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工作过程导向;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已经在全国各高等职业院校实践多年,不少院校在这场改革运动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大批高职毕业生从中获益。作为教学改革重点之一的课程体系改革硕果累累。课程目标由岗位技能训练转向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课程内容实现职业性与学术性在更高水平上的整合,课程结构彰显了模块化课程的开放性、灵活性。课程实施由以学校为本逐渐向以学校为本和以企业为本相结合的方向转移。
本文以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为例,分析了课程体系开发的关键节点。
一、专业需求调研
课程能否满足企业、行业需求,能否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是课程体系开发的首要条件。在课程项目化改革之前,对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辐射地区和行业的现状及需求进行调研是首要任务。
比如:截止2010年底,江苏省共有机动车维修企业2.1万家,其中一类、二类、三类汽车维修企业数量分别达1407、3848、11175家,机动车维修总辆次达到2738万辆次,机动车维修总产值达到115亿元。江苏省共吸纳从业人员15万人。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加,汽车维修、检测及相关领域从业人数每年以8%的幅度增长。因此,我院在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课程建设时,积极与江苏省及“长三角”周边汽车制造业、汽车维修业、汽车检测业等产业发展相适应。
二、工作任务分析
职业岗位(群)工作任务的分析是课程开发的前期工作。我院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通过校企合作成立了由专业教师和行业、企业专家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通过对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辐射地区企业、行业的调查,立足“长三角经济带”,依托上汽集团,对汽车检测与维修市场进行调研,在对行业企业进行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先对专业所对应的主要职业岗位(群)进行分析,再对每个职业岗位进行工作任务分解,最后确定各个工作岗位(群)所必需的职业能力,包括职业综合素质、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拓展能力,即课程目标。
经反复研讨,确定了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所应对的职业岗位:汽车检测工、汽车机械维修工、汽车电器维修工、汽车钣金维修工、汽车油漆工、汽车美容师、汽车服务顾问。然后,针对每个职业岗位详细调查其工作过程,分解其工作任务。最后,研究其所对应的职业能力,从而确定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确定了156个典型工作任务。
三、课程结构分析
依据职业领域课程的特点与结构要素,校企合作制订了新的课程标准。按照“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校企合作的开发团队、任务引领型项目内容的开发、教学做一体化、专业核心能力的有效评价、多种形式的教学载体等六个主要特征,实施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课程开发,引入企业新技术、新工艺,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融入职业资格标准,推行“双证书”制度,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根据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对应的7个主要工作岗位及岗位群进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归纳出21个行动领域(职业能力)。比如:将车速表检测、轮重检测、制动检测、灯光检测、喇叭声级检测、侧滑检测以及人工检验等汽车检测项目,根据目前汽车检测行业分类,归纳为安全性能检测行动领域;将底盘输出功率检测、油耗检测、悬架性能检测、最大转向角检测归纳为综合性能检测行动领域;将汽油车尾气排放检测、柴油车烟度检测归纳为环保性能检测行动领域。课程结构不再是传统的课程整合,而是与实践工作有机结合的职业化课程体系。
四、课程内容分析
由专业带头人、企业行业专家、课程开发专家组成小组,通过对江苏及“长三角地区”汽车检测与维修行业调查,对就业岗位(职工岗位)进行分析,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和行动领域,按照学生知识技能职业态度的形成过程,学习领域之间工作的内在联系,将行动领域转换为学习领域课程,每一学习领域都是完整的工作过程。
根据认知及职业成长递进规律,将21个行动领域转换为10个学习领域(课程)。根据完整思维及职业特征分解学习领域,设计学习情境,每个学习情境由一系列工作任务构成。学习领域的表现形式是学习情境,因此设计学习情境是课程改革的核心。
按照学生知识技能职业态度的形成过程,学习领域之间工作过程的内在联系,将各学习领域按照递进顺序排列,打破学科性课程体系,重组教学内容,建立由公共学习领域、专业学习领域、拓展学习领域、顶岗实习等组成的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体系。
五、教材内容分析
专业面对的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得以确定后,下一步是由专业教师、行业企业技术骨干、教学研究人员、教学管理人员以及行业企业管理人员组成的课程开发团队,依据职业能力进行教材分析,筛选课程内容,这是课程开发的关键环节。
教材分析就是对完成工作过程所需的某一单项素质或单项能力进行分析,列出其全部操作步骤、活动内容、所需的相关理论知识、技能和应具备的素质,即将职业能力分解成相应的技能、知识与态度,建立课程教学目标,进而对这些技能、理论知识和态度目标进行分解,形成技能和知识模块。
六、教学过程分析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其教学设计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关键。教学设计应对教学过程中各环节所涉及的教师、学生、教材、课时、教案、课程项目、任务、教学方法、教具、设施、教学场地与环境及考核方式等进行妥善的规划、组织、协调。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对专业主干课程进行整合后,按功能形成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汽车主底盘构造与维修、汽车电器构造与维修、汽车性能检测四大模块课程,实施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于一体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具体的做法如下:把每一个教学模块项目化,以模块内的项目为教学单元组织教学,每个项目由“应知(理论)+应会(实践)”两方面所组成。在项目设计时,将理论与实践融合在一起,可以克服传统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相分离的缺点。边学理论边实践,工学结合,就可使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每一项目的教学使学生动脑动手,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知识与技能同步获得。
学院与扬州市一流的汽车服务企业合作,采用“车间现场、真实情景”的情境教学、实物教学及行为导向等教学手段,把课堂搬进汽修工厂、汽车检测站车间,使“教学场所与工作场所一体化”。由“教师与工程师一体化”的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骨干共同完成教学过程。根据工作过程开发专业课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工作任务为载体实施课程教学。坚持“教、学、做、考”合一的原则,强调“学中做,做中学”,使“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一体化”,以真实的工作任务来设计综合实训项目,通过对未来职业岗位任务和环境的真实体验,使“学生与职业人一体化”。
关键词:高职;检测与维修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式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0—0210—02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作为我国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汽车工业发展也十分迅猛。据统计,我国各类汽车产量由1991年的70.4万辆增加到2001年的233.44万辆,平均年增长率为15%,是同期世界汽车增长率的10倍。2002年我国汽车产量为320万辆,2003年为444.37万辆,2004年达到507.05万辆。2006年全国汽车产销量突破700万辆大关后,2007年超过870万辆,2008年达到930余万辆。截止2009年6月底,全国汽车保有量为6962.6万辆,2010年超过1000万辆。同时,汽车技术也日新月异、飞速发展,大量高新技术产品和电子装置在汽车上的应用越来越普及,特别是微机控制技术在汽车上的广泛应用。现代汽车已发展成为集计算机技术、光电传输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为一体的高科技载体,其动力性、经济性、排放净化性、安全性和舒适性等各方面,正逐步进入智能化高级控制阶段。这给高职汽车维修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作为第三产业的汽车维修业,其技术发展虽滞后于新车开发,但也紧随汽车技术现代化的步伐迈入了高科技领域,传统的维修设备和检测手段将被视现代汽车新技术、新工艺所替代,各种现代化检测诊断仪器、设备和新的维修技术应运而生。面对现代化汽车的高技术含量和维修工艺规程化,以及维修、检测诊断设备的智能化和自动化,决定了直接参与汽车维修人员,必须以技术型为主,既需要掌握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专业人员,熟悉现代化汽车机构原理、传感技术、液压控制及自动化控制技术,掌握计算机应用知识且操作熟练,能判断并解决现代化汽车出现的各种疑难杂症;当然,同时也需要有实践经验,会利用各种工具及设备检修或更换各零部件的技术工人,要求技术工人逐步向“一专多能,机电合一”的方向发展。
一、我国维修人才的教育现状
(一)现行教育体制滞后。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承担着培养“汽车http://Gwyoocom医生”的艰巨任务,但由于受普通高等教育的影响和高等职业教育各种因素的局限,现行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与实际需求差距较大,不仅教材因编写出版周期过长而远远跟不上技术发展,而且存在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知识面狭窄、重机轻电与重理论轻实践等通病。
(二)具体表现。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不足,目前,我国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课程体系仍然保留原有的“三段式”课程设置模式,即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教学分段排列;各学科仍过于追求各自理论体系的完整性,不是从生产实践中引出课题进行分析和研究,针对性较差,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各门课程各自独立,缺乏彼此之间应有的沟通;基础课、专业课与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联系不紧密,没有达到理论教学为生产实践服务的目的,学生的实际技能训练时间和项目不足。[1]另外,学生入学后的学习按统一的教学计划进行,而制定教学计划时对如何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考虑较少,灵活性较小,加之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位置。
二、当前高职院校汽车检测与维修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体系问题。高职院校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教材陈旧、知识结构不合理,例如,汽车运用于维修专业课在教学时间安排上分两个学期进行,时间跨度大。同一个汽车部件的“构造”、“维修工艺”、“故障排除”分三个学期教学,因此学生对某一部件总成结构的认识是不连续的。导致学生理解不透彻,学习难以深入。专业技术理论课教学和实习课教学分段实施,理论教师和实训教师各负其责、自成体系、互不干涉,因此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的互相脱节。
(二)师资问题。以学科建设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法,容易产生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专业理论教学和实训技能培训分阶段实施,理论教师和实训导师各负其责、互不干涉、互相脱节,甚至对理论而言根本不清楚实践中的情况。这样的情况是:不同教学方式的老师及不同水平的老师会教出知识含糊不清,不能将各个知识点相联系的学生。
(三)学生自身素质问题。高职院校学生普遍文化知识基础较差,缺乏空间想象能力,对抽象、复杂的机械理论普遍感到晦涩难懂。对于“专业技术理论”难以掌握,虽然加强了直观教学,但对汽车零部件的空间形体、零部件的相对位置、匹配关系、工作原理难以形成完整的感性认知,靠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对于实习及专业技能培训即使感兴趣,但由于专业理论知识遗忘甚多,而陷于机械式的模仿性训练,无法触类旁通,难以形成系统技能。对于理论和实习教学各个阶段认识和教学方法单调不统一,学习不连贯,学习兴趣的不到启发,学习积极性难以调动,因此学习专业技术的方法和能力难以得到很好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