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作文网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收集5篇)

时间: 2024-06-18 栏目:办公范文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篇1

关键词:中学生;数学;学习习惯

叶圣陶先生认为教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学习习惯属于非智力因素范畴,对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尤其重要。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良好习惯呢?

一、加强培养学生阅读课本的习惯

数学课本大都比较枯燥,不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课本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材料,是经过众多专家学者精心选择编排出来的,在编排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了学生已有的各种水平,因此课本可作为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教师要引导学生有效地阅读课本。特别是课本中的例题,其非常具有代表性和示范性,是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牛顿说过:“在数学中,例子比定律更重要。”以应用题的阅读为例,要注意三个方面:(1)认真阅读,理解题意;(2)认真分析,理顺思路;(3)合理解答,对比解法。

二、加强培养学生思考猜想的习惯

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为了开拓学生的思路,发展学生的思维,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从而得出结论的习惯。如在学习切割线定理时,教师可让学生先画图观察,再证明结论。

除了认真思考还不够,还要有合理的猜想。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比如,教师可让学生针对图形的特点进行合理的猜想,然后再设法证明这个猜想。在一些证明线段相等的问题中,常常要用到合理的猜想。至于怎样才能得到合理的猜想,则需要较长时间的积累,这实质上是一个“量与质”转化的过程。对于不合理的猜想学生要及时放弃,不要走进“死胡同”。

三、培养学生听讲提问的习惯

学生上课专心听讲是取得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教师应有意识地采用各种措施把学生的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结合起来,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在应注意的对象上。

有些学生基于对教师的崇拜,认为教师讲得绝对正确,不敢提问质疑。针对于此,教师要培养学生“好问”的习惯。古人说得好:“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习来不得半点虚假,应做到不懂就问。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没有问题的提出就没有问题的解决。

提出问题实际上是发现矛盾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依赖于一定的心理因素,首先学生要有学习的积极性,这样才容易发现矛盾,提出问题;其次要有较强的求知欲望。由于智力水平不同,学生提出的问题也各不相同。因此,教师不能要求每个学生都要提出非常深刻的问题,只要勇敢地提出不同的见解,都应当予以鼓励。爱迪生读书期间就是问问题最多的,他甚至想代替母鸡孵蛋。正是他的多思多问,才有了后来的成就。

四、培养学生及时改错的习惯

中学生在数学知识的探索中,难免会出现错误,关键看学生能否及时发现错误,并认真地改正,形成习惯,以此来促进学习的不断提高。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针对教材的重点、难点及中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教师要多设计一些判断、选择、改错等类型的题目,对学生加强训练,丰富学生的知识,使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在这种及时改错的过程中,学生也逐渐养成了独立思考、认真学习的态度。

五、培养学生小结记忆的习惯

每一节数学课都是相对独立的,学生在每学完一个单元之后得到的都是一些零碎的知识。因而,教师要教会他们归纳小结。对于一些典型的例题和习题,通过归类记忆,可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对一些几何题,教师可要求学生熟记图形,用图形带动题目。

人们通常有一种错误的观点,认为数理化不像社会科学那样,要求记忆很多东西,实际上要学好数学,也需要良好的记忆习惯。有了记忆,学生才能积累经验、增长知识,在今后的解题过程中思维才会更快。谢切诺夫说过:“记忆是心理发展的奠基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尽可能地让学生置于一个愉快的教学情景中,以促进学生的记忆去获得更多的知识。

六、培养学生编题设问的习惯

在归纳小结的基础上,学生可自己编题设问。如对一些图形,学生可提出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可加一些条件或者修改图形进行提问,甚至还可交换题设和结论。这样有利于学生对原有题目加深认识,同时还有利于他们对日后出现的类似问题予以解决。

七、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篇2

所谓“学习习惯”是指学生的主体在较长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的一时不易改变的学习行为。好习惯就像是我们生命的枝上盛开的一朵美丽的小花,学生能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他们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杰出的思想家培根说:“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人们应当努力求得好习惯。”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则说:“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在这个竞争的时代,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在社会中“成龙”、“成凤”,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身的幸福,教师需高度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如何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呢?本人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树立形象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学生在学习中接触最多、关系最密切的莫过于老师了,学生特别是小学生,他们从模仿中学习,然而,小学生的模仿能力是惊人的。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有着一定的威信,教师的行为习惯经常成为学生的模仿对象,家长经常会从小学生的口里听到一句话:“我们的老师是这样说的。”在这里,我要提出的是教师在要求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同时,自己也要养成良好的教学习惯,如果要求学生做作业时画直线要用直尺,教师在讲课时却徒手在黑板上画直线;要求学生写正确规范的字,自己却在黑板上龙飞凤舞;试问,在这样的教学下,学生什么时候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呢?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也应表现出良好的习惯,以身作则,使学生在学习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只要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得以更好地实现。

2从小开始培养

有研究指出一个人的习惯早在胎儿时期就养成了,由此可见,培养良好的习惯越早越好,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主张:好习惯的培养最好是“心理还很清新”,没有形成错误观念,没有养成坏习惯时就开始。人的早期可塑性很大,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时刻,这一时期容易养成好习惯,因为这一时期的学生对老师充满着信任和尊敬,愿意按老师的指示去做。《新三字经》中的第一句话讲到:人之初,性本善,性与情,俱可塑。小学生就像一张白纸,任你在上面涂画,你把他涂黑,他就变黑,你把他涂红,他就变红。因此,越小培养良好的习惯,效果就越明显,反之,当小孩染上恶习后,要改变他,那就难了。举个例子,我的女儿五个多月大,她每天早上8点多钟就要到幼儿园和小朋友一起玩,每天一到时间,不带她到幼儿园,她就又哭又闹,无论你怎样哄她她都不买你的帐,但你把她带到幼儿园,她就立即转哭为笑。显而易见,小孩子的习惯一旦养成,是很难改变的。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要从小落实。

3要从小节开始,持之以恒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从细节开始,在教学中,有许多的“细节”,诸如坐的姿势,读书的姿势,回答问题的声音要响亮等等,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把这些细节养成好的习惯,《老子・道德经》中有这样一句话: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教师必须注意从一点一滴的小事抓起。习惯是经过重复或练习而形成的自动化了的行为动作,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而是必须有一个过程,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不断强化,需要持之以恒地渗透。久而久之,学生的习惯就自然形成了。

4校内外相轨并行

学生除了学校外,停留最多的就是家庭了,因此,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除了在学校处处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外,还要与家长密切联系,请求家长配合老师的工作,学生在家庭的学习过程中,家长也要督促学生的行为,时刻提醒学生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这点工作中,教师要经常进行家访,可以是面访,也可以是电访,及时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行为,及时得到反馈的信息,对学生的坏行为作出及时的纠正。教师与家长不断地沟通,互相配合,让学生养成坏习惯的机会减到最少。

5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篇3

一、培养学生专心听讲的习惯

专心听讲的学习习惯是否养成,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小学生年龄小,好动、易兴奋、易疲劳,有意注意保持时间短。另外,教师自身素质也影响着学生的注意力,教师讲课的语调、表情、讲课的条理,这些都影响着学生听课的效果。

二、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审题是进行正确计算不可缺少的环节。通过审题训练,可以养成学生认真严谨的习惯,引导学生灵活地选择正确合理的计算方法,提高做题的质量与速度。做题时,首先学生应读懂题目要求,正确理解题意。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注意培养学生读题、理解题的能力,明确题目中究竟要我们做什么、怎么做,然后再进行计算。教会学生观察题型,正确运用定义、规律,使计算简便。审题要始终贯穿整个解题过程,既要看全题,又要看运算过程中出现的新数字、新情况,做到方法得当。

三、培养学生勤思质疑的习惯

这一习惯的培养应孕育在整个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中,与数学学习思维方法、思想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教师首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善于提出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形成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良好品质。其次要注意提供适量的思考依据,培养学生有根据、有条理、有序地进行思考的习惯,多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思维水平的逐步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十分注意教学信息的反馈,注意发现和把握学生学习中出现的疑点和难点。

四、培养学生认真独立完成作业和自觉检查的习惯

良好的作业习惯包括:态度认真、及时检查验算、书写工整、独立完成、富有创见等。独立完成作业是发挥作业应有作用的切实保证,要经常表扬那些能够克服困难并认真检查作业的学生,防止和纠正抄袭别人作业的坏习惯。同时紧紧把握住演算草稿和检验答案这两个细节,对学生强化态度的严格要求。

五、在课后重视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篇4

【关键词】培养;汉语;学习习惯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1-

0.引言

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对汉语的教育的重视。在汉语教学过程中,不仅仅只是对汉语知识的了解,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汉语学习习惯,从而使得学生在今后的汉语学习中能够拥有自身的一套理解方式和理解体系,帮助学生能够更加高效的了解汉语和认识汉语中的一些字词的结构,进而提升对汉语的学习效果,推动汉语教育的发展。

1.培养学生良好的汉语学习习惯必要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竞争日益激烈,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获得成功的重要的因素。加强良好的汉语学习习惯的培养,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阶段作为良好习惯培养的最佳时期和基础阶段,在汉语教学中,对学生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从小开始,从平时的过程开始,从而确保学生良好的汉语学习习惯培养。

2.培养学生良好的汉语学习习惯存在的问题

2.1自制力不强,容易受到干扰

在汉语学习的过程中,注意力的分散是学生学习汉语主要的问题,根据目前相关数据表明,学生对汉语的学习的认真度比较高,但是兴趣程度却比较低,主要还是教师在教课过程中按照教材照本宣科,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过于枯燥,使得学习兴趣方面也不能很好的提升,学生注意力分散,容易被一些外界的事物干扰,从而导致学生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学习的兴趣减低,学习习惯不能很好的培养。

2.2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强

汉语学习习惯的培养,学生自身的主动性是非常重要的。在当前的教学环境中,主要还是以教师为主体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学生对学习的热爱程度减少,主动性不高,从而使得在学习习惯培养方面,重视程度和实际效果不高,进一步限制了学生汉语学习习惯的培养。

2.3依赖心理较强

在汉语的教育过程中,学生的依赖心理比较严重,缺少独立自主思考的习惯,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不够明显。对于一些低年级的学生都是在家长的接送下,自理能力较差,依赖家长和教师的情况比较常见。在学习过程中,由于缺少独立自主能力,对学习方法的欠缺,从而导致一部分学生对于汉语的学习不从下手,学习效率低,汉语学习习惯不能很好的培养。

3.培养学生良好的汉语学习习惯对策

3.1采用激励机制

在汉语教学过程中,老师在课堂教学之前应该对课件进行科学合理的制定,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接受情况,制定有效的学习方案,采用合理的激励机制,运用语言激励学生,引导和指明学生努力的方向[1]。对平时学习习惯不好的学生,可以通过相应的激励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从而积极的培养学习习惯[2]。如在汉语课堂上,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的发言,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谈论和讲解,对学生的回答应该采用鼓励和针对性的点评,进而提升汉语课堂的效率,培养学生积极发言的习惯。

3.2重视师生之间的沟通

随着教育制度的改革,在汉语教学过程应该重视师生之间的沟通,不要一味的进行讲授,要提高和学生互动的机会,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更好的接受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了课堂教学的效率[3]。对学生的教学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性的选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提升学生的汉语学习水平。如在讲解文言文中,教师采用互动的方式来讲解,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提出所遇到的问题,教师给出相应的解答,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学生汉语的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而且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汉语学习习惯打下良好的课堂基础。

3.3完善教学方式

在汉语学习的教学中,针对一些传统的教学方式,应该进一步完善,结合教育体制的发展,与其他的教学方法相结合,从而提升汉语教学效果,更好的对学生的学习习惯进行培养。如在教学模式中采用情景教学法,在传统的教学课堂教学模式单一,学生学习起来枯燥无味,情景教学法的运用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个问题。情景模式的创建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上接受知识,结合教学实效来进行,可以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汉语学习习惯。

4.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对学生良好的汉语学习习惯的培养是很有必要的。通过采用激励机制、重视师生之间的沟通、完善教学方式能够提升汉语教学效果和水平,更好的培养学生良好的汉语学习习惯,推动汉语教育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秀荣.小学生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与研究[J].吉林:延边大学,2014,18(09):23-26.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篇5

关键词:中职学生;管理;自立;自律;自学

一、中职学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教育格局发生重要变化,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情况也发生了重大转变。生源质量与原来相比下滑严重,中职学校的学生管理面临着严峻挑战,以往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对中职学生管理的特殊需要。由于学生的个人基础、具体条件和情况不同,有些学生进入学校以后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缺乏兴趣,学校在学生管理方面又缺乏有效的措施,再加上当前社会严峻的就业压力,这一切都使中职学生的学习状况存在较多的问题而又无法解决。学生们自己感到困惑的同时也让教师在教学和管理等方面叫苦不迭,深感无奈。

教育的实质,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目前,中职学校的课堂教学存在着学生听不懂甚至不听;学不会甚至不学的问题。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绝大多数中职学生在初中的学习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而迷失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多数学生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当然,某些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也存在问题:事无巨细全部自己承担,事事亲历亲为,对学生独立自主精神的培养不注重。这种全方位“保姆式”管理方式除了增加班主任处理班级琐事的负担外,必然会剥夺学生在处理班级事务中的锻炼机会,淡化了学生在班级事务处理中的主体性,抑制了学生个人能力的发挥,也弱化了学生的自理能力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二、培养中职学生自立、自律、自学的良好习惯

1.培养学生自理、自立的能力

易卜生说过,“世界上最坚强的人就是独立的人。”人要懂得自立,更要学会自立。基于此,笔者在担任班主任工作的过程中向学生提出“自立、自律、自学”的要求。现在的学生自立能力普遍较差,例如,新生入校后,有一个男生在打扫卫生的时候拿着扫帚愣愣地站在卫生区,笔者问他怎么还不开始干,他竟然理直气壮地说:“老师,我在家里从来不用干活,就连我洗刷的时候都是我妈妈把水打好,调好温度,在牙刷上挤好牙膏,然后才让我刷牙。现在让我扫院子,我真的是不知道怎么扫。”像这样的学生对父母过分依赖,等到他们开始独立面对生活的时候,才会发现自己缺乏基本的自理和自立能力,就会导致学生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和精神,缺乏生活的责任感。因此,笔者在日常生活中比较重视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引导他们从心理上逐渐解除对家长过分依赖的习惯,指导他们整理自己的行李物品,甚至教他们洗衣服,加强基本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并对学生的点滴进步给予及时的肯定。这样,学生的自立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2.培养学生自觉自律的习惯

自律是相对于他律而言的,指道德判断具有主观性。作为主体的人,依靠理性、信念和伦理,靠内心的自省、自觉和自为,通过自我教育,发挥自己的主体意识和创造力,来调节自己,丰富和发展自己的言行。既不用外部强制和监督,也不需自己意志力的控制,而是形成了习惯,油然而生的道德情感和判断。学校道德教育应着重从提高道德认识水平、培养自我教育能力和加强道德行为训练来培育学生的自觉自律精神。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坚强的意志——这不但是想什么就获得什么的那种本事,也是迫使自己在必要时放弃什么的那种本事……没有制动器就不可能有汽车,而没有克制也就不可能有任何意志。”自律精神的培养是包括班主任在内的教师必须重视的,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应该创设多种情境,创造良好氛围,采取多种形式和渠道,让学生能够在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中逐步形成自己良好的自律习惯和行为模式。同时,教师也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以身作则,做好学生直观的、鲜活的榜样,用自己的所作所为去影响学生,使学生尽早养成自律的好习惯。

3.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办公范文】栏目
  • 上一篇:The Tree in Front of My House 我家前面的那棵树(收集2篇)
  • 下一篇:如何了解白酒文化(收集3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