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技术创新是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对技术的研究越来越引起企业和政府的重视。本文对生态创新技术和可持续发展各自做了详细阐述,并探讨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进行生态技术创新的途径。
关键词生态技术创新可持续发展
当代西方发展理论经历了单纯经济增长发展观、以人为中心的整体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三个阶段。单纯经济增长发展观由于忽视了社会体制、政治制度、文化等因素,造成发展的困境;以人为中心的整体发展观则忽视了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造成了严重的生态问题;可持续发展观则代表了当前人类对发展问题最深入的思考,属于发展的生态观,突出人类与自然、前人发展和后人发展之间的协调,而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原则。
随着全球性资源、人口、环境问题的凸现和加剧,企业要谋求生存和持续发展,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而生态技术创新则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1生态技术创新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可持续发展是21世纪经济发展的主题,这一概念的明确提出源于1987年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上的《我们共同的未来》这一著名报告。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能力的发展”。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发展观念和模式,不是指单纯的经济发展,而是生态、经济、社会三种可持续性相互联系、共同组成的一个可持续发展系统整体,是“生态——经济——社会”三维复合系统的运行轨迹与可持续性。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核心是:当今的经济增长不能破坏后人生存与发展的环境,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一群人)的发展不能以损害其它国家(或其它地区、其他人)的利益为代价。它强调的是人类必须在“利他”的前提下谋求“自利”,以确保代际的公平和代内的公平。从这个意义上讲,把“利他”作为目标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和共产主义思想是相通的
企业的竞争力来自于创新,作为现代经济微观基础的企业能否持续发展,实际上取决于生态可持续、经济可持续和社会可持续相互适应相互作用的结果,需要经济、社会和生态三个子系统的协调发展。而融生态与技术创新于一体的生态技术创新,则是将经济活动和生态环境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从“生态——经济——社会”系统整体上来考虑的技术创新。在企业可持续发展系统整体中,生态技术创新以生态可持续性为基础,以经济可持续性为主导,以社会可持续性为动力与保证。它主张以“可持续性”作为其基本准则,并取代“经济人假设”,不仅有效地弥补了传统技术创新中过分强调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忽视资源保护和污染治理的缺陷,而且突破了传统技术创新“高投入、高消耗”的传统发展模式框架,它注重优化利用资源,保护环境,追求的是自然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下的经济持续增长,即生态综合效益最大化,从而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源泉。
2技术创新新观念:生态技术创新
“创新”概念最早是在1912年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首次使用的一词。熊彼特认为,所谓创新,是指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这种新组合包括引入新产品、引入新技术、开辟新市场、控制原材料新的供应来源、以及实现工业新的组织等内容。后来,索罗提出了技术创新成立的两个条件,即新思想根源和后阶段发展,这种“两步论”被认为是技术创新研究上的一个里程碑。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西方经济学家进一步探讨了技术创新的内涵、过程、动力机制和运作模式等等,从而使创新理论形成了两大分支。一支是新熊彼特主义,即技术创新学派;另一支是制度创新理论,即新制度学派。
生态技术创新是生态学向传统技术创新渗透的一种新型的创新系统,是在建立新的企业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中,在技术创新的各个阶段中引入生态观念,从而引导技术创新朝着有利于资源、环境保护及其与经济、社会、环境系统之间的良性循环的方向协调发展。生态技术创新在内涵上,实际上是融合了新熊彼特主义、制度创新理论和生态学的观点。它以生态保护为中心,在企业生产系统中引入生态观念,追求的是生态经济综合效益,即经济效益最佳、生态效益最好、社会效益最优的三大效益的有机统一,从而确保了包括微观单元企业在内的经济及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技术创新是一个动态的两层次创新系统,涉及技术层生态技术创新和管理层生态技术创新两个层次。技术层生态技术创新是指所有节约资源。避免或减少环境污染的技术创新,包括资源的生态创新、产品的生态创新和工艺的生态创新,其核心思想就是如何将排放到环境中的污染物减少到最小。管理层生态技术创新就是建立一种生态与经济相协调的管理模式,促使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其实质是生态学思想向企业管理全方位整体意义上的渗透。管理层生态技术创新的内容不仅包括如何合理组织经济生产力和生态生产力,维护经济生产关系和生态生产关系,而且还包括研究采取什么样的组织方式和技术,充分利用和合理配置现有资源组织最优生产,保证生态经济生产力和生态经济生产关系相互协调。
技术层生态技术创新和管理层生态技术创新这两个层次相互支持、相互依赖。技术层生态技术创新是管理层生态技术创新的基础,管理层生态技术创新体现在技术层生态技术创新中。两个层次运用不同的方法和途径实现相同的目标,且无论哪个层次目标的实现都需要另一个层次的支持。由于生态技术创新的两个层次分别代表着创新理论的两个大分支,即技术层生态技术创新对应于熊彼特主义,管理层生态技术创新则对应于制度创新理论,从而成为技术创新的全新观念。
3进行生态技术创新,促进企业持续发展
3.1要树立“生态观”、“可持续发展观”
长期以来,企业“重经济、轻生态”的观念根深蒂固,传统的以资源高投入和环境污染为代价来换取经济的发展是不可取的和不可持续的,这一发展模式已为历史所否定。企业开展生态技术创新,首先要树立“生态观”、“可持续发展观”。围绕企业可持续发展目标,在技术创新的全过程引入生态观念,遵循生态规律进行资源优化配置,可持续利用与保护,促进经济、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和协调发展,使企业的发展适应环境承载力。
3.2营造良好的生态技术创新环境
企业生态技术创新的开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新的环境。企业生态技术创新环境分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外部环境主要涉及政策、科技、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等因素;内部环境主要是指企业目标、科技力量、管理方式、组织结构等。从宏观上讲,国家应在政策导向上向“生态化”倾斜,运用财政、金融和税收等手段,引导和鼓励企业开展生态技术创新,为其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从微观上讲,企业应把握对生态创新影响较大的环境因素,注意外部环境因素在企业生态创新过程的变化趋势,将生态创新思想纳入企业目标,加强组织管理,强化科技实力,为其进行生态技术创新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
3.3建立生态技术创新动态的两层次创新系统
为保证生态
技术创新的开展,企业应建立“技术——管理”两层面创新系统。在技术层面上,企业应建立“资源——产品——工艺”生态创新子系统,大力引进和开发绿色产品,广泛应用环境无害化技术,如清洁工艺、生态工艺、共生技术,进行无公害生产,实现企业生产活动全过程“生态化”控制。在管理层面上,企业应针对所处的生态环境,根据市场需求,制订生态技术创新战略,形成良好的以生态技术创新组织体系、产品开发过程管理体系和生态技术创新激励机制为内容的生态技术创新机制。4.生态技术创新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面对可持续发展的压力和挑战,必须采取能推动经济进步的技术创新措施,具体如下。
4.1产品创新
这既包括节能环保型、机动车辆、家电、取暖设备等消费品的创新,同时也包括再生材料的创新。
4.2工艺创新
工艺创新的最大特点是在减少工序、减少原材料使用量等。采用了这样技术创新的企业不仅在增大了自己的市场份额,提升了利润空间,也在客观上保护了环境。在这个层面上,技术创新与可持续发展是一致的。我国面临的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挑战是长期以来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所导致的,既以消化大量资源和环境恶化为代价,只注重经济数量的增长不忽视了经济质量的提高。我国大多数企业,特别是很多中小企业,设备陈旧,技术落后。显而易见,如果不用先进的技术设备更替陈旧落后的设备,不断实施包括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的技术创新工程,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那么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将很难实现。科学技术作为推动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根本动力,必须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政策,切实做好科技在创新活动中的作用。
4.3制度创新
在技术创新活动中,政府必须在其中扮演好其角色,具体说来,就是通过制定技术标准和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企业行为进行管制,使企业的技术创新目标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相一致,并对可持续发展技术创新做必要的补充。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但是从政策角度出发,它却是一个最能代表政府意图并最具有可控的主体,因此应加大对环保、节能技术创新的投资力度。毕竟,国内的技术创新能力跟国外相比有很大的差距,因此,政府还必须提升引进制度,在结合国内企业生产能力的条件下,进行“二次技术创新”,从而缩少与先进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差距,提高我们的竞争力。
5.结束语
落实可持续发展,一项行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所以,必须把环境忧患意识转换为环境参与意识,把索取意识转换为奉献意识。技术创新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然而现有的生态技术创新还远远不能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要积累起引发生态革命的技术储备,生态技术自身必须升级。政府的经济扶持要瞄准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生态技术的研究工作,而不是急于推广不成熟的生态技术;技术创新要以“自利”为切入点,实现“自利”和“利他”的统一,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⑴钱兆华、李锐锋等主编:《自然辩证法教程》,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⑵陈敏豪:《生态文化与文明前景》,武汉出版社,1995。
⑶郑积源主编:《自然辩证法概论新编》,东北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生态化系统
可持续发展是人们对传统发展模式和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形成的新发展观和新发展模式,是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一种主张,是人类走出生态危机的一种理性选择。科技创新能力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智力支持系统,是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核心因素。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在人类面临生存危机的今天,科技创新生态化是国家、企业、科技创新本身可持续发展及人类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
1科技创新是经济持续增长的保障
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对人类的贡献是以技术创新为桥梁而实现的,技术创新既能将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商品化,又能通过技术创新扩散使其产业化,从而推动社会进步。对科技创新作用的研究可以溯源到20世纪初的美国,1912年,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首次明确地提出了“创新是现代经济增长的核心力量”。在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今天,以发达国家为中心的科技创新活动更是势头不减、方兴未艾,许多国家都纷纷建立了国家创新体系,作为国家创新体系核心的科技创新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科技创新是一个国家或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力翅膀。技术创新能使名不见经传的企业成为行业巨头,甚至能使濒临破产的企业起死回生。如果忽视科技创新,即使是原本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也会坐失良机。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王安电脑公司的失败原因就在于将计算机的使用定位于办公室,而首创个人化电脑的微软公司后来居上,成为计算机行业巨头;研制出世界第一只石英电子表的“钟表王国”瑞士,因其工业决策部门偏爱机械手表而痛失良机,以至于钟表市场终于被积极创新的日本企业所抢占。科技创新是企业的生命,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同样如此。众所周知,二战后在经济上曾是一片废墟的日本之所以获得了奇迹般的经济高速发展,就是因为该国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重视了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是经济结构调整的推动力。因为科技创新可以推动主导产业的更新换代,从而使经济结构的关键要素产业结构得到发展。纵观工业经济时代,历次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历次先导产业的出现及其更换,都是科技创新的成果。
科学革命———技术革命———产业革命的循环螺旋发展,构成了科技创新推动经济结构发展的历史逻辑。也就是说,产业革命是科技革命(科技创新高潮)来推动的。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的主体仍属于工业经济,更需要通过科技创新来优化经济结构、实现经济增长,为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
2科技创新生态化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2.1科技创新在人类———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对于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作用和机理,国内有几位学者曾有过探索。在总结前人观点的基础上,结合系统科学的一般原理,本文对科技创新在人类———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初步研究。根据胡皓、楼慧心两位学者概括的“基础系统思维”范式,当环境变化较小时,主要运用负反馈机制,对涨落加以衰减,以保持系统既有有序结构的稳定性,或在保持既有有序结构稳定性的前提下,使其结构———功能得到优化(亚范式Ⅰ);当环境变化较大时,主要利用正反馈机制,将某种涨落放大到宏观整体范围,实现不同宏观稳定态之间的转换,使系统适应或更好地适应环境的较大变化(亚范式Ⅱ)。科技创新在人类———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作用运行机制如附图所示:
附图中,路线①和路线②分别代表科技创新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两种不同作用机理。在路线①中,科技创新活动在与自然生态系统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传递与交换过程中,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尚在生态承载力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以有利于推动系统结构不断达到新的稳定有序结构的正向涨落为主。根据亚范式Ⅰ,自然生态系统运用负反馈机制对涨落加以衰减,保持系统既有结构的稳定性,此时如果科技创新充分注重了其生态价值,则会在保证巨系统稳定的前提下,使其结构———功能达到优化。显然,在路线①的情形下,人类有着可持续发展的光明前景。路线②所表示的是,科技创新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以负涨落为主,其干扰或破坏程度超过了自然生态承载力的阈值,根据亚范式Ⅱ,自然生态系统为适应这种变化,将运用正反馈机制把这种负涨落放大到宏观整体范围,实现向不同宏观稳定态的转换,如果人类不及时调控自身的行为,任其继续放大,这种转换最终会导致巨系统既有有序结构的崩溃瓦解,使其实现宏观稳定态的转换,那么,作为巨系统的人类子系统要想生存和发展,将是一个幻想。
由此可见,注重研究和开发科学技术的生态功能,发展具有较高生态价值的高新技术,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显得尤为重要。
另外,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家洪银兴认为,“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分析,技术进步的意义是实现资源代换。……随着科技进步,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系统受到的压力将会大大减轻”。技术进步对科技创新的要求就是科技创新生态化,这是预防和控制生态失衡与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其发展有助于人们自觉形成可持续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发展模式。
2.2传统技术创新观的生态学缺陷
关于“技术创新”的概念众说纷纭,继熊彼特的“创新是一个过程”之后,索罗提出了两步论———“新思想来源和随后阶段的实现发展”,缪尔塞在整理几十年来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认为,“技术创新是以其构思新颖性和成功实现为特征的有意义的非连续性事件”,这些观点的共同之处在于指出技术创新是指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实现过程。也就是说,能否首次实现商业价值是衡量技术创新成败的关键。它所侧重的是经济学意义,忽视了科技创新的生态学意义,存在着一种明显的生态学缺陷。
传统科技创新观的这种生态学缺陷与机械论世界观和传统的经济增长发展观是一致的,它局限于单向度的经济价值取向,以向自然索取资源能量和排放大量废弃物为特征,其技术原则和组织原则是线性的、非循环的,违反了生态系统的循环原理,在实践中必然引起生态环境的恶化,使技术异化为统治人、剥夺人自由的异己力量,同时使经济增长的空间越来越有限,最终弱化了科技创新的能力。在传统科技创新观的指导下,技术沦为人类征服自然、控制自然的工具和手段,成为制造生态危机的“元凶”。
例如,臭氧空洞、城市“热岛效应”等生态环境恶化现象,与钢筋、水泥、含氟冰箱、空调、飞机、去污剂、杀虫剂等技术产品的大量使用是分不开的。
在高科技领域,存在着许多潜在的生态威胁,我们更不能熟视无睹。例如,航天技术拓展了人类的视野与生存空间,但它带来的废弃物给太空留下了安全隐患;基因工程技术在给人类的医学、新能源开发等领域带来光明的同时,也孕育了不利于生态平衡的因素等等,如不加限制地发展,只能“导致3D(deadly,dangerousanddirty),即有害的、危险的和肮脏的生物生态后果”。科技创新需要一种生态化转向。
2.3以生态化实现技术范式的转换
“技术范式”是库恩的“科学范式”在经济学中的推广,它被公认为是技术发展的一种模式。技术史经历了从农业技术范式到工业技术范式的转换,而现代技术问题的日益彰显已经使人类开始为技术的未来发展圈定生态学框架。
在古代农业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原始技术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基本上是浅层和局部的。而经过近代欧洲自然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以后,人类加工制造的技术能力飞速提高,技术存在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一方面人工生态系统迅速扩张,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和范围也远较农业社会高;另一方面,大量废弃物输入环境,对环境要素的时空分布和动态范围发生影响,造成生态系统演进过程中的偏差,对人类生存造成威胁。总之,现代技术与大量制作人工物的生产方式结合,通过环境因素对生物要素产生影响,干预了生态过程,成为人类征服自然、控制自然的工具和手段。
我们认为,科技出现异化现象的真正根源并不在于科学技术本身,而在于作为科技共同体的人们忽视了人工自然的生态价值,从而破坏了天然自然的平衡,而天然自然大系统平衡的破坏反过来作用于人工自然,使人工自然异化为恶劣环境的根源。因此,我们在“自然的人化”过程中,要大力进行生态技术创新,促使“实践的人化自然”系统不断进化,与天然大自然融为一体,推动人———社会———自然系统的平衡和进化。
简而言之,以生态化实现技术范式的转变,应在如下几个层面上努力:一是要进行科技创新,大力发展高科技;二是要充分注重科技的生态价值,开发高科技的生态保护和环境改善功能;三是高科技产业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要合理、高效、综合地利用现有资源,开发尚未利用的自然资源。
3科技创新生态化的内涵特征
技术创新是一个社会进步的标志。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进步、每一次变革。无不包含着技术的创新与进步,国防科技工业的技术创新在节能环保方面有一定的进步,但这个领域技术创新的水平,技术创新的模式还没有完全
转到生态化的道路上来。因此,顺应时展的要求,将生态学理论、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循环经济理论相结合,大力研制开发节能环保型技术,走生态化的技术创新之路,就成为实现绿色国防、绿色国防科技工业和实现国防科技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
研宄生态经济学视角下的我国国防科技工业技术创新模式的价值。
研究生态经济学视角下的我国国防科技工业技术创新模式的理论价值近年来,可持续发展理念已经成为我党在经济发展领域的指导思想。技术创新的理念与生态经济学的理念逐步地结合,并逐步形成新的技术创新观念。国防科技工业作为国家的战略性产业,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也应该处理好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用生态化的技术替代传统的技术,并实现技术创新的商业价值。
研究生态经济学视角下的我国国防科技工业技术创新模式的实践价值国防科技工业是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性产业,是体现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领域。国家安全的极端重要性、武器装备追求独特和领先的属性以及战略产业竞争的特征决定了国防科技工业发展必须要选择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技术创新模式。在当今各国大力发展节能环保型技术的同时,我们仅凭现有的资源是难以应付未来的战争,难以实现国防科技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只有不断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技术创新模式才能增强国防科技工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有效地保障国家的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
原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主任张云川在2007年1月8日指出,2007年国防科技工业将在全系统列出30家重点耗能大户和30家重点排污企业,限期开展降耗减排专项治理和监督检查,并严格重大项目节能评估和环保评审,加强降耗减排工作,推广综合节电、绿色设计、清洁生产等提升节能和环保水平的先进适用技术。这一举措一方面说明了当前国防科技工业的持续发展能力不强,在节能环保技术研究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但另一方面也显示出了技术创新模式研究的重要性。
可以说,国防科技工业采用什么样的技术创新模式,直接决定了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方向和实现国防科技工业永续发展的要求。
所谓自主创新就是主要依靠企业自身的力量完成技术创新全过程,关键技术上的突破由本企业实现;模仿创新就是企业学习,模仿其他企业先进技术,根据自身情况加以改进,完成本企业的技术改造或创新;引进创新一般指企业从国外或经济发达地区引进先进技术,结合本身情况为我所用,进行技术创新;合作创新即不同企业、不同行为主体为进行某项技术创新共同努力。
根据技术创新的动力来源不同可将企业的技术创新模式划分为技术推动模式、需求推动模式和双重推动模式
技术推动模式是指技术创新主体拥有某种技术,不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研发,产权明晰;需求推动模式的优势在于:根据市场需求和企业的自身利润来考虑选择是否进行某种技术的研发,以完全满足市场的需求为主;双重推动模式是指技术创新主体所拥有的发明或发现是在市场需求的推动下而开展技术创新活动按照技术创新的组织模式的不同可将企业的技术创新划分为计划组织
模式、自行组织模式和联合组织模式
计划组织模式是指由企业外的组织(一般指政府)有计划地进行技术的研究和开发;自行组织模式是使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的主体,使企业完全按照市场的需求去组织技术创新;联合组织模式是指政府对创新任务的确定和创新企业的选择和市场的需求相结合。
按照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过程与程序可将技术创新分为线性创新模式、双向循环模式和霍夫勒模式
线性创新模式所包含的三种类型一一科技推动型、市场拉引型和计划推动型。它们的共同点就是创新活动自始自终都是在本系统内完成的,而双向循环模式和霍夫勒模式都是非线性的模式。按照技术创新的过程可以将技术创新的模式分为:预期模式和随机模式,按照技术创新的演化过程可将技术创新的模式分为现行模式,目标模式和过渡模式;按照技术创新的主体、动力机制和管理机制可将技术创新分为完全竞争模式、计划创新模式和混合创新模式。
生态经济学视角下的技术创新模式的划分
根据生态经济学中的生态系统理论范畴、生态平衡理论范畴和生态效益理论范畴,可以将技术创新模式重新划分为生态型技术创新模式、亚生态型技术创新模式和非生态型技术创新模式。
生态型技术创新模式。根据生态经济系统的相关理论,技术创新属于人的行为,在生态经济系统中要正确发挥人的主导作用,要充分考虑到客观规律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技术创新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生态的因素,对于新技术的开发、研究要始终贯彻生态和经济相协调的观念,技术创新不仅要考虑眼前利益,而且要看到长远利益,从而保证新技术对未来环境是完全无污染的、完全环保的。
亚生态型技术创新模式。根据生态经济学中生态经济平衡的理论,面对日益扩大的需求,人们从生态中获取物质将越来越多,而面对有限的生态资源,我们不是靠限制经济的发展来维护生态的平衡,而是要依靠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来研宄和开发出更有利于节约资源,更有利于减少废弃物排放的新型技术,从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使废弃物能够得到循环利用,从而实现永续发展的技术创新模式。
非生态型技术创新模式。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充分权衡技术创新的利弊得失,按照生态经济效益的相关理论,在优先考虑技术创新的经济效益的基础上,出于国家利益和安全的需要,暂时容忍新技术对环境的污染,从而在以后的技术创新过程中再使这种污染不断解决得到解决。例如,目前各国都在为国家的安全和利益的需要而发射的各种卫星。这些卫星在废弃以后势必会对太空的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但随着技术的进步,这些问题最终会得到解决。
我国国防科技工业技术创新模式的生态化抉择
为了使得我国国防科技工业能够又好又快的发展,笔者通过对国内外技术创新模式进行了综合研宄,得出以下结论。
对于那些“放开类型”的国防工业企业,比如军需生活用品生产等一般军用技术,可以而且应该鼓励地方企业参与投资建设,使其选择生态型即合作或模仿技术创新模式,有利于减少国防开支,提高产品质量。
对于“限制类型”的国防工业企业来说,比如钢铁、船舶等允许地方企业进行参与的技术,应根据企业综合实力可以选择亚生态型的合作或自主技术创新模式,对于其中的高科技和核心技术,由于其特殊性可以产生垄断效应,应选择自主创新模式。
对于“禁止类型”的国防工业企业来说,要实行国有制,如航空航天、核武器、导弹、潜艇等战略武器制造等国家严格禁止泄露的尖端技术,考虑到特殊地位,其技术创新模式一律选择自主创新模式,同时也是非生态型的创新模式。
当前技术创新与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竞争已逐渐成为国际间竞争的核心内容,是经济发展和生产率增长的基本动力。然而,为了增强我国国防实力,加强国防工业企业的能力,必须进行技术创新,特别是对国防军队建设中的那些核心技术和尖端技术,为了避免落后就要挨打,在国际局势急剧变革的今天,应该采取亚生态和生态型的自主创新模式。为了加速我国国防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增强我国科技综合竞争力的技术创新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努力。
要充分利用外部资源,与各大科研院所组建研发战略联盟。在发达国家设立研发机构将成为我国国防科技工业企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国防科技工业企业自身必须重视R&D能力培养,建立自己的R&D机构。一流的企业必须要有一流的研宄机构。未来技术创新的中心在企业。一个企业没有自己的研宄机构就不可能成为一流的企业。
国防科技工业企业自身必须要有科研管理机制。高效的科研管理机制是研发活动顺利进行的保证。应该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从科研活动客观规律入手,建立灵活高效的科研管理机制。
天津市华苑新技术产业园区创业中心位于天津市科技产业园区开华道与兰苑路交口处,基地现存一栋5层小办公楼,为建设项目甲方的原办公地点,甲方要求保留该建筑,新建筑贴临其东侧建设,既要与保留建筑和基地周边环境相协调,又要反映出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器建筑本身的性格与时代特点。面对复杂而紧张的基地现状以及园区领导很高的期望值,我们感到了设计的难度。这对我们而言既是限定又是挑战,综合诸多因素的影响,该设计项目从形态、逻辑与情感三个方面对提出的挑战予以解答。
建筑与环境
建筑活动是积极的、建设性的活动:是改变原有环境,创造新环境的活动;是打破旧的环境平衡,创造新的环境平衡的活动。因此在设计方法上,首先要考虑建筑所处的环境,新建筑与原有环境的关联至少应该反映出它们之间固有的、新与旧的关联。在我们看来,每一个建筑作品都有着它自己的环境,从设计进程的最早阶段开始,建筑就与其环境之间建立了一种相互依赖的关系。创作一个建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了解它所处的环境,建筑设计过程中所做出的选择不可避免地定义、明确了各种关系,从而形成了对环境的诠释与解读。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动态的、延续的。它在设计过程中逐步明确化,在建筑竣工后通过新平衡的建立得到巩固。从那时开始,它又进入到新一轮的动态循环之中,一方面持续地限定变化中的、与环境的关系;另一方面又持续地与建筑自身进行对话,就像变化中的时间与历史的对话一样。
笔者相信,好的建筑总能对构成场地的文化和历史状况的周围环境做出积极的解释。由此在这个项目设计中存在着三个基本因素:一是将环境作为一种客观事实,对其进行解读与诠释,它们将成为新的建筑形态的参照对象,同时也将成为建筑事实与客体事实之间对话的一部分;二是要重视存在于建筑与环境之间的时间因素,在与自然周期性规律的逻辑联系(如四季变换、日夜交替)使建筑成为一种延续的、动态的时空;三是将环境理解成历史与记忆的记录,因而环境包含了情感象征性的层面,它们不只是怀旧式的对过去的回想,而是以真实的形式存在着的价值,是指引工作的信号。
形态
华苑创业中心所追求的形式内涵既不是单纯的视觉因素,也不是单纯的功能因素。它们是理性原则、地方传统,社会心理和自然环境等因素的综合。这种综合是产生其形式的源泉,是先于功能的。由于用地局促和园区规划要求的限制,设计总体布局只好沿道路一字形布局,但在沿道路正立面一侧三层以上以浅浅的弧形向街道外斜着出挑,从而打破一字形布局的单调性,再适当配以竖向线条的阳台,突出了整体建筑的几何体量穿插的效果,同时这个斜向出挑也迎着来自园区入口方向的主要人流,满足了甲方展示自身的心理需求。
对统一的追求是语言学的一个基本主题,是建筑师在创作中树立目标,确定形式所必须的手段。在当今的时代,我们比以往面临着更为复杂的与环境统一的问题。因而使个性极强的基本几何形体适宜地融入城市肌理,是我们必须履行的义务。建筑的东侧由于迎着从城市到园区的主路方向,备受业主和园区的关注,设计时采用了在方形的立框中内凸弧墙的手法,弧墙与方形立框的交接部位重复采用了竖向线条的阳台,既呼应了正立面的手法,又缓解了弧形墙面与方形立框交接的生硬。
在处理与基地保留小办公楼的协调问题上,我们没有靠临摹环境的细节来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协调,而是主张通过对环境肌理的分析和类型学方面的建构来实现对城市的发展。由此采取的办法是将新旧建筑作为一个整体封闭形式,并当作一个整体来感知。新主楼的竖向体量与旧建筑的水平线条相得益彰,并且新主楼的主入口特意偏向旧建筑一侧,使之成为这个新整体的中心,而非仅仅是新主楼的入口。
逻辑
华苑创业中心所追求的设计思路突出了一种持续的努力,即希望通过建筑实现人对自然的控制力的展现与赞扬。作为集科研办公、技术孵化和交流培训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大楼,该建筑的功能是非常丰富的,地下室为设备用房,1~2层通过共享空间涵盖了大楼中的主要公共空间,3~12层则为办公和科研孵化部分,13层作为多功能厅,在体量上适当内缩,结合屋顶飘板,为使用者提供了一个可与室外自然交流的屋顶花园,使空间富于阳光感和流动感。
在建筑材质的运用上,华苑创业中心通过自己的空间观念把一系列功能需求过滤为建筑形式的前提,而轻质,通透材料与厚重、不透明材料的正面碰撞是这种空间观念的基础。整体建筑采取楼板外挑设置透明落地玻璃窗,从而用较低的造价获得类似玻璃幕墙的效果。仿玻璃幕墙的精致,与灰色铝板墙面肌理的对比,结合局部点缀以白色涂料,从而创造出高科技办公建筑所应有的简洁精致和深厚内蕴。
华苑创业中心在内部采用高效简洁的办公单元平面设计,集中紧凑布置楼梯间、电梯间、卫生间和管道间,从而创造了丰富灵活,平面使用系数极高的建筑使用空间。可分可和、可大可小,以满足不同规模的办公需求,并由此衍生出适应不同企业发展需求的组合形式。
情感
在华苑创业中心的设计中,情感是我们考虑的主要因素。在设计之初,我们就希望尽量避免为突出建筑的高科技形象而造成使用空间情感的缺失,并希望由此借助几何形式传达了建筑的意义。我们把这种意义归结为人的存在与大地之间的关系,这听起来仿佛有些故弄玄虚,但实际上是指人们能够把建筑作为一种精神上的寄托。我们除了在建筑中感到亲切、舒适、便捷之外,还能体验到一种自省的情感,诱使我们能够在建筑的空间内审视自身及生存的价值,这种冥想的境界也许正是建筑能够带给人们的“诗意”。为此我们在创造良好的高科技办公空间氛围的同时向甲方提出了“诗意的工作与生活”的设计目标,以期增加企业形象的感染力,树立以人为本的人性化企业形象。这竟然得到了甲方的非常赞同和支持。为此在内部空间的设计中,充分利用一些边缘空间设置一些临时休息空间和私人交流空间,在这些空间的材质运用上,尽量在近人尺度上补偿一些质感软化的材料,如木材和织物:而在色彩搭配上,也使用轻松明快的色调以增加建筑的情感因子,从而使外部到内部空间都尽善尽美地恪守着建筑本身应有的使命。
而在建筑的外表皮处理上,出挑的阳台和透明的落地玻璃窗不仅增加了内部使用者接触阳光和自然的机会,也将内部的日常工作情景上演给周围的都市,由此赋予了建筑一层生动而又持续变化的“立面”,增强了建筑作为演绎生活的容器的趣味性。
一、依靠高新技术创建绿色生态产业链
鲁北企业集团的前身是一家小硫酸厂,1977年8月创建。当时,鲁北的创业者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扎根盐碱荒滩,以创建之时的40万元试验经费,承担了国家“六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石膏制硫酸联产水泥技术,并取得成功,填补了国家空白。他们又依托此项技术成果,建成了我国第一套磷铵、硫酸、水泥联合生产装置,这套装置对我国化学工业是一个重大贡献。用生产磷铵排放的废渣磷石膏,制造硫酸并联产水泥,硫酸又返回用于生产磷铵,使上一道产品的废弃物成为下一道产品的原料,整个生产过程没有废物排出,资源在生产全过程得到了高效循环利用,形成一个生态产业链条。这既破解了磷复肥工业排放的废渣污染环境、制约磷复肥工业发展的世界难题,又开辟了硫酸和水泥生产的新的原料路线,改变了传统的“资源产品废物”的单一线性模式,达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1997年5月,在第72次国家香山科学会议上,鲁北的绿色产业链被科学家确认为我国独有的零排放技术、绿色环境技术。
鲁北企业集团生产的主要产品,无论是科技含量较高的溴素、磷铵,还是一般的硫酸、水泥,都是用途广泛的成熟产品,其创新之处不在于产品本身,而在于产品的生产过程。在生产过程中鲁北集团深刻认识到环境保护与企业的发展是相统一的,制定了“开发环保科技产业,综合利用资源,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企业发展战略(称之为绿色文明战略),把环保、资源综合利用作为战略决策的首要因素,并使之成为企业乃至职工的自觉行为。在创建石膏制酸技术生态产业链之后,以发展海洋化工为目标,该集团又完成了海水“一水多用”生态产业链的创建,使海水在蒸发、净化过程中,通过合理的分布调节,实现了“海水取宝,滴水不漏”。
鲁北企业集团石膏制酸联产水泥和海水“一水多用”这两大生态产业技术的成功实施,也昭示了一种新的资源观念和环保观念,即人类对自然资源可以进行重复多次的利用,从而使有限的资源构成一个多次生成过程。这种既能多次重复利用资源又能保护环境的高科技绿色产业,将使我国传统化工产业完成由“夕阳工业”到“生态工业”的革命性转变。对于生态工业园,中国工程院陆钟武、金涌院士在2000年11月“山东鲁北企业集团技术创新院士行”活动中是这样评述的:工业生产有五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达标排放;第二个层次是零排放或微排放,在正常运行中企业所有废物都能循环利用,对外没有污染,假如出现事故,还是有污染;第三个层次是源头治理,开发新的清洁工艺,把污染消灭在源头;第四个层次是生态化工,不仅生产过程无污染,而且产品也没有污染,要求产品本身生命周期是安全的;第五个层次是生态工业园,对地区所有企业统一规划,使一个厂的废物成为另一个厂的原料,整个地区的物流、能流甚至知识流全部闭合运行。生态工业园是一个或多个绿色产业链构成的理想工业系统,是未来的工业经济发展方向。鲁北化工走的正是绿色生态之路,符合生态工业概念,因而被誉为生态工业园。
二、加强技术创新及其产业化机制,推动生态产业发展
鲁北企业集团起步于科研,腾飞于科技产业化,对于技术创新及其产业化有着深刻的认识。实践表明,高新技术不仅仅存在于信息技术、生物工程等领域,通过技术创新及其产业化,同样能使传统产业脱胎换骨。为提高企业的科技实力,增强技术创新能力,鲁北集团先后创建了部级技术开发中心、化工建材设计院、绿色化学研究院和高新技术攻关部以及与之相配套的6个中试基地。集团以自己的科研机构和实力为依托,注重技术创新和经济实效,构建了以企业为主体、适应市场需求的技术创新产业化体系,使自主开发的50余项重大科技成果全部实现了产业化。鲁北企业集团还对科研机构实行企业化管理,把单纯的科技开发转化为全方位的科技经营管理,把市场风险机制引入技术开发中,把技术开发贯穿于生产经营的全过程,最大限度地开发适应市场需要的新技术、新产品。
在企业技术创新进程中,鲁北企业集团以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把构建生态产业体系作为主攻方向,从技术创新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层面,实行全过程创新,并在创新中突出了七个结合:一是技术创新与科技发展紧密结合,根据国内外科技发展走势,着眼企业实际,自主确定选题,研究一代、试制一代、生产一代、储备一代。二是技术创新与环保紧密结合,凡不利于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的有害技术,一律不列入研发课题。三是技术创新与技术改造紧密结合,通过技术改造实现工艺、设备、产品的创新。四是技术创新与推广应用紧密结合,立足社会需要,使成果在市场中更新发展、升级换代。五是科研机构与大专院校紧密结合,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同中国工程院等30多家院校、科研单位建立科技联盟,提高了自身技术开发和管理水平。六是科技投入与优化管理紧密结合,确定技术创新目标,不断加大科技投入,1988年至今,共投入科技开发经费8.74亿元。七是技术创新与人才队伍培养相结合,通过技术创新,培养形成了基础研究、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评价推广、工程设计开发、工程承包施工等5支技术人才队伍。
鲁北企业集团边科研边形成产业的技术创新机制,使技术创新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有力地推动了企业技术创新步伐,从而使集团在磷复肥、石膏制酸、海洋化工、建筑建
材等领域建成了一批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支柱产业,创建了具备自己特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态产业技术,有力地促进了企业经济效益的持续快速增长。
三、高素质的企业干部队伍是鲁北生态工业园创建并发展的关键
鲁北企业集团位于我国渤海南岸的盐碱滩上,外部环境条件十分艰苦,为什么代表工业生产发展方向的生态工业园能够在这里创建并获得发展?关键在于集团有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能够带领广大职工,实施科技创新,推动企业不断壮大发展。与一般产业不同,高科技生态工业的工艺创新是和企业的发展管理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往往工艺创新的过程就是企业发展的过程。因此,这类企业的创立和管理需要企业家具备两方面的才能,一是科研和技术创新才能,二是企业管理才能。所谓科研和技术创新才能,不仅仅是要求企业家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和研究水平,同时还要能形成工艺创新的独特思路。以鲁北集团产业创新为例,从磷石膏中提炼硫酸,这一研究国外搞了70多年没有成功。二十几年前,鲁北的创业者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经过几百次的试验,终于获得成功,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更为独特的工艺流程,即用提炼出的硫酸再次返回生产目前国内市场需求很大但仍然主要依赖进口的高效复合肥磷铵,并将在此过程中产生的硫酸尾气和废煤渣分别制成化学制剂和水泥。这种设计本身就体现着一种更高层次、更宏观、更科学的管理思想,即通过科学的工艺流程用更少的资源创造更多的产品和更高的效益,同时,不仅考虑企业的经济效益,还考虑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信念是人生支柱,责任是人生动力,奋斗是人生幸福,奉献是人生价值。”这已成为鲁北创业者们生活和事业的座右铭。在鲁北企业集团创业与发展的历程中,鲁北人培育形成了“艰苦奋斗,勇于拼搏,一丝不苟,无私奉献”的企业精神,形成了“资源综合利用,保护环境,奉献人类”的企业文化,培养了一批以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山东省十杰青年冯久田为代表的思想解放、德才兼备、既具有现代管理能力又有高科技知识的复合型跨世纪人才队伍。企业领导人高度的民族责任感和爱国热情,强烈的环保意识和科学的企业发展战略,成为鲁北生态工业园创建并发展的重要保证。
四、发展绿色环保产业的几点启示
1.生态产业技术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代表了工业的发展方向。鲁北集团发展生态产业的实践表明,依靠生态产业技术开发新能源,将实现人与自然、经济的协调发展与有机统一,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其主要标志为:一是传统产业的整合和生产技术的转向。扬弃传统工业,实施清洁生产,从一切现有的有害生产方式、生产技术,向源头治理、清洁生产、无公害技术转变。二是经济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更新。经济观念和行为方式由单纯的追求经济目标,向追求经济和生态双重目标转变。三是自然观、环境观的转变。新的自然观、环境观以人类生存与发展、自然资源的反复综合利用为价值取向,把人类的精神文明提高到新的水平。随着环境科学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态科技意识的不断提高,生态产业技术将成为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