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作文网

凤凰古城的历史文化底蕴范例(3篇)

时间: 2025-10-08 栏目:办公范文

凤凰古城的历史文化底蕴范文

1、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庐山是我国的十大名山之一,这里风景奇特,文化底蕴深,是部级的5A旅游风景区,这里夏季温度大约在23度左右,也是我国的四大避暑之地之一。端午节去庐山旅游的话,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2、湖南湘西凤凰古城,凤凰是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是少数民族的聚集地,也是历史名城,边城里面的古城就是这里,因此是体验文化和风景的好去处。端午节去凤凰古城,也是一个好选择。

3、山东泰安,如果说泰安很多人不知道,但是说天下第一山泰山的话,相信很多人都是知道的,泰山就是在泰安,夏季这里气温最高也就在27度左右。因此,端午去泰安游玩,是不会错的。

4、河北省承德木兰围场,木兰围场是清代的皇家狩猎场所,这里有一望无际的草原,也有连绵的山丘,景色怡人,适合游玩时间2-3天,端午去这里游玩刚好。

(来源:文章屋网)

凤凰古城的历史文化底蕴范文篇2

《中关村》:朱先生在旅游研究和策划方面涉猎广泛,不知道您是否接触凤凰岭这块地域(外延到阳台山、大觉寺等)的研究?对此地发展旅游业有什么看法?

朱万峰:凤凰岭及其周边的鹫峰国家森林公园、阳台山自然风景区、西山大觉寺等景点属于北京海淀区大西山旅游区,与海淀著名的皇家园林旅游区、稻香湖旅游区并称海淀三大旅游区,地处北京市西北部的“海淀北部新区”。2010年,北京林业大学针对大西山旅游区做过一次针对消费者需求和行为的调查,其结果具有一定的客观代表性,可概括为:先天有余、后天不足;留不住人、花不出钱;主打不突出,无核心吸引力。针对上述状况,近两年来,海淀区加大西山旅游发展力度,从“配设施、创节庆”等方面发力,推进西山旅游向前发展。但是,要想达到西山旅游质的提升,只有借力区域社会经济综合发展,即海淀北部新区的发展机遇。

海淀区北部新区的发展定位是,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针对高端人才需求的高端旅游产品自然成为潜在趋势。2012年8月,海淀区人民政府将大西山旅游区发展定位为高端休闲旅游目的地,凤凰岭区域确定了“高端休闲”发展方向。

优秀的文化底蕴与良好的自然生态资源是成就高端休闲度假旅游区域的必须条件。在这方面,凤凰岭得天独厚。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凤凰岭的文化资源。首先是修身养生文化,始建于辽代的凤凰岭古刹龙泉寺距今有千余年历史,道教的千峰先天派创立于凤凰岭中的桃源观历史也十分悠久,北京至今发现的规模最大、最为完整的古代养生文化修炼群隐秘在凤凰岭中。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养生文化在凤凰岭的山水间和谐交融,营造了一片先人修身养性的原始氛围。其次是皇室行宫文化,“驻跸山”,这个古老的叫法可以将凤凰岭的历史拉回到金代,由当时金章宗完颜璟在此山上镌刻“驻跸”二字而得名。“驻”,可以理解为“暂时停留在一个地方”;而“跸”,意为古代帝王出行时,先要派兵沿路,禁止行人经过称为“跸”。“跸,止行者”。后来引申为帝王出行时车驾驻扎的地方或“行幸”到哪家的地方。“驻跸”二字连起来,就可以理解为“帝王出行时中途暂住的地方”。北京著名的水院便是在金章宗时期建造的行宫,其中的三大水院圣水院黄普院、清水院大觉寺、金水院金山寺就分布在凤凰岭地块及周边。由此可以说,凤凰岭地域文化在修身养生文化的发展基础上,还拥有“高端渊源”的皇室行宫文化。

同时,凤凰岭的优势区位及良好的自然环境是旅游区发展的难得条件。首先,“远郊的景,近郊的路,北京的自然氧气库!”是今天凤凰岭景区的写照。凤凰岭位于海淀区西北部,临近中关村科技园区,距天安门直线距离51公里,短距离加上自然风貌,可以有效吸引休闲观光游客及中关村商圈的商务度假客人。近年来城区空气质量的不断下降,也让城区的居民更加向往健康、养生的山水生态环境。其次,随着人们休闲养生和旅游消费意识的增强,如今的凤凰岭景区结合自然及人文资源,根据市场需求设计了许多具有体验性的休闲旅游产品,如凤凰公社有机农园、养生文化节、佛教文化节、秋季登山节、金秋彩叶节等。随着北京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不断提升,消费需求不断提高;都市生活愈加繁忙,身心健康遭受威胁,市场对于休闲养生消费的热度不断升温,由此一来,休闲养生、康体运动便成为吸引高消费的有力手段。

如今,凤凰岭区域发展高端旅游市场,已经有了相关规划的支持,《海淀区西北部高端休闲旅游区发展规划(2011-2022年)》中就提到:“北京建设世界城市、首都经济圈和中关村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为西北部高端休闲旅游区的建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休闲旅游市场前景广阔”。规划中将“西山脚下养心居”作为重点项目建设于凤凰岭景区东侧,用地性质为旅游度假用地,面积约24公顷。项目以北京西北部庞大的高端人群作为市场支撑,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中静心养神、天人合一等思想精髓,借助龙泉寺的宗教氛围和人气,营造宁静惬意又富有文化底蕴的场所,成为核心区高智高知人群休闲减压的心灵驿站。建设内容包括养心度假酒店、静修园、佛学院等。

所以说,凤凰岭区域依靠优良的生态环境,上风上水的地理优势,“京城绿肺”之称的负氧离子浓度,优良的水质,宜人的气候以及丰富的休闲养生文化条件,发展部分高端旅游休闲产品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在整个旅游区的功能建设过程中必须积极考虑大众需求,让良好的生态自然资源及优秀的文化资源惠及更多的消费群体,凤凰岭区域历来就是“天地人”和谐共处之地,一直默默地承担着传播生态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社会责任与义务,这一优秀传统不能摒弃。

《中关村》:凤凰岭地域文化在海淀乃至北京整体大环境的地位怎么样?

朱万峰:海淀原是一片很大的淀泊,历史上曾称为海店、海甸和海淀。“海店”原是以旱作为主的高地农耕地带,其余地带低洼,泉流水田散布其间,俨然一派江南美景,且享有水产饮食供应的便利,这为皇室最初建设离宫别院打下了物质及环境基础。元、明时期海淀转变为近郊风景园林区。清代“三山五园”的兴建使其成为京西重镇。海淀镇也随“三山五园”的兴建而迅速发展起来,它既是通向皇家园林的门户,又是为其服务的中心集镇。由此可见,海淀是伴随行宫文化的发展而兴盛起来的。作为拥有早期东方养生文化及北京最早的行宫文化、水院文化的凤凰岭可以说是海淀整体山水行宫文化的引领者。

北京作为国都的历史可以追溯至金代的金中都,喜爱游幸的金章宗完颜璟在北京西部山区建起了自己的水院,其中有三座水院倚临凤凰岭,由此可见以养生文化、行宫文化为代表的凤凰岭地域文化与北京的皇家文化是齐头并进的,其“山地生态休闲与皇家养生文化”高度统一的特点,在海淀区乃至整个北京市都是不多见的。

《中关村》:凤凰岭文化和凤凰岭旅游有什么可以进一步挖掘?

朱万峰:“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要使旅游区“日新月异”,除了完善旅游设施,增加和提升旅游休闲娱乐功能外,更重要的是挖掘它的文化内涵,从而保持持久的魅力。我们所熟知的成功案例很多。如河南开封的“清明上河园”,浙江杭州的“宋城”,陕西西安的“大唐芙蓉园”都是以历史文化创意的成功旅游产品;而云南的“印象云南”、“纳西古乐”,广西桂林的“印象刘三姐”则以绚丽的民族文化作为创意的核心大受追捧。许多地方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观念,重新盘点自己的文化遗产。他们发现过去被认为是封建迷信的或习以为常的东西,其实蕴涵着中华民族久远的文化传统和中国人刻骨铭心的信仰情结。一经创意包装,立刻一鸣惊人,成为好的旅游产品。但是,现在很多地方对旅游景区提升和文化走入误区,一窝蜂地盖寺庙、造佛像、建纪念碑,似乎这就是文化提升,其实是庸俗化、没文化的表现。由此可见,在旅游开发中,文化观念必须转变和突破,但也必须务真和求实,否则即使家藏千金也会视之为敝帚。

凤凰岭区域遗址、遗迹众多,人文景观丰富多彩,佛、道、儒等宗教文化以及古东方养生文化积淀丰厚。佛教文化有始建于辽代的龙泉寺,有搁衣庵、上方寺、玲珑塔、飞来石塔、摩崖石塔等古寺名塔。道教以学道、修道、行道为主,主要景点有桃源观、关帝庙及吕祖洞等。儒家文化遗存大多是文人骚客游景抒情留下的作品。北京迄今发现的规模最大最为完整的古代养生文化修炼群隐秘在凤凰岭之中,其中修仙椅、玄远洞、三佛洞、仙人洞凿刻于辽金时期,不同的洞穴所刻的人物姿态造型各不相同,代表古代练功者养生修炼的四种不同境界。

借鉴国内一些成功案例和经验,凤凰岭文化旅游提升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即:(1)通过整理、挖掘景区文化资源,通过对旅游产品包装,提高产品档次,完善项目功能,形成产品系列,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文化审美需求;(2)在达到传承、弘扬本土(区域)传统文化的目的同时,找准一到两个与北京同质旅游区实现差异化的核心文化旅游“吸引物”;(3)建设知识产权保护系统,以凤凰岭独特、原真的文化内涵挖掘塑造不同的旅游形象,进行注册、保护、推广,形成旅游市场的文化唯一性品牌。

就目前基于市场需求而言,挖掘凤凰岭中的东方养生文化将更加具有价值。东方养生文化因其久远的历史积淀,多种宗教理论、地域文化的系统融合,具有独特的文化神秘感。且东方养生文化是基于儒释道文化而发展成的一种应用文化,相对于宗教文化旅游产品来说,养生旅游产品更加全面、更具有体验性。我们对凤凰岭东方养生文化进行系统、深入的挖掘,未来可形成集宗教文化养性、山水文化养情、美食文化养体、民俗文化养魂等于一体的养生文化旅游系统,一旦形成产品体系,将对休闲养生旅游者形成较强的吸引力。

《中关村》:凤凰岭地域在未来的文化建设、品牌建设和旅游规划方面可以做什么创意设想?

朱万峰:中国旅游已经进入产业系统全面升级的新阶段,依赖初级的自然态资源、陈旧的观光观念、静态的市场手段,已经远远不能完成日益增长的景区旅游供给,满足消费质量日益提高的旅游者需求。结合这一发展趋势,凤凰岭的提升可以考虑以下几点:

表现本土文化,凝练景区主题。每个景区之所以成为旅游地,是因为拥有一个引发购买意愿的吸引核。这个吸引核唤起的是旅游者的期望。如果这一期望从游览层面上升到情感层面,会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果一个旅游地有明确的主题表现了独特的本土文化,必然会极大地满足旅游审美需求。我国许多景区出现同质化现象,缺乏吸引力的原因即在于此。

凤凰岭地区以自然山水风光为基础,依托本地儒释道文化、东方养生文化及皇家行宫文化发展至今,其中可以迎合游客需求、地域范围内个性鲜明、具有凝练性与体验性的文化便是它的东方养生文化。

挖掘资源精华,打造品牌形象。品牌就是对市场最有影响和号召力的旅游形象。和任何行业一样,在旅游行业中,众多的产品最后总是整合后形成企业最希望呈现给顾客的最美好形象。不同的是,旅游景区可能有很多旅游产品,但它们只是有形的旅游消费的一部分,许多无形资源精华,如生态、环境、氛围、文化等,也构成产品的重要内容,却往往被忽视。一个景区的资源不可能十全十美,打造品牌也不可能面面俱到,但我们总可以找到最核心的东西,经过文化包装形成景区品牌。

凤凰岭现有品牌形象为“远郊的景,近郊的路,北京的自然氧气库”,向游客传达了景观、区位及环境三个要素,缺失了对核心文化要素的传达。建议考虑“西山氧吧,养生秘境”,“西山氧吧”,传达了区位、景观及环境要素;“养生秘境”,传达了核心文化与气氛要素,构成对城市人的吸引。

整合各种资源,规划系列产品。旅游形象和品牌是概念和印象,景区的旅游形象和品牌最终要落实在项目中实现。因此景区提升效果要选择项目,围绕主题,组合完成。凤凰岭可以养生文化为核心,整合儒释道文化资源,形成儒家养生文化旅游产品、道家养生文化旅游产品及佛家养生文化旅游产品三大文化产品体系。依托地貌景观及区位交通优势,以海淀高端商圈为市场,发展高端养生体验型产品,内容可延伸至餐饮娱乐、商务会展、修学养身、老年颐养、会所地产等产品,逐步对接高端旅游市场。

凤凰古城的历史文化底蕴范文

关键词:凤凰古镇;保护与开发;对策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6)17015002

1引言

随着秦岭隧道的修筑开通,凤凰古镇以其特有的环境氛围、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深厚的文化内涵、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便利的交通条件成为秦岭旅游新兴地。然而,在凤凰古镇飞速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现代化、商业化的强烈冲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凤凰古镇的自然风貌与古朴景观,势必也降低了游客旅游感知度与满意度,破坏了凤凰古镇的旅游形象阻碍了古镇旅游开发。

2旅游资源类型与特征

2.1凤凰古镇概述

凤凰古镇位于秦岭南坡,东经109.36°~109.38°,北纬31.53°~33.53°之间。隶属于亚热带地区秦岭山脉,气候特征是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湿润,年均降水量在1000mm左右。凤凰古镇历史悠久距今有1400年的历史,是一个经历了宋、辽、金、元、明、清等朝代的老镇。柞水风凰古镇建筑建于明末,兴于清末,有着200多年的历史,据说建镇初期凤凰古镇形同一只展翅高飞的凤凰因此得名[1]。

2.2凤凰古镇的旅游资源类型

凤凰古镇主要街道的沿街建筑空间沿着垂直于街道的轴线方向纵深发展,大多数建筑中有天井,亦有部分为院落。凤凰镇的主轴是凤凰老街,呈“S”型为商洛独具。其代表性院落布局为三进(排)及三对三式特点。多数为立架式土木结构,极少数为架式砖木机构。房基一律用石条砌成。木柱支撑房屋,顶柱石雕刻精美图案,各户房屋山墙建有防火墙,前后檐镶有滴水瓦等,建筑风格保持了汉江古民居特色,具有重要的文物保护价值[2]。旅游类型属于建筑及风土人情旅游,属于人文景观旅游。

3凤凰古镇的保护现状与建议

3.1凤凰古镇的保护现状

凤凰古镇的房屋大多年代久远出现了房屋破旧的问题,河道由于水流量下降堵塞淤积,垃圾停留在河道两岸及桥下,一些民间手工业艺人离开古镇对古镇的非物质文化造成了巨大的隐形损失,还有居民拆掉老房子建新房子,将木门及木窗换成铝合金门及窗户,甚至有人将家里的老古董如门墩卖掉,目前凤凰古镇旅游热潮呈现衰减趋势,出现一系列问题,如古建筑年久失修、树木乱砍乱伐、河道污染、环境封闭以及居民增收困难等,这些都成为制约古镇旅游可持续发展新的瓶颈。

近年来,陕西省政府及柞水政府加大了对凤凰古镇的保护工作,不仅将古镇的等级上升为县里的大景区,还通过吸引开发商与游客的方式来保护工作[3]。目前,正按照“一心(明清古建筑核心保护区)、两轴(河流休闲景观轴,省道旅游发展轴)、三圈(核心圈、过渡圈、辐射圈)、六区(入口综合服务区,子房旅游新区,行政功能区,营盘山观光旅游区,桃园田园休闲区,子房寨红色旅游区)”总体规划架构,着力融合生态景观、人文景观、历史风貌、乡风民俗等元素,有效控制资源整合配置,全力打造“中国最北方的南方古镇”[4](图1)。

3.2凤凰古镇的保护与开发的问题

凤凰古镇的保护与开发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与病症,总结一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凤凰古镇的现代化建筑增多破坏了古镇的原始风貌。凤凰古镇的居民为了改善居住环境在明清古建筑后院或者是旁边建起了新建筑,与古镇外观格格不入的瓷砖,空调外挂机等严重破坏了古镇的风貌,降低了游客对于凤凰古镇价值的感知。

(2)凤凰古镇的现代化设施破坏了古镇的韵味。随着古镇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还有外来文化的入侵,凤凰古镇先后建起了一批现代化设施。针对这样的问题应该遵循修旧如旧,整新如旧,在配置现代化设施的同时要考虑其余大环境的整合。

(3)凤凰古镇在开发的过程中对古代明清建筑的损伤。在过去的几十年来,凤凰古镇的生活在悄然的发生变化,一些古镇居民拆掉了古建筑建起了新房子,也有旅游规划部门不当开发政策古镇建筑的损害。

(4)凤凰古镇在开发中破坏了古镇的生态环境。由于传统的环保节能的生活发生的摒弃,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将生活污水不经处理排入河道造成水污染和河道垃圾漂浮;生活垃圾的增多与旅游垃圾的不科学处理存放,污染了空气与土壤造成环境的原则破坏,曾经静谧美好的生活环境如诗如画的一水而居的美景一不复存在。

(5)凤凰古镇旅游与保护对当地民俗的冲击。不科学不合理、一味追求经济效应的开发模式损害了古镇的民俗。

(6)凤凰古镇旅游开发影响了古镇居民的生活方式[5]。

4凤凰古镇的保护与开发的建议措施

凤凰古镇的保护与开发必须坚持分区规划的原则,核心保护区、缓冲区、保护边缘区依次分区规划,建立科学有序的凤凰古镇旅游区域。

4.1凤凰古镇的保护与开发要坚持人流及流量控制

凤凰古镇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过游客井喷式涌入的现象,从而引发了停车位严重不足、交通通达性低、旅店住宿供不应求、当地餐饮无法满足游客需求等现象[6]。针对以上问题凤凰古镇在保护与开发中应该立足于调查预测凤凰古镇的旅游接待能力及最大旅游容量,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旅游容量及人流的控制与管理。其次,还应该引进项目及开发商对景区的基础旅游配套设施进行建设与改进,保障凤凰古镇的扩延开发紧跟时代的步伐与游客的要求[7]。

4.2加强对凤凰古镇居民生产及生活方式的引导

凤凰古镇的旅游资源具有着不可复制性与不可还原性,一旦遭受破坏其结果损失是不可预见的。古镇当地的居民必须加强对凤凰古镇旅游资源的保护,应做到以下几点。

(1)改变落后的生产及生活方式。改掉之前落后的生产及生活方式,从落后农业脱离出来从事古镇旅游工作,之前低效率的柴火变成节能灶,改善人居环境。

(2)加强对凤凰古镇文化传统的保护,提高当地居民素质。凤凰古镇的社会习俗,礼仪节庆,民间曲艺,庙会与露天集市是一种无形的旅游资源,还有当地的编织技术,刺绣手艺,印染工艺,小糕点,配卤和风味小吃。古镇居民是这些物质及非物质文化的直接实施者及继承人,居民应该从心底热爱古镇的旅游资源并保护利用起来[8]。

(3)培养高素质的凤凰古镇旅游从业人员当地政府必须站在战略高度上,认识到人才是第一资源,制定有力的措施培养吸引一批具有专业的文化旅游人才,从质量数量上保证旅游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要求相关部门应对当地的旅游从业人员进行有规律的教育培训,从内外同时进修,更好的进行旅游服务古镇,提高当地居民的素质,充分调动调动居民的积极性,自觉地维护凤凰古镇的风貌,意蕴与文明脉络[9]。

4.3充分利用周边的旅游资源形成旅游区域

建设新农村试点,发展观光农业旅游农业,使游客来凤凰古城的同时体验陕南独特的农业生活,感受劳动的快乐,比如游客可以去采蘑菇,摘核桃,种蔬菜,自己收集野味。与周边的矿山旅游相结合与融合,矿山旅游可以发展成为学生实习的旅游景区,与周边景区串联成一日游柞水溶洞、凤凰古镇与柞水九天山,进而与安康的景区跨区域合作发展周末两日游。

5结语

凤凰古镇现在的开发现状与开发模式还属于初期家庭作坊式的经营模式,开发力度与深度广度都比较浅和狭窄,需要科学的规划与干预,在保护凤凰古镇珍贵旅游资源的基准下,最合理最适度的保护与开发凤凰古镇,造福于凤凰古镇的环境与当地居民,有利于凤凰古镇新农村的建设与和谐社会与和谐社区的建设。

参考文献:

[1]高琳,王静.柞水凤凰古镇的保护与开发[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30).

[2]丁珂,陆志东.关于古镇旅游保护与开发的文献综述[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6.

[3]邢炜,陈传德.高速公路开通后商洛旅游资源开发与研究[D].长安大学,2010.

[4]田喜洲.古镇旅游开发与保护探讨[D].重庆:重庆工商大学旅游学院,2003(2).

[5]赵文成,张予.新农村建设下古镇人居环境的保护与发展―以陕南凤凰镇为例[D].西安: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2014,60(11):91~93.

[6]胡静.交通巨变后古镇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以陕西省柞水县凤凰镇为例[J].小城镇建设,2009(8).

[7]谢佩玺,杨文杰.陕西省柞水县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D].西安:西北农林大学,2012.

[8]孙文,郭斌.县域旅游资源评价及开发模式研究-以陕西省柞水县为例[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

    【办公范文】栏目
  • 上一篇:财务主要风险点及防控措施范例(3篇)
  • 下一篇:酒店财务管理办法范例(3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