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作文网

青年教育的意义(收集2篇)

时间: 2024-06-22 栏目:办公范文

青年教育的意义范文篇1

新形势下加强青少年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探索新形势下加强青少年党史教育初探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法制教育的意义及途径新形势下的青少年素质教育何去何从浅谈新形势下加强青少年的传统美德教育浅议在新形势下如何加强青少年感恩教育的时效性试论新形势下的青少年道德教育新形势下青少年德育教育实效性的思考新形势下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探讨浅析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党史教育的意义和途径新形势下创新校企合作形式的意义及途径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网络文化教育的重要性论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大学生党员的廉洁文化教育新形势下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路径探析新形势下高校加强廉政文化教育路径研究新形势下怎样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实践“四个层次”做好新形势下青少年教育探析新形势下青少年犯罪特点、成因及对策新形势下群众文化的特征及工作的开展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中国教育新形势下青少年开展孝道文化教育的意义及途径新形势下青少年开展孝道文化教育的意义及途径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document.write("作者:杜淑贤")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摘要】新形势下,我们应汲取“孝”传统的合理成分,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从感知孝道文化、汲取传统美德之精华,开展感恩孝亲系列活动,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竞赛评比活动四个方面,开展青少年孝道文化教育,弘扬孝道文化教育的积极意义。【关键词】孝道文化青少年意义途径【中图分类号】D6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5)15-0145-02

近年来,全国好多地方组织开展各种类型的“寻找最美孝心少年”公益活动,通过寻找、发掘、宣传新时期孝心少年的典型代表,展现他们孝敬长辈、自强不息、阳光向上、自立自强的感人事迹和美好情操,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积极营造了青少年尊老、爱老、敬老的浓厚氛围,为新形势下开展青少年孝道教育进行了积极的探索,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一中华孝道文化的内涵及意义

中国孝道文化源远流长,是在华夏数千年历史中孕育、诞生和发展起来的。“孝”字最早见于殷商甲骨卜辞,它是一个会意字。其上部是一个省略了笔画的“老”字,下部为“子”字,像是子承老人之手,扶持老人行走之貌。《说文解字》对其注解是“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因此,单从字形看,“孝”字就形象地表示上辈的父母,应该抚养下辈的子女;下辈的子女,则要孝敬上辈的父母,即为父者要慈,为子要孝,父慈子孝之意。

“孝”作为一种文化体系、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而发展的。《孝经》中有这样一句话:“夫孝,德之本也。”意思是说孝是道德的根本所在。《论语・学而》这样说,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中华传统文化认为“百善孝为先”,就连教育的“教”字,也是“左孝右文”:左边是个“孝”,右边是个“反文”,中国传统的讲法叫“教者,孝之文也”。教育教什么?从孝开始,以孝为根本。通过孝,培育孩子对血缘的尊重,培育孩子要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同时,也就在孩子心中牢牢树立了对传统的尊重。

二新形势下开展青少年孝道文化教育的意义

中国传统的孝道教育在历史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皇家的敕命、官方的条律、书院的诠释和坊间的劝谕一起,将孝道成功地塑造成了中国人安身立命的信条,形成了中国老百姓几千年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乃至行为习惯。

但当下,随着社会的转型,传统的道德价值体系尤其是孝道遭受激烈的冲突与损毁,特别是“独生子女”一代的出现和家庭结构日趋小型化,一些家庭的代际关系失衡和重心下移,家庭的培养教育功能弱化;信息化及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父母的地位和权威受到挑战;纷繁复杂信息的左右,代沟的形成与加深,使少数青少年对父母缺乏孝敬感,对他人缺乏道德感;多样经济成分和多元文化的冲击影响,使得部分青少年的家庭观念淡化,功利思想严重,从而使传统孝道文化中尊长敬老的道德观念受到冲击。我们应汲取“孝”传统的合理成分,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从而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弘扬孝道文化教育的积极意义。具体而言,其意义有:

1.牢记“孝”的本意:养亲尊亲,体味亲情

养亲是孝行的基本要求,养亲主要指物质上的供养。就孝而言,不仅要养父母之体,还要养父母之志,即尊亲。孝的最高层次是尊亲,尊亲表现在态度和蔼上,表现在日常相处的“和颜悦色”上,表现在意见相左时的“柔声以谏”上,表现在分担家务的“劳而不怨”上。对父母之尊源于对父母之爱,孝子之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悦色,有悦色者必有婉容。这正是动物之养与人类之养的区别。话说“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无论孩子是否长大,父母双亲总会将爱无私地给予儿女。

孔子有句名言“父母唯其忧”,就是说:为子女者要想想自己生病时,父母那种忧愁、担心的心情。在中国,父母对子女承担着无限的责任,从生育到婚姻甚至隔代抚养,中国的父母都是倾其所有、尽其所能,对这如山的父爱,如河的母爱,要用心体会,养亲尊亲,及时行孝是最好的情感回报。正所谓“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2.把握“孝”的引申意:立身有为,回报感恩

《孝经》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所谓孝就应该立身,即珍爱自己的身体,远离祸害,不放纵自己,把持本心。孔子有句名言“父母唯其忧”,这句话还教育我们:为人子女者尽量不要让父母为自己担心,比如要注意安全、遵纪守法等,做到了这些也是孝。所谓孝还应该成就功业,自立自强,自食其力,奉养父母,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这就要培养青少年的责任意识和奋斗精神。父母给予了生命,便要好好珍惜生命,让生命健康成长,孝敬父母,体恤父母之艰难,主动承担家庭责任。还要倡导青少年放眼世界,心怀众生,练就本领,建功立业,奉献社会,最大限度地实现生命的价值。“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独立则中国独立……少年雄于地球则中国雄于地球。”在困难与挫折面前,不自怨自艾,不自暴自弃,应昂然前行。自强不息、发奋有为是对传统的继承,也是对时代要求的回应,是对家庭责任的担当,更是对民族命运的振兴。要感恩大自然的护佑,感恩国家和社会的培养,感恩师长的教诲,感恩父母的养育,感恩于心更要感恩于行,勇敢的承担自己的责任。

3.理解“孝”的拓展意:推孝及仁,“大孝”博爱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儒家认为孝是仁的根本。孝即尊亲,仁即爱人。尊亲和爱人是可以沟通的,从中国宗法社会家国同构的体制来看,家是缩小的国,国是放大的家。居家尊亲,于国则应忠君;在家友悌,出外则应爱众。所以有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之说。通过孝道教育,最终让学生形成爱人的品质,引导学生由回报父母到感激所有给予自己帮助的人,懂得感恩,因为感恩的心态比感恩的行动更重要。发扬传统孝文化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博爱精神,由家庭亲情开始,扩展升华为爱家、爱国、爱天下,这才是孝道文化教育的最终目标。

三新形势下开展青少年孝道文化教育的途径

开展孝道文化教育,家庭是肥沃土壤,学校是主要阵地,社会是重要保障,要有效整合三方教育力量,开展丰富多彩的孝道教育实践活动。

1.感知孝道文化,汲取传统美德之精华

“孝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也是构建现代文明和谐社会的基石。要教育青少年感知孝道文化,首先,要查资料,走进孝道文化。可以由学校牵头,成立“孝文化”校本课程开发小组,让班主任、科任老师、学生广泛参与。让学生徜徉书海、漫游e网,广泛收集有关孝道文化的知识:收集文字资料、图片和影像资料、收集有关“孝”的故事。其次,聆听故事,体味孝之魅力。学校分班举行“慈孝”故事会,选择优胜者举办“慈孝”故事擂台赛,以竞赛的形式促使学生去了解、搜集、感知中国源远流长的孝道文化传统。通过故事会,许多耐人寻味的“慈孝”故事被整理出来,而且学生可以进行理想化的演绎和再创造,以此来调动学生探寻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再次,访孝事观遗迹,置身生活接受教育。学校要利用当地的教育资源,让学生通过观遗迹、访孝事、读祭文、写感想等措施来感受人们对孝德的推崇。

2.开展感恩孝亲系列活动

着眼于“小”字,让学生从小事做起。开展各种活动,诸如给父母端一杯茶;给父母洗一次脚;帮父母洗一次碗(或做其他家务);为父母唱一首歌曲;给父母(或帮助过自己的人)写一封信;给长辈买(或制作)一份礼物;给老师一份满分作业(或试卷)等。

3.组织社会实践活动

组织敬老爱老志愿者服务小组,到孤寡老人家庭或福利院、敬老院照顾老人,帮助老人打扫卫生、陪老人聊天、搀扶老人散步,或设计制作敬老宣传单和黑板报,深入社区进行敬老爱老宣传等。

4.开展竞赛评比活动

青年教育的意义范文篇2

关键词:红色教育;青少年;红色文化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一直是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新形势下,随着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内容、对象的不断变化,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那种单调陈旧的说教方式已远远不能适应时代对青少年发展的要求,面临新的挑战,遭遇发展瓶颈。为此,必须进一步把握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性,积极改进教育方式,探索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和途径,以提高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红色教育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具有形式灵活、感染力强、吸附力大等优势,符合青少年心理需求。

一、青少年红色教育的实施原则

青少年红色教育的实施原则是对青少年开展红色教育过程中必须遵循的一般指导原理,它贯穿于红色教育的任务、内容、形式、方法和环境的整个过程,是在研究党的教育方针、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思想品德生成规律和教育学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形成的。由于学术界对红色教育的研究较少,笔者拟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基础上,结合时展的特点,以及我国青少年的实际情况,对红色教育的实施原则作以解读,同时也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原则的丰富和发展。

1.层次性原则

所谓层次性原则,是指教育工作者在施教过程中,充分考虑受教育对象的年龄、性别、职业、经历、文化水平和承受能力等特征,对受教育者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区分层次和级别进行教育的原则。其实质就是承认受教育者之间的差异,根据差异把受教育者划分为不同层次,确定不同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针对每个人的不同情况进行针对性教育,尽可能使每个人按不同的条件向前发展和进步。

红色教育从内容上讲,主要包括党史国情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各部分在具体的教育活动过程中深浅不一、难易有别。而接受红色教育的青少年也可分为不同的层次,如按教育背景可分为初中生、高中生和大学生。而且,青少年处于一个特殊的心理和年龄阶段,其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连续性、不均衡性、可变性和差异性等特点。因此,开展红色教育必须重视层次性原则,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不同特点和规律,从其思想状况的实际出发,采用青少年乐于接受的语言、事例、形式和方法,由低到高、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寓教于乐,分层次进行内容与形式不同的教育活动,避免“一刀切”、“一锅煮”的现象,切实增强教育活动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

2.双主体原则

传统观念认为,教育者是教育行为的发出者,是教育活动的行为主体。而受教育者是教育行为被动的接受者,是教育过程的行为客体。随着教育理论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他们在教育过程中都是平等的,他们都是有思想、有自主意识、有自主能力的教育活动的控制者,只是控制的角度和控制的方法不同而已。这种对等的地位决定了他们在教育活动中都是行为的主体,都处在主动的位置上。

在青少年中开展红色教育,就必须充分发挥两个主体的积极性,坚持以青少年为本,建立起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平等关系,使他们共同参与到教育活动中来,增强教育的实效性,使红色教育达到最佳的效果。

3.整体性原则

青少年的红色教育活动既是一项转化人的思想认识、提高人的思想觉悟,发展人、提高人、培养人、改造人、塑造人的一项艰巨而复杂的重要工作,也是一项涉及面广、任务艰巨、内容复杂的系统工程。

恩格斯曾说:“许多人协作,许多力量融合为一个总的力量。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就造成新的力量,这个力量和它的一个个力量的总和有本质的区别”。[1]对青少年实施红色教育,并不是各相关要素之间的简单相加,而是要充分考虑每一个环节中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按照整体性的实施原则,多角度、全方位、更准确地把握看似杂乱无章、毫无关联的各要素,使要素之间能够取长补短、相互作用,最终达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功效。

对青少年红色教育而言,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即是影响教育效果的重要因子。这些因子如果单打独斗或者相互掣肘,则会事倍功半,若能遵循整体性原则,相互补充,形成合力,则会事半功倍。这既需要充分发挥学校主阵地的作用,也需要青少年家庭和社会的积极参与和全力配合,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真正成为青少年的教育体系的“三大支柱”,力避出现学校在青少年红色教育过程中“单打独斗”的现象。

4.知行统一原则

所谓知行统一原则,就是无论教育者持有何种教育任务和目的,在教育活动中,都必须将受教育者的知识水平、思想道德观念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促使知识和观念转化为实际行动,做到知行并进、言行一致。形成一种思想品德的根本标志,不是获得了相应的知识,而是形成了相应的行为习惯。行为习惯的形成,仅靠学习理论是不行的,还必须靠积极的实践和躬行。

对于青少年来说,在学校里接受理论学习的机会比较多,而参与社会实践的时间相对较少,这就要求教育者引导青少年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分是非、识善恶、辨真伪,了解红色事迹、学习红色精神、培养革命感情,自主参与和体验教育实践,从而实现红色教育内化的目的。

二、加强青少年红色教育的意义

1.大力开展红色教育,有助于青少年了解党史国情和发扬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

历史不能割断,传统不容忽视。邓小平曾说:“了解自己的历史很重要。青年人不了解这些历史,我们要用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2]2013年,在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中学习时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中国共产党党史高度浓缩着党领导人民的光辉奋斗历程,它是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实际上,由于年龄、阅历、知识结构、理解能力等因素存在,目前,我国青少年对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史不能充分把握,甚至存在偏差,这势必会影响其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

基本国情是一个国家选择发展道路的依据,引导青少年不断了解基本国情是青少年从中国的国情实际出发正确认识问题的基础。对青少年进行红色教育,将有助于青少年了解和掌握我国的基本国情,有助于加强青少年政治工作、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胜利发展。青少年只有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才能加深对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的理解,才能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艰苦奋斗的思想。然而,现在有不少学校对开展国情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学校国情教育的缺位,导致青少年在观念、行为上产生了一些误区:如,“一切向钱看”、追求高消费、追求眼前实惠而放弃远大理想、崇洋、以自我为中心、缺少奉献精神等等。

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在青少年中大力开展红色教育,让红色教育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对青少年一代进行红色教育,是建国前后我党创办并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经验之一,同时也是青少年了解社会、走向社会的需要。青少年群体阅历较浅,涉世未深,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时期,红色教育可使他们了解中华民族和国家的苦难史、奋斗史,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求解放、求发展的历史和中国革命胜利史,使其清楚地认识到:知国才能爱国,“知之深”才能“爱之切”,激发其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消除和民族虚无主义的错误思潮对他们的负面影响。

然而,青少年群体虽然具有正义感强,可塑性强,好学上进,敬慕英雄等优势,但在“蜜罐”里长大的当代青少年普遍缺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而这种精神在物欲横流、纸醉金迷的不良社会影响冲击下,很难使阅历较浅的青少年自觉形成。因此,对青少年进行深刻的红色教育,使青少年自觉地、始终不渝地弘扬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精神,坚定地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齐奋斗,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显得尤为重要。同时,这也是教育工作者讲求理论联系实际、增强教育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

2.大力开展红色教育,有助于青少年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古希腊思想家苏格拉底说:“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理想是人们获得辉煌成就的强大动力。而坚定的信念则是人们精神大厦的支柱,“人生如屋,信念如柱,柱折屋塌,柱坚屋固”。理想信念是中国革命精神的核心问题和中国革命动力的精神源泉,是红色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红色文化的宝贵财富。有什么样的理想信念,决定了一个人在观察和认识事物时所拥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由此可见,让青少年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关系到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邓小平指出:“我们这些人的脑子里是有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的。要特别教育我们的下一代下两代,一定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一定不能让我们的青少年作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俘虏,那绝对不行。”[3]可见,理想信念在青少年教育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性。长期以来,我们党就十分重视用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马克思主义坚定信念,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教育青少年。然而,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不断推进,国际上各种竞争愈演愈烈,尤其在意识形态领域,国外的各种思潮、各种观点大量涌入我国,人们原有的思想观念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这对于社会阅历还不丰富,世界观尚未完全形成的青少年来说,很容易产生影响甚至误导。而当前我国又处在改革的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这就需要我们高度重视青少年的思想教育问题。经过一代代人传承下来的红色文化,资源丰富易得,渗透力强,其中不乏有理想信念的素材,深挖红色文化资源,对于培育青少年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信念,增强其对各种错误思潮的抵御能力,在各种考验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避免青少年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前迷失方向,从而进一步解决青少年深层次的思想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3.大力开展红色教育,有助于青少年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在研究青少年红色教育问题时需要关注的重要内容。2004年,、教育部联合下发了《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决定从2004年开始把每年的9月定为“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也明确提出:“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把民族精神教育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在时代和社会发展进步中汲取营养,培养爱国情怀、改革精神和创新能力,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这些都充分说明我国始终没有放弃或削弱对青少年的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

目前,在我国绝大多数的学校教育教学中,仍是以知识教育和技能教育为主,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教育相对较少,而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中这部分的内容更是缺失,究其原因,主要是对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一些青少年开始对本民族的优良传统和历史文化产生偏见,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气节感不足,盲目崇尚西方的文化、政治制度、思想观念和物质文化,我国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从内容到形式都受到了巨大的挑战,而红色教育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丰富与充实。

一方面,红色教育中的“软件”红色文化包含了红色物质文化、红色精神文化和红色制度文化,其中,红色精神文化本身就饱含着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感,一个个形象鲜明的英雄人物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为了民族独立和国家解放而英勇斗争的辉煌篇章。用红色精神文化教育青少年,使其将“爱国”从口头语转化成由内而生的深厚情感,不忘历史,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坚信祖国的未来会更加美好。另一方面,革命先烈为我们留下了遍及全国各地的丰富的红色资源,学校可以利用这些红色资源对青少年进行红色教育,不仅能够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高尚的品格和爱国情感,还能使其更加明确自己肩负的历史责任,增强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

因此,做好青少年的红色教育工作,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地培养青少年的民族精神,使其能够充分体现民族意识、社会信念和积极进取的价值取向,对于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来说具有极端重要的现实意义。

4.大力开展红色教育,有助于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随着市场经济向纵深发展,青少年会遇到许多新矛盾和新问题,并涉及到对当今世界和中国的发展趋势以及人生的目的和价值等深层次问题。而此时的青少年尚处于“三观”未完全形成时期,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却缺少能满足这种好奇心的足够的科学知识;对人生满怀憧憬的同时也满怀困惑,却缺少用来解释疑惑的价值评判的坐标;思想异常活跃情感也格外丰富,却缺少理性的指导。因此,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就成为当前青少年教育中要解决的一个迫切问题。

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不能自发形成的,需要通过教育并在实践的磨练中自觉地树立。而红色教育恰恰具有这方面的优势。我国各地尤其是革命老区的红色资源非常丰富,革命先辈们的战斗足迹、传奇经历和人生故事都真实生动且极富感染力,若配以实物、图片和讲解,更对青少年形成直接的冲击力和感染力,使其在参观的过程中充分理解革命英烈为何能够把个人的人生目标同祖国和民族的前途紧密联系起来,把自己生命无怨无悔地奉献给祖国和人民,从而自觉地向革命英烈学习,逐步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幸福安康贡献自己的力量。

因此,引导青少年系统地学习和掌握红色教育内容,在广大青少年中开展红色教育,使其认清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把个人的成才与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活动联系在一起,走与实践相结合、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道路,对培养其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无疑有着十分重大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66.

[2]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06.

    【办公范文】栏目
  • 上一篇:班组长培训总结(收集5篇)
  • 下一篇:城乡发展规划(收集3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栏目