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G623.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指引着学生思想的成长。语文课堂是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小学教育的对象是小学生,他们正处于培育价值观的关键阶段。因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具有自制力差、活泼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等特点,若在课上对他们进行说教,不但不会收到培育价值观的效果,还会令学生非常排斥,最终造成对语文课的不喜g。所以,语文教师一定要对学情加以了解,针对学生的特点,与教材相结合,选择丰富、灵活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一、通过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影响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教育是教人化人,化人者也为人所化。”可见,榜样具有无穷的力量,教师的个性心理、教学艺术和品德修养都时时刻刻在影响着学生。学生品德的培养和思想的转变都不是靠说教就能起到效果的,而是需要师生间进行情感交流。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常常会在对老师有了喜欢的情感后才会对老师产生信任,从而对老师传授的知识与技能加以接受。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在日常行为和教学活动中始终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做好学生的榜样。让学生在获取知识和技能、实现自身能力有效发展的同时,接受自然而生动的思想教育,收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二、对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进行充分发挥,不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指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实贯穿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要从娃娃抓起、从学校抓起,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要运用各种文化形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用高质量、高水平的作品向人们形象地阐述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什么东西值得肯定和赞扬,什么东西必须反对和否定。所以,将价值观教育渗透在小学语文课程中,应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为指针,努力寻求小学语文课程实施和价值观教育的结合点和融入点,从中挖掘出价值观的教育资源,让小学生受到积极的情感熏陶与价值导向,从而为小学生形成正确、稳定的价值观奠定良好基础。
1.从教材中挖掘人格光辉和人性的真善美
每个人都有追求美和崇尚美的心理特征,特别是儿童,在他们眼中一滴水和一朵花都是美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与一颗感悟美的心灵,从中挖掘出人格光辉和人性的真善美。
语文课本是小学语文教学最大的资源,要想让课本内容更能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教师对课本资源不断进行挖掘和整合。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从语言入手,感受形象,体验情感,体会哲理。如在教学《桥》这篇课文时,文中提到在洪灾突然袭来之时,一位村党支部书记为了安全转移村民,用无私的精神对转移秩序加以维护,而他自己和儿子却被洪水卷走。教学中,应将这位村支书的语言、动作和神态描写抓住,对他维护转移秩序的情景进行想象,让学生从中感受一个共产党人的高尚人格和无私精神。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关键是教师的正确解读、对教材中各种价值观教育元素的挖掘,且要将其有机渗透到课堂的教学中。
2.对教材中各种价值观的元素进行正确捕捉,远离假恶丑
人的本性是向善的,向善的源泉是向善之后内心体验到的快乐。教给学生“什么是真善美”要比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假恶丑”更为重要。小学语文教材中对人性弱点进行详细表现的课文并不多。一般描写人性的弱点时,也只是略写,甚至一笔带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认识人性的弱点来体会人性的优点,但不可引导学生去获得负面的体验,让学生远离人性的假恶丑,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如在教学《巨人的花园》一课时,认识巨人的自私,感受到帮助别人才能真正体会到快乐。通过《将相和》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廉颇的嫉妒心,对廉颇被蔺相如感化的心态变化过程进行重点体会,从中领会到只有对别人有了正确的认识,才能保持一颗平常心。
事实上,语文教材中还有很多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素材,如感恩、爱国、责任等,这些都需要教师去认真挖掘和整合,以使学生受到感染和打动,从而再用心去感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到教学活动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培育和弘扬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等很多文化元素的核心就是“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集中体现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可和广泛接受的思想品格、道德规范与价值取向,具有非常丰富的思想内涵。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它凝聚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志,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当前,我们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的营养,有着非常强大的生命力。
总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渗透到小学语文的教学活动中,既要重视学科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又要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用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影响,通过整合教材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素材,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语文教学活动相结合,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参考文献
[1]殷忠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9):73-76.
[2]林世凤.核心价值观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DD以小学语文教学为例[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4(6):2-5.
(一)农村家庭教育的含义及主要内容
农村家庭教育,是指在农村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即家长有意识地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施以一定教育影响。首先,家庭教育要重视让子女从小就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其次,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品质。家长要不断激发孩子的学习动机,善于发现孩子的优势与弱项,发展孩子的优势,提高孩子的自信心、自尊心。第三,教给孩子行之有效的做事方法。引导孩子养成独立生活的行为习惯,让孩子学会制定计划。
(二)小学生价值观教育的特征及意义
价值观是人们判断事物是与非、值与不值基本观点的总和。它对于未成年人的成长有着尤为重要的作用。1.小学生价值观教育的特征一是价值观逐渐趋向多元化。在当今信息技术不断创新、网络时代风起云涌的背景下,当代小学生价值观呈现出复杂性、多元化的特点。二是鲜明的个性色彩。当代小学生成长于信息网络时代,信息搜索能力更强,视野更加开阔,意识更加独立,他们以一个独特的社会个体的身份来审视评价和参与社会。三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价值观盛行。由于小学生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不成熟,造成了他们过分强调自己,自我意识太强的现象。2.小学生价值观教育的理论及现实意义一是对价值观出现明显偏差的小学生,通过对其家庭影响因素的剖析,找出影响农村小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原因,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引起学校和家长对小学生价值观问题的重视。二是只有重视农村家庭教育对小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才能通过家庭日常的教育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一点一滴地传递给孩子。
二、农村家庭教育对小学生价值观的负面影响
(一)暴力专制型家庭教育方式。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对子女的心理造成很大伤害,容易形成有缺陷的个性。首先,在这种家庭成长的孩子,常常会感到家庭冷酷无情,造成性格很懦弱,对家长的话言听计从。这些学生大多自信心不足,遇事缺乏主见且优柔寡断,害怕犯错或者承担责任。这样的学生很容易养成自卑的心理,并且会养成说谎的习惯。其次是性格叛逆,脾气暴躁,特别讨厌父母的管教,在学校里往往不太遵守纪律,容易和其他同学起冲突。(二)溺爱型家庭教育方式。这种家庭的家长总以“孩子还小,大了就会懂事”为借口,对子女娇生惯养、百依百顺,即使是错的也一味地纵容,千方百计地包庇袒护。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或者性格脆弱,无法接受任何的挫折;或者任性、自私、叛逆,以自我为中心。他们无法形成社会所希望的性格取向,只是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所思所想行事,长此以往终究会给父母和他人带来伤害。(三)放任型(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方式。这种家庭的家长不关心子女的需要,不理解子女的心理,放任自流。这种类型的教育方式主要表现在两类,一类是农村留守儿童,父母都外出打工,子女由上一辈人看管。因为上一辈人精力有限加之对隔代人的疼爱,常对孩子放任自流。另一类是无意识教育子女,撒手不管。这些父母认为给孩子好的物质生活就是对他们负责,忽视了对子女的教育义务。这类家长一切顺其自然。在这种教育环境下,子女和父母缺少情感沟通,心灵和情感上得不到父母的慰藉,容易形成抑郁、易怒、缺乏责任感等心理障碍和人格缺陷。这些因素都对孩子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不利影响。(四)矛盾型家庭教育方式。这是指父母之间,或者是父辈与祖辈之间,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产生分歧,有的纵容,有的批评,对其行为有的肯定,有的否定,自身相互矛盾。家长在教育子女时说一套,做一套,不能以身作则,容易造成孩子认识模糊,对父母的教育产生不服心理。良好的思想品德,是在各方面一致协调的教育影响下形成的。只有家庭成员的教育要求一致,才能产生巨大的教育效果。矛盾的教育,会使子女无所适从,导致他们在遇到问题时判断是非的能力下降。(五)包办型家庭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方式是指不顾子女的要求、意志和情绪,不管子女是否有能力或有兴趣做某事,家长都按照自己的意志处理。对子女提出过高的要求,把孩子捆在自己的身边,对他们过度地保护和过多地干涉,采用的教育方法也多是禁止、限制和替代包办。其结果是使子女独立能力较差、自卑、人际交往能力弱、依赖,产生学习困难、人际交往障碍、叛逆行为等一些不良现象。
三、积极对策与建议
(一)提高农村家庭关于家庭教育的认知。家庭教育是现代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环,其通过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促使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会生活的技巧,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养成良好的人格品质。农村家庭父母应与时俱进,放远目光,通过各种媒体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以孩子的健康成长为大方向,让孩子在一个温馨的充满爱的家庭环境中快乐成长。家长要培养孩子自主自立、公平竞争与合作的现代意识。(二)提高农村家庭教育的能力。政府相关部门要将提高农村家长的思想观念、文化素质等当成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要积极走访了解农村家庭教育的实际情况,根据农村实际情况、家长需求等制定出系统的培训计划。培训切忌流于形式,要确保实效。利用村委会定期组织家长进行培训,提高其教育能力。同时,也需要学校的积极配合,成立家长学校或家长委员会,定期或不定期对家长进行培训,向广大农村家长普及教育知识,通过网络、多媒体等方式来向家长们传达先进的教育理念,发挥教育的整体效应。(三)改善农村家庭教育的方法。父母要以身作则,对孩子的教育也要讲究方法,不要辜负孩子的信任。在教育技巧上,父母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尊重孩子的想法,给孩子创造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家长要以身作则,通过榜样的示范作用去潜在地影响孩子。另外,家长应学会与孩子沟通,要尊重理解子女,重视孩子的心理问题,帮助其寻找自己的兴趣爱好,并给予积极的指导,坚决摒弃非打即骂的教育方式,与孩子民主和谐相处。家长一定不要一味地溺爱孩子,否则会使孩子养成任性、目中无人、唯我独尊的性格。(四)强化农村家庭教育中的亲情观念。要充分认识到留守儿童亲情缺失、家庭教育缺位对农村小学生的成长危害,要加大力度关爱关心留守儿童,扩大全社会力量,增加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留守儿童亲情缺失,家庭教育缺位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就农村家长而言,要更加注重在精神层面的引导,多跟孩子交流和沟通,在思想上为孩子答疑解惑,帮助孩子树立起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在外务工的父母,不要只顾拼命赚钱,随时都要与子女联系,要从心灵上陪伴孩子,不仅仅谈学习,更要关注他们的道德发展和精神需求。
四、反思与展望
由于农村家庭教育任务和内容的多面性,决定了家庭教育方法的多样灵活性,在家庭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必须遵循家庭教育的原则、结合不同家庭的实际情况,使各种教育方法相互配合、补充和协调,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由此可见,家庭教育的方法,家庭教育的策略和艺术,需要大家共同探讨。农村家庭教育怎样走向科学化,我们其实还在路上。
作者:陈永福张建青单位:滨州市沾化区下洼学区第二小学
参考文献:
[1]缪建东.家庭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袁贵仁.价值观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余林.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