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作文网

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范例(3篇)

时间: 2025-10-07 栏目:办公范文

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范文

【关键词】群众文化;建设;思考

加强群众文化建设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的必然要求。“仓廪实而知礼节”,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求知、求富、求乐的愿望日益强烈,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增长。群众文化活动以人民群众活动为主体,以自娱自教为主导,以满足自身精神生活需要为目的,以文化娱乐活动为主要内容,是人民群众追求精神文化生活最易于接受的一种形式。新的发展形势,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迫切要求群众文化活动发展繁荣,有新突破、新作为,实现“两个文明”共同发展。因此,加强群众文化建设摆上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随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群众之间的冲突也愈加明显,群众利益矛盾的激发和扩大,导致现有社会现象愈加复杂,人民群众之间变得相互猜忌,相互指责,相互抨击,愈加的不信任。人民群众长期生活和工作在这样一个日益抑大的生活压力之下,人民的心态,心性开始变得浮躁,在某种消极的因素影响下,住房危机、金融危机、事业危机等各种危机,无处不在的激化矛盾,人民群众的不安情绪和不平衡心理愈加明显,压力逐渐扩大,民众需要宣泄不满情绪,就会导致不和谐妁因素发生。所以,要改变这种不安的因素,改善此种社会矛盾,就要提高群众的文化知识,提高群众的社会认识,从而才能使得人民群众公平、正常、客观的看待所面临的问题,和谐社会才能进一步得到发展的进步。由此可见,提高群众文化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着远大而深远的意义。

促进社会和谐进步的保障和前提是加强群众文化建设,和谐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并不是一步到位,它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同时群众文化的提高也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群众文化在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进步上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群众文化的教育,是为了促进社会和谐的发展,人民群众对信息的传递起着巨大的作用,因此文化通过群众这一媒介的传播速度是惊人的,因此我们要广泛的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使文化中心、文化馆、文化站起到组织和引导的作用,让群众文化得到有效的发扬和传承,让促进和谐社会这一精神深入人心,得到广泛民众的支持和认可,通过群众文化活动的发扬和传承,将改善、丰富人民群众的业余生活,丰富其精神内涵,升华其精神境界,进而改变社会风貌,为构建积极的和谐社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进步。从经济角度来讲,群众文艺属于第三产业中的服务业,尤其是在市场经济背景中制定产业战略之后,我国群众文艺主要以市场需求为发展向导并不断接受市场洗礼与选择。因此,群众文艺发展应始终以服务为中心,逐渐提升群众文艺工作者的服务意识及市场观念;积极构建健全的服务行业运行制度,借助市场运作模式刺激群众文艺的消费热情,在市场经济回报中逐渐提高与改善服务质量;正确处理服务关系、明确服务对象、完善服务体系、增强服务信心,确保以高质量的服务来满足群众精神文化消费需求。因此就要不断的创新理念,有针对性地促进群众文化协调发展,借助国家主导的作用发展群众文化活动,在发展主导文艺的过程中,应重视对民间文艺的传承、扶持与保护,积极为民间文艺提供更广阔的生存与发展舞台,确保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过程中始终活力十足。让大众文艺呈现出前景美好、市场广阔的特点。总而言之,大众文艺、传统民间文艺、国家主导的文艺,各有优点,他们依次主导了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在实际发展中,应重视三者的同步协调发展,最终确保群众文艺的健康、全面发展。

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范文

大众的群众文化与社会的精神文明是一种什么关系呢?

这里所说的群众文化活动,是指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的各种精神文化活动,包括参加文艺创作、阅读、展览、演唱,摘编书报刊资料、举办各类讲演报告,听广播、看戏剧、电影、录像、幻灯,参加学习科技、文化、卫生保健、时事政策等学习,参加游艺、体育、旅游、养花鸟等等精神生活。群众文化事业,就是为了适应群众文化生活而建立设施和成立组织机构,普及文艺活动,传播知识技能,培养文艺人才,为提高而普及,以普及达提高,带有一定社会福利性质的公益事业。

群众文化的水平标志着我们国家精神文明建设的程度。群众文化工作的意义,在于群众文化行政领导部门和具体业务指导部门,从事组织、辅导和研究人民群众文化活动;文化市场要以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为宗旨。由于经济发展规律的制约,文化活动具体体现在文化市场上。参加市场活动的部门和个人,体现了商业性质和人文情怀。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就必须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因此,文化市场就成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具备了引导和培育人民科学的文化消费意识和文明的文化消费行为的功能。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群众文化、科技、教育、体育、卫生、新闻、图书、旅游、文物事业都相应蓬勃发展,欣欣向荣,标志着社会主义精神建设发展水平相对地提高了。

目前,就大多数市县的群众文化而言,初步形成了一个以乡镇文化站为中心,以村屯文化室和文化户为基础的三级文化网络。近几年来,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节日文化、民俗文化节,在保护、弘扬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又有新发展。以各种艺术节、音乐会、电视歌手赛、现代舞比赛等为主要内容的新潮文化以及街区文化、企业文化、机关文化、商业文化、校园文化、军营文化等都在兴起。国营、集体、民间艺人的演出团体、班社遍布城乡。令人瞩目的群众自娱场所如舞厅、录像厅、音乐茶座、电子游戏厅等应运而生。图书报刊、音乐制品涌进千家万户,群众性舞会和离退休职工活动等方兴未艾,呈现一派多姿多彩的文化繁荣景象。使参与者于获得娱乐休息的同时,发展智力、增长知识,在思想上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熏陶和教育,直接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贡献。

群众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社会觉悟,培养了先进的思想、信念、道德和情操、科学态度,发扬了积极进取和勇于改革的革命精神,激励了人们热爱祖国,为建设社会主义献身奋斗,造就了社会主义一代新人,使人民群众在劳动工作之余能够得到有益身心的文化娱乐,有利于消除疲劳,恢复体力,陶冶情趣,焕发精神。群众文化为人民群众积极创造条件,使人民群众从体力和智力两方面发展自己的个性和创造才能,达到增长知识、提高技能、发挥才干、创造财富的目的。群众文化向人民进行宣传教育,激励人民为实现为富家强国奋斗,就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为建设具有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贡献力量。

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范文篇3

深刻认识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重要意义

文化既是凝聚力量的精神纽带、推动发展的重要支撑,又直接关系民生福祉、关系人的全面发展。没有文化大繁荣,就没有现代化强国;没有文化幸福感,就没有高品质生活。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始终把发展公共文化服务摆在重要位置,反复强调“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党中央精神,充分认识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重要性紧迫性。

更好保障人民文化权益,迫切要求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文化权益,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推动我国文化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践行党的初心使命、根本宗旨、执政理念,在文化领域最重要的体现就是担当起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责任。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把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作为实现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快建设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民生得到显著改善,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满足感不断增强。同时也应当看到,随着时代进步和实践发展,人们的平等意识、公平意识、权利意识日益增强,对实现包括文化权益在内的各方面权益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需要牢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做到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着力增进人民文化福祉,使人民文化权益得到更充分、更切实的保障。

更好适应人民改善生活品质新期待,迫切要求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越提高,人民群众物质生活越丰富,人们精神文化需求就越突出。我们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人民改善生活品质的愿望更加强烈,享有更丰富、高品位文化生活的期盼日益高涨。可以说,文化已经成为衡量人民幸福指数的重要尺度,成为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关键因素。同时也应当看到,我国文化需求和文化供给之间的结构性矛盾还比较突出,“缺不缺、够不够”问题总体上得到解决,“好不好、精不精”问题越来越凸显,高水平文化服务相对缺乏。这就需要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着眼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努力提供更多优质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更好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更好补齐文化发展短板弱项,迫切要求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同发展、城乡区域文化共繁荣,是我国文化建设的实践要求和重要目标。近年来,我国公益性文化事业取得长足进步,面向基层的文化惠民工程深入推进,贫困地区文化面貌大为改观,公共文化服务整体水平明显提高。截至2019年底,全国共有博物馆3410个,公共图书馆3189个,文化馆3325个;近55万个行政村(社区)建成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占比95.46%;2176个县(市、区)建成文化馆总分馆制,2155个县(市、区)建成图书馆总分馆制,分别占比89.47%、91.9%;广播、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99.1%、99.4%。同时也应当看到,我国城乡、区域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差距依然较大,公共文化资源配置不合理、基层文化设施利用不充分、文化服务效能不够高等问题仍然突出。这就需要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重心下移、共建共享,统筹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硬件”和“软件”建设,不断扩大覆盖面、增强实效性,加快建立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着力推出更多文艺精品

人民需要文艺,文艺更需要人民。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文艺发挥着特殊重要的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关于文艺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指引下,我国文艺事业呈现出积极向上、欣欣向荣的生动局面,文艺创作生产能力明显提升,优秀文艺作品持续涌现,特别是围绕一些重要时间节点,推出了许多质量上乘、脍炙人口的好作品。从电影来看,2019年生产电影1037部,城市院线观影人次17亿多,票房收入642亿多元,其中47部电影票房过亿元。

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人民群众对文艺的需求越来越高,文艺对人民群众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这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聚焦弘扬中国精神、构筑中国价值、凝聚中国力量,更加自觉地为人民抒写、抒情、抒怀,努力提供更多群众喜爱的精神食粮。提高质量是文艺作品的生命线,要坚持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中心环节,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大力推进文艺创新,营造良好文艺生态,着力打造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经典佳作,不断筑就新的文艺高峰。文艺越贴近现实、观照现实,就越充满生机活力,越广受群众欢迎。要切实加强现实题材创作生产,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把准新的历史方位和时代坐标,更加主动地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从当代中国伟大实践、人民群众火热生活中开阔艺术视野、开掘创作题材,不断推出反映时代新气象、讴歌人民新创造的文艺精品。

推进媒体深度融合

媒体是宣传党的主张、反映人民呼声的主要渠道,也是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丰富人民文化生活的重要平台。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应运而生,媒体领域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给新闻舆论工作、人民生产生活带来深远影响。

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我国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体制机制、平台阵地、管理流程、人才技术等融合程度日益加深,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不断提高。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的深刻变化,要求我们深入把握信息化社会和全媒体时展新趋势,坚持正能量是总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用得好是真本事的方针,以更坚定的决心、更有力的举措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加大统筹指导和组织协调力度,不断做强新型主流媒体,努力构建网上网下一体、内宣外宣联动的主流舆论格局。要实施全媒体传播工程,坚持移动优先,加快建立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牢牢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建设县级融媒体中心是推动基层媒体融合发展的主要抓手,目前全国已经建成2200多个,要建强用好县级融媒体中心,使之成为面向基层的主流舆论阵地、综合服务平台和社区信息枢纽,更好地引导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

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

目前,我国总体上进入了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城乡一体发展的历史阶段。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是建立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必然要求,也是解决城乡文化发展不平衡、农村文化发展不充分问题的迫切需要。

要把农村文化建设同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有效衔接起来,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增加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总量供给,缩小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差距,促进城乡文化协调发展。要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继续发挥文化扶志、扶智的重要作用,保持对脱贫地区文化建设投入力度总体稳定,不断提高脱贫地区公共文化服务质量。要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引导优质文化资源和文化服务更多地向农村倾斜,向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倾斜,向特殊群体倾斜。同时,要改进完善运行机制,推动“群众点单”和“政府买单”更好对接,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着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要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健全机制、搭建平台,把“送”文化和“种”文化结合起来,增强农村的文化“造血”功能。文化设施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要统筹城乡文化设施建设,促进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实现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网络有效覆盖。要加强国家重大文化设施和文化项目建设,推进国家版本馆、国家文献储备库、智慧广电等工程,强基础、利长远、惠民生,带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不断达到新水平。

推动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

推动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是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升级的必然选择,也是在更大范围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的有效途径。近年来,随着数字中国建设的深入推进,公共文化数字平台和多种基础资源库、数据库建设成效明显,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数字博物馆、数字文化长廊、数字艺术展示厅等大量涌现,为广大群众提供了越来越多便捷高效的文化服务。

现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多点突破、快速发展,正在广泛渗透到经济社会各个领域,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势头日益强劲,特别是我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步伐加快,新型基础设施网络不断完善,互联网普及率和用户规模大幅攀升,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面临着极好机遇,具备许多有利条件。要紧紧抓住这一重要契机,更加重视推动公共文化数字化,坚持建设和管理并重,加强规划引导和政策指导,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模式不断创新,努力形成线上线下融合互动、立体覆盖的文化服务供给体系。要打通各层级公共文化数字平台,打造公共文化数字资源库群,构建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服务网络。要统筹推进公共文化数字化重点工程建设,把服务城乡基层特别是农村作为着力点,不断缩小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让人们更有效、更公平地分享公共文化服务。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办公范文】栏目
  • 上一篇:认知能力训练教案范例(3篇)
  • 下一篇:提高教学反思能力的途径范例(3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