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历史传统的延续传递
“崇德?精技?砺志?创业”,高悬于教学楼之上的校训,是笔者学校的办学理念、治学精神的浓缩,是我们每个职高人的灵魂所在。而这也正是学校自创办以来,历代职高人始终都将创业创新精神的培养作为重选,作为长期发展目标。我们有传统,有先例,有开创。1986年笔者学校畜牧专业学生就在老师指导下在学校闲置空地里开始尝试养殖家禽家畜,1994年在弃用的防空洞里种植食用菌,1995年在丹城东门村的山地培植柑橘新品种,引得周边农户纷纷想“拜师学艺”;美工专业学生利用象山丰富的海洋资源,周末到海边拾贝壳,巧用其天然色泽和纹理、形状,进而开展工艺加工“贝雕”,至今笔者学校的美工展示馆里仍收藏着当年的多份作品;建筑专业学生瞄准商机组建测量队,奔赴各大建筑工地,以扎实的专业技能赢得行内的不俗口碑。正因有着历史积淀,笔者学校的创业创新不断前行,且行且思。
二、专业课程的实践途径
新时期,笔者学校创业创新意识和精神教育步入一个更新更深的阶段,重视专业建设和课程推进,多渠道挖掘学生潜在的创业创新能力。
1.课程改革作引领,强化学生创业创新内涵
职业教育是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生产、服务、管理一线的实用型人才。近年来,课程改革的浪潮汹涌而来。它需要我们和市场接轨,改变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的传统模式,建立动态的课程设置体系。顺应市场是必然趋势,笔者学校以课程改革作引领,拓宽职教思路理念,强化学生专业技能,推进“四化”课程改革,让课程与岗位对接,做“与时俱进”的职业教育。
(1)课程内容岗位化,实现课程学习内容与实践岗位无缝对接,有效解决现行教材与实践操作脱节的问题。各专业对现行课程目标按照行业要求作了调整,选择部分课程有重点地作了尝试。例如,旅游专业增加西餐教学项目,美术设计与制作引入富有地方特色的竹根雕训练项目等。
(2)教学形式小班化,最大效能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根据专业的不同特点和条件,逐步推行实训小班化训练形式。理实一体特点较强的课程,班级一分为二进行小班授课,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如美工专业一半学生上动漫设计课程,另一半学生上平面设计课程,等一个模块学习结束后,再互换,形成循环制教学。
(3)教学场所现场化,对有些课程,学校想方设法挖掘资源,倡导和鼓励现场教学。现场授课是普遍采用的教学方式,在建筑专业的施工组织这门课程,专业教师利用学校监理公司这一特有资源优势,分组进入工地现场,就地讲解施工知识。
(4)教学实训工作化,积极探索实训渐进循环式项目教学。如钢筋实训以项目教学为载体,以完成实际工作任务为驱动,按实际工程施工规范要求,对建筑工程中主要的钢筋施工部分,建立基础钢筋、柱钢筋、梁钢筋、板钢筋、综合考核五个训练模块。然后对确立的五个模块项目分别按结构施工图识读、配筋下料计算、钢筋加工制作、钢筋绑扎及安装、模块考核五道训练流程分若干小组组织实训,实现钢筋实训渐进式和循环式共同推进。通过工程中常用构件的钢筋项目学习,过程训练和综合考核有机结合起来,提升学生对土建工程图的识图能力和施工管理能力。只有给了学生更强的专业技能,才能焕发他们扎根基石创新,改进技术,创造产品;只有授予学生更深的创新意识,才能激发他们不断寻找机会,自主创业,实现就业。2007年,施工监理班的陈华鸿同学有了惊人的创举,设计出一种外悬式外墙脚手架。小陈的这项技术不仅获得了国家专利,同时还入选了中国经济研究与保护协会、发改委、科委、统计局、商务部共同发起评选的“2008年度最具投资价值专利项目”。2013年学校斥资打造的动漫设计室、平面设计工作室正式投入使用,其操作人员大多为高一高二本专业学生。除了刚刚介绍的“象山一号通”外,目前学校接受外单位设计约稿也为数不少,比如为海韵幼儿园作动漫设计介绍、为象山
影视城作动漫实景导游等。挖掘地方特色工艺。为传承竹根雕非遗文化项目,笔者学校还实施“订单”式培养,与校企合作单位——“海仁竹根雕工艺厂”“德和根艺馆”“宏达竹根雕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校企双方共同开发竹根雕课程教学项目,并为工艺美术学生提供创业就业岗位。经过专业训练,笔者学校学生制作的竹根雕工艺品《渔翁》在2013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作品展洽会中获得一等奖,多项作品在省市竞赛中获得大奖,其中一份竹根雕作品还被宁波市教育局选作国家领导人礼品。2.实训基地作依托,搭建学生创业创新平台
实践基地中没有班级的概念,只有为了特定任务而形成的工作团队,每个人不再是“封闭的”,而是要在一个“开放的”系统中思考与行为。学生要直接面对并设法解决来自社会的实际问题,采用任务驱动和项目教学;实训必须按工作岗位组织实训,班内形成循环,要在开放型的空间中体会理论教学难以传达的感受,尽量达到企业实际工作状态。检测中心、监理公司、建筑造价咨询室、建筑设计室、建筑测量队,都落户笔者学校实训楼内。这无疑给学生提升专业、激发创新、鼓励创业大开便利之门。几个月前成立于笔者学校实训楼北楼的“25M摄影部落”工作室,就是由11届建筑技术3+2班的胡佳翰同学和06届机械班的周柯达同学共同创立的。一个是刚刚结束3+2单招单考,等待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高三学生,一个是大学毕业后辞去稳定工作、选择创业的往届学生,敢于尝试,勇于探索,母校给平台,反哺之私,回报母校,学长带学弟,试想这不正是学校创业创新精神的生根开花,不懈传承吗。
3.学生社团作渠道,激发学生创业创新热情
有人说,“天才是玩出来”。学生社团由学生自发组织、自主管理、自我运作,恰恰也是培养和提升学生创业能力的最佳训练场。它鼓励学生们要挣脱常规束缚,进行多种尝试,以不同于别人的方式实现自我。打个比方,社团的管理和运作犹如一个企业的管理与经营,每一次的社团活动就如同一件产品,如何将这“产品”做大做强并推陈出新,需要团队的群策群力。笔者学校团委下设二十多个学生社团,这些社团定期开展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和社会活动,这些活动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创业基本能力。于是创业教育也成为笔者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项重点工作。2012年5月27日,笔者学校第一家学生创业实体店——“玛丽麻利?烘”洗衣店在一号女生寝室楼顺利开张,这也是象山县内首家校内学生自主创业实体店;580校园服务站,以“我帮你”谐音而得名,为全校师生提供手机充值、生活用品等上门服务及预订业务;街舞社成员11届计算机网络技术班的闵凯同学,从没想过仅仅因为兴趣参加了学校的街舞社团,居然能让他跳出一条创业之路来,带着他的部分社友开起了街舞舞蹈室,目前已有15名学员;礼仪协会更是发挥特长,组织起一支学生礼仪队,并多次承接各种政府机关单位的大型活动,比如“开渔节”“旅游节”等。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凝聚了学生人气,成为校园文化生活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也成为学生实践创业创新的广阔舞台。
关键词:中学体育教学教学目标创新
长期以来,高级中学体育教学目标不十分明确,反映在现行体育教学目标上,要求比较笼统,缺乏层次感,量化因素较弱,教学中随意性较大,随意取舍教材,放弃教学内容,降低考核标准。体育教学目标逐渐失去了对体育教学实践本应该具有的指导作用。通过梳理目前我国高级中学体育教学目标存在的问题,为确立和实施凸现高职特色、科学性、可操作性、发展性、评价性相结合的高级中学体育教学目标提供参考和依据,以指导高级中学体育教学改革和体育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高级中学体育教学目标存在的问题
1.理论与现实的脱节
第一,现有的高级中学体育教学目标更多地考虑理论上的完美,内容的齐全,而没有考虑到现实的可能性;第二,教学目标制定的大而全,用词模糊,缺少可操作性和实现的可能性;第三,教学目标宽泛、笼统,缺乏现实的可操作性。有些目标在选择时缺乏直接的指向或充分的教学论的理论依据,形成了实践中高级中学体育教学目标选择的多难困境。
2.高级中学体育教学目标多功能特点的弱化
过于注重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传授,忽视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所培养出的学生实践能力较差,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忽视学生态度、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致使学生难以形成终身体育的思想;过于注重社会价值,忽视个体价值,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高级中学体育教学目标中过分凸现科学性,没有体现出人文性。
3.高级中学体育教学目标概念混乱
体育教学目标与体育教学目的、体育教学任务概念仍然界定不清,容易引起教学实践上的不知所措。各学段教学目标界定模糊,目前的高级中学体育教学目标几乎涵盖了智育、德育、美育和体育的各个方面,从内容到形式上与中、小学体育教学目标无明显差异,缺乏递进性和发展性。没有体现出高级中学体育的特点和优势。教学目标特色不鲜明,没有体现出现代中等教育的要求、时展和社会的需要。
4.缺乏行之有效的评价标准
不少教师习惯于用一些描述过程或表达某种终极理想的词语来表述教学目标,而缺少对学生学习行为结果或目标达成度的描述。这样做的结果必然导致教学目标被虚置,使人无法判断教学目标是否最终达成,从而影响对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检查与评定。所以,对高级中学体育教学目标的发展性重视不够,往往以达标率和运动成绩等显性指标作为评价的标准,从而放弃了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全而发展、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等本质目标内容,导致教学目标的嬗变。
二、我国高级中学体育教学目标的创新
1.坚持以体育课程学科特性的目标作为主线
在未来高级中学体育教学目标中,应坚持将体育课程的学科特性——身体练习作为主线,将符合体育课程学科特性的目标作为主目标,而其它只能是派生目标。坚持此目标意义在于,防止为刻意追求目标的“多元化”,而致使体育教学失去可操作性和现实的可能性,同时也以此为依据,确定多元高级中学体育教学目标之间的主次关系。国内学者韩桂凤、张红对此很赞同,提出“身体发展(增强学生体质)这一根本目标是体育学科独有的功能,其他学科是无法取代的”。
2.重视科学性和人文性的平衡
由于科学主义教育思想是教育发展中的主流,认知论成为我国体育教学的主要理论依据,科学性在高级中学体育教学目标长期占主导地位,所以高级中学体育教学目标过多地关注生物学意义上的体质和技术的传授,而忽视体育教学中人的情感、价值观和意义。研究表明,显性体育课程在实现运动技能目标和身体健康目标这两个方面有着较好的效果,而实体性和非实体性的学校体育文化、学校体育精神等隐性体育课程影响学生情意、道德、人格等因素的发展,有利于大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能力和习惯,能够更好地完善学生个性、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体育文化素养,也更加有利于高级中学体育教学目标中社会适应的实现。科学性与人文性都是高级中学体育教学目标不可或缺的特性,它们各有其价值,但又各有其局限性,都会造成人与社会发展的失衡,所以要重视高级中学体育教学目标科学性和人文性的平衡。
3.高级中学体育教学目标中应更加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
养
21世纪中等教育的方向是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存、学会生存”,重视培养学生能力已成为当前世界教育的主要趋势。高级中学体育教学目标应注重学生体育能力和其它能力的培养(如探究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社会调查能力、创新能力等),在重视单项能力训练的基础上,强调综合性能力的培养,更多地关注大学生的发展前景,培养他们在各种工作和专业上尽可能多的能力以及终身的能力,以满足社会的多种需要。
4.强调“态度(兴趣)”“习惯”“经验”
过去往往把“兴趣”的培养作为促进“三基”掌握的手段,将来,对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将成为高级中学体育教学目标之一,并应越来越受到重视。以往在高级中学体育教学目标中不太重视“习惯”这一项,而“习惯”对于人的一生极其重要,养成好的体育锻炼习惯等于形成了一种好的生活方式,可以受益终生。同时,也不能忽视经验对于一个人的发展的重要性,确立“经验”在高级中学体育教学目标中的位置。
5.突出体育教学价值
高级中学体育在心理、社会、文化、教育等多方面具有价值功能。现代高级中学体育教学目标必须符合教育现代化的要求,要突出体育教学价值,要有助于学生健康个性的发展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要促进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树立和终身体育能力的形成,同时要准确定位各地方的社会需求。
三、结语
今后,我国高级中学体育教学目标的总体发展趋势是将进一步体系化、层次化、具体化和行为化,并使之更具科学性、人文性、可操作性、发展性、评价性,从整体上最能反映当前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和高级中学体育的特点、优势,为我国高级中学体育教学改革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依据,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需要,为素质教育的推进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黄加欣.对高级中学体育教学改革的思考[j].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01,(6):5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