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总体目标
深入开展特色文化新村建设,重视农村文物和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传承优秀历史民间文化,充分尊重农民意愿,重点打造各具特色,彰显宁都风采的特色文化新村;纵深推进文明和谐村落社区建设,建设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风尚深厚的新村镇,充分发挥“五老”作用,建立和完善“一会五站”(“一会”:村民理事会;“五站”:社会互助求助站卫生环境监督站民间纠纷调解站文体活动联络站公益事业服务站)为服务平台的农村村落社区。力争将我镇的农村新风貌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二工作任务
(一)深入开展特色文化新村建设。
1加强领导组织健全。各村要成立“塑造新风貌”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等机构,确保本地特色文化活动有策划有组织有实施。要求各村各单位要做好活动培训辅导和日常管理工作,并建立一支能彰显当地文化特色的业余民间文艺队伍,做到管理有制度活动有记录。
2动员各方参与广泛。各村要充分挖掘能人,积极
动员村民参与特色文化活动。参与率要求达到80%以上,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广泛群众基础在全镇或当地有一定影响的文化活动。
3活动经常特色鲜明。各村的文化活动要常年坚持进行,并具有一定的质量和示范性。要求各村组织此类活动每月不少于1次,普及特色文化活动年度培训不少于2期,全年有组织的特色文化演出活动不少于2次。要充分使本地特色文化得到挖掘保护整理和彰显,真正使特色文化能够被村民接受,对村民的教育和熏陶效果明显,在群众中形成一定的影响力。
4活动有力设施齐备。各村要调动组织各方力量资金人力加入到特色文化活动的场地和设施建设。要求各村有可供村民活动的特色文化活动室。
特色文化活动室标准如下:
(1)室内活动有“两室”(图书室活动室)。有一个面积不少于30平米,每年有报纸科普期刊10种和藏书1000册以上,能基本满足村民求知需要的图书阅览室和一个面积不少于50平米室内配有电视乒乓球桌等文化活动设施的文体活动室。
(2)室外活动有“两场”(戏场球场)。有一个面积不少于300平米的室外活动场地,配有篮球场和小戏台,可供开展体育小型文艺演出等活动。
(3)文化宣传有“两栏”(宣传栏阅报栏)。各有10平米以上,宣传内容适时要更换。
(4)开展“两项活动”(集体文化活动教育培训活动)。全年利用民族传统节日开展节庆纪念日民间民俗特色文化和教育培训活动等2次以上。
(5)培养“两支队伍”(特色文化管理人员业余团队)。有一支具备良好素质有一定技能和组织能力的村级特色文化管理骨干队伍;有一支业余民间特色文化演出或电影放映队伍。
5活动保障经费落实。通过政府扶持社会赞助村民自助等多元投入机制对各村的特色文化活动经费给予保障。要求各村每年要有一定的费用用于特色文化新村的文化建设,包括必要的设施建设投入和开展经常性活动的经费开支。
(二)纵深推进文明和谐村落社区建设。
1成立村民理事会。村民理事会由老党员老干部老复员军人老教师老农民组成。建立健全村民理事会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村民理事会在新农村中的组织协调主导作用。
2建立社会互助救助站。建立健全社区互助救助体系,并形成完整的由村落社区志愿者组成的互助救助集合体,建立村落社区志愿者与特困户结对帮扶的工作运行机制,为村落社区村民和困难群众提供了便利服务和保障。
3建立卫生环境管理站。建立健全社区卫生环境管理体系和卫生制度,村民理事会广泛开展了以提高农民质量为重点的整治卫生环境活动,村落社区脏乱差问题得到有效整治。
4建立民间纠纷调解站。成立以“五老”组成的村落
社区民间纠纷调解机构,有效地促进农村基层社会稳定,常见的民间纠纷得到化解,宗族势力苗头得到遏制,重大治安隐患得到排查。
5建立文体活动联络站。充分利用村落社区资源,建立文化娱乐活动中心农民夜校阅览室文化宣传长廊文化戏台等,节假日农闲时有经常的文体活动,村民的文化生活活跃。
6建立公益事业服务站。建立健全村民理事会公益事业议事办事机构协调服务作用发挥较好,村民参与兴办公益事业积极性高,村落社区全年兴办公益事业不少于3件,公益事业有显著发展。
(三)创新开展塑造新风貌工作。
1每个新农村建设点开展创评“五星”(遵纪守法星勤劳致富星尊老爱幼星勤俭节约星移风易俗星)活动。要求每个点评选“五星”农户5户以上,创评活动取得一定成效。
2开展好“文明信用村(组)”“文明信用示范户”创评活动。要求每个建设点一般“道德优秀户”的数量在农户总数的20%以内,“文明信用农户”数量在农户总数的10%以内,村风民俗较好及新农村建设示范点要达到25%。
3开展“五有”新型农民培育工作。每个建设点要培育一定数量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有现代通信工具有尊老爱幼之心”的新型农民。
三工作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精心组织实施。推进农村新风貌建设,关键在领导。要把塑造新风貌作为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责任机制,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1.提高认识
认识是行动的先行军,只有提高认识,改变观念,才能更好地抓好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毕竟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是涉及最基层、最广泛群众的利益,因此必将是我们文化工作的重点,是需要我们长期坚持不懈、稳抓稳打的。但是并非我们所有的基层文化站工作者都能认识到基层文化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很多偏僻、贫困的地方,或者是在一些乡镇、农村,人们对文化重视程度不够,文化生活贫乏,封建迷信、聚众等事件频发,影响到了精神文明的建设和群众文化的健康、有序的发展,因此文化部门要提高对活跃群众文化生活重要性的认识,结合本地实际情况,采取措施,扎扎实实推进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活跃和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
2.健全机制
要建立健全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的决策研究机制和监督执行机制。要建立领导、专家、群众三结合的文化工作常设调研组织,及时作出正确决策,统筹全镇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确定切实可行的基层群众文化工作规划和任务目标。同时要根据目标任务实现严格的检查监督制度,不得放任自流,更不能文过饰非,谎报业绩,要有严格的奖惩制度。
3.以人为本
当今社会处处都在提倡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在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之中,我们也要注意以人为本,以群众为本,从群众需求和需要出发,维护他们的切身文化利益,改善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提供积极文化需求满足。因此我们文化站需要将服务中心下移、服务质量提升,精心营造社区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基地,使群众文化活动释放出特有的以美育美的生命力、文化力,使基层群众文化阵地具备它应有的主导性文化服务内涵并发挥出相应功能,从而产生文化吸引力、感召力,真正成为广大群众离不开的便民、利民、乐民、为民的文化家园。
4.突出特色
各地区、地域、民族都会有其自身的特色,就文化而言本身就不是整齐划一的,有些地区人们能歌善舞,在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时就应该根据本地现有的特色来制定相应的群众文化活动计划,凸显本地特色,尤其是在节假日和当地传统节日期间,多举办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突出当地文化的特色。比如说我们文成县,自2012年以来,通过深入挖掘特色的文化资源,将红色文化、孝文化、侨乡文化、刘基文化和畲乡文化建设融入社区建设工作中,以红色文化坚定党性,以侨乡文化引导艰苦创业,以孝文化追寻礼仪,以刘基文化筑牢防线,以畲乡文化促进团结,结合农村新社区建设,按照“一社一品”的要求,通过打造特色文化长廊、特色文化一条街、特色文化基地、特色文化示范区等手段,提炼总结每种文化的精神内涵,拓面提质,教育引导党员群众自觉参与到文化品牌创建的各项活动中来,将每一种文化打造成党员干部群众自觉遵循的行为准则,以文化带动党员干部争先,以文化圈建设增强凝聚力,有效推进了社区建设工作。
5.整合资源
在整合资源方面,我们应该做到两个结合:机关团体与文化志愿者的结合。一方面,充分利用机关团体、企业、学校的文化设施资源,将社区内的场、馆、站、室对居民群众开放。利用社区的人才资源,合办各类协会、培训班等,维持社区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文化志愿者的作用。文化志愿者是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要发动社区各阶层的文化名人、文体骨干、退休老干部等组建文体志愿者服务队伍,依托辖区单位、社会团体、各类文化培训场所等社会资源,建立社区文体志愿者服务基地。利用社区文体志愿者服务基地,积极引导群众参与社区文化活动,形成“天天有活动、周周有节目、月月有演出”的文化氛围,以满足广大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此外,要想加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还需要加大奖励力度,大力扶持业余文化队伍。应完善各项奖励机制,重点加大对有特色,有精品的业余文化队伍的奖励力度,使之不断提升知名度,扩大影响力,从而提升业余队伍水平。这些无一例外都是重在活动、贵在坚持。因此我们要根据不同时期、不同人群的特点,动员各方面力量把活动开展起来,做到经常化、制度化,在满足群众需求的同时,引导他们积极建设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
二、结语
[关键词]文化建设地方特色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时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期望。”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过程中,各地应突出本地的文化特色,以当地文化所具备的特征,转化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人们的思想和行动,引领文化建设的方向。
一、青原区打造红、古、绿“三色”文化品牌的做法
吉安市青原区是世纪之初建立的行政新区。该区的东固乡位于吉安、兴国、永丰三县之交,境内山峦重迭,地势险要。自1927年10月起,共产党员赖经邦、曾炳春、李文林等人在此领导创建了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异曲同工、又独具特色的东固革命根据地。将它誉为第二个井冈山,称之为“东井冈”。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历史底蕴给青原区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在以经济建设为主的新形势下,该区将目光投向了打造红、古、绿“三色”文化产业上。
1、开发陂的古村民俗文化。
陂是一个历史文化名村。村内有367座明清古建筑形成的巷道,800多米长的古商业街,建筑风格以宗祠文化、书院文化、风水文化、文学艺术文化为主。从2000年起,青原区广拓筹资渠道,投入1850万元,对古村的重点建筑进行修缮,完成了5000多米长的景区道路建设和景区绿化美化工程,建成了具有民族文化品位的村标牌坊,还对几处革命旧址加以复原陈列,建起一座民俗纪念馆。区委区政府连续举办了五届旅游文化节,吸引了大批省内外游客以及部分英、美、日等国游客前来观光旅游。2007年陂共接待游客38.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47亿元①。陂继2004年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古村”后,2006年又获“江西乡村十大美景”称号②。
2、弘扬文天祥的爱国正气文化。
青原区富田镇是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的故乡。文天祥的崇高气节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该区充分整合有关文天祥的文化资源,使其形成产业。一是成立文天祥研究会,收集研究资料,出版书籍,制作光盘,在全区传唱《正气歌》;二是开发了文天祥故里文化旅游,投资600万元建起陵园,投资370万元进行沿途道路硬化、绿化,修葺文天祥墓地;三是加强海内外文氏宗亲的联络,每年举行祭祖活动。2006年11月20日,青原区举办了文天祥诞辰770周年系列活动。在招商引资项目推介会上,当天签约的招商项目12个,金额达4.35亿元。深圳宝利来集团总裁文沛荣先生向文天祥陵园捐赠了1000万元。2007年12月,文氏宗亲又向陵园捐赠了建设资金1928万元③。
3、开发红色旅游线路。
青原是赣西南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苏区党的特委、省行委领导机关以及许多后勤机关均设在东固、富田,两地也是第一、二、三次反“围剿”的重要战场。近年来,青原区已累计投资2700多万元用于对东固、富田的革命旧址、文物保护与维修上,投资50万元对东固革命纪念馆进行陈列整改。同时,增设了三条红色旅游路线,以东固为主要看点,形成了青原―井冈山―瑞金红色旅游线,使之南能贯通井冈山,东可与兴国、瑞金相连。这条红色旅游线已纳入国家红色旅游的范畴。
青原区在着力打造红、古、绿“三色”文化品牌的实践中,取得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据统计,2007年1月至12月,青原区已接待国内外游客6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1000万元。旅游业已成为该区经济的重要支撑,并推动了招商引资的迅速发展,已有140余家企业落户该区,投资金额超过了47亿元人民币。青原区突出地方文化特色,着力打造红、古、绿“三色”文化品牌,促进区域文化发展并以此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做法,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
二、青原区打造红、古、绿“三色”文化品牌带给我们的启示
1、突出地方文化特色,开创文化建设的新局面。
青原区在打造“三色”文化品牌的过程中,着重突出地方特色。“东井冈”的红色文化,陂古村的民俗文化,文天祥的爱国正气文化,这些非物资文化遗产,都有其先进性,是地方文化的精华。它们中包涵了对生生不息的渴望,对生存乐趣的演绎,对社会的责任,对民族的融合,对心灵的升华,还有对未知世界的求解,对知识和人类智慧的尊重等。以文天祥而言,在民族的危难时刻,他无视高官厚禄,情愿以生命为代价,为国家、民族挺身而出,这与现代人身上的酒色财气、乌烟瘴气相比,形成鲜明的反差。这种反差的存在,就是教育的重要意义。祭神如神在,祭祀并非迷信,而是一种教育,一种文化和精神的传承。又比如“东井冈”的红色历史,是具有时代色彩的血火交织的红色历史文化,这种文化是先进的文化,能够给游人以思想熏陶和启迪。
青原区着力打造“红、古、绿”文化品牌的实践,是在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过程中,不断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传承先进文化的实践。只有这样,才能结合时代的需要,结合人民群众对先进文化的需求,积极进行文化创新,努力繁荣先进文化,把人民群众吸引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旗帜下。
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努力繁荣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事业。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各地的文化形态发生了不同形式的变化。“树立公共文化意识,形成文化产业,以产业带动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就是其中的一个特点。
青原区打造“红、古、绿”文化品牌的经验,即对地方传统文化进行深层次开发,包括一系列配套工程的建设,不仅可以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起到宣传教育和精神传承功能,而且可以将优秀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起到发扬民族精神和革命精神的巨大作用。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群众文化、社会文化的功能不仅没有缩水,反而需要大力加强,这是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当前国家财力还十分有限,拿不出足够的经费开展群众文化、社会文化建设,各地的文化事业还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形势下公共文化发展的需要。这样,各地通过把文化做成产业,再由产业带动社会事业以及经济的发展,就是一条新路子。青原区坚持以“红、古、绿”文化为规划龙头,坚持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以特色文化品牌为支撑点,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市化进程,精心打造城郊旅游休闲的后花园,使红、古、绿“三色”特色文化在当地形成产业,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群众文化和社会文化事业也取得了长足进步。青原区富田镇以文天祥陵园景区开发为重点,充分整合镇内的文化、旅游资源,着力把富田建设成为文山故里文化博览中心。他们将传统文化的开发纳入新农村建设规划,使富田古村、陂下古村、匡家明清建筑联为一体,充分挖掘这些历史文化的内涵,实行有效开发,并将其融入大井冈旅游圈,实现对接互动。这样青原区地方文化开发与新农村建设就形成了有机结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走上了以地方文化为龙头的发展、繁荣文化事业的新路子。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