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作文网

校本培训制度(收集5篇)

时间: 2024-06-17 栏目:办公范文

校本培训制度篇1

关键词:农村小学校本培训问题对策

一、当前农村小学校本培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

1.参训动力不足。

目前,各校都在组织实施校本培训,在培训过程中取得了积极的成绩,但究竟何为校本培训、培训什么、该怎样培训,许多学校还不是很清楚,缺乏对校本培训的理性思考。主要问题在于学校领导没有高度重视校本培训这项工作,流于形式;学校教师,特别是高年级教师认为教学质量才是学校的生命线,而忽视了校本培训这个自我成长的有效途径,长期的闭关自守,容易导致教师教育理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学生死读书、读死书,而校本培训是可有可无的,大部分教师参训动力不足。因此进一步提高对校本培训的认识,是做好校本培训工作的前提条件,也是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高、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2.现有的校本培训模式低效。

校本培训观念并未完全改变,多沿用传统的培训模式:听课、评课、理论学习、听讲座。这样的校本培训实际功效低,研讨和实践不够,最主要的是反思少。教师要通过校本培训,结合自己的教学和学习实际,进行大量的自我反思,在反思中成长和进步。但现实是,大部分教师忙于教学,照搬参考资料,结合学情探究少,外出学习,走马观花,收获甚微。开展校本培训工作内容陈旧、模式僵化、缺乏新意。主要表现为:培训目标缺乏科学性、规划性;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培训形式泛化。

3.师资队伍后劲不足。

能否取得高效的校本培训质量,关键在于是否有一流的骨干教师,所以师资队伍是关键。目前,我校校本培训存在着学科、学术带头人、名教师等骨干教师队伍师资缺乏,缺乏实践的具体引领,造成理论和实践的脱节的现象,再加上大部分任课教师的教学任务较重、经费等客观方面的困难比较多,影响了校本培训的开展及其效果。如果一味地聘请高校专家、教授来校指导,学校财力就无法得到保证;如果一味地在校内开发,学校骨干教师毕竟有限,再加上教育理念的不同,层次相对落后,就容易出现低水平重复的现象。

二、搞好校本培训的对策

1.实施校本培训,科学定位目标是关键。

要使校本培训真正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就必须强化“校长是第一责任人”的意识。培训目标的确立要从学校和教师发展的实际出发,综合考虑:社会发展对学校教育和教师的需求,教育自身发展的需求和不同学校的发展目标,教师自身发展目标和知识技能的需求。当培训目标确定后,应立即启动“教师个人培训档案”工程,并实施好“教师三年发展目标计划”、“教师成长青蓝工程”、“学校名师工作室”、“学校名师培养工程”等方案。学校管理特别是校长应成为教师的良师益友,教师一定要加强学习,强化参训意识,增强危机感。树立“问题即课题”的意识,增强教师相互合作的意识。通过参与“十二五”课题研究,并撰写教育教学随笔、教学反思等,加强交流,优化素质。

2.实施校本培训,聚焦课堂是重点。

校本培训的主体是教师,归根到底的落脚点在课堂、日常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加强有效教学是培训的重点。在日常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我们在进行校本培训时,不应回避问题,而应主动地从日常课堂教学中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在研究课堂的同时研究教师、学生,从而加以总结、提高,以此作为校本培训的内容。

3.实施校本培训,建立管理制度是保障。

学校校本培训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就必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包括培训的责任科室、校本培训三年培训计划、培训管理制度、考核评估制度、经费保证制度和学时登记制度。这些制度的制定是校本培训工作持续开展的重要保证。从学校长远的发展目标来看,学校必须制订三年乃至五年的校本培训计划,并且组织全体教师学习,形成规范。我校为了切实抓好校本培训管理工作,由校长室统一管理,学校教科室牵头,布置校本培训具体内容,定期进行培训学习。为做到培训管理规范化,指派专人负责,建立了教师个人培训档案。我校校本培训有组织、有方案、有计划,制度健全,构建了以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为核心,以假日学习为依托的校本培训模式;形成了集中培训、个人自学、教研培训有机结合的继续教育运行机制。我校在教师年终绩效考试时将教师参加校本培训情况纳入绩效考核的范畴,与评优评先、职称晋级挂钩。

4.实施校本培训,专家引领是支撑。

校本培训制度篇2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

1.“十五”期间,教育干部培训工作的指导思想是:

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认真落实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以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育干部队伍和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为目标,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健全培训制度和提高培训质量为主线,以教育行政机关和各级各类学校主要领导干部为培训重点,逐步形成与教育事业发展相适应、符合干部成长规律的分层次、分类别、多形式、重实效、充满活力的教育干部培训新格局和新机制,努力培养造就一支具有较高政治理论素养和开拓创新精神,掌握现代科学文化和管理知识,懂教育、善管理,作风优良的高素质、专业化的教育干部队伍。

2.教育干部培训的工作原则是:

--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对教育干部培训工作进行整体规划,统筹协调。在全面推进教育干部培训的基础上,着重抓好县级及其以上教育行政机关主要领导干部、高等学校领导及其后备干部、中小学校长和中等职业学校校长的培训工作。根据各级各类干部的不同情况和需求,分别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实施分类指导。

--理论联系实际,按需施教,注重实效。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按照不同类别和层次岗位的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特别要围绕教育改革和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把理论学习、总结经验、研讨问题与改进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不断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切实提高干部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训和使用结合。逐步建立干部任职资格培训制度和在职定期进修的制度。干部参加培训、学习和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情况,要作为干部选拔和使用的重要依据。

--坚持改革创新。以“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指导,按照新时期干部成长规律和培训工作的特点,改革干部培训模式、内容、方法,加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努力提高干部培训的现代化、信息化水平。

二、主要目标和内容

3.“十五”期间,教育干部培训工作的主要目标是:

按照不同工作岗位对干部在思想政治、职业道德、领导素质、业务能力等方面的要求,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分类分层施训,提高各级各类教育干部的政治、业务素质、道德修养和组织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建设布局合理、分工协作、开放高效的教育干部培训网络,编制符合需要、内容规范实用的教育干部培训教材,逐步建立和完善灵活有效的干部培训制度。

4.教育干部培训工作的主要内容是:

--组织和引导各级各类教育干部深入学习和掌握邓小平理论以及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认真学习、深刻理解和自觉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进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党的优良传统作风的教育,反腐倡廉的教育,艰苦奋斗、自觉奉献的教育,社会主义道德和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教育等等,提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增强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强化教育干部的专业知识与能力的培训。要在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精神文明和法制建设理论基础上,重视现代教育科学理论,特别是现代教育管理知识和教育政策法规的学习,还要学习和掌握计算机及其他履行岗位职责必备的知识和技能。要把学习理论知识与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围绕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开展专题研究和讨论,努力使广大干部精通本行业务,提高工作水平和创新能力。适应干部成长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还要学习科技、历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以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三、主要任务

5.加强教育行政领导干部的培训。

要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以及政府职能转变的需要,围绕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教育行政机关和高素质、专业化教育行政干部队伍的目标,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要争取在5年时间内使县级以上(含县级)教育行政部门主要领导干部普遍参加一次专题研修培训。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地(市、州、盟)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含副职)和县教育局局长(教委主任)的培训任务由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承担。上述范围之外的其他教育行政干部的培训,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按照分级分类培训的原则进行统筹规划,并组织实施。

6.坚持和落实高校领导干部进修制度。

要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按照培养社会主义政治家、教育家的要求,抓好高校领导干部培训工作。高校领导干部在任期内至少应到中央党校、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或相关的省级培训机构脱产进修一次。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高校领导干部进修班”主要招收教育部直属高校和进入“211工程”的普通本科高校现职副校级以上领导干部与普通本科高校现职正校级领导干部。教育部直属高校和进入“211工程”的普通本科高校领导干部由我部实行计划调训。未纳入中央党校和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调训计划的其他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的校级领导干部,由省、自治区、直辖市高校干部主管部门统筹规划并组织培训。

7.加大对高校中青年干部的培训力度。

高校校级后备干部在上岗前,都应选派到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或相关的省级培训机构参加三个月以上的脱产培训。因特殊原因,经上级干部主管部门批准先上岗的干部,要安排他们参加就近一期的培训。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主要招收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推荐的高校中青年干部和拟在近期上岗的普通本科院校校级后备干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校干部主管部门对所属高等学校推荐的高校中青年干部要统筹安排进行培训。

8.积极开展高校管理干部分岗专题培训。

根据高等学校改革发展和提高学校管理水平的需要,各高等学校要按照高校管理干部岗位职责要求,有重点、有计划、多渠道、多形式地对管理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管理干部培训分为:对拟上岗人员的岗前培训、根据专项工作需要进行的专门业务培训和在职管理人员以更新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培训。

9.巩固和完善中小学校长、中等职业学校校长培训和持证上岗制度。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按照《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小学校长培训规定》,认真制定并精心组织实施本地区中小学校长和中等职业学校校长培训规划。校长培训的主要目标是提高校长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要面向实际,分层施训。对新任校长或拟任校长要进行任职资格培训,做到持证上岗。对取得“校长任职资格培训合格证书”的校长必须安排参加国家规定学时的提高培训。在全员培训的基础上,要采取得力措施,加强对骨干校长的培训。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和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主要分别承担中、小学校长高级研修培训任务。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要利用卫星电视教育频道、VBI数据广播和计算机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切实有效地开发、建设远程教育资源,为中小学校长培训提供相应的多种媒体教材、教学信息和学习支持服务。

10.大力支持西部地区教育干部培训。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各地要高度重视,充分认识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意义。东部较发达地区要按照对口支援关系,采取代培代训、挂职学习、经验交流、信息共享等多种形式,加强与西部地区干部培训的交流与合作。要组织专家学者在西部举办形势、政策、知识讲座。要为西部地区的教育领导干部和中小学骨干校长到经济较发达地区参加培训、考察提供便利条件。

四、保障措施

11.加强对教育干部培训工作的领导。

各级党委教育工作部门、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在制订工作计划和确定重大项目时,要把干部培训作为重要内容,同步考虑,统筹安排。要切实加强领导,管好干部培训工作的方向、政策等重大问题,重视教育培训机构及其领导班子和干部培训工作者队伍建设。主要负责同志要把干部培训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列入议事日程,还要带头参加培训,作学习表率。干部培训工作和干部学习情况,应列为考核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党政领导班子工作业绩的基本内容之一。

12.建立教育领导干部脱产培训考核制度。

根据中组部、《关于建立县级以上党政领导干部理论学习考核制度的若干意见》(中组发\[2000\]16号)精神,对安排进行脱产培训的干部,学习结束时,都要进行必要的考核,并由承担培训任务的机构作出写实性的书面鉴定。学习一个月以上的,还应根据不同层次、不同班次和课程内容的要求,相应采取闭卷、开卷考试或撰写论文、学结、工作案例等方式进行考试。干部学习鉴定和考试成绩应记入学员学习登记表,存入本人档案。

13.抓好教育干部培训基地建设和改革工作。

要对干部培训基地实行资格认定制度,采取优胜劣汰机制,建立开放高效的干部培训系统,提高培训质量和办学效益。教育部重点建设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和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教育工作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干部培训规划确定的任务,建立布局合理、分工明确、优势互补的教育干部培训基地的网络体系。要确保各级培训机构具备培训所必需的教学基本设施和培训手段,以及能够适应干部培训教学与科研需要的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要充分发挥现有干部培训基地的作用,提倡联合办学。同时要鼓励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参与教育干部培训。要集中人力、物力、财力,重点建设若干具有现代化教学设施,拥有较强教学能力,对其他干部培训基地起辐射作用,适应新世纪干部培训需要的干部培训基地。要选择确定一批办学方向正、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高、改革有特色和成效的学校作为干部培训考察实习基地。

14.加强教育干部培训课程与教材建设。

教育部分类制订全国教育干部培训课程开发指南,组织开发和推荐一批示范性课程及基础性教材。各地也可根据实际需要,本着“少而精”、“管用”的原则,组织编写有关教材,但要避免重复,确保质量。教育干部培训课程教材建设要反映社会经济和教育改革发展动态,着眼于提高干部的政治、业务素质和组织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课程建设要特别注重现实需要,力求关注长远发展,努力体现科学性、先进性、针对性,做到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教材建设要满足干部不同学习方式的需要,加强电子教材、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教材、网上教材等多种类型教材的开发,树立精品意识,确保质量。

15.建设高素质干训教师队伍。

根据干部培训任务的需要,组建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干训教师队伍。加强对干训专职教师的培养。要创造条件,保证教师继续学习,及时更新知识。同时要引导他们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了解教育改革和发展实践中的新鲜经验和理论研究的最新动态。必须特别重视对中青年教研骨干和学术带头人的培养,要采取挂职锻炼、进修深造、承担重大科研课题、加强与党政及企事业单位的交流、合作等方式,不断提高教师的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还要从具有一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党政领导干部以及企事业单位的专家学者中选聘兼职教师。按照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专兼结合、动态管理的原则,建立干部培训师资库,使师资优化配置,发挥更大作用。

16.推进干部培训信息化和教学手段现代化建设。

要适应信息化的趋势,不断更新培训观念,变革培训方式。继续运用电化教育设施和计算机等多媒体手段开展教学。积极利用互联网拓展培训空间,节约培训成本,改进培训管理,提高培训效率。积极发挥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在干部培训中的作用。

17.建立干部培训质量评估体系。

制订对干部培训管理部门和承担干部培训任务的培训基地的工作评估标准,建立干部培训质量评估制度。要从培训需求调查分析、培训目标的确定、培训计划的制定、培训的教学设计、培训内容和方式的选择、培训师资的选聘、培训过程的管理、培训效果的评估、培训条件的创造等环节上加强对干部培训基地的监督和培训质量的检查。

18.保证干部培训经费投入。

中共中央《**年-**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提出,“各级财政部门要将干部教育培训经费列入预算,保证干部教育培训任务的完成。对重要培训项目,要给予重点保证。”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要根据干部培训任务的需要,设立干部培训专款。要积极探索改革干部教育培训经费的拨款方式,使培训经费的使用与培训机构的业绩挂钩。要加强干部教育培训经费管理,不断提高干部培训经费的使用效益。培训干部不得以营利为目的。要严格按照加强干部培训管理的规定,坚决制止乱办班、乱收费、乱发证的不正之风。

19.强化激励和约束机制。

要严格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和领导干部在职学习制度的规定,制定学习计划,加大调训力度,保证领导干部参加学习,把经过培训作为选用干部必须具备的资格。对于没有参加过规定培训的人员,原则上不得予以提拔,对于因工作急需而被提拔的,必须安排参加近期培训。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和职责分工,分级建立干部学习培训档案,及时掌握干部学习状况和培训需求,为干部使用和有计划地开展培训服务。要通过组织理论研讨和经验交流、表彰先进单位和个人等多种形式,推动和指导教育干部培训工作的开展。

干部参加组织上安排的培训,在学习期间,其职务不受影响,工资、待遇、福利不变。

校本培训制度篇3

关键词:校本课程开发;制度建设;课程评价;校本教师培训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困境分析

我国传统的学校管理体制遵循“一纲一本”、“国家本位”的课程开发模式和课程管理体制,难免存在科层化、机械化的色彩。在这种管理体制之下,学校是规定性课程的执行者和适应者,也扮演着传递和部署国家统一课程的中转站的角色。随着教育职能的深刻转型,缺乏本土关怀与地方适切性的弊端很快就显现出来。传统的课程决策不仅不能体现政府职能的转变,地方的课程意识与课程能力也被削弱,学校的课程主体地位落空,课程的自主开发极易陷入迷茫和失语状态。

(一)课程评价功能存在缺失现象

作为教育质量评估中的重要一环,构建课程评价体系不仅是开发校本课程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落地的有效载体,课程评价不仅要体现对教学工具的合理运用,更要关注学生的内在价值。尽管教育工作者普遍对建立独立的课程评价与反馈系统是理论认同甚至支持的,但在实施过程中却有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长期以来,我国的中小学一直缺乏独立的课程评价机构与组织,对课程开发实施效果的监督反馈工作主要依托于教育行政部门或课程管理部门兼管。加之由于我国的基础教育长期被应试文化所钳制,使得课程评价相应地过于凸显甄别与选拔的功能,而诊断、预测、改进、修正等功能则相对滞后,在关照人的学科素养价值内化方面却尤显不足。相关研究结果显示,至今仍有不少学校从未对校本课程实施进行过评价,有些学校虽然进行过评价却没有任何标准或只有粗略的标准。校本课程建设具有极强的自主性,开发校本课程的工作可谓千头万绪,如若学校缺乏对评价机制的建构与反思就会导致教育内部体制紊乱,从而加重各个环节的工作负担,无论是教师、学生还是各教育行政部门都会在这一过程中感到力不从心。学校评价标准的落空、评价组织的缺失已然成为制约课程改革的脚镣。

(二)教师培训引导不力,教师课程能力不足

在国家课程的开发模式中,往往由国家教育部门主导、由众多课程专家协作,对课程规划、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以及教材选用都有详尽的指导方案,而后交由学校贯彻实施,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始终是课程忠实的执行者、消费者,他们总是被动地接受行政安排,抑制甚至泯灭了教师对课程的诠释与创生的能力。三级课程管理政策的出台要求将部分课程开发的权力下放给学校和教师,这为实现教师向课程研究者、开发者的蜕变转型提供了可能,但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实际发挥的课程作用仍然远远滞后于课程期待。造成教师的校本课程开发能力孱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职前培养来看,在我国传统的师范教育体系中,普遍存在课程结构不合理、课程内容陈旧、对校本课程关照不够的问题,师范生的课程能力在这一阶段没有得到相应的训练。除了教师原有知识储备和实践经验不足外,教师职后培训的疏漏也是无法回避的话题。校本课程开发在给教师赋权增能的同时也无形中加重了教师的课程负担,却没有给教师足够的适应期和成长期。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中坚力量和主力军,当多数教师的课程意识薄弱和课程开发能力不足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时,学校通常采取的措施是引进专家主持校本课程开发,甚至将课程开发权直接让渡给课程专家。这种做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无课可开”的尴尬,却侵占了教师的课程权力,而关于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的问题则没有得到正面回应,教师课程实践话语权的丧失必然带来校本课程开发的妥协和平庸。另一方面,部分传统的在职进修方式多以浅显的内容、错误的理念呈现,承办进修的组织或机构在培训前没有对教师的实际需求作详尽考察就预设了教师在课程能力上的不足与缺失,忽视教师已有课程理念的惯性影响,所提供的培训内容也与教师的教学实践相去甚远。教师在参与类似的在职培训时或是采取防御姿态抗拒,或是以缺乏时间、精力作为托辞消极应对,培训效果并不理想,校本课程开发也得不到长足发展。

二、校本课程开发制度建设的依据

(一)校本课程决策民主化为大势所趋

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3)》中明确指出应完善中小学学校管理制度,鼓励地方和学校大胆创新和试验。这要求学校不断深化教育管理体制,在学校制度内容中体现素质教育性与人文关怀性,力求从制度上为开发校本课程导航、为发展核心素养解绑。美国课程理论家施瓦布(J.J.Schwab)提出的课程集体审议制度(groupdeliberation)强调课程的实践价值和动态平衡,反对凭借个人的权威或知识的霸权来作出决断,主张建立以教师、学生、家长、社区代表、学科专家、心理学家以及学校行政人员等多方代表共同参与的课程决策群,从多角度分析评估学生的发展需求,[1]对改革我国传统的课程决策模式具有很大借鉴意义。

(二)校本课程评价急需专人专管

首先,课程评价人员需要较高的教育测量与课程评价素养。校本课程的开发强调体现课程的独立价值和学生的动态发展,而能力、品格等素养是无法通过形式单一的量化评价工具直接测量的,将学生纸笔测验的分数进行简单的罗列堆砌在信度和效度上都不具有公信力,权威的课程评价还需依托神经科学、心理认知、数学模型等现代先进测验理论的技术支持。我国中小学以往的课程评价工作由于缺乏专业教育测量人员的指导,对于测量结构和所测技能知之甚少,评价结果的参考性和有效性难以保证。其次,校本课程评价需要吸纳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评价主体多元化是课程权力重心下移和决策分享的必然要求,校本课程评价既要反映教师的课程开发水平也要体现校本课程的质量成效,还要考查学生核心素养的整体表现等,其工作涉及课程与教学的方方面面。在这一过程中,除了教育内部成员外,还需要社会主体如家长、社区代表、学科专家、行政人员的共同参与,自评、他评与背靠背评价相结合,多方的教育需求与期望可以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重要的反馈信息。而教育行政部门或课程管理部门参与的往往是宏观层面的校本课程评价,这实质上等同于机构的自我评价,关起门来自说自话的评价方式很难保证课程的代表性、评价的有效性,在反听内视、集思广益方面也无法做到钜细靡遗。再次,校本课程评价强调评价工具的多样化。校本课程评价包括多种形式,评价工具的使用要根据课程的推进做适时调整,量化评价和质性分析二者不可偏废。由行政系统主导的课程评价模式基本遵循国家课程的评价标准,评价工具单一甚至缺乏,未能紧扣新课程要求对校本课程的实施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评估反馈,对于课程执行是否到位、学生发展是否全面都很难得到客观及时的反映。要从根本上解决诸如评价基础薄弱、评价系统紊乱、评价过程不严谨等一系列问题就必须从制度上强化规范和反思督促力量,坚持学校课程评价监督反馈机制的独立性,设专人专项监管,以促进校本课程的完善。

(三)校本教师培训是提高教师课程能力的实现路径

自新课改以来,我国的师资培训重心开始下移,出现了以学校为依托、以教师为主体、以行动为导向的校本教师培训,完善校本培训制度对切实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具有重大意义。首先,成人学习理论表明,成人的学习是自我导向和经验导向的学习,他们往往会根据自己的社会角色和职业需求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并规划学习的投入量。经验导向强调个体经验本身就是一种学习资源,教学关键在于对学习者已有学习经验的唤醒,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校本教师培训为实现这种有机转换提供了一种契机。校本教师培训模式关注理论与实践的耦合共生,坚持在纾解教育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反哺理性认识,帮助教师在现有的教学经验基础上实现自我增值,这与成人的学习心理是相契合的,符合教师专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其次,从教育传统和应试文化的特征看,教学常被视为教师工作的第一要务和评聘的首要标准,出于“风险趋避”的考虑,教师通常不愿意搁置眼前的教学工作转而参与课程的锐意改革。新时期各种教育政策的出台、教育理念的更新不断将教师推向改革的前沿,既要求教师自己经历完整规范的课程开发过程,又不能脱离原本的基础教学,教师群体极易陷入施教者和开发者的角色定位冲突。校本课程开发具有明显的情境性特征,校本教师培训则相应地呼吁回归学校,强调教师任教学校的基地作用,以学校作为实现教师专业成长的摇篮,以教学经验作为开发校本课程的一手资源,引导教师在行动研究中开展反思性学习,以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水平和教学监控能力。最后,从知识选择的角度来看,个体的知识体系由显性知识和缄默知识共同组成,与显性知识不同,缄默知识具有内在潜隐性,其内容包括信念、情感、价值观等不可被感知的意识形态,是教师在特定社会文化背景的熏陶下通过自省与内化积累形成的。[2]缄默知识是教师知识结构的基础,支撑着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传统院校师资培训多以显性知识为圭臬,忽略了大量习焉不察的缄默知识的存在,脱离了教师的工作情境。校本教师培训的一个重要理论支点是主张教师专业发展要以掌握缄默知识并实践于具体的教育教学情境中作为培训目标,将教师视为知识的建构者、生产者,而不是消费者、克隆者,充分发挥教师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校本课程开发与校本教师培训是一体化的过程,校本教师培训能够有效保障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学校要立足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的提升,进一步完善校本教研制度,制定校本培训计划,建立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的校本教师培训机制。

三、推进校本课程开发制度建设的策略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以学校为主要基地、教师为主要参与者的民主开放的决策过程,要保障校本课程开发的顺利进行,不仅依托政府的政策支持,学校内部制定完备规范的组织制度也必不可少。

(一)构建多元民主的决策机制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所有组织成员共同协商、共同创生的过程,要创建一种民主的、开放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制度文化,就需要对学校集权进行制衡,强化决策过程的开放性。就机构重组来看,为了促进学校课程能力的发展,在学校内部组织机构的设置上要明确责任主体,强化校本课程建设的主体意识,相关有效措施包括订立章程对内部组织机构进行新建或重组以及相应的职能调整,如许多学校自发成立了课程发展委员会、课程研发中心或课程领导小组等团体机构,以负责学校的课程规划设计和重要决策。就人员构成来看,课程管理委员会由校长、教科研办公室、各年级组合学科组以及人事工作负责人共同组成,同时鼓励所有在职在岗教师积极参与学校课程决策的讨论,除此之外还积极寻求校外课程专家和教科研人员的专业支持,在这一过程中所有参与者都有权利和责任对课程开发方案提出自己的见解。就决策内容来看,课程管理委员会负责对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资源利用等方面进行集体遴选审核,只有通过审议的校本课程才能进入投放执行阶段。这种多元主体参与的民主化集体审议校本课程管理模式能够切实保障每一个决策背后都经过各个课程主体的反复权衡推敲,有效杜绝了领导层“一刀切”和行政组织与教学组织相互推诿的弊端,使决策过程从独白走向对话,从制御走向整合,有利于推动校本课程的深度实施。

(二)建立健全课程评价反馈机制

要保证校本课程开发的有效性就要从根本上要重视监督反馈工作的独立性,加大教育评价专业力量的建设,建立健全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评价反馈系统,突破课程评价工作“假手于人”的现状。校本课程评价体系正式投放运行我们至少需要思考三个问题,谁来评?评什么?怎么评?谁来评———基于校本课程的特征,课程评价人员的组成要回应校本课程开发的专业性、校本性和多元性。课程评价专项机构要由教育行政机构、骨干教师、课程专家、学生、家长、社区代表共同组成。课程专家和骨干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对校长和教师进行课程评价理论、技术等方面的专业化指导,以克服教师经验不足、能力短缺的困难。学生作为课程的直接体验者,对课程有着不容置疑的发言权,学校和教师要格外倾听学生的声音。家长与社区代表同样有权对课程计划与实施进行评价,学校要定时召开座谈会或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收集反馈信息。在人员协调上,各评价主体之间要构建教育内外部协商对话、互动反馈机制,实现多方合作与交互作用,促进由权威式评价反馈机制跨越到协同式评价的转变,打破自评与他评的隔阂,重建校本课程评价的“生态系统”。评什么———新时期的校本课程评价要为满足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和个性发展需求创设丰富的机会,学生学业发展不再是衡量校本课程有效与否的唯一尺度,发展性课程评价应该囊括校本课程开发的方方面面,包括校本课程设计评价、校本课程实施评价、校本课程效果评价和校本教材评价,需要考察课程设计方案的科学性、课程组织形式的适切性、课程实施程序的明晰性、课程资源配置的合理性以及对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关照度等诸多方面。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对校本课程进行全方位评价,才能及时发现并纠正校本课程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实现校本课程的优化。怎么评———传统的课程评价缺乏对课程情境性、整体性的考量,往往将连续和动态的教育过程机械分割成若干部分进行量化测评,这种评价方式违背了教育的真实性,无法体现校本课程的灵活性和实效性。新时期的校本课程评价要摆脱既定标准的束缚,凸显校本课程开发的独立价值,从校本课程的设计内容、实施过程和实施效果三个方面展开过程性评价,对校本课程开发过程和实施效果进行适时调整和质量监控,收集课程标准研制所需的实证数据进行信度分析和效度评估,在反思中不断反馈改进。评价工具的选择要以促进发展为旨归,实现由一元的单向评价向开放的研讨式评价转型,充分给予被评价者阐述、解释和表达的机会,尊重教师作为评价主体的自主权和话语权。建立独立的课程评价反馈机制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但随着可持续发展教育观的深入人心和外部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校本课程评价的价值与意义终将从实然走向应然。

(三)完善校本教师培训模式

1.明确校本培训监督管理责任主体

在一项关于校本教师培训的组织与管理的调查中,80%的受访校长反映教育行政机构并不介入具体培训管理过程,而是只看汇报材料;分别有64%和52%的受访教师表示学校没有设置相应的监督管理制度以及校长在校本培训中没有发挥好第一责任人的功能职责。[3]校本培训的监督管理责任主体究竟是谁?谁应该为校本培训谋篇布局?培训的结果应该由谁来认定评估?校本培训管理的权责如何划分?这些都是校本培训管理亟待厘清的问题,权责认领不明确必然导致学校领导层和师训机构相互推诿扯皮。实际上,校本培训管理者由两部分共同组成———一方面,学校对教师培训享有广泛的自主权,校长是学校运作的组织领导者,也是校本培训的第一责任人;另一方面,校本培训机构同样是校本培训支持系统的中流砥柱。校长在校本师资建设上要发挥身先士卒、率先垂范的领导作用,从宏观上规划和领导实施本校的教师培训工作。除了基本行政管理外,校本培训还需要更多过程性的评估和指导,校本培训机构则担负着搭建平台、搜集数据、梳理问题、酝酿对策的重要责任。教师在接受校本培训时是否需要意见支持、培训能否使学校实际问题得到解答、培训实施过程中如何有效避免随意性和封闭性,这些都是校本培训机构需要考量的,领导层和师培机构各司其职、团结协作才能共同推进校本培训的持续发展。

2.建立经费投入保障、监督管理机制

校本教师培训的方式具有多样性,常见的有系列讲座、专题论坛、师徒带教、外出考察以及成果展示等多种形式。有研究表明,教师群体对专家讲座的静态培训形式普遍存在倦怠心理,对外出考察式的学习则抱有较高的期待值,然而在实际培训中却常常与教师的期待存在落差———专题讲座仍然是校本教师培训中最常见的形式,寄予了教师厚望的外出考察式学习反而占比略低。[4]在最初规划培训方式时,组织者青睐于低投入、高收效的培训方式,而当经费预算不足以支撑教师走出去和课程专家、优秀教师交流学习时,就只能退而求其次选择低廉的培训方式,降低了实际效果。所以要深入实施校本培训必须建立经费投入保障机制,提供校本课程开发培训学习专项资金,支持校际合作培训的开展。同时建立监督管理机制,出台经费使用审批政策,规定继续教育经费在义务教育经费总投入中的比例,防止培训经费被挪用、克扣,确保资金的合理使用。

3.促进校本培训与校本教研的有机结合

现有的研究表明,在“校本”的落实过程中,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是相互渗透的,二者不可偏废。校本教研致力于对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所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进行深刻的洞察、解读,校本培训同样强调以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为中心,培训的内容、方法和形式的都以校本研究结果为重要考量基准。校本培训的缺失容易造成教学实践低水平重复和内驱力不足;缺乏自主探索校本教研的过程同样会使校本培训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当前很多学校尚未建立完整的校本发展制度保障机制,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仍然是相互孤立脱节的,没有形成校本研修文化。长此以往,教师的学科视野将会变得浅显而狭窄,课程开发能力停滞甚至下滑现状也难以得到切实扭转。因此,促进校本培训与校本教研的有机结合,建立健全融教、学、研于一体的校本研修体系至关重要。作为一项教研制度,校本研修建立在充分的学术研究和大量的政策调研的基础上,融入和贯穿了教学研究、教育科研、教师培训等要素,旨在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拓宽教师的专业视野。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中小学自主探究形成了若干有效的校本研修方式,如专家引领、同伴互助和自我反思,其组织形式包括专家学术专题报告、课例研讨会、教研沙龙、自我剖析等。专家引领为教师提供了技术指导和发展方向,同伴互助则强化了资源共享和情感支持的有效性,从而化解了教师在研修过程中的可能产生的无助感和焦虑感。自我反思往往在教师得到充分的专业指导之后,教师的专业发展发轫于教师内在的需要和意志,当一个教师能够将外在的教学经验和理论知识内化为价值观念时,他便能凭借自身的专业判断,合理、大胆地对课程事务进行慎思、决策和评估,成为一名合格的教研者。为此,学校需要把校本研修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策略进行规划指导,稳步地开展系统化的研究工作。总之,新课改以来,我国基础教育从理论到实践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未来校本课程的开发不仅依托政府的宏观统筹措施,但更多地依靠地方和学校自主建设。在教育现实和理论面前,我们唯有正直、诚实和谦虚地面对教育现实,才能做出有意义的价值判断的行动建议。

参考文献:

[1]史学正,徐来群.施瓦布的课程理论述评[J].外国教育研究,2005,(01):69.

[2]刘要悟,程天君.校本教师培训的合理性追究[J].教育研究,2004,(06):77-82.

校本培训制度篇4

[关键词]干部教育培训;运行机制改革;问题;思路;对策

[中图分类号]D261.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28X(2010)09-0036-03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提高全党思想政治水平”的重大战略任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是基础工程、战略工程,在建设学习型干部和学习型领导班子工作中具有重要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在干部教育培训机制中存在着若干体制、机制障碍,亟需加大改革力度,促进干部教育培训提质增效,更好地完成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升干部素质的任务。

一、当前干部教育培训运行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从芜湖市的实践来看,近年来虽然在提高干部教育培训质量上有过探索,但仍存在一些机制,影响着培训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一)从培训管理看,干部教育培训管理机制不够活,统筹整合能力有待加强。一是培训管理方式不够灵活。长期以来,干部培训主要依赖组织部门计划调训,加之教学方式落后,难以激发干部的学习热情。二是培训机构统筹管理难。市一级干部培训机构相对分散、多头管理,“一校一院多中心”的布局,即市委党校、社会主义学院、人事考试中心以及系统培训中心(如公安干校、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进修学校),不仅浪费培训资源,也制约了干部教育培训的规模效益。三是干部参训机制不尽完善。组织调训对象偏重后备干部、优秀年轻干部。问卷调查中,近50%的受访者提到“培训专业户”现象,而有的干部两三年内没受过集训。

(二)从培训机构看,党校培训功能日益萎缩,主阵地作用难以发挥。市、县两级党校培训供给相对不足与干部培训需求的多样性、灵活性的矛盾日益突出。一是党校培训功能萎缩。以市委党校为例,一般每年承担5―6个主体班次培训任务,县级党校所承担的培训任务更少。二是教学内容和方法滞后。党校的课程设置多年一贯制,一些理论最新成果、发展问题进入教学内容的周期过长,难以满足学习能力提升的需求。教学方式基本沿用高校“一本讲义、一块黑板、一张嘴”的教学模式。三是师资力量相对薄弱。问卷中,在制约干部教育培训质量的首要因素中,近80.3%的受访者选择了“师资力量不强”。党校专职教研人员科研成果少,知识更新慢,并且缺乏熟悉掌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状态的平台和渠道,经常出现“理论政策讲不深、专业知识讲不透、身边发展讲不清”的情况。

(三)从培训效果看,质效评估机制和需求反馈机制缺位,培训质量效益缺乏可靠保障。一方面,市、县基本没有制定可操作的干部教育培训机构质效评估标准,仅以办班数量作为主要评价指标,评估方式粗放;另一方面,干部缺乏知情选择,培训的时间、内容往往由组织“作主”,干部个人意愿与组织调训之间缺乏紧密联系的信息沟通渠道和有效的反馈渠道。虽然近几年开展训前需求调查,但调查结果运用难,且多数干部的需求在现有体制内很难满足,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干部参训热情不高。

(四)从培训保障看,培训经费短缺和投入不足问题亟待解决。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加大了对干部教育培训经费的投入,但还不能完全满足大规模培训干部的工作任务和培训机构发展建设的实际需要。尤其是各县区、各单位投入不足,县一级基本没有设立干部教育培训专项经费,经费额度直接受当地财政收入影响,仅能维持日常工作的基本运行,无法保证大规模培训工作的创新发展。此外,资金来源渠道单一(主要来自本级财政)与经济社会水平存在内在矛盾。

干部教育培训运行机制方面出现的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结起来,主要有:一是干部教育培训的观念明显滞后。少数地方和部门缺乏战略观念,认为抓经济工作见效快、干部教育培训收效慢;缺乏大局观念,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搞部门利益,培训中各自为政、多头办班。二是受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传统培训管理体制的影响。三是培训机构的开放竞争程度不高。由于缺乏竞争机制,改革创新动力不足。四是干部培训激励机制的刚性不足。在实际操作中缺乏有力的具体措施。

二、推进干部教育培训运行机制改革的基本思路和遵循原则

(一)基本思路。推进干部教育培训运行机制改革,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促进干部教育培训提质增效为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开放竞争为方向,以干部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干部的主体作用,发挥各级党校的主阵地作用,着力推进组织领导、资源整合、约束激励、质效评估等机制改革,构建多层次、多渠道、大规模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新格局,不断增强干部教育培训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实效性,为推进科学发展服务,为干部健康成长服务。

(二)应遵循的原则。一是以人为本原则。这是干部教育培训运行机制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必须充分尊重干部的主体地位,把提高干部的素质和能力、实现干部的全面发展作为培训运行机制创新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二是能力本位原则。这是干部教育培训运行机制改革的基石。干部教育培训的内容、方式和机制改革,必须适应从“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变。要从加强理论修养为主,转向以提高科学发展、驾驭市场经济、构建和谐社会、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为主。三是开放竞争原则。这是干部教育培训运行机制改革的重要动力。要推进培训手段、培训市场等全方位的开放,通过市场需求配置和整合资源,构建以党校为主体,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知名企业及培训基地为辅助,社会培训机构为重要补充的规范有序、公正竞争的培训网络。四是质量效益原则。这是干部教育培训运行机制改革的终极目标。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应当树立效益的观念,求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五是适度超前原则。这是干部教育培训运行机制改革的重要技术方法。干部教育培训的工作规划、培训对象、内容、方式手段、培训机构建设等方面,都要体现前瞻性,牢牢把握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发展方向。

三、推进干部教育培训运行机制改革的对策

(一)改革组织领导机制,提高干部教育培训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1.建立纵横连接、运转有序的工作机制。在纵向上,发挥各级干部教育培训工作领导小组的统筹协调作用,注重加强对下一级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宏观指导。在横向上,以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联席会议为纽带,建立健全季度例会制度,要以培训工作责任制为抓手,形成横向连接的工作体系。

2.进一步转变干部培训管理工作职能。主要由管理具体培训转向管环境、管引导、管激励。管环境,即规范培训秩序。各级党委组织部门要加强对各单位和各类培训机构的办学管理,进一步健全办班申报审批制度,切实防止乱收费、乱办班、乱发证现象。管引导,即推动有序竞争。要鼓励有序竞争,推动良性发展。管激励,即推进绩效考核。要分类制定严格标准,改进考核方式,注重结果运用,加强对培训机构的办学考核、对有关部门的责任考核、对党政干部的参训考核,提高管理绩效。

3.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培训调节机制。需求导向是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宏观管理的重要依据。要推行干部培训需求“五步法”,即干部培训年度计划需求调研、重点项目需求调研、主体班次需求调研、干部个体需求调研和反馈式需求调研制度,综合运用各种调查手段开展需求调研,做好培训项目设置,为创新培训理念方式和项目培训提供重要依据。

4.健全培训经费投入制度。探索建立以财政投入为主、社会投入和个人出资相结合的多元化干部教育培训资金投入机制。各级党委、政府要强化保障职能,把培训投入作为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内容,形成干部教育培训经费适度增长机制。市、县两级要建立干部教育培训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党委管理的干部、后备干部、创新创业人才参加培训的费用。

(二)创新优势互补的资源整合机制,扩大培训机构的开放度、竞争力,提升干部教育培训质量水平

1.优化培训机构布局,实现培训资源优势互补。要推进地方培训机构的优化重组,形成布局合理、分工明确、优势互补的干部教育培训网络体系。建议在市级党校建立“一校两院一中心”(党校、行政学院、社会主义学院、企业干部培训中心)的架构,以适应分类办学的需要。同时,考虑县级党校培训功能萎缩的实际,在条件成熟时,可以撤销县一级党校,将其作为市委党校的分校(办学点),集中优势资源提升市级党校的办学水平,形成办学资源的集约化效应。

2.加快干部教育培训的国际化、社会化、信息化步伐。要面向市场挖掘教育培训资源,进一步加强与外省市培训机构、国内外高校名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加强对社会化培训的引导管理,通过规划引导和政策推动,促进社会化培训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发挥网络教育优势,分期建立干部网络在线学平台,基本覆盖全市各级党政干部,逐步延伸到专业技术人员和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建立在线学习培训量化管理制度。

3.增强党校的办学能力。一是推进党校现代化建设。积极推进党校教学手段和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建设,建立充满活力的党校人事管理、教学管理、绩效管理等现代管理制度,提升办学能力,扩大培训质量。二是加快党校教学改革步伐。要建立培训专题更新和淘汰机制,可逐步实行课程竞标制度,择优确定专题,至少每两年更新一批特色专题。要将行政层级与工作性质相结合,开办财经类、政法类、科教类、综合类等班次。三是优选教学方式。要形成以学员为主体的研究式教学模式。对职务层次较高的学员,可采用案例法、专题研究法,以体现研讨性和理论性;对职务层次较低的学员,以讲授法、扮演法和模拟法等,使学员主体作用充分发挥。

4.建设面向发展、专兼结合、素质优良的党校教师队伍。一是优化师资结构,建立开放式教师资源库。按照层级特点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相结合的原则,合理确定专兼职教师队伍结构。如:省级党校、行政学院应以专职为主、兼职为辅;地市级以兼职为主、专职为辅;县区党校应着力建设好兼职教师队伍。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把师资队伍扩大到全国高校教师、行业专家和高层次企业经营管理者。二是注重党校教师能力提升。针对一些党校教研人员不会说“地方话”的情况,市级党校可以党校教师为主体设立“市情研究中心”,着力于收集整理、梳理省情、各地市情和本地区现阶段或近期发展战略、规划。建议建立党校教师定期进修和党校教师挂职锻炼两项制度,提高教师教研水平。三是探索建立党校教员与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双向流动机制。结合干部交流轮岗,注重选拔一些政治理论水平较高、工作经验丰富的年轻干部到党校任职,注意合理使用优秀党校教师,形成良性激励机制。

(三)改革约束激励机制,增强干部参训的内在动力

1.推行干部学习培训积分管理。可把干部参加各种学习培训情况,分别赋予不同权重的分值,进行量化考核。要建立健全干部培训档案制度,把干部学习培训期间的党性锻炼、学习态度、考试考核等情况记入个人培训档案,同时反馈给学员单位,并将培训档案归入个人档案内容,进行动态管理。

2.建立健全考学、评学、述学制度。一是健全任职资格考试制度。把政治理论水平任职资格考试成绩作为干部提拔使用的重要条件。二是建立培训机构“评学”制度。培训机构对参训干部进行综合评议,并于培训结束后将干部考试成绩和表现情况评价报培训管理机构备案,作为干部监督管理的重要依据。三是建立干部“述学”制度。干部在培训结束后、年度总结时、领导班子成员述职时,都要报告学习培训情况;在民主推荐和年度考核时,将干部学习培训情况作为政治理论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写入干部考察材料。

3.坚持干部培训与使用相结合,增加训用结合机制的刚性。一是树立注重学习的用人导向。注重选拔那些理论素养高、学习能力强、学用结合好、善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干部。二是硬化训用结合的激励机制。建立干部学习培训与评先评优、晋职晋级挂钩制度,把干部的学习培训、理论指导实践的效果作为选拔、考核、任用干部的“第一道工序”,切实做到“不经培训不上岗、不经培训不任职、不经培训不提拔”。三是把学习培训情况纳入干部监督管理重要内容。要把党员干部学习培训情况作为完善党的组织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干部个人情况报告的内容,加强经常性监督管理。

(四)建立质效评估机制,提升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规范化水平

1.建立培训机构办学质量动态评价制度。要逐步把培训质量和效益作为评价培训机构办学能力的重要指标,作为培训机构准入的“第一标准”,将评估结果作为选择培训机构的重要依据。要建立培训机构资格认证和年检制度,对评估不达标的要取消办班资格,促使培训机构提升培训质量。

2.建立健全党校主体班次教学评价办法。积极推行党校教学考评制度,考评由各级党委组织、宣传、党校、人事等部门共同组织,以受训干部为评价主体,进行综合考评,主要包括培训课程设置的针对性,教师配备的适应性,组织调研、参观考察的科学性,培训教学的实效性四个方面。

校本培训制度篇5

一、初步建立了以校为本的教师培训制度

为实现我区基础教育“二圈层第一,成都市一流”和职业教育“全省一流,全国知名”的发展目标,我们在学年初明确提出了我区教师培训的工作思路,即以校本研修为载体,立足校本,覆盖全员,充分发挥各级骨干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引导教师把新的课改理念转化为常态下的课堂教学行为,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在这样的工作思路下,全区教育系统广大干部教师深刻认识到了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对实现我区新的教育发展目标的重要性,各校以行事历的形式落实校本研修工作,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制度在我区已初步确立,有效地规避了校本研修的风险,教师教育走上了良性发展的轨道。

二、建立健全了培训机制,完善了评价制度

1、为提高培训质量提供制度保障

前几年的培训经验教训告诉我们,要提高教师培训的质量,教育行政部门必须为培训提供制度保障。因此,区教育局近年来每年都以文件的形式对学校开展教师培训工作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和考核办法,出台了《xx区中小学校本研修管理细则》、《xx区中小学校本研修考核细则》等工作规范,要求学校做好五个方面的保障:第一,机构保障。校长作为第一责任人,校长牵头,教导处或教科室主管并由专人负责;第二,制度保障。学校根据上级文件精神,制订出了一系列规章制度进行月考、期总评,并与评优评先晋级挂钩;第三,文化保障。学校以校长为首带头学习带头举办讲座,创设共生的校园文化,让每位教师都在这种氛围的熏陶下受到潜移默化地影响,使其不断反思更新自我;第四,经费保障。学校每年都把教师培训经费列入预算。龙泉实验小学、龙泉外国语实验学校小学部,初中部还对教师培训经费进行了分类使用,只要教师外出学习都极力支持。学校也千方百计为老师寻找和提供外出学习的机会。航天中学、龙泉中学、同安中学、洛带中学一年利用暑假送教师外出培训或请专家到校进行专题研究培训就达数万元。大兴小学一年为教师订阅学习用书达4000元以上。各学校都投入了资金加大了培训力度;第五,技术保证。利用校内外的一切可能调动的技术资源,加强与校外有关专业机构的合作,为教师上网交流提供便利。由于学校努力做好了这方面的保障,使得校本研修得以有效开展。

2、建立了有效的评价机制

过去,我们对教师培训的考评过于刻板,影响了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为提高教师培训的质量,我们从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研究培训机构和学校三个层面对教师教育评价机制上进行了较大的改进,让教师自主选择,自主发展,建立教师专业学习社群,从根本上改变学校内的组织文化、结构和领导角色,实现文化重构,极大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狠抓过程管理,突出培训实效

1、确定了教师教育的工作重点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我国现行的师资培训忽视教师性智慧的提升已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软肋,越来越多的业内人士悟出基于学校实际,基于教师才是师资培训走出“效果不彰”的必由之路。为突出培训实效,我们确定了我区师资培训抓校本研修和骨干教师培训两个工作重点,初步实现了区教育局组织领导、区教研室专业引领和教师研修学习的教师教育实施策略。

第一、区教育局组织领导。区教育局建立了以区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宁旺成同志为组长的师资培训工作领导小组,下发了推进校本研修制度的有关文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狠抓过程管理,把师培经费列入了财政预算,奖励先进,从评价激励、督促协调和制度保障三个方面强化对教师教育的组织领导。

第二、区教研室专业引领。区教研室紧紧围绕“推进校本研修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这个核心制订了相应的操作实施方案,大力开展网络教研,整合力量对教师进行专业引领,融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于一体,把区教研室建成资料资源中心和教师发展中心。

第三、学校行动跟进,教师主动发展。我们要求各校从校情出发,从教师培训需求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师继续教育实施方案,针对本校亟需解决的教育教学具体问题,发挥本校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并借助外脑开展以教育行动研究为主要形式的各种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活动,研究课程的有效实施,营造研究氛围,关注制度创新,逐步形成以教学研究为中心的教师教育运行机制。

(二)充分发挥教师自主学习能动作用

在中我们把教师继续教育的着眼点放在解决好教师的学习问题上。区教育局在本学年度教师教育的实施意见中,提出了“六个一”活动,引导教师在学习培训中做到以下几点:第一,牢固树立终身学习观念。知识经济时代教师要不断学习,更新拓展自己的知识,方能跟上时代的步伐;第二,变革学习方式。一是要主动学习,把学习视为一种乐趣,更是一份责任,把它作为所从事的事业和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自觉自愿地去学习。二是学有特色。学习不仅是为了学习掌握已有的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要不断地创新知识,更新技能。要用发展的眼光,创新的思维观察和思考问题。三是要求结合的学习。在过程中教师通过亲身体验和感悟对原有知识进行再认识,不断,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和行为,从而使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不断得到发展和提高。四是一定要带着问题学。要求教师把学习看成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去对待。善于将所遇到的问题整理归类,去分析,去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第三,不断改进学习手段。《龙泉教育》网的建立为教师的学习与交流提供了平台,建立起了教研员与教师之间、教师和教师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交流互动的全新机制。教师通过《龙泉教育》网进行合作学习的氛围正在一步步形成。

四、进一步完善了校本教师培训的操作办法

1、充分了解教师的培训需求,提出指导性意见,帮助学校和教师确定目标。我们通过各种渠道了解教师的实际需求,找准培训的切入口。在校本培训中,以学员的需要为中心,力求解决被培训者的实际需求和问题。使教师知道知识和技能对他们是重要的,是能够用于他们实际工作的。教师则根据自己的不同情况确立自己的侧重点,形成适合自己特点的内容体系。

2、转变角色,关注个体,重视教师的能动性。

我们开展的一系列培训活动中要求培训者成为引领者、帮助者、指导者、合作者和催化者,关注学员的需要和期望,正视他们的经验和知识储备,允许他们在培训过程中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学校制定培训规划、计划时,既规定学校培训的总体目标,基本要求,又给教师富有较为宽泛的自我发展空间,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个人学习计划。

3、预设有效的问题,注重培训的性

在上一学年度培训结束后,我们要求各校进行对教师教育工作进行全面,找出培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下一年度的工作设想。同时,区教研室每周两天深入学校了解教育教学情况,了解教师培训的问题和需求。在本年度制定规划时,我们要求培训者要不断地向教师提出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使教师处于激活状态,进行独自思考和反思。在培训中运用互动式的问题,注重调动参与教师的热情,进行了有效的双向沟通,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保持乐观的学习状态。我们在工作中还特别注意强化教师的自我评价意识,帮助教师根据新的课改理念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批判性反思,通过自我评价改进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

4、创设“共生”愿景,共享教育资源。

在各级培训中我们十分强调为教师的学习创设一种相互尊重、合作的氛围。培训者与被培训者始终处于一个平台,培训者作为平等之中的首席发言人,与教师充分交流,实现经验共享。为充分挖掘教师在学习中的集体智慧,培训者总是充当激发者、促进者和引导者的角色,不给教师贴“是与否”的标签,让教师在培训中享受着自我评价的快乐,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校教师通过相互学习将集体研究成果上传到《龙泉教育》网与全区教师进行交流讨论,并以文字的形式推荐到龙泉《课改在线》上进行刊登。

五、全面高效地完成了培训任务

通过督导检查,各校完xx师培训任务质量很高。龙泉中学的学科组建设,龙泉外国语实验学校初中部的集体备课、课题研究与网络教研,龙泉实验小学的行政领导深入课堂研究与资源中心建设,航天中学、洛带中学、同安中学的青年教师培训等都很有特色。许多学校创造性地开展“六个一”活动,建立健全了骨干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机制,提高了教研活动的质量。由于我们把目光聚焦在课堂质量提高上,聚焦在队伍建设上,努力创设共生的校园文化,一批具有反思能力的教师茁壮成长。我们相信,经过不懈努力,我区教育质量一定能再上新台阶。

4、创设“共生”愿景,共享教育资源。

在各级培训中我们十分强调为教师的学习创设一种相互尊重、合作的氛围。培训者与被培训者始终处于一个平台,培训者作为平等之中的首席发言人,与教师充分交流,实现经验共享。为充分挖掘教师在学习中的集体智慧,培训者总是充当激发者、促进者和引导者的角色,不给教师贴“是与否”的标签,让教师在培训中享受着自我评价的快乐,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校教师通过相互学习将集体研究成果上传到《龙泉教育》网与全区教师进行交流讨论,并以文字的形式推荐到龙泉《课改在线》上进行刊登。

    【办公范文】栏目
  • 上一篇:党员年度评议(收集2篇)
  • 下一篇:西方传统艺术(收集2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