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作文网

观察力思维能力范例(3篇)

时间: 2025-09-26 栏目:办公范文

观察力思维能力范文篇1

【关键词】地理教学智能发展培养能力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但知识不等于能力。中学地理教学在促进学生的智能发展方面有着特殊的作用。因此,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应根据地理科学的特点,在强调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前提下,注重发展学生的智力,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注意力是智力活动的组织者和维持者。想象力是智力活动的翅膀。记忆力是智力活动的仓库。思维力是智力活动的中枢,这五个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和动态的系统。因此,地理教学中智能的培养主要是指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记忆力和思维力的培养。

一、观察力的培养

由于中学地理教学以地理环境为研究对象,往往以宏大的地理事物和现象为观察对象,所以观察方式较其它学科更为全面,自然观察和实验观察,长期观察和定期观察,全面观察和重点观察,直接观察和实验观察,解剖观察和对比观察等方式都会被经常运用。在地理学习的感知阶段就应重视观察力的培养和发展,不仅可以熟练基本技能,还能提高感知能力。培养观察力的重点是:

(1)注意全面观察:观察对象越复杂越难以形成整体观念,如观察普通地图时学生常从兴趣出发,有的注意地名,有的注意地形,有的注意交通线,却不善于通过全面观察综合区域的总体特征。教师要多加引导和示范,教给学生依次观察自然和人文要素进而概括区域特征的方法。

(2)善于对比观察:有些地理事物仅凭概念是难以真正区别的,应用对比观察可以加强理解和应用,如对于五种地形类型,仅仅知识概念是没多大意义的,必须能够在实地加以区别。利用图像同时显示五种地形类型,进行特征的对照和比较,要比只观察一种地形更容易感知和理解。

(3)坚持长期观察:许多地理现象的变化是异常缓慢的,如植物的变化、年气温及降水的变化等,只有通过长期观察才能得出正确结论,坚持长期观察,不但有助于提高学生观察的本领,而且能锻炼其意志和品格。

(4)加强野外观察:野外观察可以直接感知地理事物和现象,使认识过程更为合理,观察也更为全面,还有利于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和思想政治品德教育。新课程里有很多实践活动,如让学生去野外采集岩石标本,来确认岩石,了解各种矿物特性的活动,通过这些野外活动,有利于学生观察力的全面发展。

二、注意力的培养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由于地理事物和地理想象的复杂性,通过中学地理教学过程可以培养学生透过复杂的现象注意特定事物的能力,使注意力在各种事物中集中到所要了解的事物中去。在地理教学中,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转化较多,有利于注意力的全面发展,在地理学习的意向、感知、理解等阶段都应加强注意力的培养和发展。培养注意力时应注意:

⑴适当扩大注意的范围,如观察"天山牧场"图片时,不但要注意羊群和草地,还应注意草地和林带的位置关系,才能理解高山草场的垂直分布。

⑵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交替来提高注意力,如褶被和断层中的部分内容,涉及到形态和成因,学生不好理解,若利用图片、模型、投影和录像交替演示,可以既通过有意注意,又通过无意注意进行感知,同时不断引起兴趣,使注意力得以保持。

三、想象力的培养

培养想象力的主要途径是:⑴加强形象感知:创造各种条件,使学生能够大量阅读地理景观图片,丰富地理表像。在教学过程的起始阶段先建立表像再接触概念。⑵根据图像综合出地理特征:引导学生根据地图和景观图片综合出区域特征或景观特征。不要简单地直接给学生列出有关特征的条目,如对于东北地区的自然特征,可根据地形图想象出"山环水绕、沃野千里",可根据景观图想象出"雪原冻土、林海茫茫".⑶鼓励学生充分展开想象:针对一些有趣的问题,鼓励学生自由想象,充分发挥,教师不急于下结论。如对"大陆漂移说",可先说明大洋两侧同种动物的分布,再引导观察各大洲的轮廓,接着就可以让学生充分想象并各抒己见,然后介绍魏格纳的学说,鼓励学生继续研究。

四、记忆力的培养和发展记忆对于地理学习有着重要意义

最简单的例子是,能否记忆足够的地名,不但关系到地理知识的掌握,还直接影响着日常生活和工作。在感知、理解、巩固和应用等认知阶段,都应培养和发展记忆力。除了加强理解记忆等意义记忆,还应注意:⑴重视机械记忆:对于大量的地名、特产和数据,还需要机械记忆,通过反复再现和比较,尤其储存在大脑中。⑵充分应用联想:经过理解的知识容易记忆,如记住"秦岭――淮沙"就可以联想出冬季0℃等温线,800毫米等降水量线,湿润区和半湿润区界线等。⑶强化对关键特征的记忆:区分主次,重点记忆关键知识,如地球的经线很多,但关键的几条是本初子午线、日界线、西经20°线和东经160°线。记住这几条经线,就抓住了经度位置的关键。

观察力思维能力范文

(一)开展乡土地理课外活动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创新人才,必须具有较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是人的智力活动的最高形式,要具有较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必须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较高的创造能力,于平凡事物中发现矛盾,提出问题,产生强烈的探索动机,经过创造想象和推理获得新的、独特的认识。

乡土地理课外活动是地理教学中发展学生智力与能力,提高创造力最为有效的途径。因为地理学科内容涉及自然和社会科学,综合性很强,而乡土地理的教学,在综合性的基础上,更强调了实践性,因而课外活动内容十分丰富,从而为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提供了可能性。

贴近实际,通过具有实践特色的教学过程,让学生认识家乡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点,了解家乡人民如何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初步懂得如何协调好家乡的人地关系,明确家乡经济建设的战略方向和美好前景;如何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树立建设家乡、建设祖国的雄心壮志。围绕以上教学目的而开展的课外实践活动是丰富多彩的,既可以开展野外考察、环境监测、资源考察、规划开发,又可开展社会调查、参观旅游等活动。错综复杂的自然、社会环境,促使学生在考察活动中动心、动手、动脑,不断去接触、分析、思考,解决一连串的问题,这无疑会提高他们的地理观察和调查能力,运用地图、分析和运用地理图表等能力,对训练他们的理解、判断、推理、归纳、综合、评价等思维能力和发展智力有极大的好处。

(二)丰富的地理知识储备是创造的基础

地理创造能力是指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和运用地理知识,新颖、独特地分析和解决各种地理问题的本领,其核心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它的形成和发展是以牢固掌握地理知识为基础的。人们常说“无知必无能”,这是很有道理的。不爱学习知识和经验贫乏的人,他的认识思维活动不可能发展得很好,当然也就谈不上发展创造性思维了。因而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各种方法加强对地理知识的传授,精讲多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于分析解决问题中掌握好地理知识,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鼓励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分析、比较、综合、概括,寻求更多的知识。

乡土地理的考察研究工作是一件头绪纷繁的工作,而且难度很大,对地理教师和学生的要求是很高的,既要具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又要有运用地理知识即观察乡土地理事物的能力。一方面,地理教师要不断学习,丰富自身知识结构,提高地理野外考察能力;另一方面,对参加课外活动的学生,也要求其具备丰富的地理知识,具备良好的地理素质,才能在实践考察中创造性地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

(三)敏锐的地理观察能力是创造的基本技能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观察是思维最重要的能源。”思维无论是反映事物之间的联系,还是推断和解决问题,都要有一个观察事物、发现事物的过程。一个人如果没有经过周密的、正确的、系统的观察,就不可能收集到大量有价值的事实材料,并从中发现新的规律。观察对一般的思维过程尚且如此重要,进行创造性思维就更需要具有敏锐的观察力了。因为只有具备敏锐的观察力,才能觉察到别人所忽略的不寻常的事物或细节,才能获得更多具体的感情材料,才能形成丰富的表象储备。否则创造性思维就成为“无米之炊”。尤其是乡土地理野外考察,由于考察对象都活生生地存在于家乡周围环境之中,只有坚持实地考察,才能获得极为丰富的地理知识,才能进一步经过创造性思维生产出具有创造性的产品来。因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应成为教师开展乡土地理课外活动的首要教学目标。而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复杂对象的观察效果,没有周密安排是不行的。

(1)做好观察的组织准备工作。观察工作开始前,让学生对所观察的地理事物有足够的了解,并教会其野外考察技能(野外制图、采集标本、摄影),提出观察目的要求,目的任务越明确、具体,观察就越有效果。

(2)注意观察顺序,指导观察方法。由整体到部分,再由部分到整体,运用多种方法,获得鲜明而完整的印象。教师讲,学生看,讲解观察相结合。

(3)作好观察总结。鉴定、登记标本,整理观察材料、地图,写观察心得或小论文,教师要分析学生观察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肯定成绩,提出新要求。

(四)掌握创造性思维方法是提高创造能力的关键

(1)采取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综合运用的方法,增强创造力。

地球上的地理事物是各种地理要素共同影响下的产物,各种地理要素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同时,地理事物都分布在一定的地理空间,表现为一定的“点、线、面”的结合,具有区域性的特点。在学习和解答地理问题时,既要运用形象思维,形成直觉的表象,经过比较、联想、想象等活动而使其思维具有创造性,也要运用抽象的逻辑思维去分析资料,形成概念,寻找问题的症结,才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2)重视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观察力思维能力范文

关键词:观察;感受;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2)-10-0106-01

大凡好文章好作品,皆来源于生活,中学生作文也不例外。在这里有必要对“生活”这一概念作一定的解释。笔者认为,不能将“生活”抽象化。“生活”之表现在作文中,应该是具体的、实在的,一片树叶、一块石头、一首歌曲、一种气味、一丝味道、一份触觉、一个身边的人、一件身边的小事或是一个场景等等都是生活的一部分,因而这也就成了观察、感受、思考的具体对象。

一、观察要立体

感受的敏锐性来自于细心的观察,没有对周围事物进行细心的观察,感受便无从谈起。因此,首先要对观察能力进行训练。观察是立体的、全方位的,而不是平面的、单一的,虽然人从外界得到的信息约有90%来自视觉和听觉,但还有10%左右的信息需要用其他感官去感知,因此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不能只注重视觉和听觉的训练。笔者曾在课堂上做过这样一个试验,问学生可以通过什么来感受秋天的到来,绝大部分同学说从落叶或黄叶,很少有同学想到用其他感官去感知,比如秋风的声音,秋天的气息,还有秋风掠过脸庞的凉意等等。这些体验学生不是没有,而是没有被激发,或者说没有被有效地训练。国学大师钱穆写的一组回忆散文中谈到当年如何教小学生写作文,其中有一段文字是这样讲的:“又一日,命诸生各带石板石笔铅笔及毛边稿纸出校门,至郊外一古墓,苍松近百棵。命诸生各自择坐一树下,静观四周形势景色,各自写下。再围坐,命诸生各有陈述。何处有人遗忘了,何处有人轻重倒置,何处有人先后失次,即据实景互作讨论”“余又告诸生,今有一景,诸生多未注意。诸生闻头上风声否。因命诸生试各静听,与平日所闻风声有何不同。诸生遂各静听有顷。余又告诸生,此风因穿松针而过,松针细,又多隙,风过其间,其风飒然,与他处不同,此谓松风。试再下笔,能写其仿佛否。”(《八十亿双亲师友杂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17页)由上文观之,要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就要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让学生从身边具体的事物入手,去看、去听、去闻、去尝、去触摸,并坚持写观察笔记。教师也应该有计划地提供给学生一定的事物,让他们在特定的情景下去进行观察。这样,学生的感受才不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感受要真切

感受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细心的观察是形成感受的基础,但还不是全部。要形成感受,没有情感的参与是不行的。我们从“感”字的字形来看,“感”是从“心”的,“心”就是情感。只有把外物和内在情感连接起来,触景生情,睹物生情,才能产生鲜明生动、印象深刻的感受。庄子说“不精不诚,不能感人”,刘勰言“感人心情,莫先乎情”,文章要以精诚感人,以情感动人,则作者必须是一个精诚的人,一个有着丰富情感的人。在我们的作文训练中,面对同一事物,为什么有的学生能因之激起无限的情感,写出声情并茂的好文章,而有些学生却不能,这其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学生没有积极调动起内心的情感因素。“触景生情,睹物生情”并不是说有景有物就能生情,景、物、情是一个互动体,一个内心没有多少情感冲动和体验的人怎么可能对外物生出情来呢?而对于情感丰富的人来说,一个平常的动作,一片普通的树叶都会触动他(她)的情思,有情才会使他(她)所表现的事物灵动而富有韵致。朱自清《背影》中的父亲,为什么会感动几代人,这正是因为作者赋予了父亲的动作、语言以强烈的感情;因此,要培养学生在观察事物时进行情感浸润的意识和习惯,让入眼入耳入鼻的事物最终入心。只有入心,方能写出感人的文章,否则只是文字的堆砌而已。

三、思考要深刻

    【办公范文】栏目
  • 上一篇:诚信经营的要求范例(3篇)
  • 下一篇:沙漠勇士范例(3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