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艺术设计;素质;能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艺术设计已扩展到人类生产活动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特别是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在产品的使用功能和制造质量无明显差别的情况下,创新设计已成为决定其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为此,许多企业的新产品开发已由技术优先逐步转向设计优先。面对这种情况,如何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创新型现代化设计人才,已成为高等院校艺术设计类本科专业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下面,笔者拟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
一、关于艺术设计类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1)国内外相关现状分析。国外的艺术设计教育发展较早,在培养学生方面既注重艺术教育又注重技术教育。许多国家的艺术设计教育在不断进行新的改革探索,进行学科的改造、课程体系的改革以及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等,以适应对现代设计人才的需求。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此前仅有工艺美术教育。当时,中国的现代艺术设计刚刚从传统的美术中分离出来,还很不成熟。而艺术设计教育则更是落后于现代艺术设计的实践,对于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模式,仍未完全脱离传统的美术人才培养模式。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外先进的艺术设计教育理念和教学体系逐步被引进,促进了艺术设计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经过几十年的探索与实践,我国艺术设计教育规模迅速扩大,为满足社会对于现代设计人才的需求作出了自己的贡献。然而,从总的情况来看,高等学校培养的艺术设计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仍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在创新型现代设计人才的培养方面,还远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因此,明确艺术设计类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建立相应的课程体系,探索有效的培养模式,以建立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是中国艺术设计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之一。
近年来,虽然国内也有不少学者、专家就相关问题做过一些探索,发表过一些见解,但就艺术设计本科教育究竟应“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培养这样的人”等根本性问题,却仍鲜见全面、系统的理论研究成果。目前设有艺术设计类本科专业的高等学校,具体情况和办学条件不尽相同,尽管也有一些学校在此类专业的教学改革方面做过一些探索,但从人才培养目标的顶层设计入手,探索建立相应的教育体系的比较完整、系统的研究与改革成果尚属罕见。
(2)人才培养目标设计。为了培养适应时展需要的艺术设计类本科专业人才,首先,应当使此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符合时展的需要,结合艺术设计类专业特点,综合考虑相关行业对创新型现代设计人才的具体要求。我们明确了艺术设计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坚持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培养方向,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才,并具有较高文化素养又具有较强工程能力的现代艺术设计人才。
根据上述总体目标,结合各专业方向的具体情况,我们对此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进行了顶层设计,进一步明确了具有“中国文化底蕴”“国际文化视野”“市场经济视角”的应用型本科层次艺术设计人才所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结构。①素质结构。艺术设计类本科专业人才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应当包括思想道德素质、艺术素质、科学素质、工程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等方面。该素质结构设计方案的特点是,不像传统的艺术教育那样仅侧重强调文化、艺术素质,而是注重提高学生多方面的综合素质。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最重要的核心素质。不断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作为创新型设计人才还应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掌握科学的方法论,具备崇高的道德修养。科学素质与工程素质作为创新型艺术设计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充分体现了现代艺术设计的特点及其最新发展趋势。另一方面,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不断给艺术设计注入新的活力,作为一名具有创新精神的现代设计人员,必须及时了解相关领域科学技术的最新进展,努力掌握有关新材料、新工艺、新媒体手段的应用情况,从而为创新设计奠定基础。因此,作为一名成功的现代设计人员不但要具备较高的艺术素养,而且必须具备一定的工程素质。②能力结构。艺术设计类本科专业人才的能力结构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由设计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构成的核心能力。二是与人合作共事能力、经营管理能力、表达与沟通能力、语言文字应用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收集与处理信息能力等基本能力。该能力结构设计方案既突出强调了本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明确了能力养成教育的主要目标和重点内容,又为适应学生全面发展需要,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基本能力指明了方向。设计创新引领产品的创新,是产品形成竞争力的基础和前提。设计创新能力是创新型现代设计人才必须具备的最重要的能力之一。设计创新的实现途径可以有多种,既可以通过设计上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的运用,也可以通过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来实现设计上的创新,还可以在学习借鉴传统或外来的精神文明成果的过程中加以改造和创新,或者将不同领域的成熟技术或成果组合在一起实现“集成创新”。由此可见,设计创新能力的养成不但需要加强和提高艺术素养,而且需要以必要的科学素质和文化素质为基础。艺术设计和科学技术等精神产品的生产皆属于精神生产,因此,如何将艺术设计的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既是艺术设计人员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也是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必须具备的一种重要能力。正因如此,我们将工程实践能力列为艺术设计类本科专业人才的核心能力之一。
无论是要实现设计创新,还是要将设计成果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都需要设计者针对不同的具体情况,对于相关的要素和条件进行分析与综合,从而做出正确的选择与决策。此时,设计者所具备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应当指出的是,这种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依赖于设计者的知识和经验,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设计者的思维方式。对于创新型现代设计人才而言,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是增强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提高设计创新水平的重要前提。
高等教育不能仅仅是一种就业教育,而且应当是一种创业教育,这是历史赋予高等教育的职责和使命。无论是作为就业者还是创业者,艺术设计类本科专业人才都必须具备设计管理、产品规划、成本核算、市场调查、消费心理研究等方面的经营管理能力,具备推销自己的设计方案以被客户接受的表达与沟通能力,具备以团队精神和宽容、共赢意识为核心的与人合作共事能力。此外,跨文化交流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收集与处理信息能力,无疑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能力。而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对于现代设计人员而言既是构成其设计表现能力的要素之一,也是其实现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与前提,因此同样是不可或缺的。
二、关于艺术设计类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1)理论联系实际的课内教学。课内教学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如实验、实习等,都必须紧密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进行必要的整合与改革。例如《设计构成》课程,将二维构成和三维构成的教学内容相整合,既注重课程内容的基础性、系统性,又注重案例教学和实践性环节,构成了理论讲授、个性化辅导、教学互动、课题设计、汇报展示等多个环节综合而成的课程教学体系,使学生在学习该课程的过程中,既掌握了有关的理论知识,又在创新设计思维和实践能力方面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2)产、学、研相结合的毕业设计。毕业设计是本科教育阶段最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关键环节。为了实现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我校针对艺术设计专业特点,制定了毕业设计方面的指导性文件和工作规范,并且大力推行产、学、研相结合的毕业设计模式,要求毕业设计的选题必须来自企业生产实际或教师的科研课题,从毕业设计的选题开始,为原创性的设计奠定基础,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在选题时,要注重学生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并要紧密结合社会经济实际需要,且具有一定的前沿应用价值。实践表明,这种产学研相结合的毕业设计模式,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收到了明显成效。以以往毕业设计为例,不但毕业设计选题全部来自企业生产实际或教师科研课题,而且有十多件毕业设计作品被企业采用,有的作品参加国内设计大赛并获奖,还有的作品申报了实用新型专利。近年来,涌现出许多优秀的毕业设计作品,如《儿童电吉他》《可视对讲系统》《“青花摇曳”电吉他》等一系列设计作品,都受到了广泛好评,并很快被企业采用和转化成产品。几年来的实践告诉我们,产学研相结合的毕业设计,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而且有利于促进毕业生就业。如设计《儿童电吉他》的同学,不但其本人被采用该方案的企业所录用,而且还促成该企业另外录用了其他几位同学。
(3)讲求实效的课外实践活动。课外实践活动包括校内的第二课堂活动和校外的社会实践活动,应当与课内教学活动一起构成学生素质和能力培养的完整的教学体系。因此,我们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为宗旨,在人才培养方案的框架内,对课外实践活动的形式和内容进行了总体设计。一方面,努力强化课外实践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以更好地发挥其在实施素质教育和能力养成教育方面的作用。为此,不但将学生社团活动、校内外专家的专题报告、学术讲座等课外活动列入第二课堂的培养计划,而且将组织学生参加每年一度的中国北方自行车创意设计大赛等社会实践活动列入了本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另一方面,努力实行开门办学,尽量组织尽可能多的学生。积极承担企业委托的设计任务或参与各种高水平的设计大赛,如组织全国大学生广告设计大赛等。通过组织学生参加高水平的设计大赛等社会实践活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收到了一般课内教学难以收到的成效。这种实践经历不但使所有参与活动的学生终身受益,而且涌现出不少优秀学生和优秀作品,为艺术设计类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开创了成功之路。
关键词:高雅艺术;艺术实践能力;艺术素养;素质教育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提出的“进一步推进高雅文化进校园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学生艺术修养”的要求,引领高校学生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吸纳人类先进文化的成果,提高艺术修养和文化素质,促进高校学生全面发展。几年来,我校始终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及专业特点,大力营造学校的艺术氛围,积极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系列活动,把高雅艺术带到学校的每一个角落,以达到“普及高雅艺术,推进素质教育,提高艺术实践能力”的目标。
高等学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雅艺术是人类文明的精髓,具有其他学科门类不可替代的育人功能,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又一重要举措,它不仅大大丰富了高校校园文化的内容,而且能很好地提升高校校园文化的品位;对于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净化他们的心灵、培养大学生的艺术素养、提高大学生艺术实践能力,满足大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将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同时还可以使广大学生感受到深厚的人文底蕴和丰富的美学内涵,开阔文化视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在高校普及高雅艺术,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途径,也是加强高校艺术教育的一个抓手;让大学生们不出校门就能免费享受高雅艺术的熏陶,对引领广大青年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精神,吸纳人类文明发展的优秀成果,提升大学生的艺术素养、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具有积极作用,是传播先进文化、建设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的重要途径,也是引导大学生提升人生境界,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的有效手段。
大学生的审美素养在其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建构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不仅关系到新世纪大学生形象的自我完善,而且关系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艺术专业的大学生,应该说,在不同的程度上,都具备了一定的审美素养。但是,要独具慧眼,能够发现美,善于创造美,就必须不断地尝试进行美的创造和欣赏,持之以恒地提高自身的审美素养,而“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无疑为艺术专业的学生提高自己审美素养创造了有效的载体,提供更好地接触艺术、亲近艺术、提升艺术素养、感受艺术魅力的平台。为更好地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系列活动,提高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我系以抓学生的专业学习为切入点,以抓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为抓手,以艺术实践活动为载体,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培养,在艺术实践活动中充分体现学生自我价值,寓教育于艺术实践之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引进高雅艺术,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在组织“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中注重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与文化使命感
1.邀请交响乐团举办“高雅艺术进校园”交响音乐会。交响音乐是一门高雅的艺术,以“走近大师,聆听经典,陶冶情操,提高素养”为主旨,以交响乐为活动载体,伴以现场讲解,为广大师生带来了美的享受和精神食粮,对促进当代青年向真、向善、向美发展。尤其是最近的民族管弦乐音乐会对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举办以“弘扬民族文化,构建和谐社会”为主题的民族音乐会;举办学生钢琴演奏音乐会,精彩的演奏让现场观众如痴如醉地畅游于高雅音乐的海洋中,充分感受了高雅音乐的独特魅力。同时在学校举办著名书法绘画摄影家书法绘画摄影作品联展,个人独奏(独唱)音乐会、访学汇报音乐会等,让高雅艺术走进校园。在大学生当中举办交响音乐会、民族音乐会、画展,其目的就是以先进文化为导向,引领广大学生们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吸纳人类文明发展的优秀成果,提升自身的精神境界,促进当代大学生向真、向善、向美,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从而担负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神圣使命。
2.结合“高雅艺术进校园”演出活动,长期开展艺术讲座和学术研讨:邀请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央美院博士生导师、讲座;邀请上海音乐学院教授举办民族声乐教学法学术讲座,为学生更好地了解声乐艺术,了解民族音乐事业打下基础;通过这些学术讲座,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艺术的了解,真正培养起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艺术的兴趣。
二、重视高雅艺术,创造校园特色品牌
充分发挥学生会团总支以及学生社团的组织作用,营造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相结合的校园文化,凝聚、服务和教育广大青年学生,组织学生开展各类高雅艺术演出活动。先后推出“新生汇报演出”“新生入校习作展”“毕业音乐会”“毕业画展”“周末音乐会”“周末影视窗”“每月习作展”“学生外出写生作品汇报展”“学生采风作品音乐会”以及“学生原创作品音乐会”,长期提供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大大营造学校的艺术氛围,把高雅艺术带到学校的每一个角落,带到每一个学生的身边。随着各类艺术精品的展示,形式多样的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生活,深受学生欢迎。使学生通过音乐会、通过画展将美好的情感传达给观众,同时自己在实践过程也受到教育,使艺术实践活动不但歌颂美好的心灵而且塑造心灵的美好。
三、弘扬高雅艺术,提高学生艺术实践能力
艺术实践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学生专业学习效果的检验,坚定了学生的意志毅力,培养了学生的健康人格,在组织艺术实践活动时,坚持与学生专业学习相结合,把艺术实践与学生课堂学习及学术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既激发了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又提高了艺术实践能力,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成立的“大学生合唱团”“大学生管乐团”“大学生舞蹈队”,为校园艺术营造了氛围,积极参与各级各类文艺演出及比赛,让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和艺术素养都得到了普遍提高。
由此可见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有益于提高学生艺术实践能力和艺术素养;有益于当代大学生陶冶情操、提高素养、培养人格、开发智力,促进全面发展;有益于大学生吸取古今中外人类创造的文化营养,追求真、善、美,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同时,通过“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开展,推动了学校美育和艺术教育工作的开展,促进了校园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
作者简介
1.黄红平,江西新余学院人文系讲师,武汉大学现当代文学硕士。
关键词:艺术设计职业教师职业素养
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职业教育兴起以来,各职业学校的学科框架已基本形成并逐步完善,但在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方面还不尽如人意,难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不利于办学声誉的提高和学校规模的扩展。而办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办学声誉的提高和学校规模扩大的一个关键因素,也是决定性因素即教师队伍建设。也就是说,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职业素养是职业学校立校之本。对于艺术设计职业教师来说,扎实的专业功底,丰富的实践经验,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是职业素养中最主要的几个方面。
1、扎实的专业功底
古语云:“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可见,作为一名教师,“传道”是首要任务,这就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作为艺术设计职业教师,专业知识要扎实精深,具备一定的艺术感悟能力、设计能力和对前沿信息的接受能力,应深刻理解传统文化,了解艺术设计的历史,并熟练掌握美术史等各门课程理论,技艺精湛,掌握多种教学方法,并能够根据不同层次和特点的学生灵活运用。
艺术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综合了社会科学、工程技术、自然科学及艺术领域的多门学科,这就要求艺术设计职业教师不但能够深入研究、熟知和精通本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更要广泛地摄取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各专业相关知识,具有广阔的知识面和丰富的信息储备量,并有能力将所掌握的知识融会贯通。要时刻关注本专业的新工艺和新技术,不断更新所学知识,建立丰富的知识结构。除此之外,还要有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知识体系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更要具备创新能力,严谨治学,提高教育科研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丰富的实践经验
职业学校的性质决定了艺术设计专业培养人才要以就业为目的,以市场为导向。因而艺术设计职业教师除了具有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外,还应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只有具备了丰富的实践能力和经验,才能在实践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合理的、有效的指导,充分调动学生的实践积极性。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实践课程的重要性要远远大于理论课程,因为职业教育培养的就是专业技术人才,只有具备实践经验,才能大大提升就业能力。因此,可以说,职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决定了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一名合格的艺术设计职业教师,应该有优秀的设计作品,并且有在广告公司等一线设计部门工作过的经历,熟练掌握设计工作的基本流程,充分了解各个环节的基本要求和主要内容,了解市场要求和最前沿的设计信息,最流行的设计风格,并根据社会和市场的需要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手段。具备了这样的实践经验,才能指导学生自由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发扬创新精神,构建自己独特的认知结构和创造能力。具备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对学生设计的作品才能做出最恰当、合理的评价,而不仅仅停留在艺术感觉的审美层面上。
“如果教师不参与设计实践,不与客户见面,不接触社会上的设计任务,传授知识只能是‘纸上谈兵’,脱离现实,既缺少学术深度,又缺少应用价值,学生也不信服。专业教师只有具备最新的专业知识和扎实的实践能力,不断提高业务能力,才能为教学改革、教学思路的创新提供保障,才能使专业设计教学与时俱进,完成理想授业目标。”
3、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
在当今的信息化社会中,全新的教育教学模式要求艺术设计职业教师具有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首先,应具备全新的师生观,应以引导和协作者的身份指导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参加社会实践锻炼,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反思课堂教学的性质,时刻关注学生的发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应努力拓宽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教学的视野,使艺术设计理念渗透到学生参加的各类活动中,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加强实践教学的比重,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让学生了解自己,挖掘自己的潜能,勇于探索未知。
[1][2]
、高尚的思想道德素养
首先,艺术设计职业教师应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热爱教育事业。
其次,“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作为一名艺术设计职业教师,只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拥有最前沿的教育理念,还不能认为其“优秀”,同时还应努力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增加自己的人格魅力,以自身的行动来影响和教育学生。
第三,一名真正合格的艺术设计职业教师,还应有严谨的治学态度,爱岗敬业,对教学工作认真负责,了解不同学生的思维特点,掌握每一个学生作品的构思风格,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能力。同时,对待自己的每一件作品,都应严谨构思,大胆创新,力求精益求精。
、结语
综上所述,艺术设计职业教师,应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本着对工作负责、对学生负责、对自己负责的精神,努力教学,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致力于科学研究,在设计中积累丰富的经验。在每一次实践和作品设计中,不断反思自身的差距,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及时弥补自身的不足。
当然,艺术设计职业教师应具备的职业素养还有许多,笔者在这里不一一列举。总之,艺术设计职业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才能适应当代艺术设计专业发展的需要,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