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题报告的意义
从研究生培养管理的角度讲,开题报告是研究生学位论文工作的重要环节,是文献调研的聚焦点,是学位论文撰写的散射点,是为阐述、审核和确定学位论文题目进而讨论的报告会。开题报告是一个阶段性考核,是筛选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对学位论文质量进行管理和监控的一个首要环节,也是监督和保证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重要措施,对研究生起到定位的作用。
从研究生的角度讲,开题报告的实质是向老师们汇报自己的学位论文准备情况,同时让老师们就自己的研究思路给予评价和提出建议,从而达到进一步明确研究目标,理清研究思路,同时能够在文献和研究方法方面从老师那里获得更多帮助。它既是研究生进行科研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和前瞻性分析,也是对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一个有益的实践。
1.开题报告是保证学位论文质量的前提。开题报告包括选题的目的、意义和必要性,这对于论文之后的书写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同时探讨实际应用上是否具有一定的价值;选题的依据和国内外现状,用于文献综述的书写也可用做学位论文的参考文献;选题的基本内容和研究重点,研究计划和思路及工作进度;选题的创新点和预期目标,主要研究方法,所需经费、人员及物资,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解决途径;研究的时刻表等。所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开题报告也是优秀的学位论文的一半。
2.开题报告可促使研究生做好各项论文准备工作。为使开题报告能顺利通过,这就要求研究生在开题报告前需做好一系列的准备工作。也要求系、教研室和导师对研究生的选题严格把关。对于选题合适,方法得当,措施落实的研究生批准论文开题;对于尚有不足的就要求再作修改补充,重做开题报告。这样才能从一开始体现对学位论文质量的高度重视。所以搞好开题报告既是保证学位论文的质量。
3.开题报告可使选题范围、目的更加明确。为做好开题报告,研究生需进行大量的调查研究,查阅相关资料和文献;了解国内外现状,还有哪些不足,研究的重点及有什么价值;了解现有理论和实验研究的条件和手段。通过这一过程,可使研究生选题的目的更明确,才能有效的进入论文撰寫阶段。
4.开题报告起到学术交流的作用。只有在导师以及专家的指导下,学生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通过开题报告时的学术交流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开阔眼界,充分了解选题的可行性和实用性,为后续的研究工作提供良好的基础,撰写高质量的学位论文。
二、开题报告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开题报告是建立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针对要研究的课题,在导师的指导下撰写出初步的方案,征求导师和相关专家组的意见,再对原始方案进行修改和补充,通过充分的论证和优化,确定出最优的研究方案。开题报告准备质量的高低关系到论文的成败,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在实践中却存在不少问题,影响了开题应有作用的发挥,降低了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总体质量。
1.形式主义严重。学生对于开题报告的重视程度不够,对开题报告的性质、作用了解浅薄;同时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每位导师指导的学生数量相对增多,师生间直接交流互动相对减少,加之导师工作,导致导师时间和精力投入难以到位,影响开题报告的质量。
2.评审专家不对口。在开题报告评审专家的选择上有争议,由于时间、距离、经费等问题,难以保证评审专家的入座率,甚至有的同教研室老师也会因为课程安排冲突等问题而难以到场;有些专家与学生所研究课题专业不对口,难以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导致学生开题时存在的问题难以察觉,影响之后论文撰写工作的进展。
三、提高开题报告的质量的建议
1.导师责任制。研究生需要在导师的指导下提高专业技能,完善自我,增强研究水平,加强科研思维。导师的职责决定了其在研究生开题报告中所承担的责任,这个责任是义不容辞的。学生学位论文选题的方向、难易程度、价值性、创新性、是否具有可行性以及开题报告书写的规范性等等,都需要导师根据自身知识水平的积累和研究经验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帮助。换言之,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高低既与研究生自身的努力程度有关,同时也体现了导师的指导和教育水平。所以要以研究生导师为主导,导师指导小组与专家组共同参与监督管理,综合培养以提高研究生开题报告的质量。
2.增强学术氛围。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和创新氛围是研究生教育阶段中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提高科研思维必不可少的保障条件。美国学者从教育生态学出发,呼吁建立一种良好的教育氛围,使学生在合作、理解、宽容的环境中学习,并享受一种和谐的精神生活。研究生教育培养的主要任务在于提高学术素养,发展学术能力,培养科研思维,营造和谐的科研氛围,不仅要确定科研导向,同时要形成一种科研态势,促进导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
3.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首先对开题报告的内容、形式和要求做出科学、规范的规定。其次要有针对性、创新性,既要做到全校统一的规范性要求,也要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学科制定更加具体的实施细则。同时要有明确的奖惩措施,未按照规定开题或开题报告不规范、不符合要求的研究生均不得进入撰写论文阶段;同时建立必要的激励约束机制,提高研究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建立健全各院系的监督管理职能,加强各院系对导师和研究生的管理和监督。每位研究生能否开题,什么时间进入开题阶段,相关管理人员应配合导师及时的督促和检查。
最后针对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应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强化监管,建立网络技术平台,积极介入,包括开题报告的培训教育,老师及师兄师姐的经验交流,指导答疑和评审等功能区。促进师生的互动,为学生的提高开题报告的质量提供便利条件。
综上所述,开题报告是研究生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研究生科研能力与学位论文撰写能力的有效实践活动,只有加强开题报告质量控制工作,才能提高学位论文质量,才能促进我校创新型医学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一、研讨课教学方法概述
研讨课教学方法是由18世纪的德国教育家弗兰克提出的。该教学方法是由教师指导并遴选研讨专题,在学生进行简短报告之后双方共同参与讨论的教学形式,因此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术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
当前,我国的民法教学中大都仍然以教师课堂讲授的形式为主,该形式往往导致学生缺乏趣味、提不起学习精神,也难以达到对民法精神的真正理解与把握。而研讨课教学是一种教学相长的过程,能够带动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同时与教师的讨论、互动也有助于开阔学生思路,锻炼其口头表达能力与研究探索能力。其与传统授课方式的区别首先在于教学目的上,传统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书本知识,而研讨课目的还在于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如对细节的把握和知识的掌控;其次,教学内容有各有侧重,前者主要是照本宣科或是进行案例分析,后者却是在原有内容基础上举一反三,是一种发散思维的过程;再次,在课堂授课方面,前者重心在于教师的讲授,而后者追求的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教师通过组织、引导调动学生以求教学相长的实现。因此,将研讨课教学方法运用到法学专业民法教学之中就显得愈加必要。
二、在民法教学中运用研讨课教学方法的必要性
将研讨课教学方法运用到法学专业的民法教学之中,是一种新的教学视角,也是对于传统教学的有益补充,对于民法教学而言其理论与现实意义重大。
1.有助于学生法律思维的形成
培养法学专业学生形成法律思维是教学的重要目的,有利于法律人按照法律的逻辑来观察、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而研讨课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提前根据教师的引导进行资料的收集并进行简单的理解报告,在报告之前,学生必须理清相关的民事法律关系;在与教师的互动研讨中,可以根据具体的知识点开阔思维,了解立法意图,并可以根据实际案例进行多层面的思考,以达到学习的目的。而在这个过程中,法律思维就会逐渐形成。
2.有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培养卓越法律人才,兴趣是关键。研讨课教学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极大改变了课堂教学氛围。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相互提问、共同探讨打破了以往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而在探讨中,众多思想的相互碰撞,可以让学生来主动思考法律之所以如此规定的原因以及情理与法理缘何不同等问题,甚至会有意想不到的新见解的出现,这无疑增强了学生积极学习民法的兴趣。
3.有助于推动教学方法与司法实践相结合
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法律教育中的运用往往无法实现与司法实践相结合的目的,反而在很大程度上与司法实践相脱节。研讨课的教学形式要求学生提前对教学内容进行初步的理解与把握,而在师生研讨的过程中,能够结合案例分析涉及的相关法律知识,通过模拟司法情节进行知识分析和讨论,进而取得知识的进步与实践性的提高。这个过程就是对司法实践的学习,既符合教学目标要求又是培养合格法律人的重要手段。
三、法学专业民法专业研讨课教学运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撰写专题报告需注意的问题
研讨课程需要学生先进行专题的报告,因此,要特别关注在撰写专题报告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一是专题报告的选题。由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确定选题的基本范围,引导学生根据报告主题结合自身兴趣拟定选题。在这个过程中,鼓励学生有目的地去浏览相关文献、网站来获取一手资料,教师也可以提供相关资料的获取方法,选择有社会影响力的热点话题进行研究。二是做好资料收集工作。根据专题题目和侧重点广泛收集材料,通过知网、图书馆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法律著作把握方向,锻炼学生收集、整理和消化资料的能力。三是比较分析资料的研究内容,选择研究重点,形成写作思路,做好文献综述与专题大纲的准备工作。四是完成专题报告。通过理清研究思路、选择研究方法尽快完成初稿,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鼓励学生选择适时与教师进行沟通来获取写作灵感,并结合研究内容进行后期修改。特别需要说明的是,教师要指导学生合理安排写作时间,根据教学目标,选择专题报告类型。
2.教学研讨互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由于学生个体素质差异,在专题报告过程中可能会存在单纯念讲稿或PPT的情况,或报告内容主次不分、平淡无味。针对这些情况,要着重引导学生在专题报告中做好以下工作。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发言目的,清楚阐明自身观点,并加以补充论证;其次,PPT制作应主题明确、突出重点,切记简单罗列或原文照搬;再次,因为课堂时间有限,所以要把握好发言时间,做到主次有序、详略得当;第四,报告过程中要做到前后呼应、链接有序,要注意逻辑性与表达力;第五,结合专题研究,适当运用案例分析引出法律问题,做到吸引听众注意力的目的;最后,作为专题报告人,要特别主要发言过程中的言行举止,理顺思路,切忌紧张而语速过快。
教学研讨,重在研究讨论。民法课程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对讨论的参与度,注重从多个角度来引导学生针对民法问题进行分析、交流,进而开阔思维,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在教师主持研讨的过程中,要想办法调动课堂上的每一位学生参与其中,给予平等参与机会,这种平等的实现需要从研讨课的组织方式、场所布置、过程控制、言语交流等很多方面来进行保障。由于学生素质的不同,有的可以积极投入到交流、讨论之中,有的却因理解不到位或害怕发言而缺乏主动参与,这就需要我们采取多种方法予以引导。一方面,要端正学习态度。专题报告人要提高知识储备、认真准备,听众要专心听课,及时提问并展开讨论,教师可以给予积极参与、思维活跃的学生一定的奖励。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主动发问,创造气氛活跃的课堂教学环境。同时,在研讨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引导作用,明确讨论重点,不至于偏离题目。最后,当研讨结束,教师可以对参与者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点评、总结,介绍民法最新理论或解释,并提出个人观点。
学位论文开题报告是博士生学位论文工作的重要环节,是为阐述、审核、确定博士生学位论文选题及内容而举行的报告会,旨在监督和保证博士生学位论文质量。
(二)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的内容
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的内容包括审核和确定博士生的学位论文选题依据和研究方案。选题依据包括:选题的理论意义及实践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分析。研究方案包括:研究内容、研究目标、研究中所要突破的难题、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有何特色与创新之处以及已积累的与选题有关的参考文件等内容。具体内容可参考附件:《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及其相关问题的说明》。
(三)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的时间
博士生学科综合考试合格后可进入学位论文开题报告阶段。为保证学位论文写作及答辩质量,进行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的学期与进入学位论文答辩的学期之间应至少间隔一个完整的学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一般在本年级第四学期进行,第六学期进行学位论文答辩。不能按期履行开题报告的博士生,其开题报告和学位论文答辩的时间按上述间隔要求顺延。
(四)专家委员会的组成
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专家委员会的组成由本学科和相关学科的三至五名教授、副教授(或相当职称的专家)组成。专家委员会主席由教授或相当职称的专家担任。导师可以参加专家委员会,但不能担任专家委员会的主席。
(五)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的方式和成绩评定
开题报告专家委员会的成员首先考察博士生与论文选题有关的近期研究成果,对选题依据和研究方案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审查和提出修改的补充意见。博士研究生根据专家委员会小组的评议意见,在对选题方案进行修正、按规定程序审批备案和存档,并正式进入论文写作阶段。
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论证结果按考评成绩,分为通过、修改后通过和不通过三档。开题报告“通过者(三分之二以上同意),可进入学位论文研究写作阶段;开题报告“修改后通过者,须根据专家委员会的修改意见进行修改补充,一个月后送交开题报告专家委员会确定的专家审定,通过后,可进入学位论文研究写作阶段;开题报告“不通过者,须在半年以内重新准备开题报告,半年后由院系所为其重新组织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会。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后,因特殊情况需变动论文题目和基本内容时,需本人书面说明、导师批准后重新组织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并填写《中国人民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六)开题报告书材料的备案和管理
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进行后,经开题报告论证专家委员会主席和专家委员会委员签字,再由院、系、所领导提出审查意见后签名,由院、系、所教务秘书暂存,毕业时,一份报研究生院存学校,一份存博士生个人档案。
(七)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及其相关问题的说明(参考使用)
有鉴于论文开题报告对于论文写作工作的重要意义,特对开题报告的写作规范及相关要求做出如下说明:
关于开题报告的内容,作者应当说明:
1.论文题目所涉及的研究对象及其界定
2.论文题目选择的依据和理由
科学性说明/创新性说明/批判性说明
个人性目的/实践性目的/理论性目的
3.论文拟涉及的范围及其讨论的问题
研究性质界定:经验研究(定性研究/定量研究=描述/相关度与个案研究/比较研究)与规范规定
对象特征界定:真实性/意义性;一般性/特殊性;变量/过程;描述/诠释;比较/因果;
学科和学科领域界定;
时间空间说明:
4.作者已经获得的文献资料以及对这些文献资料的占有和整理情况,
已获得的文献
作者已具备的知识基础
从已获得文献中提炼的概念框架和研究背景:假说/假设与流派分歧
5.论文拟完成的知识增长工作及其方向
基本理论预设和主要理论工具
描述性理论建构
与既有理论的差异/针对既有理论的修正
6.作者拟使用的研究方法及其所依据的理论说明
研究方法与研究路径:学理性的依据
研究技术与研究程序:学科的训练背景
研究工具与研究手段:基本条件的制约
7.论文工作大纲
基本的章节目形式安排
章节目安排中的逻辑结构或逻辑联系
8.参考书目
中文与英文分类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