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培训项目实施方案
根据《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教师〔2019〕1号)、《安徽省教育厅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皖教〔2019〕23号)、《关于全面实施合肥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通知》等文件要求,中国教师研修网依据专家团队精心设计的实施思路、全国范围内2.0项目的实践经验进一步提炼梳理,结合合肥市中小学教师教育信息化发展实际和教师队伍建设的需求,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培训目标
提升合肥市管理团队信息化领导力、培训团队指导力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全面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
二、培训对象
合肥市中小学教师(凡持有教师资格证的在岗在编教职员工均须参加)。
三、整体设计思路
通过引领校先行分享整校推进方案和示范课例的方式,为学校信息化管理团队、培训指导团队提供学校整校推进的思路与策略参考,将优秀成果辐射影响其他学校,促进全市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全员推进。
在此基础上,合肥市中小学全员教师,依托中国教师研修网,通过60学时的教师全员混合式研修(包括网络研修30学时和校本研修30学时),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覆盖校内外全场景,围绕信息技术如何与学校教学、德育、行政服务等各项工作融合创新的问题,紧密结合学校课堂教学、教科研活动、德育与学生发展、行政与后勤等方面的常态工作机制,以课例研究、优质案例资源库建设等为抓手开展研修活动,实现“一课多点的课例开发,在完成能力提升工程2.0研修任务及合肥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等级考核测评的同时,促进教师个人专业发展水平和学校管理团队信息化领导力、培训团队指导力的提升,全面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
四、实施方案及目标
本次提升工程2.0全员培训主要包括项目启动期、整校推进期、测评总结期三个阶段。通过“引领示范、骨干先行、全员研修、片区入校、考核认证的整体实施策略,实现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创新发展。
1.项目启动期(5-6月):中小学管理团队和培训指导者集中培训
在开展教师需求和信息化基础设施条件等调研基础上,以中小学校能力提升工程2.0“整校推进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为依据,以学校信息化教育教学发展规划、学校校本研修与考核方案、融合创新示范课例三大任务为抓手,确保学校管理团队和培训指导者理解能力提升工程2.0政策文件的目标任务,能够结合学校信息化实际情况和教师队伍的现状,着眼未来学校信息化创新发展,科学制订学校信息化教育教学发展规划,合理确定本校校本研修主题及校本研修与考核方案,学习信息化教育管理推进策略,提升信息化领导力。
(1)政策引领,聚焦方向
通过专家政策解读和平台演示,帮助学校管理者、培训指导者切实领会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工作目标与具体任务,引领学校结合学校信息化实际情况和教师队伍的现状,着眼未来学校信息化创新发展,更好地落实指导学校实施信化教学校本研修和开展信息技术应用校本考核。
(2)案例赏析,模范参考
通过片区引领校分享整校推进方案和示范课例的方式,为参培学校信息化管理团队提供学校整校推进的思路与策略参考,为培训指导者提供校本研修计划制定与实施参照,在观摩研讨的交流活动中,初步规划本校整校推进方案和校本研修计划。
(3)方案制定,融合创新
在政策领会和案例评析的基础上,分校讨论,融合创新,制定本校整校推进方案和校本研修计划,指导教师开展“一课多点融合创新课例研修,助力教师进一步提升信息化教育教学水平。
第一阶段学校管理者、培训指导者、骨干教师培训采用专题讲座、案例分析、集中讨论、校本研修等相结合的培训方式,进行为期1-1.5天的线下集中培训;其中学校管理者1天,培训指导者、骨干教师为期1.5天。
学校管理者、培训指导者、骨干教师集中培训课程安排(1天)
时间
课程模块
主题
课程形式
主讲人(拟)
第一天
8:30-8:40
开班仪式
领导致辞
/
项目组
8:40-9:40
政策解读
省提升工程2.0政策解读
专题讲座
市教科院信息中心田钰主任
9:40-9:50
平台演示
平台使用演示
/
项目组
9:50-10:00
问卷演示
【问卷演示】演示说明教师信息化调查问卷
/
项目组
10:00-11:00
整校推进实施路径
【引领校经验分享】学校整校推进的路径与策略
案例分析
引领校
14:30-15:30
“一课多点课例展示
【引领校经验分享】学校示范课例分享
案例分析
引领校
15:30-17:00
整校推进方案制定
【分校交流】校级管理者与培训指导者讨论、制定本校整校推进方案
交流讨论
/
培训指导者集中培训课程安排(0.5天)
时间
课程模块
主题
课程形式
主讲人(拟)
第二天上午
8:30-11:30
校本研修计划制定
【分校交流】培训指导者与教师骨干讨论校本研修计划与“一课多点融合创新课例开发
交流讨论
/
骨干教师集中培训课程安排(0.5天)
时间
课程模块
主题
课程形式
主讲人(拟)
第二天
上午
8:30-10:00
校本研修策略
“一课多点校本研修策略
专题讲座
中国教师研修网徐守磊
10:00-11:30
案例展示点评
融合创新示范案例展示与点评
展示点评
/
2.整校推进期(6月-11月):教师全员网络研修+校本研修
各学校管理者和培训指导者组织全员教师学习中国教师研修网培训平台30学时网络课程,开展30学时校本研修,共60学时混合式培训。
(1)网络研修
中国教师研修网在平台上开发、提供专门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课程资源,包括:
①师德教育、课程思政、教改前沿、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思政德育课程;
②信息化发展规划、前沿技术热点、信息化教学、信息化管理、互联网学习与创新、教师信息素养提升、合肥市能力点解读及应用软件等专题通识课程。
③覆盖30个微能力点的多学科、多学段的案例解析课。
(2)校本研修
针对不同层次的教师设置针对性培训任务:学科教研组积极开展教研组校本研修计划制定,在骨干教师带动下,教师全员掌握“一课多点课例研修方法,形成可以涵盖多个微能力点的单节课或单元课课例,并鼓励教师参与市级优质课评比以及全国云研修课例分享活动。
考虑区县学校教师参训实际情况,分多种方式开展校本研修:
①整校独立开展校本研修。校级管理团队由校长领衔,教学主管校长、教导主任、信息技术骨干教师等构成,校长为第一责任人,带领管理团队,评估学校信息化教学现状,负责制定本校方案并组织实施,落实研修管理与辅导人员,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各教研组及一线教师按照计划开展任务驱动式研修。
②片区引领校协同开展校本研修。基于部分学校教师较少、信息化实施条件较弱等现实情况考虑,由教育主管部门统筹,将信息化条件较好的学校作为片区引领校,吸纳乡村教学点或参训人数较少的学校教师加入,由引领校协同管理和指导本片区的校本研修活动。
(3)专家团队指导(9月-11月)
中国教师研修网组织建立分学段、多元化的专家团队,遴选具有丰富培训经验的一线优秀教师、教研员和熟悉中小学教学的高校专家(以本地优秀专家为主),开展以片区为主的典型教学问题答疑、观摩指导示范课等指导活动,实时跟进培训过程,保障培训效果。
3.测评总结期:参加校本应用考核测评,总结提炼项目成果(11月-12月)
本次培训考核依据《合肥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考核细则》,在中国教师研修网平台完成不同角色(教师学员、学科教研组工作坊坊主、学校管理员)的60学时培训任务后,教师全员在合肥教育云平台提交至少20学分的能力点认证材料,参加校本应用考核测评。
学校管理团队和培训指导团队通过筛选整理优秀作业、研修活动案例(规划、方案、教学设计、课例视频等)等培训成果,建设积累一批信息化教育教学优质案例,促进本地优质案例资源的共建共享。
序号
成果名称
形式
1
提升工程2.0整校推进方案集
文档
2
学科校本教研活动方案集
文档+图片
3
优秀个人研修计划集
文档
4
学科教学示范案例集
文档+视频
5
“一课多点学科教学示范案例集
文档+视频
6
专家指导视频库
视频
五、组织管理与保障
(一)组织管理与制度保障
合肥市教育局负责本次项目的统筹管理工作。中国教师研修网具体负责本项目的实施,制定严密的管理制度,采取严格的管理措施,提供全过程的教学教务、后勤保障和质量检测等工作,确保实现项目质量、进度和项目目标,为本项目的顺利实施保驾护航。
(二)疫情防控
根据《安徽省复工企业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南(试行)》规定程序和要求,在培训期间,将按要求严格做好人员、物资、场地、监测等防控条件准备,细化各项防控措施,制度明确,责任到人。积极配合培训所在地卫生防疫部门,做好培训场所、设施设备和使用耗材等消毒工作和人员体温检测工作,做好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
附件1:网络课程资源
附件2:三种角色考核细则
中国教师研修网
关键词:教师培训;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融合;混合式学习
一、引言
为促进教师有效开展线上学习与线下实践相结合的常态化研修活动,目前提倡的研修模式就是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融合。然而有关研究指出:“线上学习与线下实践仍是‘两张皮’。”因此,有必要反思目前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融合的不足,并总结融合的模式,为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的融合提供可借鉴的思路,促进教师有效开展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相结合的常态化校本研修活动。
二、研究背景及现状
在“国培计划”示范引领下,我国出现了多种教师培训模式,其中,校本研修有利于解决教师师资紧缺及集中培训经费不足的问题,但也面临着低水平重复问题。而远程网络研修因不受时空限制、互动便捷等特点,可有效弥补校本研修的不足。“远程学习是教与学的时空分离”,要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必须实现教与学的再度整合。
2013年教育部明确提出“要推动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并于2014年研究制定了《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实施指南》,提出“实施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但有关调查结果显示,教师参加网络研修只注重完成任务,并没有与线下校本实践相结合,也没有认识到校本研修与网络研修的互促关系,“线上学习与线下实践仍是‘两张皮’”。
三、理论基础:混合式学习(BlendedLearning)
2001年,Colis和Moonen将混合式学习定义为传统面对面的课堂学习和在线的网络学习的混合,网络学习是传统课堂学习的自然延伸。他们指出混合式学习是一种灵活的课程设计方法,这种方法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以在线课程的方式为学习者提供便利的同时又没有完全舍弃面对面交流。混合式学习开始用于学生开展学习,后来被用于在职教师培训。
四、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融合的模式
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提出以下三种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融合的方式。
1.由助学者引导并组织的磨课活动
这类研修方式是由助学者,如区县级研修员、研修辅导员、学科专家等,引导并组织的磨课活动。
这类研修方式的过程大致为:针对教学实践问题,助学者在研修平台研修计划,指定某个教师讲课。第一,讲课教师在研修平台上传教学设计方案,与其他教师在线讨论,根据其他教师意见进行修改。第二,讲课教师进行现场教学,并将教学录像上传至研修平台,其余教师进行线上观课并上传课堂观察表,助教者组织教师进行在线议课。第三,讲课教师根据在线讨论情况,再次修改教学设计方案,并上传到平台。第四,讲课教师依据教学设计完成第二次现场教学,并上传教学录像,其他教师进行在线观n并上传课堂观察表,助学者组织教师进行第二次在线议课。第五,所有教师提交研修心得,助教者研修总结。这类研修模式只适合解决课例研究型的教学问题,并不适合磨课。
2.视频案例研修
马立、郁晓华、祝智庭(2011)介绍了杭州市上城实验区的视频案例研修方案。整个研修活动大体上可以分五个环节:课前准备、课堂观察、案例讨论、行动反思和研究拓展。
3.网络研修社区支持的应用课题研究型U-S伙伴合作模式
滕光辉(2015)提出的网络研修社区支持的应用课题研究型U-S伙伴合作(即大学与中小学合作University-SchoolPartnership,简称“U-S伙伴合作”)模式:“大中小学和政府共同参与、以网络研修社区为重要支撑、以应用型课题研究为主要依托、以课例研究为主要形式的在职教师校本研修模式。”但是,这种模式需要有课题项目的支持,否则可能会缺少大学的参与,因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关键词]民办本科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思路
[作者简介]杨锋(1976-),男,陕西渭南人,西安外事学院体育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与训练。(陕西西安710077)
[课题项目]本文系陕西省教育厅2010年科研计划项目“陕西民办本科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010JK253)和西安外事学院2010年教学改革立项课题“陕西民办本科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48.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6-0119-02
为适应新时期民办本科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的需要,通过对陕西省六所民办本科高校体育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借鉴公办大学公共体育课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参考国外大学体育教学的基本情况,提出陕西省民办本科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思路,希望能给今后的教学改革起到一些帮助作用。
一、研究对象
西安地区六所民办本科高校:西安外事学院、西安培华学院、西安翻译学院、西安欧亚学院、西安思源学院、西京学院等。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本文通过对西安体育学院图书馆的图书杂志和电子阅览室的中国期刊网的资料查阅,收集有关文章数十篇,从中得到启发和借鉴,初步掌握了本课题的研究状况与方法,为本文提供了理论依据。
2.专家咨询法。笔者走访省内体育教学领域的专家教授,请教他们学校体育的发展趋势、课程设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手段运用、体育成绩评定、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评估、教学文件的制定等方面的最新最权威的看法或观点。
3.问卷调查法。对全体受试对象发放问卷600份,回收596份,有效问卷为591份,回收率为99%,有效率为98.5%。
4.数理统计法。对调查所获得的相关数据,用统计软件SPSS进行数据统计。
三、结果分析
调查的六所民办本科高校中,组织开展体育教学,大体上都经历了自由开展、逐步规范、改革探索三个阶段。我们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1.民办高校体育教学指导原则的确定。民办高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是进行学校体育教学活动的思想依据,是解决要培养一个什么样的学生,同时也是要解决通过怎么样的途径来培养的问题。所以,一个合理有效、符合本校特点的教学指导思想,是进行体育教学改革的基本出发点。在本文所调查的六所民办本科高校中,都是笼统的把“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精神、《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的要求,作为其进行体育教学改革的理论依据,都没有把这些文件的精神要求和自己本校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提出自己学校的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目标定位或体育教学指导原则。在制定本学校的体育教学指导思想或体育教学指导原则时,首先必须遵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议》精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精神、《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的要求等指导体育教育教学的文件精神所要求的“健康第一;增强体质;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培养体育运动能力;品德教育;增强组织纪律性;培养勇敢、顽强、进取精神”等培养目标。其次,要符合学校体育的社会化、终身化、生活化、多元化、市场化、个性化发展趋势。最后,把指导思想和发展趋势同民办高校的具体情况相结合,提出有自己学校特色的体育教学指导原则。民办高校体育应根据民办高校自身市场化的办学特点,依据学校体育发展的趋势和肩负的历史使命,既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又要突出民办高校体育的特殊性,把健康性、娱乐性、自主性、实用性、生活性等特点充分的发挥,使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为其学习、生活服务;充分满足学生的需求和渴望,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为其娱乐交往服务;使学生掌握的健身原理和方法能为其自主设计、自主锻炼、自主评价服务;使大学学校体育教育与学生实际需要贴近,达到学校体育教育为其个性化发展服务,促使其最终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2.体育课程设置。所调查的六所民办本科高校中,在体育课程设置上,有四所学校选择了“规定必修内容+必修选项+选修”这种模式,这个课程设置模式是一种发展趋势。课程设置都能以“最大限度满足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进行的。其中也有部分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六个民办本科高校中,有三个学校把太极拳、长拳、广播操作为规定的必修科目,有一个学校把游泳作为必修科目,有两个学校没有规定的必修内容。通过对学生的调查,有80%以上的学生不喜欢规定必修课设置的武术这个上课内容,原因有两个:一是上课时限一学年,时间太长;二是把太极拳、长拳、广播操作为他们大学体育教学的第一门课,和他们对大学体育课的憧憬有落差。设置规定的必修内容这个思路是正确的,各个学校选择太极拳、长拳、广播操这个内容有一定的出发点,但学生上课练习的积极性不高,加上太极拳、长拳课教学时的身体负荷不是很高,从增进健康、增强体质方面来看,效果不明显,需要采取别的手段来帮助提高运动负荷。建议调整项目内容,缩短教学时间。第二,必修选项中三个学校是一年级二年级都是选项课,项目确定后,在上课期间不允许更改项目;两个学校是在二年级的时候开始选项课上课,一个学期更改一个项目,不允许重复选项目;一个学校是在二年级选项,上课时间一年,不换项目。这里有两种问题,一种是一个项目上两年,时间太长,学生容易对该项目失去兴趣。另一种是一学期更换一个项目,上课时数上又显得过于紧张,学生掌握不了多少知识,对其兴趣养成、终生锻炼习惯的养成不利。综合一下看,把选项时间调整为一学年一轮换比较合适。另外,在调查的学生中,有65%的学生认为,选项课内容安排多以教授基本技术为主,而我们都有了不错的技术基础,期待更进一步的提高,有这些意愿的学生主要集中在球类项目上。由此可以看出,在课程设置的层次上,可以开设初级班和提高班,只在人数、选课条件上加以限制就可以了,初级班上课时间一学年,提高班上课时间一学期。第三,选修课的资源太少,有三个学校选择技术课为选修课,但在教学内容上为重复课或者提高课。在体育课程设置上,适度减少必修课的上课内容,加大选修课的资源,增加学生自主活动课,逐步进行俱乐部化改革。在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时,有65%的学生支持多开选修课,有20.3%的学生支持多开必修课,其余学生选择了“必修或选修均可”,有81%的同学“赞成”成立单项体育俱乐部。在课程设置上建议可以调整为:必修规定课(一学期)+选项课(两学期初级班+一学期提高班)+选修课+单项俱乐部的模式。
3.体育课的教学内容。第一,动态调整练习项目。所调查的六所民办高校中,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基本上都是改革初期对学生进行过调查,确定出本校体育课的选项项目,确定完成之后再没有更改,结果就是改革开始的一个年级代表了以后所有的年级。应该是这样一个过程:学生选择—学习—评价反馈—教学评估—反复筛选—确定教学项目设置,这样的调查可以在每一个年级进行一次,这样才能基本满足这一年级的学生需要。第二,增加项目数量。所调查的六所民办高校中普遍存在项目数量少,难以做到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要。第三,项目教学内容设定单一,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比较简单。每个项目的上课内容、教学方法基本上采用的是培养运动员的教学训练模式,老师前面教,学生跟着学;太注重规范的技术动作,要求完成动作的质量,考试标准过高。在以后的改革过程中,把体育的健身功能充分发挥,淡化动作的规范性,提高学生运动或者活动的积极性。适当改造上课内容:如喜欢上个人球类项目的学生比较多,但练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涨,这种现象主要集中在没有技术基础学生身上,在教授技术动作的同时,可以适当改造练习内容,使其不但具有健身性,更有娱乐性,比如低栏篮球、低网排球、小场足球、球类游戏等。健康健身类项目可以开设有氧健身操、台阶有氧健身操、有氧拳术健身操、健身慢跑,等等,每一节课可以把众多的教学内容交叉进行,这种项目动作难度要小,学生容易掌握;音乐感节奏感比较强,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也比较喜欢技能性低的项目,如体育游戏、四十二式太极拳、体育舞蹈、形体培训、擒拿与防身等。第四,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处理好两个关系,一个是动作学习与运动负荷的关系,不能因为不断地纠正学生的技术动作,影响到学生练习的连续性;一个是动作学习与终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关系。跟踪调查表明,技术水平相对较高的学生,经常进行体育锻炼、体育活动的时间和次数明显比没有技术水平的学生要多。以篮球项目为例,会打篮球的学生明显比不会打篮球的学生在锻炼兴趣、锻炼次数和锻炼时间上要多得多。所以在教学上,要尽量教会他们项目的基本技术,激发他们的学习、锻炼兴趣,引导他们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4.体育课的成绩考核。所调查的六所民办高校中,体育课成绩考核沿用百分制,成绩组成为“考勤(40%)+技术考试(50%)+理论考试(10%)”,属于重视考勤、考试的结果,学生学习的参与程度、进步程度没有计入最终的成绩考核,大学生健康标准测试结果也没有对学生最终的体育成绩构成任何影响或者参考。以后改革中,逐步调整这种模式,把参与程度、进步程度、提高的难度等指标引入考核。“参与程度”可以反方向量化,即哪次课练习不积极的学生或者在老师无数次催促下才练习的学生,最后成绩可以减去5分,如有n课次,可以减去n×5分。积极练习的学生不加不减。最终的模式是:“考勤(40%)+技术考试(40%)+理论考试(10%)+健康标准测试(10%)-n×5”=总分。进步程度、提高的难度的因素可以逐步增加进去。
5.教师队伍。所调查的六所民办高校中,高职称、高学历的教师比较少,占体育教师总数的31.2%,具有较强科研能力的教师偏少。面对这样一个现状,可以通过鼓励教师在职进修学习、引进高水平专业人才、聘请高水平的兼职教师等途径快速提高教师队伍的教育教学、科研水平。
四、结论
为适应民办高校教育的快速成长,民办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思路应该从以下方面进行定位:确定明确的指导原则,调整课程设置,增加课程内容,改进成绩考核方法,多途径提高教师队伍水平。民办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实施,应从社会高速发展对大学生体能的新要求,以体育教学的具体功能出发,坚决树立以“健康第一”“增强体质”“激发兴趣”“缓解压力”“增进交往”“终身体育”等思想为指导,以体育课程的全面改革为中心,以课内、课外一体化为基础,走多种教学模式并存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刘艳庭,王强.中外高校体育教学比较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7(4).
培训虽然结束了,但却带给我们思想上的洗礼,心灵的震撼、理念的革新。推动网络研修和校本研修整合项目,对于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以信息化引领校本研修模式的创新,优化研修内容,保持校本研修的常态化持续性和系统性,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具有积极的支撑与引领作用。本次培训学习让我收获颇丰!
一、网络为教师自我反思提供了有效平台
网络教育教学资源为教师自我反思提供了条件。过去教师要想学习教育理论、了解教育信息,只能靠学校或个人订的有限几本教育教学杂志,以及图书馆中已陈旧的理论书籍,学习渠道极为狭窄。网络的明显优势在于其拥有无限的信息资源,而且不受时空限制。网络上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为教师自我反思提供了条件。
二、网络为教师交流提供了有效平台
教师交流是校本教研中的关键环节。合作与交流可以把教师个人的聪明才智进行加工凝结在一起,最后综合成远远大于单个教师研究的简单相加效果。校本教研中的同帮互助,就是教师群体之间相互探讨教育教学问题,提倡在校本教研中有不同呼声,在一个群体中有不同思想,鼓励教师大胆评点,各抒己见,促进教师共同成长。在网络时代,网络技术将全世界融合为一个大家庭,让我们同处于一个村落。校本教研中的互助同伴不仅局限于学校内部教研组或课题组,还可扩展到校际教研活动、网络上的教师群体,给教师与教师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提供了更好的平台。
三、网络为教师专业引领提供了有效平台
强大的网络平台是实现教育资源共享的有效途径,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学校要积极建立网络平台,鼓励教师走进网络,构建自己的话语舞台和获取教育教学资源的信息通道。网上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很好实现了向专家学习、请教,同专家交流、对话的可能。网上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资源,教师们不用走出家门,就能观摩到大量优秀的课例,吸取丰富和最新的专业知识,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在网络时代,每位教师的成长与网络发展息息相关。教师要掌握基本的网络操作能力,积极利用网络教育教学资源和网络交流工具,充分地进行网络交流和学习活动,为校本教研开辟新的舞台,促进自身专业更快发展
四、建立基于网上学习的以校为本的研修平台
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信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体现了当代最伟大、最活跃的生产力。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与普及,对教育思想观念、教育理论、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等均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网络的巨大优势在学校教育领域已经有了充分的体现。鉴于学校的资源有限,网上学习就成为研修的有效手段。网络为教师自我反思、教师交流、专业引领等校本教研的三个核心要素提供了有效平台。
困惑:网络研修和校本研修整合是难点、
一.研修模式的创新,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结构性变化,使网络研修的广度与校本研修的深度有机融合提升研修工作的力度;
二、教师学习行为的改变,从个体被动的接受培训到网络社区主动参与交互式学习研讨实践,从固定的学习日变为常态化学习;
三、组织机构和管理指导的落实,学校层面制度不健全,经费不落实会流于形式,组织管理层面任务设计脱离实际,校本资源和专业指导都遇到发展瓶颈问题。
通过这次培训学习,我们深刻认识到未来的教师应该是懂网络,并能熟练运用网络为我们教学服务。充分整合校本研修和网络研修将会成为未来的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因此,我们今后应该做到:
1、关注教师的发展
以往我们常说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发展,我认为教研也要关注老师的发展,现在教师的职业倦怠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许多老师没有自我提升的意识,以至于“回回上新课,次次走老路”,这样教一年书的老师和教二十年书的老师没有什么区别。有一位校长对老师们说:“你一天不学习,不知道教什么,两天不学习,你要向学生学,三天不学习,你就得离开讲坛,下岗走人”。与其抱怨工作的不如意,不如认真学习,从工作中找到幸福感。因为心态决定状态,停止抱怨你会站在成功的十字路口,你改变不了现实就学会适应现实。
2、重视教研的作用
从事教育叙事研究是进行教学研究的有效途径,教育叙事就是就是写解决教育问题的故事。是以叙事、讲故事的形式把自己遇到了什么问题、怎样遇到这个问题和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整个过程叙述出来。写小论文和做小课题研究有助于教研工作的开展,而且也能促进教师个人发展。
3、探究校本研修与网络研修整合的方向
课堂的在职学习,要建立在反思与行动联系的基础上。课堂教学是业务能力提升的主要途径。网络研修是培养合作教师文化,构建学习型团队的必由之路。
4.、终身学习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加强指导,规范运作,务求实效,良性发展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学校研修工作将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切实做到“用心想事,用心谋事,用心做事”,以提升教育质量为中心,以深化课程改革为重点,以全市教师“千人赛课”为抓手,以抓教研组建设为契机,以课题研究为手段,以提升课堂教学效益为目标,以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为根本,落实创建优秀学科组,贯彻“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教师教育八字方针,立足教育教学需要,教师专业化发展需要,紧密结合现代远程教育,采取各种措施,努力开创我校校本研修工作的新局面。二、工作基本思路和目标
认真贯彻落实研修工作“三大原则”,即坚持整体性发展原则,我校教师人数较多,教育教学能力、素质参差不齐,学科不配套,教师整体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与学校发展不够协调,本期和今后更长一段时间,将由教科室牵头,积极开展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为重点的研修活动,最终实现学科均衡发展,教师整体协同提高,学科教学独具特色;坚持研修一体化原则,以教研组研修、集体备课为主要形式,以“四课”引领课、示范课、汇报课、研究课活动、课型建设为主要载体,以案例分析为手段,以小课题研究、问题反思和总结为主要内容,以转变教学观念和行为、提高质量为主要目的,实现校本研修的高效务实目的;坚持以教育科研为指导的原则,把握教师教育发展方向,引导教师改革教育工作模式,整合校内外教育科研资源,实现校内教育均衡发展,不断提高研修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教科研工作中,严格做到“三细”细心、细致、细节、“三严”严谨、严肃、严格、“三实”踏实、务实、落实的教学管理策略。
本期研修工作立足于做好以下几项工作:①师资队伍建设工作;②课标研读工作;③师德、师能提高工作;④强化网络研修;⑤州市级课题实验工作;⑥教师个体小
课题研究;⑦探索五种课堂教学模式早、晚自习课教学模式、新授课教学模式、复习课教学模式、试卷讲评课教学模式,提升课堂教学质量;⑧研修校园文化建设,逐步形成自主、自觉研修氛围;⑨教研组建设。
通过开展以上九项工作,使校本研修成为教师发展的助推器,成为学校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三、具体工作
1、师资队伍建设
①认真组织教师参加教学技能自培自修,组织教师参加新一轮继教培训,力争人人达标。
②组织开展好“四课”活动。“四课”活动在我校长期坚持,形成惯例,对于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期将进一步加强听评课管理,杜绝评课流于形式,只说优点,不说缺点的做法;听课节次严格落实,记录详备,严禁集中在一个时段完成听课学习任务,由教科室负责登记,并纳入继续教育灵活学时审登,凡听课节次不足或集中听课者将予以经济处理并在期终研修考核中予以扣分。新调入教师的汇报课在9月底完成。
③加强学校教学骨干队伍培养力度。为确保教师素质的整体提高,将继续采取“分类培养、典型示范、骨干先行、整体带动”的思路,促进教师整体素质、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对不同层次的骨干教师确立不同的目标,采取不同的措施,实行分层研修,以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为目标,期终将评出优秀骨干教师。骨干教师的管理将初步出台管理办法,中、高级职称的教师也将纳入相应管理。
④加强班主任培训工作,创新班主任工作机制。协调、配合政教处做好全校班主任培训工作。强化班主任教育理念更新,抓好案例分析,做好班级德育小课题研究,探索优秀班集体建设模式。
⑤教师专业化成长三年规划2008.9-2011.8启动,对教师的成长规划进行分类,切实落实各层教师的学期成长计划。
2、继续加强课改实验工作
按照课改的总体精神和思路,突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实现学习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建立既具有学校自身特点,又与国家课程相适应的校本课程体系,取得最大化的课堂效益。进一步深化课改,更新观念,在观念上要进一步强化新的教学质量观、师生观、评价观,在行动上要实现“三变五让”三变:课堂教学中要实现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转变,即变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变学生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变单纯的知识传授为知能并重。五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让学生观察的要让学生观察,能让学生思考的让学生思考,能让学生表述的要让学生表述,能让学生动手的要让学生动手,能让学生总结的要让学生总结。
①继续加强课改工作。各年级组、教研组要紧紧围绕新课改这一核心,结合学科研修活动,开展好新课程研修工作,强化教师新教育理念的建立,强化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在教
学实践中学习,在探索中总结,在创新中发展,在反思中成长,并把教学反思形成制度,纳入教学常规检查,成为课改实验工作的基本方针。
②利用“四课”活动,深化新课程课堂教学研究活动。以课堂研讨形式为主,把课改理论转化为课改实践,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师带着问题去学习、探讨,同时为教师提供一些示范性强,操作性强的教学案例,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采用教学圆桌圆圈会议的形式把评课引向深入。
③研读新课标。各学科教师,尤其是初三教师,要认真研读课标,准确把握课标,在教学中贯彻落实课标,力争做到“不走样,常创新”。重视课堂教学设计:要弄清学生基础,明白教学要点,提升优质课堂教学比例。落实未认真准备的课不上、未细致思考的问题不提、未认真研究的题不做,尽一切可能减少课堂废语言、废环节。未备课却上课的视为教学事故,并与个人年度、学期考核挂钩。
④引导教师自觉反思教学,记录好教师自己在课改过程中的成长经历。纳入学期个人研修考核。
⑤盘活骨干教师、中、高级教师资源,用管理制度切实引导他们发挥教学示范作用。骨干教师要心系教育,胸怀学生,带出一个学科,带好一批教师,并初步实施各级骨干教师工作学期考核制。
⑥课型研究工作要由教研组长落实,分步实施,集中力量研讨出五种课型的基本程式,并在教师的实践中加以完善。可能的话在期终评出先进个人和优秀教研组。
3、配合教务处抓好毕业班教学工作。要确保我校的毕业班质量明年再上新台阶,完成学校制定的升学目标和质量目标。重点是备课、上课、课后反思。备课做到课前有思考、有思路,利用集体智慧,做到“胸中有课标,胸中有教材,目中有学生,心中有数学生学习现状、差异有数,手中有法”。上课要激发学生思考、主动学习,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课堂要体现学生主体,实现能力目标,达到思维训练。年级组长、教研组长实行“走课”,推门听课、学科考点教学指导。
4、强化教育科研工作
①我校教科研工作的任务:抓好州市级课题的实施和管理,及时总结,形成课题成果,确保课题工作化,工作课题化;集体备课有针对性,力争取得实质性突破,为课堂教学提质服务;小课题研究讲求实效;非课题化工作要积极与教育教学实际相结合,大力开展行动研究,把工作课题化落到实处。
②认真开展好立项课题研究,由教科室牵头,认真审阅教师上报的小课题,并筛选出有代表性、有价值的课题立项。以教研组为阵地,学科教师为主研人员,以行动研究和叙事性研究为手段,把研究成果尽快梳理出来,力争今年有课题结题。③全校教师要积极行动起来,参与教育叙事研究积极参加校本研究网科研平台和读书活动,参加读书活动的征文交流活动。
④加强特长教育的研究,尤其是在教师竞教竞技千人赛课决赛活动中予以有力指导,力争在今年取得好成绩。
5、强化现代远程教育培训工作
在春季培训的基础上,本期将把培训工作范围扩大,做到培训的指向性更明确。严格落实参加远程教育的教师的网上培训,实行定期与不定期检查学时与学分。不仅仅人人要会利用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上课,而且要会制作课件,会熟练运用电子备课系统。要求每位教师要高质量的完成一份电子教学设计课件、单元检测、模拟训练等。凡未在e21教育网省校本研究网注册的年轻教师要以实名注册,全体教师要积极参加网络研修,每期完成10学时的网络研修形式的学习。全员达到市仪供站对此项工作的具体要求,并把培训过程和结果纳入教师个人学期考核奖惩。
6、凡参加08年秋季涉外研修活动的教师必须服从学校统一组织和安排,每次活动必须保证时间、保证质量,继教中心安排的所有研修活动都将纳入教师继续教育规范学时登记。
7、不断创新以校为本的教研形式,组织开展网上教研和教育观念网上辩论赛等活动。抓好“四优”评比活动,积极组织参加上级教科研部门组织的评优活动,力争上档次,出成果、展风采。
8、本期校本研修工作的几点要求:
①完善校本研修管理体制,尤其是评价激励机制的构建。
②教师专业化成长三年规划要以负责的态度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完成个人规划表的填写。④集体备课必须做到以下三点:一是明确集体备课到底备什么:备教学理念、教学重难点、学习方式、作业设计;二是规范集体备课的运作程序:中心设计人提供教学设计讨论稿——集体研究,提出修改意见——中心设计人根据交流讨论的结果,修改设计书——将修改后的设计书分发给组员作为教学执行书——填写课后小结。三是加强集体备课的考评。备课组要组织成员在开学初集中学习课标,规划好本期本年级学科集体备课的重点,依据年级学生学科学情,找到学科质量提升的切入点。
⑤小课题研究的申报与管理将实行教科室与教研组共同负责制,结果纳入教研组考核。
总之,08年秋教科室工作将以务实、高效为工作指针,全力以赴做好以上各项工作,为小渡船民中品牌铸造作出应有的贡献。
教育科研工作行事历
九月:01.校本研修工作会教研组长。
02.课标学习研读。
03.审批并确定立项小课题研究日程。
04.落实开展本期集体备课工作。
05.制定“四课”计划。
06.继续开展读书活动。
07.安排落实研修活动。
08.年青教师推评后备骨干教师的遴选启动工作。
09.教师专业化成长三年规划。
10.新调入教师见面课汇报课。
11.千人赛课组队准备参加市决赛。
>12.推普周系列活动。
13.市教育工作会议。
十月:01.开展课改交流课和研究课活动。
02.立项课题实施研究。
03.举办“我与课堂”主题读书征文活动。
04.集体备课月检查考评。
05.安排落实参加市千人赛课活动。
06.读书活动检查。
07.10月上旬参加全市初中化学实验汇赛活动。
十一月:01.教研组建设经验交流。
02.安排落实市研修活动。
03.课题研究交流。
04.初三复习课型、讲评课型研讨活动。
05.集体备课月考评。
06.学期教师专业成长计划实施阶段性检查。
十二月:01.课堂研讨交流活动。
02.初
一、初二课型模研讨交流活动。
03.立项课题的结题筹备工作。
04.教师优秀教学设计、叙事论文验收。
05.集体备课月考评。
一月:01.“四课”活动总结评奖。
02.立项课题结题、评奖工作。
03.校本研修、自主研修考核。
04.总结学期研修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