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区的新课程实验工作已进入第三个年头。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课程改革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和关键环节,必须站在“面向全体”的高度来认识课改,规划课改,实施课改。一、关注全局利益——在科学完整的素质教育课程理念引领下整体推进课改实验的各项工作。在课程管理上,我区构建了教育行政相关部门互相协调、相互配合的工作机制;强化了区、校课改工作方案和年度课改工作计划的制定;规范了各校校本课程开发、综合实践活动实施和校本培训等工作的要求。重点强调了学校课改月报制度和学校课改工作调研制度。我们还先后就“初中课改推进的难点问题”、“初中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小学语数外评价与考试改革情况”、“中小学英语教学的工作难点”和“新课程的教师认识”等重点问题开展调研。同时,我们考充分利用评价激励手段,鼓励学校和教师保持课改实验工作的长效热情,还帮助教师树立新型课程资源观,强调社区的教授学者、行业专家、文化遗产、展馆会所甚至车间田头,都能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发挥出积极的作用。在课程的校本化再开发进程中,积极倡导各校通过“照搬、挖潜、整合、拓展、发掘”等手段,充分利用社区资源。课改工作的督查评估是课改实验的推进剂,我区所采用的月度督查就是依靠长期形成的学校素质教育督查制度,将学校每月的课改进展和存在问题融合进督查内容中,形成了一系列学校课改督查报告和督查情况反馈意见。年度评估就是由督导室牵头,本着简便、易行、实效的原则,在吸纳其他地区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出台了《锡山区学校课改实验工作评估指标体系》,会同教育科研、教研室等部门开展对学校整体课改工作的评估考核,以此来导向、推进学校的课改工作。二、关注所有学校——使每一所学校在新一轮的课改实验进程中都得到提升和发展。在课改实验启动之初,我区同步启动了教育现代化规范学校的创建活动,并将此作为长期推进学校课程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切实加快推进。村小得不到关注,意味着“面向全体”就是一句空话。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关注薄弱、关注村小、关注平时、关注非实验年级”的工作策略,并强调中心学校对村小的示范辐射带头作用和村小自主协同创新的责任,并将村小课改工作的进展水平纳入中心学校课改评估的重要指标体系。初步形成了“(本镇)中心带动、(区镇)合力推动、(村小)自主滚动”的村小课改实验工作经验。今年以来,我区又特别强调了各校均须达到的信息化基本条件和基本时限,并通过直接投入帮助两所条件薄弱学校完成了网络计算机房的基本建设。同时,我区还在中心以上学校全部安装了校校通管理平台应用软件,以期在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工作的同时提高全区学校系统整体的信息化管理水平。三、关注全体教师——着力推动学校构建学习、教研、科研三位一体的校本培训体系。我们充分利用教师进修学校这一教师教育基地,继续坚持“通识与学科并重,集中与校本兼顾,定期与过程结合”的培训实施策略,积极开展对新上岗教师、新实验教师、新骨干教师的分类指导和分层培训。基于“校本学习、校本教研、校本科研”的校本培训策略,加强校本学习的针对性、校本教研的实效性和校本科研的规范性。一是倡导学校组织好每个层面教师的学习规划。二是重点从学科专业知识与教学技能、教育教学理论、新课程理念和现代教育技术4个方面着手,要求学校计划好各阶段的学习内容。三是倡导有效实施校本教研的4种形式:教研组、备课组的学科单元式教研,重点解决学科教学的难题;同年级跨学科的互动式教研,重点解决涉及学科间综合的难题;全校性的观摩式教研,通过听课、说课、评课等环节的活动,重点解决挑战教学智慧与艺术的难题;校际间的合作式教研,重点解决共建共享教学资源、完善区级培训网络的难题。四是充分利用区教育行政部门的国家级分课题,统领全区的课改实验工作。鼓励学校申报课改研究的专项课题。各个学校还根据自身的教育教学实际,在年级组和教研组范围内选定了大量的校级课题。五是创新课题管理模式。如积极推广集体开题和集体论证工作,一年中举办了集体开题活动3次,既整合了各校同类课题的研究力量,又加强了校际间共同话题的交流,还得到了专家的对比指点。四、关注每一位学生——坚持把“面向全体学生”作为新课程实施的出发点。改善教师的教学行为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的最核心问题。我们首先从更新教师观念,转变教师角色做起,要求教师放下架子、蹲下身子,做善于倾听、乐于沟通、敢于互动的“学习伙伴”;其次,积极鼓励学生增强自信、学会自主,善于合作、敢于质疑。在实验启动伊始,我们采取了“形式切入”的推进策略,要求教师尽可能地利用小组协作的课堂教学形式展开教学;近一年来,我们又重点加强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调研工作,着重就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讨论学习等教学方式展开了研究,召开了10多次课堂教学专题研讨会,形成了一些初步的认识与做法。我们还努力改革考试与评价制度,加强对评价理念的学习和理解,努力转变教师的评价观念;倡导多元智能观念,鼓励创新评价手段,重视评价的多元方式,激发了学校推进评价改革的热情。学校评价方式百花齐放,有的侧重推行即时鼓励评价法,有的侧重推行发展性成长记录袋评价法,有的侧重搞成长树评价法,有的侧重搞开放式教学评价法,还有跟踪式评价法、学生进步“点评”评价法、家校合作评价
法等。在期末教学质量评价改革方面,我们提出了“注重过程、促进发展、体现开放、强调多元”的评价策略。如连续两年的小学毕业考试,要求学校采用“二八”评价模式,规定笔试成绩最多占80%,其余比重内容为口试、操作、口语交际、实践活动等,并结合情感、态度、平时表现等评价内容形成学生的毕业评价材料。
一、夯实基础: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校本课程实施队伍
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主力军。我校采用学科专任教师为主、学校教师全员参与的“双轨制”指导策略,抓住教师在校本课程中重新学习、自我锻炼的难得机遇,开展了四大系列培训活动:一是通过邀请专家来校讲学、举办骨干教师讲座、开展教师课程故事演讲等方式,促进教师对校本课程内涵的了解,树立崭新的角色意识。二是定期进行常规性和主题式校本课程教研活动,让教师在集“做、说、评、思”于一体的活动中形成富有个性的操作技术和研究方法。三是实施“请进来、送出去”的教师研训工程,加强与各兄弟学校的横向联系、纵向沟通,取长补短,开阔视野。四是通过小课题研究报告评比、活动方案设计大赛、展板设计评比等活动,为教师搭建校本课程展示、交流的大平台。
二、立足实际:寻求一条行之有效的课程资源开发之路
校本课程是学校自主开发并实施的课程。基于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我们结合学校实际,围绕学生与自然、与他人和社会、与文化、与自我的关系,以一轴(校本课程开发为轴心)三线(以学生需求为主线、以资源条件为主线、以学校办学目标为主线)进行校本课程的实践与探究,先后开发出三大系列10余门特色校本课程,课程内容包括梁祝文化、甬上风情、气象探秘、创意版画、魅力太极、巧手纸艺等。
内容形成序列。我们充分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成长的需要和认知规律,从中年级到高年级初步形成了校本课程内容的序列,避免内容的无序和重复。
体现个性差异。校本课程立足于学生的个性差异,立足于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主选择活动内容。如我校气象探究室、科技活动室、红领巾气象站联合开展气象科普系列实践活动,并以“气象七小活动”(小观察、小制作、小调查、小实验、小发现、小课题、小报告)为载体,分阶段分年级自主实施,实现由“小研究”到“大学问”的飞跃。
体现地域特色。我校根据本地社会、历史、人文、地理等具体情况,挖掘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资源。如“千年传说梁祝故事的变迁情况调查”“宁波市十大名桥的历史调查”“黄泥墙传说与康王下江南真实性研究”等。
三、狠抓落实:构筑一道校本课程风景线
加强组织领导。校本课程作为学校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学校上至领导、下至普通教师都十分重视。校本课程开发由教科室分管,并成立校本课程教研组,全面负责校本课程开发的日常工作。学校将校本课程作为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对开发校本课程需要的经费、人力和物力给予了充分的保障。学校选定骨干教师担任各校本课程的任课教师,科学管理,以典型带动群体,带动其他任课教师放开手脚、大胆尝试,倡导团体指导和协同教学,进而促进了校本课程工作从点到面,再从面到点,全面深入地铺开。
合理开设课程。课程是学校提供给孩子最重要的产品。我校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构建形成“开发潜能,弘扬个性”为导向的多元化课程运行体系,逐步建立起由基础型、拓展型、探究型三大类课程组成的“蝶变”校本课程,旨在培养有个性、有特长、有学力的学生。目前,我开发的校本课程以学生六大核心素养(优良的品德底色、强大的学习能力、出色的个性特长、自主的实践创新、良好的行为习惯、健康的身心素质)为培养目标,开设四大类课程(基础知识拓展类、体艺个性特长类、科技兴趣实践类、地方传统文化类)共计51门。校本课程的开设既连续又有梯度,旨在满足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兴趣特长和爱好,便于学生针对各自的特点灵活多样地选择课程。
确保课程实施。一是活动开展有序。每学期初,学校教导处对全新校本课程系列活动进行总体安排,并制订具体实施计划,各班按计划开展活动。二是研讨坚持常态化。学校坚持每月开展一次校本课程观摩研讨活动或班级公开汇报课活动,进一步提高了教师的实践能力。三是强化检查督察。通过随机推门巡课、抽查教师的备课笔记等方式,了解课时的落实情况和教师的工作态度;与学生交流,掌握学生活动的情况、内心的所思所想;通过对学生、家长发放问卷,调查了解活动开展的真实情况,以及学生和家长的参与情况、对活动效果的评价等,确保校本课程教学活动的真正落实。
建设精品课程。我校校本课程的探索已有七八年历史。多年来,我们处理好普及与提高的关系,打造一批精品课程。《梁祝文化探究》《气象探秘》《创意版画》等一批精品课程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如《梁祝文化探究》校本课程的开发,充分挖掘梁祝文化独特的自然美、艺术美、人性美优势和情、意、境的可感受性,以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全面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为核心,让梁祝文化走进校园,用传统文化浸润学生心灵,成功打造了梁祝文化的特色品牌。
四、大胆创新: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校本课程评价体系
学生评价改革是校本课程改革的难点,针对以往只有活动、没有评价的情况,我校对校本课程的评价方式做了创新尝试。
课程评价实现制度化。本着整体性、多元性、过程性、激励性的原则,学校制定了《学生校本课程学分制评价实施细则》,规定学生每学年校本课程学分由考勤态度分(10学分)、过程评价分(60学分)与终结评价分(30分)三部分组成;平时加强对学生学业状况的评价,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做好适时性评价、阶段性评价;同时对学生学业的结果进行评价,形成终结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内容侧重于实践展示性内容。
活动评价实现多元化。确立多元评价主体(包括教师、学生、家长等方面),实行多元评价,做到公正、公平、真实。多元化活动评价主要包括:评价主体多元,可以是个人自评、同伴互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学校评价、家长评价、社区评价等。评价内容多元,学校组建了包括电子文本、展板、手抄报、黑板报、调查报告、故事演讲、汇报演出、小论文以及原创作品等多个项目的评价库。评价方式多元,学校开发了形式新颖多样、学生喜闻乐见的评价方式,既有活动参与、活动记载、微信表彰等过程性评价,又有各级活动成果展示、课程评优等终结性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