会市场,是其他客源国。同时,根据一级市场为核心,二级市场为主导,机会市场为辅助开发的原则,针对不同的市场特点进行分级开发。
(三)消费结构分析
从旅游消费对旅游活动的重要性来看,可以分为基本旅游消费(BNC:basicneededconsumption)和非基本旅游消费(UBNC:un-basicneededconsumption)。基本旅游消费是指进行一次旅游活动所必需的而又基本稳定的消费,也叫刚性消费,如旅游住宿、餐饮、交通、景点游览等方面的消费。非基本旅游消费是并非每次旅游活动都需要且具有较大弹性的消费,也叫弹性消费,如旅游购物、邮电通讯消费等。[2]旅游消费结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业发展水平以及旅游客源地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一般而言,旅游业发展水平越低,旅游者的消费水平也就越低,BNC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就越高。反之,UBNC所占的比重就越高。
由表3可以看出,西安市入境旅游消费结构构成中BNC长期占较大比重,占总花费的一半左右,2006年虽有所下降,但也达到了48.8%。2005年BNC的比重比2004年增加了4个百分点,是近几年中变化最大的;UBNC的比重则有所下降。2006年的情况有所好转,但是BNC和UBNC的差距不大,情况也不容乐观。这种变化不符合国际旅游消费的基本发展态势,说明西安入境旅游消费结构存在一定问题。
在BNC中,长途交通费用最高,其次是住宿、餐饮、游览、市内交通。在考察的年份里,市内交通消费水平基本保持不变。长途交通在2003年后增长较快,2005年达到最高值额为30.1%,2006年出现下降趋势。住宿费用从2004年开始,有所下降,到2005年降到最低额为11.3%,2006年有所回升。餐饮消费水平2005年有所增加,但是仍没有达到2001年的10.6%,并且2006年下降幅度增大,减少了近5个百分点。游览消费一直在增长,但是增幅不大。
在UBNC中,购物消费最高,比例接近50%,2006年达到了37.4%,占据绝对份额。其次是其他消费、邮电通讯、娱乐消费。其他消费从2004年开始,下降幅度较大。相反,娱乐消费和邮电通讯消费增长到2005年后,2006年都出现下降趋势。可见,入境游客在基本旅游消费需求满足后,主要把钱花在购物和其他消费等消费领域。因此,进一步挖掘其他消费的消费内容,对于增加旅游创汇有重要意义。
三、入境旅游市场的预测分析
1.数据修正。
基于1978-2006年的统计数据,利用曲线拟合对西安市入境旅游市场进行预测。由于1989年的和2003年的SARS都导致了入境游客人数剧减和旅游外汇收入的减少,形成了一个明显的“V”形谷,给西安市入境旅游市场带来较大的波动。为了提高趋势预测的精度,先对这两次影响造成的凹形谷进行修正,然后建模预测。
统计数据的修正采取直线内插法:首先,将原始统计数据做出长期变化的统计线;然后根据观察找出需要订正的时间段,并确定适合直线内插的起始年份(na)和终止年份(nb)。
2.预测方法和结果
预测的方法采用的是时间序列模型中的曲线拟合法。根据修正后的数据,采用SPSS软件进行拟合,具体方程见表5。统计检验表明,方程拟合效果理想,说明该模型完全可以用来进行预测。
四、对策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建议:(1)加大西安市入境旅游市场的分级开发,选择客源市场目标层,建立合理的市场结构。[3]做好海外客源市场的目标定位,以一级和二级客源市场作为宣传营销的主体,加强一、二级客源市场的投入,对三级市场进行适当开发。同时要注重客源呈多元化趋势,积极拓宽客源层。(2)在游客旺季,对旅游产品进行优化组合,提高产品开发层次[4],加强参与性、娱乐性、度假和商务旅游市场的开发。在这方面,可积极借鉴北京等旅游城市的成功经验。(3)整合资源,优化旅游产业结构,加大旅游产业集群建设,如西安曲江新区旅游产业集群和临潼旅游产业集群。(4)树立西安整体旅游形象,打造旅游精品,提高西安国际旅游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张梅.中国入境旅游预测与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2]赵晓燕.旅游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