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作文网

加强科技创新(收集5篇)

时间: 2024-06-19 栏目:办公范文

加强科技创新篇1

一、加强领导,健全和完善科技网络队伍

进一步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和管理,把科技创新和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真正摆上议事日程,努力抓好全镇科技目标责任制的考核工作。加强镇、村、社区及企业科技联络员队伍建设,重视科技培训,积极组织全镇干部和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学习现代科技知识,不断提高驾驭现代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的能力。定期会同县科技局等单位召开科技联络员座谈会及工作例会,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开展科技合作交流和行业专业技术对接洽谈等活动,组织企业参加与大学、科研单位科技对接活动,建立健全产、学、研网络。

二、加强宣传引导,营造科技创新氛围

加大科技创新宣传力度,进一步宣传、贯彻和落实好现有科技政策、法规,积极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良好环境,努力提高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意识。引导企业和经营者重视科技进步,重视自主创新,重视用科技调整产业结构。发动各企业积极开通科技信箱,通过信息平台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取得科技政策和信息资源,切实加强相互间的交流和协作。

三、加大要素投入,夯实科技进步的发展基础

建立和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在招商引资中溶入科技因素,利用上级科技孵化器、区域(行业)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抓好科技型企业的培育,加大对成长中的科技型企业的支持力度。重点抓好省级以上的科技项目,大力培育市级以上的科技民营企业,着力开发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产品,同时要抓好项目立项后的监督管理和结题工作,以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

四、强化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落实,加强工作考核

认真围绕科技进步工作目标,切实抓好科技型企业的培育和发展工作,2009年立争: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家,市级1家;省中小型科技企业5家;省级星火计划1个件,新产品计划8件,中小企业创新项目1个;市级专利示范企业1家;市级民营科技企业1家;市级企业研发中心1家;重大专项项目申报数1个;省级以上工业科研计划1个;新增科技信箱会员数50个;专利申报数110件;发明专利申请数12件;企业科技投入11500万元;报送科技信息5篇以上。通过进一步落实科技工作领导责任,把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作为产业优化升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中心环节来抓,通过考核,推进抓好科技进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全力与县有关部门加强沟通、协调、合作,各司其职,形成合力抓科技的良好氛围。

五、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科技助推工程,逐步提高农业科技水平

一是建立新型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以“科技入户示范工程”为抓手,充分发挥示范户、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等组织在传播农业科技知识,推广农业科技成果中的作用。二是抓住农业产业化的关键技术和瓶颈技术,集成现有科技资源和科技资金,组织重大农业科技项目攻关。三是加强农业产学研合作,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大力推行品牌战略,充分发挥品牌效益,着力培育一批省市级著名品牌。四是加强新农村科技示范村建设,提升科技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支撑作用。

加强科技创新篇2

【关键词】绿色建筑;节能;创新

中图分类号:TE08文献标识码:A

引言

近几年来,随着建设创新性国家目标的提出,我国要求大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住宅和房地产,作为我国支柱性的产业,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怎样通过技术的创新来发展我国的绿色建筑,并有效解决住宅在环保、节能以及结构质量通病是目前我国房地产业的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目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已经开始应用有效的工业技术与工业产品去建造大量的住宅以抵抗大自然的侵害,这虽然是住宅技术的创新,但是它还是无法解决目前住宅存在的环保、节能和结构质量通病的问题,而且还进一步的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1]。因此,国家必须更进一步的促进住宅在技术方面的创新,坚持走环境友好型与资源节约型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建造出真正的绿色建筑。

目前我国建筑现状

目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高速发展的时期,大量农民工的进程加大了城市的能源消耗量,而快速增加的建筑规模更是加快了建筑材料的消耗,使我国成为了全球建材消耗、污染排放和温室气体排放第一的国家。同时,随着集中供暖区的扩大、农村能源商品化、空调的普及和大量住宅面积的增加,使建筑能耗飞速增长,在社会能耗中的比重也在不断的加大。此外,随着欧陆风的盛行,大量“能源杀手型”的建筑出现,大大的加大了建筑的消耗。上述种种现象都显示出目前我国大力推行建筑节能的紧迫性要求,要想解决这一情况,就必须进行建筑模式的创新,大力推行绿色建筑,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创新型国家。

加强住宅技术创新的要求

对于“绿色建筑”这一概念,目前已经被部分房地产开发商给误解了,从而导致大量“非绿色建筑”被冠上了“绿色建筑”的标志,影响了我国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为此,建筑部对“绿色建筑”进行了重新的定义:绿色建筑就是指为人们提供舒适、健康的生活、工作的空间,并且在房屋建筑的全过程中高效率的利用相关的资源,最大限度的缩小对环境产生的影响的建筑物。在这里,它要求的是人们以有效节约并利用资源的方式来建造出低环境负荷的安全、舒适的生活、工作空间,是人、环境与建筑三者有机结合的新建筑模式,属于“四节二环保”的建筑。因此,对住宅的技术进行创新必须以“四节”为切入点,逐步进行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四方面的技术创新,然后建造出对外部环境和住宅内部环境的“二环保”模式。

首先,节能技术创新。在这里,就是要求在进行住宅建筑时,有效解决其高耗能和浪费土地的问题。通过在住宅建筑围护体系中推广应用双层中空节能门窗及遮阳技术等,来提高住宅建筑的整体节能效应。同时,在大力进行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倡导绿色建筑,有效的开发、应用相关的节能技术,并围绕以建立节约型社会和构建和谐人居的目标,建造出适宜人们健康居住的生活环境。

其次,节地技术创新。在众多的物质资源中,土地是最大的资源,因此,如何有效的应用这一土地资源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发展状况。在这一阶段进行住宅创新时,首先就要对建筑用地进行有效的规划,合理的利用土地,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中建造出高品质、高舒适的绿色住宅。

再次,节水技术创新。在这一阶段,强调的是加强节水器具的有效推广应用,在进行住宅建造时,要根据节水标准合理的设计节水设施,和对污水的处理措施,以提高污水的再生利用率。

最后,节材技术创新。在我国,有关建筑对能源和资源的消耗都是比较大的,因此,在发展绿色建筑的时候,就要积极的采用新型的建筑体系,有效推广应用那些高性能、低消耗、低污染和可再生循环利用的建筑材料,从而不断的提高住宅建筑的品质,发展绿色建筑。

加强住宅技术创新的具体措施

从上述可知,大力发展绿色建筑,进行住宅技术的创新,必须从“四节”入手,从而建造出高质量的住宅基地。在实际的绿色建筑的设计中,要对住宅建造过程进行全程监管,将立项、规划、设计、施工、检测、竣工验收、销售、维护使用等环节进行有效的技术监管,并且全领域的展开节水、节地、节能、节材技术、住宅供热技术、结构设计技术和可再生能源应用技术的有效创新[2]。比如大量推广太阳能技术、水源热泵技术等,并开发与应用风能、沼气能等可再生能源,以突破建筑在节能方向的技术瓶颈;在住宅小区普及中水回用设计方案,并进行“阶梯水价”、“推行市场化改革”的制度创新,从而完成对建设节水型的社会目标的实现。

同时,建筑节能作为一个系统的工作,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严格按照中央的要求,加大实施力度。如在实际的生活中,加强对绿色建筑的宣传教育工作,并加快相关建筑节能政策法规体系的建设,鼓励地方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建筑节能政策的实施。同时,加强对建筑节能技术的推广工作和建筑工程中的全程监管工作,从而建造出更多的绿色建筑,来满足人们对舒适生活的不断追求。

结束语

总而言之,发展绿色建筑,并加强对住宅科技的创新,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需要其整体性和创新性的有机结合,并进行多方面的技术创新,这样才能有效的加快绿色建筑在我国的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仇保兴.发展绿色建筑加强住宅科技创新[J].住宅产业,2009(3):10-13.

加强科技创新篇3

一、肯定成绩,继往开来,推进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经济总量逐年攀升。*年到20*年,我市工业总产值从45.6亿元提高到156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从19.*亿元提高到96.36亿元。工业增加值从12.3亿元提高到38.8亿元;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从35.4%提高到4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从0.96亿元提高到8.6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6.5:42.6:31.1优化为15:50.5:34.5。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47.5%增长到56.4%,比重不断增大。

2.产业竞争实力增强。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建材、化工两大传统产业稳步提升,机电、竹木、电光源等新兴产业迅速兴起,偏重型的产业结构逐步得到优化,机电、竹木产业的经济总量排名前移,位居第一、第二位,建材由老大地位退居第三。20*年,“六六”产业共实现产值75亿元,占全市工业的50.5%;机电、竹木、建材、化工四个产业群产值均超10亿元。形成了“小巨人”企业群体。至20*年底,规模以上企业达到230家,亿元企业13家。冒出了一批“拳头”产品和区域产业品牌。DMF、双氧水、节能灯管等产品已经成为全球或全国的单打冠军,拥有工业类国家免检产品4个、省著名商标9件、浙江名牌产品5个。竹木加工产业占浙江省的三分之一,在浙闽赣地区影响力不断扩大;消防器材产业人员遍布全国,有一定的知名度。

3.工业平台基础夯实。经过清理和整合,我市工业平台基本形成了“二区、四基地、五功能区”的优先开发、重点开发、允许开发的三级梯度空间格局,规划面积达9.8万亩。至20*年底,“二区四基地”已开发面积1*60亩,集聚企业922家,规模企业数、工业总产值、入库税金分别占全市的71.5%、47.8%、40.64%,平台的集聚功能明显增强。20*年,新批近7000亩工业用地指标,为今、明两年的发展创造了发展空间。基地滚动开发的良性机制基本形成,融资渠道进一步拓宽。

4.发展活力不断增强。全面完成企业改制。科技创新不断进步。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5家,其中部级2家,省级11家;科技型中小企业58家,其中省级15家,*市级33家;省级高新技术研发中心5家。20*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7亿元,比20*年增长19.45%,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8.68%,比上年提高2.65个百分点。

5.政策体系较为完善。先后出台了《关于实施“六六“产业工程扶强做大骨干企业”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大力推进科技进步的若干政策意见》、《关于加快推进工业平台建设的若干意见》及创业绿卡、市长特别奖、项目审议协调制度等一系列政策办法,几乎涵盖了促进产业提升、加快科技创新、推进平台建设、加强节能降耗、优化服务环境等各个方面,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政策体系。

在此,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所有为我市工业经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的各位同志表示衷心感谢,并希望大家今后一如既往地支持我的工作,团结一致,尽心尽力,合力扶工,强力推进我市工业经济进一步快速发展。

二、审时度势,理性分析,准确判断面临的压力和挑战

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这是金德水副省长在全省经贸工作会议上对今年工业经济发展环境的整体判断。认清形势,才能找准方向;摸清实情,才能对症下药;承认差距,才能奋勇争先。当前,工业经济发展的社会背景、体制条件、市场环境等,都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对推进我市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有压力、有动力,有制约、有促进。关键在于认真分析,把握大局,摸清实情,找准问题,进而达到借力用力、扬长避短、趋利避害的效果。

1.总体利大于弊的外部环境。

一是高度重视全球化,积极融入。我国从2001年10月加入WTO,5年的过渡期结束后,国际国内市场一体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一方面,任何一个企业、行业,都直接、间接地与国际企业有市场上的联系,市场扩大,竞争对手也更多、更强大,而且遵循的是国际贸易游戏规则。另一方面,国家在不断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中,对外经济政策也在不断变化和调整,比如当前人民币升值的动态、汇率政策的调整、出口退税政策的结构性调整,需要地方、企业在发展方向上作相应的调整。我市沃克、华顿、三友等部分企业已直接参与了国际分工协作,有一些经验。这就要求我们从实际出发,用全球化的眼光来分析判断企业、行业、产业发展的动态,对接国家对外经济政策的变化,切实增强国际贸易的制度意识和规则意识,积极融入其中求发展。

二是积极看待宏观调控,顺势而为。这一轮宏观调控重点是把经济发展推向“减缓调好”的轨道,控紧土地和信贷闸门,提高市场准入门槛。从目前看,主要体现在市场准入的门槛上,不断强化落地项目的投资强度、经济密度、环保水平等要求,同时,实行电价差别化等政策。以经济、法律手段为主,辅助使用行政手段,运用市场的力量来实现调控目标。如果对着干,不仅要冒政策风险,更重要的是冒市场风险。所以必须顺着干,好中求快,优中求进。虽然,对于主要以新增投资来推动工业经济发展的我市来说,有制约因素,但只要我们运用好项目决策咨询审议协调等制度,把住项目质量关、产业布局关、政府服务关,灵活对待,就能够适应宏观调控政策变化的需要,达到发展质量与速度的均衡协调,加快发展。

三是重新审视资本市场,借梯登高。当前,国家的资本市场发生了积极变化。从背景来看,资本市场已经逐步放开,置身于国际资金供应链中;从制度建设来看,股权分置改革基本到位,实现了全流通,资本市场的制度性建设基本完成;从功能来看,在发挥融资功能的同时,对于企业建立现代法人治理机制和企业的并购、资产资本的重组都有重大作用。资本市场已经发生转折性变化。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利用江化公司成功上市的契机,推动意向企业加快上市步伐,借机促进家族制企业转化为现代法人治理机制企业,培育建设一批现代企业、公众企业;积极支持和鼓励企业上市直接融资,培育股市*版块,借机进一步优化区域金融市场环境,扩大资金供给,提高区域知名度。

四是清醒认识区域竞争,奋勇争先。目前,在区域竞争中,我们是前有标兵,差距仍在拉大;后有追兵,差距缩小,形势很不乐观。从跻身全国两百强的目标来看,市统计局将我市与温州的永嘉县进行对比,两县同属省经济欠发达地区。1992年,两县在同一个起跑线上,20*年,永嘉县在全国排名202位,我市排名225位,差距进一步拉大。在*范围,从今年2月份的数据来看,龙游的外贸出口、财政收入、地方财政收入是994万美元、1.2亿元、88*万元,*是539万美元、1.6亿、9415万元,从人均占有量来看差距已经很小。虽然这组数据不能反映全年的运行动态,但也应该引起大家的高度警觉,进一步增强危机感,确立紧迫感,加快发展。

2.正在过渡转化的发展阶段。阶段决定性质。认清处于怎样的阶段,才能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目前,全省人均GDP已接近4000美元,正处在工业化转型期、城市化加速期、市场化完善期、国际化提升期。而我市是浙江省欠发达地区,虽然,20*年人均GDP已超过1000美元,一般来说是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现实究竟如何,需要我们进一步冷静分析。

一是从人均生产总值看。工业化中期阶段的标准按1982年的美元标准人均GDP在1456-2912美元之间,如果按照1982-*年的平均汇率美元标准来测算,则标准为2356—4704美元。我市20*年人均GDP约1740美元,换算后的数值为近2200美元,还处在级阶段,说明我市总量还是太小。

二是从产业结构看。工业化中期阶段的标准是,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在40%-60%之间,同时,第二产业在加快上升时带动三产比重上升。20*年,我市三产结构比由上年的16.5:49.2:34.3调整为14.9:51.5:33.6,达到标准,但三产比重上滑波动,这说明产业结构不合理或者三产发展滞后。

三是从就业结构看。工业化中期阶段的标准是,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分别为28.6:30.7:40.7。20*年,我市的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为40.9:34.1:25,与标准要求相差很远,第一产业比重过大,即使扣除统计因素,还是难以达到标准要求,表明我市工业化尚处于初期阶段。

四是从城乡结构看。工业化中期阶段的标准是,城市化率在30%-70%之间。20*年,我市城市化率为41%,超过较多,表明已进入工业化中期。

五是从工业结构看。工业化中期阶段的标准是,轻重工业比重为4-1.5之间,(同时要求机械、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占制造业比重达20%),后工业化阶段是0.5以下(同时要求机械、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占制造业比重达40%)。20*年,我市轻重工业比为0.25(规模以上产值比),即使考虑全部轻工业数字比重偏大,也已达到后工业化阶段标准。但我市重工业是化工、建材产业,不是机械工业,严格来说不能算进入工业化中期。

五个主要判别指标,有四个不能说明完全进入工业化中期。因此,只能说我市实际是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转变的过渡时期。虽然,五个指标不能说非常准确,但至少可以说明,我市的产业结构确定存在问题,并没有达到我们想象中的高度。

3.影响当前发展的主要问题。按照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是经济起飞阶段的理论,下一步我市发展的特征应是增长加速、技术进步、重化工化。但我市要顺应这一理论特征,实际支撑条件比较乏力。主要问题有:

一是平台档次偏低,土地储备不足。土地是实现起飞的基础。目前,我市已形成省、市、镇三级开发平台。但从开发水平看,即使是*经济开发区,开发建设标准也不过是“五通一平”,每亩配套4万元左右,远未达到省级6.6万元的要求,其他市级工业基地只是勉强达到“三通一平”的标准,档次明显偏低。从土地供应来看,去年批下来的7000亩地,只解了燃眉之急,近几年能拿到手的土地不多,而且可用土地分布不均衡,土地欠账很多。到现在,“山海协作示范园”还没有合适的大面积地块。

二是产业集聚度偏低,发展后劲不足。产业是实现起飞的支柱。目前,我市能排上号的产业已有12个之多(两个传统产业和10个新兴产业)。从产业布局看,未达到“一区一业”的集聚要求,实际上的产业分布与产业布局又有较大差距,整体上还是偏散、乱。从企业规模看,我市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平均只有3545万元,每百人拥有工业企业个数是0.17个,而全省水平是4529万元、1.84个,规模偏小、个数偏少。从产业发展后劲看,化工、建材基础最好,但化工受制于环境容量、建材受制于市场容量,不可能大发展;在特色产业中,机电产业产品太散、竹木产业层次太低,其他产业规模太小,能担当带动一方发展的主导支柱产业暂时还未形成。

三是产品质量偏低,管理水平不足。产品是实现起飞的发力点。我市的产品种类很多,但拥有的品牌产品数量很少,而且以水泥、化工居多(国家免检产品有虎山、红火、*虎、飞博照明,省著名商标有江变、江纺、富土特、*虎、虎山、健康、恒亮、虎霸、红火,浙江名牌产品有虎山、红火、*虎、江化、三友)。多数工业类产品属于低端产品。而且,企业产品质量意识和质量控制水平不高,采用标准低,品牌意识弱。除江化、虎山集团等企业外,多数企业还是家族制管理,管理的手段、方式、技术不高,与国际化、市场化的竞争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

四是科技创新水平偏低,骨干企业带动能力不足。创新是实现起飞的动力。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我市企业建立省级以上研发中心的只有5家,而且分布在化工产业居多,多数企业的研发中心只是实验室,还谈不上开发。20*年,全年我市的专利申报数才达到100件。同时,有创新能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又都集中在水泥、化工产业企业,对拉长产业链、促进企业分工协作,形成产业集群的带动、转化能力非常有限。

五是要素保障能力偏低,生产配套不足。要素是起飞的保障。资金方面,贷款难的问题仍然没有解决。在20*年实施的138个项目中,贷款需求5亿多,加上配套的流动资金,资金供给压力很大。技工方面。技术工人供应不足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在2月7日的全市企业用工招聘会上,企业是“招聘条件降低、工资待遇提高”,提供了7000多个岗位,最后只有1149人达成用工意向,缺口较大。同时,我市的生产配套滞后,科技、融资、劳务等各类中介机构不发达,生活娱乐设施不能满足需要。

六是环境容量越来越小。这将是我市经济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我市的大部分产业、企业都是资源型、消耗型的,以前环境容量指标是预期性指标,影响不大,但今年开始变成约束性指标了,免费使用环境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从*市分配给我市的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年度减排指标来看,完成的可能性几乎没有。但省里对我们的检测监管会越来越严,在线监测系统是24小时运作,如果被发现并一旦被启动实施区域停批制度,就一年不能上需要环评的项目,后果可想而知。

这些暴露的问题,都是发展中的问题,需要我们在下一步工作中着力予以解决。

三、顺时应势,与时俱进,不断强化工业经济的主抓手

基于上面的分析,面对新的形势,我归结了七句话,即:形势决定方向,结构决定性质,企业决定实力,品牌决定效益,环境决定生存,科技决定进步,人才决定竞争。推进我市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我们必须适应形势,立足*市情,进一步强化十大抓手:

1.强化前瞻性研究。前瞻性研究决定发展路径。所谓前瞻性研究,不是个别人在个别层面上的研究,而是在吃透上情与摸清下情相结合、学术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宏观调控与微观操作相结合的基础上,多层面研究的结果。加强前瞻性研究,能使我们少走弯路,少受阻碍,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在埋头苦干的同时,更要抬头看路。在具体工作中,要加强学习国家、省等上级政策理论,增强敏感性,达到预见性;要加强研究发达地区及超常规发展区域的成功经验,增强实用性,达到实效性;要深入调查掌握我市产业培育、企业发展、平台开发、科技创新、政策绩效等方面的实情,增强规律性,达到适用性。通过前瞻性研究,努力在第一时间向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性应对意见,突出工作成效。

2.强化产业规划。规划是龙头,是灵魂。产业发展规划是实现产业发展目标的重大举措,是进行产业布局和制订产业扶持政策的重要依据,是谋划、实施项目的重要前提,是促进产业集聚集群发展的重要手段。要从有利于促资源的整合和形成集中的规模优势,有利于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形成科学合理的产业链,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区域的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实现资源利用的乘数效应,来编制产业规划。同时,要注重结合*的发展资源特色,考虑产业之间的关联性及排斥性,注意产业发展的宏观环境和产业潜力,确保规划的质量及时效。

3.强化工业平台建设。平台决定发展基础。实践证明,以工业平台建设推动工业经济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市工业平台建设面临阻力。一方面,受农保田政策的制约,扩容难度很大。但无论难度有多大,市委、市政府抓平台建设的信心和决心不会变,必须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尽一切努力,全力突破各种制约,推动开发建设,决不走过去“乡乡点火、村村冒烟”的发展老路。另一方面,工业平台的基础配套水平太低,对项目的吸引力不强。在供地方式发生重大变化后,各基地开发主体也必须调整开发思路,遵循高标准规划、高档次配套的要求,在土地平整、基础配套的速度上进一步提速,以熟地推出公开出让,切实增强基地的招商引资吸引力。同时,要积极开展节地工作,采取建设标准厂房、“零土地技改”、设定单位土地面积投资强度和建筑容积率“双控”标准等办法,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4.强化产业集聚。产业集聚是培育产业集群的基础,是生产力空间布局上的优化,是各种生产要素在一定范围的大量集聚和有效集中。当前,我市以中小企业居多,分布太散,单打独斗没有胜算,要提高竞争力,必须推进企业集聚,发挥集聚的外部规模经济效应,在激烈的竞争中逐步走向错位竞争,降低物流成本和信息成本,形成分工协作体系,构建完整的链条式产业,加快做大做强。要在做好产业发展规划和平台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制订合理的平台分工,科学设定产业布局,并严格实行。“两区”要细化产业分工,促进产业内同类产品关联项目的集聚;“四基地”要强化功能区块分工,促进产业相对集聚。同时,要强化项目落户审查,支持老项目按产业集聚要求转产或搬迁。

5.强化产业集群提升。产业集群有非正式集群、正式集群和创新型集群。创新型集群的特征就是企业之间的差异化竞争,形成既竞争又合作的良性关系。我市特色产业总量是在不断做大,但产业集群还是处于发展雏形阶段,更多的是竞争,合作方面还很缺乏,属于非正式集群。因此,要全力推动向正式的和创新型的产业集群方式提升。要加大对成长性产业、潜力型产业的政策扶持,进一步拉长产业链,开发上下游产品,推动差异化竞争。要按照创新型产业集群提升“缺什么补什么”的思路,引进新的缺环项目,加强终端产品的开发,防止成为原料基地;要推动企业之间的合作、联合,切实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同时,要加大对“X”产业发展的研究、培育,积极拓展产业发展新领域。

6.强化科技创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动力。我市历来重视科技创新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从现实发展需求来看,科技创新的支撑能力还非常欠缺。企业与大院名校的科研合作还停留在松散型阶段,研发中心档次很低,而且分布不均衡。要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充分发挥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作用,集聚创新要素,激活创新资源,转化创新成果,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区域(行业)科技服务中心和企业研发中心建设,推动“*制造”尽快向“*创造”转变,打造*品牌产品。

7.强化节能减排。降低消耗就是增加效益,减少排放就是改善民生。节能减排是“十一五”规划的约束性指标,国家环保总局已开始推行区域限批制度,我市又是钱塘江源头生态保护区,监管力度将更大。因此,必须高度重视节能减排工作,采取法律的、经济的和必要的行政措施等,加快淘汰落后生产工艺,腾出环境容量空间,为有机胺制造中心建设,为发展高质量、高效益的化工项目创造发展余地。

8.强化借力发展。我市经济的发展,更大层面依靠的是内生性发展,但潜力是有限的。今后,我们要在继续激发内生性潜力的同时,在更大的层面上做好借力发展文章。要加强研究国家、省里出台的各项政策,积极对接,以项目为载体,向上争取政策支持,善借政策之力。要不拘一格,为我所用,通过有效的载体,包装优质的项目,积极向银行融资,善借银行之力。要坚持招商引资一号工程不变,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尤其重视引进境外资金,善借外来资金之力,要充分利用*人人脉关系,善借老乡之力。通过借力,助推发展。

10.强化执行力建设。强化执行力建设,目的就是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当前,对企业决策的影响,软环境已超过硬环境。说白了,软环境就是部门的服务水平、服务效率。我们说的执行力,就是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作任务的能力。很多事情,市委、市政府已经表明了态度,但部门在执行过程当中,还存在着拿着法规来说事的现象,简单做事,没有从全局的角度思考,拿不出好的落实方案,提不出好的操作办法。对市领导交办的工作任务,不能及时、高效完成,参谋角色不到位。同时,对涉及服务企业的事项,工作效率还不够高。要以正在开展的“两年活动”为契机,推进“学习型、创新型、实干型、服务型、廉洁型、节约型”机关建设,提高保障和服务经济发展环境的能力;坚持首问负责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等工作制度,真正做到全方位、全过程、全天候服务,做到政令畅通,切实营造一个以企业为中心的发展环境、以项目为中心的投资环境,吸引各类资本来江投资。

四、立足当前,抓实工作,确保年度经济目标全面完成

20*年,是新一届政府的开局之年,做好今年工业经济工作非常重要。今年的目标任务,市委全体会议和市政府全体会议已作了全面部署,关键是狠抓落实。主要是抓好12项工作:

1.着力推进工业平台建设。一是深化规划编制。市园区办要站在打造*工业新城的战略高度,重新审视我市工业平台的整体布局规划和产业布局规划,启动工业新城规划研究,进一步促进工业平台的整合,增强连结度和互补性。市国土局要根据省国土厅下达我市“十一五”建设占用耕地指标的多少,突出工业优先发展区,进一步做好全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各开发主体要对照发展战略规划、控制性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开发时序规划、企业平面布局规划等平台规划内容,进一步深化、细化、完善每个工业平台的规划体系,以规划推进平台高标准建设。规划一经审批后,各开发主体一定要严格按照规划实施。二是要加快征地供地进度。从前阶段调研情况看,各基地征地工作进度总体情况较好,但土地平整工作进展不一,供地情况不是很理想。各基地开发主体要集中精力,组织充足力量,进一步加快土地征收进度,尽快把土地从农民手里拿过来。在供地过程中,对连片100亩以上的土地,尤其是“二区”内的成片土地,要尽量预留,为引进大项目留下空间。市园区办要排清底子,排出方案。对市政府要求预留的成片土地,在考核中可视同完成供地。要综合运用行政的、经济的手段,促进企业内闲置土地的盘活利用,鼓励上新项目。三是加强基础配套提升。各开发主体要用好市财政的借资,并多方融资,精打细算,年内完成3个亿的基础配套建设投入。其中,*经济开发区要重点做好“一桥一路”、四期“五通一平”基础配套建设,以及开发区办公大楼建设前期工作。其他市级工业基地要按照产业发展的要求,量力而行,尽量提高基础配套水平。要有重点的引进、设立相关的金融服务机构、中介服务机构、生活配套设施,以较为完善的功能配套,进一步提高基地对项目的吸引力。市规建局、供电局、交通局等相关部门,要发挥各自职能优势,结合基地建设内容,对接上级政策,积极包装项目,以项目为载体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支持。要促使企业做好内部配套标准,做美每一个企业的外在形象,提升基地的整体形象。四是进一步完善机制。主要是抓好“三个三”:即,建好三支队伍(土征收服务组、项目服务组、招商引资工作组),进一步提高工作的专业化、标准化水平;坚持三项制度(工业项目审议协调会议制度、工业项目投资协议制度、工业项目竣工复核验收制度),进一步强化项目入地管理,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效率;完善三项机制(协调机制、督查机制、考核机制),通过平台建设例会、日常督查、年终考评等手段,及时发现问题、协调解决处理,推动平台高效开发。具体工作,市政府近期将召开专题会议进行部署。

2.着力提升产业特色竞争力。主要是做好“五个一”:要做强一批,推动产值20亿元以上的机电、竹木加工产业向创新型集群发展。要提升一批,着力推进机电产业向大型化、特种化发展,支持江变公司、申达公司等企业上马110KV、220KV变压器生产线项目,进一步提高变压器制造水平,带动培育一批配套型生产企业,形成企业产品的差异化竞争格局。要做深一批,大力开发竹木产业的终端产品和高档产品,缓解同质竞争,推动竞争与合作,提高产业的整体素质。重点扶持电光源产业的龙头企业——三友电子公司加快做大做强,进一步扩大玻璃窑生产能力和整灯生产能力,积极开发水晶新产品。加快联城国际消防公司的组建进度,努力探索构建产、加、销一条龙的经营模式,不断提高产业的整体信用度和合作度。要做精一批,加强标准化建设,提高蜂产业、食用菌产业的质量标准,促进产业稳健发展。要巩固一批,全力推动虎山集团、*虎集团日产5000吨干法回转窑生产线项目的动工建设,支持三大水泥集团到外地抢占市场和资源,增强抗风险能力。鼓励、支持江化公司发展低污染、高技术、高效益的循环经济型项目,年内重点支持实施年产4万吨DMAC等项目。要做新一批,积极发掘培育“X”产业。对发展势头较好的生物工程、汽摩配、金属制品、电子信息等新产业,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努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3.着力培育龙头骨干企业。一是培育一批领军企业。突出一批带动性强和辐射性强的领军企业、亿元企业、规模企业,强化政策激励引导,加大支持培育力度,着力打造一支富有活力的梯度企业团队。二是培育一批新的规模企业。深入实施“中小企业成长计划”,构建和完善服务体系,推行贷款风险补偿,着力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力促一批企业跻身规模企业行列。20*年,实现新增规模企业50家,全市规模企业达到278家,不断状大规模企业总量。三是要支持企业上市。这是今后一段时期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要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开展上市工作。市经贸局要精心筹备组织好4月份的企业上市培训活动,指导帮助意向企业做好股份制改造,尽快促使一批企业进入上市辅导程序。

4.着力开展工业招商活动。坚持招商引资“一号工程”不变,做好外源式增长文章。各工业基地开发主体、各工业经济主管部门、招商局首先要承担起第一责任,依据我市特色资源和优势资源谋划项目,结合产业发展阶段谋划产业提升项目、关联配套性项目。要以项目为载体,精心组织,大力开展平台招商、产业招商、企业招商、专业招商活动,努力引进产业内项目;发挥干部外挂锻炼、同乡会、联谊会等平台,积极对接发达地区,以“山海协作示范园”为平台,努力引进产业群整体转移项目;继续推进“回归工程”,努力引进*人回归创业;要切实加大外资招商引资力度,不断扩大对外合作。在招商引资中,要招商选资,不胡子眉毛一把抓,坚决杜绝引进一个项目、污染一方环境的现象发生;要引导项目有序落地,促进产业集聚发展;要集中精力引进大项目,年内力争引进亿元项目8个以上,3亿元项目1个以上。20*年,实际到位工业引资额达10亿元。

5.着力加大工业投入。要按照项目落地率、项目开工率、项目投产率、项目达产率的“四率”要求,重点抓好“20*—310工程”25个工业项目的开工建设,和市经贸局跟踪服务的138个工业项目的建设,努力推动当年新招商引资工业项目的早落地、早开工、早建成、早达产。全年力争完成32亿元的工业投资任务。对新建项目,尤其要加强项目建设管理,必须要求项目投资主体做好项目平面布局设计,列入“310项目”和用地规模在20亩以上的项目,需报市政府审核后方可实施,其他项目由项目落户所在地负责审核,市经贸局全程参与,协同把好关口,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做美项目。

6.着力做好节能减排工作。要加大生态市建设力度,继续扎实开展环境污染三年整治行动方案的实施,认真做好机立窑生产线和粘土砖瓦企业关停工作。要根据钱塘江流域主要污染物削减要求,抓紧制定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实施方案;切实加强对重点耗能企业、重点排污企业的重点监控,分解落实约束性指标,建立动态跟踪分析和通报制度。4月份,市政府要召开专题会议进行部署,请市经贸局抓紧做好准备工作。要深化资源综合利用,重点推进垃圾发电和虎霸集团利用燃煤锅炉烟气生产丁酮肟等重大环保型项目建设;抓好试点,有序推进竹木加工产业资源综合利用项目认定工作。要加快推行清洁生产。对化工企业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制度,鼓励企业实施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积极创建绿色企业。年内,力争新增清洁生产试点企2家,新增绿色企业1家。通过多种手段,确保实现万元工业产值综合能耗降低5%、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削减4%以上的年度目标。

7.着力提升产品品牌。要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为灵魂,以质量为根本,以管理为保障,以宣传为手段,加快我市工业产品的品牌建设。进一步强化产品质量管理。大力开展质量知识培训,强化企业主、中层管理人员质量品牌意识。以深化消防器材产业质量振兴计划为契机,进一步在机电、竹木、绿色食品等产业中推行质量提升计划。大力推广企业现场管理,规范原料采购、质量管理等标准,确保产品符合国家标准,保持质量稳定。要加大品牌培育指导。根据产业发展水平,分别指导,引导龙头企业、骨干企业、一般企业制订自身产品宣传计划,扩大对外宣传,增强产品行业知名度。要加强品牌权益保护。要进一步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大打击侵权行为。同时,鼓励支持在行业内实行有偿合法的品牌、证照共享,促进企业将品牌等无形资产收益最大化。

8.着力推进科技创新。要抓实创新载体建设。继续落实扶持政策,促进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加强技术协作,争取年内设立消防器材产业、电光源产业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帮助、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研发机构,积极争创部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争取新增区域性创新服务中心1家、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2家、省级科研机构2家。大力实行重点技术项目攻关。要积极探索,通过政企联手、企企联手、企院联手等多种手段,紧扣机电产业高端变压器项目、竹木产业高端板材项目、消防器材产业智能化项目等重点,实行重点技术攻关,尽快突破转化成现实生产力。要扎实做好20*年度*科工会签约项目的跟踪、服务工作,继续组织好20*年科工会参会工作。

9.着力化解要素制约。未雨绸缪,做好土地报批工作。市国土局、园区办和各基地开发主体要加强协作配合,分析各市级工业基地近、中期用地需求,编制用地计划。市国土局要努力通过宅基地清理、土地复垦等方式,积极向上争取用地指标。在用地指标分配上,要重点满足优先发展区。突出“二区”重点,继续做好新增建设用地的报批工作,努力满足工业发展的用地要求。要积极帮助企业融资。市经贸局要及时收集企业融资需求信息,帮助企业做好项目包装,并积极向金融机构推介,积极争取银行的支持。要发挥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和民间担保机构的作用,进一步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同时,支持企业通过项目包装,积极向上争取资金。要加强技术工人的培训。要与“万名农民素质培训工程”相结合,针对产业发展所需的技术需求,有重点的开设技术培训班。要引导、鼓励企业开展委托培训,积极引导大中专毕业生回归就业。要进一步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办好劳务集市;要组织企业进行大规模的外出招工活动,着力解决招工难问题。

10.着力加强经济运行分析。要建立工业经济运行监测机制。市统计局、经贸局、财政局要从部门职能出发,在原有统计报表的基础上,加强研究,围绕经济运行、经济质量、发展后劲、能源消耗、资金流转、工业贡献等重点,进一步深化、细化基础管理,加强数据汇总分析,并以表格和文字相结合的形式,及时向市委、市政府报送。具体由市府办牵头,相关部门配合。要实行工业口局长例会制度和市级工业基地工作例会制度,切实加强对工作情况的交流,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11.着力营造发展环境。要建立以人为本的企业家环境。加快组建全市性的企业家协会,通过构建企业家协会这个平台,加强企业家之间的交流、沟通,不断激发企业家的创业激情。具体工作由市经贸局负责。要通过实施“两年”活动,建立企业家与职能部门领导的对话机制,增强部门与企业的双向沟通,进一步融洽关系,营造企业至上的创业环境。不断完善工业政策体系。要根据我市财力和产业发展所处的阶段,突出产业培育、平台建设等重点,进一步补充完善“工业30条”、技改贴息、市长特别奖等政策;抓紧研究制定工业投资项目管理办法、要素市场培育、促进节能降耗等方面的政策性意见。政策出台后,要认真兑现落实到位。要不断提高服务经济的水平。各级各部门要切实加强队伍建设,努力把干部培养成业务精、会干事的经济型干部。要切实增强服务经济、服务经济主体的强烈意识,努力做到能不收费的尽量不收费,能少收费的尽量少收费。市行政服务中心要按照能进则进的要求,提高中心办事项目内容。要按照上级的要求,加强指导,加快推进分中心建设,尽量简化办事程序,促进规范服务。

加强科技创新篇4

关键词:加强青少年科技创新

国际竞争的基础是人才之间的竞争,为了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以及渐趋复杂的国内发展挑战,必须从基础性、前瞻性、战略性和全局性出发,强化并完善我国的科技创新人才体系。创新驱动发展,创新引领未来,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青少年的创新能力决定我们国家的未来。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科技创新工作和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视,我市各个区县都在大力推动青少年科技创新工作的有序开展,目前青少年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在工作推动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我们该如何立足实际解决这些问题呢?下面,结合本人的工作经历就如何加强区县青少年科技创新工作提几点肤浅的建议。

一、学校青少年科技创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创新意识差。根据中国科协2018年进行的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虽然我国的公民科学素质有了很大提高(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从2015年的6.2%上升到了2018年的8.47%),但是与科技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不小差距。这一科学素质水平仅相当于欧美发达国家20多年前的水平,而美国早在1999年就已经达到了17%的平均水平。根据预测,即使到2023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也只能到10%左右,与美国等主要发达国家当前20%-30%的指标差距甚大。造成这一现象与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教育体系缺失密切相关,青少年的科技创新意识因小考、中考、高考教育的短视而不断被压抑,一方面,科学教育仍然大量地停留在课程或学科阶段,缺乏课程之间的融合以及与实际问题的对接。另一方面,科学教育更多地让位于高考考试科目的教学和强化,狭隘的应试教育既忽视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培养,也占用了学生宝贵的时间。此外,在高考指挥棒没有实质性改变的情况下,老师和学生都以争“分”夺秒的精神过度强化题海战术和考试技巧,无暇顾及更为重要却一时难以量化显见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培养,而这恰恰是科技创新人才最需要最宝贵的核心素养之一。

此外,我国在高中阶段的自然学科(物理,化学和生物等)的结业考试中虽然已引入实验操作的考核内容,但所占比例太小,而且考核的主要方式仍然是以机械的操作步骤和技能为主,因此无法真正检验学生在相关学科领域的探究能力潜力和方法。这就必然导致相关课程标准中虽然明确倡导了要培养科学探究能力以及核心科学素养,但是由于在现有的考核体系中无法有效检测,因而也就很难达到引导学生强化科学素养以及提升科学能力的既定目标。实际上,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教育体系应该是一个涉及科学教育以及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学科在内的综合系统。但是,区县的中小学往往只将专门的科学教育课程纳入科学教育体系,在其他与科学思想、科学思维等密切相关的学科领域仍然停留在学科知识和应试方法的掌握上。在这种宏观环境下,就出现了离开基础教育后的大量公民普遍缺失创新意识的这一状况。

(二)创新资源缺。从助力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角度看,区县的科学教育还任重道远。首先是教师资源欠缺,目前,区县各中小学校尚无专职的科技辅导员老师。现有的科技辅导员老师有两类,一类是由校内的科任教师兼任,但受专业面的限制,不适合青少年科技创新中多学科交叉的特点;一类是邀请校外的科技人员担任,通过其去联系校外的专业科技人员对学生加以辅导,带领青少年参加科技实践活动,但这不是他们的主业,受精力的困扰,大多数科技人员都不能全心投入;其次是设施资源缺。青少年在进行科技创新时,所能利用的文件检索、资料收集、实验场地、实验器材、样品制作、成果保护等资源比较欠缺。部分区县科技馆的建设落后,目前都还没有建立科技馆、图书馆的建设有点流于形式,受到资金的影响管理人员较少、每年的图书资源更新很少,公共科普网络建设基本没有投入。这就形成了青少年不能到科技馆参观学习、感受不到科技的氛围。正是由于这些创新资源的紧缺,青少年不能及时了解科技发展的动态和科技带来的进步和发展就不能激发他们应有的科技创新意识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开展活动少。区县目前的科技创新活动除了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外,少有有其它的科技创新活动,缺少了活动这一载体青少年没有施展的平台和机会,这让他们的创新精神得不到很好的培养。

(三)激励措施弱。我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二、三等奖获得者只有奖状,没得奖金。仅有很少作品能在全国大赛上获奖,得到高考加分优待。

以上问题使得区县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很弱。在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我县作品创新性低,很多学生参赛作品实际是辅导老师所作。在创新能力上中学生不如小学生,存在“小时天才、长大平庸”的尴尬。

二、对今后加强青少年科技创新工作的几点建议

青少年时期是培养科技创新能力的关健时期,青少年时期求知欲旺盛,好奇心强,他们乐于观察周围事物,喜欢提问题,他们“初生牛犊不怕虎”,敢于向权威挑战。当前,党和国家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奋斗目标,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就需要一大批科技创新型人才,而科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必须从青少年抓起。

(一)构建青少年科教融合创新教育课程体系

立足学科教学主阵地实施创新教育。要将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纳入教研安排,把创新教育融合到义务教育阶段科学课程,并建立教研制度予以保障。要引导学校做好科技创新与素质教育相结合工作,开展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的创新教育教学改革,在学科教学的常规活动中强化学生创造、思维、动手能力的培养。积极开展以科技发展史、优秀科学家成长史为主要内容和各种科技探究活动为基础的青少年科普知识教育,着力培养青少年的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意识。加强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地方课程教材的建设与开发,鼓励学校开展校本课程改革,鼓励支持教师在教学探索的基础上,参与研究与编写有特色的青少年科技创新教材和其他科普读物,每年评选并支持出版一定数量的精品校本科技教材,在全市中小学免费发放或推荐使用;每年开展一次科普校本读物评奖活动。推动新型教育技术在创新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全面加强实践活动课程。利用VR/AR/MR等技术手段,积极构建信息技术支撑下的创新教育教学课程体系,促进信息技术与创新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鼓励各中小学结合“互联网+”发展新形势,通过大数据等技术手段,为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创新教育学习计划,提供更丰富的教育资源。广泛建立科技社团或科技兴趣小组,积极开展以创新教育为主题的跨学科教学和课外、校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跨学科观念、思维模式和探究技能,增强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外实践的育人合力。

(二)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创新资源。基本资源与基础设施是实施青少年科技创新的物质保证。实施创新实验室建设工程。将创新实验室建设纳入学校建设规划。新建学校须规划建设创新实验室,支持现有学校根据学校科创工作规划新建改建创新实验室。特别是支持农村中小学在乡村学校少年宫项目中建设科技馆、创新实验室等农村青少年科技活动场所。90%的学校建有不少于一个项目的科技教育创新实验室。建立区域性创新实验室联盟,形成联盟互动机制,提升创新实验室的使用率和创新能力。

加快建设校外教育实践基地。选择配备先进科研设备设施的高校、科研院所、院士专家工作站、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场馆、科普教育基地、创客空间、STEAM教育基地等校外机构,作为科技创新教育基地,组建科教融合组织联盟,建立开放共享平台机制,充分利用基地的人才优势、技术优势和实验条件优势,为青少年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和课题研究创造便利条件。各部门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加快科技设施更新,加强对专职人员的培训,重要场馆要免费向学生开放:各中小学要建好、用好科技活动室,县上要建设科技活动中心;创造发明教育活动的开展需要一定的经费支持,区县财政可以预算一定比例的费用,用于订购各类科技书刊和购置各种活动器件,从而较好地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为青少年科技创新提供物质保证。

(三)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中小学科技辅导员队伍,引进在全国有影响力的五大学科竞赛教学名师、在市内有影响力的教学名师,建立学科竞赛教学名师培养、选拔机制,相应县级学会成立竞赛专业委员会,开展学科竞赛师资培训和学生学科竞赛辅导。建立健全青少年科技创新类社会组织,开展教师科技创新培训、选拔和学生科技创新辅导。教育行政部门要把中小学教师进修科技类专业课程列入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列入继续教育的内容,进行课外科技活动的辅导教育,并加强枝能训练,培养中小学的后备师资;成立科技辅导员协会,为科技辅导教师在工作、进修等方面提供必要的便利条件,以稳定科技教师队伍,最大限度的调动他们的工作作积极性。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创新活动。要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动,注重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兴趣和能力。围绕科技创新大赛、五大学科竞赛等国家权威赛事,构建区县科技竞创新赛体系,强化相关科技社团职能,加大对相关科技社团的支持力度。打造各级各类学生创新展示平台,围绕全市每年科技教育活动主题,开展好“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中小学生科技节”、“院士专家进校园”等品牌活动。开展自然观察、社会考察、科学探究、参观游学等形式多样的科技创新活动,开展以小发明、小制作、小实验、小课题、科技小论文、小读书报告为主要内容的“六小”评比活动。实践证明,各类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不但没影响青少年对基础知识的学习,而且还巩固了他们的学习基础,开阔了视野,在这些创新活还培养造就了一批具有较高科技素质和创造能力的学生。

(五)建立健全更加完善的创新激励机制。完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科教融合工作评价机制,成立相关部门组成的联合评价机构,建立科教融合评价指标体系,开展科教融合工作评价,对各地及相关部门科教融合实施情况进行通报,各级教育部门要将科教融合工作纳入学校工作考核体系,学校要把科教融合工作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和教师工作绩效考核体系,要建立定期考核和动态管理机制,加强工作督促和评估。

突出学生科技创新成果在普通高中特长特色招生中的重要作用。在全市高中特长特色招生中设置科技创新类项目,增加科技创新成果项目设置,合理设置科技创新成果有效期限,合理确定科技创新成果采信证明材料,增加科技创新类学生的招生数量,提高科技创新类学生在特长特色学生招生名额中的占比,引导家庭、学校、社会重视青少年科技创新实践,加快我市科教融合工作推进步伐。一是要建立更新市级、县级激励与奖励系列政策,学校、教师和学生的成果予以适度的激励,并逐步倡导形成新型的科技活动参与的价值观。二是科技部门要青少年进行成果的固化与转化。奖励及资助青少年申报专利,帮助其进行成果转化;三是对创新典型及创新激励政策的宣传,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以此来激发青少年科技创新热引领青少年踏上科技创新之路。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现代化》

[2]陶行知——《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

加强科技创新篇5

2月11日,由科技部、农业部、林业局、教育部和海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二届中国博鳌农业(种业)科技创新论坛在海口开幕。农业部副部长李家洋在致辞中强调,加强种业科技创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必须强化种业基础性、公益性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支撑能力建设,加快种业科技人才与创新团队建设,积极培育商业化育种主体,不断完善种业科技政策环境,构建国家种业科技创新体系。

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成为当前推进种业发展的主旋律。农业部高度重视种业发展,专门成立了种子管理局,会同16个部委组成推进种业发展协调组;修订了种子生产经营许可管理办法,大幅度提高市场准入门槛,促进企业兼并重组;持续开展了种子执法年活动,启动冬季企业督查行动,进一步加大对套牌侵权、制售假劣等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推动执法监管工作深入开展;编制完成了《全国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2011-2023年)》,全面推进种业发展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今年是加快推进现代种业发展的关键一年。今年中央1号文件把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把种业作为农业科技的核心领域,出台了一系列含金量高、打基础管长远的政策措施,在我国农业科技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不断提升创新能力是推动我国种业科学发展的关键和重要任务,要把提高种子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作为关键基础支撑,把推进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作为重要切入点,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政策措施,有序有力推进,全面提升现代种业发展水平。一是要全面开展“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以“科技进村入户,助力增产增收”为主题,重点推广农业重大实用技术、支撑粮食和农业稳定发展,着力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力推广农业防灾减灾稳产增产重大实用技术,深入开展农民教育培训,掀起农业科技引领产业方向、服务产业发展的新高潮。二是要加快建立中国特色的种业科技体系。以完善利益分配机制为核心,推进基础材料创制、品种研发、良种繁育、示范推广等一体化,构建以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风险共担、收益共享、分工明确的现代种业科技创新体系,通过优化科研育种结构和成果评价机制,逐步建立以科研单位为主体的种业基础理论、共性技术和高技术研究体系,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研发与应用体系。三是要加快强化种业基础性研究。增加种业基础性和公益性研究的稳定投入,加大农作物种质资源搜集、保护、鉴定、权属登记和育种材料创制力度,深化育种理论方法、生物技术、品种检测技术、种子生产加工和检验技术、标准等基础性研究,加强前沿性技术研究,开展强优势杂交育种与分子育种技术研究,强化常规作物品种和无性繁殖材料的选育。四是要加快提升种子企业创新能力。支持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整合育种材料、技术、人才等要素资源,扩大商业化育种规模,快速提升种业科技创新能力。鼓励和推进种子企业建立自己的科研育种体系,扶持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育制种条件能力建设,加快推动一批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集约化的育制种基地建设,全面提升企业育种创新的基础设施水平。五是要加快推广应用新品种新技术。引导科研单位建立技术转移中心,加速公共财政支持形成的新品种新技术向企业转移。充分发挥种子企业在良种培育、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中的作用。以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高产创建示范片、园艺作物标准园为依托,强化良种良法集成配套,加快推进新品种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提高良种覆盖率。加大农民培训力度提高,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和科学种田水平。六是要加快推进产学研深度结合。创新种业产学研结合的组织模式,以品种为导向,逐步形成“分工明确、布局合理、协作紧密、运转高效”的产学研合作格局。加快推进科企合作,引导企业与科研教学单位共建联合创新平台,推进科技成果向企业转移。充分发挥中介机构等组织的作用,构建面向种业行业与全社会的信息网络平台。积极发挥种业领域知识产权战略联盟的作用,建立种业成果转让交易平台,开展知识产权交叉许可、协同实施、集中采购、共同管理、联合创造。

加快推进农作物种业发展关系全局、关乎长远、责任重大。我们要以贯彻落实好中央1号文件和国务院《意见》精神为契机,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开拓进取,以脚踏实地、锲而不舍的精神加快推进农作物种业新发展,不断开创种业科技工作新局面。

    【办公范文】栏目
  • 上一篇:coreldraw制作广告画(收集2篇)
  • 下一篇: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收集3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