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探索规律”的教育价值审视
数学中探索规律的过程,实际上是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综合运用的过程。过去我们比较强调演绎推理,弱化了合情推理,影响到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合情推理是丰富多彩的,归纳推理、类比推理是两种用途最广的合情推理。彭加勒曾经说:“逻辑用于论证,直觉用于发明。”因此,在探索数学规律的思维活动中,既要用合情推理发现数学规律,又要用演绎推理加以论证,以保证结论的正确性,两者缺一不可。这就好比人在迷雾中前行的眼睛与双腿,既要用眼睛观察方向、探寻道路,又要靠双腿循序渐进、达到目标。虽然合情推理的结论具有或然性,但在推理过程中,大胆的设想,超乎寻常的猜想,往往孕伏着发明创造的潜质。让学生在给定的事物中发现、探求隐含的规律或变化趋势,突出探究规律的过程,体验探究和发现规律的方法,可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归纳和推理等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现行教材设计特点的分析
新课程实施以来,经过国家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的不同版本的小学数学实验教科书,都对“探索规律”的内容进行了合理选择和精心设计。但不同版本教科书的内容选取相差甚远,编排的方式也有所不同。下面是人教版教科书中“探索规律”的单元设计:可见,关于“探索规律”的内容分别在学段中以主题单元方式进行了独立设计,把探索规律的教学作为培养归纳、类比等合情推理能力的重要载体。综观各册教材进一步发现,在其他各个学习领域,还以分散渗透的方式穿插编排了有关数学规律的探索性内容,重视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索过程,把发现规律、探索规律渗透教学的全过程。人教版教材以独立单元设计的“探索规律”的内容相对较多,并且分布在各个年级。选取的内容主要是图形变化规律、数列变化规律和操作活动变化规律。内容设计的活动性、探究性比较强,一些内容直接设计在“数学实践活动”之中。如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中“搭配的规律”;五年级上册《量一量找规律》中,通过操作实验探索规律等。并且注意针对各年级学生的特点,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现数和形的变化规律,体会数学的价值和美丽。
三、合理建构内容形式
《标准》把“探索规律”置于突出的位置。一方面,在公式、法则、算法等规律性知识的教学中强调让学生经历发现、探索的过程;另一方面,将“探索规律”作为数与代数中的独立内容,以加强这方面知识的教学力度。因此,小学数学中“探索规律”的内容,主要是数、式、形的规律的探索,并宜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设计。即在不同阶段设置独立的单元以适当的主题进行“探索规律”的学习,同时以相关内容的学习为载体,以分散渗透的方式,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索过程,发现给定的事物中隐含的规律与变化趋势,培养学生归纳、类比等合情推理的能力。探索数的变化规律,主要是让学生观察并发现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并运用已经发现的规律进行推理。探索数的变化规律的形式可以是在数列中找规律、数表中找规律、数与形的结合中找规律等。在低年级可多以这样的形式出现,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找规律更多地了解数的意义,渐渐形成良好的数感,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推理能力,为第二学段探求给定事物中隐含的规律与变化趋势作准备。探索形的变化规律,可从一、二年级开始,通过让学生观察简单的不同图形的排列,发现其排列规律,从而知道下一个是什么图形。这有利于学生观察图形的特征,初步感受找规律的思想方法。观察图形的变化规律,有时需要画图和操作,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通过手脑并用,能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并增强空间观念。算式中找规律可通过一组或多组相似的式子,让学生从中发现式子与式子之间规律性的变化,然后根据找到的规律填算式或写出算式的答案。这里,减法算式中隐含着“被减数”、“减数”与“差”的变化规律。可通过先计算,再引导学生思考、交流,发现规律,应用规律,感受数学规律的应用价值。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是新课程提出的要求,一方面,小学数学教材中可以独立设置单元――用计算器探索规律。如苏教版教材中通过填表探索“积的变化”规律和“商不变”规律。另一方面,可分散设计一些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练习题。
“探索规律”内容的设计,应体现素材选取生活化、情境设置趣味化、呈现方式多样化等特点。也就是说,要从儿童身边的事例入手,设计现实的、有意义的内容,使数学学习更加生活化、社会化、趣味化;要从创设问题情境入手,提出具有开放性、挑战性的问题,如:“你是怎么想的?”“你发现了什么?”促进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并且要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呈现内容,如图形、漫画、表格、文字等。学生探索规律时需要从题干、表格、人物之间的对话等当中获取信息,有时信息多余,需要学生选择,有时信息不足,需要学生设法间接获取,让学生经历“现实题材――提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研究或运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
四、恰当把握内容设计的层次性和探索性
关键词:初中政治教学;多元化方法;原因;策略
初中政治是端正学生思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重要学科。如何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率,促成初中政治教学合理、科学、持续发展,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问题。
一、初中政治教学实施多元化方法的原因
(一)政治教学本身的性质所决定
初中政治具有一般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无法比拟的性质特点,它具有很强的思想观念塑造性,对于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意义非凡。正因初中政治具备了这样的特质,决定了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促成学生思想健康的成长,是其应有之义。众所知晓,我国初中政治学科的教授,除了坚持基本的社会主义方向不动摇,关键还在于引导学生朝着合格乃至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目标前进,其中包括道德、智力、体魄等各方面的塑造。加之初中生正处于思想价值观念初步成型时期,对他们加强政治辅导与教学,显得至为重要。初中政治教学这一特质,决定了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的必然。
(二)活跃课堂、提高教学效率
顾名思义,多元化教学方法与墨守成规、照本宣科式教学大相庭径,能够有效活跃课堂,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有效地将知识传播给学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目的之一。相比其他科目,初中政治教学更显枯燥,许多学生甚至老师都把这门学科看成是一门死的、生气不够的学科。在这种情形下,借助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诸如情景教学法、课本理论联系生活实际法、师生互换角色法等多种方法的交叉综合使用,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从机械接受的模式中走出。
(三)开拓学生思维与视野
多元化教学意味着教师需要不断开阔视野、丰富自我,这对于引导学生思维与视野的开拓,也是有益无害的。“多元化”一词本身就包含着创新和探索意识,初中政治多元化教学既包括教师“多元化”地教,也包括学生“多元化”地学,是两者互动互进基础上展开的。设想,初中政治教学如果不采用多元化方法,一味坚守“过去的传统和阵地”,很可能禁锢思想,不但教师无法得到提升,恐怕连学生也会被带入僵硬的传统阵地中。久而久之,必将产生厌政治学之情绪,甚至思想陷入死气沉沉中。因此,要开拓学生的思维和视野,探索政治的多元化教学,是必由路之一。
二、初中政治教学多元化方法探究
(一)以学生为参照基点实施不同教学方法
“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是孔子提出的两大教育思想,至今沿袭不衰。初中政治教学一般以班级形式开展,班内各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政治老师应紧紧以学生为中心,以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为切入点,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这种做法与孔子所主张的“因材施教”是一脉相承的。后来马克思提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际也与“因材施教”思想不谋而合,只是前者先于后者千年,是它的具体应用罢了。以不同学生为参照基点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其前提是要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性格、学习方法、学习的长板和短板所在,做好实事求是的准备工作。只有做到实事求是,在探索多元化教学时才能有的放矢、目标明确;否则,很可能“竹篮打水一场空”,甚至出现南辕北辙的意外情况。以学生为参照基点探索不同教学方法,这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在教学领域的具体应用,也是孔子“因材施教”指导思想的必然要求。当然,在探索的过程中,政治老师不妨以具有某些共性特征的学生群体为对象,实施整体教学,其他个性鲜明的学生采用特殊教学方式;也可以在不同知识的教授上采用不同的方法,灵活处之。
(二)促成政治教学扎根生活的土壤
如前所述,政治教学对于初中生思想价值观念的培养,有着其他学科无法代替的作用,思想价值的检验亦无法离开现实生活土壤。这要求初中政治教学多元化方法的探索和践行,必须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牢牢地以生活为取材和检验的源泉。举个简单的例子,初中生正处于塑造时期,对他们思想品德的培养显然是政治教学的任务之一。然而,事实是许多政治学的优秀的学生往往思想品德不尽人意,其实质是理论的学习和知识的运用与扎根脑海之间存在巨大的鸿沟。最大原因在于学生课堂学习是死知识的传授,学生仅为了获取高分而学习,至于生活中是否践行则是另外一说了。因此,为了防止“说一套做一套”学行不一情况的出现,教师在进行多元化教学探索时,应重点在理论与生活实践高度吻合目标的达成上作指导、下功夫。
(三)师生互动促成多元化方法生成与使用
多元化教学方法的探究不能脱离学生,而应该将教师和学生的课堂实践作为探究的基地,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和归纳方法的生成和使用。初中政治教学多元化方法的探索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不断投入时间和精力。政治教师要积极做好引导工作,一方面,在多元化方法探索蓝图的规划上,要做好前瞻性的准备工作,明确前进的方向与大致的目标追求。另一方面,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自始至终不能脱离学生搞“单人秀”,尽可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多元化教学的探索工作并从中获益。另外,学生在探索工作中也不能一味被动行事,积极配合老师教学实践工作的同时,应及时与老师进行沟通,进献有价值的意见或建议。只有将教师和学生互动起来,探索出来的方法才是真正依据实际情况的前提下摸索出来的,才适用于广大学生,使之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总之,初中政治教学多元化方式的探索,是由初中政治学科的本质特征、提高课堂效率和活跃学生思维等方面决定的。探索之途任重道远,初中政治老师要秉承实事求是的姿态,切实实施“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并将教学从单纯的课本回归到生活,通过有效的师生互动来达到多元化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袁文凤.论新课改形势下初中政治教学的方法[J].学周刊,2013(11).
[2]陈广英.新课标下提高初中政治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考试周刊,2014(01).
[关键词]生涯探索内容评价标准影响因素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而在大学生中开展生涯规划教育是实施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手段。生涯探索是生涯规划的关键与基础。根据Super的生涯模式研究,生涯发展可分为成长期、探索期、建立期、维持期和衰退期五个阶段。探索期一般在15~24岁,大学生就处于这个阶段,且向建立期过渡。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工作不再只是个人寻求糊口和温饱的手段,更是个人自我成长、发展和生命价值实现的途径,从而职业的选择也因此成为一种复杂的历程,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成为每位大学生急需解决的问题。然而由于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缺失,大学生缺乏自主生涯意识和充分的生涯探索,其结果是短期内不能充分就业,长期来看就业后频繁跳槽,无论是给公司还是个人都带来损失。为此,加强大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指导大学生主动开展生涯探索,掌握生涯探索的内容与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一、生涯探索与职业探索、职业生涯探索的关系
“CareerExploration”国内翻译为生涯探索、职业探索、职业生涯探索都有,国外相关研究可追溯到20世纪初美国职业指导运动的兴起。职业指导的奠基者帕森斯于1909年出版了《职业选择》一书,总结了职业指导的理论与方法,并提出了人职匹配的思想。直至20世纪50年代,在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的影响下,人们在实践中体悟到职业选择不应当是一个被动的过程,由此将职业指导推进到了职业生涯辅导。Super生涯发展理论的提出,可以说是职业辅导转变为生涯辅导的标志,也标志着职业探索向生涯探索的过渡。国内相关的研究沿用职业探索的为多。但近年来,澄清生涯探索与职业探索的区别的研究不断涌现,如沈之菲提出“职业探索只是生涯探索的一个环节而已”。欧阳琰认为生涯探索主要包括职业探索、自我探索、理想探索、环境探索、组织探索等,职业探索仅仅是职业生涯探索的一部分。生涯探索与职业生涯探索应只是提法上的不同,实质是一致的。
二、大学生生涯探索的主要内容
根据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教授斯温提出的生涯规划模式,生涯探索可以从自我、教育与职业、自我与环境的关系三个方面开展。斯温生涯规划模式由三个三角形和一个圆形所组成,而生涯决定是它们彼此之间的联结。圆形是此模式的核心部分,表示一个人想要达到的生涯目标。生涯探索就是为了追寻此目标的设定,深受环绕着核心的三个小三角形所影响,每个小三角形都是生涯探索与规划的重点,其内涵如下:
1.对自我的探索
(1)知识、技能、能力的探索
知识是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所获得的认识与经验的总和。具备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是满足用人单位需求的基础。技能是指人们通过练习而获得的动作方式和动作系统,技能也是一种个体经验,但是主要表现为动作执行的经验。技能是自我活动的自我调节机制中的重要组成要素,也是能力结构的基本组成成分。因此多技能的培养是青年在大学阶段重要的课程。能力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心理特征。能力不同于技能,强调完成活动的心理条件。但知识与技能、能力又有密切相关。能力是依赖知识、技能的获得;同时能力的高低也会影响知识、技能的掌握。因此个体要关心知识的掌握,也要关心能力的发展,并促使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个人必须明白自己目前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还需要补偿哪些知识,在学习的不同阶段,都要在专业知识、非专业知识和能力上对自己有个很好的评估。
(2)对自己需要的探索
现实状态下,很多大学生对自己真正需要什么尚不明确。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需要的5个等级学说。他认为人有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生理需要是缺失性需要,是人的所有需要中是最重要,也是最有力量的。安全的需要表现在人们要求稳定、安全、受保护、有秩序、能免除恐惧和焦虑等。归属和爱的需要是一个人要求与其他人建立感情的联系或者关系。尊重的需要包括自尊和受到别人的尊重,自尊需要的满足会使人相信自己的力量和价值,使他在生活中变的更有能力,更富有创造性。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们追求实现自己的能力或者是潜能,并使之完善化。这些需要决定了我们生涯探索的方向,也为我们提供了生涯探索的动机。
(3)个人人格类型与职业兴趣的探索
兴趣是人积极探索某种事物的认知倾向,他与个体的认识及与相应环境的交互作用有关,当人的兴趣达到稳定程度的时候,便成为人的个性倾向性,影响一个人对教育和职业目标的选择。而职业兴趣则是有关职业偏好的认知倾向,是影响人们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因素之一。大学生可以在平时学习和工作中找到自己的职业兴趣所在,也可以通过职业兴趣测试。人格是人不同于他人活动的动力特征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它是后天形成,与人的价值观有更密切的联系。心理学家认为,人格特征与职业适应性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一个人的人格特征与所从事的职业很符合,就可能在事业上获得成功,反之,则会使从业者的心理健康受到损害,甚至妨碍事业的成功。
(4)生涯价值观的探索
价值观是工作或者活动的动力,是个人评价外在事物以及决定是否投身不同行业、职业的依据。价值观是一持久性的信念,是个人社会对某种行为或存在状态的偏好。价值观包含着认知、情感和行为的成分,并影响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对不同目标或者事物的选择。职业价值观是人们在职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价值观,反映了个人价值观。工作价值是做职业决策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如果在职业生活中找到了自己的价值,那你的工作就会变得有意义、有目的,就会是一种乐趣而不是负担。如果你的工作没有使你得到满足,生活本身就会变得乏味、单调而令人烦躁。
2.教育与职业的探索
教育与职业的探索是对工作与教育世界的探索,包括职业讯息的了解和对工作世界的认识两部分。认识工作世界的渠道有收集与职业相关的文书资料、举办演讲座谈会、实地参观访问等。职业信息的收集在生涯探索中占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是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部分,因为职业选择取决于其所收集到的信息。对职业讯息的了解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工作信息的了解如工作的性质、教育、培训和经历、个人素质、工资、工作条件、工作地点、在该行业中的工作者的人格特征、雇佣和晋升前景、个人从工作中获得的满意感、对于你个人的利弊、其他人的感受、相关的职业;二是信息来源的了解,如出版物、视听材料、教育材料、计算机系统、专家访谈等。
3.环境资源的探索
生涯探索不能仅仅是个人资料和职业信息的整合,而应善于利用个人的基础资源,它主要包括家人、师长、朋友的期许和协助,社会资源的助力,来自不同意见的限制和阻力,乃至个人的经济和知识资源等。社会关系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确实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扩展信息渠道,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提供可靠的经济后援,降低失业风险;减少工作搜寻成本,有助于人力资本价值的实现。已经有的研究表明“网络联系的广度或大小跟社会资本的丰富性或异质性有着显著的联系,联系可以为个体确认对工具有用的资源提供更好的机会”。
对于大学生求职者来说,首先要学会开发现有的社会资本。每个人都拥有各自的社会联系:亲戚朋友、老师同学、同乡,甚至同学的同学,同学的同乡等,其实这些都能成为很好的社会资本。如果能意识到它的重要性,平时加重这方面的交往并注重交往的质量,无疑对于信息量的增加是大有裨益的。整个社会也应积极的鼓励大学生建立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和信息网络,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充分利用自己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同时也区分搞歪门邪道和正道运用社会资本求职择业的界限。
三、大学生生涯探索效果的评价标准
如何判断大学生生涯探索的效果,是开展生涯探索教育的一个重要研究指标,当前研究倾向于是否能使大学生发展和完善自我概念,了解、接受和发展自我,认识自己的个人特质、个人期望和抱负,认识生涯发展资料,澄清个人价值观,建立和完善个人适切的价值观念。使大学生准确觉察自己所偏好的生活型态和工作价值观。培养大学生的生涯决策技巧,在面对各种决定的情境时,能准确界定问题,并运用各种资讯,科学分析相互间的利弊得失,力求作出最适切的决定。使大学生通过规划和选择,找出最适合自己的、与自己的生涯目标匹配的生涯路径,同时熟悉生涯决定的历程。使大学生能统整自身特质、潜在生涯选项和工作世界,并拟定完成目标的计划与策略。使大学生具有面对社会变迁、科技不断发展的适应和应变能力。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判断大学生生涯探索效果的标准分三个方面。即成功的生涯探索具有三个特点,一是在充分了解自我和环境的基础上,能够确定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有明确的“行业――职业(职业群)路线图”目标清晰可行,执行意志坚定;二是有生涯短期、中期、长期较明确的规划图及备用调整方案;三是掌握了进入该职业的知识与技能,或者制定了为进入该职业而准备的学习计划。
四、大学生生涯探索的影响因素
目前对职业生涯探索的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个体和家庭因素上。对家庭因素的研究主要包括结构变量和过程变量,前者有家庭经济地位、父母工作状态和受教育水平;后者包括亲子依恋、父母支持、父母教育方式等。影响职业生涯探索的个体因素研究主要包括性别、同一性、人格、个体发展主动性和职业生涯自我效能感等。
但很多研究者发现,同伴群体及学校教育对个体、尤其对青少年和大学生生涯探索的影响更不容忽视。而在大学校园中,同伴群体的影响伴随着学校教育共同发生。因此,这里将同伴影响归入学校教育范畴。
1.学校面上的生涯课程教育
浙江理工大学对2008级学生开展了全面的生涯规划教育,以课程全覆盖的形式开展。而对2007级学生没有开展。对这两个年级学生的调研数据显示,2008级学生对生涯规划知识的了解程度明显高于2007级学生,并因此有意识地开展生涯探索。在学校统一组织的生涯规划手册填写过程中,同学逐步进入自我、教育与职业、环境资源等领域的探索。这方面的探索明显多于2007级。但是,对这三个方面的探索质量与效果并不十分理想,主要原因是辅导对象庞大、受众情况各不相同、辅导教师专业性不够强等,这些因素影响了生涯探索的质量。
2.生涯团体辅导教育
组建了一个32人的生涯辅导团体,以公选课的形式对其进行为期10周(每周一次、每次两小时)的生涯团体辅导(辅导方案参照清华大学樊富珉教授的“生涯规划与发展团体辅导”)。辅导前参考台湾生涯辅导专家金树人教授的大学生生涯规划问卷,编制了大学生生涯探索问卷,对32位同学的生涯探索现状进行了测量。辅导后又对其再次测量,测量结果表明:在生涯定向形态上“自主决定型”比例明显上升:辅导前,自主决定型31.25%,他主决定型25%,迷失方向型43.75%;辅导后,自主决定型68.75%,他主决定型9.38%,迷失方向型21.88%。生涯探索的效率和质量明显提高:“自我、环境及职业目标群”的清晰比例提高15.62%,“生涯短期、中期、长期规划”的清晰比例提高12.35%,“知识技能准备状态”的清晰比例提高12.5%。可见,小团体、互动式的生涯探索教育模式效果更理想。
3.同伴影响
在生涯团体辅导过程中,将32人的生涯辅导团队分成四个小组,结果发现,团体辅导过程中,有三个组的同学非常活跃,组内互动非常充分,小组荣誉感强,组员关系融洽,有团辅以外的交流时间。另一个组相对比较沉闷,互动动机较弱,组员之间互动相对少。结果显示,前三个组的同学通过团体辅导,个体变化明显多于其余一个组。同时,调研发现,优秀学长对大学生生涯探索的影响也明显存在。
参考文献:
[1]林清文.生涯发展与规划手册.世界出版社,2003.
[2]沈延兵,余新丽,费毓芳.关于大学生生涯规划的系统思考.新德育•思想理论教育(综合版),2006,(12).
[3]施国春,范慧玲.大学生职业生涯探索.中国教育导刊,20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