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作文网

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收集3篇)

时间: 2024-06-20 栏目:办公范文

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篇1

关键词:校企合作;旅游管理人才;双赢机制

基金项目: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长江师范学院2011年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在我国经济进一步调整结构,产业转型和经济增长方式发生重大转变的形势下,高等教育也需要解决好人才培养中的两个根本问题:一是当前的高等教育要全面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培养的需要,二是应当全面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旅游管理专业作为与市场紧密联系的应用型管理专业,也必须要适应这一特殊背景的要求,要求旅游管理专业的办学中要及时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思想,把旅游管理专业的教育教学活动与旅游行业的生产经营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也就是需要走校企合作的道路,需要积极与旅游企业和高校加强合作。在合作的过程中,需要校企双方能够积极发挥作用,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要促使校企双方能积极发挥作用,就必须是双方在合作中均能获益,即在合作中要遵循双赢原则。纵观不少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方面,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大多数仍未达到预期的目的。究其原因,主要是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忽视了校企双方的利益,没有坚持双赢原则。在此我们拟对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中坚持双赢原则的必要性和实现路径进行相应的研究。

一、当前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1.校企合作教学方案难以满足企业的需求

尽管在思想上,高校已经认识到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必须走校企合作的道路,但是在行动上还与校企合作的要求差距较大,一个典型的表现就是人才培养模式仍然沿用传统的模式和手段。目前,很多学校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仍然强调传统的学科教育模式,对学生的课堂理论教学偏爱,强调理论课的学习。对专业见习、实习则表现得不那么精细,提供的见习、实习方案等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方案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只是单方面在考虑学校的要求和便利性,对企业提升自身的经济效益无较大作用,客观上增加了企业的负担,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支出与收入不成正比,没有满足企业的预期收益,企业因此不愿意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学生的培养,提升了校企合作的难度。

2.企业的培养措施不能满足学生的培养需求

在当前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学校表现得相当积极,在各个区域寻求合作企业,但旅游行业中企业对人才培养则不是那么积极,对共同培养人才的兴趣不高。在这其中,也发现一个现象,就是旅游行业中的酒店管理公司对校企合作表现的相对积极。但是,这种“积极”也有其很大的局限性,其合作的领域主要是期望学校能够为其提供“学生工”,让学生作为其某些紧缺的工作岗位的员工,学生进入企业学习后,只是单纯地在做某项低端的工作。他们对学生的全方位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则不感兴趣,仅关心学生在企业的具体岗位上为其做出的工作业绩,大多时候也是象征性地签订一些实践基地等合作协议。所以,在校企合作培养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过程中,总体上就表现为学校积极、企业消极的特征。

3.校企双方沟通不畅

在当前校企合作培养旅游管理人才的过程中,一般情况下是通过学校的主管部门或学院层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然后开始各种形式的合作,一般是学校的系或者教研室与企业的人事部门来具体实施。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校企双方所进行的合作是粗放型的,缺乏必要的精细的沟通。在合作过程中,缺乏及时沟通的渠道,双方没有也没能够及时将做的有益的有价值的成果进行总结和提升,也没有将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反馈以便及时处理。这种沟通不畅的现象,比较大的影响着合作培养人才的效果。

二、校企合作中坚持双赢原则的必要性

上述校企合作培养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过程中,校企双方均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问题,这些问题都直接影响着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质量。要解决这些问题,提升合作培养专业人才的效果,需要坚持双赢原则。

1.双赢原则是校企合作的基本前提

高校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一样,合作双方都期望能够在合作中获益。如果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仍然延续传统的模式,不能够精心设计校企合作教学方案,提供的实施方案只是要求企业为学校提供实践教学基地,要求学校帮助学校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而无视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利益,这样的做法是不符合企业的效益原则的。假如学校不能够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为旅游企业提供相应的经营管理方面的服务,不能对企业的经营管理作出相应的贡献,那么这种利益不均等的合作将会很快结束。同样的道理,当前一些旅游企业,尤其是酒店类企业,对学生的见习、实习的需求量较大,纷纷以多种形式开展校企合作工作。但在这一过程中,多数企业热衷于让学生作为企业主要的基层岗位职工的形式进行,学生长时期在一个岗位工作实习,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多方面培养,导致学生的能力培养不全面。这一让学生仅作为廉价劳动力形式呈现的校企合作培养旅游管理人才的形式不能实现学生的全面培养,因此也得不到高校的积极响应。所以,在校企合作培养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过程中,坚持双赢原则是双方合作的基本前提。

2.双赢原则是促进校企双方制定有效人才培养方案的推动力

如前所述,在校企合作培养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过程中,旅游企业需要我们帮助他们发现经营管理活动中的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而学校要满足企业的需求,可靠有效的办法就是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过程中,要更好地将企业的利益需求融入到其中,满足企业的需求,同时确保学生的全面培养。而从企业的角度,企业要真正让高校可持续地与其合作,也需要在人才培养方案中除了考虑自身的经济利益之外,设计让学生能力得到充分有效锻炼的措施。在双赢原则的指导下,校企合作双方都会积极地“换位思考”,在设计培养方案时,除了满足各自的利益之外,还能够有效地满足对方的利益,这也是促进校企双方制定有效人才培养方案的推动力。

三、校企合作培养旅游管理人才双赢机制的实现路径

校企合作培养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双赢机制主要表现在“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原则,在旅游管理人才校企合作培养的过程中,要实现双赢原则,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提升高校的科研水平

高等学校是集教学和科研于一身的单位,一方面需要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培养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具备在旅游行业第一线的经营管理与市场策划等能力,另一方面,需要结合旅游行业的具体实际进行科学研究对旅游行业存在的问题进行理论和实证分析。如果高校没有高水平的科学研究能力,那么就很难与企业展开深入持久的合作。特别是现在的经济环境复杂,旅游行业大变革、大发展的过程中,许多现象和问题值得我们深入研究。高校能否为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和战略变革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和策略,就是校企合作实现双赢的开始。在一些高校,尤其是普通本科院校的科研工作,针对旅游行业的研究虽然近年来有一些提高和进步,但总体上教师进行科研的积极性还不够,也难以为旅游企业提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实际上,如果旅游管理的专业教师对当前市场环境没有深入的了解,对旅游行业发展的趋势缺乏关注,缺乏对身边经济生活的关注,我们也就无法知晓企业需要什么样的合作服务,校企合作双赢也无从谈起。所以,要实现校企合作培养人才工作的双赢,就必须要加强专业教师的科研水平和能力,以提升学校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企业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2.加强学校应用型师资队伍的培养

师资队伍的培养也直接关系到校企合作的成果,具有接近旅游行业第一线情况的教师,是校企合作实现双赢的重要条件。除了要提升教师的科学研究水平之外,还需要提升教师的企业经营管理的实践能力,这样才能为企业提供更多的应用型的旅游管理人才,也能真正帮助企业解决经营管理中的难题。如果只是沿着传统的思维进行教学,课堂上所讲授的内容与实际的经济生活严重脱节,不知道企业真正需要什么样的合作服务,那么校企合作的效果如何就可想而知。因此,学校需要在教师理论素养培养和学历层次提高的同时,重视让教师深入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实践的第一线,通过掌握第一手资料来指导教学工作,同时通过参与企业的重大项目论证分析,为企业的改革发展出谋划策。这样,一方面可以让教师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对我们的教学改革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企业也会因为受到学校教师的专业服务而对校企合作培养旅游管理人才有更多的投入,为提升校企合作的效果创造条件。

3.共同商定合作培养方案

企业和学校各有所长,虽然有不同的利益追求,但也有共同的利益和兴趣点,双方合作的关键是要找到需要的结合点和有效的合作形式。校企合作双方都需要对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项目感兴趣,能够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进行对话与交流。在合作的过程中,双方在寻求共同利益的基础上,能够对学生的培养方案与措施进行深入的交流与探讨,能够结合企业的经营管理实际进行合作项目的整合与共享,特别是在经营管理实践上相互支持,找到共同合作的利益共同点。具体来讲,就是在校企合作培养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设计的过程中,双方共同对人才的培养理念、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评价方式和教学人员的条件等方面进行探讨、商定;在实践课程的教学体系上,要能够设计更多的既有利于学生能力培养的项目与环节,比如更多的企业实践的轮岗交流学习,同时也要使设计的项目能够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提供益处,能够客观上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这也是校企双方能够在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实现双赢的关键所在。忽视任何一方利益的合作方案,都不利于合作培养人才的效果。

4.加强校企合作的信息交流

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学校与旅游企业之间要加强信息的及时交流,对校企合作过程中的问题及时反馈,以有利于合作的健康开展。在合作的过程中,学校和企业的网站可以实现相互链接,通过网络对校企合作的形式、载体、内容等情况进行展示,通过电子邮件、即时通讯工具等反馈其中需要改进的地方。这样既能确保校企双方及时透明处理不利于合作的问题,也能够及时将合作的人才培养成果进行展示,增强了项目成果的推广价值,对所培养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起到了宣传作用,有利于这些学生的就业,同时也有利于企业的形象建设,形成了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形象,对企业的生产经营也能够起到客观的推进作用。

加强校企合作培养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是推动和促进我们教学改革的重要保证,也是推动旅游行业大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校企合作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我们能否转变观念,遵循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变“索要”式的合作为“双赢”式的合作。强调全体教职工的全方位积极参与,只有在思想意识上、行动上能够积极投身于校企合作培养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教学改革,加强科研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才能为成功实施校企合作培养人才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企业也需要在保证自身利益的基础上,实施有利于学生能力和素质全面提升的培养措施。

参考文献:

[1]林金良,李小兵,董清海.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评论,2014(04)

[2]刘爱华.基于协同创新理念的校企合作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5(16)

[3]吴立军,吴晓志.校企合作中企业参与行为的博弈分析――基于企业和社会收益的不同视角[J].高教探索,2015(10)

[4]同勤学.应用技术型高校经管类专业校企合作的实现途径[J].中国成人教育,2014(20)

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篇2

—、与产业对接,建设校企合作与管理运行机制

旅游管理专业建设按照黑龙江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目标,以服务产业发展为宗旨,以满足产业人才需求为专业办学的主要任务,并依据产业规划制定专业建设规划’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参与产业调研、旅游政策研讨等活动,不断推进专业与产业的对接,深化学校与行业、企业的合作,探索具有区域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建设优质的旅游人才教育资源,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不断提升专业服务区域产业发展的能力,为黑龙江旅游产业的持续发展培养和提供高端旅游技能型人才。

通过构建黑龙江商贸旅游职教集团的校企合作体制,完善了“紧密型”校企融合的长效机制。一是进一步凸显了政、行、企等社会各方在专业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政策支持与投人基地建设方面获得更大的优势,创新校企合作新机制,增强专业活力,提升学校可持续发展能力;二是充分发挥了黑龙江省商贸旅游业龙头骨干企业参与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的引领集聚功能、各级行业协会的咨询指导功能、相关企、事业单位参与教学与质量评价功能,协助进行宏观

决策、筹措专业资金、整合多方资源,深化“校企结合、工学结合、中外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素质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实现多方合作共赢;三是借助商务厅行业主管部门优势,畅通了毕业生通向省内商贸旅游企业的渠道,探索实践订单培养模式,培养商贸旅游业高素质、实用性落地人才,提升学院服务地方、服务产业的能力,为助推我省贸易旅游综合开发工程提供人力资源支持和智力支撑。

二、与行业对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创建新型教师团队

(一)创新“国际交流,校企融合,学训一体,分方向订单培养”人才培养模式

依托资源优势,牵头组建了黑龙江省高职高专旅游管理类专业指导委员会。在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一年一度开展专业建设与人才需求调研,讨论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论证和评审由校企双方参与讨论并联合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以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训基地建设方案等。与合作企业共同完善订单培养人才方案,课程标准,网络课程资源,旅游管理专业试题库,制订教师顶岗实习和挂职锻炼及学生到企业进行教学实习和顶岗实习制度等,确立了“校企融合,国际交流,学训一体,分方向订单培养”人才培养模式。同时,积极参与并全力支持行业活动,努力为黑龙江的旅游产业发展做贡献。主要有政府与行业组织的旅游产业发展调研、旅游发展项目论证评审、旅游规划、大型旅游节庆等活动的支援与服务等。并通过这些活动,密切了专业的外部联系,扩大了专业知名度,增强了团队建设活力,提升了专业服务产业的能力。

(二)构建“旅游专业课程与工作岗位无缝对接的学做一体化”课程体系

通过调研、论证,整合了现有的课程内容,构建了具有特色的、突出职业能力和满足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课程体系。实现了专业课程与职业标准的对接,与企业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将企业岗位的要求、行业的新发展、新技艺编写进课程教材、课件和实践教学指导书,突出实用性、先进性。实现了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与企业工作过程紧密结合,专业课程聘请行业专家共同完成了教学任务。

在教学过程中,从新生人学第一天开始,就邀请企业行业专家到校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企业行业专家参与专业课的课程设置,根据学科特点和岗位需求对课程进行有效地整合,由专业教师和行业专家进行分模块教学,由企业一线从业人员来校做兼职教师,对第六学期的课程进行改革,根据学生学习基础和兴趣爱好及岗位需求进行分方向培养,为学生搭建良好的职业发展平台。在1一3学期搭建基础教育平台;第4~6学期搭建职业发展平台(主要以职业教育、社会实践、顶岗实习和毕业论文答辩为主,其中第6学期进行分方向培养,分为旅行社经营管理、导游服务、景区管理三个方向),为学生在三年的学习期间搭建道德养成平台。

为加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以职业技能的训练为主线,我们根据企业用人需要,结合旅游行业的淡旺季,增设实训学期。在实训课程的设计上,全面开展课内实训、实训周(学期)、顶岗实习三个层次的实训,实施现场教学、角色体验,校内情境模拟实践、案例教学、顶岗实战等教学,邀请行业专家对学生的实训进行专业指导,参与实训课程及线路的设计与开发,实现产学有效对接。

(三)构建了“身份互认,角色互换”的“双师”型教师团队

加大校企之间人才交流力度,校企人员双向流动,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和校企合作共育人才制度。结合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完成专业建设。充分发挥省级优秀教学团队作用,让教师到企业去,把企业专家请进来,突出“双师型”师资优势。加强校企之间技术研讨和经验交流,并使之制度化,促进专业教师累企业工作经历,提高技术服务能力,提升“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素质。建设了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聘请来自生产-一线的兼职教师承担相应比例的教学任务,“双师”教师比例达到95%以上。

三、与企业对接,建设实训基地,构建实习实训、培训体系

(一)实施163工程,建设商贸旅游实训基地

与企业合作建设商贸旅游实训基j也,使其成为以专业实践教学为主,集生产、服务于一身的校内综合实训基地;加强了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建立了实习基地,管理运行机制及评价标准。实施“163”工程,即搭建一个龙;I旅游文化传播与展示窗口,建设体现“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的旅游观光、酒店经营、交通服务、产品营销、食体验、文艺欣赏六个主题区,实现教学、服务、技术开发、t纟术服务于一体的院内外实践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二)依托专业优势,建设旅游从业,&员培训基地

利用专业人才优势,积极建设并努力打造高质量的“黑龙江旅游从业人员培训基地”、“黑龙江:国家导游资格证考前培训基地”等,切实为黑龙江的旅游事业做出自己的努力,同时也进一步密切了专业与行业的合作:关系。自2006年以来,旅游专业团队承担了黑龙江省国家导游资格证考前培训,导游资格证考试出题、面试等任务,行政与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礼仪培训、旅游从业人员及旅游:&业中高层管理人员等培训任务,年培训人次1000以上,获:得了行业、企业的广泛好评。

(三)与企业深度合作,建设实习基地

完善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管理运行机,制,建立了校企合作机制和校企合作共育人才制度。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与广州侨鑫集团、哈尔滨铁道旅行社、哈尔S?红松林国际旅行社深入开展订单式培养,继续签订了订单协议,进一步明确了培训项目和内容,共同建立校企合作制At和考核标准;2013年底又与国家事务管理局北戴河服务局合作,建设校外人才培养基地。

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篇3

关键词高职教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ki.kjdks.2015.07.020

StudyonVocationalCollegeTourismProfessionalTalentsTrainingMode

SHIHaiyun,SHENGXia

(HubeiEcologyVocationalCollege,Wuhan,Hubei430200)

AbstractIntheboomingtourismindustrytoday,thedemandfortourismprofessionalsisverystrong.VocationalSchoolsnowhavesetuptourismprofessionals,hopesInstitutionsofHigherLearningandsystematicprofessionaleducation,transportalargenumberoftouristclasstalentsforsocialtourism.Butthecurrenttourtoprofessionaltrainingmode,therearemanyloopholes,suchasthetrainingaimisnotclear,thelackofasoundsystemofpersonneltrainingprograms,outdatedteachingmethods,curriculumsystemisnotperfect,etc.TheseproblemshaveseriouslyhinderedthedevelopmentofHigherprofessionalTrainingTalentedtourismbusiness,exacerbatedtheconflicttourismprofessionalsandemployers.Startingfromtheissueforthisarticle,wemadeanumberofpiecesoftalenttrainingmodereformproposals.

Keywordsvocationaleducation;tourismprofessionaltalents;talenttrainingmode

0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旅游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日渐崭露头角,并渐渐以“永远的朝阳产业”的美称与石油业和汽车业并称为世界第三大产业。①在旅游业蓬勃发展的今日,对旅游人才的需求是非常旺盛的,虽然在改革开放的30年间,我国的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但是凸显出来的问题却比比皆是。21世纪旅游业的发展要靠旅游人才来推动,人才是当今旅游业的第一竞争力。现阶段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缺乏系统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方法陈旧、课程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严重影响我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因此,培养和创建一支高质量、高水平、符合市场要求、具有旅游市场竞争力的旅游人才队伍是高职院校旅游专业的重中之重。

1高职旅游类人才培养常见问题

1.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

人才培养目标是高职旅游类人才培养事业的战略总则和前进方向,是指导人才培养工作和开展课程教学的前提依据。目标是具有前瞻性、高级性、科学性、可行性的特点,而高职旅游类人才培养目标除了具有以上特点之外,还必须具备以知识和能力为主的职业性、技术型以及今后毕业生求职的基层性特征。旅游业属于第三产业中的服务行业,具有覆盖面广、行业分支广、参与人数庞大的特点,因此旅游类专业又划分为旅游住宿业管理、会展经营与管理、旅游规划与景区管理、休闲与俱乐部管理、国际旅游等多个分支。从当前高职院校的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来看,普遍存在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的问题,导致专业优势凸显不出来。很多高职院校将旅游专业学生培养目标笼统地划分为酒店管理、导游、景区管理三个主要内容,在教育课程设置上内容宽泛、面面俱到,课程内容的深入性和具体性不强。

1.2缺乏完善系统的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组织人才教育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同时也是安排教学任务、组织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是确保人才培养教学质量的关键内容。②首先,“缩本科套中职”问题依然存在。这种现象使得整个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计划只是本科人才培养的“缩水版”,并没有按照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的具体情况、院校专业设置以及学生未来的职业规划等因素来设计科学合适的人才培养模式。虽然学校煞费苦心地编制教学计划,但是企业和学生并不买账。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大多是立足于工商管理基础之上开设的辅学科,将人才培养目标设定为宏观管理人才,并没有根据动态发展的旅游行业中的酒店管理、旅游社管理、景区管理等多样性人才需求来制定,导致很多学生抱怨在学校学的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用不上。由于学校的理论教学多于实践教学,针对性课程少,学生缺乏实践工作经验,最后导致从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的人才在实际工作中缺乏适应力,许多高等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大多存在低就业率的现象。再加上各大旅游管理专业的学校的旅游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无法为建设特色性、创新性的旅游管理人才队伍提供必要的基础。从导游的语言能力来看,掌握小语种的旅游人才偏少,尤其是韩语、德语、西班牙语以及意大利语等具有强大潜力的旅客市场的旅游人才欠缺。

1.3教学方法陈旧,课程体系不健全

在高职院校旅游专业人才课程教育内部,教师教学方法落后,学生的旅游专业综合素质与当前旅游业的发展不相符,学生高分低能现象频频出现,使得学生毕业后难以适应用人单位的工作。③当前旅游专业教育方法陈旧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一言堂”课堂教学模式仍占主导地位,教师是课堂主体,学生处于被动学习地位,使得学生与外界社会联系松散,呈现典型的封闭式教育缺陷。二是书本教材内容过时,知识更新速度缓慢,远远落后于当前旅游业的发展速度,课本知识的实践指导作用性弱。三是考评方式单一,以应试教育为主,没有突出考查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四是以照本宣科为主,案例教学、任务驱动教学等运用较少,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不高。五是课程体系设置上存在诸多问题,比如课程内容与人力资源市场需求相脱节、教材内容没有突出职业性和实践性。

2新形势下高职旅游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途径

2.1找准定位,确立正确的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具有与本科院校不同的层次特殊性,在人才培养目标上,首先要结合自身层次优势和特点,注重专业系统知识的教育积累,确保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同时,高职院校是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基地,在旅游专业人才培养中更要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应用能力以及专业技能的培养。④其次,准确定位高职院校旅游专业人才岗位设置,以旅游人力资源市场为导向,设置符合旅游岗位就业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比如根据岗位特点,将人才培养设定为酒店高级服务人员、导游人员等。最后,人才培养目标的设置具有岗位能力提升的延续性。对于初入社会的毕业生而言,初次就业岗位绝大部分在基层前线,但是如果学生掌握优秀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并在岗位上将自身的优势和潜力完美发挥,那么就有可能实现岗位提升。

2.2完善并创新人才培养方案

我国高等院校以及各类培训机构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该以旅游市场的人才需求为核心导向,改变自身落后的旅游人才培养模式。一是革新应用型、复合型旅游教育教学模式。在旅游管理学科的教学实践中,多开设旅游实践类课程,加强旅游书本类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的互利沟通,适当增加旅游实习实践,在日常学习中引入旅游人才资格评估和认定的课程。二是理论学习、项目学习、工作任务学习有机结合。高职院校应该突破传统的学期界限,将理论知识、项目、工作任务进行有机结合,每个学期制定一份科学有效的旅游专业能力培养任务,并实施项目任务驱动教学,对学生的岗位能力和职业综合素养进行培训。比如根据旅游专业中的酒店管理专业的核心岗位能力需求以及综合素质要求,将原本的3学年6学期改为动态变化的8学期,在最后两个学期的能力和考核中高职院校与企业形成合作,校企共同完成人才培养。

2.3运用工学结合教学方法,完善课程体系

传统的教学方法陈旧,与当前快速发展的旅游业不相适应。改革高职院校旅游专业的教学方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采用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将旅游专业课程进行划分,比如旅行社管理专业,可将课程内容分成旅行社基础知识、旅游线路设计、旅行产品销售、旅游采购等模块,其中旅行社基础知识,可以学校教师课堂讲解的方式进行传授,而旅游线路设计,可与实际旅行企业结合,聘请专业的业务经理进行讲演。而旅行社采购与销售业务,可与社会上诸多品牌旅行社形成合作,让学生亲临现场,感受实际工作氛围。二是丰富并完善课程体系。针对课程内容与人力资源市场需求相脱节、教材内容没有突出职业性和实践性等问题,高职院校应该以市场为导向,按照学生岗位能力提升的多样化需求,设计出岗位能力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职业素养、能力拓展、专业能力提升等教学内容,并根据当前旅游业的发展现状,灵活更新能力培养战略,通过校企合作,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3结束语

针对当前我国高职旅游类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缺乏系统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方法陈旧、课程体系不健全等问题,突破问题的瓶颈,就必须遵循高职旅游人才的发展和培养规律,以政府为引导,以高职高校为平台,完善我国旅游人才队伍的建设。本文从问题出发,紧扣高职旅游类人才培养目标,从定位目标、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方法以及课程体系等方面进一步改革传统的高职旅游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创新实践能力、岗位技能以及职业综合素质为目标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注释

①齐欣.高职旅游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辽宁高职学报,2010.12(5):29-30.

②刘俊宏,仲蓬,熊敏.基于就业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探索[J].经营管理者,2013(7):378.

    【办公范文】栏目
  • 上一篇:病案管理委员会工作职责(收集2篇)
  • 下一篇:行政人事主管工作职责(收集10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