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居家养老;无障碍设施;无障碍设计规范
进入21世纪,中国人口老龄化形势日趋严峻。中共中央政治局于本年5月就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形势和对策举行第三十二次集体学习,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坚持满足老年人需求和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相结合,全面推动养老服务业发展。对此,各地开始加快积极探索养老服务模式,居家养老服务应运而生。而社区居家养老在摈弃传统家庭养老不足的基础上为老年朋友提供社会服务,逐渐成为中国未来养老方式的新风尚标。
近年来,嘉兴地区也不断探索养老服务,因建设起步较晚,致使社区无障碍领域发展不完善,多数设施未能满足老年人需求。故而经过调研,我们从出入口、道路、公共设施三大方面入手并结合无障碍规范,对社区无障碍设施给予一定针对性建议和辅措施。
1出入口
无障碍出入口简单的概括成2类:平坡出入口、非平坡出入口,其中非平坡出入口可细分为台阶结合坡道出入口和台阶结合升降平台出入口,属前者较为常见。经走访与调查,下面将嘉兴市社区出入口分为平坡出入口和非平坡出入口两类,分别对其进行分析与改进:
1.1平坡出入口
平坡出入口以最安全、最便捷为优势成为无障碍出入口设计的首选,但在社区中我们不难发现它存在的许多弊病:(1)出入口不平坦、坑洼、破损现象严重。图1所示,用沥青铺平的路面高低不平,极易带来危险;(2)因室内外高差较低,易导致积水问题。图2为放鹤花园社区大门,由于地势内低外高雨天倒灌现象严重。对此结合规范提出建议:(1)可对路面进行简单的翻新或使用适当填充料,修补路面深坑或小洞,且做到下雨时不会倒灌即可;(2)在地面设置滤水筛子有利于及时排水,出于安全考虑,筛孔的宽度不宜大于15mm,图3所示筛孔为22mm显然不符合规定。对于放鹤花园积水问题,亦可在低处接入排水沟对其进行排水。
1.2非平坡出入口
在室内外存在高差时台阶结合坡道出入口是最适宜的无障碍出入口设计之选。因设计不合理,结合规范,提出以下几部分建议:
1.2.1台阶部分
(1)台阶踏步高度不应大于150mm,踏步宽度不应该小于300mm;(2)为防止踩空事故的发生,楼梯踏步应界限标志鲜明,不宜采用黑色、深色材料。可在台阶前沿处贴上2-3mm颜色醒目的标识。
1.2.2轮椅坡道部分
(1)坡道的同行宽度基于无障碍设施考虑设计宜不小于1.20m;(2)连接坡道与主体建筑物或路面时,坡面及接口处的安全性不可忽视,应做到平整、光滑,结合规范高差不可大于15mm且当以斜面平整过渡,如图4。
1.2.3扶手部分
若轮椅坡道的高度超过300mm且坡度大于1:20时,出于安全考虑应当在坡道两侧添加扶手,图4所示,而社区中的扶手为多一层。据分析,轮椅者坐于轮椅的高度一般为450-550mm,而此时手搭于扶手之上最舒适的高度为650-700mm。因此我们在设计时,可考虑双层扶手的应用,上层高度宜为900mm,下层高度宜为650mm。如图5所示。
2道路
2.1缘石坡道
缘石坡道处于人行道端口,是为使轮椅者避免障碍进入人行横道所设置的一种无障碍设施。
走访多家社区,我们不难看到实际缘石坡道存在的安全隐患,图6为文秀里缘石坡道的不合理设计:(1)缘石坡道的坡口与路面存在一定高差,经测量为18mm,这一高度会使轮椅在进入时发生溜坡,正确高差应控制在10mm范围内;(2)砖缝边缘杂草丛生使得坡面凹凸不平,无论是上坡还是下坡,坑洼处都是对轮椅者的极大考验,因此坡道在设计上应满足坡面平整防滑的要求,避开灌木与杂草的干扰并及时对植物进行修剪,防止其阻碍通道。
2.2盲道
盲道本是专门帮助盲人行走而设计的道路设施,但因老年人视力低下,盲道作为辅助通道,它的设计由此显得格外重要。
据调查,多数社区存在以下现状:(1)盲道的设计不符合无障碍规范,或是路径设置不合理;(2)最常见的问题当属盲道被占用,杂物堆积、私车停放,使得盲道成为一种摆设,“设”而不“用”无疑是对资源的最大浪费。图7为某小区盲道不合理现象。对此建议:(1)在盲道的设计上应当合理选择路径,避开窨井盖的铺设和障碍物的阻挡;其次,考虑将盲道设计与灌木花坛相结合,并在花坛前缘安置座椅,可在劳累时为老年人提供休憩之处。图8所示。(2)有关部门应当定期对盲道障碍物进行排查、清除,并呼吁民众多关注老年朋友的出行。
3公共设施(公厕)
位于嘉兴市的各个老社区由于建造年代久远,多数未考虑无障碍公厕的设计,仅有几家社区置有无障碍公厕,但其在设计和使用上存在诸多弊病。
3.1空间布局
受生理需求的限制,老年轮椅者在卫生间所需的活动空间要远大于在其他室内,因此卫生间的流线布局尤显重要。给出建议:老年人入门先经过洗手台,如有小便需求的先经过小便器,有大便需求的再经过座便器,然后按照原定路线返回,这样做可以减少他们在卫生间的磕碰或摔倒。其中需注意要留有一定的轮椅回转空间(一般留1.50mx1.50m)。图10流线布局较合理。
3.2辅助措施
安全抓杆作为重要器材,其设计应根据受力情况结合规范合理设置,无障碍座便器与小便器附近对于扶手的设置略有不同,图11尺寸可供参考。
3.3人性化设计
水龙头采用感应式设计,保证有效出水的前提,亦为使用者带去了便利;综合考虑老年人如厕习惯,在厕位内墙距地面400mm-500mm位置处设置紧急呼救按钮和取纸器较合理;卫生间由于内部空间有限且常年处于阴暗潮湿环境,所以建议在卫生间顶部安装亮度适中的灯光,在地面铺设防滑垫。
4结语
古语云:“老人安,天下安。”做好养老工作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现居当下国情,社区居家养老无疑是最好的选择,而为老年朋友打造一个“没有障碍”的社区,理当是我们共同奋斗的目标。文章仅针对嘉兴市部分社区安全隐患提出了解决方案,希望能为社区无障碍设施建设带来可操作性价值。
参考文献
[1]佚名.着力发展养老服务业和老龄产业[N].南京晨报,2016-5-29.
[2]GB50763―2012,无障碍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出版社,2012.
[3]贾祝军,申黎明,沈怡君.卫生间的无障碍设计[J].山西建筑,2011,37(31).
【关键词】老龄化城市社区居家养老
一、我国居家养老的社会背景
我国在1999年已进入老龄社会,是较早进入老龄社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老龄人口的急剧膨胀引发人们对养老问题的广泛关注。目前我国的养老方式主要有两种: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但这两种养老方式在“未老先富”的社会里显得相当乏力。
在我国,传统的养老方式是家庭照料下的居家养老。但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发展和计划生育政策的成功推行,这一模式受到来自人口条件、居住条件、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多方面的冲击。在城市,特别是在大城市,老年家庭出现空巢化,家庭照顾能力已经受到严重削弱:从家庭的结构和规模来看,传统的几代同堂的大家庭正在日益减少,而两代人组成的核心家庭正在逐渐成为现代社会家庭结构的主体模式;从家庭照顾者的状况来看,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传统上作为照顾老人日常生活主力的女性已大规模地加入了劳动力市场,这使女性为老人提供的照顾越来越少。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和缺损已是不争的事实,若不寻找家庭之外的其他照顾资源,城市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照顾问题显得积重难返。
另一种常见的养老模式是机构养老。所谓机构养老是指以社会机构为养老地,依靠国家资助、社会资助、亲人资助或老年人自备的形式获得经济来源,由养老机构统一为老年人提供有偿或无偿的生活照料与精神慰藉,以保障老年人安度晚年的养老方式。在我国目前的经济条件下,机构养老对于解决我国的养老问题也只是杯水车薪。一是机构养老与中国传统观念相背离,很多老人不能接受;二是我国现有的养老机构的数量和规模远远不能满足当前老龄人口的需要;三是机构养老需要缴纳相当的费用,很多老人或家庭负担不起;四是养老机构主要发挥的是“寄养、维持生存”功能,受服务水平和质量所限,离“老有所乐”的目标相差较远。
因此,在如此严峻的社会经济背景之下,面对传统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和机构养老存在的种种弊端,居家养老这一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养老模式便应运而生。居家养老是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老年人日常照料、生活护理、家政服务和精神慰藉为主要内容,以上门服务和社区日托为主要形式,引入养老机构专业化服务的养老模式。这种新型的依托社区的居家养老模式既扬弃了传统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弊端,又集中了两者的优点:老人虽然住在家中,但是享受的不是传统意义上自己照顾自己的居家养老,而是由社区为老年人提供日常生活照料方面廉价、优质的全方位服务。这样,既可减轻老年人家庭的经济负担、满足了老年人“恋家”情结,又可减轻机构养老服务的压力、节省了国家养老的福利资金投入、有效节约了社会资源,是具有中国特色、适应我国当前“未富先老”人口老龄化特点的社会养老新模式。
二、居家养老发展存在的问题
尽管居家养老有诸多的优点,但由于我国经济社会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周期非常短,养老服务业发展滞后,居家养老也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统一的政策法规,政府权责不清
从国家宏观调控的角度,目前还没有统一的鼓励扶持居家养老大力发展的政策法规,管理监督也缺少国家标准和规范,使得这项工作还停留在各地零散、自发组织实施的层面。还有许多地方对居家养老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未列进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规划,资源分配和政策扶持力度不够,运行中缺少标准化服务和规范化管理,制约了它的广泛深入开展。由于没有明确的政策法规予以支持,也使得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开展受到一定的限制与制约。首先,居家养老组织体系中各相关的职能部门对自己的定位不足,不清楚自己的职责范围;其次,有关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配合,各涉老部门之间缺少协调沟通,在有些问题上不能达成一致,造成居家养老服务效率低下,很容易出现遇到问题各个职能部门互相推诿、“踢皮球”的现象,这些都影响到居家养老服务事业的健康发展。
2、财源不足,制约居家养老发展
目前,居家养老服务的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和民政部门。政府“买单”往往投入比较有限,对居家养老工作的全面开展犹如杯水车薪。民政部门用于居家养老的经费,其筹集的渠道主要来自于社会福利彩票的福利金,而社会福利彩票的收入又存在不确定性。这种具有很大随意性和波动性的投入方式,在养护人员工资标准较低的情况下尚能勉强维持,但随着养老规模的逐步扩大、供养对象的增加、养护人员工资标准的提高,资金来源渠道不稳定的问题会愈加凸显,必定会使居家养老服务难以进入良性循环轨道,制约居家养老的可持续发展。
3、居家养老的服务资源缺少整合
目前一些社区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体育健身、生活照料、家政服务等养老服务资源分属不同部分条块管理,利益关系存在矛盾,缺少有效协调整合。关于老年人群的管理和照护,目前我国负责城市老人工作的有老龄委、老干部局、退管会及民政、人事、组织和街道社区居委等,相应的社区老人主要有单位退休职工,离退休老干部,没有单位的老人以及三无老人及需要救助老人。在居家养老服务推进方面,这几家单位并没有结合起来。街道社区来承担居家养老的主要职责,面临经费运转困难,相应的退管会和老干部局却存在经费盈余而服务缺乏的矛盾。
4、相关服务不健全,人力资源短缺
一方面,目前居家养老服务中缺少老年人医疗保健服务,精神慰藉尚未引起足够重视,也没有找到恰当的途径和方法来解决。在服务对象上,政府购买居家服务主要针对高龄困难老人和对社会有特殊贡献的老人,缺乏对高收入家庭居家养老需求的关注,而对一般老人而言,由于经费、人力等原因,较少能享受到这些服务。另一方面,目前从事养老助老服务工作的大部分人员都是一些仅凭人道主义和经验而工作的人,接受过相关专业教育或有关老龄人口服务知识培训的专业人员很少。这不仅影响了养老助老服务的质量,也制约了养老事业的发展。
5、居家养老的宣传不到位
居家养老是专门针对老年人的一个重大福利项目,但在实际生活中,许多民众对之十分陌生,甚至不少老年人也不了解居家养老,不知道设立在社区的居家养老中心究竟是一个什么性质的机构。即使有的老年人对居家养老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但是其消费意愿不强,消费预期不容乐观。老年人的支持率和参与率低导致居家养老的一些服务项目丧失了规模效应,而这又反过来影响了相关服务项目的开展,造成恶性循环,居家养老服务点的工作逐渐萎缩,甚至就剩下一具空壳。
三、对发展居家养老的建议
1、建立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政府必须加快社会保障和社区服务的法律法规建设,将居家养老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使它融入到社会保障和社区服务体系中。同时要建立和完善居家养老相应的法律法规,使居家养老事业的开展做到有法可循、有法可依。当相关利益人的利益受到侵害时,可以拿起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的利益。此外,相关法律法规还可以规范政府相关部门的工作,明确其职责,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与合作,避免其定位偏差,提高居家养老的工作效率。
2、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力度,开辟多渠道投入机制
社区居家养老经费应在各级财政预算中单独列项,并形成逐年增长的机制,以确保居家养老经费来源的确定性和稳定性。鉴于社区居家养老属于社会保障体系,而不仅仅是一项慈善事业,财政有义务承担必要的投入。同时,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要实行产业化经营,运用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福利资源中的主导作用,使福利服务的需求与供给保持相对平衡。另外,还需要建立一种全社会支援老年人的保险制度,为需要护理的老年人提供护理服务或支付保险金。更需要鼓励社会团体、慈善机构、民营、个人等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或投资养老服务,政府应在税收、地价、水、电等收费上给予优惠政策。
3、不断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内容、提供不同需求层次的服务
社区居家养老应当根据年龄段、性别、配偶是否健在、残障程度等直接影响到老年人养老需求的因素,从老年人需求满足的角度出发,提供相应的居家服务。一方面,通过服务人员的善爱之心为老年人提供家庭一般的照料,从人性化的角度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力求做到使老年人有较强的满意度和幸福感;另一方面,针对不同类型和特点的老年人制定相应的服务选项,可以让老人自己(包括家属)选择或者提出自己希望得到的服务种类,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克服机构养老的弊端,真正实现养老服务的人性化,提升居家养老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4、培养专业人员,整合各类人力资源
加强对从事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的培训。在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培训中,可以将培训过程标准化,如使用统一的教材、统一的考试机制等,合格以后颁发经国家认可的资格证书,实行劳动准入制度,具有这个资格证书的人才能够从事这方面的工作,以有效提高服务人员的素质和服务水平。另外,积极发展社区内外有条件的人加入到养老服务队伍中来,扩大居家养老服务队伍。这样,不仅可以解决部分人的就业问题,还可以充实服务队伍。同时,可以借鉴国外的“义工”制度,社区为中青年志愿者和学生活动提供平台,进行制度性安排,这方面政府要发挥倡导作用:为每个志愿者建立档案,作为他们以后升学、奖励等方面的依据。总之,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共同支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5、加大对居家养老的舆论宣传
国家应加大对居家养老的宣传力度,使人们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养老工作的重要性,形成良好的尊老爱幼的社会风范。居家养老在我国是一个新生事物,许多居民甚至老年人自身也不清楚这样一种养老途径,原本是为了老人养老而探索的项目变成了老人在一边旁观的行政任务。这种没有老人参与的居家养老导致项目的针对性不强,参与度不高,运作效率低下。而良好的宣传不仅可以赢得老人的支持,听取老人的有益意见,而且可以非常有效地团结各种社会力量加入到居家养老项目中来,从而在人力资源和经济资源方面开拓新的渠道。建立起遍布全国城市社区的标准化居家养老中心,从而使其可以成为吸引更多的志愿者和慈善者参与进来的一面最好的标志和宣传旗。
【参考文献】
[1]项丽萍:城市社区居家养老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探讨[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
[2]孙艺兵:沦浪区“邻里情”虚拟养老院范式研究――我国城市居家养老的创新实践及政策建议[J].领导理论与实践,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