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艺术经历的两个不同阶段。现代主义艺术大致出现于二十世纪初;而后现代艺术,则出现在20世纪40-50年代,盛行于80年代。后现代艺术对现代艺术及其价值取向等问题进行了激烈的批判与解构,因而解构之后的后现代艺术是种更多元的艺术,他的艺术思维与看待问题的方式也就变得更加多样了。
接下来,本文也将透过后现代主义的视角来探讨有关艺术的审美的三个问题。
如何看待现代艺术
首先,是对现代艺术与后现代艺术在概念上的区分。
现代艺术又称现代派艺术,大致来说是指20世纪以来,区别于传统的,带有前卫和先锋色彩、强调风格与原创性的各种艺术思潮和流派的总称。现代主义的艺术表现形式对于我们来所都十分熟悉,一些历史上著名的绘画派系都属于现代艺术,如野兽主义、立体主义、未来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抽象主义等。而后现代主义认为一切曾经出现过的艺术都可以成为后现代艺术家挪用和拼贴的对象,后现代艺术不再强调独创性,而是多元的。后现代艺术包括了超级写实主义、观念艺术、装置艺术、大地艺术(生态/环保)、新表现主义、行为艺术等表现形式。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都不能称之为一种“风格”概念,只不过是西方文化在两个不同时期对待世界所持的不同态度和立场。后现代主义的任何种风格,都只不过是前者早已拥有的某些风格的强化或变调而已。
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在特征上有很大的差别。
从哲学上来说,现代主义主张的结构主义,即哲学上被称为罗格斯中心主义(logoscentrism)。后现代主义主张解构主义,即消解中心主义,这种主张在后现代主义建筑中表现的最为明显。
哲学主张的不同就导致了两者在思想上的差异,现代艺术则更追求一种纯粹的冷冰冰的艺术,现代主义艺术热衷则是建立规范与标准,追求完美与超越过去。因此,现代艺术出生时就是打着“让艺术独立”的旗号,这个口号则成为现代和传统艺术的三八线。
我们可以用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现代艺术的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只追求纯粹的冷冰冰艺术:在1981年的美国一位极少主义雕塑艺术家赛拉,为纽约曼哈顿区政府办公大楼前的广场做了件公共雕塑。整个雕塑只是一块36.58米长,3.66米高的钢板,整个雕塑只是一块毫无声色的无装饰水泥。这件雕塑使原来开阔的广场无缘无故多了一道墙,强硬分割霸占了行人空间。最终这件毫无美感的艺术作品,在1989年被拆除。
而后现代艺术却完全不同了,由于在现代主义时代,工业革命一味追求科技的发展造成对环境的严重破坏,保护大自然已迫在眉睫,人们纷纷投入到保护大自然的行动中,并意识到人与自然应当和谐共存。因此,后现代艺术家们的思想也发生了转变,这种思想也表现在他们的艺术创作中,他们更加强调以自然为中心、追求以人为本了。
从艺术创作的方法上来说,现代艺术主张纯粹的原创性和独创性,现代艺术只全心注视纯粹的形式。摒弃流行的美学,道德,政治,宗教等文化因素使得现代艺术抛弃自然形态,因此才有了现代艺术中最具代表性的形式――抽象艺术。而后现代艺术则完全打破了这种主张,在他们的艺术创作中,可以复制和挪用现有的一切艺术元素进行新组合后创造出的作品,就能称之为一件新的创作。
最后,是两者在设计语言上的不同态度,现代艺术味的强调风格形式就决定了他形式的单一性,而后现代艺术淡化和模糊了各种风格将多种元素的混合使得后现代艺术变得多元了。
因此,对于如何看待现代艺术这个问题,我认为虽然我们批判现代艺术强调的这种味地追求纯粹艺术的形式表现,但这种固执地追求带来的却是艺术史上的一次全新的革命。例如抽象主义、野兽主义等经典艺术风格都是后现代艺术创作的来源。
反之,现代艺术这种排他性极强的对纯形式的追求,使得社会的责任在艺术中被剔除了,艺术和社会是分离的。艺术高高在上,艺术家从对社会的责任里逃离,从人和世界相互关系中逃离。
如何看待一些大师作品的复制品
后现代艺术的多元化,让我们对大师的艺术复制品早已经不再陌生。原有的各种界限被打破,新与旧,东方与西方,高雅与庸俗,工业与原始,历史与现在,怀旧与前卫等原本对立的如今都可融于一体。
后现代艺术中,完整的风格没有了,精致的形式也没有了,艺术变得怎么都行了。他不再追求永恒的价值,同时反对高雅与通俗、精英与大众之间的区别,这就使得艺术像消费社会的商品样,具有时尚、流行等特征。
同时,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等一系列社会因素的推动作用,也是让艺术复制品出现,让艺术走下神圣的高阶,进入百姓家庭的重要原因,使这些曾经的精英艺术不再是精英阶级的专属。
以下是关于艺术复制品出现的些社会背景因素:
艺术的机械拷贝
随着印刷、相机等机械复制技术的诞生,艺术打破高高在上的神圣形象,不再是独一无二的了。任何人都可以成为艺术的创作者,曾经仅为精英阶层所应有和欣赏的艺术品得以批量复制,并依托现代传媒渠道和商业运作,进入大众社会,被大众欣赏,成为消费者消费的商品。
艺术成为商品
艺术复制品作为种文化商品,也遵循消费社会中的商品价值规律。现今,消费者购买艺术复制品这种被称为文化的商品,不是为了追求满足生理需求,而是追求蕴含在文化商品中的种符号价值,从而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满足。
艺术成为日常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商品的充足供应和大众传媒的出现,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大众文化意识也就逐渐形成。科技的发展使得大师的作品被大量重复的复制。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不再满足于仅仅是物质的生活,开始追求一种精神上的享受,而艺术复制品作为文化商品则参与到了大众文化的形成过程中。
因此,在这个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相互渗透的时代,我们不再强调褒贬艺术复制品。大师作品作为一种精英文化,大师的复制品则成为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融合,更是后现代社会文化多元性融合的表现。
其次,艺术复制品不仅仅是一种大众文化,他还为后现代艺术提供了种创作的思维模式。从一件单纯的艺术复制品,到艺术衍生品到一件全新的艺术设计品。作为普通大众也许他们只是看到了艺术复制品的欣赏价值;而些年轻的艺术家会从艺术复制品中发掘它的艺术元素从中提取成为一件大师作品的艺术衍生品;但后现代艺术大师的不同则在于他们将这些提取的元素进行了重新的组合,并结合了自身的艺术创作中风格,最终呈现出全新理念的艺术创作。
例如法国的著名服装设计师伊夫圣罗兰(YvesSaintLaurent),在1965年开创性地将艺术引入时装,以蒙德里安的《红、黄、蓝的构成》为灵感,创作了著名的蒙德里安格子裙(Mondriandress)。
艺术是否仅有审美属性
要将艺术作为艺术来欣赏,仅仅考虑艺术中审美的东西是否就够了?
现代主义艺术进行的是一场美学的革命,而后现代主义艺术已经转而升华成为一场思想观念上的革命。后现代艺术把艺术从有形的作品变为无形的观念,艺术家们都把制作并呈现一个能为观众所感知的画面或物体作为抒情表意的手段。因此,在多元的后现代艺术中,艺术就不仅仅只是艺术了。
杜尚首创的所谓“现成品”艺术也告诉世人,当艺术家不必画画,不必做雕塑,因为世界和生活本身就是艺术。
在这里,我借鉴位著名的后现代艺术理论家阿瑟・丹托的观点来阐述对艺术属性的问题。1984年,丹托提出了轰动美学界和艺术界的艺术终结论,他认为:“现代艺术的自律观念遭到了颠覆,艺术单凭自身不足以构成艺术,艺术总是‘关于什么’的艺术,有关艺术的理论解释也参与艺术的构成之中,艺术越来越接近哲学,成为一种思想观念。”
然而,真正给丹托在思想上触动的则是安迪-沃霍尔的《布里洛盒子》,而这仅仅是一个与超市中兜售的几乎毫无差别的肥皂打包盒,但是它却被以种称为艺术的形态出现在大众面前,并且获得了艺术的身份认可。
对于这种艺术形式产生的困扰,最终,丹托在黑格尔的艺术哲学中找到了可以解释的答案:“这是一种认识的进步,在这里艺术渐进地接近着那种认识。认识实现之际,实际上也就不再有任何艺术的意义和需要了。”
所以,以下摘述了丹托艺术终结论中的几个观点:
①对艺术终结论的澄洁
丹提出了“知觉相等物”的概念,他认为艺术的终结约摸是以摄影的出现为起点的,艺术不再需要艺术技巧,因而艺术理念开始奔溃。但艺术必须寻找到自身的合理属性,因而艺术开始走向了哲学,成为了自身的对象。
②终结后的艺术发展方向
那么艺术,当它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以后就开始成为一种自由的存在方式。因此,只要能够表现艺术思想,表现形式就不再受到约束,艺术可以通过任何一种形式来呈现。
接着,后现代社会艺术开始变得多元。可以说,再也没有可以互相比较的两个方向,我们不能评定在两个发展方向的不同艺术。
如此,这样的艺术发展也决定了当代审美文化的多种特征。
③多元艺术论现状下的当代审美
原本各属于两个领域的文化特征原则被互相融合。
生活中金钱至上的观点也被拖拽到了文化领域,这同时也是商业与艺术的结合产物。金钱、财富在审美时代的文化中时常成为物化倾向的最突出代表。货币此时发挥了价值尺度的作用,艺术的好坏开始变得可以丈量。
生活的物质化直接导致了审美文化的物质化,原本属性只有内在精神价值的艺术如今也有了物化的衡量标准,生活与艺术界限开始弥合。
那么现在,我们在回到我们最初的问题:艺术是否仅有审美属性?即,要将艺术作为艺术来欣赏,仅仅考虑艺术中审美的东西是否就够了?
在丹托的理论中我找到了答案,在后现代的艺术中,艺术不再只是实物的艺术了,艺术可以成为一种形式,一种思想观念,传统的艺术已经走向了终结。后现代艺术已经上升成为种思想,走向了哲学。因此,只要能够表现思想,形式将不再受到制约,艺术可以通过任何一种方式来表现自身。
从历史角度说,艺术作为人类文化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社会生活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的。审美发生学的研究已经证实,艺术的基本社会功能就是协同功能,通过艺术活动来教化社会成员,协调社会关系,传递文化、道德和行为方式,沟通社会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这种功能我们可以在原始艺术、古典艺术甚至一切前现代艺术中清楚地看到。
在前现代,艺术与社会的功能关系基本上是协调一致的,虽然在传统文化中不乏反抗现存社会的艺术,特别是面临巨大变迁的时代的艺术。但从总体上说,艺术和社会成员的日常生活及其意识形态是基本吻合的。倘使我们把艺术和社会的这种功能关系视作艺术的基本发展线索,那么,面对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我们便不难发现一个重大的转变,那就是现代主义艺术的基本面貌显然有别于传统艺术,与其说它是与社会相一致,毋宁说是与社会处于尖锐的对立。
如果我们对自浪漫主义以来的现代艺术稍作回顾,就可以清晰地发现整个现代主义文化的尖锐的对抗性质和颠覆力量。文学中,波德莱尔的《恶之花》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个范例。且不说它笔下那些流浪汉、失意者、妓女、黑色的维纳斯和形形色色的古怪人物,就其诗集的题目来说,是极具象征性的。新奇、怪诞、丑陋,一切过去不曾进入艺术殿堂的题材、内容和风格,在现代主义中不但是可能的,而且是必然的。"恶"与"花"其语义的对立在这里典型地披露了现代主义的一个基本倾向。毕加索的立体主义作品《阿维农少女》似乎是对造型艺术各种规则和趣味的有意嘲弄,古典主义的优雅趣味荡然无存。现代主义艺术家似乎与生俱来地就是反叛者。兰波说道:"新来者自由不拘地谴责前人。"正像一些西方学者指出的,现代主义文化与西方传统(古典)文化之间,存在着一个巨大的断裂。古典文化中被视为经典而存在的各种规范,在现代主义艺术家那里荡然无存;追求多变、不确定、稍纵即逝的审美经验,成了现代艺术家的渴望。恰如波德莱尔所言:"现代性就是过渡、短暂和偶然。""这种过渡的、短暂的、其变化如此频繁的成份,你们没有权利蔑视和忽略。"[2]现代主义者不仅在自己和传统之间划出一个巨大的鸿沟,而且对当前的现实也深表不满。这一点在浪漫主义者那里已经初见端倪,现代主义更是偏激,尼采的格言可以视作这种取向的当然代表:"没有一个艺术家是容忍现实的。"对当前日常生活现实的强烈不满,是现代主义艺术的一个重要动力,这种倾向在唯美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象征主义等诸种风格的艺术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从某种意义上说,整个现代主义艺术是对过去和现在的否定,其指向显然是未来。于是,乌托邦成了现代主义艺术的一个重要标志。
如果我们把现代主义视为一个总的文化风格,一种文化大风格,那么,其总体上对日常生活的否定倾向十分明显。这不但体现在艺术不是生活本身,亦即对艺术是生活的模仿的古典观念的激进反叛,而且直接把古典的模仿原则颠倒过来,不是艺术模仿生活,而是生活模仿艺术。艺术不必再跟着日常现实的脚步亦步亦趋。不仅如此,美学中那些被认为天经地义的原则,也在现代艺术无所顾忌的创新和实验中被打破了。感性与理性的对抗,个体对社会的抗拒,英雄主义对庸人哲学的批判,新奇的追求取代了对经典的崇拜和规范的恪守,审美的乌托邦彻底打碎了日常经验为基础的古典艺术。恰如尼采"重估一切价值"的呐喊一样,现代主义艺术是日常生活的彻底背离和颠覆,熟悉的世界和生活逐渐在艺术中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充满了新奇和陌生事物的世界。
然而,我们的疑问是,在现代主义阶段,艺术变成为日常生活的颠覆力量和否定力量,这何以可能?其原因何在?显然,这个问题与现代性密切相关。
现代性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文化范畴,它既是一个历史概念,又是一个逻辑范畴。自启蒙时代以来,现代性就一直呈现为两种不同力量较量的场所。一种是启蒙的现代性,它体现为理性的胜利,呈现为以数学为代表的文化,是科学技术对自然和社会的全面征服。从社会学角度看,用韦伯的理论来描述,这种现代性的展开,就是以"去魅"与"合理化"的过程。"去魅"通俗地讲,是一个把社会和人的命运从神的力量转到人自身的力量上来解释的转变过程,社会的发展变化受制与人自身的力量,而非神性的或超自然的力量。"合理化"则是指社会的、政治的和经济的生活中,人们选择实现目的的手段,甚至所选择的目的本身,都是受制于合乎逻辑的和合理的计算。然而,当这种启蒙的现代性诞生伊始,一种相反的力量似乎也就随之降生,并随着启蒙现代性的全面扩展而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这种现代性可以表述为文化现代性或审美现代性。
审美的现代性从一开始似乎就是启蒙现代性的对立面。倘使说后者的代表乃是数学的话,那么,在比较的意义上可以说,文化的现代性或审美的现代性的代表形态则是艺术。从时段上说,审美现代性的典型形态正是现代主义艺术。美国学者卡利奈斯库指出,波德莱尔是第一个用审美现代性来对抗传统,对抗资产阶级文明的现代性艺术家,他提出现代性就是"过渡、短暂和偶然",这是艺术的一半,另一半则是永恒和不变,但波德莱尔以后,在艺术中"那一半最终也被铲除了"。"现代性已经打开了一条通向反叛的先锋派道路,同时,现代性又反过来反对它自身,通过把自己视为颓废,进而将其内在的深刻危机感戏剧化了。""在其最宽泛的意义上说,现代性乃是一系列对应的价值之间不可调和对抗的反映:第一是资产阶级文明客观化的、从社会角度说可加以度量的时期;第二是个人的、主观的、想象的时期,是由’自我’展开所创造的私人时期。后一个时期和自我的特征构成了文化现代性的基础。从这种有利的观点来看,审美的现代性揭示了其深刻的危机感和有别于另一种现代性的根据,这另一种现代性因其客观性和合理性,在宗教衰亡后缺乏任何迫切的道德上的和形而上学的合法性。"这里,卡利奈斯库揭示了两种现代性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如果回到波德莱尔关于现代性的经典界定上去,那么,我们似乎有理由认为,那永恒和不变的一半虽然在艺术中消失了,却在非艺术的日常生活领域中获得了全胜。而两种现代性之争,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为这一半对那一半的抗争。从这个角度来看,现代主义艺术为何追求感性、个性、神秘、多变和短暂,这一切都可以从它对已经控制了日常生活的启蒙现代性的反抗角度来加以理解。
那么,审美的现代性究竟怎样来实现对日常生活的颠覆呢?更进一步,它在美学上提出了一些什么值得深究的观念和原则呢?
我们以这样一种视角来透视现代主义文化,就不难发现纷繁复杂甚至彼此对立的现代主义文化其实有其内在的逻辑性和一致性,而种种现代主义的美学尽管也彼此抵牾冲突,但一个清楚的脉络却隐含其中.以下,我将以现代美学中几种重要的学说为线索,来进一步考察审美现代性的真义.
唯美主义艺术自律性观念的奠基
关键词:文艺复兴;近代科学;达·芬奇
中图分类号:K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7-0163-02
爱因斯坦在20世纪50年代的一封信中阐述了这样一个见解,他认为对科学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试验方法早在文艺复兴时期就已经出现。如桑迪拉就称文艺复兴的艺术家为“掌握数学的艺术家”。文艺复兴对哲学、宗教、艺术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近代科学也在这一时期开始孕育。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对艺术来说就像是一场革命,革命对近代科学造成很大的冲击,造就的良好的艺术氛围成为近代科学诞生的条件,这种氛围变为了近代科学靓丽的人文风景线。
一、古中寻求创新
首先当时的人们比较推崇复古,希望再现古希腊语古罗马时期的辉煌,这种对古典知识的再研究使得人们的治学非常严谨。不过复古并不是全盘复古,而是通过复古寻找里面更深厚、更丰富的内容。这种复古与创新的气氛,对科学、艺术、宗教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4世纪末,艺术家的兴趣与所关心的已经开始转向如何展示自然,不再拘泥于宗教故事。他们想探索视觉的法则,掌握足够的人体知识,来描述真实存在。艺术家应该拥有的想象力与敏感并没有因为人文主义者对古典文化的过度迷恋使其开始不断进行模仿而受到影响,而是更为快速地发展。可以说,文艺复兴就是西方思想的一次大综合,而这种综合则主要表现在艺术方面。
我们知道艺术一般都含有较为优秀的古典因素,因而古典艺术相比于其他艺术就更为具体与集中,它研究的东西也就更为深奥,而这种对复古艺术的再发掘,为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辉煌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反过来当艺术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便会反作用于科学,起到导向带头科学的作用,从而进一步影响时代的进程。而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也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升华来陶冶人们的品格,塑造完美的人,促进全人类的全面发展。人文主义者必须要运用复古的观点才可以用较为现实的眼光来发现人类经验的内部构造,当然他最终的目的就是要把智力与文化统一到一起,从而塑造那个时代拥有最高智慧的全能型人才。而这也就造就了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可以充当许多角色。艺术家控制复古的目的与功绩,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从中创新,这也就应运出现了许多全才。同时当时艺术家通过所持有的机械观念来对近代科学进行分析与实践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当时,复古与创新就是那个时代的主旋律,而且一直以来复古与创新、继承与发展就是科学得以进步的最关键因素,这些都为近代科学的产生打通了学习的道路。
二、人文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结合
人文主义的解释就是对人性的赞颂,对人的肯定。它提倡要在现实的世俗生活中去完成自己的理想。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就是秉承这种复古与创新的思想,在现世中去实现自己的抱负,这种做法也与中世纪往往把希望寄托于“来世”大相径庭。艺术家们得到了理想主义与现世主义的结合,运用艺术的形式将其扩展。进入16世纪,文艺复兴全盛时期的大师已经深刻理解了人文主义的精髓,开始在一些方面超越了古典的范畴,领悟到古典主义的另一高峰——在写实求真与理想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也就是寻求和谐之美。用拉斐尔的话就是说,艺术既要源于生活,也要源于理想。
这两种方式的结合对于近代科学的产生具有启蒙作用。受人文主义影响的现实主义画家开始详细地观察自然,通过自然界来认识事物,不再是从逻辑与经验中去寻找。他们反映现实性从而达到科学的精确性。达芬奇说任何的画家都是“一切看得见的自然景物的临摹者”,而且他觉得一幅画越能够接近去“模仿的事物”就越完美。这种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对“逼真”的追求体现了“求真”的诉求,也就是蕴含着科学的“求真”,它革命性地改变了艺术原有的叙事方式,数学化的透视法法则开始进入艺术家的领域,并通过解剖学来对人体进行研究,这两种诉求在绘画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艺术家受人文主义思潮影响开始出现了现世主义价值观。艺术家们不愿再单纯地充当雇主的工匠,而开始想着如何去主动创作,立志成为真正的艺术家。同时这时期的绘画艺术家已经受到了人文主义思潮的复古影响,数学方法与观察实验成为他们的主要研究发法。文艺复兴时期把新柏拉图主义的“万物皆数”与“万物皆磁”推向高峰。达·芬奇认为,“为了追求自然主义,绘画必须受制于‘数学科学’”。这说明艺术与科学并不存在对立,并可以完美结合。艺术与科学通过数学这一伟大方法来认识世界,寻求真理。通过数学方法和试验方法,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已经开始把数学方法与主动原则合二为一,从而推动近代科学的出现。首先表现在天文学上,哥白尼在他的著作《天体运行论》上曾对太阳有过这样的描述“即使不是太阳崇拜,也会有新柏拉图神秘哲学的意味”。哥白尼正是因为持有的数学观点可以很好地验证他的宇宙观点,所以他也就更加坚定日心说的理念。神在他的心目中只是一位最佳和最有秩序的工匠,因此已被纳入到基督信仰的亚里士多德系统和在当时还处于主流之外的新柏拉图主义就成了他和托勒密之间观念不同的主要根源。
近代自然科学出现的艺术气候主要原因就是开始把数学运用到绘画当中,而它的主动原则又为解剖学的发展带来了动力。可以看出近代科学得以确立的两大基本方法:数学和观察实验方法都是在文艺复兴时期得到发展的,并且在文艺复兴时期这两方面还结合在一起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达到理想与现实的完美结合。综上所述,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把握了人文主义的精髓,即现世主义的真谛,提出了极为精确的自然观点,通过数学以及实验观察的方法,引发艺术的变革,从而带来近代科学的变革。同时,艺术的现实主义也进一步强化了现世主义观点。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完美结合,使得艺术在人文主义与现实主义中不断发展,从而为科学的出现与发展奠定基础性作用。
三、达·芬奇对于近代科学的贡献
在文艺复兴的大师们看来,他们想通过真实来表现自然,并借助透视法来展现人性之美。达·芬奇就是把这一思想推向高峰的艺术家。他试图借助于透视法以二维表现三维,以静态表现动态,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表现那种有生命的、具有灵性的、从内在展现的活的东西,从而达到绘画最高境界。他把艺术看作是技艺之皇,另一方面他早就认识到了人体解剖与光学这些基础的科学对绘画的推动作用。他虽然是作为一个艺术家来考虑这些问题,但是也开始有抽象的思维方式,这种抽象的思维方式使他开始步入科学殿堂。
达·芬奇通过对复古不断地反思与思考,其中包含着对古希腊与中世纪关于视觉解释的思考,这些都是他将艺术引向科学的方法。他试图建立新的光学理论,认为光的速度是有限的,他认为自然界的一切物体的行为都是以简单的方式进行的,通过这一想法他还提出了光与声这类自然现象的一系列理论,他认为振动是光与声的传播方式,与水的传播方式是相同的。同时他还制作了许多光学仪器来研究光的折射与反射,探究影响是怎么样被反射所扭曲的,还有如何通过镜片对其放大,以及三原色相互介乎的原理等等。他的一系列实验都表现了一种可贵的经验论和严谨的推理习惯。达·芬奇生前留了13000多页笔记,记录了他一生的科学实验及其心得。在他的笔记中观察与实验被他认为是最重要的科学方法,同时还有他对前人提出的概念的总结与升华,把探索推到了形而上学的领域。
达·芬奇也喜欢使用“自然规律”这个词,画家最应该去研究与揭示的规律就是把被自然规律制约的自然场景表象出来,难能可贵的是达·芬奇还认识到了可以通过这种观念与思维方法去思考别的领域的表象与物象。达·芬奇深知试验的重要性,所以他的假设都是经过数次的观察与测量来验证,从中去寻找那些隐藏在背后的一般性原理。其实早在伽利略之前,达·芬奇就已经有效地使用了科学实验的方法了。他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极为强调数学的作用,他几乎所有的科学探讨活动都是与数学所分不开的。因此后人把他称为“第一位科学家”,发现了艺术与科学之间的内在联系可以说是他最大的贡献,并且他不光发现,还将两者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如果说近代科学是通过“实验和推理来理解宇宙的一种方式的话”,那么达·芬奇显然做到了。在1490年之后,他已经对古代与中世纪的自然科学,尤其是在光学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反思,并进一步在数学和试验领域提出了自己独到的理论。
16世纪的科学进步一大部分要归功于像达·芬奇这样一批高级工匠,他们向人们示范了只有观察与实验才是探索自然奥秘的最好手段,另外还将所收集的经验证据去挑战当时的语词权威,几何学是他们去发现的重要方法,进而建立了一整套一般原理。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艺术从中感悟到的人文主义与现实主义以及二者的完美结合,使其对现实世界即人与自然界的热爱与欣赏得到升华,事实上它为近代科学提供了非常完备的科学组合方法,就是试验方法与数学方法的结合。
近代科学因为人文科学获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人文科学通过复古与创新去营造的治学传统与氛围,以及对现实生活的积极态度,都为近代科学的出现提供了近乎完美的孕育条件。可以说艺术不但可以开启人类的心灵之门,也可以开启人类的科学之门。总而言之,如果没有文艺复兴的洗礼,也就不会有16世纪近代科学革命的辉煌!
参考文献:
[1]帕金森,编.文艺复兴和17世纪理性主义[M].田平,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27.
[2]塞尔日·布朗利.达·芬奇大传[M].林珍妮,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196-197.
[3]麦克尔·怀特.列奥那多·达·芬奇——第一个科学家[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52.
[4]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5]约翰·齐曼.知识的力量——科学的社会范畴[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5.
[6]乔治·萨顿.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观[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7]郝苑,孟建伟.“论西方科学的人文背景”[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
[8]詹姆斯·E·麦克莱伦第三,哈罗德·多恩,著.世界史上的科学技术[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